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智能制造

钢铁企业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智能制造,第1张

钢铁行业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重点就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即借助智能制造技术,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引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也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的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明确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

时下,我国钢铁行业正在全面贯彻实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也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先、开放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实现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钢铁企业必须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而《规划》为我国钢铁行业如何推进智能制造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指出了路径。

钢企智能制造探索步伐加快

如今,不少钢铁企业已经在智能制造上开拓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宝武集团、沙钢等大型钢企采用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台车、无人仓库等智能制造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钢铁生产自动化、库存、营销等关键环节智能化水平先进。

一些大型钢厂将智能制造分成“3+1”模式,即“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和基础设施”,进行探索和实施。据介绍,目前,该领域研发的课题主要是钢铁制造全流程在线检测—监测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嵌入技术,分布与集成相结合的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和系统回收技术,钢铁生产智能化能源管控与环境优化技术,污染物分布与集中结合的协同控制与一体化脱除技术,钢厂与相关产业互补链接及与周边社会共生共荣生态链接技术,钢铁流程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网络集成技术,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动态调控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定制化、减量化生产及装备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设计、制备加工技术。

从目前来看,不少钢企纷纷进入智能制造领域:

有的钢厂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依托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促进钢铁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推动钢铁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

有些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则以钢铁流程绿色化、智能化集成为目标,重点围绕制造流程结构优化、制造流程技术提升、钢铁制造服务平台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四大关键路径进行研发。

有的钢厂以关键环节机器换人为抓手,尝试和实践全工序机器换人,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先后建成5000毫米宽厚板和特棒示范智能车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

有的钢厂明确智能制造目标,稳步推进:减少人工作业,提升自动化能力;全面推进建立区域化、工序化的信息监控、管控平台;制订公司智能化制造规划,并成立智能制造推进项目团队,以实现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逐步转变。

有的钢企确定了智能制造目标,即在未来几年内建设、改造一批智能化产线,完成基于互联网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构建,促进企业实现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型。

钢企推进智能制造该如何着力?

一家钢企从事自动化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公司不是不想尝试智能制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曾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工程师也向笔者表示,目前,国内钢铁智能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尽管个别生产线有自己的数据库,但一般为生产工艺的数据,在上下游衔接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那么,钢铁行业该如何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一系列钢铁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就我国钢铁业推进智能制造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给钢铁企业诸多的思考和启迪。

业内专家指出,钢铁行业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重点就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即借助智能制造技术,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当前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早在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其中,钢铁行业已被列入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范围。

专家同时强调,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技术、人力等诸多方面,系统策划是确保目标一步一步实现的有效方法,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而要稳扎稳打、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即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和智能制造的特点,逐步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诸如,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钢铁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等的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高级计划排程(APS)系统,实现敏捷制造和精准交货。

专家表示,在推进企业决策智能化方面,目前主要以两化深度融合为载体。钢铁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高效利用,目标是提高资源的全局利用效率,其重点在于决策的智能化。为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钢铁企业应采用系统优化的思想,建立具有冶炼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双重模型,实现单部门局部优化与多部门一体化全局优化的平衡。

大数据是传统数据库、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概念外延的扩展和手段。推进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关键在于健全钢铁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冶金数据资源,突破钢铁行业大数据核心技术,提升钢铁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培养复合型大数据人才,组织实施制造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以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冶金行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冶金产业新业态。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21年8月25日,小米集团公布2021年Q2业绩。总收入达人民币878亿元,同比增长640%;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3亿元,同比增长874%,均创单季 历史 新高。“手机 X AIoT”核心战略成效显著,支撑各业务持续增长,业绩表现超出市场一致预期。

这个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首次晋升全球前二,高端市场不断取得突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290万台,同比增长868%,市占率为167%。与此同时,小米在高端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价人民币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定价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超1200万台,已经超过2020年总量。小米互联网服务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6月MIUI全球月活跃用户454亿,同比增长321%。

小米持续 探索 智能互联生态,AIoT平台全球领先。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含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为374亿,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达102亿;智能电视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连续十个季度稳居第一。

小米境外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1年Q2,境外市场收入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816%。据Canalys,按照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在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欧洲、东南亚市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首次排名第一。

小米坚持技术为本,2021年Q2研发投入人民币31亿元,同比增长565%。自创立至今,小米始终重视人才激励,今年启动青年工程师计划,为技术人才提供股权激励。同时,小米还积极承担企业责任,今年7月小米在全球公开市场首发30年期4亿美元绿色债券,将用于绿色融资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智能手机跃居全球第二,技术创新驱动高端产品力提升

随着长期在技术、人才和渠道积累势能逐渐转化为成长动能,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出货量首次晋升全球第二。同时,小米全面发力高端市场,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人民币591亿元,同比增长86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5290万台,同比增长868%,收入及出货量均创 历史 新高。据Canalys统计,2021年Q2,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67%。而在中国大陆市场中,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主要厂商中同比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51%。

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双品牌策略持续发力,产品矩阵日益丰富,满足用户多元选择和极致体验。

小米品牌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和 探索 ,夯实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2021年8月推出的Xiaomi MIX 4,是小米第一款搭载内嵌屏下摄像头全面屏的高端手机,配备最强充电系统120瓦有线秒充及50瓦无线秒充,支持UWB一指连技术,以多项创新技术引领行业趋势。

随着高端产品力的突破,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价3000元人民币或以上及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超1200万台,已经超过2020全年总量。

Redmi品牌继续坚持“高端产品大众化,大众产品品质化”理念,以高品质赢得全球用户信赖。截至4月30日,Redmi Note系列累计出货量超过2亿台。

小米积极拓展渠道布局,进一步强化品牌势能。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之家在中国大陆线下门店数突破7600家,较4月末新增超过2100家。依托于全平台发力,今年618期间小米全平台金额突破人民币190亿元,同比增长90%,智能手机取得安卓手机品类全平台销量第一,智能互联领域销量也遥遥领先,IoT品类获得全平台158项销售冠军。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高速增长, 科技 赋能互联互通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人民币207亿元,同比增长359%。海外智能产品品牌力持续释放,Q2小米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938%。智能电视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据奥维云网统计,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出货量连续十个季度稳居第一,继续稳居全球前五。

作为小米新十年战略“手机X AIoT”的核心组成部分,AIoT业务持续 探索 新技术,驱动产品迭代创新,为用户带来全新 科技 体验。

8月,小米发布小米平板5系列,搭载自研MIUI For Pad系统,带来更为便捷的 *** 作体验;一同发布的超高端新作小米电视大师77"OLED,除了具备顶级音画体验,更集前沿 科技 融合一身,实现UWB联动功能。此外,小米还发布首款高端人工智能音箱Xiaomi Sound和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

小米在 探索 、创新道路上持续向前,多款年度旗舰产品不仅代表小米对未来 科技 不懈 探索 ,同时也代表其对互联互通新体验的持续突破。在UWB技术支持下,小米手机和智能设备能感知相对距离和方向,拿手机指向附近支持UWB的智能设备即连接并控制。目前,小米电视大师77"OLED和智能音箱Xiaomi Sound均支持UWB技术,当手机对准智能设备,便可自动d出相对应的 *** 控界面,可以将手机上正在播放的音乐传递到电视或者音箱上。

互联互通体验升级也为小米智能生态赢得更多用户。2021年6月,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达102亿。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374亿。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740万,同比增长445%。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386%,达到5650万。

从产品创新到体验升级,小米持续为AIoT平台蓬勃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互联网业务稳健增长,多元化生态活力增强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稳步增长,实现人民币70亿元,同比增长191%,创下 历史 新高。商业生态活力持续提高,小米广告业务继续展现强大增长活力,收入再创单季 历史 新高,达到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462%。

智能手机业务快速增长,以及生态活力的增强,带动用户数量高速增长。2021年6月,全球MIUI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321%至454亿。其中,中国大陆地区MIUI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3%至124亿,较2021年3月环比净增530万用户。

境外互联网业务正在形成新的增长力。2021年Q2,小米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达人民币11亿元,同比增长968%,占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156%,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及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

高增长背后,一方面是境外重点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西欧、拉美地区在2021年6月MIUI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分别增长超过60%和125%;另一方面,小米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深耕互联网产品与服务能力,同时与全球领先互联网公司建立广泛和深度合作,共建小米生态。

摩根大通指出,随着小米在中国市场更多高端手机推出及每月活跃用户量持续增加,互联网服务下半年及明年增长将加快。

全球业务爆发式增长,欧洲市场登顶第一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市场业务持续突破,境外市场收入创 历史 新高,达到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816%,占总收入497%。根据Canalys统计,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二季度小米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

欧洲市场迎来最好表现,排名登顶。根据Canalys统计,2021年Q2,小米在欧洲地区智能手机市占率第一,达到285%。此外,在西欧地区,小米市占率进一步上升至222%,市场份额稳居前三。在西班牙,小米市场份额连续6个季度第一,市占率412%;在意大利和法国首次达到第一,市占率分别达到350%和297%。

小米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强劲。Canalys数据显示,在印尼,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占率达到282%,排名第一。在新兴市场,小米保持迅猛涨势。据Canalys数据,2021年Q2,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拉美地区排名稳居前三,同比增长3244%。

全球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小米持续加大境外市场渠道建设,提升运营效率和能力。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除印度外境外运营商渠道,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300%。小米线上渠道优势效应持续扩大,在除印度以外境外市场线上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

站在“手机 AIoT”新十年战略的新起点,小米坚定以技术为本,赋能产品升级和提升用户体验,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 科技 带来的美好生活。

物流管理系统包括的内容很多,包括仓储、运输等,而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仓储环节使用RFID标签来带动日常管理,可方便仓储管理的出入库以及库内的盘点、转储、转存等 *** 作,提高效率。

其实物流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大领域,其对物流管理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均具有良好的成效。而物联网也不仅仅是RFID一种技术实现方式,像运输过程中采用的GPS定位系统也属于此范畴。
物联网作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其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必将带动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在这一决定中,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重要一项被列为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2011年3月16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刚要》提出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已被国务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1年4月6日《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

根据办法,专项资金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物联网研发、应用和服务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突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体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

2011年5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标准化重点工作》(工信部)

文件提出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标准战略研究,加快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重要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为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支撑。对于一些产业急需标准,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标准制定力度。今年将围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品牌、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工作,组织制定标准3000项,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012年2月14日:《"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工信部)

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2012年8月17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工信部)

根据此《纲要》,中国将加大对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税收政策扶持;同时,推进物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到2020年,无锡示范区的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核心区;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建成一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示范先导区。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并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意见指出,将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从而推动物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3年3月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指出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对现有互联网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依靠增加带宽和渐进式改进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主要包括:原创性网络设备系统,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涵盖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空间信息网络仿真、网络信息安全、高性能集成电路验证以及量子通信网络等开放式网络试验系统。该设施建成后,网络覆盖规模超过10个城市。

2013年9月17日:《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

计划包含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法律法规、人才培养10个专项行动计划。各个专项计划从各自角度,对2015年物联网行业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作出了规定。

2013年10月31日: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

通知指出,支持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区域特色明显、推广潜力大的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项目,推动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2014年6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工信部)

通知指出,2014年,物联网工作重点为:1、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物联网工作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和行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推进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开展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与验证示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3、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开展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应用示范,推进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领域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4、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和挟持物联网骨干企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商业模式研究创新和推广。5、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6、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2014年7月:《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1718号)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联合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请根据各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分工与进度、保障措施等,尽快细化本地区的具体措施,加强沟通协调,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智慧城市的五大内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智慧城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关于智慧城市的具体定义比较广泛,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77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