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长迎来“瓶颈”,5G能否成为联通突围的关键?

用户增长迎来“瓶颈”,5G能否成为联通突围的关键?,第1张

文/熔 财经

作者/Kinki

几天前,联通发布了其2020年的财报,其中,联通的利润增幅较大,移动服务收入同比由负转正,创新业务收入不断提升等数据,都是本次年报中的亮点。

另外,在此次财报中,联通首次公开了其5G用户的相关数据,2020年作为5G普及商用元年,随着三大运营商的5G数据出炉,投资者终于一窥其貌,到底谁会略胜一筹?

一、营利双增的联通,却面临用户出逃的困扰

“熔 财经 ”在财报中看到,联通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303838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12494亿元,同比增长103%。总体来说, 营收和利润都在稳步提升,联通“转型增效”战略下,成绩明显。

过去三年 ,联通的营收和利润的增长都比较稳定,在17年“混改”之后,通过 “降本增效”和加大创新业务的发展,联通从18年开始,营利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不过, 反观联通的用户数量,却“不升反降” 。截止2020年12月底,联通全年累计净流出用户多达1200多万,总用户量只剩下306亿,是三大运营商中流失率最高,也是用户数量最低的一个。

从上图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电信新增的用户数量,几乎就是移动和联通流失的用户总和,也就是说, 整个通讯市场,已经很难实现用户数量的“量增”,运营商下的用户增长,不过是运营商之间的用户流动。

再说, 虽然从数据上看,电信的新用户增长最多,但实际上,这是三家运营商主导不同的战略所导致的 。由于移动整体用户数量最为庞大,因此目前移动的首要任务不是寻找增量用户,而是拓展自己较弱的宽带业务和新业务转型,相反,宽带业务强势的电信,则更看重移动用户扩张。

而“熔 财经 ”认为 ,联通去年之所以客户流失严重,与其激进地推动2G用户退网有关,当时2G用户在联通总体用户总量中 ,仍占将近1/3,取消2G网络也引起不少联通用户的不满,但对联通自身而言,或许更希望通过此举,进一步增加运营的效能。

所以,对三大运营商而言,其实彼此都明白单纯靠用户增长,已经很难拉动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了,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业务上,比如提升用户的ARPU值,比如打开5G的渗透率。

二、联通用户最少,净利润增幅最大,原因何在?

不过,尽管用户丢失不少,但若从利润表现来说,联通的数据并不比另两家运营商差。2020年,电信的净利润虽然是联通的一倍之多,但联通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3%, 相比较之下,电信的净利润增幅为16%,截止Q3,移动的净利润同比降03%。

问题来了,无论是原有的用户数据,还是最新公布的5G用户数据,联通都垫底,那它利润的增速原因何在?

从经营逻辑上来说,要么就是有额外的“开源”,要么就是“节流” 。财报显示,2020年联通的销售费用仅为30461亿元,同比下降92%;另一方面,终端补贴成本同比下降了993%,省下来的开支成了利润,账面上自然就好看多了。

联通之所以大量流失客户,其中一个原因也在这里,这两项成本其实都是为发展新用户而设,成本卡住了,新用户的发展自然不如预期。

而另一方面,联通也在尽力“开源” ,财报数据显示,去年联通的移动服务收入达1567亿元,同比“由负转正”,但传统业务毕竟增长乏力,加上有移动这个庞大的竞争对手,所以联通也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新兴业务上,尤其是政企业务。去年,联通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上升高达300%

另一个主要收入增长,则来自于固网宽带业务的发展,宽带接入收入同比增长24%,达到人民币426亿元。虽然增量不算大,但毕竟这是电信的主战场,且考虑这个数字在2019年是同比下跌的,所以联通也在尽力开拓能赚钱的战场。

三、联通5G,或成未来的重要增长支撑?

除此以外,作为最后公布5G数据的运营商,联通的5G业务也值得期待。虽然目前联通的5G用户数量最少,但其渗透率并不低,整体上来说跟电信不相伯仲,比移动还要高。

若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联通是用小成本撬动了最大的收益。去年,联通的5G资本开支为350亿元,电信为453亿元,移动高达上千亿元,为此, 联通宣布将与电信共建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预计双方均能节省投资超760亿元,

从经营体量来看,移动与电信、联通并不是一个级别,联通和电信合作的举动,将能让两者在5G业务上享受加速发展,同时大幅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并缩短网络的建设周期。

除了尽力降低在5G业务上的成本投入以外,联通也在积极提高5G用户的ARPU。截止去年底,电信5G用户ARPU为656元,而联通为70元左右。

此前,联通董事长王晓初也表示,联通2G用户会在今年内全部退网,相信这部分用户,包括联通原有的3G、4G用户转至5G,王晓初预测2021年,联通5G用户的ARPU还会提升超过10% 左右。

当然,“熔 财经 ”认为, 联通想要尽力发展5G相关业务,也因为联通自身传统业务在三大运营商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回看过去20年三大运营商移动ARPU的发展,无论在2G、3G还是4G年代,率先发力“新一代通信网络”的运营商,往往能在此后提升用户ARPU值的过程中获得优势。

比如在3G通讯年代,由于电信的3G标准占优,因此加入的电信一度将自己的ARPU提升至跟移动差不多。而在4G年代,由于移动最先发力4G网络,因此移动的ARPU在2015年后率先提升,而电信与联通就一直处于“守势”。

因此,对三大运营商来说,5G业务的发展,将会在未来成为影响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从2019年开始,三大运营商的移动ARPU都是下跌的,这跟上文提过的,整体通讯用户接近饱和有关。

但大家的ARPU值都在2020年迎来了拐点,这跟各大运营商纷纷在去年推出5G业务有关。综合来看,三大运营商均受益于5G业务,让移动ARPU能够止跌回升。

既如此,接下来三大运营商,特别是联通将如何推进5G业务的发展,将至关重要。总的来看,三大运营商的5G划侧重角度不同,运营打法与优先发展领域也呈现出了差异性。

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是三大运营商当中最多的,且其获得的5G无线频率与联通和电信的不同,中国移动获得的是26G+49Ghz,电信和联通获得的是35Ghz。

理论上, 低频保证覆盖,高频保证网速,移动的低无线频率在覆盖同等面积,要求同样边缘速率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更少的基站来进行组网,在5G发展前期,移动即便少投入一点,也能获得更大更快的覆盖率。

相对之下,联通和电信的35Ghz,虽是目前全球成熟度最高的5G频率,其速度会快一些,但因为覆盖率不高,要求基站的数量更多。为此,在普及使用之前,联通和电信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开发,这也是为何两者需要携手共建网络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移动的“家底”最厚,其5G业务发展方向最全最广,除了终端消费者(ToC)和产业合作伙伴(ToB)之外,还将提供泛在的智能云和边缘计算服务,尝试构建新型的智慧中台。

而电信将会加快云网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垂直行业发展机遇,向综合智能信息服务领域进军。也就是说电信凭借其在宽带上与政企合作的优势,未来将深耕云计算服务,华为、阿里云都可能是其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

而联通的主打方向,则一直比较“模糊”。在2020年四大运营商工作会议上,联通更多强调的是管理架构的创新和落地。

而关于5G,董事长王晓初曾表示“中国联通一定会参加某一家或者是多家合作的局面。”事实上,除了跟电信的合作之外,联通还将联合电信和广电开发3300-3400Mhz频段。

那么,联通到底是怎么想的?首先,从消费终端(ToC)来看,别看目前移动的5G渗透率不高,考虑到其整体用户数几乎是联通和电信的3倍,渗透率偏低也不难理解,再加上移动的5G频段具有覆盖率高的先发优势,在这个层面上,联通和电信即使联合起来,要超越移动的可能性都不大。

目前来看,三大运营商的5G资费水平差别不大,显然,在5G网络这件事上, 联通和电信也没有打算再用“价格战”来抢用户了。

早几年的时候,三大运营商还为了获取用户而激烈“拼杀”,比如联通就曾推出48元不限流量套餐来抢用户,曾有运营商高层用“一碗汤、汤一碗”来形容当时运营商所处的困境,大家拼个你死我活,实质上行业整体价值没有任何得益。

而且,现在运营商即便抢来了5G的终端用户,也不再意味着就能赚大钱。韩国从19年中就率先大范围开展5G网络应用,至今5G用户的ARPU已经提高了40%左右,DOU值提高了2-4倍。

DOU值是用户的月均流量消费额,参考韩国5G业务的发展模型,在我国5G资费还这么贵的前提下,流量消费还要再翻倍,估计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如此看来,5G的盈利点不在ToC之上。按通信行业的专家估算,5G的应用场景仅有20%面向ToC用户,剩余的80%都是面向ToB用户的,5G更大的应用还是在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移动和电信都找到自己在ToB业务上的发力点了,一个强调智慧中台,一个着力云网融合,两者都是各路专家所看好的,5G在工业互联网上的应用,只是从目前来看,尚未迎来政企的大范围应用。

而联通则在去年的5G世界大会上,牵头建立“5G应用创新联盟”,积极 探索 “5G+物联网+大数据+AI”的融合应用,看来,联通的着力点应该是推进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时代。目前,联通已与十多个垂直行业的400多家客户开展5G创新合作,孵化了超百个5G创新商用工程。

从ToB业务的层面来看,联通将自己5G发展跟中国工业产业紧紧的联合在一起,而未来几年,将会是国内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联通这步棋,至少看起来稳了。

5G赛道上,三大运营商都才刚刚发力,现在谈孰优孰劣似乎还言之尚早,但对已经落后的联通来说,至少是一个能够期待的未来。

2020年,是5G时代开启的元年,各大运营商在过往的投入,也都开始有所收获。现在,就看谁能在5G路上,走得更快了。

本文均来源于网络

熔 财经 :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

5G发展现状:除了普通人眼中的“网速快”,还有哪些发展前景?

原创2021-08-18 11:43·舒莫财讯

提到5G,大家对于5G的认知其实并不多,很多人只知道5G网速更快,比4G速度快接近一倍。但是,5G这个全球性的突破,用途可不止“网速快”这一点。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给三大运营商以及广电发放了5G牌照,这也意味着,5G将在国内进行多方面、深维度的持续性发展。不过,此次发放牌照的时间,比此前预计的提前了6个月。

对于牌照发放时间提前,业内人士推测,很大程度上和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有关,此前华为被美方列入实体名单,以及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监控、安全等问题,都是加速5G牌照落地的因素之一。

从目前5G的产业链来看,全球并没有哪个国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是牌照已经发放,这也代表5G产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至于5G未来能否和4G一样,成为社会产业结构的物质基础,我们暂时也无法得知结果。

对于5G,普通人的了解只停留在“网速快”这个层面上。事实上,5G的涉及面十分的广,在教育领域,它可以应用于智慧课堂。在医疗领域,它可以利用5G+远程超声波检查,以及重症监护等新型应用场景。

5G之所以受到全球的关注,正是因为它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我们已知的业务,和我们未知的业务,都有可能牵涉到5G技术的应用。

当然了,想要实现5G技术的终极应用,我们首先要在基建方面打好基础,距离我国发放5G牌照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了,不负众望的是,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 SA网络,5G基建和共建共享基站数,分别达到961万个和40万个。

除了在国内做到十分出色之外,我国的5G技术和品牌已经“扬名海外”,成为了一个新的“中国名片”。

截止到今年5月,全球投资5G产业的国家/地区和运营商,分别是133个、443家。全球70%以上的5G基站都是由中国建设的。

随着5G商用逐步推开,未来也会出现不少新应用,但是具体有哪些最后会脱颖而出呢,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5G应用吧!

针对普通消费者的5G应用之——5G视频

5G在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5G视频。在4G时代,短视频已经十分受广大用户欢迎了,那么到了5G时代,有了更好的网络条件,5G视频将会更加被期待。

5G高宽带支持高清视频实时刷新,简单来说,只要5G流量的资费合适,未来的5G可以广泛应用在影视、虚拟VR、AR等应用中,比如说看球,如果使用5G视频的话,可能会有多个视角,直接听到裁判和员工之间的沟通等等。

针对普通消费者的5G应用之——5G游戏

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都是超越4G网络的,这也被认为将会颠覆传统的游戏行业。未来5G如果运用到游戏行业,将会出现大量的云端游戏。

所谓的云端游戏,指的是玩家们可以不再购买昂贵的高性能游戏设备,可以把游戏在云端平台处理好,玩家们直接体验。大型重度游戏、手游、PC游戏、主机游戏等等都有可能被云端化。

针对产业互联网的5G应用之——智能制造

除了针对普通消费者的5G应用之外,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中,同样也将利用到5G技术。就拿制造业而言,为了更好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制造业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控制。

近些年来,智能制造开始尝试着融合5G、云计算和AI技术,通过更加灵活高效的生产系统,来满足消费者柔性制造的需求。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比较严峻,位于济南的浪潮服务器智能工厂,因为采用了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顺利的复工了。如果是传统的制造工厂,可想而知复工难度有多高。

无人驾驶

对于无人驾驶,概念其实早就被提出来了,但是至今一直没有付诸行动。除了无人驾驶存在的安全隐患之外,对于技术的不成熟,同样也是大家最担心的一点。

无人驾驶的原理,是靠着信息化系统的智能驾驶来掌控车辆,在工业领域、特定园区,无人驾驶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人驾驶并不普及。

望采纳!

随着5G概念越来越普及,5G和无人驾驶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此前有企业就曾将5G应用于无人驾驶中,同样也是全国首个最大载重公路无人驾驶车辆。

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在特定区域内的无人驾驶也可以理解为智能物流,目前这块的应用案例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再加上5G技术的辅助,未来将会应用的更加成熟。

5G技术是当下全球竞争的新一轮热点,各个国家都已深刻地认识到5G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先进的5G技术将会十分的有优势。当下各个国家都在出台5G相关策略,以支持本国的5G技术发展。

面对5G技术的火热,中国也并未放慢脚步,与此同时,中国的5G技术也得到了多个国家的认可,建设基站、达成5G战略合作等等,中国的5G技术已经成了另外一张面向全球的新名片。

今天我们讲一下5G,其实我们也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所以说得可能不太全面,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一、5G是什么?
5G即为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根据5G的设计理念,5G关键技术向着自动、智能、灵活、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5G有多快?
5G峰值网络速率将达到10Gbps,4G理论速率只有150Mbps,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10-100倍。
三、5G在未来的应用:
一是加速普及物联网。

未来数年,5G的更高速率、更短时延、更大规模、更低功耗,将能够有效满足物联网的特殊应用需求。从而实现自动化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物联网新用例,加快物联网的落地和普及,如智慧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


二是提升智能交互。
VR直播、无人机阵列、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的数据交换等技术需要的数据吞吐量比较大,5G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瓶颈,并具有极短的延迟时间。在多平台开发应用的基础上实现5G网络超高速数据传输、低延时用户感知,未来全新多方位的用户体验将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例如虚拟导航将通过超高速数据用户体验实时访问城市街道及大型场景建筑地图数据库。移动远程医疗的用户可以根据5G低延时、高速特性在没有医疗室的高速行驶的列车上通过视频通信获取远端医生的协助,及时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用户医疗难题,城市交通、市民生活、医疗健康、生活治理将迈入新的时代。


三是普及云端化生活。
如果5G时代到来,4K视频甚至是8K视频将能够流畅实时播放,云技术将会更好的被利用,生活、工作、娱乐将都将有“云”的身影。极高的网络速率也意味着硬盘将被云盘所取缔,随时随地可以将大文件上传到云端,如现在的百度云盘,网盘等。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5G技术已然成为了未来社会现代通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背景下,技术人员就应结合用户群体对5G技术发展的切实需求入手,针对性的改良原有5G技术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不足。以此逐步推动未来城市、社会建设中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此逐步实现我国建设智能化社会的发展目标。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相比于4G,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多的连接数(支持更多的用户接入)、更快的移动速率、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灵活的业务部署能力。
目前全国已在50个城市开通中国联通5G网络,中国联通正在大力建设5G基站,提高5G信号覆盖范围,新增覆盖区域以及城市联通会第一时间发布,请关注相关信息,5G信号覆盖情况可登陆联通手厅,选择服务->创新->5G页面查看您所在城市的5G网络覆盖情况。
温馨提示:具体查询路径以手机实际显示页面为准。

截至6月底,我国入网5G终端数达6600万部,已有178款5G手机终端获得入网许可,5G手机累计出货量超过7700万部,3家基础电信企业在全国已建设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要加快5G网络建设,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同时,加快5G应用部署,促进“5G+”融合应用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闻库日前透露,“关于5G用户,我们报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数,截至6月底,连到网上的5G终端数有6600万部,而且随着老百姓手机的更新换代,这个数据还在逐月攀升”。

扩展资料

我国5G用户数量全球居首

目前中国5G的基站数量和用户数都是全球第一,5G终端价格不断下降又降低了用户接入5G网络的成本,推动5G用户数迅速增长。

我国5G用户发展进入快车道,三大运营商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6月份,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达到70199万户,月增1459万户;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达到3784万,月增779万户;中国联通则表示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暂不公布。

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三大运营商为了提高自家的5G套餐用户数,存在不规范行为。对此,闻库表示,为了更好促进5G发展,在运营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中,工信部希望打造一个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格局,从不干预企业的具体定价。

但可能有的运营企业在推动用户使用5G套餐时,在部分地区存在强制等不规范行为,为保护用户权益,工信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定运营商不能未经用户同意随便给用户开通任何套餐。

参考资料来源:央广网—我国5G网络建设速度超预期 已开通基站超40万个

人民网北京1月26日电 (申佳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2021年通信业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总量占全球60%以上,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01个。
《公报》指出,2021年通信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5G、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和应用普及全面加速,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快速增长,行业综合价格下降,同时业务收入保持增长,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电信业务量收较快增长 实现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实现自2014年的8年来较高增长水平,增速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等面向企业的新兴数字化服务快速发展,收入比上年增长278%,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6个百分点,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上升至445%,成为收入增长第一拉动力;固定、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收入占比为615%,对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94%。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按照上年不变单价计算,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按电信业务总量和收入测算,电信业综合价格比上年下降136%。2021年,我国服务消费价格总体上涨09%,电信业综合价格持续下降,对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G和千兆光纤网建设加快 网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2021年,全行业加快“双千兆”建设,推动国家大数据中心发展,构建云网融合新型新型基础设施,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实现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并逐步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逐步推进。我国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01个,比上年末提高近1倍。全年5G投资1849亿元,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比达456%。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全国有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全年互联网宽带接入投资比上年增长40%。截至2021年底,建成10G PON端口786万个,已具备覆盖3亿户家庭的能力。基础电信企业加强云网建设和部署,建设泛在融合、云边协同的算力网络,提升云网融合服务的能力,2021年实现数据中心客户规模翻1番。
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截至2021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1643亿户,人口普及率升至1163部/百人,高于全球的1043部/百人。其中,4G和5G用户分别达到1069亿户和355亿户,两者合计在移动电话用户数中合计占比达867%。截至2021年底,我国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达498亿户,在宽带用户中占比升至93%,比上年末提高31个百分点。宽带用户接入总带宽达13941万Gbps,比上年增长606%,户均签约带宽达到266Mbps/户。高带宽用户比例不断提升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信息技术加速赋能传统行业。5G行业应用创新案例超10000个,覆盖工业、医疗等20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应用环节从生产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渗透,“5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逐步向规模化复制演进。截至2021年底,我国蜂窝物联网用户1399亿户,快速逼近移动电话用户规模,两者差距由2020年458亿户快速缩小至2021年244亿户。物联网终端广泛应用于智慧公共事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这3个重点领域部署的物联网终端分别达314亿、254亿和218亿户。
移动互联网流量迅猛增长 流量消费潜力释放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2021年,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216亿GB,比上年增长339%,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接入流量(DOU)达到1336GB/户·月,其中12月当月DOU达1472GB/户,创历史新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非接触性服务普及率大幅提高,用户对网上购物、在线办公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依赖度加深。2020年、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分别为 848%和862%,渗透率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3个和14个百分点,此前2016-2019年渗透率基本稳定在80%-82%区间。得益于手机终端功能提升、网络持续提速,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更丰富,移动流量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从增速看,在2016-2020年移动互联网流量的5年平均增速高达109%的基数下,仍实现339%的较高增速;从总量看,2021年移动流量消费是2016年的236倍。
普遍服务持续深化 共建共享有成效
据介绍,2021年全行业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全国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宽带网络逐步向农村人口聚居区、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延伸,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宽带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15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581万户,农村光纤平均下载速率超过100Mbps,实现与城市“同网同速”。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全行业深化协同,持续共建共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共建共享的5G基站达84万个,在5G基站中占589%。
此外,2021年,通信行业开展了面向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适老化改造,持续开展精准降费、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和APP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信大数据在高效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发挥重要作用,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67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