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RFID,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形式?

什么是RFID,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形式?,第1张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读写设备和电子标签组成,读写设备和电子标签之间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获取其相关的数据,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应用系统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处理。该技术具有读取距离远、穿透能力强、抗污染、 效率高(可同时处理多个标签)、信息量大的特点。

通常RFID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用于存储和处理信息的集成电路,另一部分是用于传输信号的天线。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RFID标签:无源RFID电子标签和有源RFID标签。

图表 1 RFID系统构成

利用RFID的上述原理和特点,对机柜及其内部设备等固定资产加装RFID电子标签,机房出入口及机柜内部安装RFID识别设备,再结合数据中心资产实时监控平台,实现资产全面可视和信息实时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资产的使用和流动情况,具体体现为设备所在位置实时查询,设备移动跟踪记录,报警;设备的管理统计报表等管理目标,建立一套先进的、规范的、优化的管理机制,以上来自沃科合众的FAQ,你可以到网站上看看。

具体的应用形式有很多,非常典型的有RFID数据中心资产管理方面的,也有相当成熟的解决方案与产品以沃科合众的产品解决方案为例:

沃科合众科技 RFID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可实现如下功能:

•机柜内部设备监控:机柜内部安装RFID识读系统覆盖机柜内部设备的RFID标签,系统可实时读取设备上的RFID标签,当设备被 *** 作和移动时,自动形成工作记录,系统可根据预设的报警值,实现资产的监控报警;

•机房出入口监控:机房出入口安装的RFID识读系统,覆盖通道区域,任何安装有RFID标签的设备在通过该区域时都会被系统识别到,数据实时上传到监控平台,进行相应数据记录和处理;

•3D展示平台(Horizon View)

建立设备设施数据库,把机房中的所有设备设施加入到该数据库中,以清晰管理各个设备设施,为监控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对设备的位置进行3D图形化管理;实现对设备的位置查询;

实时地、自动地对设备位置的变更进行记录;

为在监控界面动态显示各位置的设备,在新增设备时,可选择原有设备型号,或者新增设备型号,如果新增设备型号,需要提交该设备正面实物的等比例照片;

报警功能由部署在监控节点的报警引擎实现;首先,建立告警策略库,为每个采集状态数据设置告警阈值;

每当采集到设备数据后,都调用告警引擎做阈值检查,判断是否触发告警;如果超过阈值(即设备的非法 *** 作和移动)则引发告警;

触发告警后,在告警记录中增加一条记录,并向总控中心提交;同时,调用发送告警通知模块,向其它系统发送报警信息。

在今天,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还不如说物联网是应用和业务,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那么物联网当前在我们生活中实际应用在那些领域呢?因为物联网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听朋友谈起,物联网似乎是一个很高大上的玩意儿,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并未见到这些高大上的智慧连接,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物联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第二代身份z

第一代身份z采用聚酯膜塑封,后期使用激光图案防伪。而第二代身份z最大的改革就是它的防伪技术,第二代身份z有定向光变色“长城”图案、光变光存储“中国CHINA”字样、防伪膜、等防伪技术,二代身份z采用的是非接触式IC芯片卡和指纹感应,这是典型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2、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证

说起学生证就自然的想起了校园生活,除了对美好青春的向往与回忆,学生证更是伴随我们走过那段象牙塔时光必不可少的证件,众所周知,在读学生可以拿着学生证享受半价购车票等优惠,但是中国的学校、学生众多,于是相关部门就采用了统一可读写的RFID芯片嵌入在学生卡内,里面存储了该生列车使用次数信息,每使用一次就减少一次,而且很难进行伪造还便于管理。

3、ETC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

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都有一个不停车收费系统,且无人收费。来回的车辆在经过拦车杆时只需要减速行驶就可以完成认证、计费,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但是,不仅需要对收费系统进行改造,还需要在车辆上面安装识别芯片,因为很难对所有的车辆进行安装,所以很多地方是采用ETC与人工收费两种系统,但是二者相比较RTC不仅省时省力还高效率。

先说结论:RFID和传感系统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
物联网基本应用流程主要有三步: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
因而其层次结构也可相应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
上述三层体系架构是目前我认为较为妥当的物联网分层。而一些厂家会对这些分层进行复杂化以突显其技术精细程度和实力。譬如,IBM将物联网分为传感器/执行器层、传感网层、传感网关层、广域网络层、应用网关层、服务平台层、应用层、分析优化层。8个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59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