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海洋产业如何走向世界

东营海洋产业如何走向世界,第1张

渤海湾赋予东营丰富的物产资源。这里是渤海水域渔业生物资源的主要繁殖场,有海洋生物600多种,是山东省最大的近海渔场,盛产对虾、梭子蟹、刀鱼等,享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誉。然而,近年来随着捕捞技术及捕捞效率的提升,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严重,很多传统渔场出现了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已处在“荒漠化”的边缘。这时海洋牧场的构想被提出。

通和海洋牧场平台
什么是海洋牧场?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增殖放流的海洋经济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东营市的海洋牧场建设始于2016年,以底播型海洋牧场为主。2018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把黄河三角洲海域作为重要板块,纳入了全省海洋牧场的发展空间布局。东营市利用丰富滩涂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东营)海洋牧场综合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截至去年,已在河口区、垦利区建成通和、海盈、康华三处底播型海洋牧场,东营海洋渔业的发展正由浅滩迈向深蓝。
以海洋牧场和深水抗风浪网箱为载体,底播增殖文蛤、毛蚶等高值贝类,探索养殖鲈鱼、黑鲷、石斑鱼等经济鱼类,打造苗种培育、立体养殖、海洋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海洋新业态,广阔蓝色的大海,正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黄河口大闸蟹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生态循环水产品养殖项目也在河口区逐渐开花。项目主要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艺,进行高端鱼、虾、蟹及贝类水产的工厂化养殖。截止到目前,已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消毒池、暗池、引海水管道、换热站建设,建成养殖大棚26个,总水体20余万方。项目达产后,养殖总水体达35万立方米,年产对虾1500万斤,实现产值3亿元。进一步融合渔业一、二、三产发展,整合产业链的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和水产品销售,通过物联网系统建立从水域到餐桌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产业链的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此外,河口区建设了智慧渔业养殖系统和检测中心,实现环境在线监测、数据智能分析、设备智能管控、全程实时监控等,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智能化、精准化管理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新建设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系统,主要包括生化池一座,生态渠一条、发酵车间、净化池一座,安装固液分离设备及余热提取设备等,满足养殖尾水排放大循环处理,实现养殖零污染、零排放。
做好水产改革文章,东营市东营区坚持高质高效发展引路,着力以节水农业新模式驱动水产养殖业态踏上改革新路径。东营区探索推广藕池与稻田套养小龙虾、鳜鱼模式,推广面积已达1000亩。“在保证莲藕产量、水稻产量的同时,亩产小龙虾50公斤、鳜鱼10公斤左右。”依托养殖合作社、养殖园区等,东营区积极推广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鑫泓水产养殖合作社实施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探索,获得实验成功;广利河等水系播五十万只淡水三角帆蚌,“以贝净水”的低投入、高效能的生态养护举措赢得了水系环境的净化。
向海而生,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强起来
东营的海,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珍贵的石油资源。东营市东营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威飞海洋水下生产系统入选省重大建设项目,首台国产水下生产装备已交付中海油成功海试,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该领域国内技术空白;新星高档船舶五金生产自动化项目,已完成首台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调试,正在进行批量试生产……依托“双招双引”平台,全区加大对涉海高新企业、涉海科研机构的引进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推进高端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以东营高新区、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为载体,东营区重点发展海上高端勘探、钻采装备产业,海上石油装备化工产业核心区已现雏形。东营区已经组织辖区9家科技型企业加入市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推动了海工企业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为海而“生”,独特“红海滩”景观恢复
面对这一汪湛蓝海水,海洋生态的恶化令人心焦。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关爱海洋”并不是一句口号,东营科学管海用海,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探索并一路前行,黄蓝交响激荡,奏出了一曲人海和谐的乐章。

2013年,东营划定了269365平方公里的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约占全市管辖海域总面积的4489%,对红线区内开发活动严格实行分区分类管理。
2018至2020年,基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东营市针对自然岸线受损、滨海湿地受侵占、滨海植被退化、牡蛎礁及海草资源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海岸带湿地生态问题,实施了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东防潮大堤以东、垦东咸水沟入海口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以北潮间带海域,总预算193亿元,实施期为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项目由垦东咸水沟区域退养还湿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小岛河北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和永丰河-小岛河岸滩生态修复项目三个子项目组成。
截至2020年底,项目共完成滨海湿地修复2197公顷、退养还滩54957公顷、修复岸线533千米,超额完成渤海攻击战生态修复任务。随着人类活动的退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极大提升了修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了“红海滩”湿地景观。
向海而歌,“十里春风”尽在家门口
“红海滩”湿地景观的恢复,不仅提高了岸滩湿地的生态价值,提升了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带动了东营旅游业。
在生态环境优化升级的当下,东营市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要素,建设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开发推广“黄河入海·智游东营”小程序,打造智慧文旅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游前、游中、游后”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文旅服务刷亮东营城市新“名片”, 借助“黄河入海”之力,东营市正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旅游品牌。

入海口黄蓝交界
2020年,东营市提出要加快提升旅游品牌营销力度,实施城市形象塑造计划:围绕“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品牌,推出“山东人游黄河口”、黄河口(东营)国际摄影大展等系列主题活动,随后推出“好客山东·游我助力”“疫净花开”等系列线上推广活动,提升东营旅游知名度;借助优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把大闸蟹、黄河口大米、海参、对虾等东营特色优质商品推向全国,打响黄河口品牌。目前,东营市正着力推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培育为旅游品牌,旅游品牌打造为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黄河入海口景观
从海洋牧场的建立,到海洋装备产业的优化提升,东营一步步实现了传统海洋产业的转型突破,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滨海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正一步步带领东营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迈进。
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经略海洋能力,是东营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的美好蓝图。东营市将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开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设、海上安全保障等六项工程,聚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港口物流运输业、滨海文化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等九大海洋产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山东海洋强省部署相协调、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陆统筹、河海一体,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管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海洋强市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云计算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各行业、各单位每天都产生包括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在内的海量信息,这些海量信息统称为大数据。在大数据的海洋中,利用“沙里淘金”的技术把有用数据提炼分拣出来,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数据应用技术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数据库的搜集和挖掘,数据质量的甄别和校正,信息的处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校正),大数据的分析与成果的形成。自2013年大数据概念兴起至今,运用物联网端设施对数据库的搜集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大数据是最先在气象中使用的,通过大型计算机的运算以及过去60年的气象数据,建立识别天气的模型,然后将这些模型与当前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再运用预测性分析进行天气预报。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气象大数据在大规模的收集与应用,气象数据是最用以与平衡领域产生交集和应用的大数据,例如旅游、农业、大健康等等。

以气象大数据和农业的应用为例,气象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向“精准”和“智慧”方向发展。

1农场气象实时监测,极端气象及时预报

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风向、大气压力、气体浓度等数据,并通过设定相关报警阈值,实现即时报警,精准控制种植环境指标。

根据卫星数据,系统可预报未来72小时气象,24小时极端天气、降水概率、大风等异常气象预警,提醒用户及时做好防灾防险准备。

2土壤墒情精准监测,异常情况快速预警

实时监测土壤水张力、土壤温湿度、水位、溶氧量、pH值等。

通过设定报警阈值,当土壤数据异常时,如湿度过高,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消息提醒工作人员。

3远程掌握田间虫情,无公害诱捕杀虫

系统可实现害虫类别自动分类及计数,并自动进行无公害诱捕杀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通过高清摄像机采集虫情图像,可远程查看田间虫情,并制定防治措施。

4作物长势监测,突发情况可自动转向紧急录像

高清摄像头可720度旋转、拉近、拉远,查看园区实时生产情况;

发生预警时,摄像头可自动转向到预警点紧急录像,不放过任何异常;

可对视频进行截图,无需另外安装相机进行拍摄。

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是国企级别,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于2009年12月成立,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研究所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外聘院士3人,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物联网工程与技术、以及水下工程机械与海底观测等领域研究。研究所下设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海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海洋环境测量与监控、海洋功能材料和海洋工程系统分析六个研究室。拥有海洋测控装备设计室、海洋测控装备制作与测试室、海洋物联网工程实验室、海底图像获取及信息融合处理实验室、海上平台稳定性测试实验室、海洋工程平台设计与虚拟环境试验室、数控精密机械加工实验室、机电设备特种加工实验室、海岸港口环境与装备实验室、港口物流装备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故障诊断实验室、以及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厅等相关科研实验室与设施设备。研究所的目标定位是:跟踪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前沿技术,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测控技术、海洋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工程与技术等,以浮式结构物、海上作业平台和新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海洋装备工程和海洋新能源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构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海洋竞争优势的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物联网、以及水下工程机械与海底观测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致力于推动我国海洋工程产业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的全面发展,提高和增强我国开发海洋资源的装备设计与平台服务能力。
2009年以来,海洋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CPCI-S收录百余篇,申请专利50余件,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逾千万元。曾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奖等多项科研成果。

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空天地一体化,这意味着空中、地面和海洋等相关的物联网设施和设备需要统一规划,在信息共享、安全性、可靠性、智能网络管理等方面发挥其协同作用。此外,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还需要安装自动检测和控制设备,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实现网络运行的自动化管理。另外,开发者还可以利用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更好地构建和部署应用程序。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d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 *** 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 *** 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没有旅游专业。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开设的专业有:航海技术、空中乘务、电子商务、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石油炼制技术等。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院 专业
航海学院
航海技术
轮机工程技术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航空学院
空中乘务
管理工程系
电子商务
大数据与会计
现代物流管理
市场营销
自动控制系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供用电技术
机电工程系
化工装备技术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油气储运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化学工程系
石油炼制技术
石油化工技术
分析检验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
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
精细化工技术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简介: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是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2003年创建、潍坊市人民政府2017年承接续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位于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北邻欢乐海旅游度假区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潍坊森达美港,西临白浪河游艇旅游码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746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