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第1张


军事和气象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开始,人类历史上利用气象条件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层出不穷。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条件对于战争又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正在研制、在未来可能应用于实战的气象武器,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解放军理工大学罗坚副教授和王伟民副教授。
记者:您怎样理解气象对于战争的作用?您觉得气象对战争到底存在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罗坚:战争与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到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气象与战争如影随形。可以说,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都要受到气象的影响。气象条件是把双刃剑,对作战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看谁能驾御它而不受其影响,如果能合理利用气象条件,气象将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记者:在近期发生的战争中,有哪些利用气象条件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
罗坚:这种例子很多。海湾战争中,海湾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是多国部队战略决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选择对伊作战的时机时,美军气象部门向国防部提供海湾地区的气候报告时指出:对伊作战的时机应选择在12月至次年3月,尽管这一时期阴雨和雾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温、风沙天气,这种影响要小得多。如果把战争拖到3月以后,高温和风沙天气对美军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有很大的影响,会大大降低美军的作战能力。
在选择首次发起空袭的时机时,美军同样也认真考虑了海湾地区的气象条件。西方军事家认为:美军应在某个无月光、无云和少雾的深夜向伊军发起闪电般的进攻。多国部队气象保障部门在仔细研究了各种气象资料后,提出了3个最佳时段: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日~19日。根据气象预报,海湾地区1月16日~20日为理想的无月夜,天气晴朗,多国部队就选定在1月17日凌晨发起空袭。在无月光的晴朗黑夜条件下,多国部队充分利用其夜战能力强的优势,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因而多国部队的第一波攻击,没有遇到伊军防空力量有组织的抵抗,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记者: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过把气象气球放到空中,以获取空中气象条件的画面。在现代战争中,除了这种比较初级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获取气象信息?
罗坚: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是最重要的现代探测手段,它与常规气象观测互为补充。
天气雷达一般用于探测热带气旋,雷暴、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系统,以及实时监测与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位置和移动情况。
气象卫星搭载了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辐射计、电子摄像机等多种遥感仪器,对地球及大气层实施被动式的遥感探测,能获得大范围连续的气象要素。
除上面所讲的探测手段外,人们还在飞机、远洋船舶上搭载气象观测仪器,获得非常规气象资料,弥补以上探测手段的不足。
在战争条件下,敌方会最大限度地封锁气象情报,这时可用气象侦察飞机、无人驾驶的大气探测遥感飞机、下投式探空仪和空投式自动气象站等手段来获取目标区的气象信息,甚至向目标区派遣气象小分队携带野战气象仪收集目标区的气象情报。
记者:对于军事气象预报和普通的面向公众的气象预报有什么区别?您能否针对不同的武器装备,举几个例子?
罗坚:大家对气象预报一定十分熟悉,我们每天都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决定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军事气象保障中的气象预报与我们熟悉的面向公众气象预报相比,从保障对象、预报内容和预报精度都有很大区别。
军事气象预报是军事气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军事行动是海陆空等多军种参加的联合作战,不同的武器装备,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的作战样式,都有它最适合的气象条件,预报的内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军事气象保障工作十分复杂,既要有保障某个军兵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战区各军兵种合同作战的能力。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使用“气象武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和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有什么区别?
王伟民:把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运用到军事上,作为一种战术来使用,造成对敌方不利、对我方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可以称之为气象武器。但是,与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气象武器的概念更大一些,除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外,还包括人工影响环境的手段,比如说:人工臭氧洞、人造酸雨甚至人工影响电离层等。这是更加广义的气象武器的概念。但是,人工改变飓风路径和人工臭氧洞还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还处于实验和探索状态。
记者:媒体上有很多关于人工降雨、人工造雷、人工驱雾之类的报道。您认为,人类是否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希望随意地影响和改变天气?
王伟民:不是这样。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以人工增雨为例,只有当天空中阴云密布的时候,在天空中播撒一定的催化剂,雨才会下得更大。而在晴空万里的时候,你在空中播撒催化剂是毫无效果的。所以,人工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
记者:像人工改变飓风路径这类的设想,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它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伟民:美国曾经尝试过,但是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理论方法上没有更多新的突破,主要的难点是如何在理论和技术上找到一个突破口。目前用催化剂的方法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解决了理论和技术上的难点,人工影响飓风路径就并非是不可能的。
记者:作为军事气象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我们对待气象武器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王伟民:联合国在1977年通过相关协议,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运用与军事领域。这个协议主要是考虑到这种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战争来说,一旦战争爆发,一切的行动都会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燃烧油井、燃烧轮胎制造烟幕以及飞机轰炸都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气象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各国关于人工影响气象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由于在技术上、原理上很多东西我们还不太清楚,所以在影响天气和改变天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超出你原先预想的状况,甚至天气发展的状况和你所希望出现的结果完全相反。天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你希望通过人工增雨的作业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实际的降雨量可能会大大超出你的控制,这样不仅打击了敌人,也给己方带来了一场灾难。所以,在理论研究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应该慎之又慎。
记者:对于内容不同的气象武器实验,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态度?
王伟民: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就像对待武器一样,有的武器是常规的,有的是具有毁灭性的。对于人造酸雨、人工制造臭氧洞等计划,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你无法去控制它,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我觉得是应该非常慎重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决不能轻率地进入实施阶段。(记者 潘婷)
专家简介:
罗坚,男,1965年1月生,现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军事气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热带天气学、气象信息处理和军事气象业务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伟民,男,1963年4月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空间环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空间环境的教学科研工作。
全球最大气象武器
然而,有美国物理学家认为,HAARP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离层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气象战武器,可以人为 *** 控当地天气,破坏其它国家飞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扰乱其它国家的通讯往来。俄罗斯《真理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虽然在联合国禁止研制气象武器条约上签字,但阿拉斯加美军电磁拦截工程明显是利用科学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双重技术为掩护进行军事项目开发。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它就是"2025年全范围控制计划",企图设法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力。美军中还曾有人提议使用原子d进行气象战:在暴风雨催生系统或者云中引爆原子d,以形成辐射雨,产生比正常核爆炸还要大的辐射污染区,对敌方造成更大范围的杀伤。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据悉,开发气象武器涉及许多技术,具体来说有六大项。一是洪水技术。即通过飞行器向敌方上空的云层中施放硝酸银颗粒,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形成大雨,从而造成特大洪水。二是严寒技术。在敌方距离地面17千米左右的高空爆炸装有甲烷或二氧化碳气体,造成"遮云蔽日",让敌方阵地的广大地区一片黑暗,温度下降到与史前冰川时代类似程度,使敌方人员或死或伤,武器装备遭到破坏。三是巨热风暴技术,在沙漠地区使用激光将空气加热,形成龙卷风和沙漠风暴,将敌方的人员或设备卷走。四是水柱技术。即在海底30米深处投放威力巨大的炸d,形成海底地震,造成海啸,掀翻敌水面舰艇,冲垮海岸上的阵地或人员装备。五是浓云技术。利用微波技术,在自己阵地上制造乌云降雾或消雾,使敌方飞机无法进入或失去攻击目标的准确位置。六是"毛毛雨"技术。也是利用微波技术使敌方阵地下起毛毛雨,雨滴虽小,但密度极大,形成一个"雨帘",使敌方雷达找不到目标。
天气成现代战争关键
在现代化作战中,气象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军事行动。事实证明,越是尖端、敏感度极高的武器装备系统,越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伊拉克战争期间,沙尘暴使上百架美军武装直升机不得不提前返航,经查,仅有7架可以继续作战。
对那些精确制导武器来说,气象环境也是致命杀手,如强激光通过1公里厚的沙尘大气,其能量将减弱90%以上,在有雨的情况下,激光传输5公里后,能量仅剩18%。一台作用距离为800米的主动红外夜视仪在星光条件下作用距离可达600米,而在乌云密布、多雾、星光暗淡的条件下,其作用距离就降为10米了,简直成了一个"睁眼瞎"。
据报道,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1. 俄媒体揭露俄美等大国正在研究未来8大超级武器[1]
远景计划署是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武器研发部门。这个部门最引人瞻目的任务就是研发未来武器。当然,俄罗斯国防部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国防部也都有类似远景计划署这样的未来超级武器研发机构,只不过,所有的这些研究机构都是国家机密。9月26日,俄罗斯[真理报]披露了美国、俄罗斯等超级大国正在研究的未来超级武器。这些超级武器必然将对整个人类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地震武器欲将敌城夷为平地,气象武器随时制造风暴,太阳能武器把大片土地化为焦土。
人类未来的超级武器还可能有太阳能武器。实际上,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人类就已经使用过太阳能武器了。赫赫有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指挥古希腊军民架起大镜子反射太阳光,最终烧毁了罗马的无敌舰队。当然了,亚里斯多德的这种"超级太阳能武器"致命的弱点就是太受天气的影响,一阴天有云太阳能武器就不灵了。不过,如果这些镜子被搬上太空的话,那么就不怕多云阴天了。这些被送到太空的"镜子"能聚敛太阳光,使镜子中心的温度高达好几千度。如此高温强光当然可能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到地面。如果那个目标被这种"死亡之光"瞄上的话,那么不化也得燃烧起来。当然了,这样的超级武器也有要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就象原子d一样在摧毁目标的同时,也毁掉了四周所有的物体。因此,对于战胜者们来说,只剩下一片焦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子d就要强得多,因为它会杀死目标区内所有的动物,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说建筑却丝毫无损。
通过改变大气中的电荷来改变某个特定地区的特定天气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说制造出暴雨,干旱和其它有害天气。这种天气都能给敌人造成致命的破坏。有消息说,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正在奥布宁斯克研制这种超级天气武器。
2. 直面军事变革--技术装备日新月异[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新概念武器会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战争。这些新概念武器具有完全不同的杀伤和破坏机理,它不以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的生命为目标,而是通过使对方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丧失作战功能,或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来达成战争目的[2]。
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大面积破坏与毁伤效果的主要有次声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和气象武器等。次声波武器具有洲际传送能力,并且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作用范围极广。在高空施放的电磁脉冲d可以在瞬间使大范围的电子设备丧失功能。激光武器可以切割敌对国上空的一块臭氧层,引发大面积的温室效应。气象武器可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地震和火山爆发等。据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专家分析,1999年6月至7月南欧地区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酷热,最高气温达到50度。据认为实际上这是美国借战争试验气象武器造成的。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前景广阔,其大规模运用将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有亚核战争的效果[2]。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为达到军事目的,运用现代化气象科学技术,通过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来改变战争环境,人为制造各种特殊气象,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人的目的。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气象武器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大显身手。目前,气象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人造洪瀑 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敌活动地区的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影响其战场使用,甚至造成洪水泛滥,伤人毁物,冲垮道路桥梁,使敌人交通冲断,补给困难,机动受限。
人造干旱 通过控制上游的天气,给下游 的敌对国和敌配置地区制造长时间的干旱,以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破坏敌人的生存环境。
人工引导台风 向台风云区投入碘化银发烟d或其他化学催化剂,使台风改变路径并将台风根据需要引向敌对国,以毁伤敌对国的军事设施。
人工消云、消雾 人工消云消雾是指采用加热、加冷或播撒催化剂等方法,消除作战空域中的云层和浓雾,以提高和改变能见度,保证己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着陆和舰艇航行等作战行动的安全。
人工造雾 人工造雾就是通过施放大量的造雾剂,人为地制造漫天大雾,以隐蔽自己的行动,或给敌人的行动造成困难和障碍。
人造寒冷和人造酷热 人造寒冷,就是在敌对国或敌控制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太阳光的物质,使气温急剧下降,制造使人难以忍受的寒冷天气,冻伤敌方的战场人员,损坏敌人的武器装备,摧毁敌人的战斗力;人造酷热,是指在敌国境内或敌作战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使气温骤然升高,产生酷热,直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人造臭氧空洞 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消除大气层中某个范围内的臭氧分子,在大气臭氧层中形成"紫外窗口",让太阳的紫外线直接杀伤敌对国的人员和生物。
人工控制雷电 人工控制雷电,是指通过人工引雷、消雷等方法,使云中电荷转移或提前释放,控制雷电的产生,以确保空中和地面军事活动的安全。人工控制雷电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带电云团播撒冻结核,改变云体的动力学和微物理学过程,以影响雷电放电;二是采用播撒金属箔以增强云中电导率,使云中电场维持在雷电所需临界强度以下抑制雷电;三是人为触发雷电放电,使云体一小部分区域在限定的时间内放电[3]。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令人恐惧,台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于是各种自然灾害成了科学家争相研究和探索的对象,以求趋其利而避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为军事服务,而且可研制和使用气象武器,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4]。
越战期间,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常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亚于大规模轰炸。开始,人们只认为是天公不作美,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军在小道上空投掷碘化银d的结果。在1971年6月美军进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时期,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内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9000辆减少至900辆,使美国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从那时起,拥有"气象武器"就成了各国军事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美国在50年代就建立了气候实验室,专门从事气象控制技术的研究。俄罗斯也不甘落后,依靠其雄厚的国防工业基础,在气象武器的研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4]。
3. 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的气候突变
美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5]。GBN报告的结论与2003年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
如果跟风派知道有气象战争这个概念,他们就应该更深刻地领会美国防部的意图。利用自然的气象灾害,使用气象武器,扩大敌对国家气象灾害的范围和强度,使敌对国处于极端的战略劣势,这就是气象战争。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居然没有涉及美国国防部的战略意图,中国的跟风派实在幼稚的可爱。难道国家安全的敌人真的就是气候突变?天灾和人祸是并行的,跟风派误国,原因在于听命于人,没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思维[6]。
4. 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都成为气象武器的试验场。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 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跟风派把气候突变定义为国家安全的敌人,实际上,最危险的敌人是利用中国气候突变的气象武器使用者。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2008-2012年台海危机关键时期,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主要是中国以及苏联的支持。

中国发话,不允许美军越过17度线(越南北方)作战,美军害怕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真的没有越过17度线,越南北方大面积的领土可以养兵、屯集物质。美军只能在越南的南方活动,无法打败越军。

主要是因为胡志明小道的存在。。。
胡志明小道是一条非常神秘的连接越南南北的道路,因为路线非常复杂,美国人一直难以得到详细的地图而闻名。。。这条小道原本是在越南境内,但因为美国对其绞杀越来越频繁,所以开始绕道老挝和柬埔寨,通过这条小路,北越军队可以把部队直接从河内通过这样的境外路线,直接把大批部队运到南方的胡志明市,突然出现在南越的腹地。
而虽然老挝和柬埔寨当时都是宣布中立的,但是他们和越南在摆脱法国殖民的战斗中/共同战斗过,北越在这2国的人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上胡志明小道是丛林中的迷宫,即使后来老挝政/府同意帮助美国解决胡志明小道,但实际上却执行难度巨大。所以美国只能不断排出空军轰炸处于老挝和柬埔寨的胡志明小道。但北越仍然通过胡志明小道运送了上百万的北越士兵。

当某地出现干旱,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时候,人们经常会采取人工降雨的办法来减轻干旱灾害,争取丰收。这项技术的历史只有50多年,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但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那么,人工降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人工降雨的对象——云来讲起。自然界的云分为冷云和暖云,从降雨条件来说,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冷云要形成降雨,必须同时具备过冷却云滴和冰晶,二者缺一不可;暖云要形成降雨,其内部要有一定数量的大水滴。因此,这两种云的人工降雨方式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催化剂方面:对于那些缺少冰晶的冷云,人们用飞机、炮d和气球等工具将冷却剂(如干冰)或冰核(如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入冷云之中,使其中出现冰晶,这些冰晶会使过冷却云滴蒸发为水汽,并转移到自己身上。于是冰晶不断增大变重,上升气流无法托住它,在下坠的过程中融化为水,形成降雨;对于那些缺少大水滴的暖云,人们用同样的工具将吸湿性催化剂(如食盐、盐水和氯化钙等)送入云中,使其中出现大量大水滴。大、小水滴在下降过程中由于速度和惯性的差异,发生兼并融合,增大为雨滴,形成降雨。

原本离开会安后即南下,想去归仁、芽庄一览。而小秦则建议道,可以去美山圣地看看。
美山圣地是占婆国(东西晋时期,称为扶邑、环王,后改称占婆,又称占国)历代君王墓寝和祭祀该国国教婆罗门教的地方,1996年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越南的小“吴哥”。
这次出行柬埔寨的吴哥窟遗址也是我们的目的地之一。既然要去大“吴哥”,如从建筑艺术观瞻上考虑,“小吴哥”不去也罢。然而转而一想,会安为占婆古港,它与南面的归仁新港一起久为与中国通商、联络的重要港口,每次郑和下西洋均在此处落脚过。且林邑占婆与中央王朝维持了千余年的朝贡关系,自越南在10世纪后期立国之后,在对待越南历朝历代的关系处理上,占婆常常与中国这个“宗主国”不谋而合。
占婆经过数百年的战争,逐渐演变为今越中圻地区。这是 历史 的逻辑。所以,在会安、美山这些古占婆的腹心地带多作些停留,实在必要。

午间飞雨,乘车向美山方向驶去。沿1号公路南下十余公里拐向西行的县道。美山圣地与会安均属广南省。广南在越南是个大省,有万余平方公里。一听便知,所谓“广南省”就是从割据时期的“广南国”引申而来,不过由“国”改称“省”罢了。虽然明、清朝始终未承认与 “广南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但广南国在越南中、南部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实体,它及其所衍生的阮朝影响了越南近四五百年的政治格局和政治进程变化。“广南”的重要性在于它在越南发展进程中所起到地域枢纽作用。
广南地区,也被占婆人称为因陀罗,是占婆(包括林邑、环王时期)国的核心地区,历千余年,其 历史 文化价值不是其他地域所能替代的;后又成为阮氏政权北拒郑主、南向扩展的根据地。阮朝开国君主阮福映凭借中南部统一越南,为现代越南提供了基本轮廓。
占婆立国肇始于2世纪。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后,在交趾地区(现越南北、中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公元192年,占人区连(日南郡象林县功曹之子)起兵叛汉,杀县令,自立为王,始建占婆国(当时汉称其为扶林)。汉无意南进,默许了扶林的存在。但双方在边境地区的争夺始终未平息。三国时期,东吴交州刺史派员赴林邑“南宣国化”,林邑受之,遣使者奉贡于中国。后来占婆随国势强盛,又常常北侵。孙权名臣陆胤采用恩威并用方法,林邑才息兵。三国时期东吴与林邑国以汉时的寿冷县(相当于现在顺化一带)为界。
东晋时,林邑王范胡达曾攻陷九真(河静省以北地区),交州刺史杜慧度率兵讨伐,林邑投降。五代时期的宋武帝封阳迈为林邑王,此后,林邑成为中国的藩属国。隋时,虽隋文帝一度收回林邑,置为州县,但隋军撤退后,林邑王范梵志收拾余部,另建国邑。由此直至唐代前期,林邑一直与中国保持比较密切的朝贡关系。林邑立国的时间远远早于安南。在此期间,林邑虽曾在8世纪将首都迁往宾童龙(现芽庄一带)地区,但时间很短,后来又北迁。在5世纪至15世纪,因陀罗地区始终是占婆人的腹心地带,并未因先后受到安南、蒙古、真腊的攻击而放弃,经历多次得失而复得。

占人在此地带有两大作为。一是建都僧伽补罗,即今会安一带。当时占国王为著名的拔陀罗拔摩,中文史料称范胡达。这为会安在16世纪之后,成为与马六甲齐名的东南亚两大巨港之一埋下伏笔。
有记载表明,范胡达时的首都是“僧伽补罗”,号“狮子之城”,又被中国人称作“大占海口”,或者“林邑浦”,即今日会安城附近。该城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两条河流(秋盆河的支流)的交汇处,由八英尺厚的城墙围成。宋武帝曾派兵攻陷过“林邑浦”。
自汉唐至宋、元、明,“大占海口”始终是中国对外交通、商贸的主要对象港口。元朝时忽必烈曾派唆都部从海上占领过占婆。后占婆不服,忽必烈三子脱欢欲借道安南,从陆路征占国,被安南陈朝拒绝,而导致两次蒙古攻打安南事件,这便是越南人至今仍喋喋不休的“白藤江大捷”的缘由。即便安南也承认会安大港的地位。14世纪越南黎崱著《安南志略》,书中记载:“占城国,立国之海滨,中国商舟泛海往来处藩者,皆聚于此,以积新水,为南方第一码头。”明朝郑和承袭前人的海上航行路线,把拥有优良海港的占城选为海外第一停泊点。此后每次均成为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必经之地。
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郑和宣读明成祖朱棣的诏书,占城国王“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思万物”。究其原因,是由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占城驻留的两个多月时间一直在安南、占城沿海巡弋,大造声势以迫使安南从占城撤兵并归还侵占的土地。后应占城求救,朱棣还曾派兵与占国一起讨伐安南,夺回了不久前被安南侵占的土地。此时正是越南胡朝不断南侵的日子。
还有一件事挺有意思,是因占婆萨蒂风俗而引发的战争。安南君主陈英宗1306年将自己的妹妹玄珍公主嫁给占婆国王阇耶僧伽跋摩三世,试图以婚姻关系联合占城牵制元朝。作为聘礼,占国将乌、里二州(今广平、广治及顺化)划归越南,越将此二州更名为顺州和化州,后演化为今日的顺化。后三世病逝。占婆人信奉婆罗门教,根据该教的习俗,丈夫死后,妻子必须遵照当地萨蒂风俗投火殉死。陈英宗舍不得玄珍公主殉死,派宗室陈克终将公主迎回。占城人将此事视为国耻,因此,新主多次发兵北伐,试图夺回乌、里二州,均被打败,占国成为陈朝的傀儡国。但此恨难消,1360年制蓬峨登上占婆王位,这是占国 历史 上最后一位英雄的国君。他积极备战,训练士卒,又设计出一套象阵战斗方法:作战得利,则驱象冲前;失利则象殿后,阻挡敌军。
1368年,制蓬峨以伏兵战术大败安南陈朝兵马,曾三次攻陷安南首都升龙(今河内),还击毙了陈朝皇帝陈睿宗。1390年制蓬峨在安南降将的带路下,再次攻打安南,在海潮江(在今越南太平省与兴安省境内)附近水域探查军情时遇伏身亡。在制蓬峨及其后任统治之时是占城最后一次强盛时期。将顺化作为聘礼相赠,可见顺化与会安之地位相较,在占国人眼里,两者是不在一个等量级的。显而易见,当时顺化是微不足道的。当然,那个因萨蒂习俗而引发战争的说道,难免有掩盖战争真实目的之嫌,其背后仍然是越南独立成国后对占国难以遏制的征服欲望。
1471年后黎朝黎圣宗颁发《平占策》,发兵南侵,俘获占婆王,在所占领的约为占婆五分之三的国土上置广南道,下辖三州九县,后黎官员直接治理。1611年后南方阮主多次起兵,次第南侵,于1697年终将原占婆国残余地区全部收入囊中,占婆至此灭亡。阮福映曾认为他在统一越南时得到一些占人的支持,因此保留了占婆人首领“占王”的头衔,但到1833年时阮朝明命帝却以占王支持一阮朝大将造反而将“占王”凌迟处决。占婆国从名到实全部终结。
第二件事就是建立美山圣地。很多外国学者根据人种学、语言学来考察,认为占婆人是公元前1000多年印尼土著人种从西亚群岛迁到越南的,也有人认为从其他群岛迁来。占族的语音属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又称南岛语系。
9世纪的碑文是用梵文拼写占语,后来才出现占文。从遗留的碑文看,在2世纪至3世纪已有巴利文系统的占文,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他们信仰从印度传入的婆罗门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族制度。后来又受安南影响,一度信仰汉传佛教——大乘佛教。中国的筑城、武器制造和农业生产等多项技术也传入占婆。
1909年,法国学者曾在广南省南的广义省沙基村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的主人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年今日占族的祖先。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铁器用具,这说明占婆受到中国及越南北部的影响;还发现了不少玻璃、宝石、玛瑙、汉代铜镜等非当地物品,表明占城地区两千多年前海上贸易已十分活跃。
占人是强悍的航海者,也是农耕民族,现在藩朗还保存着他们祖先于12世纪和17世纪建筑的水利工程。占城稻著称于世,我国在北宋期间就引种过,后江浙、湖湘一带许多优良稻种是在杂交占城稻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又经中国传之朝鲜、日本。“占城稻”,又称“占城早”。
《宋史》记载:“稻比中国香,穂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扶地而生。”并称,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稻三万斛,分给三路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在较为发达的海商、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占婆人在其核心地带于4世纪开始,实行了规模巨大的修造神庙运动,以满足他们作为阿奴文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的,十王战争中战败的俱卢族的著名武将)子孙的婆罗门祭祀心理的需要。
占婆国还有一些著名的宗教建筑。如8世纪建于占婆宾童龙(芽庄南)一带的婆那加占婆塔,它供奉的是庇佑占婆国南部的一位神,后被爪哇海盗破坏;又如9世纪占婆国王因陀罗跋摩二世曾在会安附近建了一座观世音庙,当时占国以大乘佛教为国教,反映了汉传佛教对占国的影响。这座寺庙在与安南的战争期间被毁,其幸存的石刻雕像残石被移往越南一些博物馆保存,并留有旧照片供后人得见其旧模样。
由荣市、洞海、东河、顺化、岘港至会安,由北而南俱为狭窄的沿海平原,绵绵上千里,宽幅数十上百里,被长山山脉逶迤而下的名山横山、海云岭所分割,形成地理学意义上一脉相通且又割断阻绝的瘦长平原群段。莽莽苍苍的长山山脉森林将其拥抱,带来膏腴的土壤和丰沛的水量,而所面向的大海赋予这个孤寂的人类居住区以舟楫之利,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可长驱直入,并不觉得与世隔绝。虽然在时间段上来看来得稍晚些,但依然耀眼璀璨。
会安城外的平原区满是稻田,“占城稻”青绿茁壮,名不虚传。沿途可见多座寺庙,高耸的占婆塔尖直刺苍穹,四角飞翘的殿堂带有浓浓的泰柬气息。半小时后进入丘陵区,越走越觉得山势在抬升,远处长山山脉高峰坦露。又行约20公里,觉得群山峻岭中有一段宽宽的起伏不大的台地。公路顺着山脚和台地边缘向长山深处延伸,直至高耸而绵延的群峰下。待我们下车时,方发觉这里是群山环伺的低矮丘陵和谷地,宽大平展,水绕林密,很有灵气。占婆国的历代君王把神圣的陵庙选修在这里,眼光独到。
美山到了。秀林茂峰中,沙石小径旁,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被 历史 岁月染得黢黑的砖石废墟,那是倒塌的占人陵塔所留下的痕迹,又遇长满青草的土坡,顶部立着已成残垣断壁的殿堂,而更多的是树荫深处散落一地的巨型雕石和残破陵基塔底。
又行数百米,谷地左方有大片平地,集密的印度风格的旧建筑拥簇一团,似乎自成一体,圈内空地上不规则地布着写有巴利文、梵文的石碑、莲花座以及刻有梵文和林伽、神女等塑形的石像,石雕破损到已无从辨认的程度,大量的旧石料和砖头堆在角落旁。数个砖石结构的陵塔立于周遭。石材为基,红砖砌墙,塔四周建有石柱。塔每层为方形或长方形,再逐层收缩。多为两三层,高约七八米,顶为火炬状,一派婆罗门风格。
赤橙的底色上被风雨涂上斑驳的色彩,并不显得苍老。而那座最高最大的陵塔却被拦腰截断,形如现代发电厂的冷却塔,从豁口中可见塔心是竖直的空间。现已被刚搭架起的棚席遮盖,准备修复。残败的身躯诉说着悠悠年代的无情。占人的塔有两种意义:一是历代已故君王的陵墓,后人把他们神化,为人供奉;一是历代帝王为祭祀婆罗门神祇而建造。

再向上行500米,一片更大更雄伟的建筑群旧址呈现眼前。山坡被削平,辟成高地,似乎建有一座偌大的城堡。沟壕几被填平,城墙残基仍在。城内的殿堂废墟有数百平方米之阔大,堂前有石块铺就的道路通向高处,台阶将一座座粗矮的陵殿相连,陵顶已被掀起,犹如黑咕隆咚的石碾子。印象深刻的是用巨大石材垒起的殿堂础基,至今仍整齐坚固如初,毫无摧塌之态。
呼喇喇在城堡东北方向,一片形状各异的构造体簇拥站立着,黢黑的色彩犹如厚厚的衣包裹着婆罗门教的陵塔殿堂。风霜、战火和劫难把那些漂浮、易折的物件通通删去,仅留下坚固的嶙峋的骨架,支撑难以磨灭的记忆。
置身其中,仿佛来到宗教的世界。占国的王把死亡的身躯和婆罗门的神结合在一起,动员他们生前所能动员的一切财力和人力,将想象的空间让给了艺术。如火炬造形的陵塔,长方形的殿堂,虽长满苔藓,难掩昔日伟岸的身影;石雕的人体、林伽、廊柱、础台,都已残缺不全,不过从娴熟的刀工处能感觉到作品的栩栩如生和独有功夫,美让君王赋予了神。
尤使人震惊的是在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中,这些宗教建筑除做工精湛,还体量巨大。在建筑群的正面,排列着两个巨大的殿宇,长20-30米,宽15-16米,完全的砖、石结构,以石雕廊柱支撑墙体和屋顶。在其左侧立着两座占婆塔,四方塔基宽约10米,共四层,不断收窄,每层四角皆立有古柱,高约15米,比后面10余座陵塔高大多了。据说这座雄伟壮丽的陵塔是8世纪的占王毗建跋摩一世(中国史籍称为诸葛地)所建,两座陵塔分别祭祀湿婆和毗湿奴这两位印度教中的大神祇。
又向高山脚下行去,多处陵塔、庙宇已化为砾石、碎砖。小秦说,从4世纪到13世纪,占国人在这里修了70多座庙宇陵塔。随着李、陈朝的南侵,美山圣地遭遗弃、毁坏,当20世纪初叶法国考古学家发现这一文化现象时,残存的遗迹所剩不多。虽然经过短暂的修复也无济于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越的“胡志明小道”经过这里,而美军对此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轰炸,圣地又遭到一次大的损毁,再加之近三四十年来 社会 人员对文物的,目前仍保存能辨认陵墓、庙宇轮廓的遗址仅剩20多处。

古代林邑(即占婆)是中国与天竺(印度)交通的门户,所居南部又为信仰印度教和南传佛教的真腊,且与东南亚的主要人种马来人、孟高棉人人种相通,语言相通,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在立国首领区连之后,经林邑王范熊、范文、范佛,至范胡达时期,林邑国国力曾达到一个高峰,开始美山婆罗门教宗教建筑的兴建。
范胡达是第一个在占婆石碑上有记载的国王,他曾为湿婆神修建了一个神庙,这个神庙的名字是国王名字与湿婆名字以巴利文合二而一的简称,并将此名字作为神庙或林伽的名字,这项制度一直持续到以后数个世纪。
4世纪后,所有逝世的林邑王或占婆王都被埋葬于此。每一代富强的占婆王朝都修建新的陵庙。第一座木结构的寺庙建于4世纪末,200年后此寺庙被一场大火焚毁。重建时,人们使用了大量的更为持久耐用的建筑材料。从4世纪到13世纪修建的寺庙陵塔,成为占婆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落,美山名副其实地成为占婆王国的圣地。
圣地已被占婆国的溃败及灭亡化为废墟一片,沉睡在长山山脉中段的山脚下。但 历史 却不会随着某些人的意志而消失。史学界一句名言,“ 历史 没有垃圾堆”,说得多么好。即使是残破不堪的陵塔、雕像,也蕴含着一种美,而这凄美更能勾起无穷的 历史 故事,触碰到一些人不愿意触碰的伤疤和痛处。

战地:越南》(Battlefield Vietnam),又译《越南战场》,是一款DICE开发、由美国艺电发布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游戏在北美地区于2004年3月15日,欧洲地区于3月19日登陆PC平台。2005年3月,美国艺电推出Redux版游戏,集成了12补丁和DICE自主制作的一部模组。《战地:越南》是“战地”系列的第二款作品。该游戏的背景设定在越南战争,再现了胡志明小道、火标行动、顺化之战等很多越南战争经典战役。游戏继承了《战地1942》多人游戏的核心,并增加了近20首越战时期的音乐作配乐,渲染当时的战场气氛。
中文名: 战地:越南
外文名: Battlefield Vietnam
游戏类别: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游戏平台: PC
开发商: Digital Illusions CE
发行商: 美国艺电 (EA Games)
发行时间: 2004年3月15日
游戏引擎: Refractor 2
游戏评级: Teen (ESRB) / 16+ (PEGI)
最新版本: 121
配置要求
系 统:Windows 98 / ME / 2000 / XP(也可以用兼容模式在更新的Windows系统下运行)
处理器:奔腾III 933 MHz
内 存:256 MB
显 卡:具有 64 MB 显存,核心达到 NVIDIA GeForce 3 或 ATI Radeon 8500 级别
声 卡:支持 DirectX 90
硬 盘:20 GB
光 驱:CD-ROM
键鼠等外设
联机模式
《战地:越南》支持多达 64 位玩家同时参与一场战斗。游戏模式沿袭《战地1942》的“征服”模式,玩家分成对立的两队,以杀敌和占领地图上的据点为目标。在游戏中,旗杆代表据点的位置,而旗帜的颜色和花纹则代表控制的一方。占领据点多的一方可以令另一方的重生次数减少。双方一开始时有一定数量的重生点数。每当一名玩家阵亡后重生,重生点数就会减少一点。当一方的重生点数减到零,或是该方所有据点被攻陷,或者该方所有玩家阵亡拒绝重生,该方即输掉该局游戏。
武器装备
玩家在游戏中可以 *** 控超过 35 种曾在越战中出现过的载具,如M-16步q、 UH-1直升机、M551坦克、幻影F-4喷气式战斗机、CH-47运输直升机以及苏制T-54坦克、MIG-21战斗机和Mi-8多用途直升机。除此之外,还有电单车和多种水上交通工具。
玩家若是能和队友一起利用好手中的装备,就能打出不少极其生动的战术:率领一个空军直升机编队攻击敌人,或者利用幻影战斗机向敌人堡垒投掷汽油d,在密林深处伏击敌人,在敌人后方空投坦克或者利用快艇抢渡急流等等。
士兵阵营
玩家可选择二大对抗的武力:美军和北越士兵。兵种有突击兵,火力支援兵,工程兵,侦察兵四个兵种,每个兵种有两套不同配备的武器装备可供选择。颇为有趣的是,玩家还可以选择自己扮演的士兵的人物外貌以及服装式样。
地图设定
《战地:越南》的特点就是丛林战,游戏中的很多地图都设定在遍布沼泽的茂密丛林。这需要玩家小心四处的丛林陷阱,不要被善于伪装的敌人蒙蔽。玩家也可以选择与队友一道埋伏在大树后面等待敌人接近。这样的战役比起宽阔的欧洲战场以及平坦的沙漠战地,难度可说是有增加而无不及。
地型除了有越南的茂密丛林外,还有不少特色建筑,例如:庙宇、简陋民房、桥梁、军事基地等。
地图列表
顺化1968(Hue 1968)
收复顺化(Reclaiming Hue)
火标行动(Operation Flaming Dart)
大南山谷(Ia Drang Valley)
阿尔班尼登陆区(Landing Zone Albany)
迅击作战行动(Operation Hasting)
友好作战行动(Operation Irving)
广治1968(Quang Tri 1968)
广治1972(Quang Tri 1972)
老村沦陷(Fall of Lang Vei)
战领作战行动(Operation Game Warden)
胡志明小道(Ho Chi Minh Trail)
高棉黄昏(Cambodian Incursion)
溪山攻防(Sige of Khe Sanh)
康天保卫战(Defense of Con Thien)(11版新加)
雪松瀑布行动(Operation Cedar Falls)(12版新加)
西贡沦陷(Fall of Saigon)(12版新加)
西贡1968(12版新加)

因为在越南战争中,只有中国提出了反对,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为自身的利益,从而站在越南那边。西哈努克虽然是国王,但是因为美国的参与,从而令西哈努克和当时的柬埔寨首相决裂。从而导致西哈努克在外期间被人扣上了反叛的帽子,也因此柬埔寨判处西哈努克死刑。

原本准备坐飞机回到金边的西哈努克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是害怕和恐惧的,因而在途径中国的时候,西哈努克便留在了中国,也得到了中国的礼遇,并且在处死西哈努克的政见上,中国保护了西哈努克,而西哈努克便暂时待在中国。

西哈努克当时虽然留在了中国,但是他在中国并没有停止反抗,而是集结柬埔寨的势力准备开始反击。同时,中国也在国际上频频发声,帮助西哈努克回到柬埔寨。等到和平解放后,中国和西哈努克签订了协议,同时还无偿给予柬埔寨的军事援助。

等到西哈努克在中国的帮助下回到柬埔寨后,因为隐藏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最后西汉努克打败了朗诺伪政权,并且全面解放了柬埔寨的政权。而西哈努克之所以在当时混乱的柬埔寨还有实力,其实这和他的英雄国王的称号是离不开的。

因为西哈努克在担任国王期间,帮助柬埔寨获得了独立,从而让柬埔寨不再害怕越南。而一开始,面对虎视眈眈的越南,其实西哈努克还是有点恐惧的。后来,虽然西哈努克夺回了政权,但是他并没有在柬埔寨生活,而是选择将政权交给别人,然后自己再次回到了中国北京,安度晚年,直到2012年的时候,已经九十岁的西哈努克最终在北京去世。

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二年的西哈努克,对中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同时在中国歌曲《我亲爱的第二祖国》中写道:“啊!光荣伟大的中国,我向你致敬,我衷心热爱你,把你当作我的第二祖国!”

B-52轰炸机
B—52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
1948年提出设计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批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先后发展了B—52A、B、C、D、E、F、G、H等8种型别,1962年停止生产,总共生产了744架飞机。90年代是B—52轰炸机使用的鼎盛时期,有600多架B—52各型飞机在美国战略空军服役,以后大多数早期型别先后退役。现在有95架B—52H型仍在服役,与97架B—1B和20架B—2一起共同组成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机队。B—52H是最后一种改进型,估计平均机龄也已达35年左右。轰炸机的正常寿命一般是30年,因此B—52已算是超期服役。 B-52战略轰炸机始于1955年开始陆续装备美国空军,是美国“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的主要机种之一。该机型自50年代开始启用,至今已经过多次改进,目前美空军主要装备的是B-52G和B-52H两种,其中以B-52H最有代表性。
B—52是一种装8台喷气式发动机的巨型飞机,采用圆角矩形截面的细长体机身、大展弦比的后掠机翼和单垂尾的总体布局。备型别之间的外形差别不大。B—52H装8台TF33-P-3涡轮风扇发动机,分4组分别吊装于两侧机翼之下,单台推力75.7干牛(7720公斤力)。飞机的总起飞重量221.35吨,机内燃油重量约135吨,可载d27吨,是迄今为止美国最重的轰炸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1010公里/小时(高度12200米),实用升限16800米,最大燃油航程16100公里(不进行空中加油)。
B-52的发展计划要追溯到本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当时,美军对之的战术技术要求是:具有洲际航程,可以高空、高速执行战略核轰炸任务。洲际航程要求至少有10000公里以上的续航能力;所谓高空,是要求能在12000米以上作战;所谓高速,即1000公里/小时左右的高亚音速,因为当时其对手苏联飞行速度最快的飞机是米格—17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也就是这样一个量级。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B—52都是完全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可执行核轰炸任务的优秀轰炸机。具有令人望尘莫及的远程续航能力和令人生畏的大载d能力,由于B-52升限最高可处于地球同温层,所以绰号“同温层堡垒”也随之而来,这曾经是美的骄傲。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防空系统及航空装备的不断涌现,B—52轰炸逐渐落后了。由于机体庞大,目标大,其雷达反射截面积近100平方米。使敌方的先进地面防空雷达和空中预警机在400至500公里之外就能发现他们。1000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700至800公里/小时的慢攸攸的突防速度,以及只能水平投d,不善于机动的性能,使它们成了现代防空武器很容易获取的猎物。如果轰炸机只能装备中、近距空对空导d和高射速机炮,那么在它们尚未接近攻击目标之前,就会毫不留情地被对方击落;设在目标区周围和目标区内的可打高、中、低各种空域目标的地对空导d将使它们难逃厄运;甚至于与防空雷达联动的那些射程可达10000米、密集部防的高射炮也会对它们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在进入六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超音速截击战斗机、空对空和地对空导d、空中预警机、地面预警雷达的迅速发展和进步,给B—52这样的大型轰炸机所带来的威胁。同时,使它们在战略空军中的主力地位,逐渐让位于雷达反射截面积小、能携带各种武器、可高速低空和超低空或高空高速突防的变后掠翼轰炸机B—lB、以及飞翼式的隐身轰炸机B—2。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B—52迅速落伍,但并没有使它退出历史舞台。轰炸机虽老,但仍保持着航程远、载重量大和价格便宜等优势。而新一代轰炸机由于成本技术等等问题,总不能完全替代B-52轰炸机。
美国利用了这些特长,加上改装新的武器装备,使B-52达到了一个更新的作战层次。
改装新武器适应新环境
对于以高速截击战斗机、早期预警机、地面防空雷达、地对空导d和防空高炮所构成的现代防空体系,一般轰炸机是难以突破这一屏障执行作战任务的,那么它能不能利用导d武器在防空圈外就发起攻击呢在各种导d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这样设想是很自然的事。事实上,美国早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就已经研制出几种射程较远的空对地导d,用以装备B—52以及其它一些中程战略轰炸机。象美国的AGM—28B“猎犬”空对地导d,射程96O公里,飞行速度M2.2,重量4.5吨,装核d头,用以装备 B—52轰炸机。这类导d可使B—52增加防区外的攻击能力,但是它们体积和重量都大,飞机携带不方便,B—52只能带2枚AGM—28B,攻击精度亦不令人满意,生产数量不多。后来美国研制出了AGM—69型短距攻击导d,其尺寸和重量大大减小,重量只有1012千克,装核d头,威力相当于17万吨TNT,飞行速度M3.0,射程160公里。B—52G/H可以携带20枚这种导d(两翼下挂架可带12枚,d舱内的旋转挂架可带8枚)。AGM—69导d于1972年交付使用,共生产了1500枚,至今仍是B—52H的标准装备,也是B—lB的标准装备。 AGM—69的服役,大大加强了B—52的作战能力,但光是AGM—69还不能促使B—52延期服役下去,因为它的射程只有160公里不能完全保证这种巨型飞机的安全。
进入80年代,美国专门为轰炸机研制的空射巡航导dAGM—86B正式交付空军使用,主要装备B—52轰炸机。1981年开始交付,1982年初步形成作战能力。AGM—86B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亚音速巡航导d。其尺寸与上述的 AGM—6g短距攻击导d差不多,重量也类似(即1360千克),可使用相当于20万吨 TNT的核d头或454千克高爆炸药的常规d头,攻击力大,便于携带。B—52H轰炸机可带20枚这种导d,其中两翼下挂12枚,d舱内的旋转接架挂8枚(可连续发射)。这种导d采用了体积小、耗油少、重量只有几十千克的微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在它的驱动下,导d以最小的耗油率作亚音速巡航飞行(M0.65,约800公里/小时)时,其最大射程可达到2500公里。AGM—86B还采用了惯性制导,地形匹配和末端景象匹配修正技术,同时可利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补充修正,使其命中精度可达到几米以内的水平。这种导d虽然飞行速度比较低,但是由于其尺寸小,雷达反射截面积不大(0.1平方米),加上可在海上或平原地带15米以下、丘陵山区地带100米以下的超低空飞行,敌方雷达是难捕捉到它的,且拦截困难,所以AGM—86B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
B—52轰炸机用AGM—86B武装起来以后,作战能力和生存力大为提高,成为一种威慑能力不亚于新型轰炸机的武器系统。B—52轰炸机16000公里的航程和27吨的载d量,就意味着它可以带20枚AGM—86B导d、飞行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在距离目标2000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带向目标发起常规攻击或核攻击。
B—52与AGM—86B的结合,不仅使B—52轰炸机的服役周期一再延长,而且也使其后继机B—lB和B—2的研制周期一拖再拖、采购数量一减再减。美国空军共采购了1739枚AGM—86B导d,除了装备B—52H外,还将装备B—lB和B—2轰炸机。1984年AGM—86B导d全部采购完成,之后美国又研制出了具有隐身能力的先进空射巡航导dAGM—129。这种导d的突防能力更强,射程更远,已于1991年开始交付使用。
B—52长时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主要空中战略威慑力量而存在着,是从冷战年代到现代多次中、大型局部战争中的主要战略打击力量,是世界上十分著名的大型轰炸机。
B—52主要改型有:
X B—52与YB—52原型机各一架。
B—52A、NB—52A、B—52B、RB—52B、B—52C、B—52D、B—52E、B—52F、B—52G、B—52H
1965年后,又对飞机结构进行加强,用来延长使用寿命并解新局面低空飞行时强度不足的问题。1970年后,有200架D、E、F型统统改装成G、H型。80年代,又对G、H型进行现代化改造,导航与攻击精度提高,生存力得到加强,寿命延长至12000飞行小时,可挂巡航导d、反舰导d和短距攻击导d。
B—52同温层堡垒实战情况:
在越南战争中,B—52是大面积轰炸的确主要工具,曾对越南南北方目标以及老挝、柬埔寨等地区目标进行过126615架次轰炸(1965年8月至1973年1月15日),大规模轰炸后经过代号为“滚雷”、“后卫Ⅰ”、 “后卫Ⅱ”三大战役,轰炸目标集中在北方的铁路系统和“胡志明小道”运输线。其中,飞低目标区的有125479架次,占总出击架次的991%,投d成功的有124532架次,占总出击架次的9836%。在作战中,55%用于空袭南越目标,27%攻击老挝,12%攻击柬埔寨,6%空袭北越。可见,越战中B—52主要还是用于轰炸南越游击队目标,支援美、南越的地面部队作战。而战略轰炸(对北方)只是很次要的任务,这也是B—52从设计时就注意到即可用于战略空袭,又可对局部地区作常规精确投d的作战功能的良好体现。当时驻越美军司令曾说过:“我们的火力主题,乃是B—52投下的吨位惊人的炸d。”在整个越战中,B—52出动量占各种作战飞机总量的十分之一弱,但却投下近二分之一的炸d重量(三百多万吨)。在作战全期,有17架B—52被北方地空导d或战斗机击落,另有12架非战斗损失。
在海湾战争中,又有68架B—52G投入对伊拉克全线部队实施“地毯”式轰炸,遂行1624次任务,投 下了257万吨炸d,占海湾战争中中美军所投炸d的21%,占空军所投炸d的38%。B—52所投炸d震天动地的巨大爆炸声,使伊拉克军队晕头转向,大大削弱了伊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由于美国空军不断用结构延寿和换装新设备的办法多次进行改进。包括增配了可使飞机生存能力和打击精度更高的新型攻击航空电子设备、一体化常规d药存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电子干扰设备。B—52G/H轰炸机的服役期限将延至本世纪末。B—52H轰炸机经过延寿和性能提高改进后,据说如果每年平均飞行400小时以内,可延长服役到2030-2040年。
-52H轰炸机装有8台TF33-P-3/8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 7720 公斤,总推力61660公斤。机长4905米,翼展56 39米,机高1240米,飞机全重 221350 公斤,最大载油量 179430 升(带副油箱2个),最大飞行时速 1010 公里,M数 095, 最大航程16093公里,活动半径7000-8000公里,实用升限16770米,续航时间22小时。
该机装有1门20毫米6管转管炮,携带AGM-69近程攻击导d12枚或 AGM-86B 巡航导d 12枚,或核d数枚。如果改挂常规炸d,可携带 250 磅炸d 120 枚,最大载d量27200公斤,可实施“地毯式”轰炸。由于该机机体庞大,雷达反射截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很容易被预警雷达发现,因此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多采用高空出航、高空轰炸战术。
在海湾战争中,B-52H飞机从美国本土起飞,长途跋涉一万公里,担负了开战第一天的战略突袭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战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95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