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越国公冷面寒q俏罗成简介,罗成怎么死的?

隋唐时期越国公冷面寒q俏罗成简介,罗成怎么死的?,第1张

角色设定

罗成是隋唐故事中的人物,他在隋唐十八杰中列第七,十六杰列第七,在《说唐》中是第七条好汉。在清初褚人获的讲史小说《隋唐演义》中,也虚构了罗成罗公子,是燕山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精通q法,在《兴唐全传》胯下闪电白龙驹、手中五钩神飞q。他家的罗春,在《说唐》是老家人,在曲艺评书《兴唐传》、《大隋唐》、《瓦岗英雄》罗春与罗松都是罗成的兄弟。罗成被封为越国公。

明代小说《大唐秦王词话》中的罗成,字士信(即罗士信),在征刘黑闼时阵亡,没有说他是罗艺的儿子。明代袁于令小说《隋史遗文》、清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还有现代评书《兴唐传》中既有罗成(罗艺的儿子)又有罗士信,但是《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罗成没有死,罗士信在征刘黑闼时被俘杀(这和真实历史相近);清代小说《说唐》没有罗士信这个人物,而有罗成,《说唐》将这两个罗姓人物的故事合并,罗成作为罗艺之子,在征刘黑闼时阵亡;《兴唐传》罗成的经历和《说唐》相近,罗士信则是在攻扬州时中乱箭身亡。

罗成大部分事迹是《说唐》、《隋唐演义》等小说和评书中虚构的,部分则取材自隋唐时期的罗士信,罗士信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和小说中罗成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被认为是罗成的历史原型。

罗成传说有个两个儿子,长子叫罗通,被封御儿干殿下、扫北王、越王。次子叫罗仁。

小说

少保罗成,又叫罗神q、冷面寒q(玉面银q)俏罗成,罗成罗公然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q! 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头戴亮银白虎盔,身披素银甲,外罩素罗袍,面如敷粉,也就在十六七岁光景

生得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智勇双全,人面如敷粉,目若朗星,牙排碎玉,唇似丹朱,生就的苗条身材,头顶束发金冠,身披大红绣金团龙袍,腰扎金带,足登虎头靴。

亮银白虎盔 (三岔亮银帅字盔)

银盔银甲(素银甲、亮银铠大叶亮银云片甲)

兵器: 五钩神飞亮银q 蟠龙银锏

坐骑:超山越影闪电白龙驹 (西方小白龙)

绝技: 回马q

q法:罗家q(五勾q)

家庭成员

父亲:罗艺

嫡母:姜桂芝(罗艺原配之妻,三国名将姜维后人,南阳姜员外千金,姜家q传人)

生母:秦氏(罗艺后娶之妻,南陈丞相秦旭千金,秦彝之妹,秦琼姑母,《说唐》名“胜珠”;《兴唐传》名“蕊珠”)

兄长:姜松,字永年,四绝之首,称“神q将军”,嫡母姜氏所生,姜家q继承人,天下无敌的武将。

妻子:古典小说《隋唐演义》:窦线娘、花又兰

评书《兴唐传》:庄氏(庄金定)

杭州评话《隋唐演义》:单彬彬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单冰冰(原型为单彬彬)

《隋唐英雄》:辛月娥(原著为王伯当女友)

新《隋唐演义》:单盈盈(原型为电视剧版单冰冰)

子:

古典小说《隋唐演义》:阿大、阿二(小名)

评书《兴唐传》:罗通

《隋唐英雄》(电视剧版):罗通、罗仁

《罗通扫北》:罗通、罗仁

侄:罗焕,罗松之子。

外祖父:秦旭

舅父:秦彝

舅母:宁氏

表兄:秦琼

表嫂:张紫嫣(评书《兴唐传》、电视剧《隋唐英雄》版);张氏(小说《隋唐演义》、《兴唐传》版);贾氏(评书《兴唐传》版);李蓉蓉(杭州评话《隋唐演义》版);杨玉儿(电视剧新《隋唐演义》版)

评书地位 《隋唐英雄》张睿版罗成评书版中罗成为隋唐 “十三杰四猛四绝”中十三杰之七

十三杰四猛四绝:

十三杰:1李元霸、2宇文成都、3裴元庆、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7罗成、8杨林、9魏文通、10秦用、11尚师徒、12梁师泰、13秦琼/尉迟恭

四猛:1罗士信、2来护儿、3新文礼、4尚师徒

四绝:1姜松、2定彦平、3程咬金、4王伯当

历史考证

听隋唐评书,有几个地方颇为疑惑:

1、作为正面人物,隋唐中罗成之狠毒于演义小说中颇为少见。

2、罗成是秦琼的表弟,罗士信又是秦琼的干弟弟,说书的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连个姓都不换换,非叫姓罗的和姓秦的配对?

3、罗士信虽为四猛之首,但基本属于龙套角色,《说唐》中无罗士信,亦并不影响情节发展。而评书中加上罗士信虽使情节生动了一些,却又带来了情节上的矛盾:既然瓦岗山有这么一个猛人,又怕什么杨林、李元霸之类?这个人物很像是后期加进去的。

而“傻英雄罗士信”的历史形象与小说中的罗成形象确有许多类似之处。蔡东藩《唐史演义》谓:“俗小说中,有罗成一人,想是罗士信误传”,甚是。

《新唐书·忠义传·罗士信》:“与裴仁基归(李)密……见获于(王)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后…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从秦王击刘黑闼洛水上……不屈而死,年二十八” 演义中罗成从李密处投王世充,又自洛阳投唐、败死于征刘黑闼之役,与罗士信之形迹绝类。此外,演义中令秦程同时归唐,罗成后至,亦应与史料记载有关。按新唐书,秦程曾共谋归唐,而罗未见参与,则罗与秦程投唐之时间应不相同。

《新唐书·忠义传·罗士信》:“年十四……击贼潍水上…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攻千金堡,堡有恶言_军,士信怒……屠之无类”。

小说中罗成之刻薄狠毒与罗士信之事迹当摆脱不了干系。传说罗艺叫罗成助杨义臣,但是罗成反助瓦岗,帮助秦叔宝大破铜旗阵,还逼死了杨义臣,亲手杀了他的几个儿子。

《新唐书·忠义传·罗士信》:“齐州历城人……通守张须陀率兵击贼。士信…年十四…请自效……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与裴仁基归密,署总管,俾统所部讨王世充。身被重创,见获于世充。世充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后得密将邴元真等,故士信稍稍疏斥。士信耻与伍,率所部千余人来降高祖”。

罗士信与秦琼是同乡,且其先后投张须陀、裴仁基,王世充、李渊,其间形迹与秦琼完全相同,二人联系之紧密自可想见,此当为演义设计秦罗两人为表兄弟之肇因。

邴元真与秦琼、程咬金都是在李密败后归降王世充,故罗士信降王应早于秦、程,当在李密失败之前

罗士信十四岁从军,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战死,其终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按旧唐书、资治通鉴,罗士信年仅二十,按新唐书罗士信“年二十八”。则在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随张须陀战卢明月时罗或为十二岁,或为二十岁,前者荒谬,当从后者。是年秦琼亦随张须陀进击卢明月,而之前他已跟随过来护儿,既无“年十四”之类的特殊说明,则他当是正常年龄从军,其年龄应大过罗士信,是以演义以秦琼为兄。而罗士信的年龄当是罗成少年英雄的形象的渊源。

《新唐书·忠义传·罗士信》:“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陀疑其不胜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K,上马顾眄。须陀许之。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士信逐北,每杀一贼,辄劓鼻纳诸怀,暨还,验以代级。须陀叹伏,遗以所乘马。凡战,须陀先登,士信副,以为常”。

罗士信之狂勇由此可见,故其年纪轻轻就被张须陀视作亲信,而秦琼无特殊记载,应为一般战将。资治通鉴记大业十年张须陀攻打卢明月时有“唯罗士信及历城秦叔宝请行”的记载,特地改了秦琼本传,将罗士信排在前面。降李密后秦琼为“帐内骠骑”,罗士信则“署总管”,其地位高过秦琼当无疑问。此当为演义设定罗成武功高强,且高于秦琼之原因。

下面这些现存的唱词足可为有力之证据:

明人诸对临《大唐秦王词话》:吾乃姓罗名成,字士信。

京剧《罗成叫关》(京剧《罗成》之一段):黑夜里闷坏了罗士信,西北风吹得我透甲寒。

河南坠子《罗成算卦》:淤泥河不死罗士信,谁转白袍保江山。

由此可见,罗成、罗士信所指确为一人。想来小说戏曲中本是演绎罗士信故事(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中即只有罗士信而无罗成之名,但“黑闼箭射罗士信”一节已现淤泥河之端倪),流传期间,说书人为其取名罗成,而以士信为字。像“秦琼秦叔宝”那样被说书人连用。

另,罗艺、罗成二人当是纯粹由姓氏扯到了一起,与此相类的还有窦建德被改作李世民舅父一事。《大唐秦王词话》中无罗艺,而谓罗成“兵韬李绩传授,武艺习学秦琼”;《罗成算卦》中则有“十岁北平探过父”一句。可见这个罗成形象最初和罗艺无关,后来才通过“探父”的情节将罗成(罗士信)和罗艺拉到了一起。

又:《大唐秦王词话》基本自斧劈老君堂写起,主线故事亦为说唐所采,其纲要与历史差别不大。而之前瓦岗聚义的情节则应为说书人的创作,基本与历史无关。所以一部说唐实为前后两段故事之生硬拼合。是以程咬金让位、瓦岗诸将投唐、排名居前的众好汉批量死亡(基本都是虚构的)等事情变得殊难理解,与《西游记》五行山前后相类。此外,词话中本身亦有拼接的痕迹,魏徵前后判若两人即为一例。

附:《隋史遗文》第三十五回总评:

按史:历城罗士信,与叔宝同乡,年十四,与叔宝同事张须陀,同建奇功。后士信归唐为总管,死节,亦一奇士也。原本无之,故为补出。

可见《隋史遗文》中的罗士信是修订者后加的。于是小说《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还有现代评书《兴唐传》中既有罗成(罗艺的儿子)又有罗士信。

形象

罗成与《隋唐演义》

作者:司空宛蝶。

罗成是一个世家公子,对窦线娘痴情深意,也会孩子气地为线娘绝婚而大哭。在《隋唐演义》里,没有写到罗成之死,也就没有那些惨烈的情节,我并没被深刻震动,只有所谓俗气的公子佳人的联想在我脑海中绵绵不绝。但我始终觉得,口耳相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关于玉面寒q俏罗成的传说绝对不止如此简单。于是我找到了《说唐》。

罗成与《说唐》

作者:司空宛蝶。

看了《说唐》才发现,原来大部分的传说,都是以《说唐》为本的,之前听到的

那些不知来由的传说,都可以在《说唐》里找到相关情节。就比如“罗成力抢状元魁”、“小罗成力擒女将”,无论在《隋唐演义》还是《兴唐传》里都难见踪影,而在《说唐》中,却是挺起色的情节,让我挺过瘾。总算,罗成在《说唐》里的笔墨,比起《隋唐演义》多了起来,而那第六十回“紫金关二王设计 淤泥河罗成捐躯”和电视剧中,还有大部分改编书中的情节相同,看来关于罗成的结局,大家基本上还是认可《说唐》中的。《说唐》中的罗成之死也没有花费太多笔墨,看起来非常惨烈,但缺少渲染,只是简单地用了一句“乱箭齐着,顷刻丧命”,没有很强的震撼之力。而后又是一段关于托梦示娇妻、怎么说都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文字,有些失色。更想看看据说对罗成描写更为丰盈的《兴唐传》了。

罗成与《兴唐传》

深深喜欢罗成的人,大多因为《兴唐传》。可大年初一清早的那次“扫荡”,无论是《隋唐演义》还是《说唐传》都轻易得手,而我最想看的《兴唐传》,根本找不到,扫兴而归。大年初二,到了市图书馆,才终于看到了1984年版的《兴唐传》。据说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还出版过一次《兴唐全传》。但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看完这四本残破发黄的旧卷之后,一点都没有失望,意犹未尽,它的精彩在我看来竟然远远超过《隋唐演义》和《说唐传》,以至于现在成了我的最爱之一。虽说这是个说书本子,有些故事情节、结构略有些不甚严密的地方,时有牵强和落俗,但是幽默诙谐的口头化的表达令人喜闻乐见。尤其是《兴唐传》里对罗成的塑造,太丰盈也太复杂,我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爱着,迷着,为魅力折服着。

《兴唐传》中罗成初出是在第八回。那时他还是个孩子。杜差为了让恩人秦琼免去杀威棒,请求罗成向父亲罗艺求情,可平日和杜差很好的罗成听完他的仔细叙述后,却一口拒绝,也不再往下问。通常人们评论这里第一次显示出罗家家法森严,以致于罗成对父亲恐惧如此。但这个细节就已经令我吃了一惊。通常小孩子都心活面软易冲动的,可罗成却少年老成不为所动,显然不是那种愣小子,也不是滥好人,已经显得与众不同了。方出场,独特的性格就被撕开一角。

再往下看,罗成的外貌描写就出现了,“头戴亮银白虎盔,身披素银甲,外罩素罗袍,面如敷粉,也就在十六七岁光景。”——这样的描写不禁让人想象那白马素衣,玉面寒q的美少年英姿,就先令人爱了。等到罗艺问秦琼乳名,罗成就在心里说:这不用说了,一定是我表哥到啦。——好聪明的孩子,道头知尾。到此为止,我对罗成的思想感情仅仅停留在佩服。

孩子气十足

秦琼带罗成下馆子,问他吃什么,“罗成脸一红,扒在秦琼耳朵上说:“我要不上来,你要吧。’”然后听不懂“银针”、“被窝”,心里纳闷:怎么被窝也上来了?表哥怎么叫我吃被窝呀!——虽然有评论说这段罗成不知道点菜却不声张的情节,透出点沉稳早熟,但我觉得这还这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透过字面遥想,真是可爱极了。而且回去以后罗成还和父亲罗艺绘声绘色地描述从没吃过的“银针”(豆芽),更是好笑极了,活脱脱一个五谷不分的世家小公子,却亲切让人爱。

接下来兄弟传q递锏的情节,我更熟悉说唐里写两人各瞒绝招的那种说法,也认为那样写得有创意。但《兴唐传》里写罗成瞒下回马q,我正觉得他心计深早熟,但接着就写他表现了一下闭气功,还告诉表哥自己贪玩时用闭气功装病蒙父亲,这个心眼儿让秦琼对他也起了戒心——不禁又让人感觉到罗成真是个不乖的小鬼头,却和我们周围的所有调皮孩子一样贪玩,实实在在的亲切可爱。再往下看,两人看秦用表演锤,又出现了一句话:“罗成便对秦琼说:“表哥,你看这个卖艺的,长得多威武,真把我爱死啦!” 语气还是十足的孩子气,你说可爱不?真把我爱死了。

文学形象

隋唐时期有罗士信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和小说中罗成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被认为是罗成的历史原型。

《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中,罗士信的事迹基本与正史吻合,只是增加了罗士信早年与秦琼结义,后来为了保护秦母反出山东等情节。《说唐》中虽没有罗士信,但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罗成就是以罗士信为历史原型的。

罗士信、罗成都用q,很勇猛,武艺高强。史上罗士信在瓦岗军里待过,罗成也是。

瓦岗军败后,罗士信投靠的王世充,罗成也是。

因不齿王世充,罗士信投了唐,罗成也是。

罗士信于武德五年(622年),率几百人同刘黑闼数倍军对峙八天后兵败被俘,不屈被杀,才二十多岁,《说唐》中罗成也是在同一年,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人所杀,死时也是二十多岁。

历史上,罗艺有子,但史书并未有记载其名字及事迹。罗艺发迹是在隋朝末年,他和秦叔宝也没有亲戚关系。罗成的形象在隋唐系列小说中也有一个逐步丰满,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明初小说《隋唐两朝志传》里只有罗士信而没有罗成的故事。

在明代小说《大唐秦王词话》里罗成与罗士信是一个人,书中提到“罗成,字士信”,他是秦王手下的勇将,因而为元吉、建成所忌恨。殷、齐二王领兵征刘黑闼,要罗成“恶日”出兵,被苏定方射死淤泥河。“罗士信十八岁降唐,二十岁身故,死后魂别娇妻”,后秦王领兵,罗成阴魂助阵。但作品对罗成的出身经历没有详细交代,没说他是罗艺的儿子,也没说他是秦琼的表弟。

到了明末小说《隋史遗文》罗成与罗士信分为二人。罗士信历史上实有其人,“年十四,短而悍”,力大无比,能分开斗牛,与秦琼结为好友。跟随秦琼从张须陀平乱,后又与秦琼一起降唐,作战英勇但性格粗暴。攻占千金堡后,将堡内“不分军民男女老弱,杀个一空”。刘黑闼围城,士信守城,“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而死,年二十八。”作品的描写与史实基本吻合。而罗成则完全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人物,他是罗艺之子,与秦琼是表兄弟,在秦琼发配幽州,校场比武时,替秦琼射落飞鹰,表现了少年英雄勇敢而不失孩子稚气的性格。但后来罗成并无出色表现,其结局亦未交代。

清朝小说《隋唐演义》还是把罗成一与罗士信分为二人,罗士信的故事与《隋史遗文》相同,而罗成则加上夏王窦建德攻幽州,罗成与窦建德之女线娘在对阵时,一见钟情,马上订盟。后好事多磨,又几经波折,罗成娶窦线娘与花又兰,构成了“双美奇缘”,完全是明末清初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后来罗成封为幽州郡守,线娘、又兰又各生一子,他们一起去祭拜岳母夏王曹后之墓,但无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害死的情节,也没有交代他最终的结局。

清朝小说《说唐》取消了罗士信这个人物,把他的某些事迹融合到罗成形象里去,二人合为一人。

当代评书《兴唐传》罗成的经历和《说唐》相近,罗士信是个憨傻的大力士,在攻扬州时中乱箭身亡。

罗通和苏宝凤后来都阵亡了。
罗通自小武艺超群,16岁挂帅扫北,被封为扫北王。他在战场上英勇威严,对母亲体贴孝顺,对心爱的女人则毫无保留付出所有真心,不仅充满了热血情怀,更兼具浪漫柔情。
在小说《罗通扫北》中,罗通是在战场上,他肚子被人劈开,肠子都出来了,他将肠子盘起来,又塞进去,直至阵亡。唐太宗贞观4年(公元629年),在与薛丁山征西战役里,于界牌关中西突厥军层层包围,罗通拉出自己大肠小肠缠绑腰部继续力战至阵亡,是为盘肠大战,是年50岁。

《隋唐英雄3》是由中央电视台、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东阳长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剧,该剧由彭建明,赵锐勇担任总出品人、梁建增,汪恒,赵非凡,宓强,马笑涛担任总监制、申积军,张丹,胡越,章正丰,石重辉担任总策划、秦振贵;赵锐勇担任总制片人、王响伟执导、张卫健,刘晓庆,郑国霖,张睿和黄海冰等明星主演。
该剧是根据传统说书《说唐全传》综合改编而成的古装传奇、情感、战争大剧,描绘了一幅隋唐时代变迁、社会更迭的历史画卷。

#报告# 导语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以下是 无 整理的运输公司自检自查报告,欢迎阅读!

1运输公司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下发文件精神,我公司积极组织公司安全领导小组人员,对我公司内部安全管理及危货运输车辆进行全面自查工作,自查自纠情况如下:

1、我公司现有危货运输车辆9辆,均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GPS系统安装使用正常,停车场消防设备正常,每车已投保道路危险货物承运险、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每车的危险货物安全卡和危险标志安装齐全有效,车辆技术等级及二级维护和罐体均按时检测评定。

2、我公司的停车场坐落在迎水桥工业园区,有专职的值班人员看管,相应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设备、警示标志配备齐全。

3、我公司的危货运输驾驶员驾驶证与驾驶车辆相适应,驾驶员、装卸管理员、押运人员的信息台账齐全,行车日志按时填写。

4、我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员均有自治区安监局核发的《安全资格证书》。

5、我公司已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安全 *** 作规程及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6、我公司各种台帐登录及时、准确、真实,并有专人登记,管理。管理规范,档案台账完善,实行一车一档。(台账包括道路危货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台帐、危货运输企业车辆管理台账、GPS监控登记台帐、车辆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台帐、从业人员安全学习台帐、公司违规人员处罐车罐体检验基本情况台账、理情况登记台帐、GPS安装基本情况台账、车辆档案资料等。)

7、我公司每月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落实工作布置。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定期对员工、驾驶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有培训考核记录并入档保存。

8、我公司对查出的车辆安全隐患及从业人员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整改,进行批评教育、安全培训,并给于相应的经济处罚。总之,这次自查我们做到了认真细致,通过自查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牢记安全。把安全工作视为日常工作的首位,警钟常鸣,永不放松。

2运输公司自检自查报告


一、安全体系、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公司设有安全员负责公司运输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的安全运输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人员能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抓好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如下:

1、能及时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并有记录。

2、公司有健全的各项安全制度,管理人员能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制度,并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指导、考核。

3、各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要求,安全管理人员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

二、交通安全情况

1、制订有年度交通安全目标管理计划,每月对本单位交通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2、能严格做好驾驶员工作、培训、违章等记录,档案的内容真实、完整。能认真履行安全信息统计报表报告制度,按规定填报有关报表资料并及时报送报表。

3、能认真贯彻执行《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和处置检查工作规范》,做好行车档案工作。

4、能按要求定期做好对安全管理人员、在岗驾驶员、新招驾驶员的安全培训,有合格的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有对驾驶员进行道路客运防御性应急处置培训,每季度有培训总结、统计、分析。

5、每月都进行安全基础工作检查,每月有不少于一次车辆安全技术检查,并有详细检查记录。对上级部门的整改通知能按时整改并书面报告整改情况,对安全隐患有整改情况记录和资料存档。

6、落实了gps监控平台的值班制度,春运期间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对违规超速驾驶员进行警示。

总之,此次自查我们做到了认真细致,通过自查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牢记安全。把安全工作视日常工作的首位,警钟常鸣,永不放松。

3运输公司自检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XXX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从而提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及驾驶员、押运员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积极消除隐患,遏制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防范重、特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

1、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等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高本公司职工从业人员(驾驶员、押运员)安全生产意识,做到遵纪守法、安全行车。

2、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制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公司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真顿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为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各类事故。

4、公司要按照交通运输部《道路危险货物运单使用和管理制度》的要求,在每一次排除任务时应当认真填写和使用危货路单,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车辆动态及危货的流量、流向、流程。

5、建立健全危货运输档案和从业人员资格证、押运证档案,做到一车一档。

6、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自检、自查自纠的长效机制,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进行认真的自检自查自纠,尤其是要加强各大节日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此项工作必须要有专人负责。

7、相关从业人员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及国家、交通部门制定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方面的管理规定,所属车辆必须持有经运政部门审验合格颁布的加盖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专用章”的道路运输证。

8、必须雇用持有《道路危险货物从业资格证》的,有2年安全驾驶经验或安全行车5万公里以上的驾驶员驾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每台车必须配备有一名持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 作证》的押运员。驾驶员与押运员不得为同一人。从业人员变换前必须想公司提供其相关证件经审核、备案后方可上岗。驾驶员与押运员必须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进行作业。

9、车辆技术等级必须达到一级。车厢、地板平坦完好、周围栏板牢固、铁地板承运易燃易爆货物时采取衬垫防护措施、排气装置装有有效的隔热和熄灭火星的装置、电路系统有切断总电源和隔离火花的装置、车辆必须按照《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的规定安装、悬挂、喷涂相关标志、灯具、牌。

10、必须根据所装货物的物理化特征,配有相应的消防器材和捆扎、防水、防散失等用具,并定期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若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司、乘人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报公司技安科及公司危货专管员,以便启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及危货运输应急处理方案。

11、装运危险货物的罐(槽)车必须是专用的罐车,不得使用可移动罐体。罐体必须持有质监部门颁发的“容器检测证书”和“检验合格证书”。

12、车辆必须安装GPS卫 星定位系统并接受监督、检查、车辆在营运过程中必须保持GPS的正常工作状态。如发现GPS不能正常工作时应立即停运及时通知公司修复后方可恢复营运。

13、车辆必须按照要求足额投保第三者责任险、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险及司乘险,如到期的要及时续保。

14、必须严格按照运政部门的要求按时对车辆进行检测、维护及评定。

15、公司应督促相关人员每次营运前应对车辆及所承运的危险货物审验,严禁超范围运输。车辆必须保持良好技术状态,遵守 *** 作规程,安全措施到位,司机押运人员符合要求。掌握所载运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使用特性。

16、公司每年要与危货运输驾驶员、押运员、安全管理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签订安全责任状。

17、公司须根据危货车辆许可的准运种类,给予驾驶员下发准运危险货物告知单。

18、公司要明确安全学习周期,每月至少一次。

4运输公司自检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段《关于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的通知》南客安18号、《南宁客运段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大检查活动的通知》南客安97号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广州车队总体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防洪安全、劳动安全、食品安全、防火防爆、车门车窗管理、行包安全”六个方面三十九个项点,深入开展“查班组作用、查管理基础、查干部作风”三查自查活动,现将个人自查问题汇报:

一、班组作用:

(一)本人在认真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但在对班组职工的执行力上手段不够硬、措施不够强,在职工管理这一块存在老好人思想,在自控型班组建设的过程中对职工的考核力度疲软,认为只要达到考核条款数目而没有想过最终通过考核索要达到的管理作用、保证安全运输的目的。对当班串岗的行为视而不见、见而不管,对各种违章现象也是睁眼闭眼。对班组的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现场工作抓的不够硬,在执行各种制度下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怕得罪人。特别是在黎塘预留站对4号车厢的列车在车门验票时要求不严,认为上车的人数较多就没有认真要求验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文地、化州停站时间短、上车人数多的特性车站没有认真抓好各车厢的“三提前”工作,这就可能导致旅客越站的可能。“清铺”工作没有严格要求职工,对班组职工虽然有说明过清铺的重要性,但是嘴边说得重考核的少,清铺时也只是简单的看看车厢有没有越席旅客,对车厢的鞋子排队、窗帘、卧具摆放等工作没有检查到位。在班组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上处于被动状态。

(三)个人思想不紧绷、工作状态不主动;对于各种检查思想没有高度重视,认为我们把现场的安全工作卡控到位了就可以了,大检查与小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这与红旗列车的工作要求不匹配。个人的业务水平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平常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的不够,在现场处理各种问题时知识看看表面没有认真设身处地的推敲,这问题换种方式处理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行包业务这一块内容,要尽快的熟悉掌握。

二、干部作风:

在工作作风上存在老好人思想,对职工发生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工作传达布置的多检查的少;安全责任无小事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在有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没有亲力亲为,对于自认不要紧的问题只是派个列车员过去看看什么情况,存在经验主义。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发挥。

整改措施:

一、牢固树立“安全是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班组整体安全思想意识形态。

二、严格抓好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班组要狠抓严管,提高职工的工作自觉性,为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三、转变自身工作作风,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把安全无小事的理念贯穿落实到实际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的巡视和检查。

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把发现的问题、处理过程认真梳理,及时的整改和销号,杜绝发生问题的重复性。

5运输公司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罗江县交通局《关于印发客(货)运输交通安全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罗交发119号文件精神。我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所长任组长的道路安全检查领导小组,分路段对管养公路的安全运行状况进行了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人员及分工:

付祥负责g108线罗江段的安全检查工作,文勇负责在建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胡世斌负责罗绵路、河黄路、联网公路的安全检查,刘军负责罗文路、谭秀路的安全检查,李平负责罗中路、罗慧路的安全检查。

二、检查内容及时间:

重点检查公路桥梁涵洞是否完好,公路路面、路基、边坡、挡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道路交通是否存在行车安全及其他隐患。检查时间:20xx年9月3日—9月8日。

三、检查结果:

通过分组检查,发现罗安路k8+800米处路面翘板严重,g108线k2139+300、k2137+850处路面坑凼较深、路基开裂翘板,k2123+750、k2127+300市公路局施工路段安全标志不全,k2129+500、k2139+300、k2125+950、k2126+150桥头跳车严重,罗通路k0+100至k0+350路面坑凼较多较深,鄢御路k2+500水毁路基塌方,万宝路k1+100水毁路基塌方。上述路段都需及时处理。

四、处置措施:

针对检查出来的隐患,逐一进行了分类,对不能及时维修处治的垮塌路基路段设立了明显的标志标牌,共用标牌18块,警示锥7只。对路面坑凼将进行及时维修,计划维修路面坑凼500平方米,针对g108线罗江段路面病害较严重的情况,一方面积极与局安全股、市交通局衔接,请求加快路面病害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沥青冷拌料填补的方式对路面坑洞进行局部维修,确保国道安全畅通。

土木堡之战,要先从明军荒唐的战前准备开始说起,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领着不到十六万的明军正式踏上了亲征的道路。此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

此后明军行军途中也毫无纪律,甚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

不久后,明军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到达了大同,结果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地告诉王振,如果明军继续出师,将正中也先的诡计。这一记载说明明英宗本来的亲征计划是以大同为中途站,继续北上寻求与也先在明帝国边境之外进行主力决战。

1、土木堡之战的布局与较量

亲征军在进驻大同以后,便派遣前军从大同出击主动攻击,瓦剌军队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明英宗的这个计划。但是郭敬的密报可不是虚张声势的恐吓,因为在明英宗进军的过程中,之前势如破竹般横扫明国边城和守军的瓦剌军队,竟然全部退出到了塞外。同时,也先及阿剌知院所部的游骑也开始在宣大一路袭扰。在这种态势下,再结合郭敬的密报,只能说明在明英宗的亲征军进军的时候,也先就已经在塞外做好了相应准备,只待亲征军的深入。最终明军自大同回师,大军东返。

但是在此时,明军的指挥层又因为回师路线问题发生了分歧。当时镇守大同的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亲征军宜自紫荆关返回京师,曹鼐向皇帝汇报以后,明英宗并没有采纳,而是最终决定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这一决定也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战惨剧的发生。由大同入紫荆关,则必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明实录》称,明军最终不由紫荆关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军踩踏了家乡的稼禾。但是这种说法其实略为牵强,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认为此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于是不采纳。《明史》进而认为,是明英宗自己不采纳自紫荆关返回的建议,执意要走居庸关。无独有偶,在《宣府镇志》中也记载是郭登奏请以后,王振也邀请明英宗回师,并丝毫没提及怕毁损家乡庄稼的事情。那么整件事情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在郭登奏请亲征军自紫荆关回师以后,王振也请求明英宗自紫荆关回师,但是明英宗并未听取,执意从居庸关回师。《明实录》为了避尊者讳,就将不从紫荆关回师的责任,推给了王振。

另一方面,自蔚州入紫荆关回师,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计划。虽然土木堡之战以后,论者多将明军战败的原因归罪到明军自居庸关回师的这一错误决定上。因为根据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大同地区的地图来看,当时大同至蔚州城途中有聚落城、许家庄堡、广灵城、顺圣川东城、灵丘城、浑源城等多个城堡可以作为庇护。

但是实际上,明朝九边地区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统年以后才逐渐筑成的。在明朝的天顺年间以前,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在正统十四年以前,从大同至蔚州城途中,其实就只有浑源城和广灵城两座城池。如前所说,明初的九边地区就犹如一个四处漏水的大筛子,是非常空旷的。且大同镇多为平原,一旦准备不足且正在行军的明军与瓦剌十几万骑兵在几乎毫无军事设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后果无疑会是毁灭性的。

那么留在大同又是否可行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明英宗东行回师后不久,大同就遭到了也先的毁灭性打击,大同城几乎被攻破。可见当时大同攻防战是十分激烈的。从十四年六月也先率大军进犯大同镇,到八月明英宗回师的两个月中,也先都不曾冒险进攻坚固的大同镇。

为何也先在明英宗亲征军驻跸大同后不久,刚刚回师就直扑大同镇城,几乎把大同城打残?这就透露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信息:也先已经完全摸透了大同镇、甚至整个北方边镇防御体系的不足,即一旦将镇城斩首,明军将毫无还手之力。在明初那种无边墙、少墩台、少城堡的情况下,一旦镇城被打残,整个防御体系就会陷入瘫痪状态。

之后,也先便可以安心地寻求最佳时机和明军进行战略决战。可见,打残大同城即也先战略的第一步,即让大同镇城不能对周边地区进行有效的支援。

也先打残大同镇城以后,也确实四处搜寻明军的动向,以求决战。此时如果驻留大同城,亲征军确实能够加强大同的防务。但大同周围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与瓦剌铁骑进行野战,大同总督宋瑛之前的惨败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明军指挥层恰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

当时也先探马四出,拼命探寻这支亲征军的路线。瓦剌军一旦掌握消息,便会立刻聚兵一处进行攻击。因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不久,大同便被打残,仅能勉强自守,根本无法做到任何支援。这就是也先的第一招杀手锏。也就是说,不管亲征军选择哪条回师路线,大同是肯定要被攻打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验证了大同至蔚州再到紫荆关路线的不可行。

在大同镇城和瓦剌军打得难舍难分的同时,亲征军的回师过程却似乎一路顺风,一路上并无瓦剌军队的截击。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今新保安镇)后的八月十三日,丧钟终于开始敲响。吴克忠与朱勇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两番惨败并全军覆没。

在之前的七月十五日,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曾奏称,有蒙古军队围攻马营已三日,并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在这份奏章中,其实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消息,那就是此时宣府上北路的独石城已经沦陷成为“虏巢”了。然而七月独石的失陷、马营的被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在独石城失守后,马营城守备惧不敢战,弃城遁逃。云州守备率军支援,结果战败,云州亦陷。独石、马营、云州,这三个宣府镇上北路最强军堡接连沦陷,造成了整个宣府镇上北路的恐慌,再加上消息不通,烽火不闻,以至于最后怀来、永宁等地的守军纷纷弃城逃窜。可以说,此三城的沦陷,直接导致了整个宣府上北路的崩溃。而此后宣府镇上北路和东路崩溃的消息,由于沿路缺乏烟墩和城堡,明军回师途中居然毫不知情!

当将近二十万明军和大量随属于八月十二日来到雷家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瓦剌的包围圈。那么最后发生在土木堡的那番大战,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八月十三日成国公朱勇等人战败以后,明军移动至土木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修筑起了能满足十几万人作战的堑壕和工事,和瓦剌军进行对峙,以至于也先军队无法接近。明军由于筑起壕堑,蒙古人无法接近,明蒙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三日。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出使者,到达明军阵营,持书议和。明英宗命令曹鼐同意其议和,复派遣二人送还瓦剌使臣。也先根本就没有打算和明军议和,从一开始就准备完全吃掉这支明军。也先佯装议和,派遣使者到明军阵营示好,导致了明军指挥官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他们最终相信也先的诚意,开始走出工事,进入行军状态。

但是没想到,明军刚刚越过壕堑,也先大军突然回转,“四面击之”,把正在越过壕堑、营伍不整的明军打了一个措不及防。十三万步兵和大量随行非战斗人员离开工事掩护、不成队列,在平原上遭遇十三万骑兵突袭,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蒙古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也先的这一举动成为压垮饥渴交加的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防御工事的明军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土木堡之战,明军就此战败,明英宗被俘。

2、北京保卫战:谁拯救了明帝国?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是土木堡之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明帝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开始。其实如果当时明帝国南迁,则会正中瓦剌的计谋。因为也先确实有攻占北京之意。《明实录》载,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虏中还者白叵罗至京,言也先会众议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而也先得知明帝国毫无讲和意图后,当即调集兵马,打算“再去相杀”,迫使明帝国南迁,恢复故元大都。

在也先调兵遣将,攒着劲攻打北京时,明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时间上赛跑。面对惨败以后军政残破的形势,明帝国要赶在也先入犯京师以前做足准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帝国沿边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勇”二字,为北京的备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也先自大同东进以后,于十月四日到达紫荆关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内官喜宁率领也先部前哨进入紫荆关北口。明军严阵以待,与蒙古军相持四天,蒙古军一直无法突破明军正面防线。但是,当时的紫荆关尚不完备,还有很多能通往关内的小路。加上由于明帝国建国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蒙古军能侵犯至此,所以这里武备松弛,军士战力不堪。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明军不可能将可通人马的隘口完全封堵,紫荆关依然像筛子一样四处漏防。虽然紫荆关先后有于谦调遣的一万二千余人把守,但是由于可通人马的隘口众多,守军分散防守,再加上太过仓促,所以当也先攻打主关口时,守军到达自己岗位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也因此,在也先凌厉的攻势下,守军纷纷溃逃。

就在这一危急关头,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奋力挥舞帅旗,招得劲骑百余,晓以忠义,仅率领百余骑兵,纵骑驰突,与瓦剌军大战于升儿湾,并手刃数名蒙古军。韩青的骁勇成功地吸引住了敌军,引得蒙古军纷纷来战。韩青在乱军之中突中流矢,却仗剑屹然不动,居然自午时战至申时,打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明军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转战益力”。之后蒙古军凭借人数优势围之数重,想要招降韩青,不料韩青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我背忠义而�汝乎!”说罢便引刀自刎。

韩青死后,右副督御史孙祥又率领未奔逃的残兵凭关坚守长达四日。最终蒙古军眼见无法正面突破紫荆关,便找到还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绕到守关明军背后。腹背夹攻之下,明军逐渐不支,紫荆关遂破。关破后,孙祥并未奔逃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殉国。韩青、孙祥二人自始至终保全了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为北京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十月初九,也先所部突破紫荆关,至京师的路线再无一点障碍。也先纵骑狂奔,两日行二百余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而此时的明军,已不再是之前的狼狈之师。

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大约前后五十日的时间里,于谦一共调整将领约六十人。因为土木堡之败而被关入大牢的杨洪和石亨被重新起用,这二人是北京保卫战的灵魂人物。此前,在紫荆关死战的硬汉子韩青也是在于谦的任命下赶往紫荆关的,可见于谦看人颇为准确。

于谦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固城防并在北京城外设置障碍物。明军于城上、城垣、堞口新设门扉一万一千有余,沙栏五千一百余丈,以阻击瓦剌军。

于谦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调兵。在五十天的时间里,于谦一方面整顿京内残兵,一方面调集备倭军及河南、山东备 *** 军入卫,并且从通州的粮仓筹备了足够的粮草以补给军需。这些工作都在五十天内完成,不得不说是一场浩大的动员运动。终于,在紫荆关被破前夕的十月初八,于谦将一切安排妥当,可见孙祥及韩青的坚守是多么重要!

当时于谦在京师九门一共部署了二十二万大军。总兵官武清伯石亨守于德胜门,都督陶瑾守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于东直门,武进伯子朱瑛守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守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守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瑞守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于宣武门,皆受石亨节制。于谦身为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者,亲自披挂甲胄,晓以忠义,诸军感泣,战力高昂。随后于谦又下令关闭京师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土木堡之战以后,也先认为明军皆不足惧,认为明军主力在土木堡被消灭,明帝国京城旦夕可破,于是不顾攻打紫荆关后士卒疲惫,需要休整,竟然两日急行二百公里,让瓦剌铁骑人困马乏,军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疲惫的也先部看到严阵以待的明军,士气更为低落。针对这种情况,“叛阉”内官喜宁再次动起了脑筋。他唆使也先让明朝大臣前来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等出议。但是明帝国只派遣了官职低微的王复、赵荣朝见明英宗,以示绝不妥协之意,“也先气益沮”。和谈的可能彻底破裂,战争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也先开始通过紫荆关向北京方向集结主力。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战斗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也先军先以小股骑兵窥探德胜门,于是于谦在德胜门外两旁空房内设伏,并先派遣数骑迎战,佯装败走,诱敌深入。也先军中计,派遣万余骑兵直追,此时道路两侧空房内伏兵骤起,击发神炮火器,也先骑兵力不能敌,只得撤出德胜门。德胜门之战明军虽然击退了也先军,但是明显没有对瓦剌造成巨大的杀伤。瓦剌在撤出德胜门以后,马上南下至西直门。孙镗前往抵抗,甚至手刃瓦剌前锋数人。此后也先军佯装北撤,孙镗中了也先军的计谋,追了出去。随后瓦剌增兵包围孙镗,孙镗力不能敌,且战且退,重新退到西直门,想要入城。但守城官程信严守于谦的命令,坚决不许孙镗入城,只是命令城头守军发箭炮协助孙镗。孙镗只得抱着必死成仁的决心与瓦剌军死斗。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最终高礼和毛福寿前来救援,不久石亨也分兵前来救援,瓦剌退兵了。

十月十五日,王敬、武兴率领部众列阵与也先军战于彰义门。武兴以神铳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报效内官数百骑列于后。连太监都骑马上阵,可见明军临时拼凑的成分。也先军到来后,明军以神铳轰退了也先军。不料敌军刚一后退,内官报效者就为了争夺战功,纷纷跃马而出。虽然临时征募的内官队伍漫无军纪也在意料之中,但是这对明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因为报效内官骑兵的乱冲,也先军见有机可乘,乘势杀回。明军阵破大败,被瓦剌军一路追逐至土城下,都督武兴中箭战死。紧要关头,王�与毛福寿急忙来援,也先军眼见无力攻下北京,明军勤王大军又渐渐接近京师,不得已率军退出北京地区。

3、瓦剌的败退:明军野战中到底杀伤了多少人?

也先军的退军路线十分值得解说。根据《明实录》记载,在也先退却的同日,即十月十五日,居庸关遭到了鞑靼之未入关者(即阿剌知院)三万余人的攻打。如前面所说,撤军的也先同样加入了攻打居庸关的战团。史料记载“十五日,虏去。伯颜帖木儿奉上皇出紫荆,也先出居庸攻关共五万余人”。然而此记载中伯颜帖木儿先奉明英宗出紫荆关当为谬误,因为根据《西关志》,也先在进攻居庸关不力以后才“转寇紫荆”,可见也先军并没有先过紫荆关。那么就是说,当时居庸关被外部的阿剌知院和内部的也先共八万余主力攻打,战况十分惨烈。当时守卫居庸关的守将为副都御使罗通,罗通据城固守,视死如归。在瓦剌两部猛烈的攻打之下,居庸关西南隅栅突然颓圮,罗通急命老弱浇水灌城,当时天气寒冷,滴水为冰,冰城立成,吓得瓦剌军不敢靠近。

僵持七日后,居庸守将潘成、赵玟认为,居庸关兵力不足,守军以客军和募兵为主,长此以往,居庸关一定会沦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奇兵巧出,歼敌于不测。于是明军选择了夜袭。明军观察到,瓦剌军夜间休息时,二人共宿一革囊,睡于两马之上。这样一旦有警,只要有一人惊醒,就会连带叫醒第二个人,并且快速上马。瓦剌军夜晚宿营的时候用精锐重装骑兵将其他军队围在当中,以为屏障。另外每骑随一犬,有警则以犬吠为号。如此小心谨慎的军事部署,若要夜袭瓦剌大营,以明军现有的兵力,实为不易。于是罗通煮了不少熟羊肉,然后下药。在后半夜的时候,罗通命令“夜不收”悄然靠近瓦剌军边缘,持羊肉投喂恶犬。狗吃了下药的羊肉,纷纷中招倒地不起,明军用石块掷之,活狗已然成了死狗。于是明军用绳索连套铁骑马足,使其不能任意奔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胜利女神慢慢偏向明军的一边。

准备充分的明军主力悄悄打开居庸城门,涌入瓦剌军营。在瓦剌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明军环绕也先军大营,突然举火鼓噪,杀声震天,并举火炮四面乱击。迷迷糊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瓦剌军大惊失色,纷纷准备上马迎战,然而正在休息的战马受到明军火把、鼓噪和大炮的惊吓,变得狂躁而不受控制。

战马嘶鸣,咆哮跳跃,欲要脱离此地,殊不知越是跳跃挣扎,明军套在马足上的绳索收缩得越紧,使得被裹在重装骑兵内部的瓦剌人更加无法突围。明军眼见时机成熟,纷纷架炮轰击外围瓦剌铁骑,瓦剌军人马在铁骑圈内自相践踏,死者数千,蒙古军大溃。明军乘胜追击,三战三捷,俘虏瓦剌军统帅那吉帖木儿,斩夺人马盔甲以及弓箭数以千计,并夺回了瓦剌军所掳掠的京师城外居民。居庸关内的也先主力溃散后直奔紫荆关,居庸关外阿剌知院部也远遁,居庸关之围遂解。但也先没想到的是,他的噩梦还没有结束。

由于在居庸关耽误时间过多,明将石亨的追兵在也先溃逃时正好在紫荆关追上了他。也先军当时新败,军心本就不稳,也先亦惧怕石亨的追击。石亨利用他的这种心态,派遣间谍假意投降,到也先军营中,对也先说,石亨尚未至阵中,如今在阵中的统帅是假石亨,是来震慑你的军心的。也先因为刚刚战败,判断力下降,听信了明军间谍的话,率军来攻石亨。石亨趁着也先掉以轻心的好机会,率领石彪并精骑数十名,突然奋声大呼,直贯也先阵中,左右驰突,如入无人之境。

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石亨能用小股人马直突也先阵营。因为两军对阵中,阵形已经布下,如果有小股敌军在己方所料未及的情况下突入,低级指挥官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脱离大军阵形,而指挥万人的高级指挥官很难指挥数万大军针对仅仅几十个人的袭击及时做出反应。

石亨带着数十个人刀斧齐下,左冲右突,极大地扰乱了也先军阵形。明军见有机可乘,主力直突也先大阵,也先军大败。之前被瓦剌人劫去的羊马及财物也被明军缴获,而石亨部没有救出被掳百姓的记载也正好与罗通救出被掳百姓的记载相对应。此战后,石亨的威名为瓦剌所知,以至于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都称呼石亨为“石亨爷爷”。从这以后,瓦剌军再也不敢深入明朝的内地。

另一野战力量杨洪也连连大捷。在也先从北京撤退后,杨洪奉命与孙镗、范广等人率兵剿灭京畿附近那些尚未后撤,仍然在大肆劫掠的也先军残部。杨洪等一路进兵先至涿州,于霸州与“残虏”相遇,大破之,夺回被掳人口万余,马牛羊不计其数。此后杨洪又于固安取得大捷,生擒瓦剌将领阿归等人。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北京之战中瓦剌方面的伤亡情况。在明代人的记述中,也先的部队损失相当惨重。“所掠羊马货物弃遗如丘陵,虏号而奔,蹶枕藉,得归者才十之二三。”根据前文,如受到锦衣卫拷打的也先奸细所说,也先军在大同及北京保卫战中,战死病死的人达到万余,此为也先方面的记载。也先口中的战损是否准确,可以与明帝国方面北京保卫战中也先兵额折损的相关记载做对照。

在整个北京保卫战期间,对也先造成最大战损的明军当属石亨部。这个大同惨败的幸存者,在土木堡之变后,以失职的罪名被押赴京师审问。不久,也先长驱京师,此时有人向景泰帝推荐作战神勇的石亨,景泰帝命令石亨出狱,戴罪立功,于是整个北京保卫战成了石亨的舞台。

石亨统兵出安定门,遭遇瓦剌骑兵,石亨竟单骑挺刃而入,跃马左右驰突,“独杀数十人”,其侄石彪随后手抡板斧,跃马跳入虏阵,左右驰突。石亨、石彪的神勇极大地振奋了明军士气,诸军欢呼雀跃,声震天地。瓦剌不敌,向南退却,石亨却不依不饶,从城北一路追至城南,再次与蒙古军交战。蒙古军力不能支,向南溃退,此后石亨追打瓦剌三日之久,直至紫荆关,终于再次和蒙古军进行了大规模交战。勇猛的石亨及部下奋声大呼,手拿板斧直冲蒙古军阵,刀斧齐下连杀敌军数百人。石亨凭借此战成为北京保卫战中战功最卓著的将领。

《明实录》记载:“以武清侯石亨缴功次。册内将当先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级,阵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级。”这是战后明帝国对石亨部的封赏。北京保卫战时期的赏赐标准是:“敢勇当先,生获贼一名,或斩首一级,军民官总小旗甲军人升一级。”(也先攻入北京之前景泰帝之命令)也就是说,升一级的条件便是杀死或者生擒蒙古军一名。那么按照这个标准,石亨一部杀伤、俘获的瓦剌军在19880人以上。

除石亨部外,宣府总兵杨洪所率明军也对瓦剌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北京保卫战期间,杨洪曾率军六万追击败退的瓦剌军。杨洪一路追至拗羊山,击败其众,斩首数百级,俘虏敌酋阿归等人。

不过,明军的斩首数实际上要比真实的杀敌数少得多,因为蒙古素以拖回同伴尸体为战场首功,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比如匈奴人就规定谁带回战死者的尸体,谁就可以分享死者的全部财产,因此,如果明军在一战中斩首数百级,那么瓦剌就可能付出了十余倍甚至更多的死伤。据推算,杨洪一路对瓦剌的杀伤数当为一二万之间。

结合前文,也先攻击北京时,大约有十万之众,奔逃到居庸关时仅余五万余人。石亨部和杨洪部作为明军主要野战队伍,共同的战绩大约在三万到四万间,因此瓦剌方的兵力损失与明军的战绩正好能够对应上。

一般来说,按照军事常识,最后掌握战场的一方宣布的战果更接近真实。如果这个战果能与对方兵力损失情况对应上,那就更具说服力了,因此可以说,在北京保卫战中,瓦剌阵亡人数在三万人以上。

那么为什么也先方面只承认一万多的己方战损呢?这其实也很好理解。这类具有裹挟被征服者性质的联军,往往只会计算己方核心力量的损失,对仆从势力或部落的损失则会无视。由此看来,也先方所承认的一万多损失,很有可能仅指瓦剌本部的损失,至于鞑靼、兀良哈、哈密、沙州乃至女真仆从军的损失则被无视了。

另外,史料中还有一个重要分歧,那就是北京保卫战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的记载,当时也先即将折返,于谦组织城头大炮炮轰也先营,毙敌众多。关于于谦到底用大炮打死了多少瓦剌军,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国朝献征录》中王世贞为于谦撰写的传记,关于于谦在北京保卫战方面的记载较为详细:“(于谦)亟擐甲,统大营,营于德胜门外。诸门皆有兵,总二十二万。虏见我兵胜而严,不敢轻犯,以数骑来尝我。谦乃设伏于空屋,使数骑诱虏,虏遂以万骑来薄,我伏发败之。孙镗毛福寿复败之西直门。谦使谍谍上皇,�驾远。夜,令人以火�击其营。死者千计。贼遂退。”

而另一个则是倪岳为于谦撰写的神道碑,记载于谦在最后一役举炮击死敌军万余:“敌觇我军严整,不敢有加于我,我亦不敢向敌轻发一矢。喜宁嗾额森邀大臣出议和,且需金帛万万计。�强所难从,以起衅耳。对垒凡七日,是为十月既望,敌移,扈跸渐远,乃举炮击敌营。敌死炮下者万计。额森大沮,宵遁。京师解严。”

[摘要]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是土木堡之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明帝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开始。其实如果当时明帝国南迁,则会正中瓦剌的计谋。因为也先确实有攻占北京之意。

出警入跸图卷局部。

土木堡之战,要先从明军荒唐的战前准备开始说起。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领着不到十六万的明军正式踏上了亲征的道路。此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后明军行军途中也毫无纪律,甚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

01

土木堡之战布局与较量

王振导致惨败?

不久后,明军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到达了大同。结果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地告诉王振,如果明军继续出师,将正中也先的诡计。这一记载说明明英宗本来的亲征计划是以大同为中途站,继续北上寻求与也先在明帝国边境之外进行主力决战。亲征军在进驻大同以后,便派遣前军从大同出击主动攻击,瓦剌军队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明英宗的这个计划。但是郭敬的密报可不是虚张声势的恐吓,因为在明英宗进军的过程中,之前势如破竹般横扫明国边城和守军的瓦剌军队,竟然全部退出到了塞外。同时,也先及阿剌知院所部的游骑也开始在宣大一路袭扰。在这种态势下,再结合郭敬的密报,只能说明在明英宗的亲征军进军的时候,也先就已经在塞外做好了相应准备,只待亲征军的深入。最终明军自大同回师,大军东返。

但是在此时,明军的指挥层又因为回师路线问题发生了分歧。当时镇守大同的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亲征军宜自紫荆关返回京师,曹鼐向皇帝汇报以后,明英宗并没有采纳,而是最终决定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这一决定也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战惨剧的发生。由大同入紫荆关,则必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明实录》称,明军最终不由紫荆关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军踩踏了家乡的稼禾。但是这种说法其实略为牵强,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认为此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于是不采纳。《明史》进而认为,是明英宗自己不采纳自紫荆关返回的建议,执意要走居庸关。无独有偶,在《宣府镇志》中也记载是郭登奏请以后,王振也邀请明英宗回师,并丝毫没提及怕毁损家乡庄稼的事情。那么整件事情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在郭登奏请亲征军自紫荆关回师以后,王振也请求明英宗自紫荆关回师,但是明英宗并未听取,执意从居庸关回师。《明实录》为了避尊者讳,就将不从紫荆关回师的责任,推给了王振。

另一方面,自蔚州入紫荆关回师,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计划。虽然土木堡之战以后,论者多将明军战败的原因归罪到明军自居庸关回师的这一错误决定上。因为根据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大同地区的地图来看,当时大同至蔚州城途中有聚落城、许家庄堡、广灵城、顺圣川东城、灵丘城、浑源城等多个城堡可以作为庇护。

但是实际上,明朝九边地区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统年以后才逐渐筑成的。在明朝的天顺年间以前,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在正统十四年以前,从大同至蔚州城途中,其实就只有浑源城和广灵城两座城池。如前所说,明初的九边地区就犹如一个四处漏水的大筛子,是非常空旷的。且大同镇多为平原,一旦准备不足且正在行军的明军与瓦剌十几万骑兵在几乎毫无军事设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后果无疑会是毁灭性的。

那么留在大同又是否可行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明英宗东行回师后不久,大同就遭到了也先的毁灭性打击,大同城几乎被攻破。可见当时大同攻防战是十分激烈的。从十四年六月也先率大军进犯大同镇,到八月明英宗回师的两个月中,也先都不曾冒险进攻坚固的大同镇。为何也先在明英宗亲征军驻跸大同后不久,刚刚回师就直扑大同镇城,几乎把大同城打残?这就透露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信息:也先已经完全摸透了大同镇、甚至整个北方边镇防御体系的不足,即一旦将镇城斩首,明军将毫无还手之力。在明初那种无边墙、少墩台、少城堡的情况下,一旦镇城被打残,整个防御体系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之后,也先便可以安心地寻求最佳时机和明军进行战略决战。可见,打残大同城即也先战略的第一步,即让大同镇城不能对周边地区进行有效的支援。

也先打残大同镇城以后,也确实四处搜寻明军的动向,以求决战。此时如果驻留大同城,亲征军确实能够加强大同的防务。但大同周围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与瓦剌铁骑进行野战,大同总督宋瑛之前的惨败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明军指挥层恰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

当时也先探马四出,拼命探寻这支亲征军的路线。瓦剌军一旦掌握消息,便会立刻聚兵一处进行攻击。因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不久,大同便被打残,仅能勉强自守,根本无法做到任何支援。这就是也先的第一招杀手锏。也就是说,不管亲征军选择哪条回师路线,大同是肯定要被攻打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验证了大同至蔚州再到紫荆关路线的不可行。

在大同镇城和瓦剌军打得难舍难分的同时,亲征军的回师过程却似乎一路顺风,一路上并无瓦剌军队的截击。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今新保安镇)后的八月十三日,丧钟终于开始敲响。吴克忠与朱勇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两番惨败并全军覆没。

在之前的七月十五日,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曾奏称,有蒙古军队围攻马营已三日,并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在这份奏章中,其实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消息,那就是此时宣府上北路的独石城已经沦陷成为“虏巢”了。然而七月独石的失陷、马营的被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在独石城失守后,马营城守备惧不敢战,弃城遁逃。云州守备率军支援,结果战败,云州亦陷。独石、马营、云州,这三个宣府镇上北路最强军堡接连沦陷,造成了整个宣府镇上北路的恐慌,再加上消息不通,烽火不闻,以至于最后怀来、永宁等地的守军纷纷弃城逃窜。可以说,此三城的沦陷,直接导致了整个宣府上北路的崩溃。而此后宣府镇上北路和东路崩溃的消息,由于沿路缺乏烟墩和城堡,明军回师途中居然毫不知情!

当将近二十万明军和大量随属于八月十二日来到雷家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瓦剌的包围圈。那么最后发生在土木堡的那番大战,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八月十三日成国公朱勇等人战败以后,明军移动至土木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修筑起了能满足十几万人作战的堑壕和工事,和瓦剌军进行对峙,以至于也先军队无法接近。明军由于筑起壕堑,蒙古人无法接近,明蒙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三日。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出使者,到达明军阵营,持书议和。明英宗命令曹鼐同意其议和,复派遣二人送还瓦剌使臣。也先根本就没有打算和明军议和,从一开始就准备完全吃掉这支明军。也先佯装议和,派遣使者到明军阵营示好,导致了明军指挥官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他们最终相信也先的诚意,开始走出工事,进入行军状态。

但是没想到,明军刚刚越过壕堑,也先大军突然回转,“四面击之”,把正在越过壕堑、营伍不整的明军打了一个措不及防。十三万步兵和大量随行非战斗人员离开工事掩护、不成队列,在平原上遭遇十三万骑兵突袭,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蒙古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也先的这一举动成为压垮饥渴交加的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防御工事的明军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土木堡之战,明军就此战败,明英宗被俘。

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进军、回师及瓦剌伐明路线图。

02

北京保卫战

谁拯救了明帝国?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是土木堡之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明帝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开始。其实如果当时明帝国南迁,则会正中瓦剌的计谋。因为也先确实有攻占北京之意。《明实录》载,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虏中还者白叵罗至京,言也先会众议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而也先得知明帝国毫无讲和意图后,当即调集兵马,打算“再去相杀”,迫使明帝国南迁,恢复故元大都。

在也先调兵遣将,攒着劲攻打北京时,明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时间上赛跑。面对惨败以后军政残破的形势,明帝国要赶在也先入犯京师以前做足准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帝国沿边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勇”二字,为北京的备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也先自大同东进以后,于十月四日到达紫荆关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内官喜宁率领也先部前哨进入紫荆关北口。明军严阵以待,与蒙古军相持四天,蒙古军一直无法突破明军正面防线。但是,当时的紫荆关尚不完备,还有很多能通往关内的小路。加上由于明帝国建国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蒙古军能侵犯至此,所以这里武备松弛,军士战力不堪。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明军不可能将可通人马的隘口完全封堵,紫荆关依然像筛子一样四处漏防。虽然紫荆关先后有于谦调遣的一万二千余人把守,但是由于可通人马的隘口众多,守军分散防守,再加上太过仓促,所以当也先攻打主关口时,守军到达自己岗位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也因此,在也先凌厉的攻势下,守军纷纷溃逃。就在这一危急关头,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奋力挥舞帅旗,招得劲骑百余,晓以忠义,仅率领百余骑兵,纵骑驰突,与瓦剌军大战于升儿湾,并手刃数名蒙古军。韩青的骁勇成功地吸引住了敌军,引得蒙古军纷纷来战。韩青在乱军之中突中流矢,却仗剑屹然不动,居然自午时战至申时,打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明军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转战益力”。之后蒙古军凭借人数优势围之数重,想要招降韩青,不料韩青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我背忠义而狥汝乎!”说罢便引刀自刎。韩青死后,右副督御史孙祥又率领未奔逃的残兵凭关坚守长达四日。最终蒙古军眼见无法正面突破紫荆关,便找到还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绕到守关明军背后。腹背夹攻之下,明军逐渐不支,紫荆关遂破。关破后,孙祥并未奔逃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殉国。韩青、孙祥二人自始至终保全了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为北京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十月初九,也先所部突破紫荆关,至京师的路线再无一点障碍。也先纵骑狂奔,两日行二百余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而此时的明军,已不再是之前的狼狈之师。

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大约前后五十日的时间里,于谦一共调整将领约六十人。因为土木堡之败而被关入大牢的杨洪和石亨被重新起用,这二人是北京保卫战的灵魂人物。此前,在紫荆关死战的硬汉子韩青也是在于谦的任命下赶往紫荆关的,可见于谦看人颇为准确。

于谦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固城防并在北京城外设置障碍物。明军于城上、城垣、堞口新设门扉一万一千有余,沙栏五千一百余丈,以阻击瓦剌军。

于谦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调兵。在五十天的时间里,于谦一方面整顿京内残兵,一方面调集备倭军及河南、山东备 *** 军入卫,并且从通州的粮仓筹备了足够的粮草以补给军需。这些工作都在五十天内完成,不得不说是一场浩大的动员运动。终于,在紫荆关被破前夕的十月初八,于谦将一切安排妥当,可见孙祥及韩青的坚守是多么重要!

当时于谦在京师九门一共部署了二十二万大军。总兵官武清伯石亨守于德胜门,都督陶瑾守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于东直门,武进伯子朱瑛守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守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守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瑞守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于宣武门,皆受石亨节制。于谦身为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者,亲自披挂甲胄,晓以忠义,诸军感泣,战力高昂。随后于谦又下令关闭京师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于谦画像。

土木堡之战以后,也先认为明军皆不足惧,认为明军主力在土木堡被消灭,明帝国京城旦夕可破,于是不顾攻打紫荆关后士卒疲惫,需要休整,竟然两日急行二百公里,让瓦剌铁骑人困马乏,军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疲惫的也先部看到严阵以待的明军,士气更为低落。针对这种情况,“叛阉”内官喜宁再次动起了脑筋。他唆使也先让明朝大臣前来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但是明帝国只派遣了官职低微的王复、赵荣朝见明英宗,以示绝不妥协之意,“也先气益沮”。和谈的可能彻底破裂,战争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也先开始通过紫荆关向北京方向集结主力。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战斗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也先军先以小股骑兵窥探德胜门,于是于谦在德胜门外两旁空房内设伏,并先派遣数骑迎战,佯装败走,诱敌深入。也先军中计,派遣万余骑兵直追,此时道路两侧空房内伏兵骤起,击发神炮火器,也先骑兵力不能敌,只得撤出德胜门。德胜门之战明军虽然击退了也先军,但是明显没有对瓦剌造成巨大的杀伤。瓦剌在撤出德胜门以后,马上南下至西直门。孙镗前往抵抗,甚至手刃瓦剌前锋数人。此后也先军佯装北撤,孙镗中了也先军的计谋,追了出去。随后瓦剌增兵包围孙镗,孙镗力不能敌,且战且退,重新退到西直门,想要入城。但守城官程信严守于谦的命令,坚决不许孙镗入城,只是命令城头守军发箭炮协助孙镗。孙镗只得抱着必死成仁的决心与瓦剌军死斗。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最终高礼和毛福寿前来救援,不久石亨也分兵前来救援,瓦剌退兵了。

十月十五日,王敬、武兴率领部众列阵与也先军战于彰义门。武兴以神铳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报效内官数百骑列于后。连太监都骑马上阵,可见明军临时拼凑的成分。也先军到来后,明军以神铳轰退了也先军。不料敌军刚一后退,内官报效者就为了争夺战功,纷纷跃马而出。虽然临时征募的内官队伍漫无军纪也在意料之中,但是这对明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因为报效内官骑兵的乱冲,也先军见有机可乘,乘势杀回。明军阵破大败,被瓦剌军一路追逐至土城下,都督武兴中箭战死。紧要关头,王竑与毛福寿急忙来援,也先军眼见无力攻下北京,明军勤王大军又渐渐接近京师,不得已率军退出北京地区。

03

瓦剌的败退

明军野战中到底杀伤了多少人?

也先军的退军路线十分值得解说。根据《明实录》记载,在也先退却的同日,即十月十五日,居庸关遭到了鞑靼之未入关者(即阿剌知院)三万余人的攻打。如前面所说,撤军的也先同样加入了攻打居庸关的战团。史料记载“十五日,虏去。伯颜帖木儿奉上皇出紫荆,也先出居庸攻关共五万余人”。然而此记载中伯颜帖木儿先奉明英宗出紫荆关当为谬误,因为根据《西关志》,也先在进攻居庸关不力以后才“转寇紫荆”,可见也先军并没有先过紫荆关。那么就是说,当时居庸关被外部的阿剌知院和内部的也先共八万余主力攻打,战况十分惨烈。当时守卫居庸关的守将为副都御使罗通,罗通据城固守,视死如归。在瓦剌两部猛烈的攻打之下,居庸关西南隅栅突然颓圮,罗通急命老弱浇水灌城,当时天气寒冷,滴水为冰,冰城立成,吓得瓦剌军不敢靠近。僵持七日后,居庸守将潘成、赵玟认为,居庸关兵力不足,守军以客军和募兵为主,长此以往,居庸关一定会沦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奇兵巧出,歼敌于不测。于是明军选择了夜袭。明军观察到,瓦剌军夜间休息时,二人共宿一革囊,睡于两马之上。这样一旦有警,只要有一人惊醒,就会连带叫醒第二个人,并且快速上马。瓦剌军夜晚宿营的时候用精锐重装骑兵将其他军队围在当中,以为屏障。另外每骑随一犬,有警则以犬吠为号。如此小心谨慎的军事部署,若要夜袭瓦剌大营,以明军现有的兵力,实为不易。于是罗通煮了不少熟羊肉,然后下药。在后半夜的时候,罗通命令“夜不收”悄然靠近瓦剌军边缘,持羊肉投喂恶犬。狗吃了下药的羊肉,纷纷中招倒地不起,明军用石块掷之,活狗已然成了死狗。于是明军用绳索连套铁骑马足,使其不能任意奔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胜利女神慢慢偏向明军的一边。

准备充分的明军主力悄悄打开居庸城门,涌入瓦剌军营。在瓦剌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明军环绕也先军大营,突然举火鼓噪,杀声震天,并举火炮四面乱击。迷迷糊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瓦剌军大惊失色,纷纷准备上马迎战。然而正在休息的战马受到明军火把、鼓噪和大炮的惊吓,变得狂躁而不受控制。

战马嘶鸣,咆哮跳跃,欲要脱离此地,殊不知越是跳跃挣扎,明军套在马足上的绳索收缩得越紧,使得被裹在重装骑兵内部的瓦剌人更加无法突围。明军眼见时机成熟,纷纷架炮轰击外围瓦剌铁骑,瓦剌军人马在铁骑圈内自相践踏,死者数千,蒙古军大溃。明军乘胜追击,三战三捷,俘虏瓦剌军统帅那吉帖木儿,斩夺人马盔甲以及弓箭数以千计,并夺回了瓦剌军所掳掠的京师城外居民。居庸关内的也先主力溃散后直奔紫荆关,居庸关外阿剌知院部也远遁,居庸关之围遂解。但也先没想到的是,他的噩梦还没有结束。由于在居庸关耽误时间过多,明将石亨的追兵在也先溃逃时正好在紫荆关追上了他。也先军当时新败,军心本就不稳,也先亦惧怕石亨的追击。石亨利用他的这种心态,派遣间谍假意投降,到也先军营中,对也先说,石亨尚未至阵中,如今在阵中的统帅是假石亨,是来震慑你的军心的。也先因为刚刚战败,判断力下降,听信了明军间谍的话,率军来攻石亨。石亨趁着也先掉以轻心的好机会,率领石彪并精骑数十名,突然奋声大呼,直贯也先阵中,左右驰突,如入无人之境。

明代火药罐

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石亨能用小股人马直突也先阵营。因为两军对阵中,阵形已经布下,如果有小股敌军在己方所料未及的情况下突入,低级指挥官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脱离大军阵形,而指挥万人的高级指挥官很难指挥数万大军针对仅仅几十个人的袭击及时做出反应。石亨带着数十个人刀斧齐下,左冲右突,极大地扰乱了也先军阵形。明军见有机可乘,主力直突也先大阵,也先军大败。之前被瓦剌人劫去的羊马及财物也被明军缴获,而石亨部没有救出被掳百姓的记载也正好与罗通救出被掳百姓的记载相对应。此战后,石亨的威名为瓦剌所知,以至于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都称呼石亨为“石亨爷爷”。从这以后,瓦剌军再也不敢深入明朝的内地。

另一野战力量杨洪也连连大捷。在也先从北京撤退后,杨洪奉命与孙镗、范广等人率兵剿灭京畿附近那些尚未后撤,仍然在大肆劫掠的也先军残部。杨洪等一路进兵先至涿州,于霸州与“残虏”相遇,大破之,夺回被掳人口万余,马牛羊不计其数。此后杨洪又于固安取得大捷,生擒瓦剌将领阿归等人。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北京之战中瓦剌方面的伤亡情况。在明代人的记述中,也先的部队损失相当惨重。“所掠羊马货物弃遗如丘陵,虏号而奔,蹶枕藉,得归者才十之二三。”根据前文,如受到锦衣卫拷打的也先奸细所说,也先军在大同及北京保卫战中,战死病死的人达到万余,此为也先方面的记载。也先口中的战损是否准确,可以与明帝国方面北京保卫战中也先兵额折损的相关记载做对照。

在整个北京保卫战期间,对也先造成最大战损的明军当属石亨部。这个大同惨败的幸存者,在土木堡之变后,以失职的罪名被押赴京师审问。不久,也先长驱京师,此时有人向景泰帝推荐作战神勇的石亨,景泰帝命令石亨出狱,戴罪立功。于是整个北京保卫战成了石亨的舞台。

石亨统兵出安定门,遭遇瓦剌骑兵,石亨竟单骑挺刃而入,跃马左右驰突,“独杀数十人”,其侄石彪随后手抡板斧,跃马跳入虏阵,左右驰突。石亨、石彪的神勇极大地振奋了明军士气,诸军欢呼雀跃,声震天地。瓦剌不敌,向南退却,石亨却不依不饶,从城北一路追至城南,再次与蒙古军交战。蒙古军力不能支,向南溃退,此后石亨追打瓦剌三日之久,直至紫荆关,终于再次和蒙古军进行了大规模交战。勇猛的石亨及部下奋声大呼,手拿板斧直冲蒙古军阵,刀斧齐下连杀敌军数百人。石亨凭借此战成为北京保卫战中战功最卓著的将领。

《明实录》记载:“以武清侯石亨缴功次。册内将当先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级,阵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级。”这是战后明帝国对石亨部的封赏。北京保卫战时期的赏赐标准是:“敢勇当先,生获贼一名,或斩首一级,军民官总小旗甲军人升一级。”(也先攻入北京之前景泰帝之命令)也就是说,升一级的条件便是杀死或者生擒蒙古军一名。那么按照这个标准,石亨一部杀伤、俘获的瓦剌军在19880人以上。

除石亨部外,宣府总兵杨洪所率明军也对瓦剌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北京保卫战期间,杨洪曾率军六万追击败退的瓦剌军。杨洪一路追至拗羊山,击败其众,斩首数百级,俘虏敌酋阿归等人。

不过,明军的斩首数实际上要比真实的杀敌数少得多。因为蒙古素以拖回同伴尸体为战场首功,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比如匈奴人就规定谁带回战死者的尸体,谁就可以分享死者的全部财产。因此,如果明军在一战中斩首数百级,那么瓦剌就可能付出了十余倍甚至更多的死伤。据推算,杨洪一路对瓦剌的杀伤数当为一二万之间。

结合前文,也先攻击北京时,大约有十万之众,奔逃到居庸关时仅余五万余人。石亨部和杨洪部作为明军主要野战队伍,共同的战绩大约在三万到四万间。因此瓦剌方的兵力损失与明军的战绩正好能够对应上。

一般来说,按照军事常识,最后掌握战场的一方宣布的战果更接近真实。如果这个战果能与对方兵力损失情况对应上,那就更具说服力了。因此可以说,在北京保卫战中,瓦剌阵亡人数在三万人以上。那么为什么也先方面只承认一万多的己方战损呢?这其实也很好理解。这类具有裹挟被征服者性质的联军,往往只会计算己方核心力量的损失,对仆从势力或部落的损失则会无视。由此看来,也先方所承认的一万多损失,很有可能仅指瓦剌本部的损失,至于鞑靼、兀良哈、哈密、沙州乃至女真仆从军的损失则被无视了。

另外,史料中还有一个重要分歧,那就是北京保卫战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的记载。当时也先即将折返,于谦组织城头大炮炮轰也先营,毙敌众多。关于于谦到底用大炮打死了多少瓦剌军,一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国朝献征录》中王世贞为于谦撰写的传记,关于于谦在北京保卫战方面的记载较为详细:“(于谦)亟擐甲,统大营,营于德胜门外。诸门皆有兵,总二十二万。虏见我兵胜而严,不敢轻犯,以数骑来尝我。谦乃设伏于空屋,使数骑诱虏,虏遂以万骑来薄,我伏发败之。孙镗毛福寿复败之西直门。谦使谍谍上皇,轝驾远。夜,令人以火炮击其营。死者千计。贼遂退。”而另一个则是倪岳为于谦撰写的神道碑,记载于谦在最后一役举炮击死敌军万余:“敌觇我军严整,不敢有加于我,我亦不敢向敌轻发一矢。喜宁嗾额森邀大臣出议和,且需金帛万万计。葢强所难从,以起衅耳。对垒凡七日,是为十月既望,敌移,扈跸渐远,乃举炮击敌营。敌死炮下者万计。额森大沮,宵遁。京师解严。”

此两方史料记录相差较为悬殊。根据前文对明军杀敌数和也先逃至居庸关时的军队数量的分析来看,王世贞关于于谦在最后一役中举炮击死敌军千计的记载较为可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97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