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CT未来网络融合

ODICT未来网络融合,第1张

未来融合的网络:ODICT,
未来5~10年,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演进最令人期待。未来网络将融合万网、万物和万业,将各种异构异

质的垂直行业网络整合成统一的互联网,以支撑工业控制、智能电网、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产业化应用[1]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 (AR)、全息等新媒体应用也同样值得关注。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未来虚拟社会和物理社会的无缝衔接充满期待。可穿戴技术、机器人技术、可植入技术、超硅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业务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将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数字经济[2]和社会结构。
中国政府、运营商、设备商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或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 年)》 提出,需要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推进企业内网升级,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运营技术 (OT) 网络的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中国移动提出“5G+AICDE”(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的融合)发展战略;中国电信构建2030云网一体的融合网络架构;中国联通发布《CUBE-Net30》,确定“联接+计算+智能”的发展方向。

中兴通讯对未来网络提出的发展愿景是:运营、数据、信息、通信技术 (ODICT) 融合的网络 2030,使能网络绿色、智能、安全、确定、可管可控,最终实现万物智联。
新型服务模式

未来网络将提供算网一体服务,将从目前的“管道型”服务向计算、网络、存储一体化的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演进。

未来网络不仅仅是“网络”,还是算网一体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将实现“算力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达”的愿景。面对

各种行业应用和 AR/VR 实时业务对算力就近服务的需求,算力资源将从中心云的集中模式逐渐向云、边、端的分布式

模式转变。未来网络将把全网的算力资源、网络的精准传输能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实现云、边、端三级算力的分配和

协同。同时,未来网络不仅提供“裸资源”的服务,还将成为互联网公共能力的提供者,比如提供人工智能(AI)平台

能力、大视频基础能力、内生安全能力等。未来网络提供的能力平台将带动各行各业的业务创新,促进整个社会数字服务的发展。
未来网络将对自身的网络架构、技术体系、运维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和功耗。据

统计,信息通信技术 (ICT) 产业的能耗占到全球总能耗的6%。未来这个比例还将不断增长。未来网络将通过网络架

构的优化 (比如算网一体等)、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新型技术 (比如光电集成) 的应用,大幅降低流量/能耗比。未来

网络还将通过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促进整个网络的自动化运行,降低运维成本和出错率。
ODICT技术和架构的融合

网络的发展历程是业务需求驱动多领域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的过程。在通信技术 (CT)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IT),能够让网络组网变得更灵活,使上层应用接入网络变得更方便。ICT 技术的融合在推动网络发展的同时也推

动了IT技术的发展。网络与OT技术的融合,将加快工业设备的网络化改造,深化“5G+工业互联网”[3],推动企业内网升级和外网建设。网络和业务的发展相生相随,相互促进。随着网络的发展,行业应用提出了新愿景。高清云游戏、工业视觉、元宇宙等需要网络在满足高带宽的同时也要满足低时延、网络确定性以及边缘高算力等需求。ICT 技术的融合,可使能网络基础更强健,在具备工业领域的低时延、低抖动、高可靠的确定性的同时,也具备满足元宇宙、扩展现

实 (XR)、工业视觉等领域的上行高带宽网络基础的需求。此时引入智能数据 (DT) 技术,网络将从能用走向好用,在用户体验优化、高效运维、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随着 OT、DT、IT、CT 多领域技术的不断融合、相互促进,未图2 算网一体服务 来网络架构和技术将推动网络及多领域技术共同演进。
业务和网络的协同

在网络发展的历史上,业务和网络的关系曾经从“耦合”向“去耦合”的方向发展[4]。传统电信网的网络与业务层紧密耦合,业务功能由网络设备提供。网络提供单一的业务,比如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数据网、电视网等。这种网络的优点是服务质量好,用户体验好;但缺点是业务体系封闭,不利于技术创新。

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业务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业务和网络耦合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电信行业逐渐将业务功能从网络中解耦出来,形成独立的业务网元,比如智能网、短信、IP多媒体系统 (IMS) 等。基于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的互联网把业务和网络的解耦发挥到了极致。互联网的两大设计原则是端到端原则和

分层解耦原则[5]。端到端原则把互联网的复杂性放在两端,使网络层尽可能保持简单;分层解耦原则尽量避免互联网层

间的内部交互。这种架构设计使得业务可以脱离网络而独立发展,降低了互联网业务的创新门槛,增加了业务部署的便利。
然而,目前互联网架构把业务和网络过分去耦合,使得两者处于互相割裂的状态。端到端原则隔离了两端和网络,

使得终端和云端无法感知网络的状况;分层解耦原则隔离了应用层和网络层,使得上层应用无法向网络传递个性化的需

求信息,最终绝大多数业务只能按照“尽力而为”的模式运行。随着互联网业务的纵深演进,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发

展,业务和网络的割裂状态越来越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例如,对传输质量有要求的业务希望网络能够提供确定性的传

输能力,即带宽、丢包率、时延都是可以预期的,而不仅仅是尽力而为的;对安全性有高要求的垂直行业则希望网络不仅仅提供传输功能,还要提供“有安全保障”的传输,即保持信息传送的完整、可靠、不被非授权访问;此外,还有的

业务希望感知网络的状态,如链路利用率、丢包率、缓存队列等,以便调整自身的传输窗口,保持最优的传输效率。
因此,业务和网络的完全耦合或者完全去耦合都不能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在未来网络的架构中,业务和网络必须

以某种方式“再耦合”。这既能保持业务的独立性,又使得网络能够感知业务的关键需求,以便于精准匹配相应的服务

等级协议 (SLA) 策略。如何在未来网络的架构和协议方面建立业务和网络之间的桥梁,是未来网络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服务化平台

网络运营商是商用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者。运营商投入巨资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连接速度,极大地

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如何在网络发展成功的同时,在业务方面也取得成功,是下一代网络需要考虑的。电信行业一直在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以试图实现网络和业务的综合运营: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技术,到90年代的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和电信级IP综合承载网技术,再到2000年之后的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技术。实践表明,电信行业从技术到标准再到应用的发展模式,无法在互联网业务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互联网业务更注重商业模式灵活性、业务创新能力、迭代速度、资本运作等方面,而互联网服务商在这些方面更具优势,比如美国的Facebook、Amazon、Google,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等。对网络运营商来说,与其在

业务创新方面下功夫,不如将自身定位为基础设施和平台的提供者,即从网络运营商扩展为基础设施和平台运营商。

网络运营商曾经对平台运营模式做过尝试。比如,在2010年前后运营商提出“智能管道”的理念,试图把网络功能开放出来供业务调用,但只有短信等少数功能的开放取得成功,而最为重要的网络服务质量的能力未能实现开放。例如,服务质量实现了像 DiffServ、IntServ、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 (MPLS-TE) 等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新的分段路由流量工程 (SR-TE)、SR-Policy等技术标准也在制订之中,但这些技术只在运营商自营业务中得到部署,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没有和互联网服务商的业务相结合起来。

面对“新型服务模式”的愿景,未来网络应当成为一个服务化平台,不仅能提供网络连接服务,还能提供算、网、存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服务,甚至通过进一步扩展提供共性能力的服务(比如安全能力、AI能力、大数据等)。未来网络提供的服务化平台,不同于目前云服务商提供的私有化的“烟囱式”平台。打破“平台垄断”是促进行业竞争、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点上,电信行业有自身的优势,不仅有成熟的标准组织和体系,还有互联互通的文化和传统。因此,未来网络的服务化平台是统一定义的、互联互通的平台。网络架构创新从 ODICT 技术和架构融合、业务和网络协同、服务化平台 3 个方面进行,包含算网一体服务化平台、网络能力提升、基础支撑技术等内容

为ICT领域领头羊,华为以“迈向ICT转型的全联接之路”为主题,英文为“Open ROADS to a better Connected World”,向业界展示华为在运营商领域的最新实践和成功案例。

众所周知,电信设备商每次通信展精心打造的展会主题和内容,针对的是运营商现在和未来的主要需求和发展痛点。这一次,华为在延续去年“建立全联接世界”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OPEN”和“ROADS”,突出“开放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会,华为立足超宽带基础网络, 聚焦6大新领域创新突破,总结归纳推出“1+6”战略。对业界而言,这个主题十分新颖,与其他设备商展示主题大为不同。

据悉,“1+6”中的“1”定义为超宽带基础网络,包含无线、固网。“6”大新领域包含以NFV/SDN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演进、以云为代表的IT基础设施、视频、DC/IT服务、以IT PaaS为平台包括BES(商业使能套件)的商业使能平台以及大数据。

可以看到,“1+6”战略涉及网络、业务以及能力转型,顺应运营商从CT向IT发展趋势,其IT内容比重大幅度增加。当然,该战略并非凭空制定,而是基于华为成功的ICT实践、多年助运营商转型的丰富经验,体现了华为运营商BG中国区对行业发展的深刻理解。

华为助运营商赢在现在,也希望通过“1+6”战略助运营商赢在未来。

那么,华为为何要提出“1+6”战略该战略中的每个数字到底蕴含哪些意义以及实践在当前电信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背景下,其是否能助力运营商实现业务转型就此,记者采访了华为中国区运营商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部长岳坤。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目前由ICT技术驱动进入到了智能化阶段。“智能” 被注入到了联接的千亿设备当中,覆盖了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都是支撑智能化工业革命的ICT核心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

顺应潮流的ICT转型之路被证明可行,也让华为收获了更快的增长速度。2015年上半年,华为公司年销售规模达到1759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区上半年收入约790亿人民币。在中国区运营商市场,增长主要来自包括LTE建设、全光网建设以及ICT转型等领域,带动了中国全联接指数的不断增长。

“在本次通信展上,华为以‘Open ROADS to A Better Connected World’为主题,发布‘1+6’战略,展示华为在ICT转型领域的最新实践和成果。下一步,华为将继续携手国内运营商,部署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构建更为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中国区运营商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部长岳坤表示,他看好运营商未来的发展。

ROADS体验驱动运营商重构自身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政策红利日益凸显,高速互联网需求飞速增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发展空间巨大,也给运营商发展带来了新增长点——享受到来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智慧家庭等应用带来的更多的数字红利。

让我们设想下2025年是什么样子新增40亿互联网用户、27座城市超过1000万人口、80亿智能手机在使用、联接数将达一千亿、每人每天消费17GB数据、移动支付将达到3万亿美元……未来将是一个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全联接世界的未来将深刻地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行业。

与此同时,在万物互联时代,用户体验从独立的应用体验,过渡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互动、融合的集成体验,ROADS已成为新的用户体验标准,既Real Time(实时)、On Demand(按需定制)、All Online(全在线)、DIY(自定义服务)、Social(社交化分享)。

在此背景下,华为将本次北京通信展主题定为“Open ROADS to a better Connected World”。岳坤介绍,Open ROADS强调了开放、开源的特点。实际上对运营商以及华为自身从CT向IT转型,华为均在强调这样的开放概念。

此外,运营商传统业务受到OTT业务的挑战更加明显,自身业务“增量不增收”的问题并未解决。如何实现这些ROADS体验如何应对业务挑战这都需要运营商尽快完成基础设施使能转型。

具体而言,这些机会与挑战要求运营商将自身信息系统从支撑系统向业务系统转变,与主业务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大规模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客户需求精准匹配度以及资源的利用率。

而构建ICT能力是运营商基础设施使能转型的基础,这也正是华为的优势所在。一些人士可能不知道,华为并非云计算领域的新手,早在2008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2010年启动“云帆计划”,正式进入大IT市场。

岳坤告诉记者,如今华为已成功完成了自身的ICT转型,构建了自身完备的IT能力,并将IT的技术思想注入CT领域。正是因为在过去8年多时间里积极投入IT领域,才使得华为有能力在运营商当下的基础设施使能转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帮华为拉开与其他设备商的距离。

“作为通信产业链中设备制造商的一员,华为一直在研究如何助力运营商转型的问题,从去年开始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理念,即“1+6”理念。”就推出“1+6”战略的原因,岳坤如此总结。

(一)、ICT: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CT凭借网络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ICT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对于教育而言,ICT不仅是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只是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是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与长远发展的突破口,它促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以及学校结构等方面都发生深层的变革
ICT与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二)、ICT简介:
In—Circuit—Tester,简称ICT,即自动在线测试仪,是现代电子企业必备的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印刷电路板组件,通常称电子线路板或PCB板)生产的测试设备,
ICT使用范围广,测量准确性高,对检测出的问题指示明确,即使电子技术水平一般的工人处理有问题的PCBA也非常容易。使用ICT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85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