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物作文 300字

描写动物作文 300字,第1张

最佳答案我是一只小蜜蜂。我们蜜蜂是过群体生活的。在一个蜂群中有三种蜂: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我就是这千万工蜂之一。
� 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这没有关系,它有千千万万个儿女,我们可以供养它,也算尽了孝道吧!在我的家族中,只有蜂王可以产卵,它一昼夜能为我们生下15万到2万个兄弟。蜂王的寿命大约是三年到五年,在我们家族中它可以说是寿星了。
� 在蜂群中还有一种蜂叫雄蜂,它和我们大不相同,它“人高马大”身体粗壮,翅也长。它的责任就是和蜂王交尾。交尾之后,它也就一命呜呼了。�要说家族中数量最多,职责最大的还是我们工蜂。我们是蜂群的主要成员,工作也最繁重:采集花粉、花蜜,酿制我们的“口粮”、哺育我们的弟弟们、饲喂我们的母亲、修造我们的房子、保护家园、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别看这样,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弱小的,我们的寿命也只有六个月,就像天空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仅有一点儿时间去闪耀自己的光辉。�
我们蜜蜂是自然界里最勤劳的了。开花时节,我们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蜜是很难酿的,我们要酿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如果我们的蜂巢同采蜜的花丛距离一公里半,那么我们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看样子,我们的功业并不次于“阿波罗号”呢!虽然我们采蜜难,但每年一窝蜂都能割几十斤蜜。在广东的同族们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如果动物世界也有组织的话,那么我们蜜蜂一定能获得“最热爱劳动奖章”。
� 也许您要问:在漫无边际的大自然中,你们怎么知道什么植物在哪里开花流蜜呢告诉您吧,我们有很多“侦探”,派它们去侦察,回来再把结果告诉同伴,我们的“语言”就是舞蹈。� 我们的家族就是这样。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必担心,我们还有兄弟,还有接班人。它们会像我们一样继续劳动。我们的家族就这样不断繁衍下去

全身呈白色,翅膀和头部为粉红色,头顶、额、眼 周和嘴基裸露,呈朱红色。头后枕部有冠羽,嘴长而向下弯曲。朱黯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

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它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朝鲜、日本,但由于过度猎捕而破坏了栖息地,国外除了日本仅剩笼养的三只外,在其他地方早已绝迹。在我国也已有多年不见其踪迹。直到1981年5月27日才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并因此轰动世界。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4年将朱鹭列为世界最稀有的五种鸟之一;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经过悉心保护。

扩展资料:

朱鹮非繁殖期通体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翅下和尾下亦缀有粉红色,飞翔时极明显可见。最外侧飞羽几全暗褐色,仅基部的内外缘以及羽干白色。第二枚内翈沿羽干中央部分以及羽端暗褐,第三枚仅先端沾染一些暗褐色,其余飞羽全白色。

头后枕部羽毛延长成矛状,形成松散的羽冠。繁殖期头、上背和颈缀有灰色,两翅粉红色较浅淡,第1-5枚初级飞羽具灰褐色端斑。

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但上下体的羽干以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尤以初级飞羽的粉红色较浓,头颈部的羽毛特化伸长形成下垂的冠羽。

整个面部,包括额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无羽毛,且呈鲜艳的红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红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脚亦为鲜亮的红色。

繁殖季节的成鸟在整个头部和颈部乃至肩部会分泌出黑色的小颗粒,将头颈肩部沾染成灰黑色,但必须指出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由分泌物造成的而非羽毛本身颜色的变化。

你好 朋友,这个应该是棕夜鹭(英文名称:Rufous Night-heron, Nankeen Night Heron, Rufous Night Heron)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56 - 66 cm。这是一个矮胖的鹭。黑色头冠,腿爪是明亮的黄肉桂色。头部硕大,短脖子,腿较短。
主要取食蛙类、小鱼、虾等水生动物,偶尔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栖息于临近水域的树林中、湿地、植被茂密的溪旁、红树林,淹没草原,公园和花园。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

自从有科学记录以来,地球就出现了五次生物大灭绝,而每次出现之后,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而如今我们地球似乎已经正在进入到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之中,科学家们已经多次发出警告。

并且根据联合国科学报告指出,我们地球生物确实正在出现大规模的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消失或灭绝,在2020年就已经有生物出现了灭绝。然而在生物灭绝出现的时候,我们也迎来很多生物的好消息。

这个好消息就是一些灭绝生物重现,出现了“重复进化”,还有就是消失几十年甚至上万年的生物重现。其中有一种与我国相关的鸟消失几十年之后,再次出现了,这是我们比较高兴的。

中国大鸟”消失60年出现

该生物就是中华凤头燕鸥,属于中型水鸟,体长38-42厘米。这种生物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叫法不一样,中国东北部称它为“夏候鸟”,南部称为“冬候鸟”。它的别名叫“黑嘴端凤头燕鸥”。该生物是无亚种,如今也是极危生物,所以这个中国最珍稀的鸟类出现之后我们确实应该好好保护,我们不能让它消失并且处于灭绝的状态。

“中国大鸟”首次发现是在1861年,而从1937年的时候,中华凤头燕鸥就处于消失的状态,甚至还有人说它可能已经灭绝了,由于它神气醒目的黑色凤头羽冠令人比较难忘,所以也有“神话之鸟”称,我国也是在它消失之后,不断地寻找,希望能够早点发现,但是这一寻找就是60多年,直到2000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终于在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发现了它,找到了,当时只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发现之后,成为当年鸟类学界头条新闻。

而在2004年之后,科学家们又在浙江韭山列岛发现另一处繁殖地。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特别是在马祖列岛首次发现的时候,专家们认为可能是因为“中国大鸟”去了一处人类活动禁止区,所以才得以生存,但是是不是这样也没有一个精确说法,并且就算是虽然中华凤头燕鸥回来了,它们的全球数量却不到100只,仍然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需要人类好好保护可能才会反转它的极危状态,似乎如今的状态也不太好。

消失生物重现是好事,如今怎么样了?

对于该生物来说,根据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连续在五个繁殖季节对中华凤头燕鸥进行考察。这种珍稀鸟类的全球总数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的情况,在三年间减少了一半,已经下降至不足50只(2010年),所以如今的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属于极度需要保护的模式了。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对鸟类的繁殖影响最大,这就是其中的原因,同时在我国山东繁衍地区也是,人类活动也证明了中国山东沿海地区的物种数量流失,这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类在岛上的活动和发展有关。

由于建造房屋、风力发电厂、灯塔和其他建筑物,因此中华凤头燕鸥缺乏合适的繁殖栖息地。所以说,人类只有重新保护采取新的方式来维护才行。不然生物的灭绝迟早都会发生,自然状态下可能也只有人类的活动干预最大了。各种威胁已经在让“中国大鸟”处于极危模式,加上主要以鱼类为食的鸟也因为沿海的环境发生改变,藻类植物已经逐步减少它的食物量,这也对它们产生了巨大威胁,“重重压力之下”生物灭绝确实在进行之中。

科学家警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第一段我都说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如今已经有科学家警告说在发生了。在6月的时候《国家科学院学报》也发表了说明,研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可能在加速。这场“人类引起的”物种大灭绝“可能在加速”,最终不仅会波及到所有的生物,甚至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就如“中国大鸟”一样,虽然我们发现了它们,但是从最新的研究报告来看,它的种群数量依然是在不断缩小。数以百计的物种灭绝正在将更多的物种推向灭绝边缘。

根据联合国科学报告指出,自工业时代以来,地球上75%土地和66%海洋生态系统遭改变。其中有100万种正面临灭绝,其中许多将在几十年内灭绝。所以生物的灭绝已经在路上,而最终人类也将是其中的“受害者”。如果人类不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对生态环境的改变,那么迟早我们只会留下一条路线可以走,那就是移居到地外星球上去。

这一条路肯定也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人类的科学技术达到一个新阶段才可能出现真正的转变,例如如今进行的“火星移居”计划,虽然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进行呼星移居,但是现有的科学技术还是达不到的,能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都比较少。

所以当人类真正地能够在“地球与火星”之间来去自如的时候,也不知道要等待多久,当达到那个状态的时候,真正的生物大灭绝也不用担心,我也将成为太阳系之中第一批移居太空的文明,人类的文明也将会永久蔓延下去,就能不能做得,但是如今必须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因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在发生了。

刻在良渚玉上的神徽,就是刻在良渚王朝统治者心上的魂,也是刻在良渚先民心上的魂。

在中国玉器史上,良渚玉年代不在上游,早年论玉文化,言必以黄河流域龙山文化为宗,没想到在中原文明眼中的南蛮之地,良渚玉实现了质的飞跃,匪夷所思地驱抵了玉史之巅。

若是把刻在良渚玉上的神徽,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其无与伦比的美,会让掌握了精良工艺制造装备的现代人觉得汗颜。

扩展资料:

良渚文化玉器中昀令人瞩目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这也是昀具代表性的纹饰。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它以其狰狞而怪异的色彩和对后世纹饰,尤其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巨大影响。

良渚文化玉器上刻有很多生动的鸟纹,如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全玉钺,袖身上琢有良渚神徽和神鸟图像。同在此墓的另一件玉琮,琢有16只相同的神鸟图形。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孔雀与绿孔雀的区别:

1颈部

绿孔雀胸颈部体羽主要为翠金属绿色,羽毛呈鱼鳞状,在阳光下犹如闪耀的龙鳞,因此又别名“龙鸟”;蓝孔雀胸颈部体羽主要为金属蓝色,雄鸟为宝蓝色,雌鸟则类似绿色,羽毛为丝状。

2面部

绿孔雀眼周蓝色,脸颊上有鹅的大块皮肤;而蓝孔雀则眼周和脸颊都是白色皮肤。

3冠羽

绿孔雀的冠羽长短不一,紧密聚集,呈长长的一簇,像一把匕首一样;蓝孔雀则是每根羽毛长度基本相当,仅在最末端才有羽枝,基部都是光秃秃的羽轴,较松散,呈扇形分布。

4翅膀和羽色

绿孔雀的翅膀为或浅或深的蓝绿色,整体颜色是发绿的,十分鲜艳,特别是脖子的毛;蓝孔雀翅上覆羽有白色和黑色交替的虎斑,全身的颜色,包括脖子,后面尾巴的毛都是偏蓝色。

5雌雄

绿孔雀的雌雄鸟颜色同样鲜艳美丽,雌鸟除了长不出华丽的尾屏外,其余各处几乎和雄鸟一样华丽;蓝孔雀的雌雄鸟颜色差别极大,雌鸟“很丑”,全身灰色,没有雄鸟那样华丽的羽衣。

6体型

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动物,颈部和腿比蓝孔雀更长,显得很高挑;而蓝孔雀的体型相对矮小一些。此外,蓝孔雀的翎羽较长,但是缺乏鞍羽。

7叫声

绿孔雀的鸣声高而洪亮,似“ga~wo,ga~wo”;而蓝孔雀的叫声类似“哇—哇”,声拖腔长,叫声似老鸦,有些难听。

8分布、学名和生态

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主要分布为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包括我国云南热带雨林。绿孔雀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跳求偶舞时,其巨大修长的尾覆羽需要较大面积的河滩才能摆的开,容得下。

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主要分布为孟加拉国、不丹、伊朗、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蓝孔雀生活在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在地面上觅食和筑巢,但在树上栖息,主要以种子、昆虫、水果和小型爬行类动物为食,能吃年幼的眼镜蛇。

9在文化中

在我国古代,绿孔雀曾经遍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中国神鸟——凤凰的原型。被捕捉后的绿孔雀,往往会被进贡给皇帝饲养,因此又叫“帝绿孔雀”。在汉语中,孔雀就是指绿孔雀。清代三品文官官服上的鸟类即绿孔雀。

蓝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在印度它们非常受欢迎,在许多地方它们不会遭到捕猎。在印度教神话中,孔雀是梵天等神明的坐骑,佛教神话中更是有孔雀大明王菩萨这一形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孔雀明王的传说包括整个佛教的文化来自印度,并非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

10保护级别

绿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EN),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得驯养;

而蓝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低危(LC),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国家林业局支持人工驯养的特种动物之一,人工养殖的孔雀也主要指蓝孔雀。我们在一些公园、动物园看到的孔雀大多是蓝孔雀。

参考资料:

孔雀属—百度百科

这是因为朱鹮并不知道娃娃鱼在人类世界属于保护动物,在它看来娃娃鱼就只是它的食物,所以伤害就此产生。先来说说保护级别稍高一些的朱鹮。朱鹮在中国古时候也被称为朱鹭,其中它名字中的“朱”字主要体现在其前额至面颊部分均为红色。不过当朱鹮进入繁殖期时这些鲜红色部位会转变为灰黑色。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颜色转变,原因在于处于繁殖期的朱鹮会将颈部长出来的黑灰色分泌物涂抹至头、颈、背等地方。

朱鹮属于东亚地区特有物种,其最初的分布范围是较为广泛的,数量也比较多。后来由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外加来自天敌的威胁以及朱鹮并不具备较强繁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朱鹮的数量开始越变越少。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现象时,朱鹮随之被列入保护名单之中。一开始由于朱鹮的数量实在太过稀少,所以人类将其列入到了极危名单之中。后来经过保护与人工繁育,近些年朱鹮的数量有所增加,于是它的保护级别也被更改为了濒危。现阶段,朱鹮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动物,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则属于Ⅰ级保护动物。

朱鹮平时喜欢在有水的地方活动,所以它的食物来源也包括水中的鱼虾等生物。早前有一名来陕西汉中的张女士便无意间拍摄到了朱鹮进食的场景,当时朱鹮所吃食物是一条鱼。本以为这只是一条普通鱼,结果后来才发现这是一条“珍贵”鱼。这位张女士拍到的朱鹮正在吃的其实是在《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中被列为Ⅱ级保护动物的娃娃鱼。网友在看到张女士发布的视频之后也是纷纷调侃也只有同是保护动物的朱鹮才胆敢对Ⅱ级保护动物娃娃鱼下嘴。不过都说“不知者无罪”,朱鹮可不知道自己吃的娃娃鱼是保护动物。

这娃娃鱼也被称为大鲵,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两栖类生物。娃娃鱼在中国很多地方均有分布,但是它的整体数量并不算多。其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时候中国国内的娃娃鱼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娃娃鱼数量开始急剧减少。造成娃娃鱼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第一在于环境破坏,第二在于娃娃鱼富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为数量大幅度减少,娃娃鱼现阶段正处于“极危”动物的名单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13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