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扇的摇头部分原理图是什么

电风扇的摇头部分原理图是什么,第1张

电扇左右摆头一般有两种结构,第一种是通过转子轴上面的蜗杆与配套的涡轮形成咬合,涡轮上有一个偏心轴,偏心轴带动连杆做前后运动,带动扇头做左右摆动;

第二种是靠同步电机(自带减速器)使电扇摆头,同步电机的旋转方向是随机的,当受到阻力后会自动改变旋转方向,当摆头摆到设定位置后就会受阻使同步电机往回转,这样就形成了往返摆头现象。

工作原理

风扇工作时(假设房间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室内的温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会升高。来分析一下温度升高的原因:电风扇工作时,由于有电流通过电风扇的线圈,导线是有电阻的,所以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向外放热,温度自然会升高。

因为人体的体表有大量的汗液,当电风扇工作起来以后,室内的空气会流动起来,所以就能够促进汗液的急速蒸发,结合“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故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百度百科-电风扇

一、负离子是什么
近几年来“负离子”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在广告中、商品中、报纸上,电视上都经常可听可见,那么什么是负离子呢用一句话很难解答按通俗讲,我们只能先做个比喻;人是什么是人一种高级动物,因生理结构特性,而将人划分为“男人”和“女人”,如果没有这种划分法,“男人”和“女人”也都得叫人了
按上述划分法,有了“负离子”,也就会有“正离子”,它们都是由离子中分叫出来的,那么离子是什么只能按科学家讲法去解释在物理学中的,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绕其旋转的电子组成,当物体得到电子时显负电性,失去电子时显正电性,我们把正负电子运动现象称为离子现象,即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叫正离子,把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叫负离子
二、负离子的发现
负离子发现与应用是人类在十九世纪的事,第一个国际学术会上证明负离子对人体有功效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博士,他认为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负离子最多的地方是瀑布周围,一九三 O 年前苏联学者发表了用空气负离子治疗疾病的论文,美国也发表了负离子统计数据, 21 世纪大气中正离子与负离子比例为 12 : 1 现代社会发展已破坏了自然界中离子的平衡,1930年美国 DESSAVER,提出负离子会使人产生安宁的感觉、和改善健康环境的见解
三、负离子的自然现象的产生
自然界空气负离子产生有三大机制:
1 、大气受紫外线,宇宙射线,放射物质,雷雨,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电离而产生负离子
2 、瀑布冲击,细浪推卷暴雨跌失等 自然过程中水在重力作用下,高速流动,水分子裂解而产生负离子
3 、森林的树木,叶枝尖端放电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使空气电离而产生的负离子
四、人造负离子的开发及应用
当人类确认负离子对人有功效作用时,为了改善环境促进健康,各种负离子发生器大量被发明出来,主要采用两个途径,一种是利用高压电产生电离使空气产生负离子,另一种利用天然矿物质,经科原加工而成,能释放负离子材料地球上很多,通常指能量石,有各种矿石,海藻类海底石和含有蛋白的轻质页岩,利用此种材料采用高科技技术加工成细粉体,与高分子材料相配全,可研究出很多产品,应用在纺织工业,塑料产品、纸制品等,形成各种负离子功能产品,这些产品负离子释放数量每立方厘米可达 1200 —— 5000 个,不亚于人类在郊外,田野的自然环境中
五、负离子产生原理
综上所述负离子产生除了自然现象(如紫外线光合作用雷电等),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开发许多负离子产品,其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当空气和其它特定环境中存在能发射负离子条件的地方就会使大气中( O 2 、 N 2 、 C02 、 S02 、 H20 )中的电子 e 释放出来,它与 C02 、 H20 反应如下:
H20+e ←→ 02 ( H20 ) m
C02+e ←→ C04 ( H20 ) m
C04+ ( H20 ) 2+H2 ←→ 02 ( H20 ) m+ C02
从而产生负离子

轴流风扇与普通风扇的不同

轴流风扇与普通风扇的不同,随着工业产品的不断升级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离心风扇和轴流风扇在工业产品上的散热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看看轴流风扇与普通风扇的不同。

轴流风扇与普通风扇的不同1

1、离心风机和轴流风机主要区别在于:

(1)离心风机改变了风管内介质的流向,而轴流风机不改变风管内介质的流向;

(2)前者安装较复杂;

(3)前者电机与风机一般是通过皮带带动转动轮连接的,后者电机一般在风机内;

(4)前者常安装在空调机组进、出口处,锅炉鼓、引风机,等等。后者常安装在风管当中、或风管出口前端。

2、斜流(混流)风机和轴流风机主要区别在于:

(1)风压系数比轴流风机高;

(2)流量系数比离心风机大;

(3)轴流风机和离心风机之间的空白,同时具备安装简单方便的特点。

BT35-11系列轴流式通风机是我国八十年代在BT30-11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新型风机,它与BT30-11风机相比具有明显优点:

① 结构更合理;

② 性能有较大提高,全压效力为895%;

③ 噪声更低,噪声(比A声级)降低36dB(A)。

本系列风机适用于输送易燃易爆无腐蚀性气体,环境温度不得

过60℃,广泛应用于一般工厂、仓库、办公室、住宅内通风换气或强暖气散热,也可有较长的排气管道内间隔串联安装,以提高管道中的压力,卸下电机可做自由风扇。防腐轴流式风机(FT35-11型),采用防腐材料外涂环氧漆加工而成,电机采用特种防腐电机用于输送有腐蚀性气体。

防爆轴流式风机(BT35-11型),用于输送易燃易爆的气体。叶轮由铝合金加工而成,以防止在运转中引起火花,电机采用隔爆型电机。FT35-11型和BT35-11-56型风机的性能参数和外形尺寸均同T35-11-56型风机一样。风机需带支架脚和电机电压。请订货时注明。

■ 风机安装说明

1、安装前应详细检查风机是否有损坏变形,如有损坏变形,待修理妥善后,方可进行安装。

2、安装时要注意检查各联接部分有无松动,叶片与风筒间隙应均匀,不得相碰。

3、联接风口管道的重量不应由风机的风筒承受,安装时应另加支撑架。

4、在风机风口端必须装集风器,并希望安装防护网。

5、风机底座必须与地基平面自然接合,不得敲打底座强制联接,以防底座变形,安装时应校正机座,加垫铁片,基本保持水平位置,然后拧紧地脚螺栓。

6、安装完毕后,必须行实验,待运行正常后,才允许正式使用。

轴流风扇与普通风扇的不同2

一、原理上的不同

1 离心式风扇原理:气流轴向流入旋转叶道,在离心力作用下被抛向叶轮外缘,从出风口排出。

2 轴流风扇原理:气体轴向进入旋转叶道被加压后再从另一面轴向排出。

二、结构上的不同

1、离心风机一般由叶轮、机壳、电容启动器、电机和传动件(如主轴、带轮、轴承、三角带等)组成。叶轮由轮盘、叶片(叶片数一般为8~16)、轮盖、轴盘组成。机壳由蜗板、侧板和支腿组成。离心风机可以采用叶片前倾或后倾叶片,对风量风压的要求适应更广。而且柜内能做消声处理,在噪声指标上有很明显的优势。电机与风机一般是通过轴连接的。

2、轴流风机一般由扇叶、外壳和电机组成,扇叶有分金属扇叶或者塑胶扇叶,外壳有金属外壳和塑胶外壳两种。轴流风机的叶片直径局限于外壳的直径,电机一般在风机内。金属扇叶的轴流风机一般都是外转子结构,转速高、惯性大,能耐高、低温,能防潮和在灰尘较大的恶劣环境下工作。而塑胶叶的则为内转子结构,一般都是在室内环境下工作。

三、风量和风压的不同

1、离心风机具有较高的压力系数、相对低的流量系数,根据压力高低分为高压(15000~3000Pa)、中压(3000~1000Pa)、低压(<1000Pa)。

2、轴流风机具有低压大流量特点,按压力高低分为高压(500~5000Pa)、低压(<500Pa)。低压主要用于一般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散热用。

四、安装难易度不同

离心风机常安装在空调机组进、出口处,锅炉鼓、引风机等等位置,安装比较复杂。轴流风机则是常安装在机柜、各种自动化控制设备的通风散热、空气换气和流通、风管当中或风道进出口的前端和末端抽风用。

轴流风扇与普通风扇的不同3

轴流风扇为何备受青睐?三巨电机以卓越品质作出示范

在工业散热风扇的送风方式中,轴流风机因其散热综合效果好,而且性价比较高,因而应用较为广泛。轴流风机一般采用向下吹风的送风方式,也有将轴流风机的方向反过来,变成向上抽风的形式。

两种送风方式的差别在于气流形式的不同,鼓风时产生的是紊流,风压大但容易受到阻力损失;抽风时产生的是层流,风压小但气流稳定。理论上说,紊流的换热效率比层流大得多,因此才成为工业散热风扇的主流设计形式。但是气流的运动与散热片也有直接关系。比如在某些散热片设计中,由于鳍片过于紧密,气流受散热片阻碍非常大,此时采用抽风的方式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今,在许多具有散热需求的工业场景中,皆能见到轴流散热风扇的身影。33年专注于高质量散热风扇制造的台湾三巨电机,自创始以来,利用自身在驱动技术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及经验,一次次为市场带来了惊喜。在轴流散热风扇研发上,公司基于模块化系统设计,适用于通风、制冷设备、变频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

自动化机器人、运控检测设备、激光焊接、机箱机柜等领域。其根据空气动力学优化的风扇,配备特殊结构的叶片、滚珠轴承等材料,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能够高效将高温气体排出至外界空气环境中,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这些结构使三巨电机散热风扇在多种运用中游刃有余,效率大幅度提升。

与传统的轴流风扇相比,其噪音大大降低,空气性能提升。譬如,在通常情况下,冷却电子设备的风机只需在部分负载下运行,无需提供更高的空气性能。然而在突发状况时,为了确保电子设备仍能维持正常运行,足够的运能储备至关重要。例如,当房间内的空调出现故障,环境温度开始升高,足够的储备可以根据需要提升风扇的转速。

此外,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具体应用,组合不同的驱动器以及创新组件,始终保证终端设备的卓越性能。

正是基于卓越的品质和性能,其轴流散热风扇可满足面向未来的电子设备冷却的要求,成为制造行业的得力助手。未来,公司将持续以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在各场景下不断探索与创新,以高质量散热风扇助力行业发展。

飞行需要动力,使飞机前进,更重要的是使飞机获得升力。早期飞机通常使用活塞发动机作为动力,又以四冲程活塞发动机为主。这类发动机的原理如图,主要为吸入空气,与燃油混合后点燃膨胀,驱动活塞往复运动,再转化为驱动轴的旋转输出
单单一个活塞发动机发出的功率非常有限,因此人们将多个活塞发动机并联在一起,组成星型或V型活塞发动机。下图为典型的星型活塞发动机。
现代高速飞机多数使用喷气式发动机,原理是将空气吸入,与燃油混合,点火,爆炸膨胀后的空气向后喷出,其反作用力则推动飞机向前。下图的发动机剖面图里,一个个压气风扇从进气口中吸入空气,并且一级一级的压缩空气,使空气更好的参与燃烧。风扇后面橙红色的空腔是燃烧室,空气和油料的混和气体在这里被点燃,燃烧膨胀向后喷出,推动最后两个风扇旋转,最后排出发动机外。而最后两个风扇和前面的压气风扇安装在同一条中轴上,因此会带动压气风扇继续吸入空气,从而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
涡轮喷气发动机
这类发动机的原理基本与上面提到的喷气原理相同,具有加速快、设计简便等优点。但如果要让涡喷发动机提高推力,则必须增加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增压比,这将会使排气速度增加而损失更多动能,于是产生了提高推力和降低油耗的矛盾。因此涡喷发动机油耗大,对于商业民航机来说是个致命弱点。
涡轮风扇发动机 涡轮风扇发动机吸入的空气一部分从外部管道(外涵道)后吹,一部分送入内涵道核心机(相当于一个纯涡喷发动机)。最前端的“风扇”作用类似螺旋桨,通过降低排气速度达到提高喷气发动机推进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精确设计,使更多的燃气能量经风扇传递到外涵道,同样解决了排气速度过快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油耗。由于该风扇设计要兼顾内外涵道的需要,因此难度远大于涡喷发动机。
冲压喷气发动机
此类发动机没有风扇等器件,完全靠高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压效应压缩吸入的空气,点火、燃烧、后喷等原理。因此其优点为结构简单、体积小、推力大、加速快。缺点是需要外部能源进行启动(通常为火箭助推),不适合循环使用。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诞生
二战后,随着时间推移、技术更新,涡轮喷气发动机显得不足以满足新型飞机的动力需求。尤其是二战后快速发展的亚音速民航飞机和大型运输机,飞行速度要求达到高亚音速即可,耗油量要小,因此发动机效率要很高。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效率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使得上述机种的航程缩短。因此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较多的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大型飞机。
实际上早在30年代起,带有外涵道的喷气发动机已经出现了一些粗糙的早期设计。40和50年代,早期涡扇发动机开始了试验。但由于对风扇叶片设计制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直到60年代,人们才得以制造出符合涡扇发动机要求的风扇叶片,从而揭开了涡扇发动机实用化的阶段。
50年代,美国的NACA(即NASA 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的前身)对涡扇发动机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科研工作。55到56年研究成果转由通用电气公司(GE)继续深入发展。GE在1957年成功推出了CJ805-23型涡扇发动机,立即打破了超音速喷气发动机的大量纪录。但最早的实用化的涡扇发动机则是普拉特?惠特尼(Pratt & Whitney)公司的JT3D涡扇发动机。实际上普?惠公司启动涡扇研制项目要比GE晚,他们是在探听到GE在研制CJ805的机密后,匆忙加紧工作,抢先推出了了实用的JT3D。
1960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威”(Conway)涡扇发动机开始被波音707大型远程喷气客机采用,成为第一种被民航客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60年代洛克西德“三星”客机和波音747“珍宝”客机采用了罗?罗公司的RB211-22B大型涡扇发动机,标志着涡扇发动机的全面成熟。此后涡轮喷气发动机迅速的被西方民用航空工业抛弃。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原理
涡桨发动机的推力有限,同时影响飞机提高飞行速度。因此必需提高喷气发动机的效率。发动机的效率包括热效率和推进效率两个部分。提高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压气机的增压比,就可以提高热效率。因为高温、高密度的气体包含的能量要大。但是,在飞行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涡轮前温度,自然会使排气速度加大。而流速快的气体在排出时动能损失大。因此,片面的加大热功率,即加大涡轮前温度,会导致推进效率的下降。要全面提高发动机效率,必需解决热效率和推进效率这一对矛盾。
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妙处,就在于既提高涡轮前温度,又不增加排气速度。涡扇发动机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前方再增加了几级涡轮,这些涡轮带动一定数量的风扇。风扇吸入的气流一部分如普通喷气发动机一样,送进压气机(术语称“内涵道”),另一部分则直接从涡喷发动机壳外围向外排出(“外涵道”)。因此,涡扇发动机的燃气能量被分派到了风扇和燃烧室分别产生的两种排气气流上。这时,为提高热效率而提高涡轮前温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涡轮结构和增大风扇直径,使更多的燃气能量经风扇传递到外涵道,从而避免大幅增加排气速度。这样,热效率和推进效率取得了平衡,发动机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效率高就意味着油耗低,飞机航程变得更远。
加力式涡扇发动机
不加力式涡扇发动机
如前所述,涡扇发动机效率高,油耗低,飞机的航程就远。
但涡扇发动机技术复杂,尤其是如何将风扇吸入的气流正确的分配给外涵道和内涵道,是极大的技术难题。因此只有少数国家能研制出涡轮风扇发动机,中国至今未有批量实用化的国产涡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价格相对高昂,不适于要求价格低廉的航空器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诞生
二战以前,活塞发动机与螺旋桨的组合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使得人类获得了挑战天空的能力。但到了三十年代末,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组合达到了极限。螺旋桨在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的时候,桨尖部分实际上已接近了音速,跨音速流场使得螺旋桨的效率急剧下降,推力不增反减。螺旋桨的迎风面积大,阻力也大,极大阻碍了飞行速度的提高。同时随着飞行高度提高,大气稀薄,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也会减小。
这促生了全新的喷气发动机推进体系。喷气发动机吸入大量的空气,燃烧后高速喷出,对发动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早在1913年,法国工程师雷恩?洛兰就提出了冲压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并获得专利。但当时没有相应的助推手段和相应材料,喷气推进只是一个空想。1930年,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获得了燃气涡轮发动机专利,这是第一个具有实用性的喷气发动机设计。11年后他设计的发动机首次飞行,从而成为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鼻祖。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原理
涡轮喷气发动机简称涡喷发动机,通常由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组成。部分军用发动机的涡轮和尾喷管间还有加力燃烧室。
涡喷发动机属于热机,做功原则同样为:高压下输入能量,低压下释放能量。
工作时,发动机首先从进气道吸入空气。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开个进气道即可,由于飞行速度是变化的,而压气机对进气速度有严格要求,因而进气道必需可以将进气速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压气机顾名思义,用于提高吸入的空气的的压力。压气机主要为扇叶形式,叶片转动对气流做功,使气流的压力、温度升高。
随后高压气流进入燃烧室。燃烧室的燃油喷嘴射出油料,与空气混合后点火,产生高温高压燃气,向后排出。
高温高压燃气向后流过高温涡轮,部分内能在涡轮中膨胀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涡轮旋转。由于高温涡轮同压气机装在同一条轴上,因此也驱动压气机旋转,从而反复的压缩吸入的空气。
从高温涡轮中流出的高温高压燃气,在尾喷管中继续膨胀,以高速从尾部喷口向后排出。这一速度比气流进入发动机的速度大得多,从而产生
了对发动机的反作用推力,驱使飞机向前飞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28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