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哪个好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哪个好,第1张

我觉得二者相辅相成,但物联网可能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原因如下

人工智能类似软件,需要物联网作为载体,物联网类似个硬件,是需要人工智能来驱动的。人工智能需要落地的应用作为载体,物联网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载体。

物联网的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翻译过来就是,,物物相连,万物互联,简单来说,即是物与物相连互联的互联网,但其实,物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在上学期间使用的校园一卡通,到高速上的ETC,再到近些年流行的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等等,都是物联网运用的例子,另外,随着AI技术的发展,物联网+AI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家居产品的智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互联网时代,我们使用手机等设备获取输出信息,d属于人机交互模型,是以人为主体在网络上传输数据和信息,物联网主要分为3个组成部分,网络连接(connectivity)、数据处理,(device)、网络连接,传感器被安装在各种产品中,它们就是万物互联的物,这些传感器或者是芯片,让产品拥有感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物联网感知设备每天可以收集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并且分析数据,就成为难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就可以引入进来,人工智能为物联网面临的数据难题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在人类的帮助下做出最佳的决策,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相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数据的物联网设备终端正在走入我们的千家万户。
最简单的设备例子:语音音箱和手机端语音助手,就是建立在自然语音处理的技术之上的物联网终端设备,物联网家庭摄像头也极大的依赖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施监控功能。这些物联网设备也只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优越性。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的关系就是一种相辅相成,携手并进,互相依赖的关系。


但人工智能的周期发展还是很长的,而目前很多大学把人工智能的核心的内容在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用来测验学生是否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同时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有过高的要求,而人工智能行业但凡有独特认知和能力的人才基本上在大型企业,没有在学校。人工智能对学历要求比较高。
物联网工程的市场庞大,因此就业前景也非常好。毕业生可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或者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等等。

一、人机交互性
智能制造的人和机器之间,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完成任务,除了机器本身的规划、行动和监控外,人可以随时随地地架空机器的情况。在这之前的自动化存在着片面强调所有环节的自动化,几乎忽略了人的作用,导致生产制造效率不高。然而人机一体化突出了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大的发挥人的潜能,机器智能和人的智能真正的集成在一起,在人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共事、相互协作的关系,二者各显其能,相辅相成。

二、制造资源的全球虚拟化、网络化
人机物的互联不仅可以形成虚拟化的智能工厂,进而形成全球性的制造资源网络化、虚拟化。互联网打通了人和人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电子商务打通了人与商品在全球上的联系,智能制造则打通了人机物在全球范围的联系,使得制造企业能够高效的整合和利用海量的制造资源,获得资源高利用率并实现节能降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自组织、自学习和自维护
智能制造能够搜集、理解环境和自身的信息,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结构,运用知识进行自组织,分析、判断和规划自己行为的能力。智能制造应用的知识均是知识库的知识,并在生产制造中不断学习、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在运行过程中对故障自行诊断、自行排除以及自行维护,使得智能制造系统能够自我优化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院校专业: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80905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 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3.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理论学时+实验或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5 +18学时)、RFID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传感网原理及应用(45 +18学时)、物联网软件设计 (27 +18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54学时)、物联网中间件设计(27 +18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 设计(54学时)、嵌入式系统与设计(45 +18学时)、传感器微 *** 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6+36学 时)、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定位技术(45 +18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 (45 +18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36学时)、计算机网络(54学时)。

示例二:物联网工程概论(30学时)、物联网算法基础(60 +15学时)、物联网硬件基础(60+ 15学时)、传感网与微 *** 作系统(45 +15学时)、物联网安全与隐私(30学时)、无线单片机与协议 开发(60+15学时)、JAVA语言程序设计(30 +15学时)、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20 +10学时)、物 流管理信息系统(30+15学时)、RFID系统(30学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开发(20 +10学时)、多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60学时)、云计算(30学时)、物联网与智慧思维(30学时)、移动人机交互 技术(30学时)、社会计算(30学时)。

示例三:物联网工程导论(18学时)、物联网体系结构(40学时)、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6+10 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40+10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40 +12学时)、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40+10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40 +14学时)、RFID与智能卡 技术(40+10学时)、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应用(40+1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40 +14学时)、传感 器网络及应用(40 +14学时)、网络规划与设计(40 +14学时)、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40+10学 时)、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40+14学时)、软件集成与服务计算(40+1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 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嵌入式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传感器微 *** 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应用密码学》、《光电子物理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建模》、《微处理器系统设计》、《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电商物联网、移动嵌入式、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采集与分析。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IT类企业:物联网工程、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理网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云计算。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

国家对于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因为物联网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而且也是一个新兴专业,当然不可否认物联网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所以,总体来看,物联网专业就是现在发展阶段很一般,但是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去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或是一些产品制造生产等企业工作,主要还是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中工作。因为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广,几乎是覆盖了各行各业。所以对于学习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方向还是非常广的。

针对近期与HTC合作打造导入眼球追踪技术的HTCVIVE商用版开发套件,tobii欧亚销售部门副总PeterTiberg说明,借由让电脑系统知晓使用者眼球注视位置,即可在虚拟实境环境中透过眼睛转动就能直觉瞄准聚焦特定位置,而可避免大幅转动头部或挥动双手造成视觉晕眩情况,同时也能以更直觉方式在虚拟实境进行互动。

根据PeterTiberg表示,tobii过去以来的技术一直聚焦在借由近红外线光让镜头能快速辨识使用者眼球注视位置,借此对应游戏内容中随瞄随打,或是与游戏人物视角连动,在其他应用部分也包含可判断使用者观看电脑萤幕时的目光聚焦位置,或是判断使用者是否坐在萤幕前方。除了在硬体规格技术精进,为了让眼球追踪技术有更好表现,tobii同时也会投入软体研发,借此提供更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已经有70款游戏对应tobii眼球追踪技术,而预计明年将会增加到150款,而近期与HTC合作打造采用眼球追踪技术的HTCVIVE商用版开发套件,最主要便是希望能借由眼球追踪技术降低效能占用比例,让系统能将运算效能用于呈现更稳定的虚拟实境显示效果。

借由眼球追踪技术改善VR使用体验

由于人眼观看特定内容时,仅会聚焦在特定视线范围内,此时以目光聚焦点为中心之外的视线余光范围,其实不需特别耗费运算效能呈现清晰影像,因此借由tobii眼球追踪技术事先知晓目光集中位置,系统即可降低目光不会聚焦位置的虚拟实境影像清晰度,借此将更多运算效能集中让整体虚拟实境影像更流畅、稳定,使用者甚至不会感觉前后调整差异。

而当使用者改变目光注视位置,系统会透过内建于虚拟实境头戴装置内侧的近红外线发光模组,以及内藏式摄影机快速确认目光聚焦改变位置,进而可减少因为大幅转动头部或大动作挥动双手时造成的视觉晕眩,借此打造更好的虚拟实境互动体验。

在虚拟实境环境中,目光聚焦点为中心以外范围其实并不需要特别清晰呈现,因此透过tobii眼球追踪技术确定目光聚焦位置后,系统即可降低其他范围的显示影像效果,让效能能集中在目光聚焦位置HTCVIVE商用版开发套件主要在内部左右镜片周围埋入多组近红外线发射器,借此透过内埋摄影镜头确定左右眼视角

增加更多人机互动可能性

此次与HTC合作打造内建眼球追踪技术的HTCVIVE商用版开发套件,tobii主要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更好的应用模式,甚至针对一体式虚拟实境头戴装置其实也已经与部分厂商合作导入眼球追踪技术,借此改善行动虚拟实境碍于运算效能有限的使用体验,未来也希望能应用在更多装置,透过眼球追踪实现更多人机互动可能性。

另外,在结合脸部识别技术之下,PeterTiberg也说明可将眼球追踪技术应用在物联网设备,借此能在声音、触控以外增加电脑视觉的互动模式,例如可借由趋近感测与脸谱识别让智慧喇叭能自动切换不同使用者帐号登入内容,用在自动驾驶车辆也能协助判断驾驶是否将目光聚焦在前方道路,或是判断可能发生疲劳驾驶情况而使车辆速度放缓。

以目前tobii技术发展方向,主要还是以提供眼球追踪技术的硬体及软体解决方案,但这些解决方案会被应用在哪些产品类别,则依然取决合作的硬体厂商。至于此次与HTC合作打造HTCVIVE商用版开发套件是否意味下一款HTCVIVE将搭载tobii眼球追踪技术,这部份则要等HTC日后进一步公布。

HTCVIVE商用版开发套件外观与一般市售版本并没有太大差异目前tobii眼球追踪技术已经可实现趋近感测,以及进一步识别身分登入帐号后的视线互动,未来甚至可进一步辨识使用者目光聚焦位置显示内容,进而产生不同互动模式 你也许会想看以下内容: ROG滑鼠再添新成员ROGPugio、StrixEvolve…运用影像识别Adob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837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