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是如何理解的

3d打印技术是如何理解的,第1张

维基百科上的解释:“这是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多层打印方式,来构造零物件。模具制造、工业设计常将此技术用于建造模型,现在正向产品制造的方向发展,形成“直接数字化制造”。在一些高价值应用中(比如髋关节或牙齿,或一些飞机零部件)也已经有打印而成的零部件出现。”

简单来说,3D打印,就是在普通的二维打印的基础上再加一维。打印机先像普通打印一样在一个平面上将塑料、金属等粉末状材料打印出一层,然后在将这些可黏合的打印层一层一层的粘起来。通过每一层不同的“图形”的累积,最后就形成了一个三维物体。就像盖房子一样,砖块是一层一层的,但累积起来后,就成一个立体的房子了。

3d打印技术是什么。确切的说,3d打印是一种以金属或者塑料等粘合剂作为打印材料,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进行逐层打印的一种技术。通过电脑与3d打印机连接起来便可以将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模型的一种手段。如今这一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人们用它来制造服装、建筑模型、汽车、巧克力甜品等。

3d打印技术的优点

3d打印与传统的通过模具生产有很大的不同,3d打印最大的优点是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3d打印还能够打印出一些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型,同时,3d打印技术还能够简化整个生产流程,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

3d打印技术的运用领域

目前,3d打印主要运用于传统制造业、医疗行业、文物保护行业、建筑设计行业和配件饰品行业,而且在这些行业中已经运用的比较广泛,在医疗行业中,3d打印还可以为器官移植患者量身打造所需器官,当然,打印人体器官需要特殊的高分子材料,才能做到不对人体排异!

3d打印技术过程原理

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胶水液滴本身很小,且不易扩散。然后是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而没有胶水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将会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只要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而剩余粉末还可循环利用。

打印耗材由传统的墨水、纸张转变为胶水、粉末,当然胶水和粉末都是经过处理的特殊材料,不仅对固化反应速度有要求,对于模型强度以及“打印”分辨率都有直接影响。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600dpi分辨率,每层厚度只有001毫米,即使模型表面有文字或也能够清晰打印。受到喷打印原理的限制,打印速度势必不会很快,较先进的产品可以实现每小时25毫米高度的垂直速率,相比早期产品有10倍提升,而且可以利用有色胶水实现彩色打印,色彩深度高达24位。

由于打印精度高,打印出的模型品质自然不错。除了可以表现出外形曲线上的设计,结构以及运动部件也不在话下。如果用来打印机械装配图,齿轮、轴承、拉杆等都可以正常活动,而腔体、沟槽等形态特征位置准确,甚至可以满足装配要求,打印出的实体还可通过打磨、钻孔、电镀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同时粉末材料不限于砂型材料,还有d性伸缩、高性能复合、熔模铸造等其它材料可供选择。

第一次接触

一种利用太阳能将沙子融化并打印出固体物品的机器Solar Sinter。这种机器“打印”出来的作品看似粗糙,但实际上它已经是一个很超前的玩意了——它使用的材料是沙子,能量则是太阳能。换句话说,使用这种机器,你甚至可以在沙漠中轻松造出一座城。

但实际上,3D打印的概念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了。1995 年 MIT 创造了了“3D打印”这个名词,随后3D打印便开始在实验室萌芽。然后慢慢的,3D 技术开始运用在医疗模型、建筑模型等行业,被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

3D 打印机普及,走向现实

3D技术开始越来越靠近人们的生活,3D打印机也越来越平民化。原来的 3D打印机非常庞大,基本上都只存在于大医院、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中。购买这样的机器不仅要花几十几百万,而且打印材料也价格不菲。

但现在,3D打印机可以做到和普通的喷墨打印机一样大小。很多创业公司都提供各种各样的打印机,比如 MakerBot 提供的 彩色3D打印机、香港 Makible 2000块钱的3D打印机、维也纳工业大学能打出 沙粒大小赛车模型的超高速打印机等等。

另外,3D打印设计软件也越来越多,有 iPhone 上设计 3D 物品的 Sculpteo、iPad 上 3D 设计软件 123D Design、通过 Kinect 扫描 3D 模型到打印机的 Kinect-To-Print、将 3D 图纸模拟成 3D 模型的增强现实软件 Augment等。

除了 3D打印机和软件,还有一些提供 3D服务的创业公司,比如 “全民武器计划”、MakieLab、 GrabCAD、 Shapeways、 Formlabs、 Stratasys等。

神奇的 3D打印作品

到今天,人们已经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了很多东西。除了下面会提到的一些复杂的 3D 几何模型,业内已经用 3D 打印机打印了心脏瓣膜、下颚骨、 电路板、汽车、 房子、 自动步q,甚至还有鞋子、内衣或生肉。

3D打印畅想

由于 3D打印成品的可塑性非常强,从二维到三维,3D 打印可以精确到 600dpi,每层 001 毫米的厚度。所以几乎任何复杂的结构都可以轻松打印出来,例如克莱因瓶、莫比乌斯网、门格尔海绵等。这就给人们带来了 极大的想象力,很多人都在畅想 3D 打印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哪些革命性的改变。

YC创始人 Paul Graham 说:“ 硬件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女王 Mary Meeker 在其《 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中也声称:“3D 打印机的出现,让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生产制作将面临变革。”而之前曾提出《长尾理论》的 Chris Anderson也从《连线》辞职,转向关注 3D 打印技术给世界带来的长尾效应。

所以说,3D 打印未来已触手可及。如果你真的喜欢的话,现在就可以尝试购买一台 3D 打印机,开启自己的创造之旅吧。

3D打印普及障碍

3D打印目前普及的障碍在于材料和成本。材料来说,现有的材料种类远不够丰富,也不接近民用材料,换句话说,很多材料即使能3D打印,但也不够环保,达不到民用标准。绝大多数的3D打印机只能打印1种或性质接近的几种材料。出现混合材料或多种材料的打印机也是未来的趋势。

成本是普及的最大障碍,正如电脑在几十年前的阶段。目前高精度的3D打印机都是比较大型且昂贵,技术专利基本掌握在国外巨头公司手中,民用的小型机使用的是十几年前的开源技术,精度达不到使用需求。国产的3D打印机往往是噱头大于实际,无论从稳定性还是产品质量远远落后国外,所以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无疑也使打印机设备及耗材价格居高不下。通过对国外机器的拆解我们会发现,其实整机成本并不高,主要部件如激光器等则价格高昂,而且目前也无法实现国产化。原材料的配方也是另外一个垄断的因素,国产材料始终无法达到与进口材料一样的质量举例来讲SLS技术使用的粉末,即使是日本产的替代粉也不及原装的质量好。

相信未来3D打印会像以前的2D打印一样,成本和价格会随着国产化和技术成熟而逐步降低,然后逐渐普及。

就人才技能而言,我们以MIT团队研制的Form 1举例,他们的团队中,材料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开发了他们低成本的光敏树脂,比同类材料价格低了1半以上。

其次就是图形技术人才,3D打印非常需要内容作为支撑,如何开发简单易用的建模软件非常重要。正如iphone需要App store。 所以未来无论是OPEN GL WebGL开发人才还是3D扫描,3D建模技术人才都将帮助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普及。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能实现很多功能了,比如语音识别——李开复博士当年做的工作奠定了很多当今识别系统的基础。这里忍不住说一下,Siri本身的技术并没有特别大的亮点,真正nb的是它的模式(语音识别直接与搜索引擎结合在一起,产品体验做得好。而且关键是这样的模式能采集到更多数据,使得系统的精度越来越高)
自然语言理解——目前看到的最强的结果应该是IBM Watson。但其实我们现在用的搜索引擎、中文输入法、机器翻译(虽然其实还不怎么work)都和自然语言理解相关。这块儿不是我的专业。
数据挖掘——随着近年数据量的疯狂增长,数据挖掘也有了长足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前几年著名的Netflix

challenge(Netflix公司公开了自己的用户评分数据,让研究者根据这些数据对用户没看过的预测评分,谁先比现有系统好10%,谁就能赢100万美元)最后这一比赛成绩较好的队伍,并非是单一的某个特别nb的算法能给出精确的结果,而是把大量刻画了不同方面的模型混合在一起,进行最终的预测。
计算机视觉——目前越来越多的领域跟视觉有关。大家可能一开始想到的都是自动驾驶。虽然大家都在说googleX的无人车,
但实际上现在无论是商业上,还是技术整合上最成功的算法是Mobile Eye的辅助驾驶系统。这个公司也是目前computer
vision领域最挣钱的公司。
从实现新功能方面说,视觉的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A)
集成更多的模块,从问题的各种不同方面,解决同一个问题(比如Mobile Eye,就同时使用了数十种方法,放到一起最终作出决策) B)
使用新的信息,解决一个原来很难的问题。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M$的Kinect,这个产品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那个红外pattern投影仪。

NASA实现将医生“全息传送”到国际空间站

NASA实现将医生“全息传送”到国际空间站,据报道,这是这种虚拟技术第一次带到地球以外,NASA 打算通过添加增强现实(AR)功能来扩大其系统,NASA实现将医生“全息传送”到国际空间站。

NASA实现将医生“全息传送”到国际空间站1

2021年10月,美国宇航局的飞行外科医生Josef Schmid博士、行业合作伙伴AEXA Aerospace首席执行官Fernando De La Pena laca和他们的团队成员,成为了首批从地球「全息传送」至太空的人类。

「这是一种全新的远距离人类交流方式」Schmid说。

「全息传送」是如何实现的?

这一次,NASA使用的设备是:微软的Hololens Kinect摄像机,以及一台装有Aexa Aerospace定制软件的个人电脑。

其实,微软HoloLens头显早已开发出来,但运用在太空这样的极端远程环境中,还是第1次。

Kinect是由微软公司生产的一系列动作感应输入设备,包含RGB摄像机、红外投影仪和探测器,可以进行实时手势识别、身体骨骼检测、语音识别、语音控制等。

而Aexa是一家为航空航天、医疗、石油等行业提供混合现实定制软件的供应商。

外科医生Schmid说,「全息传送」是一种捕捉技术,可以重建、压缩和实时传输高质量的人体3D模型。

微软HoloLens混合现实头显允许传输3D情景,允许使用者观看、听到并与远程参与者互动,就像实际上在同一个物理空间。

就这样,外科医生Josef Schmid博士等人被「全息传送」至国际空间站。因此,地面上的外科医生Josef Schmid和空间站的欧洲宇航员Thomas Pesquet,实现了首次实时3D图像对话。

现在,我们的人类实体可以离开地球「旅行」,虽然我们的肉体不在那里,但我们的人类却感觉就在那里。

更多的应用

为什么地面人员要和宇航员实现「全息传送」?

你想,能上太空的宇航员,堪称「国宝」,只有凤毛麟角的人才有资质。

然而,宇航员飞行那么久,万一出点病症,除了服药自治,还能怎么办?

要知道,上太空,他们是不会带私人医生出门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连接地面与太空的3D远程医疗应运而生。

2021年10月这一次,从地球「全息传送」到太空,让医疗专业人员与宇航员进行了首次磋商。

全息透镜医疗,配图与新闻无关

目前,NASA正在展示这种新的通信形式,「全息传送」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一步,NASA的计划是双向交流,除了地球上的人被「全息传送」到太空外,还要让宇航员「全息传送」回地球。

而且,「全息传送」还将和增强现实结合起来,以真正实现远程指导。

伴随着系统的运行,我们不仅在地球外「流浪」,还将在空间站上「生活」。

另外,「全息传送」可能会对未来的深空旅行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火星计划的推进,往返火星存在的通信延迟问题,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那么,有了「全息传送」,是不是就改善了呢。

NASA表示,「无论人类在哪里探索,宇航员都需要与地球、任务控制中心联系」。

因此,传输技术对未来的太空任务至关重要。

NASA实现将医生“全息传送”到国际空间站2

据 CNET 报道,去年 10 月,NASA 使用“全息传送”技术将飞行外科医生 Josef Schmid 博士带到国际空间站,而医生本人还在地球上。

据报道,这是这种虚拟技术第一次带到地球以外,医生本人的高质量 3D 模型在两地间进行数字压缩、传输和重建,所有这些都是实时的。

与此同时,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佩戴微软 HoloLens,与医生进行互动,就好像他们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中一样。

NASA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将把它用于我们的私人医疗会议、私人精神病学会议、私人家庭会议,并将贵宾带到国际空间站与宇航员一起参观。”

了解到,NASA 打算通过添加增强现实(AR)功能来扩大其系统,全息传送的人可以真正在空间站周围移动并观察事物,就好像真的就在那里一样,可能有助于为宇航员提供外星远程医疗、国际空间站建设项目,甚至有利于未来的深空探索。

NASA实现将医生“全息传送”到国际空间站3

航天事业是着眼未来的前沿科技,往往能够促成很多科技行业的新兴技术应用。以医疗来说,远程医疗是对宇航员身体健康最直接的保障。根据CNET报道,美国NASA已成功使用“全息传送”技术将飞行外科医生Josef Schmid 博士送到国际空间站,而医生本人还在地球上。

“全息传送”技术帮助宇航员远程医疗

在空间站,宇航员最有可能出现的医疗问题是碰撞、瘀伤、小伤口之类的物理性伤害,其次还有微重力对宇航员液体平衡的影响。这些问题通常都会通过对宇航员的超音波检查传递到地面,由地面医生给出治疗建议。

因为标准的无线电通信在与远在虚空中的系统通信时,一般会有长达20分钟的延迟。但有了“全息传送”技术,延时的问题迎刃而解,“全息传送”人员可以直接留在空间站上进行实时通信诊疗。

虽然近乎不可思议,但“全息传送”并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微软几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想法,此后一直在稳步发展这一概念。如今NASA最近的努力将这一壮举推向了新的高度。美国宇航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正利用微软HoloLens的全息力量来为外太空的宇航员提供医疗服务,与医生相互进行交流互动。

NASA正在演示这种新的通信形式,作为在未来任务中更广泛使用的前奏。未来,人类走得离地球越来越远,对远程医疗的要求也会更高。NASA还打算通过添加增强现实(AR)功能来扩大其系统,全息传送的人可以真正在空间站周围移动并观察事物,为宇航员提供远程医疗、国际空间站建设项目,甚至有利于未来的深空探索。

5G快速建设助推全息通讯到来

近年来,随着5G商用的到来,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全息多媒体等新型网络技术逐渐成为现实,全息通讯也开始被众多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重视起来。

作为一种新型通讯方式,全息通讯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糅合来实现,用户在拥有镜头和麦克风组成的特制相机前进行通话,镜头将用户转换成数字图像进行联网传输,而在接收方那一端,则是通过全息投影仪将画面投射屏幕上,从而实现3D画面的呈现。

在全息通话实现的过程中,需要5G高速传输技术、AR/VR、3D投影等多种技术的紧密配合。其中,5G传输技术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5G有着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等优秀特性,才让科学家们有底气去想象全息通话的现实可行性。

例如美国曾采用5G技术完成了全球第一个全息电话。主要通过5G传输技术与特制的投影仪相配合,顺利完成了一次全息会议,这是全息通讯领域里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

微美全息5G多场景应用建设

目前,全球都在大力推进5G建设,抢占先机。在国内,能通过全息技术实现这种“全息传送”的代表性企业有微美全息(WIMIUS)。据悉,微美全息作为全息通讯技术领先者,依托自身5G技术,AI、AR/VR、边缘计算等,在众多领域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场景化应用。此前该企业中标的中移动和媒体云平台二期全息远程互动项目,强化与中国移动等行业伙伴的紧密合作,助力全息通讯应用垂直领域。

作为5G全息通讯的头部公司,微美全息自主研发及投入5G核心领域,将5G、AR/VR、全息通讯等技术融入,成功拿下了中标项目,推动5G全息通讯业务应用和实践。另外,微美全息打造5G+全息产业链横跨面广,运用全面前沿数字技术,可极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

具体来讲,微美全息5G+TO B全息应用使信息突破时空限制,其高速率、低时延特性能够满足AR/VR、超高清视频等典型应用对网络的要求,为用户提供极佳的人机交互体验。如5G 全息会议、远程办公等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多地协同;5G+云演艺、4K/8K直播互动等应用提供更沉浸、更丰富的娱乐方式;5G+AR/VR直播购物、智能家居等应用提供更便捷、更多样的生活方式。

还有,微美全息依托5G网络的高带宽、低时延、全息投影的真实特点,跨越时空的5G全息课堂应运而生。基于5G+全息技术,通过全息与虚拟投影技术的叠加,将教师课堂俨然打造成生动活泼的虚拟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仿佛置身现场一般,与名校高徒进行无障碍、无延时的交流互动等。

行业共识,随着5G全息通讯网络带宽条件变化,大举推动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和物联网(IoT)应用。微美全息计划5G+AI人脸识别技术和全息AI人脸换脸技术的核心技术,用多个技术创新的系统支持全息技术服务和5G通讯全息应用获得有效增长。

不难推测出,微美全息这些年来探索全息技术,在多领域的科学化、数字化、虚拟化应用上,有助于提升全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并且推广应用促进发展,推进多个大类应用场景上升,奠定全社会良好的全息全景。

综上,5G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更多应用的展开打下了基石。特别是5G为全息通讯铺开道路。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全息通讯渐渐显露出可以实现的苗头。

虽然就目前所达到的水准来说,全息通讯与理想中的效果仍有些距离,不过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实现的技术突破,又带给全体消费者信心去展望未来。相信在5G大规模商用元年下,2022年行业也一定会有更多情景应用方面的开发。未来,全息通讯技术将大展身手。

迪斯尼最新的动画**《超能陆战队》描写了一个东西方结合的的虚拟都市“旧京山”,结合了旧金山和东京。讲了14岁精通机器人技术的小神童小宏和机器人健康助手大白的故事。
迪斯尼的这部2014年底的**可以说是好莱坞的票房黑马,从一个技术宅的角度看,他们切中了美国科技界两个热点:机器人和医疗健康领域。这两个市场在中国科技领域也是大热,一个预估在2020年将达到10万亿,一个则是8万亿。大白不仅完美,而且是接近实现的。
首先简单剖析下大白——气球外壳是有些儿童向,但是碳纤维的骨骼,可爱的外观设计,具备语音识别和人体体征扫描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合理又主流的设计。大白是三大科技产业的集合体:移动医疗、机器人制造和人工智能。
先说移动医疗
现在大家比较通常的叫法是mHealth。美国在2010年的移动医疗峰会上,对mHealth下了一个定义——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这样一想,会移动的机器人大白,确实符合这个定义。
移动医疗英文最初的全称是“Emerg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 for health care”,翻译过来就是“医疗保健行业新兴移动通信与网络技术”。所以移动医疗的兴起,一开始的根本原因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成本的下降、设备的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大量部署,才有了移动医疗的爆发。目前移动医疗还处在通信技术红利的发展中期。
按逻辑来说,移动设备的普及,促成了移动医疗产业。那么机器人产业是否成熟,就是大白何时造出的指标了。大白确实距离我们不远了。一个24小时陪伴左右的医生护士是成本极高的,但是由机器人健康助手来代替,成本确实会降至不可思议的低。
美国和日本都正在做,并且各有自己制造医疗机器人的特色。
美日医疗机器人案例
美国
IntouchHealth——这家老牌移动医疗公司,实现了美国1万个社区与诊所的互联。他们的战略投资方美国顶级机器人公司iRobot的一手为IntouchHealth打造了机器人系列,他们称之为——远程医疗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可以在社区医院、患者家、病房等地方发挥医生替身的作用。一个医生远程控制机器人,就能够长期跟踪一个患者的生活,监督其生活习惯,为其提供更为彻底的疗程。
另外,全美前五的医疗机构DigitalHealth也在制造自己的远程医疗机器人。
美国陆军——美国陆军的远距离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委托马萨诸塞州的机器人公司VECNA研发了一种自动化战地救护技术,最终演变成了战地协助撤退机器人(BEAR),来实现救护、转运伤员等整套战地救护功能。
日本
Twendy-One——日本早稻田大学发明的机器人,和IntouchHealth的远程医疗方向不同,twendy-one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模拟人类护工。这款机器人的手部极力模仿人类,在最初的演示里已经可以捡起习惯、挤番茄酱,预计在2015年投入使用,用来照顾老人和病人。缺憾是定价昂贵——在3000万日元左右。
丰田——2011年发布了4种应用在医疗护理领域的机器人,用于帮助由于下肢瘫痪等而行动不便的人行走,包括“独立行走助手”、“行走练习助手”、“平衡练习助手”、“帮助移乘助手”。丰田专务董事井上洋一说:“随着少子和老龄化的加剧,用于护理与医疗的助手机器人会越来越重要”
安川——2014年发布了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不过他们的产品,更多的是原有康复器材的自动化改型,更符合人体工学,更提高医护的护理效率。
HAL——日本筑波大学企业CYBERDYNE的产品HAL(HybridAssistiveLimb)是世界上第一款作为可穿戴助力系统通过ISO13482认证的设备,它的医用改进型更是作为医疗设备通过了欧盟CE认证。它被设计用来帮助下肢肌肉萎缩的患者,当你想要站起来、行走、停住、抬起腿上下楼梯时,它都会恰如其分的来帮助你完成。
你可以将HAL称之为可穿戴机器人,从名称缩写上可以看出向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致敬的意思,那部**里的机器人就叫HAL。
创造人工智能
一个医疗机器人的人工智能需要多强?可能是科幻**对人工智能有太多的想象,从灭绝人类的天王,到《人工智能》里近乎完美人类的裘德洛。但其实人工智能早就在大家的生活里了,这些被细密设计的“软件”旨在帮助你提高效率。也许现在的医疗机器人的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医生,但是肯定有办法让你更健康。
大白最大的任务就是通过摄像头等设备,扫描目标用户,感知其体征、健康数据和情绪,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健康护理。在动画里,主人公阿宏两次被大白抱住,一次是因为自己哥哥去世,心情的低落被大白扫描到;一次是掉入水中,被大白感知到体温下降,而被抱住。大白还调整了自身的温度,来提高阿宏的体温。想想这是不是跟NEST很像?其实NEST就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才被Google看中并收购的。
这里几个可制造大白的公司的产品。
JIBO——作为家居应用的代表,相比DeepMind和IBM的沃森,没有那么聪明,但他们有个重要功能——语音互动和情绪识别。JIBO的系统利用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来理解命令甚至日常会话。能够识别用户及其家人,通过用户的不同,以及识别用户情绪的不同,来进行不同的语音互动。
Nest——来自美国人对恒温器的使用习惯,能够学习用户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通过物联网对周边环境温度等的变化,来调节所有联结在NEST上的设备,从而达到用户喜欢的室温、湿度等等。
DeepMind——这是Google在收购NEST之后收购的人工智能公司的名称,他们被并入了Google最老牌的搜索小组,被赋予的任务就是做知识。是不是很高大上?那是因为DeepMind的深度学习算法,让他们的人工智能已经具备学习能力,此前在CES上,他们展示了DeepMind如何“玩”一个全新的游戏。一个医生教几次,他的机器人就会诊疗了,这个未来看起来不错吧?
机器人的视觉
除了满足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大白那个扫描人体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的黑科技在现实里是有参照物的,这就是最近拿出Hololens这样神物的微软。他们的KinectOne(电脑版名为KinectV2,此处简写为Kinect2)常年吊打深度摄像头领域的对手们,就是大白最好的视觉设备啦。
Kinect2——微软选用了TOF来代替结构光(Kinect1的技术)。目前已经可以识别肌肉拉伸、体表温度和心率——这些都是健康护理中需要的数据。实现的原理,用温度和炎症来简单举例,就是通过截取人体体表的颜色,来识别其温度,准确率还在进化。
国内也有团队在利用普通摄像头和OpenCV相关技术来完成类似的任务——点康科技,号称能够利用摄像头测血压技术,不过没有验证过。
我们怎么做
作为在家庭服务机器人和远程医疗机器人领域创业的团队,我们目前基于开源的ROS(机器人系统),制作了大小两种护理机器人,主要是面向小孩和老人。核心功能与IntouchHealth类似,就是远程控制。
另外,为了让目标用户群接受机器人,我们在机器人中放入了仿生压力感应器和自然语言合成芯片,这样机器人就能够感受到至少10级的抚摸,并给予互动。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机器人可以合成用户熟悉的声音来代替机器人声音,做到读文字信息和语音互动的功能。比如一个视力不好的老人,就可以合成他儿女的声音,为老人读短信,提醒她吃药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62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