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地址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地址在哪里,哪个城市,哪个区?,第1张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 山东 农业工程学院各校区地址如下:


济南校区:济南市历城区农干院路866号


济北校区:德州市齐河齐晏大街699号


淄博校区:淄博市周村区鲁泰大道西路6666号


学校简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建立的山东省 农林 干部学校,历经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恢复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名称,1983年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4月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017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农业科技学院、林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 艺术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干部进修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 二级 学院(部)。学校现有28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农业工程为特色,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联合建有1个院士 工作 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2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林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创新研究院、棉花创新研究院、食品科学研究所等8个科研院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中澳合作”联合办学培养双文凭 毕业生 的基础上,与韩国、英国、美国、爱尔兰、泰国等6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21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TechNode评选,2015年国内最值得期待的Top 10物联网创新公司,是最被看好的10家正在“连接一切”新硬件创业公司。
2015年国内物联网创新经过近两年的积累,已经初成气候。物联网市场在中国被迅速开拓和发展,并且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城市和汽车之间的互联,以及某些产业中产巨大的影响甚至是颠覆。而到了2015年,这10家企业或许代表着中国物联网创新的走向。
1小米
小米正试图在硬件行业中复制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商业模式,毕竟它在智能手机市场还是非常成功的。凭借物美价廉的智能手环在智能穿戴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后,小米推出了100家硬件公司战略,企图通过这个战略来使小米能连接到更多的智能小工具的领域,譬如医疗保健(iHealth),智能家居(Ants,Yeelink)等等(前面括号中的是在智能硬件相应区域的产品供应商中的佼佼者)。该公司还宣布与中国家电巨头美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Broadlink
Broadlink是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物联网的无线网络连接。除了现有的智能插座和红外设备的远程控制,Broadlink也在发展丰富自身的产品,而这有助于传统家电制造商研发更智能的产品。 现在Broadlink的Wi-Fi解决方案已经被集成到小米的智能路由器。
3 Gizwits
Gizwits是中国物联网技术平台,它所做的工作是把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连接到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上。 GizWits提供给物联网开发者一些数据分析和相关开发工具,譬如远程接入,通知,和OTA固件升级。该公司已经为智能家居设备推出了自助式软件开发平台Gizwits20和一个可编程微控制器板GoKit。
4 Ayla
Ayla中国网络公司是美国Ayla在中国的分公司,它为中国开关制造商提供云连接解决方案和HVAC等智能设备。今年得到的1450万美元的投资后,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推出中国网站,与新浪合作来推广公司,加入了中国导演协会。该公司的CEO和联合创始人,戴夫•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将在这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5 Lifesmart
Lifesmart是杭州的一家本土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家居设备的开发,其产品线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智能插座,监控摄像机,环境传感器等。
6 Yeelink
Yeelink帮助制造商打造智能产品,他们为制造商提供从硬件设计到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从概念阶段到最初的产品的一条龙服务。
7 Landing
Landing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智能家居公司,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智能家居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并且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他们的“IVYLINK”和“Goldweb”品牌分别涵盖智能设备和网络设备及其配件。
8 Orvibo
Orvibo专注于物联网和智能家居设备。其产品线包括智能小工具,全数字可视门铃,并为成千上万的物联网终端提供智能服务云平台。该公司的旗舰产品Kepler是一台智能气体检测仪,它承诺保护您的家庭和亲人远离任何潜在的危险气体泄漏。
9 MXchip
MXchip在2005年年初成立于上海,主打方向是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及产品。
10Phantom
Phantom是一家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智能照明和监控产品。报道称该公司去年的A轮融资中获得了150万美元。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 社会 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促使各产业加快转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手段”已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数字化和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安全法》的出台,生物安全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国民 健康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催生了一大批致力于以 科技 创新解决民生困局的生物安全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以物联网 科技 赋能 健康 生态圈构建,引领数字化转型驶入生物安全赛道。

加码新基建:

打造 健康 生态圈

日前,海尔生物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物联网生物安全云生态。基于用户对生命 健康 的需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网器为基础链接场景,通过生态共创的方式,海尔生物不断创新迭代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解决方案, 探索 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中心,不断加码国家生物安全新基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低温存储龙头到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已走出了一条中国 科技 企业创新的引领之路。截至目前,海尔生物共计拥有288项专利,34项美国能源之星认证,牵头或参与起草9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上月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等十余位行业专家鉴定下,海尔生物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际领先认证。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海尔生物立足物联网 科技 生态战略,拥抱新发展格局,通过生态共创的模式吸引全球优质资源不断耦合。进博会期间,海尔生物一天之内联合珀金埃尔默、赛诺菲巴斯德两家生物安全领域顶级资源,分别就诊断和生命科学领域、疫苗智慧管理与服务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生态边界的进一步拓展。

编织民生网:

创新数字化应用

目前,基于生物安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海尔生物的场景服务已触达生物样本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以及实验室安全等生物安全的各个领域,通过输出可持续迭代的全场景物联网解决方案,编织成一张以数字化为基石的生物安全大网。

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网就是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安全 科技 结合的一个缩影。通过搭载RFID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技术,智慧血液网让每一袋血液都有了自己的“身份z”,让从采血端到用血端的全流程血液信息可实时追溯,解决了用血时间长、用血安全无法保障、血液无法调配等问题。日前,海尔生物通过整合重庆三大伟业在全系列采浆产品上的优势资源,将场景服务从以前的医院、血站延伸到了采浆站,成为包括血站、医院、采浆站等在内的血液安全全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血液网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保障血液的存储安全和科学规范使用。

在疫苗接种领域,海尔生物创新“海乐苗”智慧疫苗网,人、机、苗互联互通,确保“人不错、苗不错”,实现了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破解了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偏远地区接种困难的现状,海尔生物迭代推出全球首个移动接种平台。目前,“海乐苗”智慧疫苗网已累计覆盖全国近2000家接种网点,并与深圳、青岛联合共创城市智慧疫苗网,为全市百姓和儿童筑起安全接种屏障。

物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先。海尔生物在 探索 物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始终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生态共创,进行 科技 创新和场景迭代。生态无界,进化不止。未来,海尔生物将不断释放生物安全生态活力,让生命 健康 数据流动,创造用户最佳体验。

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根据互联网及其应用深入发展、知识 社会 创新20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侧重于综合型的服务平台。比如全国最大的腾讯众创空间。孵化器就是在企业创办初期或者企业遇到瓶颈时,提供资金、管理、资源、策划等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做大或转型。创新中心更多的是从产业孵化角度出发,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服务于中小企业在各个产业链条中的创新转型和升级。比如36氪产业创新中心,依靠的就是36氪品牌背后的一系列产业资源能力与服务。技术空间相对而言比较精准精细化了,一般来讲都是输出某个 科技 细分领域的资源能力,针对于该行业的企业进行创新孵化。就像腾讯云人工智能技术空间,更多的就依托腾讯云在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方面的行业能力,赋能给 科技 类型的中小企业。以上,概念先普及这些,后续在模式和孵化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继续更新回答咯~

我国物流需求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八五”时期平均为16,“九五”时期平均为17,“十五”时期平均为22,2006年为28,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于现代物流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采取不同程度的一体化 经营或联合经营。现代企业倾向于建立一种垂直型分销渠道 系统,在这种渠道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国内渠道的复杂程度在这几年里越来越高,渠道模式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究竟一个产品应当选择哪个渠道作为主渠道销售呢这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渠道特点和自身企业现状以及产品竞争现状。因此,要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全面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区扎实做好科技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2%,全区R&D经费投入由1059亿元增至1728亿元,完成“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20项,总投资95亿元,转化1827项重大科技成果,突破132项重大技术,获得521个专利,开发出293个新产品,新增产值53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3个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之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在全国排位第八、连续5年排全国前十,“两化”融合总指数为84%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84%提高至2019年的145%。
体制机制改革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区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着力攻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弥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打通创新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着力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和科技领域财政支出,优化整合10个部门的130多项科技专项,制定实施《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持续打好体制机制改革“组合拳”。
创新创业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十三五”时期,全区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和数量,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007万户,其中企业689万户,民营企业占932%。新动能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瞪羚企业从无到有,总数达107家。高新技术百强企业拥有研发人员23072名,获得专利3848件,共计投入研发经费930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222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319万个。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国家“五类”人才数量97人,引育126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平台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要求,着重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市横县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平台载体,成立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20家,其中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国家众创空间10家。设立贺州、百色、玉林、防城港、贵港、崇左等6家自治区级高新区,高新区数量达到14家。
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全区不断拓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渠道,优化“互联网+招聘+就业”模式,建立“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就业推荐”一体化帮扶机制,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坚持把扶贫助困作为重要着力点,扎实做好精细化兜底帮扶,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开展“高校残疾毕业生网络招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招聘”等主题招聘活动,为毕业生量身提供就业岗位。“十三五”时期,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6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77%。
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十三五”时期,全区加快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大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启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广西分会场,成立广西归国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基地,为归国留学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政策、人才、服务等支持。举办广西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创客运动会、广西农民工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开展“就业援助季”专项服务等活动。
积极推进高水平创新开放合作。“十三五”时期,全区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国拓展到巴基斯坦、韩国、日本、以色列、匈牙利、捷克等国家。连续举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推动现代农业、新能源、传统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化工等领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向东盟国家推广应用,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机制,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及创新中心。累计获得认定1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40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国家科技合作关系。
全方位服务体系逐步优化。“十三五”时期,全区加快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通过采取降费减负、开展就业行动、提升就业服务等措施,着力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能。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打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务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加快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新认定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认定首批高层次人才247人。
二、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创新创业发展在投入强度、载体建设、转化带动、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制约“双创”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和政策措施创新度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创新创业发展。
创新创业投入强度不足。截至2020年,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研发经费支出不足广东的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4%左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4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足湖南的1/2、江西的1/3,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全国第27位。科技财政支持乏力,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645亿元,支出规模仅高于云南、内蒙古等部分西部省份,且支出侧重于农业领域。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足。全区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法人单位共28686家,远低于广东(19457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广东的36%,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总量241家,远低于广东(19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九成没有研发活动,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401%,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17家,仅占全国的11%,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足全国的2%。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仅为全国的06%。
创新创业转化带动不足。创新活动产出不足,成果转化运用程度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体系都不健全,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关键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相匹配。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6846件,仅为广东的2%。
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仍不完善,多数孵化器毕业企业缺少后续跟进和服务指导,创业者经营能力不高,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不足,服务能力不强,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2020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带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仅3652万人,不足广东的1/3。
创新型人才支撑不足。全区人才总体创新力、竞争力不够强,高精尖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产业骨干人才供给不充足,面对新发展阶段建成创新型广西、人才强区的目标,人才支撑作用仍然比较薄弱。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71万人,仅为总人数的014%。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优。全区创新环境效用值仅2143,远低于广东(522)。全区仅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所,对创新创业具有牵引力和支撑力的理工类学科建设滞后。创业担保贷款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创新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氛围尚未形成。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奋力赶超、加速崛起。
(一)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全新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壮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叠加将为全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带动新一轮产业提质升级,触发一批新的创业增长点,涌现一批新的创新策源地。
国家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带来新窗口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综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双创智能孵化平台等,将为全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资金等要素支撑,为加快“双创”升级提供重要窗口期,有利于加快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新经济加速迭代为“双创”主体带来新希望。“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进一步推动建设硬科技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新经济的加速迭代将为全区布局高成长性产业、推动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带来新的“催化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将辐射周边地区,有利于全区与大湾区加快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创新飞地、企业研发交流平台等,为“双创”主体融通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新抓手。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家立足广西区位优势和面向东盟的战略定位,将全区纳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海南等重大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赋予广西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将成为快速提升广西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新抓手。紧抓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大机遇,对外主动加强与东盟十国科技创新合作,对内争取与北京、上海、粤港澳、成渝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及邻近省份创新协同,将推动全区加快构建“国内—广西—东盟”创新资源流动渠道,集聚更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创新资源,促进与东盟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紧密联系,形成层次分明、联动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美贸易战等影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全区“双创”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从国际环境看,未来五年是科技创新发力最关键的五年,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五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大调整与关系大重构、全球疫情蔓延以及经济动荡动态调整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严重冲击,创新创业存在“断链断层”风险。全区“双创”发展将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创新动能、创业活力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指向,在国内大循环中,东部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业态模式将集聚更多的创新创业要素,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新的发展形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91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