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建成1672个智慧社区 都有哪些"智慧"

北京已建成1672个智慧社区 都有哪些"智慧",第1张

近日,有官方消息称北京市已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虽然身在其中但很多人都觉得没啥感觉,我们就来详细看看都有哪些智慧在里面。

数据:北京市已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

市经信委最新消息称,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58%,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建成1500个智慧社区的规划目标。目前,全市星级智慧社区共覆盖全市366万户、969万居民。预计2016年将推进约500个智慧社区的新建工作和400个左右已建成星级智慧社区的升星工作。

概念:智慧社区是个什么鬼?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具体都有哪些“智慧”在社区体现呢?

“一键通”服务系统

通过在“一键通”服务系统中录入了老人们的各种信息,除姓名、年龄、血型、住址和子女亲属的联系电话之外,还包括老人的健康信息,如患病种类、常服药物、定点医疗机构等。老人需要帮助时,只需按下“一键通”上的红色按钮,服务中心终端上就会立刻显示老人的具体信息。

各类智能养老装备

在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社区还看到,各种智能养老装备一应俱全:能提醒老人服药的智能药盒、陪老人聊天的智能机器人、防止老人走失的专用手机、忘记关火自动报警的烟雾传感器……这些科技产品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为空巢老人的家居安全铸造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社区治理智慧终端

智慧社区在文化教育、卫生计生、养老助残、生活服务等多方面都为居民提供了不少便利。除了智慧养老,社区里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安防系统、定位系统等智慧终端也提高了街道和社区的治理效率。比如,一旦居民家中发生破门破窗事件,智慧安防系统将自动向设定人发送警报,增强了辖区居民的安全感。

全光纤城市

在全光纤城市建设方面,已累计完成498万户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具备光纤接入能力的用户约1000万户,基本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4G基站累计达41万个,基本实现城区、乡镇及行政村的全覆盖;累计完成44万台北斗终端的安装应用,北斗导航应用水平继续领跑全国;开通了“信用北京网”,城市信用环境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建立了国内城市运行和应急领域首套物联网应用技术规范和应用支撑平台,建成覆盖交通、人口、安全、环保等多领域的信息化平台,推出了智能交通、大气污染监测、不动产登记等一批重大应用。

智慧社区覆盖街道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43个街道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在全市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中,五星级智慧社区224个,四星级智慧社区215个,三星级智慧社区814个,三星及以上社区占全部智慧社区的75%,东城区的东华门街道银闸社区,西城区的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区,朝阳区的朝外街道芳草地社区等均在其列。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感受到原来生活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做着一点一点的改变。你享受了更多的便利,却是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的,那就对身边的改变来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吧。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2-20,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领取看房红包,百元现金直接领

2002年推出重钢监控等业务,开始物联网探索;
2003~2005年推出自动售货机等应用;在福彩投注机、水务等项目提供通道型业务;
2006年中国移动在重庆成立M2M业务运营支撑中心,推出车辆管理业务,启动建设全国M2M平台;
2007年重庆公司参与制定M2M业务规范,建设全国M2M平台;推出市政监控等应用,开展全网终端测试工作
2008年重庆移动成立独立的二级部门——M2M运营中心,应用逐渐丰富,重点打造车务通、电梯卫士、爱贝通等拳头产品。全国M2M平台接入10省终端,接入终端量持续增长。
2009年初步形成5大类18项移动物联网产品,业务量超过20万;中标出租车项目,规模达8000台,探索出新的商务模式;完成M2M全网平台和辽宁平台的连接;支撑北京铁路局列车监控、林业局森林防火、农业局动物溯源等全网项目;
2009年4月,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全国密钥管理中心正式授牌启用;同年11月,按照集团统一部署,中国移动一卡通业务平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2010年中国移动在重庆设立物联网基地,重点打造物联网城市,逐步形成了9大类37项移动物联网产品;业务开始规模化起步;
2012年9月29日,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在重庆市渝州宾馆揭牌。物联网基地转型为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移动在物联网领域专业化运营翻开了新的篇章,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移动出资成立,按照市场化机制设立、独立运作的专业子公司,运营物联网专用网络,研发、设计、生产物联网专用芯片和模组,开发宜居通、车联网、二维码等特色产品,打造物联网云服务开发平台,致力于推动各行业物联网应用推广。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物联网产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物联网应用者使用情况调研

微软发布的第三版《IoT Singal(物联网信号)》报告显示,2021年物联网的应用持续保持增长。91%的受访组织是物联网应用者。

物联网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2021年,29%的物联网项目处于学习阶段;处于试验/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比例仍保持不变,2020年和2021年均为25%;处于购买阶段的项目比例增加了1%,从2020年的21%增加到2021年的22%;处于使用阶段的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保持稳定,均为25%。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初步统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263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

2、企业竞争: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根据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来看,企业在各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有所布局。

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21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一、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位居第二和第三,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大华股份、阿里云、联通数科物联网、科大讯飞、神州控股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d钢琴、练瑜伽

这样的场景

通常是无法和农业种植园联系在一起的

但在位于海淀温泉镇的

5G “云端草莓” 农业展示基地

一幕幕梦幻般的场景

真实的上演了!!

日前我走进

温泉镇中关村科普农庄内的

“云端草莓”种植基地

被眼前看到的景象

惊呆了!!!

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

明亮、洁净

一条条 高低错落 的草莓培养基

在半空中排开

一个个鲜红欲滴的小草莓

从绿叶中探出脑袋

智能巡视 机器人

正 往返于一排排草莓间

认真地 为“养尊处优”的草莓

浇水、施肥

这是由

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打造的

全国首个

5G“云端草莓”农业展示基地

之所以叫“云端”草莓

是因为草莓长在半空中

数据与控制也在“云端”

该项目通过多项先进技术

在基地内集成、运用

实现动动手指

就能“一键”种草莓!

5G“云端草莓 ”

不仅有趣,还有讲究

在进入草莓种植温室前

需要穿上一次性鞋套

并进入风淋室 让全身360度

接受洁净空气的“ 洗礼 ”

这是为了 减少人体表面的

尘埃、虫卵等污染物进入温室

为什么要把草莓种在空中?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郑禾介绍,草莓是一种对光照要求较高的植物,栽培在半空中可以让草莓更好地享受“日光浴”,有利于草莓产量和经济效益。目前, 5G“云端草莓 ” 一亩地产量可达6000斤。

一排排挂在空中的草莓,采用“无土栽培”的模式,利用草碳、蛭石等构成的基质代替土壤,用滴管为草莓传输营养液。这种栽培方式,不用自然土壤,没有土传病虫害。同时,草莓吸收后未充分利用的营养液,还能通过底槽管道回收,进行二次利用,也避免向外界土壤排放过量造成土壤碱化。

对温度的把控,也是草莓种植中的一门艺术。通过在园内安装的5G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可以用 手机 *** 控顶窗、顶被。 冷了,给草莓“盖被”,热了,就“开窗”通风。

安装在棚顶的“棉被”

此外,还有水肥一体化、LED植物补光、UVB杀菌、喷雾降温等多项技术,均可通过 5G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 ,连接基地内 各种 设备和传感器,进行智能化管控。

“云平台集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 具有自主学习的功能,打个比方,今年种草莓,温室控制在多少度,营养液配比多少,什么时候浇水灌溉云平台把这些数据记录后,第二年就可以作为经验学习、积累,之后就可以实现直接由机器自动种草莓。 ”郑禾介绍。

在5G“云端草莓”农业展示基地里,不仅可以采摘草莓,还能欣赏钢琴d奏,练瑜伽喝咖啡。鼻端充满草莓清香,耳边有音乐萦绕,轻松的环境给人带来一种治愈感。

郑禾介绍,“5G云端草莓”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草莓栽培方式, 其不仅仅 将草莓从地面栽培上升到半空中,同时也是一种多场景融合的尝试,将 农业、 科技 、艺术、文化、 旅游 相结合,注重环境提升与场景打造。

草莓栽培槽的自由升降,结合空间的搭配和变化,可以让草莓种植基地实现 科研种植、休闲观光、会展培训 等功能于一体。 通过 把作物生长环境和人的感官体验相结合,扩展了农业的应用领域,打造出高端农业样板, 探索 提高农业产值效益的路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提高生活幸福感。

“未来我们还将尝试拓宽更多场景,比如可以将空中草莓培养基引入酒店大堂、商务楼宇,结合建筑环境设计有特色的绿植景观。” 郑禾介绍。

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腾飞表示:“ 5G云端草莓是海淀区打造高质量‘农业中关村’的一个具体尝试。 项目通过将 科技 应用与农业生产进行深度融合,用 科技 向农业赋能。未来,希望通过农科所的引领和带动,将这些新理念、新模式向其他农业园区进行推广,向北京乃至全国进行辐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

张紫瑜/文图

物联网平台的定义:

物联网平台是一个中间层,一方面位于物联网设备层和物联网网关(和数据)层之间,另一方面是应用。因此,物联网平台也被称为应用支撑平台/智能管理平台。

物联网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优势:

物联网平台支持物联网设备和端点管理、连接和网络管理、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应用开发、安全、访问控制、监控、事件处理和接口/集成。

物联网平台有自己的根,需要管理、监控、存储、翻译、保护和分析物联网数据;启用应用程序;物联网设备管理;因为物联网缺乏标准和互 *** 作性、连接性和集成性;安全性、固件更新以及用户和访问管理;可视化并与应用程序、用户和开发人员联系。

物联网平台可以更快、更便宜、更好地构建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物联网项目。它们的基本功能包括连接和网络管理、设备管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应用支持、集成和存储。

随着更多物联网设备/资产、数据、相关技术、网络/连接解决方案的出现,以及基础设施和高效、可互 *** 作和安全连接的发展,物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专业的物联网部署。

物联网平台已经成为物联网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种类型和供应商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市场策略。此外,物联网平台的现实和市场非常复杂,因为物联网项目、应用和解决方案具有不同的架构、连接和管理设备的方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可能性、构建应用的能力和利用的选项。对于任何特定环境下的任何给定物联网用例,物联网都是有意义的:例如:消费应用、企业物联网应用和工业物联网或工业40。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互联网是新动能、新模式、新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产业的一片蓝海。众多北京软件企业积极布局产业互联网, 探索 新路径,寻找新突破。为此,我们 《北京软件瞰点》 栏目下设产业互联网系列,旨在汇集众多名人大家对于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认知、新业态和新生态的前瞻观点,更好地推动北京产业互联网发展。

产业互联网系列共13期,本期内容根据北京建工集团总经理常永春在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021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他分享了北京建工集团在数字化转型路上的 探索 与实践。

北京建工集团总经理常永春发表演讲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麦肯锡2017年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中国建筑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工业化和数字化水平处于末位,比农业的水平更低。据行业权威数据分析,在建筑业整体增量平稳的条件下,施工企业数量仍然在增长,而从业人数却不断下降,导致建筑业“用工荒”的现象更加严峻。

常永春介绍,北京建工集团每年的建筑工人用工量突破30万人次。近年来,全行业建筑工人数量逐年减少,从业人员能力逐渐下降,但是,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却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其中40—50岁的一线作业人员占比最高。“用工荒”、“老龄化”使得建筑行业面临发展困境,同时也使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更为凸显。

常永春表示,降低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更加安全、更有尊严地工作,进而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是北京建工集团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和初心使命;而不断提高建造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建筑工人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是北京建工集团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北京建工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常永春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建工集团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以人为本,努力打造可持续的建筑产品服务核心竞争力。2018年,北京建工集团在行业内率先成立集团智能建造中心,全面负责数字化创新、智能化研究应用的统筹及推广工作,坚持“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同创共享”的工作原则,将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融入到企业“投、融、建、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中,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创新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建安施工领域应用方面, 北京建工集团在顺义区设计建造了北京首个集约化钢筋智能加工中心并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钢筋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达到了人工的5倍以上,不但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和施工现场投入,而且极大地改善了钢筋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各方的共赢。

目前,北京建工集团正在重点推广的混凝土模板数字化加工整体解决方案,又是一项惠人惠已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案例。传统的木模板加工,是由木工在施工现场通过手工锯、电锯等工具逐块儿加工,劳动强度高,效率低下。智能建造中心自主研发了混凝土模板数字化加工技术。该技术是在施工现场建立模板数字化加工区,按照模板数字化加工管理平台显示的工单进行模板搬运、开料、单元格的预拼装,并由机器人来实现模板上料、下料,由数控设备完成模板的切割、弯曲、涂刷等工序。在机器人及数控设备的协助下,原本需要几十个木工共同完成的工作目前只需要两个人就能完成,生产效率提升了17倍,实现了现场工厂化、工序标准化、生产自动化,从而为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提供了可能。

在城市运营领域应用方面, 北京建工集团旗下的市政养护集团承担着北京辖区内7000多公里的市政道路养护工作任务。道路的巡检需要日复一日,抢险、修补经常要在夜间进行。养护集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道路多维养护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更新城市道路 健康 数据,智能化指挥城市道路运维,通过管控智能化装备及设备,辅助养护工人日常巡检、道路施工、抢险保障等工作,让工人可以坐在车里舒适的完成道路巡检,轻松 *** 纵设备修补道路,在抢险工作中自身安全也更有保障。

此外,该养护集团曾用短短43小时完成了三元桥换新工程,破解了复杂交通环境下城市交通枢纽改造这个世界性难题,这正是得益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持,北京建工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面对未来,常永春表示,北京建工集团将准确把握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着力打造“数字建工”,推进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集团数字化转型,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推进部品部件的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 科技 创新改善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让普通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与生活,收入更有保障。他强调,北京建工集团愿意为此不断地 探索 和努力,最终让建筑业成为一个高效且有温度的行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71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