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上广深,中国哪些城市具有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潜力?

除了北上广深,中国哪些城市具有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潜力?,第1张

这要看你对“国际大都市”这个定义的理解。如果我按的理解,能被称得上是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起码得和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这些国际上公认国际大都市放一起衡量才行。

以这个为标准进行衡量的话,在我心中国内唯一可以算得上的只有香港和上海。北京和深圳虽然都各有特点而且城市的硬实力也很突出,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是缺少一些软实力,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的能力不足。国内在金融方面最强的当数香港,而且位于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早就是世界上公认的“国际都市了”。别看香港如今工业能力缺失,但它的金融实力在中国是独一线的,特别是国际金融这一块,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取代它的位置,很多国际的资金都是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这得益于它一直以来与国际规则打交道的传统,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底蕴。可能有人说论GDP,“北上广深”都吊打香港,但如果细看人均GDP,香港现在还要高深圳4倍呢,可以说效益方面,香港比国内除澳门以外任何一个城市都要高。

而上海属于后起之秀,是中国唯一在各方面都几乎没有短板的大城市,也是目前国内与“国际都市”最沾边的城市。

至于北京,作为首都,更多是文化政治中心,就像海对岸的华盛顿;而深圳强在科技与创新,硬要比的话,类似美国加州的洛杉矶(其实更像是硅谷),毕竟洛杉矶在文化上软实力比深圳要强太多。

再至于广州嘛,横向比较要比上北深更要低一点点,就目前来说,更不可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就算将来大湾区发展起来,我也更看高深圳一线,当然广州的南沙也是很有潜力的,毕竟地理位置位于大湾区的绝对中心,当然短期是看不到希望的了。

好了,竟然“北深广”要成为“国际大都市”都还很遥远,更别提西安、合肥,成都,重庆,武汉这些新一线了,这些城市都还有很多明显的短板,要追赶“北上广深”这些老一线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当前,我国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踪为主,原创性成果较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仍然稀缺。

使协调成为内生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领域范围上看,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平衡。从层级和质量上看,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2017年煤炭、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而机器人、临床创新药物等产品大量依靠进口,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自给率不足20%。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互掣肘、相互交织,已经成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此,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需动态平衡,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高质量发展是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短板。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1/4。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水、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才能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使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引进外资、对外投资、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贸易强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实现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

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但目前我国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40%左右、北美国家的不到30%。要实现全民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源于1906年创办的福州青年会书院。2003年2月,原福建省商业学校、福建工程学校、福建电子工业学校三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2017年12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龙腰、杜园、螺洲三个校区,平潭新校区已开始建设,共占地面积1048亩,总建筑面积3311万平方米;设置有七个系部,开设有32个高职专科专业,6个中职专业,2014-2015学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7471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7304人,教职工466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55人,博士、硕士(含在读)以上学位的教师202人,有馆藏纸质藏书近40万册,数字图书33万多种。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A类培育学校,直属福建省教育厅。学院坚持“传承菁华、开放包容、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秉承“厚德强能”校训精神,着力“对标先进、赶超先进、成为先进”,实现“大提升、大跨越、大发展”,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为一所“人才培养全国一流、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两岸交流合作典范”的高职院校。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源于1906年创办的福州青年会书院,2003年2月由福建电子工业学校、福建省商业学校、福建工程学校等3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升格成立,已有一百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郑作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名誉院长陈良惠等知名校友。

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现有龙腰、杜园、首山三个校区,以及正在全面建设的、占地800亩的平潭新校区。现有教职工505人,其中专任教师326人、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138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35%。目前,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福建省优秀教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8个省级教学团队、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3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还有近100人次在各级行指委及协会、学会任职。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冰山”模型人才培养理念,创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并重人才培养模式,还率先开展“实务专题制作”研究与实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5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50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并100%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截至2016年底,我院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共有2500多人次获奖,其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连续九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院共有15支代表队参赛。在福建省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院代表队分别荣获高职高专组团体总分第二、第一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学院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美国通用电气(GE)、中国联通、阿里巴巴、富士康、神州数码、永辉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合作企业总数已达206家。校企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有校内实训基地23个、校外实训基地197个,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6个省级技能竞赛基地,还成立了富士康机器人定向班、阿里巴巴特色班、中辉订单班等46个订单班。全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2000万元。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商贸管理系、应用语言系、传媒艺术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基础教学部等教学单位、35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业3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精品专业8个。截至目前,学院正式出版了27本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141本专业教材和200多本校本教材、实训指南,并取得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坚持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牵头成立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福建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近年来,获得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1个、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承担了卓越技师等9个省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现代学徒制培育项目、3个省“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和2个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2016年以来,学院与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泛物联网领域混合所有制学院;牵头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联盟,并积极探索对平潭职业中专学校的全面托管;与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共同探索共建混合所有制海峡旅游学院。

学院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了大量的院校教育技术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人员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工作。近年来,年开展社会培训15000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000多人次;与行业企业共建5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年均30多个,创造效益年均近300万元。近年来,有197个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通过验收、66个项目参展“618”、拥有58项专利成果。截至2017年5月,教职工公开发表了1706篇学术论文(中国知网数据)。

学院致力打造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校,形成了“四首创、五模式、七个多”的特色。2007年以来,承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海峡两岸科技专家论坛等多个论坛;协助成立和维护建设省“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与20所台湾技职院校建立“姊妹校”关系,并与其中5所联合开展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聘请了19名台湾客座教授和1名全职教师,共有169人次教职工和197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举办了4期台湾“姊妹校”师生游学团来校交流访学;与台湾高校、台资企业合作建立了11个实验实训室、合作开展9个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引进台湾高校15门课程、合作编写16本教材;在全省率先成立台湾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展了18项闽台相关课题研究,编辑《两岸职业教育研究参考资料》。

学院不断拓宽合作办学视野,引进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国际职业认证课程与考试项目,现已有100多名师生取得LCCI国际证照。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加坡工艺教育局的新加坡达励学校、新加坡特许学院等合作开展NITEC证书培训班等项目,牵头引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与省教育厅开展福建省职业教育培训,已有2批次41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研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其中,“创新”被提及71次,且写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1月3日,新华社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两万余字,八章,除第一章介绍总体形势、指导思想,第八章强调党的领导外,其余各章围绕5个关键理念展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在解释“规划建议”与“规划纲要”之间的关系时,说,“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在国新办就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编制“十三五”规划等举行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称,“五大理念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走五大路径。”在此五大路径下,《建议》“提出了50项左右战略、工程、计划、制度、行动,300项左右重要举措”。

理念一:创新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下称《公告》)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确实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部署。是基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最核心的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只有靠创新来增强我们经济的内生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

在“创新”发展理念下,《建议》从7个方面进行创新:新动力、新空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产业新体系、新体制、宏观调控方式。

《建议》对“新动力”做了明确表述: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作用,分别是基础、关键、促进作用。消费以“服务消费”而非产品消费为重点,消费方向是智能、绿色、健康、安全。对于出口,首次提出了“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主攻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稳增长靠什么“首先还是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现在的投资是补短板、调结构。”徐绍史表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稳增长排第一位。”

对于“新空间”,主要指地域、产业、网络、基础设施、海洋等方面。

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这一小节,《建议》提出了众多具体计划。首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这一网络经济的典型模式,被明确确立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时,“国家大数据战略”被首次列入规划文件,主要将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被放在“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这一节中,重点是“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另外,拓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将主要依靠“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据徐绍史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概有三方面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自身改革;扶持一系列工程、计划、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徐绍史介绍,将扶持一系列工程、计划、产业:一是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二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有条件的省区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四是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农业、产业体系被单列成章,金融改革未被列为单独一个方面,而是被放在“体制改革”这一章下,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国有企业改革等并列。

针对金融改革,《建议》提出的目标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具体措施包括,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对于“新体制”,《建议》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对于宏观调控的创新,《建议》明确,“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理念二:协调

主要从4个方面下手: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注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根据《建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对于区域协同,在“创新”一章的“拓展区域新空间”中有阐述: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可以预见,国家级城市群、新区将不断涌现。

在协调一章,对“区域协调”补充了两点:首先,明确两个增长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其次,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建议》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其中,文化的数字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被作为重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智库、中华典籍整理工程,被正式列入规划《建议》:“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理念三:绿色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被放在了“各方面制度”之前。

最令环保人士期待的是,环保部门的垂直执法有望正式实施。近两年,中国陆续出台了“最严格环保法”、“最严格水治理”等多项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权力太小”,无法有效执行法律法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被明确写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节。据记者了解,这是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绿色金融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成果。

“以后所有的上市企业,或公开绿色发展指标。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已经向《证券法》修法小组提交了《增加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条款》的建议。”马骏在彭博新能源论坛间隙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马骏提出四点建议:首先,他认为要通过立法,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其次,交易所要通过具体规定,明确披露的内容和模板,对关键信息,尤其是主要污染排放指标,要求定量、定期披露;再次,发挥中介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评价、监督、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后,要继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执法。

《建议》还提出,用市场价格的手段,推动资源利用率提高,“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马骏很赞同此举措,“就是要用市场价格的手段,让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以此促进绿色发展。”

除了市场价格机制,官员的绿色指标考核也正式纳入规划建议,“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理念四:开放

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对“十三五”规划建议最期待的,不仅有中国人,外资金融机构也在熬夜翻译、研究、出版“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发布《建议》后几天,就有数家海外金融机构的外国经济学家,发表了英文版的研究报告,有人称“这是一份必须必须必须仔细研究的中国文件”。

“开放发展”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建议》表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议》称,“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要求,放宽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限制。加强国际收支监测,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

中国将推行更深度、更高质量的“走进来与走出去”。

《建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

装备业、服务贸易将成为出口的主要支持产业。《建议》提出,“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

未来海外或将出现一批中国建设的大宗商品基地,国际金融平台将陆续涌现。《建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

港澳台也将获得更多机遇。《建议》提出,“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融资、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合作平台”,“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

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参与极地和宇航规则制定,或将成为“十三五”的重要举措,“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理念五:共享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0年只剩下5年多时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人口的计算是按照年收入不足2300元,是以2010年不变价来计算的,贫困人口共有7017万人。徐绍史说,“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也是一个最突出的难题,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正在研究怎样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具体来说,将分四个层次具体脱贫:一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这7000万人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批人初步匡算有3000万人。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批人大体有1000万。三是转移就业一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通过培训,为他们找到工作岗位,可以解决1000万人左右。四是还有将近2000万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五保户,还有失能人群,需要用社会保障的办法兜底管起这2000万人。

公共服务最核心有“五件事”,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建议》对这几个方面均提出发展方略:在就业方面,“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教育方面,“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在医疗方面,“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求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时代课题。

新发展理念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历史在前进,中国***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化解主要矛盾,是新时代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十九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说。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要追求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

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治理区域失衡,以绿色发展和谐人与自然,以开放发展经略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已经开启。十九大报告明确,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领导中国选择发展道路和谋划发展战略的进程,也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的历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每一次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都为中国开启更高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将指引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希望创新能更多落地,转化成满足人民需要的成果。”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杜玉涛代表说。

报告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联网、大数据等将改变城乡形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更协调、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仅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能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空间和潜力。

“过去的平潭风吹石头跑、光长石头不长草。现在每年种树1000万棵以上,风力全年下降30%,不仅为平潭构筑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还搭建起经济起飞的平台。”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张兆民代表说。

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代表说,中国将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利用外资更加开放、公平、便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和生产服务网络。

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代表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政策总基调是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在改革中落实新发展理念

“企业要大刀阔斧改革,聚焦供需,在‘人’字上做文章,向创新要动力,把升级需求和高质量供给有效衔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代表说。

“山东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靠前,但能耗、排放也靠前。”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钱焕涛代表说,“敲开核桃、一业一策”,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原有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大胆突破,更是从体制机制到工作方法的全方位变革。

代表们认为,只有将改革对准瓶颈和短板,新理念才能真正落地,也只有在与新发展理念的不断“对标”中,改革举措才能更到位,更精准。

在时代进步中解放思想,在理念转变中埋头苦干,新发展理念必定能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问题提供答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74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