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自学书籍介绍(C语言待入门)

人工智能自学书籍介绍(C语言待入门),第1张

人工智能自学书籍介绍:
一、《零边际成本》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开创性地探讨了极致生产力、协同共享、产消者、生物圈生活方式等全新的概念,详细地描述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生产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他认为,“产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产品。他们也通过社交媒体、租赁商、合作组织以极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基于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
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从生产力发展上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贡献很可能远远超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数十亿人和数百万组织连接到物联网,从而使人类能以一种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在全球协同共享中分享其经济生活。这个连通性转折点的重要意义甚至有可能超过20世纪电气化所带来的经济变革,以及随之产生的电话、广播和电视的传播。
里夫金分析认为,在数字化经济中,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使用权胜过了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消费主义,合作压倒了竞争, “交换价值”被 “共享价值”取代。他甚至预言,“零成本”现象孕育着一种新的混合式经济模式,这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零边际成本、协同共享将会给主导人类生产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颠覆性的转变,我们正在迈入一个超脱于市场的全新经济领域。
作者简介
杰里米·里夫金,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他的20部著作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广泛发行。里夫金为欧盟和世界多国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讲师。
二、《失控》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这是一本诞生于1994年的关于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它曾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必读物之一;它被《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称作“过去十年,公认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一本书”--这部《失控》(Out of Control),在经过一年多的翻译之后,终由新星出版社推出中文版。本月初,该书作者、硅谷思想家、《连线》之父凯文·凯利从美国远道而来,参加了北京的新书发布会。
《失控》英文版于1994年在美国出版,并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依然长销不衰,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的评论给出了答案:“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据介绍,《黑客帝国》的导演曾要求演员们在打开剧本之前必须阅读《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书中所记述的,是作者凯文· 凯利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并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因此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1994年,凯文在《失控》中预言社会化媒体的未来功能时,还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或者没有心思去对这一番长篇大论的预言进行耐心地思考。而现在,社会化网络已经在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时人们所不敢相信的,在所谓的“理论”上不可行的,都已经成为现实。
因此,距《失控》出版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凯文依然自信地宣称“当初的一切观点都毫不过时”
作者简介
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我们亲切地称他为 KK),他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少数派报告》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参与创办了《连线》杂志、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创作《失控》……;他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与马化腾在2012年有一段尖端对话,他是--凯文·凯利 《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 (Cyberculture) 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
三、《新经济、新规则》
内容简介
近年来,互联网持续震动着全世界各个行业以至于整个经济规则……在中国,以小米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思维”轰轰烈烈地颠覆着各个行业……而这一切的一切,凯文凯利早就通过这本小书轻松写定。《新规则,新经济》一书介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影响下的经济运行的十个新游戏规则。
作者简介
他发起了全世界第一届黑客大会;他的作品被《黑客帝国》(Matrix)导演安迪?沃卓斯基列入书单,成为演员必读作品;他讨厌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但也不能阻挡乔布斯是其刊物的忠实拥趸。他就是凯文?凯利(Kevin Kelly),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创始主编,被人们亲昵地唤作“KK”
他,是硅谷最著名的预言家。
1994年,他预言了Web20时代的到来。
2012年,他继续预言:在“人机合一”的Web30时代,苹果和谷歌的霸主地位将动摇,而微软将是第一个消失的IT巨头。
2014,他又将带给我们怎样震撼的预测!
四、《奇点临近》
图书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本书结合求解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并从社会和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独特的讨论。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现象作为一种“奇点”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本书全书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第二部分问题延伸,第三部分拓展人类思维,第四部分推理,第五部分通信、感知与行动,第六部分结论。本书既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思想和算法,还描述了其各个研究方向最前沿的进展,同时收集整理了详实的历史文献与事件。
适合于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生,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的课外读物,也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奇点临近》是雷·库兹韦尔2005年的作品,作者本人的大名加上内容的新奇独特,立即成为当年秋季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接踵而至的是纪录片和的拍摄。
作者简介
雷·库兹韦尔:是世界领先的发明家、思想家、预言学家,他用20余年的时间记录和追溯历史的发展轨迹,以预测未来。他被《华尔街日报》誉为“永不满足的天才”,被《福布斯》杂志誉为“最终的思考机器”,被《Inc》杂志称为“托马斯·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他还入选了美国国家发明名人堂,是美国国家科技奖章获得者,Lemelson—MIT大奖(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奖)获奖者。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曾经获得3位总统嘉奖。
图书特色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本书结合求解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并从社会和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独特的讨论。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现象作为一种“奇点”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本书全书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第二部分问题延伸,第三部分拓展人类思维,第四部分推理,第五部分通信、感知与行动,第六部分结论。本书既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思想和算法,还描述了其各个研究方向最前沿的进展,同时收集整理了详实的历史文献与事件。
适合于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生,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的课外读物,也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奇点临近》一部预测人工智能和科技未来的奇书,这本奇书,为更多人提供崭新的视角,也因此让更多人痴迷,使其在当当一直居于畅销榜单之中。

大家好。我是夏念薇,这个AI制药我认为有利有弊。
A:AI制药的普及市面上的仿制药就多了,那么药价肯定是便宜的,特别是癌症患者收益,这将是令全国老百姓满心欢喜的一件事。


B: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东西存在弊端呢原因如下。这样我想起了一件事,很多大医院现在都开始人工智能给病人配药,有人因为机器的配药过量导致死亡。这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这就涉及一个药成分精准度的问题。想想还是挺复杂的,所以我人为还是需要有人工进行看护外一机器出错了怎么办是不是会导致人的生命危险这也是我比较疑惑的方面……


因此,我认为,有利有弊,不可能马上就能马上替代工人,但这也确实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一件好事。

14《第四次革命》

13
12《生命30》
11《机器人与人》
10《黑洞简史》
9《实感交互: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技术》
8《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技术》
7《语音用户界面设计》
6《终极算法》
5《与机器人共舞》
4《人工智能产品经理》
3《人工智能的未来》
2《人工智能时代》
1《失控》

正  ·  文  ·  来  ·  了  ·

14、《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力图去识别和解释一些深刻的技术力量,这些力量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信仰和身边的所有事物。这是一场革命,一场由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的革命。

在过去,信息被看作是人与人,人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但事实上,信息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发展甚至是解释外部世界的力量,正深刻而又无情的创造和重塑人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改变人类的自我认知,重组人类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联系,并升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改变,是从日常的经验、心理和行为这些角度,对发生在眼前的迅速和不间断的变化进行调节的结果。

在未来,创新的结果不再是由最初的颠覆性力量所决定,而是退化为一种稳定和大体一致的模式,比如汽车和图书出版,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和调整后,它们都最终会趋向于稳定。

人工智能必然会重新构造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形成人与人之间新的政治哲学。文莱世界的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为复杂,我们需要进行一场严肃的哲学探索——逆流而上,为自己建造一艘救生艇。

书评 逆流而上前,为自己建造一艘救生艇

13、《万物重构》

这本书和《生命30》一脉相承的是“烧脑”,只不过烧脑程度不一了。这是一本关于哲学与科学书,包括科学的来源讨论,作者详细的阐述了“云 - 物 - 大 - 智”(云计算 - 物联网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发展次第论。
如果你是人工智能方向的产品经理,我建议读一读这本书,它和其他书不同的是哲学、科学的思考,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未来的商业竞争,需要请回哲学思维,机器也许不需要哲学,但是人是需要哲学的,哲学可以让人在智能社会中拥有最后的尊严,人要有哲学思维,然后有科学思维,而后可以使用技术思维成就人生。有了哲学,人就不会在智能丛林中迷失掉。

正如本书序言所写,过去,我们通过利用工具,延伸了四肢。未来,我们将通过人工智能延伸大脑。

人类到底会走向何方,取决于人类本身。就如果作者所言,智能社会已在眼前,当我们准备迈入新时代的时候,为你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还是一片惨淡未来,答案不必外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

不审视则宽严皆误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就是具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在智能技术被过度解读的当下,只有清醒地认识智能技术,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

要想有效地应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惧怕变化的包袱,然后不盲从,不迷信,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智能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纸上谈兵,而要做到身体力行。

未来智能社会的个体大概有八大机会,如下:

1、在智能社会中,洞悉人性的人将占据优势,这是推进科技和技术服务人类的前提,唯有了解人的需求,才能够创造性的满足他们。

2、任何一个小企业都是社会智能大协作的产物,那些推进大规模协作的人,将能够抓住属于下一个时代的机会。

3、做成一件事情,不仅依赖于线性的积累,也需要做决策基础上,瞬间“敏捷开发”,汇聚事业所有元素,快速达成初始目标,并在目标基础上加速迭代以臻完善。换句话说,年轻人更有机会成功。

4、维持简单的人能够抓住机会,追求事物界面的简单极致,善于调用最大的资源来维系这种简单极致,这需要庞大的支持系统。

5、杰出源于开放,办企业做事业的人需要保持最大的开放性,唯有开放,才能够引入新的价值源泉,产生杰作。

6、未来的领导者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要具备对产业前景具备宏大叙事的能力,这是凝聚共识的前提,也是实现资源汇聚的机会。

7、抛弃机械式思维,使用量子思维来迎接充满可能性机会的世界,在智能社会中,用概率思维来和世界共舞,智能机器会给予概率的报表,人与智能机器协作,是这个时代的机会。

8、想象力是人类最后的尊严,想象力和智能社会的结合,能够产生无数可体验的平行世界,技术正在支持创意极客,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12、《生命30》
这是一本相对烧脑的书,也是一本特别的书,从生命的角度畅谈人工智能,但事实上不得不承认这也一本堪称经典营销案例的书。

这本书给出了“AI”的一个讨论语境框架,而不是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怪圈打转,给出了y一个全新的生命定义框架:

生命10(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如细菌。

生命20(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的,我们人类。

生命30(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人工智慧。

生命缘起10的时候,它是受环境影响然后适应环境的迭代,而在泰格马克的眼中,未来的人类智能是由自我意识和目标的迭代,灵与肉的重新设计。或者说,人 类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神。

10的人类理解不了人来自哪里,所以需要一个神,30的人类期待自己成为神——神人。

也许,讨论AI工具化是一个庸俗的方式,但解决工具化的这个思路更符合人类的现实意义,不管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智能”都应该是人类能力的延申,至少首先应该是这样的,也许只有这样,才由可能真正规避未来不可期“失控”。

本书探索的是“智能”到底会变成怎样,跟进一步的是人类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这是一个哲学性的话题。

所以,作为最有最有灵性的生命,最终所有的问题都会回归到自身生命的终极思考,生命是如何进化,为什么会进化到今天,以及以后会是怎样?

与其问“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如问“我们希望未来发生什么?”

书中总结了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12种未来,分为4种结果:

1、人类灭绝

2、人类丧失了统治地位

3、人类限制超级智能的发展。

4、人类统治超级智能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最后会回到“善恶论”,现在的我们可能根本无法去想象未来的演化,就像几千年的人们想象不到我们在用的手机电脑一样。

《黑客帝国》中有一句“人类才是病毒”,人类的未来可能确实会被某种形式所超越。

11、《机器人与人》
正如本书的序言所说,这本书旨在让更多人参与到机器人学的技术决策中,决定机器人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作者期望有更多的非专业领域的读者阅读此书,“因为今天做出的设计选择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影响所有人的生活”,机器人不应成为人类的奴隶或霸主,它们应成为人类的伙伴,在未来,不管是战场、医院、生产线、还是应对老龄化中,机器人都可与人类协调工作,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

以“无人驾驶”为例,我们在考虑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的便利,当无人驾驶技术真正成熟,“汽车”就可能变成一项服务,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产品”,它能惠及到能源、环保、交通、安全,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也可能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但同样更看到的是它所带来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法律。首当其冲的就是责任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

2、环境复杂性。过于复杂的环境带来的是过于高昂的成本和不可预料的问题,没有一种算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无人驾驶应该如何选择呢?

3、原有相关的受益者。与汽车相关的配套产业将会变成怎样?由此带来的政府、民众的收支和开支问题。

4、公众。涉及公共空间的分配和公民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保险。

从产品的视角出发,整个围绕“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会变成怎样?钱从哪里来,成本会变成怎样?出了问题又应该怎么办?无人驾驶如何才能真正与传统汽车竞争?

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跳出当前的限制、成本和习俗进行思考的能力,谁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无人驾驶,并重新发明个人出行的工具?

10、《黑洞简史》
黑洞这个概念是如此诱人,它将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与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巧妙结合,令人难以自拔。

黑洞是一种怎样的天体?既然光都无法逃逸,为何会有“霍金辐射”

黑洞内部究竟有什么?相对论为何无法解释?量子力学如何描述微观视角下的黑洞?

时空凹陷如何制造奇点?白矮星、中子星、类星体的相继发现,对黑洞理论的发展和人类寻找黑洞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本书,深入浅出,把黑洞的发现过程及目前的研究进展描述得很详细,芭楚莎对科学理论生动简明的叙述以及对科学家背后人格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兼具娱乐性和严谨性,笔触轻盈,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

读这本书,也许对你的工作不会太大的帮助,你的专业也很可能与之不相关。

在作者充满智慧的笔触下,你能看到人类理解黑洞的曲折历程,也能看到各路神仙如何各显神通的否认、鄙视黑洞理论,然后啪啪打脸,但真正受到启发的是“如何保持那种天才般的好奇心,以及如何保持耐心的在与业界大佬对抗中追求真理”。

就像钱德拉一样,尽管被主流意见的异样眼光看待,让钱德拉内心无比煎熬,但他确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认为时机会证明一切,他也保持了极大的耐心。

这一点,除了自信之外,还有好奇心,以及与之匹配的高贵品质。

[ 金句摘要 ]

1、如果没有人类对自然怀有的永远童心——那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就不可能有发现并认识黑洞的辉煌旅程。

2、牛顿,请原谅我。——爱因斯坦

3、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爱因斯坦

4、这种大胆的言论以直率的方式抛出,招致一位顶级物理学家的无情嘲讽,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就此开启。

5、必定会有一条自然定律来阻止恒星的这种荒唐行为——亚瑟·爱丁顿

6、世界就是这样子终结的,不是伴着巨响,而是伴着呜咽。——钱德拉塞卡

7、我们应该保持完美的美好感情以及创造美好感情的能力,并在那遥远而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美好的感情。——罗伯特·奥本海默

8、与其说是被质疑,不如说是被鄙视。这种情况,在爱因斯坦去世前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9、作为一名有幸置身其中的物理学家,我再也找不到如此令人兴奋的时代了。——约翰·惠勒

10、当今被论证的科学理论,未来也许会发现它们是错误的;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理论,未来也许终将成为真理。——罗伊·克尔

9、《实感交互:人工智能下的人机交互技术》

科幻现已成真。

这本书成书于13年,深入讲解基于触摸、手势、语音和视觉等自然人机交互领域的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

尽管有些技术已经过时,但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推荐深度阅读。它涉猎的范围很广,足够指引我们按图索骥。

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很容易读懂,我大概只能读懂三分之一。

8、《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技术》
从人的发音器官到人的听觉系统,懂语音声学特征,到汉语语音韵律特征。

这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技术参考手册。

语音信号处理始于贝尔电话的发明,在上世纪40年代就可以把语音的时变频谱用语图表达出来,60年代日本开发了特殊的硬件进行语音的识别,在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系列的数字信号的方法和技术,70年代,单词识别装置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语音信号处理,在今天,语音的识别率达到了95%。

语音信号处理学科,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除了它的实用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始终与当时最前沿的学科保持紧密联系,并一起发展。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1950年说:
7、《语音用户界面设计》
深入浅出的语音交互读本,非常适合希望从事或者正在从事交互设计相关工作的人。如果你也对语音交互感兴趣,这本书必读不可。

目前语音的识别率, 理性的判断应该是整体处于95%左右,也就意味着认为要5%甚至更多的概率,机器是无法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这还不包括更为复杂的场景应用。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机器会在处理任务的过程,当用户感受到挫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用户是难以真正接受这个技术的。

同时,我们也正面临着更多的冲突和混乱。

以语音触发控制为例,我在家里说:“把室温升高到24度”时,我所指的是空调,而不是我的烤箱或是别的什么设备。所以,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交互系统。

语音的未来,一定是“平台化”的,这与全屋智能的思路是一致的, 单点的智能最终都会淘汰,因为不能真正的解决用户的痛点,或者说,单点一定会带来额外的麻烦。

当人们彼此交谈时,由于我们通过对话创造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愿意以更加宽容的方式进行彼此交流。

当人与机器进行交流时,起初人们还是会以同样的宽容态度对待,但一旦发现系统缺乏“人性”时,人们就会转变成对待机器的态度。

未来的世界,界面会变得无处不在,当你需要他们时他们就在那,也许会很遥远,但终究会有那么一天,而语音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体验。

尽管这个技术成为主流之前,语音交互设计仍处于早期状态,再过些年,人们一定会更加关注这个领域, 现在是语音设计的好时代 。

6、《终极算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算法时代。你的手机、电脑、汽车、房子和家用电器都是基于算法。只是,我们感觉不到每天有如此多的算法在为我们工作而已。

算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实际的数据和计算来“学习”你想要它做的事情。它是执行任务和获得智能的核心,现行所有的AI都是基于算法而发挥作用的。

比如电商平台的推荐算法,可以根据你的行为预测你的购物倾向性。这种以计算为基础的智能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种种特定的问题,那么算法是万能的吗?——一种机器自己给自己编写程序,输出我们想要某种结果的算法。

如果给它关于星球运动、斜面和钟摆的数据,它能发现牛顿定律。

如果给它关于DNA的晶体图像数据,它能发现双螺旋结构。

如果给它你手机里所有的数据,它能学习预知你接下来会做什么并想办法帮助你。

也许从大量的癌症病人的病历数据中它甚至能找到一个治疗癌症的办法。

佩德罗·多明戈斯指出:“ 如果这种终极算法存在,那么它将可以通过数据获得世界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知识。这个算法的发明将会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 。 ”

如果存在这种终极算法,是否意味着人可以完全依赖过去的“所有知识”(数据)来决策未来?机器通过掌握所有你的“数据”,变成一个虚幻的“你”。

但数据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它表达的是过去,而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并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应用在所有的现实世界中。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人类在很多生活中存在完全不可预知的临时性决策,可能是某一个外部刺激或者是内心深处一瞬间“触动”,而做出决策,也就是“大数据是没有意义的”。至少我们现在能理解的情况是这样。

人类期待出现救世主,所以自己创造了上帝。 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只有当上帝有用的时候才相信上帝的存在,AI也会是一样,它在特定场合下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

神话算法,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的功利性。

5、《与机器人共舞》
马尔科夫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终极关系,以及“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核心伦理问题。

关注人工智能,或者说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一本是必读的书。

2045年,对人类来说究竟是最艰难的一年,还是会掀起一场技术盛宴的一年,抑或是两种可能都会同时发生。

就如20世纪中诺伯特·维纳曾经提出的一个警示:

“ 我们可以谦逊的在机器的帮助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的死去” 。

对机器而言,他们只能完全从功利的角度,忠实的执行人类赋予的“决策权”,而不会考虑更为丰富的人性价值,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威胁。

人机最大的矛盾,也是完全的功利与人性的矛盾。机器人真的会控制整个世界吗?

人与机器如何共生的话题,取决于人工智能是拓展而是直接取代。以自动驾驶为例,AI是否可以真正把人类排除在驾驶舱外?一旦出现事故到底应该谁为此负责,如果是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那假设路中央有5个孩子,机器是应该选择开到路边撞死一个成人还是应该怎么办?

也许折衷的办法就是人工智能根据驾驶员的喜欢、习惯,提醒他是否应该参与驾驶的过程。

世界在埋头前进,交通系统在实现自动化,而我们对它的影响还只是一知半解。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也许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把我们当作宠物养。有或者,彻底奴役我们。

《机器人与弗兰克》是一部意义深刻的影片。

在未来的老龄社会,我们可能需要制造大量的机器人帮助照看老人,然后我们研究更好的机器人,为的是某一天照看我们。

另一个话题,就是机器人对现有世界秩序的冲击,世界是否会由此丢失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都知道,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产品,包括机器人本身,都完全是有成本和收益确定,而成本在急速的下降。

也就是,只要当机器人的成本低于人力的成本,则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势不可挡,完全是时间问题,也可以说是那些岗位而已。

也许,在2045年,最受冲击的正是我们曾经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任何可规模性、成系统性(程序化)的工作都会交给机器,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底层劳动力,反而会因为更为廉价的资源供给而幸免。

什么时候齿轮代替人类,完全取决于一个价格点。

人工智能(主张打造智能机器,创造可以取代人类的机器)还是智能增强(倡导以人为本,制造工具帮助人类挖掘自身潜能),所有的矛盾最后会同归于一笔经济账。

技术性取代将成为经济对经济成长来说暂时但必要的垫脚石。技术性失业,将可能蒸发对现代民主十分重要的中等阶层,整个世界会完全变成资本的世界。

不过,据美国劳工统计局预计,在2018年银行柜员的人数反而增至638万余人,比2002年增长了10余人,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事实比我们今天所有的预估都更为复杂——对未来的一知半解可能是更有恰当的名词。

奇点临近,人类将何去何从?

库茨维尔预测人类将超于自己生物的存在,哪一个时间的到来,会在2045年。

4、《人工智能产品经理》
未来已来,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们如何适应未来的智能时代?

如何又能真正的理解AI,并以此作为一个契机,迎接未来的时代。

本书作为一个入门级的产品手册,梳理了一些 基本的概念,以及产品经理们可切入的途径 。

3、《人工智能的未来》
库兹韦尔预言在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储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实现“对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想象一下在未来,当你睡觉时,一些机器扫描你的大脑,收集一些细节,然后把这些信息细节再一个非生物体内保留一份“思想档案”,这个非生物体(也许是你的助理)的一举一动都很像你,甚至还能像你传递信息。早上醒来的时候,它和你讨论你的生活,计划,甚至思想。甚至你消失了也没有人在意到你,因为你的助理是第二个你。

甚至,你的朋友家人会更高兴,因为看起来你的身体更健康了,状态更好了。

因此,我们不再需要以前的身体和大脑了,如果我们把它处理掉,是不是也可以?你和第二个你,是可以替换的吗?

当第二个你说出它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它们就成为了真实的人,但我们如何相信它是真实的表达“我”的意识,而不会撒谎呢?

“智能的爆炸”,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将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在未来,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

讨论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将是“信仰的飞跃”,这会回到基本的哲学问题, 是物质先于意识存在,还是人类先产生了思想意识,才有了后面的物质世界?

我的观点是,在目前阶段,哪怕是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一类的机器本身并没有理解现实世界的含义,它们并不了解它们在做什么。

库兹韦尔的预言需要“坚定的信仰”才能真正期待预言成真的那一天。

也许你会看到,谁知道呢。

2、《人工智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200年前的电力颠覆了人类世界,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必定掀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的工作,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它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像工业革命带来影响一样,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机器人犯罪,谁应该负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价值如何重新定义?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驱动,还是资本驱动?

机器使人类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迎来了与机器人共舞的时代,但 人类又该如何成为未来的领舞者?

1、《失控》
这是很“混乱”的书。

也许这就是一种失控吧,有的地方写得很兴奋,有的地方很混乱,有的地方很晦涩,打开了很多扇窗户,却不知道要通向哪里。

为什么那些看似简单无脑的初级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智慧? 个体的无意识到群体的有意识之间到底是不是鸿沟巨壑?

“蜂巢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控制他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他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能够互相交流。他们互相之间构成了一个网络,网络的节点与网络本身构成了新个体,这个个体拥有了强大的力量。

每个节点都是中心,当每个节点互联链接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个体。什么场景会出现这种情景,是的,没错,未来的家居环境极有可能。

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一群逐利的人,他们行为却可以导致市场的均衡,虽然它总是摇摇欲坠,但总是能回复平衡。

人类是自然界的进化,还是被创造的一种生物,或者是为了创造更高级生命而诞生的环境?

生命的进化终点在哪里?机器终有一天会进化成生命吗?



据说,在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里,教育排在第二位。我在想,当机器人可以替代和帮人类做很多事情包括写诗的时候,人类怎样学习?

西安交大副校长、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席酉民

我出生在秦岭脚下的陕西农村,当时没条件学习,更无机会接触文学和诗歌。每当激动人心的时刻,想用一句古诗词或漂亮的语言感慨一番,却常常力不从心。尽管可以用谷歌、百度去搜寻,以后也许可以请机器人助理帮忙,但自己却难以脱口而出。也就是说,人们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可以找到相关信息或知识,还是使自己站得更高,让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好。

因此,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以后我们每个人可能随时有机器人助理相伴,它几乎可以帮我们做所有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更幸福了呢?

比如,让机器人去写书法,我相信会比绝大部分人写得要好,那我们还要不要享受书法写作过程中美的感觉?再设想一下,即使机器人很智能、无所不能,而我们自己很无知,我们能否享用机器人服务的潜力和价值呢?试问,现在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但又有几个人能使用30%以上的手机功能?

换句话说,当我们很低能时,高水平机器人的能力也会被“糟蹋”掉。也就是说,智能时代即使不怕被淘汰,但要想有好的生活体验,也需要学习和好的教育,只不过学和教的内容及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

另外,当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可以深度计算、自我学习,它还会不会遵守人们给它制定的规则?假如它们自己能够产生规则,人和机器互动与合作的结果又是什么?这其实给人类提出了更高水平学习的新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思考。

一、未来的智能世界

《零边界成本社会》阐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词,未来社会的“共享”和“共生”特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通过供应链系统可以整合碎片式的资源,满足人类碎片式的需求。两者会导致未来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和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也有不少论著。2005年,库兹韦尔出版了《奇点临近:2045年,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思考这个时代会是什么样子。2016年,《自然》杂志刊发谷歌的所谓“深度心智”(Deepmind),将会极大地改变或者扩大人的能力。谷歌“奇点大学报告预言”,“机器人在2035年将取代人类”,这些东西到底会不会真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依据我的研究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处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可以用四个词来描述这个世界: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如果用这4个词的英文首写字母来简化,我们可以称之为UACC。也就是说,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你都得生活在这种UACC的环境里。

这种UACC环境最大的特征是互通互联。信息和网络技术引发的深度互联会产生一种连接革命,导致很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世界万物的联结,使人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共生;信息和物流的发达,许多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也成为可能;共生共享会使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孕育出很多被称为“颠覆性”的技术。世界也会从原来的竞争和充满零和博弈的形态演变成为一种竞合关系。

在这个世界里,学习和教育也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传统上大学的功能从宗教、知识传播一直拓展到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其核心依然是知识传播,其基础逻辑是害怕和防止人们无知。然而,在网络社会,因便捷的知识传递和分享技术,包括智能的移动设施和强大的搜索引擎,人们现在很难“无知”,常被丰富、杂乱、真假难辨,甚或似是而非的知识和信息所包围。

传统教育的消除“无知”的逻辑在改变,现在人们需要应对的是知识或信息太多的挑战,需要研究如何应对UACC的策略,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想象,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20年、30年以后我们怎么活?再想象一下,在未来社会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生活能力,今天的教育能给未来社会准备好这些人才吗?只有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改革好当下的教育,为迈向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未来很难预见,但我们可以打开几扇“窗户”去想象。例如,世界未来研究所曾经提出推动未来社会巨变的6个推手:

第一,极端的长寿。现在不少报道讲人活到150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将来人活到百岁很容易。

第二,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

第三,计算世界。由大数据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

第四,新媒介生态。

第五,超级组织结构,人类活动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最后一个,全球互联的世界。从这些推手,我们便可以对未来形成一种猜测。

遐想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感叹:精彩的社会,严峻的挑战,还没有完全唤醒仍躺在传统舒适殿堂里的教育!

二、未来教育的挑战

未来社会在上述推手的帮助下,会进一步互联和数字化,进而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从教育角度讲,我更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以后,人们的行为会发生什么改变?人们应该怎么样学习?企业的商业模式会产生哪些变化?我们的生活会向哪些方向演化?未来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大学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大学还是一个围墙、一批老师、一些教室和实验室吗?面对知识获取日益容易和便捷,我们还需要到大学去念书并获得文凭吗?

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思考的。

围绕未来社会各种各样的颠覆,我们会看到很多种预测。例如世界未来研究所对未来社会需要的10种技能的预测:

一是意义构建

二是社交智能

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

四是跨文化能力

五是计算思维

六是新媒体素养

七是跨学科能力

八是设计思想

九是认知负荷

十是虚拟协作

仅就认知负荷来讲,这就是人人需要面对的挑战。例如,现在几乎人人有智能手机,大家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玩微信,但一天下来,回想一下,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什么价值?

再深入思考一步,假如说对未来所需的这10种技能的预测是准确的,我们当下的大学和教育能帮学生培养这些技能吗?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怎样让他们在未来的世界里去生存?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自己和我所在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一直在探究:传统的心态已难以应付充满UACC的未来,人们需要发展和培育一种“复杂心态”(Complexity Mindset)立足于未来,那么这种复杂心态到底是什么?人们该怎样从当下的心态(Current Mindset)过渡到能够适应未来的复杂心态?

首先,能立足于未来的“复杂心态”不是一个简单概念,这里仅仅罗列一下我们对其研究得到的关键点:动态演化的系统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融合东西智慧的整体观;愿景使命导向的势与拐点的把握力;自组织空间、平台、生态系统的营造力;多元共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孕育、保护和促进边缘革新的能力。

其次,从当下心态过渡到复杂心态有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动态聚焦及意义给赋,换句话说就是动态注意力。

第二,全人及人机融合。

第三,战略清晰。

第四,凝聚性合作,也是我们过渡到未来复杂心态的重要能力。

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调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未来生存技能的变化,该研究分析了2012-2015年职场上的能力改变。对几百万个岗位要求分析后发现,如果将人才能力结构分为相互作用的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数字技能、其他。那么,最近几年增长最快的技能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字技能。相互作用和其他技能增加缓慢。

大家可以认真想一想,即使对那些增长不快的常用技能,包括相互作用的技能,我们在大学里给学生的训练也是很不够的,更不用说那些近年来增长很快的新技能了。

因此通过观察社会和研究未来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会发现我们需要去调整人才观念,需要改变当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过程和方式。这是当下很多大学必须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对未来的教育挑战,我们还需要理解在未来社会怎么生存,生存的原则是什么。

最近有一本书,叫《爆裂》(Whiplash: How to Survive Our Faster Future,2016, Joi Ito and Jeff Howe),书中提到了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

第一个是涌现优于权威。

第二个是拉力优于推理,要有发自内心的动力。

第三个是指南针优于地图。

第四个是风险优于安全。

第五个是违抗优于服从。

第六个是实践优于理论。

第七个是多样性优于能力。

第八个是韧性优于力量。

第九个是系统优于个体。

这些生存原则提醒大家,未来世界发展会有颠覆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力结构、生存规则均需改变。因此,我们的学习方式也需改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让我们有能力立足于未来,这其实是每个人面临的挑战。

面对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传统行业有些会被替代,有些会得到加强,也会因此孕育很多新兴的行业。我们很快会发现机器可以做很多超越人类能力的事情,也会改变我们人类应对这个世界的能力。对于教育工作来讲,我们必须直面这种社会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形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而且要研究人与机器共生时的教育。可以说,教育到了必须立即行动的时候。

三、未来的人才和教育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改变社会:

知识获取不断便捷,职业可能日益碎片化,休闲时间可能持续增多,生活需求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

每个人都需要思考,我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未来社会可能会被老龄化、物联网、机器人、全球化重新塑造,催生很多新业态,例如精准化服务、健康和养老、娱乐、新型供应链、新教育等。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融合、创新创造、综合能力、变革管理、国际视野、跨文化领导力等日益重要。

围绕这样的趋势,未来人才首先应该是“世界玩家”或“国际公民”。现在,无论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角落,我们都无法摆脱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形象地讲,世界玩家就像骑在牛背上的斗牛士,身处一个繁闹的环境(UACC世界),这头“疯牛”类似于我们要驾驭的事业。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个UACC的环境下驾驭像“疯牛”一样的事业,驰骋在国际舞台上?

从教育角度看,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机器人有多么智能,要驰骋于未来世界,高尚的品格和素养是根本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机器人虽然可以帮人类做很多事情,但你站位多高,机器人给你的帮助就会有多高。要借助机器人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我们自己,因此通识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然,未来世界还需要专家,这些专家人才进行科研创造和给人类制造机器人。也就是说,在未来人群中有一小部分人(例如10%)会成为专业精英。但现在的大学和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专业精英导向的,而且教学过程已不适应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环境,急需调整和变革。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在替代和强化部分行业的同时,孕育很多新的行业。社会将需要一大批人才借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改变传统行业及发展新行业。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很高的素养和专业基础,而且需要有行业造诣,更需要有跨文化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说具备这些能力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精英,甚或发展成为未来业界领袖。这些人在未来的人口中也是一小部分,比如说20%。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人群里会有10%左右的专业精英,20%左右的行业精英,他们为人类创造了非常方便和友好的生存环境,那么其他70%的人怎么办?充分享受生活。这些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在这种环境下自如地生存和享受生活?这也是一个需要教育思考的问题。

审视现在的教育体系。首先,虽然我们的教育是专业精英导向的,但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亟待变革;其次,难以适应行业精英培养的需求;再次,需要回答未来70%人的教育如何进行这一问题。国家鼓励加快教改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了任务。

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和再定义大学”的时代。

麻省理工学院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用传感器来观察学生大脑的活动状态,发现有时非常活跃,有时非常平静。很遗憾的发现是,在大学里依然流行的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脑电波很平静,即学生基本上不用脑子。

那么学生什么时候动脑筋呢?做实验、做作业、自学、考试、甚至是做梦的时候。现在不少人还有上大学就是上课的狭隘看法,这一发现等于说上学意义不大,或者说,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的价值在衰减,教育必须重塑教学过程。

观察已经蓬勃兴起的网络教育,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低成本学习,如果再辅以人工智能的支持,全球同学的互动,我们不难想象很多大学的课堂会被网络课程打败。如果涌现出大量的网课公司,我们的大学会不会面临破产?其实,世界上已经有人(包括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发出了警告。

我们无法控制大量网课公司的出现,但我们可以想清楚实体大学校园存在的价值。如果不想被网课公司打败,大学必须有超越网课公司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大学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并以我们积极的改革行动击败大学破产的预言。

假如说我们决定立即行动而不是观望,问题的另一半是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纽约客》封面上曾登载一幅漫画,显示人类最后成了机器人时代的乞讨者。为了防止人成为机器人时代的乞讨者,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先生2017年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将替代人的智能,还将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机器能够思维,我们则需要培养学生如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际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谋划未来的能力。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能做到吗?怎样做到?

再观察校园里学生的学习状况,不难发现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非正式学习而不是正式学习上。但学校主要关注的则是正式的学习,如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等。于是,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变革教育,利用正式学习帮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非正式学习,让他们收获更大的收益?

西交利物浦大学提供“以成长为目标、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兴趣和研究导向型的教育”。试图从教师主导的教育变成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从传输知识转变到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他们很重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主动性,看重学生的素养、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把帮助学生明白人生意义、学会学习、构筑梦想、铸就追梦的翅膀看得很重。我一直告诉学生和家长,大学不是简单学知识的地方,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地方。

如前所述,过去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害怕人们无知,现在人们很难无知。过去教学基本上是灌输知识,把学生假定为“海绵”,让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知识太多,人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甚至在信息和知识容易获取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变成一个“气球”,似乎什么都懂但什么也不真懂。那么,我们怎么改变教育方式,让学生从一个“气球”变成一个有造诣的人,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高度?

为此,西交利物浦大学全面提倡研究导向型的教育,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育其终身学习能力,孕育其创造性行为,强大其复杂心态。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且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搜寻知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提升沟通、合作、表达和执行等能力。这样才可能防止学生成为一捅就破的“气球”,从而成长为有造诣的人。当然,研究导向型教育的真正落地,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支撑体系。

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问题就是怎么样营造大学的生态?当人们有问题和需要时到哪儿去学?有创意或奇思妙想时到哪儿去尝试?有好的构思到哪儿去做实验或研究?未来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供终身学习的地方,支持人们有创意地生活的场所。

几乎所有组织都在思考自身行业领域的20、30或更高版本,教育工作者也需思考大学的20或30是什么?西交利物浦大学正在做一件事情,在苏州再建一个校园,其目的不是扩张,而是探索未来大学包括校园的形态以及运行模式。

大学应该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生态系统,各种资源在这里聚合、碰撞、合作,最后产生人才、知识、技术、新思想。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通过教育影响一代一代人,通过研究提升人类生存能力,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针对未来的需要,目前的教育体系急需改变,人文素养的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的跨国、跨专业、跨文化势在必行,从而培养出可闯荡世界的国际公民。在持续改进我们现有的专业精英教育模式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为未来培养大量的复合型的行业精英和创业家,他们需要素养、专业技能、行业知识、领导和管理才能的整合。

西交利物浦大学为此已启动了融合式教育的探索,把学校、企业、行业、社会有机融合起来,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起来。

我们生活于一个多元化、全球化、互联化的时代,这是一种幸运,让我们有机会体验精彩;但这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们必须去应对很多新问题。西交利物浦大学庆幸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试图通过探索来影响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因此,我们不是在苏州简单建立一个学校,而是通过新的国际化学校探索未来的教育发展和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包括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形成一种深度合作的学习、创新和创业社区。

西交利物浦大学融合式教育理论的基础是什么?现在大学基本上都是以专业为基础的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英的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除了继续专业研究的同学外,大部分会感觉难以适应社会,跨专业或行业知识不够,许多生存能力未得到基本的训练。

于是,不少学校加强跨专业和行业训练,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学生依然觉得难以适应真实的世界,他们常常因缺发企业家精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而影响自身事业发展。而要造就综合型人才,需要整合多种教育于一体,但这并不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融合式教育,并开始探索其组织实施途径。

融合式教育要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来,把学习、实习、在岗训练、创业和未来发展融合起来,形成一种价值链创造和价值链共享,最后形成学、研、训、创、产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而且,为支持这种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形成融合性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这也是我们建设融合式教育基地探索未来大学新形态的目的。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大学加入到探索的行列,我们一道为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完—

想知道AI加教育领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领域更多的干货?

想了解更多专家的“智能观”?

请在对话界面点击“找找看”,去获取你想要的内容吧。

关于我们

我们关注AI+教育。致力于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以帮助每一位老师和我们的读者不断学习并提高技能。

我们努力让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最佳质量,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611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