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什么好项目

农业有什么好项目,第1张

你好,以前我们把农业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副业主要以农业加工制造为主。现在农业出现了很多新型主体,比如大家熟悉的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有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型组织。所以农业涵盖很广泛,每行都有好的项目。今天宜亩地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未来有发展的农业项目。
2、特色产业村
从日本传来的“一村一品”对中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具有效仿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主导佛山经济发展的主体单元,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镇发展格局。
中国的“一村一品”的目的推动农产品单品产业化发展和主导产业。
《规划》指出: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
创业机会:休闲农庄、农产品代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
3、粮食储备及流通
粮食是生活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命运。但国有粮食部门的经营设施尤其是仓储设施显得严重不足,各地的粮食部门相继出现了“储粮难”的情况。
因此,企业或者社会力量参与粮食储备十分必要。
《规划》指出:鼓励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一体化运作的粮食物流网络。
创业机会:粮库建设、低温冷库、烘干机、农业物联网设备、粮食加工设备等。
4、节水农业
我们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70%,节水、减肥成为“国家行动” 。
2017年12月1日期,农业用水要交税。其中我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在河北首个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四川、宁夏、陕西等9省(区、市)。
《规划》指出: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乡村。深入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明晰农业水权,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另外,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
创业机会:智能灌溉、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节水设备等
5、数字农业
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中,提高产前、产中和产后效率,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自2017年,国家重点开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4类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并给予先进补贴。
《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创业机会:农业物联网、植保无人机、AI技术、智慧农业等。
6、水产养殖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全球水产养殖市场价值169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全球水产养殖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420亿美元。
我国作为海水养殖大国,中国为21世纪养活全球100亿以上的人口提供优质的海洋蛋白质。水产养殖是我国大农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30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将会增加约2000万吨、未来将发展绿色渔业。
《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华南地区加快发展现代畜禽水产和特色园艺产品,发展具有出口优势的水产品养殖。同时,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推进渔港渔区振兴。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发展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和深远海养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创业机会:智能化养殖、工厂化水产、绿色饲料等。
7、循环农业
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是很多创业者首选项目,也是国家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
《规划》指出: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和综合利用,开展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修复和完善生态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
创业机会:种养一体化、种养结合、秸秆综合利用、智能化养殖场、沼气综合利用等。
8、农村电商
数据:农村电商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6万亿元!,估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87%,预计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860亿元。
《规划》指出: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研发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农业现代供应链主体。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
创业机会:农产品电商、农村物流、冷库项目、农产品品牌孵化、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产品溯源等。
9、农产品品牌
通过品牌建立,提高农产品价值,这个决定农产品溢价的关键。
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提到,将打造300个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1000个农产品品牌。
《规划》指出: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目标,支持建立生产精细化管理与产品品质控制体系,采用国际通行的良好农业规范,塑造现代顶级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构建我国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
创业机会:农产品品牌孵化、农村电商、农特微商等。
10、农村金融服务
据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我们将闲置的金融资源分配到农村,可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
《规划》指出: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探索县级土地储备公司参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试点工作。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农业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引导农民合作金融健康有序发展。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资源聚焦服务乡村振兴。
创业机会: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租赁、供应链金融等。
11、农村土地流转
把农村闲置土地合理利用起来,这将是国家未来几年土地商业化等等关键一环。
通过政府或者企业,将农村土地集中规划利用,大力发展新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性、科技及高技术服务业、创业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等新产业发展。
《规划》指出,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土地使用功能。同时,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创业机会: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休闲农业、休闲养老、光伏农业等等。
12、农村新能源
农村地区新能源变革与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逐步开展乡村战略的历史新阶段,也是农村能源革命的重要着力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重要的位置。
2018年一号文件就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农村能源应用的相关目标包括:
“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
《规划》指出: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和规模化大型沼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
创业机会:沼气能源项目、光伏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等。
13、农村物流
农村物流拥有亿万级市场规模,通过农村物流帮助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村消费。
《规划》指出: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
创业机会:城配、冷链仓储、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
14、农业休闲农业
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从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休闲农业将实现20%~30%的增长。到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5900亿元。
尤其是农业休闲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农业、农民带来新的机会。
《规划》指出: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
创业机会:创意农业、休闲农庄、特色小镇、休闲养老等。
15、农业创业服务
据相关数据统计:返乡创业的人数,全国初步统计大体达到740万,这些返乡创业人员累计创办市场主体148万个。
这些返乡创业者和新兴经营主体需要互联网、法律、财税、资本、广告等商业服务。
《规划》指出: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开展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等专业化服务。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做好返乡人员创业服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
创业机会:互联网培训、法律服务、工商财税服务等。
16、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机遇,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
在政策上,国家层面发布多项农业扶持政策。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规划》指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加工流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自主储粮和经营。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创业机会:种养加一体化、加工企业、综合利用项目、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农村工艺品、果品加工等。
17、创新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通过农业订单、土地入股、社区支持农业等方式。
《规划》指出: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完善涉农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明确资本参与利润分配比例上限。
创业机会:土地入股、联营社、社区支持农业、订单农业等。
18、农村文化产业
我们除了提高农村经济外,还要建设农村文化,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特色。
《规划》指出: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开展文化结对帮扶。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
创业机会:手工艺、乡村文化节、文化演艺、乡村文艺或视频等。

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

通过对比中美农业发现,我国农业迈入“高成本”时代,我国农业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国,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基础竞争力逊于美国农业。我国农业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不及美国;我国农业土地成本也比美国高。美国农业成本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较高,显示美国农业生产更多倚重物质投入、农机装备、技术服务等。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根源是存在资源、劳动力、农业机械、科技短板。

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全面高于美国

(一)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成本持续上升并全面超越美国,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相对下降,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

21世纪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快速上升,逐步全面、大幅超越美国。2015年,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亩均总成本分别为108372元、120212元、98430元、67471元、228844元,分别比美国高出5605%、2082%、21042%、3844%、22284%。我国农业迈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来自美国及世界农产品进口增加。

从2009年起,我国玉米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并逐步拉大差距。我国玉米亩均总成本2015年较2001年增长23052%,远高于美国4924%的增幅。尽管我国玉米亩均产量增加到48881公斤/亩,但比美国仍低30%,美国玉米的土地生产率水平高于我国。我国玉米成本与竞争力优势的丧失很快体现在国际贸易上。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大幅增加至15724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15018万吨,2012年达到近年峰值5207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51130万吨,此后几年在国内玉米库存高企背景下进口有所下降。

我国小麦亩均总成本2015年较2001年增长了66066元,增幅20413%,远高于美国2647%的增幅。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口小麦都保持在300万吨及以上,进口最高年份是2013年,总进口达到55067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38201万吨。

21世纪以来,美国稻谷亩均产量一直高于我国。从2012年起,我国稻谷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但差距较小,历年从美国进口稻谷(大米)几近于零。

我国大豆亩均总成本从2001年至2015年增加21010%,远高于美国3529%的增幅。从2010年起,我国大豆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15年,美国大豆亩均产量比我国高出5490%,土地生产率长期高于我国。我国大豆进口已逐年攀升至目前的8000多万吨。

我国棉花亩均产量比美国高75%,但亩均总成本高出22284%。我国棉花进口在2012年达到波峰为513万吨。

我国农业成本高,再加上我国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政策性保护价收购,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美国及国际市场,这是我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重要体现。2015年,我国每50公斤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平均出售价格分别比美国高出10991%、5089%、9869%、10278%、4457%。

(二)我国农业人工成本显著增加且远超美国,土地成本逐步上升亦高于美国。

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增幅分别为25671%、23027%、26157%、17246%、33607%,成为推高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美国,这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低的事实相契合。2015年,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4325%、4231%、3702%、3189%、6064%,其中,棉花人工成本占比一直最高,玉米、稻谷的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于2012年、2013年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成为占比最大的生产成本,大豆人工成本构成在2014年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不过其低于土地成本占比,小麦人工成本占比接近于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

近年来,农地要素价格逐步上涨。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亩均土地成本增幅分别为51038%、34740%、39243%、50347%、33974%;构成分别上升至2015年的2203%、1787%、2029%、3820%、1225%。对于租地经营型农业,土地成本占比更高。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亩均土地成本分别比美国高2986%、3428%、19477%、5545%、20051%。

(三)美国农业多数品种物质与服务费用高于我国,占比六成至八成,表明其资本、技术、服务、机械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农业成本总体上明显高于美国,但美国多数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却高于我国,美国玉米、稻谷、大豆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48086元、73543元、29891元,分别比我国高10464元、25674元、971元,我国小麦、棉花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比美国高19191元、5229元。与我国不同,新世纪以来,美国主要农作物成本及其构成基本稳定。2001年至2015年,美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棉花亩均总成本增幅分别仅为2277%、4924%、2647%、3529%、977%。亩均总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和人工成本占比变化趋势相反,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逐步增加至2015年的7391%、6925%、7200%、6133%、8015%;人工成本占比分别减少至1608%、428%、663%、465%、670%。

美国主要农作物品种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较高,多数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高于我国,表明其资本、技术、服务、机械投入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美国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化、智能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作用明显。人工成本占比稳中趋降,多数不到一成,表明美国农业资本、技术、机械等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明显。

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主要根源

我国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与职业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农业科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以致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我国农业高成本、低效率、缺乏农业基础竞争力的状况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

(一)我国人均农业基础性资源禀赋相对不足,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劣势。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略多于美国。2015年,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分别为2025亿亩、3795亿亩、3291亿亩和2145亿亩。美国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为2319亿亩、4651亿亩、3726亿亩。我国耕地比美国少294亿亩,林地加园地合计比美国林地少64亿亩,草地比美国少435亿亩。截至2015年,我国有137亿人口,美国只有32亿,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6倍。中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差距明显。美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7272亩、14584亩和12368亩,而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含园地)、牧草地面积分别仅约1477亩、2924亩和24亩,美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我国的49倍、5倍和52倍。

我国和美国水资源总量大体相当,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立方米,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81799亿立方米,我国人均20392立方米,美国人均88364立方米,美国人均水资源量是我国的43倍。

众所周知,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可见,我国人均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禀赋不仅相对于美国匮乏,而且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足。这决定了我国农业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劣势。这是我国与美国、与世界相比,农业基础竞争力的先天差距所在。这种资源型劣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基数过大,劳动力型基础竞争力不强。

截至2015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员数2422万。而同期,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1919万,其中包括兼业人员。我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超过农业需要量,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也是农业劳动力中大部分兼业的原因。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会逐步增多。我国农业就业人数是美国的90倍。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24亩,美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简称“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5747亩,美国劳均经营耕地面积是我国的1036倍。此即上文分析中我国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第一、美国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最小、我国农业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的内在原因。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型基础竞争力滞后。

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美国早已不仅在粮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烟草等品种上都实现了耕种收全程全面机械化。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作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较高,但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低。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2%,机耕率较高为8043%,但机播率和机收率都较低,分别为5208%和5340%。分作物品种来看,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最高,为9366%;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121%,其机收率仅为641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812%,其机播率只有4226%。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率普遍较低,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585%;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681%,特别是其机收率低至1881%。油菜、马铃薯、花生等机械化率都较低。

(四)我国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科技型基础竞争力欠缺。

近几十年来,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对我国农业增产与发展居功至伟,化学肥料、优良品种、农业机械、生物技术、设施大棚等推动着我国农业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但与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技术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欠缺,相关农业科学技术集成不够,农民科技素质不强,总体上农业科技型基础竞争力欠缺。

降低我国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与基础竞争力的建议

(一)利用与保护并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夯实农业基础。通过提高土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基础性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型基础竞争力。

第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涵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农业生产能力。不能单靠拼资源、拼消耗来发展农业,应根据化肥、农药投入大、利用率低的状况,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总量与单位面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不断减轻农业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单位面积、单位产品的经营成本。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是造成单位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地租水平,既要保障承包农户的土地权益,也要防止地租过高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侵蚀农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政策,发挥其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潜在力量。

(二)进一步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培养职业农民。

我国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工成本方面还有巨大潜力。

第一,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远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亿万农村人口将持续向城镇迁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也将吸纳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应积极顺应这种趋势,打破城乡壁垒、区域壁垒、行业壁垒,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为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降低工业和服务业人力成本,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工成本。

第二,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兼业化程度高、职业化水平低,对许多农民来说,农业沦为副业,农业未被用心经营。农业现代化呼唤越来越多职业农民的诞生。

(三)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机智能化。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经营规模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农业劳动力多、经营规模小抑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利用,农业机械发展滞后又影响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而这些我国农业的关键特征共同导致农业效率较低和农业成本较高。在农村人口城镇化背景下,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各类农业机械,以代替不断减少的农业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从农业机械化的播种和收获这两个薄弱环节入手,积极借鉴、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机械理念和技术,发明、制造、推广适用性播种类和收获类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高玉米机收率、水稻机播率、棉花机收率、薯类和油菜等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

第二,发展农业机械合作与生产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程度。农业机械投入大,国家补贴高,但不少农业机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要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合作社、农机生产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为农产品生产、烘干、储藏、运输提供方便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第三,推进农机智能化。美国、欧洲的农机智能化已经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落后不少。要下大力气将卫星导航、传感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农业机械领域,推广普及智能化农机,以农机智能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四)提高基础性、关键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量。

未来,农业科技仍然是决定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补齐科技欠账。加强农业基础性、关键技术以及适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和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支撑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667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