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再联手华为,润和软件的野心是什么?

10年后再联手华为,润和软件的野心是什么?,第1张

作为中国相当老牌的软件企业,润和软件在“一体两翼”新战略下持续发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0刚结束几天,润和软件就在其南京总部与华为联合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并且取了一个略有感情色彩的主题:风雨同舟、10年见证。

这背后隐藏着双方自2010年就开始的合作之路。

9月27日,润和创智中心,主角是鲲鹏。

润和软件与华为联合发布了HopeEdge V10(首款面向边缘的物联网 *** 作系统)、HopeContainer V10(容器云)、业务中台联合解决方案V10、数字化智慧营销服务平台10等四大解决方案,都是基于鲲鹏。

润和软件董事长兼总裁 周红卫

润和软件董事长兼总裁周红卫开场提到,润和软件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10年,至今整十年。十年以来,华为与润和软件的合作持续升级,双方的合作重心逐渐转向了云计算、 *** 作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智能硬件等前沿与热门领域,也越来越深入到了鲲鹏生态当中……与华为持续深化合作,这是润和软件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

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 姜涛

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姜涛在现场表示,润和软件擅长行业、客户与应用端,结合华为领先的智能算力、应用算法等底层基础能力,双方的合作具有天然的战略互补性,有助于充分整合并释放鲲鹏的基础平台能力与润和软件的行业能力。在未来,华为将推动润和软件更加深入的参与到鲲鹏生态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润和软件的野心在哪里?

中国基础软件的领先者——这听上去梦想很大,但润和软件已为此备战多年。

发布会上,润和软件公布了《鲲鹏解决方案发展计划》,提出要成为“中国基础软件的领先者”,发展计划全面涵盖从底层基础系统到中间件、到上层业务应用解决方案。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其中(已通过鲲鹏兼容性认证)四款解决方案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亮相。

润和软件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蔡志旻透露,润和软件《鲲鹏解决方案发展计划》下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另有两款面向通用服务器市场的鲲鹏解决方案HopeStage、HopeBase的开发工作已经收尾,目前已经提交鲲鹏进行兼容性测试。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鲲鹏服务器已得到市场验证和部署,各行业的软件厂商已基于鲲鹏处理器的多核高并发能力,针对大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原生应用和云服务等优势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为政府、金融、运营商、电力、互联网等广大行业客户提供了基于鲲鹏处理器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服务。

截至目前,鲲鹏生态已经汇聚产业链上下游数百家优秀企业和百万名杰出开发者,覆盖十三个国计民生行业,汇聚1200余家软硬件企业,超过200家基础软件生态伙伴已经完成鲲鹏兼容性认证,鲲鹏产业整体投资规模已超150亿元。

四大鲲鹏解决方案,具体是什么?

润和软件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蔡志旻和金融创新事业部首席技术专家丁杰分别就上述四大鲲鹏解决方案做了发布。

润和软件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 蔡志旻

润和软件金融创新事业部首席技术专家 丁杰

润和软件的下一个产粮区

今年5月,润和软件董事长兼总裁周红卫就提到:如何为润和软件寻找到下一个十年的产粮区?

意味深长。

经过认真的思考,结合既有的业务布局,润和软件最终确立了“一体两翼”的新战略规划。

所谓“两翼”,一翼主攻金融 科技 方向,重点聚焦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升级;一翼主攻物联网方向,重点聚焦在智能电力、零售、 汽车 等行业。

所谓“一体”,就是以国产化、数字化为中枢,打造“需求→开发→测试→运维”于一体的底层企业能力共享平台与高效能数字化专业交付体系。

为保障一体两翼总体规划的顺利落地,润和软件还有两大特色的转型方法论:一是坚持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在金融 科技 领域主要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物联网领域主要是华为、华为海思、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瑞萨电子、百胜中国等各个行业巨头。

而眼下,与华为“风雨同舟”10年后再度出发,意味着润和软件将继续沿着优势业务出发,在自我转型与推动客户转型上,提前占位。(雷锋网雷锋网)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潮流地推动下,未来必将会出现许多新兴的高精尖产业。

我认为十年之后,更多与物联网相关的新兴产业将会层出不穷。

物联网是将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消息交换和通信,用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物联网,比如:超市收银系统、小区门禁系统、智能家居等等。

相信在未来十年的发展,物联网在各行各业会有更大的进步,将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仅主要应用于安防、电力和交通,将会逐步深入到医疗、智慧城市、物流等众多行业,给它们带来众多的便利。

我认为十年之后,现代化和规模化的新型农业将会全面步入时代的舞台。

现在好多地方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了,就拿我老家来说,好多人都会选择出门打工,而不愿意在家里种地。辛辛苦苦种地一年,所得的收入还不如一家人在外打工一个月挣得多。这就导致了好多耕地直接荒废了,严重浪费了国家的土地使用。

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实现。到那时候会逐步实现全国土地规模化种植,种植的不仅有农作物还有经济作物。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专业设备,减少人力的输出,增加对机器的使用,使各种农产品的产量达到质和量的提升。

新型的农业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满足全国非农业人口的对农作物的需求。毕竟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很大的国家,现在粮食的生产还没做到自给自足,好多都依赖进口。新型农业的发展,既充分利用了国家的土地,又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在此次云集各路科技界、互联网行业和媒体传播从业者的会议中,主办方打出了“颠覆下一个十年”的口号,各界人士在会议中讨论达成的结果和共识,必然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

着眼移动大数据,创建智慧城市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大数据的产生。移动大数据从何而来?与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将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6月12日紧随大会开幕仪式召开的移动大数据论坛上,来自不同行业、企业和机构的人士一同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了本次会议的第一个重磅焦点。

本次论坛上,北京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彭凯秘书长与首尔市政府政府信息企划团金景瑞团长各自分享了北京和首尔两座国际大都市在移动互联网建设和利用移动大数据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

首尔作为韩国首都,借助韩国科技企业在世界上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成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首屈一指的城市。

而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承载许多国际大事件的举办之后,北京的每一次变革也影响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发展。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

中韩两大核心城市的发展碰撞也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移动大数据的不同发展思路和利用途径,如何把握好大数据时代,成为了城市能否再度跃进的关键。

此外,英特尔、思科、IBM、LG CNS等多家企业也移动大数据具体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其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进展。

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双双来袭,挑战与机遇并存,深入探索移动大数据,是今后社会发展持续讨论的重要话题。

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催生媒体发展转型

更为具体化的分析,来自于人民网总裁、总编辑廖玒发布的《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

报告对2014年1月至4月我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在微博、微信、聚合客户端、媒体自有APP等各个移动传播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评估,通过移动传播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数测评,反映出我国媒体在移动传播平台上的传播水平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分析显示,报纸移动传播百强半数分布在京粤浙辽四地,杂志移动传播百强超八成位于北上广三地,其中北京占比54%超过一半份额,示出我国杂志移动化转型的地域间差距。

其中,时尚生活类、商业财经类和新闻综合类等大众消费类杂志在移动传播百强排行榜中仍然远远超过其他杂志类型,共计69%,比去年的占比更高。

对于传统媒体,央视总体移动传播水平较高,但频道移动传播呈现两端分化情况,仅在时政新闻的移动传播方面影响力较大。

从整体的评估得分来看,移动传播综合指数得分超过60分的媒体屈指可数,说明国内媒体的移动传播能力建设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也会成为催生国内传统媒体进一步向移动化、数字化转型的有力信号。

历时五年探索发展,手机应用再度爆发

本次移动互联发展大会同样暨第五届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大会,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发展,第五届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大会吸取往届精髓,为我们呈现出更趋向多元化的中国手机应用发展格局。

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降至的前所未有的变革,手机游戏平台已然成为IT巨头争夺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入口之一,新的玩家正在不断涌入,手游热潮开始回归。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225亿元,同比增长1087%,预计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将超过190亿元;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85亿,同比增长346%,预计2014年手机游戏的用户规模将超过45亿。

2014年,中国手机应用的企业和开发者都将借助游戏的“东风”再度爆发,同时,这也触发了手机应用产品运营和渠道推广的新的机遇,手机应用的产业链问题再次成为本届大会的核心内容。
对于近几年全球范围内波及的个人隐私数据风波,手机安全问题同样使手机应用开发环节的另一大热点。

艾媒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14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用户规模为407亿,环比增长44%,同比增长296%。调查中,手机病毒被确立为威胁移动安全的一级杀手,其中网站论坛、应用市场、ROM内置成为2014第一季度中国手机病毒传播的最主要来源。

规范手机应用源头,为手机应用提供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未来中国手机应用从业和开发者需要重视的基础环节。

而新病毒和恶意程序的层出不穷,也对手机安全软件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最科技的手段解决安全难题,会成为今后手机安全软件厂商体现自身价值的本质要点。

视频内容再成重点,移动营销稳步起飞

2014移动互联网发展大会的主题为 “走向移动互联”,而走向移动互联除了使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受益,自然还需要带动移动互联的上游开发者盈利,实现经济价值,移动营销概念随即跃然纸上。

“移动营销论坛”作为《2014移动互联网发展大会》重要的分论坛之一,也是其在移动营销领域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体现。

论坛邀请到国家工信部领导代表,可口可乐、强生等移动营销广告主代表,PPTV聚力等视频媒体代表,北京邮电大学移动营销学术界专家代表等,共同探讨和分享当移动互联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移动营销的前景与规划。

随着全球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85亿,同时也保持着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伴随着移动端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触及,移动平台的营销价值也快速得到了营销者的认可和关注。

AdMaster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协助MMA(中国无线营销联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国内标准的移动互联网APP应用嵌入广告SDK监测标准以及API监测标准,从AdMaster目前覆盖的90%的iOS系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安卓系统高端机的监测数据趋势来看,未来移动视频仍然是移动营销的重点。

然而,随着移动视频营销发展的逐渐成熟,全新的以“内容为广告”的广告形式将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实现广告营销效果、媒体商业化、用户体验三方共赢的最高点。

移动互联网设备的遍地开花,移动营销稳步起飞,潜力也逐步被凸显出来,以创新的模式走企业和用户都乐于接受的道路,是这一崭新商业模式走向成熟的关键。
从媒体平台到手机应用,从城市发展到商业模式,2014移动互联发展大会从各个层面,全国方位的为人们阐释了移动互联时代,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走向移动互联,颠覆下一个十年”,颠覆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开篇。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正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根据沃达丰公布的最新“2017年物联网市场晴雨表”,在物联网的具体行业场景渗透上,排名靠前的分别为公共部门、医疗、能源与公共事业;同时未来渗透率增长较快的分别为能源、零售、医疗。
在于上海举行的“2017物联网产业峰会”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纷纷表示正积极布局下一代物联网络。
随着以5G技术为标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万物互联、万物感知正逐渐成为现实。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瓶颈显现,眼下正迎来物联网时代,更多的联网设备将是各类智能终端,包括摄像头、冰箱、种种传感器……物联网是大势所趋,预计到2025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
国内物联网产业经过近十年发展,目前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现在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在内物联网产业比较丰富。相关主管部门不久后可能会发布关于物联网产业产品目录。现在,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基本突破9300亿元,从区域来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物联网发展比较聚集。
预测到2025年,所有物联网连接中的72%将使用WiFi和Zigbee这样的短距离传输技术。物联网蜂窝连接到2025年将达到220亿个(2015年底这一数字为334亿),其中大部分将基于LTE。互联车辆将成为一个关键领域,2025年45%的蜂窝物联网连接将会在这个领域。
物联网的技术前景是广阔的,在目前的消费背景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式产品出现,这些正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投身于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是很有前景的一件事。

中国下一个十年,将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展开,中国人口17亿,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所以要从事行业可以以城市化完善的行业相关,比如市政建设、园林绿化、城乡医疗等等。
在一个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所以从事先关行业也很有前途。
再者,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渐行渐远,人口老龄化加剧,从事医疗和保健方面,前景开阔。

曾读到很有思辨力的一句话:“技术无法拯救行业,只有需求才能做到”。汽车有必要融入IoT物联网生态圈吗?又该怎样融入?将来的话语权会旁落吗?不妨带着问题思考答案。

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词。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他曾做出设想,未来的住宅应该具备智能家居系统,这也是物联网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

物联网真正兴起,则要进入21世纪10年代了。2014年,谷歌收购Nest,对业界提了个醒,这家公司要在智能家居的跑道上提速了。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也是在2013年年底,开始看到智能硬件与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到如今,小米生态链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围绕的也是智能家居这一应用场景。

IoT生态的觉醒

物联网,即万物互联,物与物之间可以网络互通,我们也可以连接并控制万物。这就需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1 硬件要智能,可以被控制;2 物物之间如何连接,通讯技术如何落地。

目前,技术门槛正在被碾碎。

智能硬件越来越多,小米生态链不断扩容的正是智能硬件;通讯技术也不是问题,以NB-IoT、LoRa为代表的LPWAN物联网技术正在崛起,而5G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物联网加速落地。

以小米生态链为例,链条核心是手机,周边才是小米或投资、或结盟的硬件生产企业。

智能硬件搭起了物联网的基础,这是第一层建筑。再往上,第二层是内容产业,第三层是云服务。当完全搭成之后,就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了。

不过,你可能发现了,小米生态链的触角暂时并没有延伸到汽车领域。或者说,汽车还不是小米周边的硬件生产企业。

车联万物,还是人联万物?

事实上,物联网与汽车行业相融合,并非一个新热点。我们有一个词叫“车联网”,但如果仅仅理解为“汽车能上网”,那还是过于狭义了。

车联网更广阔的边界其实是V2X技术,V是汽车,X是万物,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车联万物。

具体有V2V(车与车)、V2I(汽车与基础设施)、V2P(汽车与行人)、V2N(汽车与互联网),再广义一点想,汽车也可以融入到智能家居的网络中去。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车联万物”的核心是汽车,是站在汽车端往周边扩。小米生态链的核心是手机,当然是站在手机端往周边扩。这是两个不同的核心点,不同的扩展方向。

从目前来看,多数智能家居的生态链,一般都会以手机为核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手机是最为普及的智能硬件,可以做到“人手一部”。那么,每一台手机的背后,主体就是一个人。

这才是需求所在。终究,我们搭建复杂的物联网,是希望以人为核心,与万物互联,也可以控制万物。

那么,问题来了。汽车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也可能成为人们移动的“第二起居室”。汽车与智能家居一定会融合在一起,而且,互联的边界还要拓展到更广的领域。

但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核心究竟在汽车端,还是在手机端?哪一种“物”,可以真正代表背后的“人”?

下个十年,谁是核心?

重新再来审视开篇那句话,“技术无法拯救行业,只有需求和场景才能做到”。

汽车与智能家居生态链相融合,技术上的难度并不大,但核心还是看需求,而需求到达了一定程度,也会倒推着技术走向成熟。

美好生活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物联网大融合的需求势必存在。那么,这场融合会怎样进行呢?我们试着畅想一下。

1 谁在主导?

究竟汽车端是核心,还是手机端是核心,也可能两者都不是,智能穿戴设备反而有可能成为核心。

我们可能戴着一款智能眼镜,或者一块智能手表,具备远程 *** 控各种智能硬件的能力,既可以控制家居家电,也可以控制车辆来去。当然,如何控制智能硬件,能语音对话的,就别动手。

2 车能干什么?

车与家之间,其实是空间上的一种转换,我们可能需要一种无缝衔接式的对接体验。

比如,你正在家中用智能屏幕观看一条视频,却着急乘车赶往目的地,当进入车内时,可以在车载屏幕上继续观看。

此时,汽车可以完美承接智能屏幕的作用,也可以说,进入车内与家中无异,相关内容与服务不会断点与卡顿。但前提明显是,汽车要实现自动驾驶。

3 完全自动驾驶

完全自动驾驶,或在有限区域内的自动驾驶。纵使在主要行程路线中,可以选择手动控制车辆,但在达到目的地之后,“最后一公里”的自动停车需求仍是很充足的。

未来将允许车辆自动寻找车位停放,并自动充电,而在下一次出发的时候,又可以通过远程召唤,让车辆在指定地点等候我们。

4 共享出行可能真的会成真

现在的共享出行,脱离不了租赁的本质,取车还车的痛点也没有解决。真正的共享出行仍需要与自动驾驶深度捆绑,自动来,自动走,闲置资源可以更好地运转起来。

但是,共享化未必会消灭汽车私有化,我们或许还需要一定的独享权,就像手机基本实现了“人手一部”,私有化特征其实很明显。而汽车独享于我,其个人差异化将体现在内部布局及内容服务层面,外观设计或许越来越趋同。

经济条件允许则买车,暂时不允许则共享,大概会形成这样一种汽车消费观。

5 汽车去品牌化

汽车品牌越来越少,而产品将越来越趋同,融入到整个生态链之后,产品自身的品牌已经不重要了(类似于小米生态链的现状),消费者优先记得的,是生态链的名字,或者内容服务商的名字。一句话总结,软件压倒硬件。

未来畅想,未必全对。只是,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定会在未来肆意生长,那就驱动技术来一场变革吧。

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进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早期进入人们生活的因特网,是庞大、错综的聚合体。它由彼此相连的服务器以及与服务器相连的专用设备(主要为个人电脑)聚合而成。但如今,全世界正开始过渡到一种全新的联接拓扑,即我们所说的“物联网”。今天,计算能力仍然由大量专用设备接管,其中也包括个人电脑。它们依托于从前因特网时代沿用至今的大量既定的,并且通常是碎片化的软件接口。计算能力以及计算机智能被分配到或者嵌入于各类设备,就像是在一个专供特定任务的岛屿之上。 虽然,越来越多的计算能力被分配到不同的智能设备上(即物联网中所谓的“物”),但是在不久前,它们仍以完全“无声”的方式使用。现在的智能设备包括移动装置、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和车内系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家庭电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标签也能说明,在物联网,这些早期的静态对象也能被“激活”,并能够在无人干预下储存及传送与之相关的数据。但是到2020年,预计仍将有40亿人口以及超过310亿部设备在使用所谓的“因特网”。于是,物联网的出现绝非只是用各类信息将数字世界变得更为错综繁杂。当几乎所有的设备或对象都开始需要处理能力以及自动执行任务的能力时,并不能只对系统本身进行扩展,而是要做出巨大的变化。不管物联网以何种形式呈现,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它不但将会在广泛意义上改变计算的本质,而且也将给用户的期望和眼界带来改观,从而服务的方式,包括安全性等也必须加以准备。计算能力的转移人们最初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这样的,将计算能力从某些既定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客户)中转移到那些能够通过M2M(机器与机器对话)方式,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对象得到处理和互动,并能为其建立标准的企业。物联网拥有的潜力能够使之成为一个戏剧性的均分者,有一部分原因是尖端技术并不再仅限于大型企业,而且物联网还将减少这些企业对拓展的寻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型企业将面临最大的挑战。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电器商在艰难中崛起并最终主导电器时代能够最好地体现物联网的效用。日本电器商同时也缔造了“物”的概念。“物”之本身不再具有盈利,所以下一代的成功商家将是那些能嵌入及连入智能,并以此投入市场的企业。在未来的十年,世界将以何种形式改变,我们刚刚做了一个构想。那么企业又将如何准备呢?瞬息万变中,又会带来哪些特定的问题? 大数据及云技术第一类挑战将是数据分析师以及供应商都会提及的“大数据”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超大规模的潜在数据将需要被处理、储存并转移至各类“物”中,抑或由其转移而出。这体现的是一类分析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关于M2M设备所生成的大量数据间的重要的组合方式,或者是关于这些数据的储存地点。“大数据”是一堆无限庞大的数据,而且从本质上,它们无时不刻地都在增量,让现有的科技黔驴技穷。从前因特网时代延续而来的独立储存系统根本无法在物理或者逻辑层面上满足这类储存需求,这些储存系统很快被拖垮。因此,云储存应运而生。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将问题踢给一群服务提供商,尔后还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这些服务提供商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满足数据的物理以及逻辑储存,并且在今后得以迁移至他处?他们又是是否能够符合规章制度以及隐私标准——然而这些制度或标准对于不同的国家,贸易体甚至行业通常会大相径庭。而“云服务”同样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例如连接安全性将的验证、登入方式,以及怎样防止可能发生的故障。如果上述关于大数据的基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物联网看上去就仿佛是一个“焦虑的因特网”,只要小小的故障就能导致巨大的后果。只有以确切的方法保护M2M系统不受这一连锁反应的危害,才不会减缓物联网在下一个十年中的推广。 英特尔智能系统框架诸如英特尔之类的公司辩称,唯一的生存之道应该是采用将一系列技术交织相联并以此为基石,而不是将那些技术分散并逐个建立。为此,智能系统框架(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ISF)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打造企业商品处理器,对所有装置初始状态的可管理性进行考量,以及确保这类基础设施将在(固定、无线或近场无线电式的)异构网路中运行。然而,该框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还是它嵌入式安全的理念。企业迫切需要嵌入式安全,这并非是危言耸听,2010年Stuxnet病毒对工业控制技术方面的攻击就足以证明。系统此前从不被认为具有安全隐患的原因竟然是人们懒得对它们下手。但是,如果工业控制系统能够得到保护,是否充斥于物联网中的其他独立系统也能如此呢?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将软件访问上一层级内容时所需的必要电路进行嵌入式处理,而非使用静态的手段对芯片加以保护。这就使得“可信化平台模组”应运而生。它可以对加密空间提供保护,使之能够储存“认证令牌“一类的数据,或者嵌入特定程序,让恶意软件无法对系统造成直接破坏。与软件服务套件一起嵌入的安全体系将为物联网的发展增添重要可能。同时,英特尔还是许多主动性解决方案的发起者。例如,由英特尔发起的“开放数据中心联盟”就旨在通过一系列大型企业及部分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将ISF的技术方案紧密衔接。规章和承诺数据保护开始慢慢变为国家级的或者超国家级(supra-national)政府或机构的重要功能之一。种种迹象表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耗费本十年剩下的时间,甚至更长,并进而转变为一个全球化的体系。当越来越多的来自对象或“物”的数据在单个用户周围流动,个人隐私将显得愈发重要。这是由大数据引发的问题,也是各类组织在处理大数据时所要面对的。迄今为止,收集到的个人的数据还十分固定,例如姓名、住址以及社保账号等。但这些数据被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多,因为它们与系统相联,能够推测并识别出何人在何时与何人做何事。不过现在讨论隐私问题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大多数上传的数据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间的,它们很快就会被删除。然而在大数据的经济原则“驱动”下,这些数据碎片最终会被整合,因此如何监管私人数据将是政治性的问题。人们常常假设,物联网将由自由市场以充满竞争却亦十分融洽的方式建立,看来它的雏形将通过政府、约定、或协议条款形成。政府也一定会从大数据中捞到好处,的确,最具争议的方面是各国寻求挖掘关于子民生活习惯和生活圈数据的方式。因此,大数据的未来也极具争议。立法规模多大才可能影响商业?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下,该指令主要关注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子议题,以此改进违反数据隐私的通知。这些跨国章程将以类似的限定方式对物联网上收集到的或者泄露的数据加以制约,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准。此外,部分组织也将能知悉,当特殊利益集团或个人想要考验法律的底线时,法院对此的忍耐限度究竟有多大。公司必须准备好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比如说要允许个人用户以某种方式选择退出,而该方式可能体现的是数据过剩时代的主要挑战。结论总之,尚未有简单的安全解决方案来应对上述问题。组成物联网的所有对象将会含有嵌入式安全系统。人们将使用实时分析处理对象产生的数据,从以自动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将是无人干预的,除非某些阈限被攻破。政府将会同时寻求数据接入以及引入“杀毒开关”,这能减少设备因经济或政治利益而受到的潜在攻击。不管企业现在是否涉及这一事实,物联网时代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来临。忽略物联网会改变组织以及他们所服务的顾客和市民,将是巨大的错误。同样,假设物联网会以互联网曾经的方式发展也是愚蠢的。在崭新的世界,政府、顾客以及市民都将受到积极的影响。 更多

联网设备已经在开始打造物联网,以仅仅几年前根本不可能的方式将用户与设备连接起来。

然而,很少有人停下来考虑:带来新的便利和奇迹的同时,物联网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和顾虑,一些是技术方面的,另一些是社会或环境方面的。到目前为止,这些大多数新的问题和顾虑很少被普遍承认,不过有许多已经开始显现:

7 新的使用场合

还记得个人电脑首次出现时,被宣传用作存储食谱的地方吗还记得iPad发布时,许多文章提议该如何使用它吗与个人电脑和iPad一样,物联网也是那些热门概念之一,这是由于它具有的潜能,不是由于它能解决任何特定的问题。虽然如何使用物联网方面的例子通常涉及用来开关设备的定时器,但只有在智能设备遍地开花后,真正的用途才可能会出现。

这并不意味着物联网不会成功或不会彻底改变技术行业。然而,这确实意味着影响难以预料。唯一靠谱的建议就是,建议大家要预料到意外的情况。

6 需要开放标准

物联网包括许多使用自家规范的不同设备。在现阶段,这并不要紧,但是过不了多久,进一步的发展势必需要智能设备能够彼此通信。

不过,虽然物联网的大部分可能是用开源软件构建的,但是通用标准和协议落后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现有的为数不多的项目往往针对某项技术,比如Eclipse物联网,而且往往专注于将现有的标准或协议应用于智能设备,而不是针对物联网的新需求来开发。要是没有更大程度的合作,物联网的发展就会偏慢。

5 能源需求

几年前,Gartner预测,到2015年使用的智能设备将多达49亿个,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Gartner估计,智能设备的数量将达到250亿个,每年增长100%。

伴随这种增长的将是能源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增幅与互联网带来的需求相当。2012年,支撑互联网的数据中心估计每年耗电量达到300亿瓦――这足以为一座中型城镇供电,而物联网需要的耗电量可能更大。

即便有了经过改进的电池,以及像太阳能和风能这些绿色能源,仅仅满足需求还是会很困难。然而,加上能源浪费和污染物等问题,为物联网供电本身在今后十年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4 废物处置

由于有计划的废弃,光美国每年就要产生5000万吨的电子废物(处置掉的电脑、电话和外设)。由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继续工业化,加上物联网接入网络,这个问题只会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只有不到20%的电子废物被回收;尽管有《巴塞尔公约》,其余电子废物大部分继续被运往海外的发展中国家,废物在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下被利用。

智能设备并没有引起电子废物,但假设它们采用与如今计算机一样的方式来制造,寿命只有短短几年,它们似乎可能会让这个问题严重两三倍。

3 存储问题

存储智能设备生成的信息会加大物联网带来的能源需求。相比智能设备的庞大需求,像谷歌这样单单一家公司的需求相形见绌。谷歌已经拥有无数的服务器集群,每个服务器集群占地数万平方英尺。

然而,场地要求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智能设备生成的数据大多数只是暂时用来发送信息到设备,并不需要存储起来。其他数据(比如设备定时器)可能通常最多只需要存储一两个星期。

然而,由于这些信息随时可用,将这海量信息的一部分存储更长一段时间的需求会随之加大。因而,就需要制定政策,规定存储哪种类型的信息、存储多久――更不用说谁可以访问,以及制定的任何一般性政策允许有什么样的例外。

2 缺乏隐私

物联网有可能蕴含关于谁在使用它的大量信息。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受到跟踪,智能设备表明在未来,政府可以为人口普查信息补充智能设备的输出信息,厂商可以高效地收集关于你习惯的信息,那样它们就能让Facebook对你兴趣和购买习惯的深入了解显得微不足道。

另外设想一下,政府部门通过你的智能设备对你实施跟踪,或者你的设备在法庭上被用来对付你。

这些可能是可怕的场景。由于许多国家争论智能设备用户到底保留哪些隐私权、放弃哪些隐私权,可以预计,物联网会带来众多的法律先例和集体诉讼。

1 缺乏安全

在面临为用户提供便利还是安全这道选择题时,厂商几乎无一例外地会选择便利。即使在这个早期阶段,物联网也不例外。路由器、卫星接收器、网络存储系统和智能电视等基本设备已经极其容易中招,2015年就报道了首起攻击汽车得逞的事件。这类报道势必会引起公众呼吁要敲响警钟,但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是,实际行动少之又少。

无论如何,不管一个设备可能有多安全,可以保证用户会移除大部分安全机制。比如说,我最近买了一只路由器,允许访问存储在我电脑上的配置文件的默认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居然是“admin”和“password”。

同样,马修·加勒特(Matthew Garrett)最近在2016年3月份的一篇博客(>

现在设想一下,不远的将来会有数十亿个设备,这类情况到时会何等严峻。突然,我们目前缺乏安全和隐私与一旦物联网启动并运行起来,我们可能面临的严重势态相比似乎微不足道。

发掘科技一家专业的物联网硬件方案公司:发掘科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9894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