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行业基本知识

物联网行业基本知识,第1张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1、icar,苹果iCar电动车计划,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苹果公司已经成立一个秘密研发中心,致力于自主研发一款“苹果”牌电动汽车。

2、icar,深圳市杰成电子有限公司旗下全新导航影音产品,iCar是深圳市杰成电子有限公司旗下以“安全行车”为概念的全新导航影音产品,iCar以“安全、智能”为主要特点。

产品独有“360°行车安全系统”、“智能停车安全系统”、“人性化远程监控系统”三大安全防护系统,完美诠释“安全行车”的设计理念。并且创新“网络应用”功能,引领移动互联驾驶潮流。

苹果态度

《华尔街日报》报道,即使研发项目进展顺利且高层决定将项目付诸实际生产,苹果的全新汽车产品仍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真正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也可能最后决定停止研发项目。为探索技术和潜在产品,苹果公司在研发中经常会设计出一些极具想象力的概念模型,但不会最终将它们推广到市场。

不过,消息人士认为,以苹果大规模招兵买马和研发团队涉及人员的级别来判断,公司这次是“玩真的”。

他们透露,苹果高层管理人员还飞赴奥地利,与高端汽车制造承包商麦格纳国际公司高层举行会晤。

百度百科-icar、百度百科-icar (苹果iCar电动车计划)

复试挺难的,复试不需要获奖证书。

南京邮电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南邮”(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

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省级工程中心(4个):江苏省通信与网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显示与白光照明工程研究中心等。

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5个):产业信息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

百度百科——南京邮电大学

华为已在全球设立数十个研发中心,主要国家包括法国、日本、印度、德国、印尼等,具体介绍如下:

1、法国:华为于法国期间,一直致力于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增强国际竞争力,华为将持续对法国的创新领域进行投资。目前,华为已在法国设立了芯片、数学、家庭终端以及美学等四个研发中心,其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应用。

2、日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在日本设立尖端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开发物联网和5G无线技术。华为于2016年在东京开设研发中心,随着开发进度逐步扩大规模。

3、德国:华为目前设有面向市场的产品开发基地和尖端技术研究基地“X labo”。除了深圳、上海之外,华为在德国慕尼黑也设有“X labo”,东京是第二个海外研发中心。

4、印度:目前华为于印度的研发中心印度本地员工占比高达98%。该研发中心将充分利用印度当地服务优势,打造全球服务交付中心,面向全球客户开展研发工作,主要负责开发通信软件和尖端通信网络服务方案。

5、印尼:2015年5月19日华为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华为印尼)与印尼通信部签署ICT中心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双方将联合打造印尼创新中心,共同推动印尼通讯行业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华为在法国设立传感器和软件研发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华为将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 开发物联网和5G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华为海外研发中心在印度投入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华为将与印尼通信部联合打造ICT中心

1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与信息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两大支柱领域和五个重点领域:两大支柱领域分别是微波成像技术和微波电真空技术,五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电磁探测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MEMS传感器技术和可编程芯片技术。研究所下设10个研究部门,包括微波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高功率微波源与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空间行波管研究发展中心、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部、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航空微波遥感系统部和可编程芯片与系统研究室。
在微波成像技术方面,电子所于1979年9月17日获取了我国第一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时至今日,电子所已发展成为国内星载SAR、机载SAR以及遥感信息处理领域最重要的研发机构之一;在微波电真空器件方面,电子所研制的器件已成功应用于卫星、雷达、火箭和大科学装置等整机系统,其中大功率速调管和空间行波管研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电子所已成为我国微波电真空器件研制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电子所的卫星遥感地面处理系统技术、总体技术以及卫星遥感图像解译的业务化应用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球探测方面,电子所面向国家需求,正在开展嫦娥三号测月雷达、探地雷达、穿墙成像雷达、地球物理电磁勘探装备、电离层探测与成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高功率气体激光器的高重复频率脉冲CO₂激光研究、高功率可调谐脉冲CO₂激光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可编程信号处理器件与技术方面,电子所自主研发成功高端可编程芯片“慧芯1号”和“慧芯2号”及其应用软件,处于国内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研究的领先地位;电子所研制的电场传感器、SPR生化分析系统、小型固态pH传感器、生化微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自建所以来,电子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电子所共有在职职工927人,流动人员504人(客座研究员7人),离退休人员758人。在职职工中,科研人员493人,科技支撑人员2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国防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津贴1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卢嘉锡人才奖获得者5人。
电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共有在学研究生497人,其中博士生229人,硕士生268人;有在站博士后3人。
电子所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与电子所进行国际互访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次。电子所多次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电子所编辑出版的《电子与信息学报》、《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雷达学报》在国内外发行,享有较高的声誉。此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线路与系统分会和中国质量协会科学技术分会挂靠在电子所,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推动我国电路与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改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质量工作。
电子所始终致力于在其各个研究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今后,电子所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电子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新贡献。
2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自诞生起就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创者和开拓者。
  1958年,为满足国家研制晶体管计算机的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前身——原中国科学院109厂应运而生。1986年,109厂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有关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部分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2003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先后为我国第一台锗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研究生产了半导体晶体管;为我国第一台硅晶体管计算机——“109丙机”研究生产了硅平面晶体管;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提供了半导体晶体管;为我国首台1000万次/秒的晶体管计算机“757机”承担了全部集成电路的研制生产任务。几代微电子人坚持不懈、开拓创新,承担并完成了上百项国家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已经成为一所学科布局齐全、研究领域广泛的国立研究机构。设有2个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11个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研究室,3个重大行业技术支撑的研究中心,涵盖了微电子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拥有职工1000人,在读研究生400人。与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在中国微电子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还是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依托单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秉承“惟精惟一、求是求新”的所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微电子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不畏险阻的坚韧意志,以成为“中国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高素质产业创新人才和优秀工程师的培养基地”为己任,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继往开来,和谐奋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99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