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的智慧园区平台层面

智慧园区的智慧园区平台层面,第1张

智慧园区平台主要包含三大模块:智能化应用系统、绿色节能管理和政务办公服务平台。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的对象包括园区管理者、运营商、政府部门、企业和业主。用户的多元化对平台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各类应用的面向对象和领域,通过统一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应用定制化是最终可以面向各类服务对象的关键。 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化应用系统是针对园区管理推出的,通过研究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运行现状和管理需求,所研发的综合智能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考勤、门禁、停车场、电梯控制、访客登记、消费管理、电子巡更、资产管理等园区综合服务应用。其典型应用是广州软件所智慧园区工程中心为南沙区行政中心定制研发的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
南沙区行政中心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智能停车、访客登记、感应式门禁通道管理、电梯控制、会议自动签到以及多功能消费管理六个子系统。采用业内首创的超薄双频rfid复合卡,集成有源和无源芯片于一卡,打造全新的园区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的体验模式。有源部分具备优良的远距离自动感应识别效果,用于停车场管理、感应式门禁和会议自动签到等,只需将卡作为工作z佩戴,无需主动刷卡,到达设定的感应距离便可自动识别,大大提高了车辆人员的通行和识别速度。无源部分可存储个人信息、账户资金等内容,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加密手段,用于餐饮消费等小额支付场景;无源部分芯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具备16个存储空间,每个存储空间相对独立,可扩展至各种其他应用;同时还可作为一种备用手段,用于停车场管理、门禁管理、电梯管理和会议签到等系统。 调查显示,建筑能耗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3,空调和照明则占总耗能的80%以上。如何有效解决能源浪费对于园区耗能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绿色节能管理系统是针对园区能源管控推出的,通过研究各类园区和企事业单位的能源消耗和节能控制需求,所研发的综合节能管理系统,主要包含智能照明管理、空调节能自控和节水控制等系统。其典型应用是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智慧路灯照明管理系统。
智慧路灯照明管理系统通过应用先进高效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和无线GPRS/CDMA通信技术等,实现来对单灯及远程路灯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具有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亮度、设备参数采集、故障报警、线缆防盗、灯具防盗、自动抄表、远程集中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电子地图等功能,同时系统运用间隔开关路灯和智能调节路灯亮度等多种组合方式,大幅节省电力资源,提升路灯管理水平,节省维护成本。省电最高可达70%以上。 政务办公服务信息平台最核心的是拥有安全、高效的云平台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中心实现终端设备的数据汇聚和分析,研究对终端设备的统一调度模型,建立安全的事务管理机制,通过多租户引擎在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园区主导的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深化服务能力,就需要构建云计算平台,作为基础服务提供商与企业间中央信息处理、存储和计算的中心,集成园区产业链的上下游系统,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园区级的运营服务。通过分析园区服务运营平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以下几个方面显现出了云计算特征:(1)对资源有大规模、超量需求;(2)资源负载变化大;(3)以服务方式提供计算能力。
政务服务云计算平台同时满足政务办、办公、信息流通和对外展示等需求,并对企业提供包括:(1)业务受理、开通、计费功能;(2)网络节点配置和控制功能;(3)需求信息采集、存储、计算、服务信息展示功能;(4)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集成。 智慧园区对内服务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园区内物流服务与追溯服务:针对园区内的企业与商户,提供整体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可以形成对园区内任何产品的快速、精确的溯源机制,从而为产品质量、事件应急等提供强大的支持,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2、园区内金融服务:通过对园区内的企业、个人等进行授信、担保、消费、LC、贷款以及相关的征信服务,实现金融与园区管理、产业化等方面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推广活动与跟踪:借助园区的招商与推广平台,促进园区企业进行各类宣传、推广、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并对活动的效果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等提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4、商业综合服务:支持一卡通在园区内的各类消费、抵押、透支,同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员工建立配套的商业服务平台,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5、桌面云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桌面云服务,使得企业不必再购买大量的桌面计算机,而只需租用园区的云终端即可,不仅节省采购成本,更可以节省大量的运维成本、能源成本等,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6、虚拟资源租用服务:提供虚拟服务器、虚拟存储、虚拟安全、虚拟空间等一系列新型服务,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7、中小企业软件云服务:为园区内的各类企业提供SaaS服务,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维护、升级的成本,同时也帮助企业避免陷入由于知识产权纠纷、软件质量、服务质量引起的一系列风险,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8、网络资源服务:帮助园区内企业更快捷、更安全、更低成本地使用网络资源,从而帮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园区资源管理:对人力、物资、设备、物料、车辆、房屋等进行管理;
 人力资源与培训管理:对园区管理人员,以及园区内部人力资源服务提供支持;
 客户关系管理:支持园区管理部门对客户进行管理跟跟踪,并对招商线索和机会进行管理,同时也是对招商人员的绩效和工作进行考核;
 统一财务与结算系统:支持园区内的结算、交易、结汇等工作;
 物业管理:支持园区的物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
 资产与物料管理:对园区内的特种资产、设备、物料等进行实时的卡片式单独跟踪与管理;
 协同办公管理:流程审批,同时支持在线和离线协同工作,支持多通道访问;
 地产与业务管理:支持园区地产营销与管理业务的开展。 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对园区内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判断、决策、调度和处置,以预案为核心,立足日常管理与感知园区,形成统一的应急协调、应急指挥体系。
 视频会议:用于协调专家、领导等共同讨论,协同决策和指挥;
 多媒体智能预警与环境感知预警:根据感知校园的传感器网络,形成对整个园区的综合预警体系;
 统一接处警:对接警和处警以及应急值守、事件判断等进行统一的管理;
 事件报告管理:按照国家各类标准以及云平台自定标准,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的报告管理,形成完整的闭环流程;
 重大事件保障与联动管理:协调各机构、各部门共同处置、工作,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通报,同时负责与各级指挥中心进行沟通和联动;
 综合展示与应急处置:借助大屏幕系统、GIS系统等对事件信息和事件进展进行展示,并对处置内容进行跟踪和展示;
 园区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对各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
 预案管理与决策支持:建立针对园区的文本与数字预案体系,并通过对数据的增值运算对事件处置决策进行支持。 外网门户:统一对外的信息发布、交流互动的接口;
 统一网上大商城与交易中心:园区统一的B2B2C的对外电子商务平台;
 外部交流咨询与招商推进:对招商工作和咨询工作等进行支持;
 园区活动宣传与交流互动管理:对园区内的各类活动进行推进,同时支持与外部人员交流互动

网购平台。
福鼎市众之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由一群富有激情的青年于2014年4月成立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镇;主要运营免费开店的网购平台“众心网”为主,为平台店家提供一个无成本的网购平台经营场所,让买家朋友可以买到最货真价实的商品。
经营范围网站建设;计算机软件、网络购物平台开发;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基础软件开发;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零售;在线能源监测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其他未列明信息技术服务;其他工程和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服务;能源科学技术研究服务;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服务;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其他未列明专业技术服务业;其他未列明的节能技术推广服务;环保技术推广服务;其他未列明技术推广服务;节水管理与技术咨询服务;电气设备批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电气信号设备装置制造;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物联网设备制造;其他未列明的通信系统设备制造;电气设备修理;其他未列明的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其他未列明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批发;其他电子产品零售;日用杂货批发;建材批发;五金产品批发;其他通讯设备批发;日用杂品零售。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相关音像作品展开 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14)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加强省际通道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完善港口和机场布局,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17)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1)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是2012-05-16在安徽省合肥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666号。

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100595739102X,企业法人周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安全设备、节能设备、节水设备、环保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互联网设备、物联网设备、无线电频谱系列产品、无线传感网络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微机电系统设备、机器人、集成电路、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存储设备、显示设备、资产管理设备、电子设备、管理软件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及销售;无人机的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承接软件外包服务;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服务;智能产业项目的设计咨询和实施;进出口贸易;国内贸易;房屋租赁;工业及智能大厦自动化工程设计、调试及安装;计算机软件的销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电子工程专业承包叁级;计算机系统集成;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通信产品及其配件的开发、安装、调试、销售;社会公共安全设备、交通工程设备设计、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及安装;综合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设备、软件的设计、销售及安装;轨道交通计算机集成系统开发;计算机信息咨询;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服务;通信工程及技术服务;通信工程总承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安徽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250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共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4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大禹节水(300021)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家降税增效、施政“两新一重”、释放农业政策红利,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环境下,攻坚克难,抗疫复工两不误。在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模式创新、账款清欠和多渠道融资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确保公司持续稳定 健康 长效发展,为下半年的经营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2702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307%;实现归属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7081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972%。凭借公司的全国布局和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复工复产等因素,本年度公司在全国疫情形势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订单形势,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单金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47%;截至本报告披露日新签订单2321亿元,比去年全年订单金额超过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的经营活动如下:

1、模式推广卓有成效,账款清欠成绩斐然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政策营销、方案营销、模式营销、品牌营销”的整体营销思路,凭借超强的研判能力和对未来的把控能力,抢抓机遇,从顶层设计入手,主推EPC+O、EPC+M模式,为后期业绩提升奠定了基础。公司成立了三大区域总部,在公司已有模式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复盘、归纳和迭代升级,并组织对大理古生村项目、通辽项目、沙雅项目、武清项目、元谋项目、祥云项目、弥渡项目、武山项目进行了认真分析、梳理,提炼、创新完成了模式总结,启动“公司产品”宣传推广活动。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资金安全保障小组和应收账款清欠小组,由公司党委书记和公司总裁分别主持,将应收账款清欠和银行融资列为核心工作。对存在应收账款拖欠的项目及时发送催款函,对下属子分公司制定应收账款清欠任务及考核标准,并将应收账款清欠与相关责任人的薪酬激励挂钩。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回款约7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2、疫情防控决策果断,复工复产确保农时

2020年初疫情突发,公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制定一系列防疫防控措施。各总部、各公司所有办公场所和宿舍都定时进行消毒、体温测量,特别针对各公司食堂和宿舍的卫生加强监督管理;为全体员工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截止目前公司做到了全体员工零感染,全面保障了全体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正常经营。在防疫物资采购方面,公司动用了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和渠道,克服了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寻源、购买、海关、运输等环节的重重困难,在疫情第一时间购买了大量的防疫物资。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同时,先后向全国各省市160多家单位及海外友人捐赠了近100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彰显了民营企业的使命和担当,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行业龙头的品牌形象和 社会 影响力。

疫情期间,正值农忙时节,抓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公司销售、工程系统全面总结,相互配合,第一时间制定了复工复产计划。随后在西北区域的酒泉地区率先复工复产,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三次重点播报。公司一系列有担当、有作为的务实行动得到了广大客户和群众的称赞及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 社会 形象和美誉度。

3、一号项目正式启动,数字转型升级在望

数字化转型与管理提升项目是公司今年启动的一号项目,其主要内容是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保证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管理可视化,激发企业管理变革与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建立面向价值链、面向生态、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赋能企业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发展。1号项目将以构建管理与信息系统高度融合的体系化平台方法,建立具有大禹特色的平台型企业,实现公司“三农三水三张网,两手发力共担当”的战略布局。

5月22日,公司与IBM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公司一号项目正式实施。目前项目组已完成了对集团各职能部门、三大区域、八大业务板块的走访调研,接下来要加快诊断报告、方案设计以及信息系统的上线等工作,争取于年内完成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与变革管理策划,实现覆盖全集团的数字化运营新模式。

4、融资机制顺畅运行,转债发行圆满收官

报告期内,公司的各项融资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在间接融资方面,公司与近二十家以银行

为主的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信贷关系,使公司的经营发展持续获得稳定资金支持,有力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顺利有序推进。在直接融资方面,公司的可转债项目于2020年6月12日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并已于8月20日完成上市流通。在项目融资方面,公司完成了金昌市金川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融资任务。公司建立的证券、财务、投融资各专业条线的长效融资机制运行顺畅,协调有序,为公司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强劲资金支持。

5、区域总部平稳运行,协同效应初显成效

报告期内,在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任务的指引下,为了合理高效利用好公司的资源,更好、更快提升内部管理的质量,公司先后对组织架构、管控模式、核心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优化。公司按照“战略支撑、适度授权、强化赋能、平行监管”的原则,成立了三大区域总部,随后又在三大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三大总部业务中心,切实强化了公司职能部门的支撑能力,提升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三大总部及业务中心的成立强化了区域总部专业能力,打造精干高效、专业协同的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团队,使集团财务管理中心、项目管理中心更好地参与、服务和支持各公司业务,全面提升公司组织运行效率。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项目选择风险 公司积极参与“三农三水”领域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机制,通过具体项目合作已经积累了比较充分的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项目经验。该模式更强调的是一种公司的合伙协调机制,目的在于发挥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以便与政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有利于后期回款。但该模式依然存在一定风险,首先是政策方面,虽然近年来相关政策落地加速,但整体上仍有待完善。其次,这类项目投资额往往较大、合作年限较长,在实际运营中受各方面的影响,项目的盈利情况或低于预期水平从而带来运营风险。如果公司在这些 社会 资本投资项目中选择不当、风险把控能力不足,则可能给公司带来相应的风险。 公司顺应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借鉴国际领先节水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成功经验,抢占非政府端的市场资源,打造公司在未来农场服务领域的特色商业模式。该模式下,公司主要面向农场主、农业集团等非政府客户,可能面临下游客户因宏观经济、资金、市场和农业种植本身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带来的风险。 应对措施:首先,公司在深入 探索 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模式的同时,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成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加强对项目的技术分析、财务判断、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同时在项目调研时期,重点选择财政状况良好、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的合作方和地方政府,尽量规避项目前期风险。其次,公司布局和开展农场服务业务时,坚持稳扎稳打和合作共赢原则,有意识选择与具有全国影响力、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客户,积极主动与农产品和农资流通体系中各类服务商、合作伙伴开展互惠互利合作。 (2)项目所需资源配置方面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模式多样性延伸发展,项目本身需要来自资金匹配、人才队伍、产品供给、工程建设、专业板块支持等等方方面面的资源配置支持,而公司的研发体系、外延投资体系、决策支撑体系等部门的体量也在快速提升,这对公司从集团层面统一协调、有效配置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管理干部的领导力、驾驭经营风险的能力和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若公司因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等不能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配置支持,则可能会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应对措施:首先,公司借鉴推进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现代企业先进文化体系,强化“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的推行与应用,与大禹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统一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干部的思想理念。其次,公司根据集团化发展需求,强化平台化管理,提升整体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从公司运作的各项业务板块自上而下推进各公司间的有效整合,逐步完善集团公司与各业务子公司之间的管理体系,建立与集团化发展相适应的内部运营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整体运营的 健康 、安全。第三,公司将充分尊重各控股公司管理体系的差异性,从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市场协同、人才激励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与流程,加强内部管控和文化融合,以实现最有效的资源整合。 (3)新型业务领域竞争风险 公司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 社会 资本投资农田运营业务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农田物联网、未来农场服务业务具备了比较突出的先发优势。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共同使得越来越多 社会 资本和经营主体进入农业投资和运营服务领域;同时公司的主营业务进一步延伸到节能环保领域的农村污水处理,尽管公司在工程施工、团队配备、设备技术等诸多方面已经拥有比较充分的储备和项目运作经验,但仍然面临与该领域传统优势企业的竞争。因此,公司在这些新兴业务领域中面临的竞争可能有所加剧,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风险。 应对措施:首先,公司重视发挥自身在农田物联网和未来农场服务业务的独特优势,牢牢抓住公司农田运营覆盖农田面积、所服务农户所形成的强有效垄断关系,突出全产业链和整体资源配置优势,有步骤获得高附加值农田运营区域的特许经营权,增强自身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其次,公司集中精力做好农村污水处理第一单工程天津武清项目,积累经验、借鉴创新,发挥公司通过二十年农水耕耘形成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更为深刻理解,建立和完善适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的整套方案和机制。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行业领先优势 公司业务覆盖“三农三水”全产业链条,尤其在农业高效节水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绝对的强势和优势地位,各类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的智慧水务业务板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系统、量水站网系统、井电双控系统、计量计费系统、污水处理管理系统、智慧河(湖)长信息管理系统等八个方面,具备突出的技术优势,能为终端客户提供完整的精准灌溉、水土环境和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在当前积极产业政策和利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公司将充分发挥行业领先地位,把握 历史 机遇实现飞跃发展。 2、业务协同优势 基于战略布局的考虑,公司设立了华北、西南、西北三大总部以及以以色列公司为中心的海外市场,形成了研发规划、资本融资、项目设计、工程建设、智能制造、智慧水务、运营维护及农村环境八大业务支持板块。公司的市场基本覆盖了全国范围和海外部分地区,八大业务板块全面涵盖了“三农三水”全产业链,市场及业务布局更趋完善,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对接渐趋顺畅,承接全产业链的业务能力更加完备,在整体协同效应的提升下凸显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行业龙头领军优势。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建有大禹研究院,配备教授级等高端人才30多名,拥有全国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节水灌溉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院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中心四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公司的技术研发领域广泛遍及全产业链条,目前已拥有400多项专利和40多项科研成果,能够为现代农业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 科技 支撑。公司自有的综合性智慧水利云平台和管理体系具有精准感知、广泛联接、科学决策、智能管理等特点,可以实现对农水项目全周期和农产品可追溯的管理,帮助提升科学化决策与调度管理水平,推动农水物联网全面建设和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公司已在滴水均匀、自动过滤清洗排污、毛管布设、系统控制、精量滴灌、铜祛根防负压抗堵塞等领域形成了核心技术能力,产品性能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同时形成了覆盖“三农三水”全产业链的自动化信息集成处理系统。科研技术创新和成(002001)果转化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了公司的研发创新实力,巩固了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 4、模式创新优势 由最初的节水产品生产,到农水项目建设和农水产品销售集成模式、到农水项目综合运营服务模式,公司在商业模式方面做了长足的创新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已开拓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禹滴灌产品,国内先进水平的设计理念,用户好评的标杆工程。 社会 资本投资农田运营方面, 探索 成功政府和 社会 资本共同投资农田运营的云南元谋模式,新疆沙雅模式、内蒙通辽模式等一批成效显著具有创新性的农水运营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复制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品牌示范带动效应。现阶段,公司依托农业“水网+信息网+服务网”的基础条件,紧抓市场和政府的优质资源,围绕“ 科技 与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逐步构建集提供农水项目诊断、规划、融资、设计、建设、智能制造为一体并为终端客户提供农田物联技术和运维管理增值服务支持的现代农业 科技 服务型公司。 5、专业运营优势 近年来,公司承建的单体项目规模增大,参与的 社会 资本共建项目增多,专业的SPV运营管理公司呈几何增长,在农水 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流程。公司凭借多年来自身积累的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专业覆盖广、技术水平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农水运营管理服务团队,能有效快捷服务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精细、精准、精量化的便捷服务。公司着眼大面积运营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现代农业物联终端管理技术、业务支撑共享技术、智慧农业技术、数据云技术、农业5G革命等高 科技 手段逐步构建服务于农水项目运营的 科技 服务体系,通过物联管理平台采集、收集、处理、传输、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及连通销售渠道,实现农业 科技 的有效提升和物联运营服务的互联互通,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 6、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引进,逐渐汇聚行业和资本各界专家,建立包括工程、技术、智造、市场、资本、运营、服务的核心业务团队。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具有开放、合作、前沿的商业理念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前瞻性地提出了依托三网融合两手发力进行农业 科技 与服务的战略转型。

1、首次提出时间不同

德国工业40:在德国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标不同

德国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在社会根本上,德国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德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3、主要内容不同

德国工业40:

1、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国制造2025: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业4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制造2025

所谓的执法局,就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的地方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或者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局,简称执法局。官方简称是城管执法局。所以,城管局与执法局肯定是一个局。
但是不排除有的城市是城市管理局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并立存在,那就是你们是管理机关,他们是执法机关。但是实质上都是统称的“城管”,这一点毋庸置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94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