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有哪些

物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有哪些,第1张

智能电网-充电站的应用。
为了支援无人管理且散布范围广大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架构,物联网技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促成科技。光载无线通信技术ROF为充电站的M2M通讯及数据采集,提供了简单且灵活的方式,容许各充电站与控制中心连线。不论是部署在餐厅的单一充电站,或是在停车场或购物中心的众多充电站,所有的充电站与控制中心之间,都将有大量的重要资料和指令须要传送。只要透过光载无线通信系统,控制中心就能远端管理充电站所有的工作,包括使用者验证、开始及停止指令、传输使用者资料、xyk付款程序等等。光载无线通信技术还能协助控制中心远端管理充电站故障而发生的设备停机,并立即侦测人为破坏而导致的异常。
详细方案请访问飞瑞敖网查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类
(含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五个专业)
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1年自动化学院各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即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前两年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教学;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根据学业倾向,遵循学校相关规定和程序在大类范围内选定专业,后两年按选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修业。培养过程中,依托拥有国际一流设备的工程实训基地,构建网络化控制、物联网/传感网、汽车电子、智能电网、智能仪表、数控装备等工程实训系统,强化“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突出“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专业特色与“网络化控制”技术优势,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系统设计、产品研发、运行管理等工程能力。
本专业依托省部级重点学科,与Cisco(美国,世界500强企业)、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国内外一流院所共建有9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四联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10家国内著名企业建有实训基地,与重庆机电集团、重庆电力、国网信通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培养符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特征,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较宽知识面,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运动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机器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并联合培养博士生
优势专业方向:网络化控制、过程控制、嵌入式系统 特色二 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
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特色四 拥有国家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去向: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控制、检测与仪表、物联网系统、电子与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系统设计、软硬件开发、运行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围绕“感知中国”的人才战略需求,以自动化、计算机、通信和光电等为支撑,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以智能化、网络化测控为特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能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仪表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与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测控电路、数字化测量技术及虚拟仪器、光电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产品质量控制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重庆市特色专业,具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学生的深造提供了优良的专业支撑条件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特色二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重庆市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专业面向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仪器仪表设计应用与系统测控
具有网络化测控、通信仪表与智能仪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三个优势方向,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培养学生在测控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 特色四 建有测控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高水平科研及教改项目为基础的省部级专业实践及创新平台,与智能仪表、通信设备等领域企事业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基 就业去向:服务于科研院所、三资企业、通信运营商等单位的网络测控、智能检测、通信仪表、车辆电子、机器人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系统设计、运行维护或工程管理等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围绕电力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在电气工程、电力检测、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和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研发等工作,或在电力行业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维护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机学、供配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运动控制系统、风光储技术及应用、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创新,以国内外著名/大型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特色二 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
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高学历高职称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高水平科研项目为基础,贴近工业实际、集智能配用电和风、光、储、微等多种智能电网要素相结合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力系统及电气自动化设备为对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弱电并举。 特色四 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授位率超过90%,平均就业率超过97%,且有不少学生考上重点院校的研究生 就业去向:主要服务电力工业及其相关产业,承担“智能电网”相关的工程设计、运行管理以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产品开发、安装维护等方面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宽广专业知识领域,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分析、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需求。
主要课程: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系统设计、云计算与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与移动网融合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导论、工业物联网概论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依托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和国际标准。 特色二 专业方向服务领域广,就业范围宽;有海外学历经历、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教师,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平台和教学平台,与美国思科、韩国多所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特色四 具有“全国电子信息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中心” 认定条件,“物联网工程师”及“嵌入式工程师”授权资格,是“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验证示范基地”,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物联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系列规划教材》。 就业去向: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传感网、云端智能城市、智能系统等相关领域的系统设计、产品研发、运行管理等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突出智能电网在我国实现能源战略合理布局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本学院在智能电网方面的科研特长与技术优势,强化知识结构中的“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融合”特色,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我国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决策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通信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智能电网输变配电技术、智能电器、微电网控制技术、电网监控与故障诊断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专业发展起步早,本单位是全国第二批获得“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资格的少数高校之一,发展起步早;
专业建设投入大,中地共建、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项目等投入建设了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实验室、风光互补系统和电磁兼容实验系统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验平台。 特色二 专业内容强调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 特征,符合智能电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专业定位超前,以信息、通信、自动化及相关的物联网专业知识为支撑,以智能电网发、输、变、配、用五个环节为对象,电力专业知识与信息通信专业知识相结合、能源网络与信息网络并举,重点培养具有信息通信理论背景的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自动化等方向的人才。 特色三 专业科研实力雄厚,多次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和重点智能电网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产学研合作紧密,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中国电科院和重庆市电力公司等电力部门或研发机构建立科研合作,为积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供客观条件;
校企合作频繁,与新世纪电气、集智电气、华立仪表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为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特色四 就业方向市场前景广阔,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电力企业及其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电力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等部门是智能电网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需求方向。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专业特色,培养具备机械工程、智能制造、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本专业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特色,突出信息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重点培养机电一体化系统、汽车电子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方向的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就业面广,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主要在汽车与装备、IT制造、机电产品开发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维修维护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物联网产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物联网应用者使用情况调研

微软发布的第三版《IoT Singal(物联网信号)》报告显示,2021年物联网的应用持续保持增长。91%的受访组织是物联网应用者。

物联网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2021年,29%的物联网项目处于学习阶段;处于试验/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比例仍保持不变,2020年和2021年均为25%;处于购买阶段的项目比例增加了1%,从2020年的21%增加到2021年的22%;处于使用阶段的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保持稳定,均为25%。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初步统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263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

2、企业竞争: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根据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来看,企业在各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有所布局。

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21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一、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位居第二和第三,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大华股份、阿里云、联通数科物联网、科大讯飞、神州控股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智慧电网建设、电力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建设。
1、智慧电网建设:智慧电网是在传统电网基础上加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电力生产、传输、配送和消费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智慧电网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能源、信息、通信等。通过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可以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故障预测,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电力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电力设备远程监控系统是通过网络等通信手段,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对电力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可以降低人员巡检成本、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02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