全球首款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领先量产出货,芯翼科技造

全球首款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领先量产出货,芯翼科技造,第1张

随着NB-IoT技术标准的成熟以及网络覆盖的增强,NB-IoT市场正在稳步走向成熟和 健康 的市场化状态。NB-IoT芯片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景,各个NB-IoT创业公司都在“摩拳擦掌”布局NB-IoT芯片,也有为数不多的企业通过了运营商的认证,但通过运营商认证只是最基本的一步,能否实现最后的商用还需要企业的全方位竞争实力经受得住考验才行。而在众多优秀的NB-IoT创业公司以及一些其他领域大公司新开拓的NB-IoT新产品中,那颗“全球首颗”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及其团队,用不懈的努力和强大的实力,继续将领先优势从技术突破夯实到了产品商用,已经领先于一众友商,率先实现了量产商用!

通过运营商认证是拿到竞争入场券,量产商用才真正走上赛道

NB-IoT芯片从研发到量产,需要经历非常长的研发周期,设计、开发、流片、测试、预商用、商用,所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一点都不能错!能走到最后,才能享受市场成功的果实!作为物联网方案中的主芯片,客户design-win是需要持续且巨大的投入的,芯片原厂任何一块能力的缺位或者短板,都可能造成客户前期投入的浪费甚至对客户整体的业务规划造成致命伤害!而在NB-IoT芯片的量产过程中,通过运营商认证可以说是开启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拿到了这个领域的入场券,做到小批量商用才算是真正上了赛道。要想真正获得市场成功,考验的是芯片厂商全方位的综合实力:除了产品技术研发水平之外,还考验团队的技术支持能力、产能成本运营能力、持续创新及产品演进能力、企业及团队稳定成长能力等。

目前 芯翼信息 科技 已经完成中国电信芯片的认证测试,即将完成中国移动的芯片入库认证及中国联通的模组认证 。通过运营商的入库认证,是每一款modem芯片在批量销售之前,都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一款芯片在市场上的真正批量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运营商的认证来保障。Modem无线通信芯片,因其产业链的多节点多厂家特性以及应用场景信号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通过长时间多场景的实际应用场测,才能真正将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运营商的入库认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产品功能及性能指标的可用性,但是在实际商用的稳定性方面,必须依靠商用客户的实际落地应用来保障。芯翼信息 科技 在商用可靠性方面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在运营商入库认证启动之前,就已经启动与早期alpha客户的产品级联动测试,并针对诸如抄表、烟感、资产定位跟踪等诸多实际应用场景设计了丰富的场景级测试用例,与细分市场客户合作进行了长期的产品测试,优先保障XY1100 NB-IoT芯片在目前出货量最多的细分市场的应用可靠性。

CMOS PA集成,一年走完从质疑到全行业认同的历程

遥想去年上海MWC上芯翼信息 科技 发布了全球首款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彼时质疑声阵阵,不光质疑芯翼信息 科技 是否有能力完成CMOS PA发射功率的核心技术突破,甚至对整个行业是否可以真正商用CMOS PA集成也持怀疑态度。

CMOS PA的集成一直是个世界级难题,CMOS PA集成最大的难点在于发射功率难以达到3GPP定义的Class3标准要求(23dBm±2),目前业界的Modem射频方案仍然采用独立的PA器件,基于GaAs工艺,市场主要由Skyworks与Qorvo等美国厂商占领。而GaAs PA由于工艺的差异,无法与CMOS PA的modem主芯片进行单die集成,只能通过成本更高的SiP封装来实现单芯片集成。芯翼信息 科技 依赖于创始团队深厚的技术积累,全球首次实现了CMOS PA Tx Power的突破,并成功将Single Die的集成做到商用量产。

时隔一年,在NB-IoT芯片的创新浪潮中,芯翼信息 科技 真正做到了从突破式创新到引领行业创新的创举!当芯翼信息 科技 兑现承诺,率先以商用出货的SoC产品向市场宣告集成CMOS PA的核心技术突破已经取得成功时,几乎所有的主流友商也都已发布或者宣布了自己的集成CMOS PA的NB-IoT单芯片。虽然各家实现方式各有不同,但NB-IoT SoC集成CMOS PA已经从一年前的质疑,变成了今天的行业标配!集成CMOS PA是全球所有厂商将NB-IoT做到极致低成本低功耗的必经之路,整个行业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是全球第一颗Single Die集成CMOS PA的量产NB-IoT系统单芯片,跟其它同期竞品最大的差异是,将全球全频段商用的功率放大器(PA)芯片,集成进了单die之中,实现了全球NB-IoT芯片最高的集成度。基于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芯片开发的NB-IoT方案,客户不需要再为芯片购置PA等昂贵的外围射频器件,整体的外围BOM成本可以控制在友商方案的1/3-1/4的水平;同时,客户也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射频相关性能调试,这些都已经在芯片内部做完了。

另外,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专门为IoT应用配置了独立的完全开放的ARM Cortex-M3 MCU作为AP,并预留了充足的RAM和ROM空间,成为业界开放程度最高、开发方式最友好的OpenCPU方案,可以帮助客户轻松完成从外置MCU到OpenCPU的移植,节约一颗外置MCU的成本(高端M3 MCU成本约¥20元)。除此之外,芯翼信息 科技 在保证超低成本和超低功耗(PSM电流700nA)的基础上,实现了芯片设计的SDR架构。基于SDR架构,芯翼信息 科技 可以在极短的开发周期内,完成多模SoC产品的开发,能极大扩展芯翼信息 科技 芯片产品的应用市场,也有利于客户将同一套方案设计,使用软件升级的方式快速实现应用市场的扩展。

目前,芯翼信息 科技 XY1100 NB-IoT SoC,已经完成了多家NB-IoT模块商和方案商客户的Design-Win,客户对芯翼XY1100在各方面的性能表现和综合竞争力,都有非常高的评价,多家客户即将进入产品方案小批量产阶段。未来,对于XY1100 NB-IoT SoC,芯翼信息 科技 期望能够成为引领全球NB-IoT产品创新的中坚力量,为NB-IoT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和完整竞争力的芯片方案新选择。

现在是选择NB-IoT最好的时代

NB-IoT市场从2016年标准冻结开始启动,时隔三年,目前NB-IoT从标准、技术、芯片、网络覆盖等各方面都日臻成熟,而市场产业链也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培育。前期的市场培育及生态链建设环节,政府补贴拉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3GPP R14 CatNB2标准的部署商用,NB-IoT芯片将足以提供更高的上下行吞吐量(150kbps UL/150kbps DL)、更好的业务移动性(支持连接态重建Reestablishment)、基站定位功能(支持50m精度基站定位),NB-IoT的应用场景将会大幅度拓宽。同时,随着5G网络的建设以及4G网络覆盖的持续加深,NB-IoT全球网络的覆盖水平,将伴随4G网络的深覆盖而快速增强。用不了多久,覆盖完善的NB-IoT精品网络就会呈现给物联网用户,NB-IoT将随着5G的发展迎来自身的大发展!

可以看到,现在的NB-IoT芯片商,除了传统手机芯片商海思、高通、MTK和展锐之外,已经涌现出了以芯翼信息 科技 为代表的新一代芯片创新创业公司,并且 芯翼信息 科技 已经开始为市场输出可以买到的量产芯片产品 。而能供提供NB-IoT的模块商,更是达到了数十家之多。作为NB-IoT产业链中核心器件的芯片与模组,已经率先完成了供给侧的繁荣,现在的用户已经不用为NB-IoT芯片或者模组的不成熟和高价格而烦恼。另一方面,NB-IoT的市场应用,也已经从之前的主力靠政府项目拉动,向百花齐放转变,这正是NB-IoT市场从培育期向成熟期转化的重要标志。

芯翼信息 科技 是世界领先的物联网芯片初创企业,芯翼信息 科技 的定位是做物联网终端芯片级解决方案SoC leader。除了提供多种通信能力之外,还有感知,安全,能量捕获,边缘计算等方向可以发展和延伸。正如芯翼信息 科技 对自己所做的定位,公司致力于为IoT市场提供高价值的终端SoC,而NB-IoT是其中最好的市场切入点。从公司定位和产品定义上,芯翼信息 科技 与业界友商已经有明显的差异化。具体到产品上,芯翼信息 科技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以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与各细分市场头部龙头企业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坚持为行业细分市场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芯片方案。物联网时代,应用为王。只有深入理解市场行业应用,并且拥有强大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才能在碎片化的IoT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总结

芯翼信息 科技 ,一家刚“2岁”多一点的企业,凭借全球顶尖技术专家团队的深厚积累,一经创立便以世界级核心技术突破的姿态,推出了“全球首颗”集成CMOS PA的NB-IoT SoC。如今,经过两年来夜以继日的努力,一颗性能卓越、优势明显的NB-IoT明星产品耀然量产上市,用核心技术突破帮助NB-IoT产业界 健康 优质的提质降本,帮助整个NB-IoT产业蓬勃发展。NB-IoT,是由中国企业主导、中国生态引领的全球IoT蜂窝通信标准,也是5G标准的IoT先行者。市场需要更多像芯翼信息 科技 这样的创新创业企业,为整个产业带来持续的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以自己的技术实力与积累,引领整个产业与行业的技术革新!

芯翼信息 科技 着眼国内国际布局,以芯为翼,助推物联!芯翼信息 科技 在MWC的展台位于N4G10,欢迎大家前往交流我们基于XY1100所做的商用实践!

物联网专业很好,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

物联网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虽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但其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远没有成熟。物联网的关键是大集成应用,而物联网大集成应用实现的关键是中间件和解决方案。

目前的挑战在于用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实现这些已存在的和新建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化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

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

物联网的前景:

物联网的应用仍然存在成本、技术、政策、用户壁垒等瓶团配颈,从目前情况来看,环保、安防、智能交通、农业、医疗推广的可能性最大,而企业和个人的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虽然未来物联网将拓展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但现在还没到广泛应用的时候,估计在中国还得需要几年的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兴起,不能跟风无序塌顷指地发展。

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各个产业链还缺少一定的行业标准,RFID应用产业市场密钥体系独自为政,国内也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不通用的,包括刚刚兴乎历起的手机一卡通,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术标准。

据数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越来越多,甚至到达了百万级别。物联网专业毕业后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向: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物联网相关销售、物联网相关高级技术人才。

软件开发:软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代码差不多,需要多多的学习C语言、java、jsp、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j2ee等等。这个方向和计算机比较类似。基本上计算机毕业可以干什么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的好的也可以去做。

硬件开发:偏向于硬件的方向的话,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去做硬件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等等这些工作可能接触单片机、嵌入式开发等等比较多。

当然很多工作常常都是软硬结合,只是说更加倾向于哪个方面

至于其他和物联网相关的工作(物联网相关销售,技术人才),也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往这些方向找工作都是可以的。

就需要对物联网的应用非常了解了,反正无论干什么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跟着团队技术带头人做技术。多多的学习,尽多培养不同领域的应用,多结实靠谱的技术朋友。积累了经验之后,你会发现你自己有技术、有团队,可以做任何产品的时候,你的路也会宽阔起来。 

毕业后,个人见解是尽量不要去初创公司也就是小公司,不过初创公司也很少招应届生。一定要去大公司的核心团队,哪怕打杂都行。无论未来是打算做市场还是做技术,一定要记得毕业招工作的时候,尽量进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期间多多的做项目,给自己积累资本。

简单的来说,物联网要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在开设物联网专业,也是结合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去弥补现阶段大学课程的空缺。学习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这是我看的河南清华IT教改专业的课程体系,借用下: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技术、C#程序设计、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网页制作、ADONET数据库程序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网络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与应用开发、RFID系统构建与应用开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项目开发、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项目开发、手持终端设备应用程序开发。

就业前景,建议可以去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上面看看,附带一个薪资截图,只能说,还是很火的

物联网专业所学的课程有:

基础科目: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与设计、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专业科目:物联网导论、电子电路、传感器技术概论、rfid技术概论、TCP-IP协议、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M2M概论、JAVA等。

这些专业科目是物联网工程的主流学科,但是不同的学校以此为基础,所修的科目可能与以上所说的有所不同。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虽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但其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远没有成熟。物联网的关键是“大集成”应用,而物联网大集成应用实现的关键是中间件和解决方案。

目前的挑战在于用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实现这些已存在的和新建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化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

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

新兴的物联网(IoT)行业是产品和服务相互补充的集合体,其可实现多个行业的效率和成本优化。虽然它没有垂直定向的价值链,但其横跨了多个行业和市场,如工业自动化、 汽车 、医疗、环境监测等等,在这些行业中的用例也非常多样化。在应用程序的前端也就是终端节点或传感器,它们监视环境条件并将数据传递到链中。这些终端节点将分散在各个行业中。设计处理器的架构基本上是arm等主流独占市场,RISC-V的份额非常少,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很少去分析相关领域概况。但由于华为事件不断延烧之下,中美贸易战和全球国际环境大变革已经开始, 科技 届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关系了。

定制处理器的崛起

记得很早之前有过讨论:未来处理器的战争,COTS(商用现成品或技术)处理器不适合构建这些终端节点,因为后者是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而公司一般倾向于定制处理器,因为它可以提供仅组装所需部件的灵活性。这些部件包括模拟传感器,DSP或专有IP等。此外,定制处理器可以显著降低BoM成本和芯片尺寸,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它还有有助于公司将其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总的来说,物联网行业的低入门成本和普遍性将鼓励许多初创公司和小公司为冷门应用程序构建产品。另外,通过定制处理器,这些公司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成本。

错误的摩尔法则

物联网设备的激增除了可以给定制处理器带来巨大推动之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摩尔定律的可疑存在。五十多年来,摩尔定律一直都是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无论市场是否需要高性能处理器,半导体公司都在努力使这项法则成为事实。所以,始终都有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迫切希望使用基于领先流程节点的产品。然而,大众市场需要时间才能对准这些新产品。摩尔法则凭借高性能,低功耗和降低成本来确保技术发挥主导作用。

然而,目前这项法则保证的经济平衡正在失败。 领先的工艺节点设计变得复杂,商业化的前置时间很长,因此成本的平衡并不能成立。对成本优化的追求迫使行业寻找替代方案,因为缩小的节点不再具有经济效益。其实,定制处理器就是答案,因为它可以显着降低BoM成本。数十亿个终端节点不需要领先进程节点,有成熟节点上的自定义处理器就足够了。

ARM的对策

ARM是智能手机处理器市场的垄断者。 在嵌入式和物联网领域,目前并没有主导架构,ARM已经准备好填补这一空白,因为它拥有强大的CPU和IP,可以提供各种功能,性能和价格选择。借助独特的授权商业模式,特别是在Cortex-M0的DesignStart许可,ARM以低成本实现了定制处理器设计,风险更低。该计划对初创公司和小公司非常有用,因为他们可以以低许可成本获得经过验证的架构和IP,并与广泛的IP生态系统,软件支持和硅合作伙伴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

那我们如何进一步优化定制处理器的成本呢?

RISC-V

开源软件(OSS)在软件行业的民主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SS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例子是一个Linux *** 作系统。OSS以较低的应用成本实现创新和差异化。这使得小公司和初创企业可以基于OSS(如Linux)构建产品。大型开发人员社区支持软件开发,因此不存在供应商锁定或专有技术过时的风险。社区的集体努力确保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同时使所有用户受益。Linux已经在嵌入式,PC等各种应用程序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Linux,添加了更多功能和实用程序,网络效应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

RISC-V将开源运动扩展到CPU ISA。它是一个开源的ISA,免许可证和免版税。也正是由于RISC-V没有任何许可,因此ISA可用于构建定制处理器,且许可成本为零。RISC-V正在逐步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在2017年嵌入式电子与工业电脑应用展中,RISC-V通过FPGA解决方案,安全IP,调试基础设施等展示了其庞大的生态系统。

很少有ARM客户已经开始使用RISC-V来设计自定义处理器。现在,SoC设计公司可以以较低成本开发定制处理器,而无需支付许可费用。通过一些NRE投资,这些公司可以开发SoC并在晶圆厂制造。因此,处理器的价格也将低于基于ARM IP的价格。从表面上看,一个理想的候选者很有可能会成为物联网行业的主导ISA。凭借着定制处理器和零许可成本,RISC-V就很像是那个胜利者。

关于RISC-V “免费” 的探讨

Linux在数十亿的产品部署方面非常成功。虽然,在将Linux用于商业产品方面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和专业知识,但这些好处会远远超过工时。Linux可以提供非常好的灵活性,同时庞大的社区为 *** 作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并为周边设备、第三方软件等提供了广泛的支持。

然而,由于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基本差异,开源概念与芯片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与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开发的软件不同,硬件涉及有形组件,需要有人来付费;其次,在测试完硬件、仿真器之后,你还可以多次对软件进行返工。花费相当少的成本,就可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但是,硬件中的错误也可能会让你损失一百万美元!处理器的多次迭代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总的来说,硬件设计比软件开发更复杂。

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开源RISC-V的情况。在SoC中,CPU IP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还需要许多其他物理IP和周边设备。因此,围绕CPU IP需要庞大的IP和EDA生态系统。但你只能在没有许可凭证的情况下获得CPU IP;可是周围的生态系统已经消失了。IP供应商应该看到一个可行的商业案例,以在其产品组合中添加对RISC-V的支持。假设有一个强大的社区支持RISC-V,它提供了构建SoC所需的所有IP和工具。但问题仍然是建立自定义SoC的公司是否会冒使用社区支持的ISA的风险?一旦失败可能导致多个流片,这会增加巨大的成本。总的来说,设计SoC很复杂,需要在实施、物理设计、包装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使用ARM ISA,上面提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缓解。你可以访问经过验证的IP,强大的生态系统(软件,云服务,安全解决方案,芯片供应商,晶圆厂)和承诺支持,而不是开源ISA提供的社区支持。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设计复杂性,不过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的SoC设计来构建定制处理器。

谁将构建基于RISC-V的SoC?

开源的想法具有扰乱性质,因为它为预算有限的公司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可以与大公司竞争。尽管开源ISA的概念具有革命性,但它可能不会对芯片设计的民主化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我看来,小型公司和初创公司不太可能在物联网领域寻求一些利基应用,并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来建立基于社区支持的ISA的定制处理器,因为他们必须验证整个系统是否符合他们的规格。相反,使用获得许可的ISA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因为他们可以获得经过验证的系统,并辅以强大的生态系统。SoC的多个流片可能会增加大量成本。成熟的ISA具有一些初始成本,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这不是一个自由的成熟ISA。SoC设计不是他们的核心内容,因此聘请多元化的芯片设计团队可能不是一个务实的决定。由于ARM在整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设计部分可以外包给一些小公司,这些公司专门从事基于ARM的SoC设计。 EDA工具和晶圆厂成本很高。EDA供应商和晶圆厂已经支持基于ARM的IP;他们应该也看到了增加对RISC-V的支持的经济效益。在RISC-V达到临界大规模应用之前,它就像一个鸡与蛋的情况。多宿主增加了任何公司的成本,无论是晶圆厂,EDA供应商,设计公司还是应用开发商。低产量业务可以吸引更高的租金。所以在构建基于RISC-V的SoC时,必须考虑所有这些成本开销。

SoC设计中的市场领导者肯定会开发基于RISC-V的SoC,因为它可以通过替代ARM来增加购买力。但是,我相信这些公司不会有兴趣与需要定制处理器的小批量客户合作。由于其巨大的开销,使得销售数百万标准化SoC具有很大的商业意义。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RISC-V在目前的状态下,不能显著破坏半导体市场结构。 与许可实体相比,开源运动的关键优势之一是通过提供足够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尽管RISC-V将以低成本提供构建定制SoC的灵活性,但生态系统尚未准备好接受它。整个半导体行业需要同步进行才能使RISC-V成功。

结论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相信RISC-V会足够聪明,可以预见以上的问题并抓住这个风口,而且许多问题本来已经在内部得到解决。在我看来,RISC-V应该专注于一个部分,如物联网终端节点或其他东西,然后为这个细分市场提供一个引人注目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及整体生态系统,而不是专注于整个物联网和嵌入式行业。一旦他们在一个细分市场中实现大规模应用,就更容易传播到其他细分市场,因为新用户有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或案例可供选择。

ARM还需要做什么才能被视为嵌入式和物联网领域的领导者?我对此没有任何答案,因为从外部角度来看,ARM现在看起来相当不错,具有庞大的安装基础,未来也有很好的上升趋势。不过将DesignStart许可证扩展到其他Cortex-M IP将是进一步应用的不错选择。然而,主要的核心应该还是OS支持,云服务,安全性,IP,调试工具链,EDA,硅合作伙伴等强大的生态系统。所有这些都在以低成本构建基于定制处理器的产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低成本和定制通常是互斥的。任何针对这两端的ISA都将在物联网行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当然,随着RISC-V基金会成立,已有不少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加入RISC-V 阵营,探寻未来RISC-V 的可行性。目前参与的企业有IBM、NXP、Western Digita、辉达、高通、三星、Google、特斯拉、华为、阿里巴巴等200 多家,而中美 科技 战也许就是这种模式崛起的催化剂,很多年以后来看, 科技 史上给这个时刻记下重重的一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51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