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一下物联网标识技术RFID与NFC的关系

讲解一下物联网标识技术RFID与NFC的关系,第1张

RFID与NFC有很多相似之处,除了应用场合以及使用频段,他们也同时共享了许多行业标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两个较常用的标准协议。

RFID:

许多人对于RFID的感性认识都来自一则IBM的广告:一个在超市购物的青年一边逛一边往风衣里塞商品,到收银台后直接领取账单,而不需要掏钱付款。这则广告非常形象地给人们展示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读头和黏附在物体上的标签之间的电磁耦合或电感耦合进行数据通信,以达到对标签物品的自动识别。自动识别是指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

RFID的主要频段有:125kHz,1342kHz,1356MHz,860-960 MHz,245GHz和58GHz。不同工作频率的RFID系统工作距离各有不同,应用领域也有差异。低频段(LF,125kHz,1342kHz)的RFID系统主要用于动物识别,工厂数据采集等;高频(HF,1356MHz)的RFID系统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门禁,智能交通等方面,LF和HF频段应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一般工作距离较小;超高频段(UHF,860-960 MHz)的RFID系统电子标签有效工作距离可以达到3-6米,适用于物流,供应链等领域。微波频段(245GHz和58GHz)则应用于集装箱管理和公路收费,UHF和微波频段应用电磁耦合方式工作,工作距离较远。

NFC: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目前,NFC论坛在全球拥有70多个成员,包括: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松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NEC公司、瑞萨科技公司、三星公司、德州仪器制造公司和Visa国际组织。NFC是在RFID的基础上发展而来,NFC从本质上与RFID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基于地理位置相近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信号传输。

ISO/IEC 15963

ISO15693是针对射频识别应用的一个国际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工作在1356Mhz下智能电子标签和RFID读写器的空气接口及数据通信规范,符合此标准的电子标签最远识读距离达到2米。工作场最小值015A/m,最大值5A/m。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到电子标签的编码方式采用脉冲位置调制,支持两种编码方式,分别为256选1模式和4选1模式。当为256选1模式时通信速率154KBIT/S,当为4选1模式时的通信速率为2648kbits/s。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编码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方式,根据信号调试的方式不同,通信速率也不同,标签支持高速和低速两种通信速度。

ISO/IEC 15963应用场合

1) 人员通道

人员通道是ISO15693标准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产品型号为YXCHIRCONES+EAS,一般支持1维或二维方向的标签识别,典型标签读写距离120cm以上,目前广泛应用于个人身份识别、会议签到、图书馆管理、门禁控制、物品跟踪、物品防伪、仓储物流等领域。

2)全向通道

支持标签的三维方向读取,通道间距可达90cm以上,支持EAS、AFI检测模式,产品型号为YXCHTD6960C,支持脱机应用及多天线并列使用,可自动统计并显示人员进出次数。主要应用于图书防盗、身份识别、会议签到、门禁控制、物品跟踪等领域

3)智能书架

智能书架是一套高性能的在架图书实时管理系统,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在架图书单品级物品识别,可完成馆藏图书监控、清点、图书查询定位,错架统计等功能。智能书架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定位准确等特点。可应用于图书、档案、文件管理等领域。

ISO/IEC14443

ISO14443是针对射频识别应用的一个适应于近场通信的RFID国际标准,他所支持的最大的识读距离为10cm,ISO14443标准定义了工作在1356Mhz下智能标签的空气接口及数据通信规范。

ISO14443规定了两种阅读器和近耦合IC卡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A型和B型即Type A和TypeB,该标准支持的最小的数据通信速率为106Kbps,最大可支持848KBPS。

Type A是由Philips(NXP)等半导体公司最先首次开发和使用,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协议标准,从PCD到PICC采用ASK100%的调幅调试方式,从PICC到PCD采用OOK副载波调试方式。

Type B是一个开放式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标准,从PCD到PICC采用ASK 10%的调幅调试方式,从PICC到PCD采用BPSK副载波调试方式。

ISO14443应用场合

ISO14443标准主要应用于人员管理及小额支付的近距离安全识别领域。主要应用领域如,一卡通,会员管理,人员考勤,购物卡,身份识别,电子证件等等。

云联网节点类型包括有:
1 云节点:云商资源池通过预连接方式接入云联网的节点,称为云节点。云节点可实现电路自动开通,无需施工。
2 数据中心节点:数据中心通过预连接方式接入云联网的节点,称为数据中心节点。数据中心节点需要进行机房内跳线施工及设备配置。
3 NNI节点:其他运营商网络(主要为境外运营商)通过预连接方式接入云联网的节点,称为NNI节点。NNI节点可实现电路自动开通,无需施工。
4 专线节点:客户通过专线网络(IPRAN/OTN/MSTP)接入云联网的节点,称为专线节点。专线节点需要进行专线连接施工。
5 SD-WAN节点:客户通过SD-WAN以互联网方式接入云联网的节点,称为SD-WAN节点。
6 无线节点:客户通过3G、4G、5G、NB-IoT接入云联网的节点,称为无线节点,其中通过物联网平台接入的节点称为物联网节点。

物联网节点可以获得ipv6地址。物联网的发展为IPv6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IPv6也是万物互联的必经之路。从技术上看,实现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除了需要特殊的设备,传感器等,需要为每个物设置一个IP地址。Pv4枯竭,海量智能设备对地址的需求日益增强。

根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规划,灾备节点建设主要分布在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中。这些城市包括但不限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武汉、南京、杭州、天津等。这些城市都是国内重要的工业、交通和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这些城市也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能够满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高速、稳定、安全的数据传输需求。因此,灾备节点的建设在这些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 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2、组成: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

(1)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2)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3)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扩展资料:

常见的运用案例有:

1、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而就在不久之前,上海世博会也与无锡传感网中心签下订单,购买防入侵微纳传感网1500万元产品。

2、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3、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交通信息采集被认为是ITS的关键子系统,是发展ITS的基础,成为交通智能化的前提。无论是交通控制还是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都涉及交通动态信息的采集,交通动态信息采集也就成为交通智能化的首要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从笔者多年的无线研发经历来回答你:
1 首先,对于无线节点而言,更多的是充当三个角色,中心、中继、终端。大家都是知道的,中心是一个网络的汇聚节点,负责搜集信息与发布信息。中继是承上启下的,负责上行下达。而终端是执行节点,负责汇报工作状态,接受终端的各种指令。这是从节点属性上来回答。
2 无线更多的功能体现在组网上面,这就把所有的无线节点联系在一起,通过无线这张网,汇聚更多的节点,进行联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03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