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物联网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

2022年物联网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第1张

以内
1 余洋, 刘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研究[J] 计算机应用, 2019, 39(2): 521-523
2 李萍, 王玉梅, 李玉婷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2): 199-206
3 李春梅, 张晓娟, 郭晓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安防系统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9, 36(8): 2228-2230
4 李晓慧, 王振宇, 王良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9, 13(3): 531-537
5 胡宏伟, 吴晓峰, 卢超 物联网在智慧安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9, 40(8): 2077-2079

6G基本是毫米波了,传输和绕行能力更差。如果铺设基站话,密度更大。所以马斯克的Space X才提出星链计划(Starlink),用数千颗低空卫星在K波段传播,数万颗卫星在V波段传输,于是省去了基站间的光纤传输,同时也省去了很多地面基站,并且全球数据传输无死角。

马斯克是一个狂人,想法也非常有创意。但问题是6G也绕不开庞大的地面基站建设。6G对于云层穿透力也很差,有时候还是要依赖地面基站。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实施大概需要花费3000亿美元。

星链计划实施可能性还是非常大,主要是军事价值太大了。仅这点,这对于美国来说,还是具有投资欲望的。最关键是使得美国在通信技术方面弯道超车,重新站上制高点。

总体感觉,美国就是一个军事优先的国家。对于民用通信的使用,美国就必须讲究利益。所以美国4G基站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一些偏远地区根本没有通信信号。

由于5G最大的场景应用,就是智能 汽车 ,在行驶路段上,信号传输应无死角。智能 汽车 可能是5G产生商用价值最大的板块。如果5G的场景应用不能产生更大的商用价值,仅限于军事或部分工业物联,那么投入的资金就不会收回,因此美国还是有很多短版要补,绕不开地面基站。

未来可能是4/5/6G信号共同传输,美国不太可能绕开5G发展6G。

另外,华为5G技术大量使用的是S波段,而这个频段恰好被美国军方占用了。所以美国商用频段就必须绕开这个频段,这也是美国无节 *** 打压华为的原因之一。假如华为技术铺设到除美国之外的全球,等于是全球拥有军事基地的美军就要让出这个频段。

有时候还不得不说美国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国家,但问题是美国的6G计划还纸上,在天边。而我们的5G技术已经在脚下了。5G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物联网,等中国5G铺设完毕,大量的应用软件就随之升级。缺失5G技术的美国,相关产业等于落后中国一个代差。

中国一带一路的沿途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把通信设施随之铺设到沿途国家,等于是整个欧亚大陆都用的中国标准。美国不着急都难于理解。

对于5G和6G,其实都是一种在未来发挥着极大作用的通讯技术。5G的标准现在已经定了下来,但6G的还在 探索 中,没有标准。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华为,在5G技术和应用供应上,几乎是在全世界出尽了风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跑出来一个这么牛的企业,美国当然不服气,这种不服气,已经在过去的一年里各种磕磕碰碰中提显得淋漓尽致。

而现在,遇到的问题非常实际,大家要不要用华为的5G技术,很显然,很多国家已经同意用了,但美国不干。不想用,不想用得找个理由啊。

就等于过年,你隔壁的三婶家做的腊肉分给大家吃,本来也想叫你吃,你不服气,因为你认为你才是全村做腊肉最牛的人,如果你吃了,你就认怂了,所以你对我宣布,你要做一种村里从来没听过的腊肉----一号腊肉。

因此,如果美国出于装逼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外宣布要绕开5G搞6G,并不是不可能,尽管这个6G,可能是比华为的5G好那么一点点,那也是6G,因为目前行业还没有公认的标准,美国完全可以做这么一个标准。

当然,如果美国真这么做了,全世界都笑话他,毕竟,你也太装了。除非你手里真有货。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其实对真的对我宣布了,但美国没有底气,只好说在试验6G,并不是推出6G,这样,也绕开了5G的话题,直接讨论6G,侧面来炫耀自己,还是通讯行业的老大。

你们这群LOW逼,还在谈论5G,哥已经在忙着搞6G了,惊不惊喜,期不期待?说实话,这么干是可行的,当年美国和苏联冷战的时候,双方搞太空装逼战。当加加林同志搭着火星进入太空的时候,美国宣布,哥才不在乎上太空,哥上的是月球。

于是,美国开始了牛逼哄哄的阿波罗计划。同样的道理,虽然现在中美关系没有那么紧张,但如果真的很紧张,很有必要的话,美国各界很重视的话,我真觉得他可以搞6G。

当然,现在看来,不是很实际,相对理性来说,美国不会这么干了。但就这个话题本身,并不是不可能,因为川普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黑天鹅。

美国人很狡猾,应该把它认为成“大”。不应认为是“小”。

美国在5G标准制定上,表示愿意同华为合作,其实质就是承认华为5G技术的地位,也承认美国在5G技术上落后中国华为。美国想直接搞6G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想讨个面子,搞政治作秀满天过海而已,寻找一下心里平衡

别人相信美国有这个能力,但我不认为美国有这个能力,5G都未实现,直接跳过5G,搞6G,我认为:美国是在吹牛,因为有诸多事实证明,美国不可能做到,这次新冠疫情在美国暴发,美国不是号称,美国医学先进世界第一吗?而今美国确诊200多万,死亡12之多,美国连疫苗都未能研制出来,这能说明美国医学世界第一吗?美国在军事上,大搞核军备竞赛 ,它美国在目前这个经济危机局面,还有这个能力吗?依我看:美国是吓唬全世界人民!美国股市多次熔断,美国宣布从国外大量撤军,这足以证明美国经济彻底崩溃,这次美国民众大量失业,美国大量印空投钞票,这也完全坐实美元霸权即将完蛋,美国心想要发展的事多如牛毛,可是,它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国拿什么去搞军备竞赛?空口说白话,站着说话不腰疼,美国要跳过5G,直接搞6G,纯属吹牛逼,有人信,但我不信。回答完毕 ,

美国跳过5G直接研发6G犹如蹒跚学步的幼儿还没学会走就要想跑,结局一定是蹲腚栽脸、自取其辱!

如今的霸权美国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嘴脸,华为高 科技 领先世界让不可一世的霸权感到了威胁!倾尽全力不择手段打压华为,但是华为是压不到 科技 巨兽,霸权实在对华为没辙!使出了忽悠人的下三滥伎俩!谎言终究是谎言!霸权终究会自取其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伟大的美国永远世界第一,10以下的G人家都不发展,人家直接发展11G了,人家的11G开车烧空气,吃饭靠西北风,通信直接站在最北极一张嘴立马传到最南极。冬天搬到太阳上,暖和,夏天搬到银河里,洗洗凉快。地球已容不下老美,羊屎蛋儿粘鸡毛儿,早已能上天了!伟大的美国,拜拜!——哈哈哈

美国跳过5G直接研发6G,?

技术是可行的,也不算技术创新,智能手机升级版,3G有世界标准,3~5年升级4G,又升级了,5G,先解决5G手机,网速快,内存大,轻,薄,屏大,软屏,还有很多附加功能。

移动,无线,就是创新,蜂窝到智能,是技术升级,蜂窝,一个基站,管一窝手机,超过服务区,转交给另一基站,算漫游,加钱,出市,出省,超过800公里,话费价格不同,智能手机,技术升级了,漫游成本微不足道,国家强压,才去消漫游费。

5G还没普及,就要研发6G,6G的方向,要解决5G存在的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新技术可以投入商业应用,研发样机,成本,可靠性,性能,各家都在研发,可投入实际应用了,再共同制定标准,谁家最先进,采用谁的标准,各家最先进的技术,凑到一起,各家都申请了专利,没采用,算屁,用我的设计,给钱,专利费,华为专利最多,美国5G落后了,选用S波,传输损耗大,戸外,靠近基站,才有信号,躺床上,不能玩了。

星链计划,解决了传输损耗,一万多颗低轨卫星,基站放在卫星上,已投入试用,最终,42OO0颗卫星,星际互联互通。使用S波段,微米波。

我国用微米波5G星地通讯成功,(星际,星与星,星地,星与地)

南京,研发微米波芯片,通讯费用降为在用的50分之一,

美国微波6G投入商业使用,运行成本高5O倍,谁用?

卫星电话,铱星,24颗,海事,探险,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率高了,铱星亏损严重,清华2O年前研制铱星电话,进口3万元,国产一万元,

铱星电话,星地直接通话,比大哥大还笨。美国用6G,成本?普及,?商业使用,跳过5G,不可能。军用,不计成本,早就可行了,技术问题早就解决了。

跨过5G搞6G,美国决定弯道超车! 日前,美国宣布成立6G联盟,高通、微软、Facebook、Interdigital以及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AT&T和T mobile是6G联盟的初始成员,三星、诺基亚也是联盟成员。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公司华为、中兴并未被邀请加入联盟。


绕过5G搞6G?不可能!

首先,我们对于美国当下5G网络的落后感到同情,目前经过测试的各个国家当中,只有美国的5G网络下载速度最慢,其下载网速竟然只有5G网络最快下载速度最快的沙特网速的1/5,令人不可想象,这竟然是世界网络通讯领域最发达的美国吗?

其次,美国公司搞的卫星互联网或许只是一个烧钱找钱的幌子。有人说,美国怎么又急急火火地成立6G联盟,美国不是有卫星互联网网吗?特斯拉和亚马逊的星链计划,不是规划了几万颗卫星,不是也发射了很多卫星上天了吗?其实,即便发上去几万颗卫星,也达不到通讯网络的建成,人类当今的网络通讯是从1G到5G的逐代积累过程。因此,有传言某些公司创造这样的项目,无非就是发卫星烧钱、卖钱而已。

再次,5G没搞好,绕过5G搞6G可行吗?我们知道,至少未来10年是5G时代,5G的任务是完成人类 社会 的万物互联网建设和人工智能体系的建设,等到10年后6G研发成功,无论它有多先进,人们一定是把6G网络建设在5G所搭建的基础设施之上,而不是凭空来一个6G网络,把以前人类所积累下来的通讯体系和基建全部拆卸掉,这怎么可能?而如果你没有5G网络或者5G网络做得不成功,基本上就等于在万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里的落后,即便手握先进的6G技术,恐怕也不会在整个经济 社会 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 直接绕过5G,想通过6G实现弯道超车,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要超车也没问题,请先踏实地把5G建设好


美国6G联盟意欲何为?

美国一直想跳过5G搞6G,这个6G联盟未来有三大重要任务,首先是建立6G的路线图,其次是制定6G政策及预算,然后就是快速完成标准化及商业化,接着就是向全球推广。

其实挺可笑的,如果美国不认同当前华为所主导的5G网络通讯技术,完全可以组成一个攻关小组,研究另外一套5G网络通讯技术,现在看来,虽然这个6G联盟挂的是6G的牌子,可是你没有通过5G这一关,即便它研究出新的网络通讯技术,那也只能叫5G。这就好比设计 游戏 关口,你打过第四关之后,看到别人已经快打过第五关了,你赶快找来 游戏 设计师,说把我的第五关改成第六关,我好实现对于其他对手的超越,这不就是玩吗?


因此,从我个人来看,美国虽然表面上成立的是6G 联盟,但恐怕请来这么多军师(企业)的目的,无非就是改善及修订其拙劣的5G网络建设,美其名曰6G联盟,其实就是帮助美国把5G网络搞起来,而且他还有一个小心眼儿,希望通过这个联盟,把美国5G网络搞得比其他国家还要好。

大家可能还记得吧,美国曾经通过一个5G战略,也是找了一大堆 科技 公司,结果后来也不了了之了,后来又希望美国电信运营商与华为在5G技术上合作,但你知道吗?没有已经没有了专业的网络通讯技术公司,而美国电信运营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搞这些,于是这些事也都不了了之。

我分析成立这个联盟的目的,就是搞美国5G,但这么多公司,钱从哪里来?怎么分工?未来怎么分取收益?恐怕连这个都没搞清楚,在美国就盲目地搞举国体制,怎么可能?

可能性几乎没有,美国现在是5G败走麦城,拿6G忽悠忽悠。这么说吧,像爬山,中国5G已经登顶了。美帝还在山脚,他酸酸的说这山不是最高的。我要选个最高的山。

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来,随着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短短300年时间内就在地球上发射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天空、大地、高山、平原、沙漠、海洋卫星如同上帝般那样俯瞰而视,在地球任何地区勾勒出来纵横交错的画面。从遥远的北极到遥远的南极,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没有谁可以逃避得过它的观测。
因此,卫星存在的意义不言而喻,其所提供的空间信息、时间基准信息对于人类 社会 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卫星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第二种含义是指人造卫星,它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目前,人们更喜欢把人造卫星笼统说成卫星。
卫星产业链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以及卫星应用和服务四个环节。
卫星制造商只负责制造卫星和运输卫星,而卫星发射入轨依赖火箭、航天飞机这些飞天工具,所以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则需要火箭制造商完成。
卫星和火箭存在技术、资本密集和高集成总装的特点。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卫星制造相关技术,而且相关国家也都是由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或极少几个大型军工企业掌控核心技术,垄断特征明显。
例如,我国的卫星制造就是由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下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以及中国卫星等组成。火箭制造由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
任何一条卫星通信线路都包括发端和收端地面站、上行和下行线路以及通信卫星转发器。这些都构成了地面设备。
地面设备是卫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面设备的基本作用是向卫星发射信号,同时接收由其它地面站经卫星转发来的信号。具体来看,地面设备涉及网络设备的信关站、控制站、基小口径卫星通讯中断等,以及消费设备的直播卫星DBS谍影天线、卫星移动终端、数字音频广播服务设备、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硬件等等,它们主要由中国卫星、中国卫通、海格通信、振芯 科技 、合众思创、华测导航等企业提供。
卫星应用是利用卫星技术及其开发的空间资源在国防建设、国民经济、 社会 文化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应用的技术。
根据技术和服务要求,卫星主要划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遥感卫星三大类别。
通信卫星只需要在赤道上空等间隔分布3颗就基本可以实现除两极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作用在于传输电话、电报、电视、报纸、图文传真、语音广播、时标、数据、视频会议等。
导航卫星一般由24颗卫星组成,可以对地球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常见的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卫星以及欧盟的Galileo。导航卫星的作用在于车辆监控和导航、海上运输和渔业、大地测量(测绘、勘探)等领域。
卫星遥感主要利用各种遥感器,接收和测量来自地球、海洋和大气的可见光辐射、红外线辐射和微波辐射信息,目的多数是对土地资源、气象、防灾减灾等领域进行监测。
从价值链来看,相对于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应用服务构成了卫星产业的主体,尤其应用服务是卫星产业链商业价值产出最高的环节。
据《2019年全球卫星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产值约为2774亿美元。其中运营服务收入为1265亿美元,占比46%,地面设备制造收入为1252亿美元,占比45%,卫星制造收入195亿美元,占比7%,卫星发射服务收入62亿美元占比2%。总体来看,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应用与服务环节约占整个产业规模的90%以上。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从此开启了人类由来已久漫游太空的旅程。
1960年4月1日,美国在东海岸把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送入轨道,揭开了当代科学技术利用卫星观测地球的序幕。
在冷战时期,美苏军事竞赛诞生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卫星。
随着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在1975年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取了第一批对地遥感图像。接下来,法国、印度等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加入卫星发射的行列,发射的卫星数量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卫星的发展也在逐步向“小卫星—大卫星—现代小卫星”升级转变。
卫星产业迎来繁荣期。
根据UCS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10月1日,全球在轨有效运行的卫星数量总计2218颗。美国拥有988颗卫星,中国拥有320颗卫星,俄罗斯拥有161颗。其中,中国的卫星约占全球数量的14%,约为美国运营数量的1/3。
此外,剩下749颗卫星被其他国家瓜分。
具体从三大应用卫星来看,在通信卫星领域,全球数量总计829颗,中国44颗占比5%,美国381颗占比46%,俄罗斯83颗占比10%。
在遥感卫星领域,全球共有769颗,由45个国家和地区所有。美国是全球拥有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共有393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而中国共有140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在轨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
在导航卫星领域,据了解,美军的GPS导航系统共有24颗卫星,分别在6个轨道运行,每条轨道运行4颗卫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也和美国的GPS非常相似,卫星数量也是24颗,在3个轨道上运行,每条轨道运行8颗卫星。欧盟多个国家联合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导航卫星数量比美俄要多一些,总共有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是工作卫星,3颗是备用卫星,共有3个轨道,每条轨道运行10颗卫星。
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由于起步晚,轨道位置要比美国的GPS导航系统高,因此需要用到35颗卫星,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而且,在早期技术发展不成熟下,还需要逐步对卫星进行更新换代,因此所需要的数量也会被目标数量还有多。
目前,北斗卫星数量为55颗。
可见与美国等航天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运行的卫星数量上存在差距。尤其在通信卫星方面,中国的卫星数量较少,更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于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日益突显,以及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产业当中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被人们所看好。
全球各国纷纷将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
从目前来看,国外提出卫星互联网计划的既有波音、O3b、Telesat、ViaSat等老牌企业,也有OneWeb、SpaceX、Theia、Audacy等新兴 科技 公司。
O3b 星座 系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成功投入商业运营的中地球轨道(MEO)卫星通信系统。2019年2月,旗下首批6颗 星座 卫星发射升空,太空互联网计划进入部署阶段。
SpaceX的Starlink 星座 项目规模庞大。2015年,SpaceX就拟打算发射15000颗小卫星建设两个卫星互联网。2018年,SpaceX获得FCC低轨道卫星通信网准入许可,并发射了两颗测试卫星。2019年5月,首批60颗“星链”卫星被一次性发射入轨,创下了人类 历史 上单次卫星发射升空数量之最。11月,第二批60颗“星链”卫星再次发射并成功入轨。
截至2020年3月18日,SpaceX已经将第六批60颗“星链”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至此,该公司已累计发射近360颗星链卫星,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拥有卫星数量最多的商业卫星运营商。
此外,波音公司近期提出了规模接近3000颗卫星的 星座 计划,而亚马逊提出3200多颗低轨卫星计划,LeoSat MA公司提出80颗卫星的低轨 星座 计划。
面对全球低轨卫星及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也紧追直上。
2018年,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的鸿雁 星座 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相继成功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试验性质卫星进入轨道,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国内打造天基互联网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9年,我国宣布首个天基互联网系统——“虹云工程”,着力把互联网“搬”到太空上去,在太空铺设网络。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
在天基互联网总部署下,目前民营企业中,九天微星物联网 星座 计划于2020年底前部署完成72颗低轨卫星。银河航天计划打造全球领先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星座 ——银河Galaxy卫星 星座 ,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5G通信网络。
此外,星网宇达、和德宇航以及欧科威等国内企业也公布了低轨卫星计划。
天基互联网系统功能强大,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未来天基互联的时代将会是我国通信领域的一大“王牌”。
(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6月26日,OPPO在MWC上召开发布会,展示了全球首款屏下摄像头手机,引起了关注,随后他们又在发布会上官宣了全新的“无网络通信技术”。我一脸懵逼——除了吼,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不依靠网络的通信技术吗?

(图自:OPPO官方)

据OPPO称,他们的无网络通讯技术能够在3000米内不依赖蜂窝网络、Wi-Fi、蓝牙等传统通信方式的条件下,实现OPPO设备间点对点的文字、语音传输和语音通话。同时还支持多设备组成小范围局域网,并通过手机中继拓展通信范围,只要处于信号搜索范围,即可实现局域网通信。

哦,原来是自组网技术。

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了此前 华为 手机的无网络互传技术HuaWei Share。如果说华为的技术是近距离高速同步数据的创新,那么OPPO这个无网络通信技术则瞄准应急通信、高干扰高负载极端通信条件下的数据交换,在一些信号比较差或者LTE负载过大的地区,比如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展会等场景比较好用。

在现场演示时,一台经过改装的OPPO R15手机在切断所有信号的情况下,还可以像对讲机那样通话和传输信息。这一切都是通过设备自发组建网络完成,不依赖LTE、Wi-Fi、蓝牙或Zigbee等已知通信方式。

(图自:新浪科技)

据悉,该技术采用了OPPO定制的芯片与通讯协议,可以实现低电量下可以维持72个小时的文字通讯续航,以及支持持续信道监听,在被其他设备发现后可以发送关机前记录的最后GPS位置,让用户在野外手机关机、失联等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被搜寻。

(图自:新浪科技)

无线自组网技术其实由来已久,最早的应用区分主要是 物联网 和非物联网领域。

据环球专网通信报道,在物联网领域,主流的Zigbee、蓝牙等技术都集成了无线自组网功能,用于近场、海量终端之间的小数据量传输。在这个领域,无线自组网具有统一的标准,产业链成熟。

而在非物联网领域,无线自组网技术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即美军的先进战术通信系统,称为Ad Hoc,目前已经成为军用电台的必备功能。2000年左右,Ad hoc技术开始转为民用,称为Mesh技术。2003年,IEEE标准组织开始制定Mesh标准,2006年提出了80211S,即Wi-Fi体制的Mesh标准。

在Wi-Fi Mesh之后,基于COFDM技术体制的Mesh产品逐渐成为主流。COFDM自组网产品的工作频段、发射功率和无线传输技术都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摆脱了Wi-Fi Mesh对公共频段和商用套片的依赖,室外移动环境下的覆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应用场景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比较成功的应用如公安原有的无线图传系统等。

但是,COFDM技术与主流3GPP技术体制有较大的差别,各厂家的标准也不统一,相应的产业链比较薄弱,应用比较零散,无法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环球专网通信认为,尽管自组网技术一直都是业界研究的热点,但是该技术直到4G规模商用也没有进入主流3GPP标准规范之中,主要原因还是运营商市场对自组网应用的需求并不是太多。

相比运营商网络,无线专网要求更广的覆盖范围、更灵活的组网方式和更强的上传容量,需要支持脱网直通、多跳桥接以及无中心节点自组网等功能,而宽带自组网技术是满足上述需求的关键,因此3GPP标准在R12及后续版本中都对自组网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的标准。

3GPP标准在R12版本中增加了邻近服务功能(Proximity Service, ProSe),定义了相应的空口,即PC5接口,以及空口技术规范,即Sidelink规范。在LTE帧结构的基础上,Sidelink规范增加了discovery信道,用于终端之间的相互发现,通过同步信号实现终端之间的同步,而对于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则延用了LTE标准。Sidelink空口规范支持蜂窝小区内和小区外的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终端之间可以自组成网,因此,Sidelink实际上就是3GPP体制下的宽带自组网技术的空口规范,是未来各种3GPP体制自组网产品的技术基础。

相比COFDM封闭技术体制的自组网技术,3GPP体制的自组网技术能够充分利用4G以及5G的开放的先进技术,相关的产品也能够充分利用3GPP成熟的产业资源,从而大幅提升产品的性能指标,扩展应用场景,增强实战效果。其中,一些关键的技术和功能包括:

1、信道编解码

业务信道采用Turbo码,其编码增益比COFDM自组网常用的卷积码具有显著的提升;

2、高阶调制

最高可以支持256QAM,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利用成熟的AMC机制,可以根据信道条件动态调整调制阶数,保持空口流量的平稳;

3、多天线技术

在R14版本中,Sidelink规范增加了发射分集功能,,为后续进一步引入空分复用奠定了基础。利用LTE成熟的MIMO技术,3GPP自组网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频谱效率,在两天线配置下,频谱效率能够达到6 8bps/Hz,比COFDM自组网的频谱效率提升了4 5倍,这对于频谱资源有限的专网用户非常重要;

4、HARQ技术

融合重传和前向纠错功能,显著提升空口传输性能,特别是空口的稳健性,有助于传输时延的减小;软合并功能能够进一步提升纠错能力;

5、QoS机制

非3GPP体制的自组网产品大都没有完整的端到端QoS机制,只是一个IP管道而已。但是在ProSe功能中,定义了数据包优先级(ProSe Per-Packet Priority:PPPP),针对语音、视频、数据等不同的业务进行分级保障,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组进行分级保障。QoS分级保障是无线专网的必要需求;

6、新波形

利用F-OFDM、UFMC等5G中讨论的新波形技术,3GPP自组网技术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利用专网有限的频谱资源;

上述这些功能对于传统自组网大多还是新技术,而这些功能在规模部署的4G网络中已经证明能够显著提升无线性能,因此也将显著提升无线自组网的无线性能。当然,随着更多应用场景的引入,Sidelink规范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在R12的基础上,Sidelink规范在R13中增加了跨载波终端发现、数据包优先级、UE-to-Network中继等功能,在R14中增强了中继的功能,能够支持更多的跳数,结合桥接功能,单个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有了更为明显的提升。Sidelink规范在R14中也被运用到V2X标准中,用于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之间的直接通信,基于车联网的应用要求,在当前的R15版本讨论中,载波聚合、64QAM、发射分集、更短子帧等关键技术和功能极有可能增加到规范之中,而在R16版本的早期讨论中,包括 V2X切片、E2E QoS、多播、定位等新功能也列上了讨论的议题。

目前普通的对讲机手台对手台的通讯距离一般在3-5千米左右,换言之,OPPO的无网络通讯技术已经超出了Wi-Fi与蓝牙的覆盖范围,达到了普通对讲机的要求。推测OPPO应该使用了无线电技术来实现超远距离通讯。

其实在荷兰科技媒体LetsGoDigital本月早些时候的报道中,OPPO已经在欧洲市场获批了“Reno F”和“Reno Z”两款型号,Reno Z新机所采用的全新MeshTalk技术估计就是上面提到的“无网络通信技术”。

目前OPPO已经向EUIPO提交了Mesh Talk和Mesh Talkie两个商标

如果OPPO的无网络通讯技术切实可行的话,那么以后OPPO手机就可以胜任自驾游、短长途出行的车队通讯需求,自带一部分“越野”属性,只不过大家都要使用同一品牌的手机咯。

引用:
>


后来发现就连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都有这样的“理解”,所以我觉得需要正式地写一篇文章,作为对这类说法的一个回应,以及对厘米波、毫米波技术和产生这些争论原因的一个说明。

当然在此我先亮明自己的观点: 厘米波和毫米波5G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应用场景的区别,并且目前阶段,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更需要厘米波。


如上图所示,目前5G主要使用两段频率,3GPP将它们命名为FR1和FR2频段。

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6GHz,又叫做Sub-6GHz频段, 因为其波长大于10毫米,所以将这个频段称为厘米波。

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由于FR2覆盖波段之中 多数为小于10毫米波长的频率,这部分频段因此得名“毫米波(mmWave)” ——但其实这个波动段中有一部分波长大于10毫米,但因为约定俗成的叫法,也就忽略了。

这个算是厘米波和毫米波称号的由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它属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底层建筑,而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以及像VR/AR、各类5G终端电子产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具等5G相关的硬件,都属于这整个生态的上层建筑。

5G通信技术作为底层建筑,在内部也存在着完整的生态,主要包含通信设备生产制造、以及通信运营,说白了就是 一个负责建设网络(通信设备企业),一个负责使用网络(通讯运营商)。

而毫米波和厘米波从技术角度来说,主要归负责建设网络的部分管。当然,生产制造者也都是从市场需求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中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生产制造的方向。 而诺基亚、爱立信、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企业在当前最优先考虑的就是对厘米波技术的落地应用,但不是说不发展毫米波,而是延缓对于毫米波的部署。

至于原因,就在于两者的优缺点。


厘米波的优点就是覆盖面积广,信号稳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它的缺点就是带宽没有毫米波的大,数据传输速率比起4G大很多(能达到100M/s,约为4G速率10倍以上),但是比起毫米波却小了很多。

而毫米波的优点则在于数据传输速率非常快(苹果新机发布展示过),同时时延很小,可同时连接设备的数量很大。但与此同时它的室外覆盖面积很小,非常容易受到建筑甚至树木的阻挡,受环境影响也很大,可能下雨都会极大地影响它的信号—— 总之,毫米波衰减效应太强,穿透性太弱。

当然,由于毫米波优势太突出,而且 毫米波频谱资源相较厘米波来说丰富很多 ,所以对毫米波技术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对于它的两大弱点也有了相对可靠的手段。

比如说 Massive MIMO ,即大规模天线技术,它就是为了弥补衰减效应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原理很简单,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单个增益既然没办法加强,那就增加数量,以提升信号强度。又比如 波束赋形 ,这个是为了解决传播路径的问题,既然穿透性很差,那就将无线信号定向传输到需要使用的方向,对于室外使用环境来说就能更精准的提升使用效率。

上边两项技术,主流设备商包括中兴、华为、大唐移动、爱立信、诺基亚以及三星都有相应的方案。

只不过大家需要知道的是, 无论如何弥补毫米波的短板,都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研发成本高企且不说,毫米波部件对于半导体加工的要求很高,这造成了元器件成本的增大,同时毫米波技术需要的基站数量要远大于厘米波技术,所以部署成本非常高,建好以后,海量的毫米波基站相比厘米波基站的耗电量也要大得多——运营成本非常高, 在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却还远不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因为5G时代可不是跟之前的移动通信时代一样,主要只针对电子产品的联网,它要承载的东西更多。

所以在当前全球各国的部署规划中,基本上都是厘米波先行,作为大范围的5G基础设施,毫米波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状部署,比如某些工业企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等有着实际需求且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


全球各国可能只有美国例外,因为美国军方和国防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厘米波频谱资源,以致于美国通信运营商只能选择毫米波频谱资源进行部署。 当然,美国的城镇化水平非常高,大城市里人口密集,具有很好的毫米波部署的先决条件。但是美国通信运营商已经在寻求美国军方对于厘米波频谱资源的腾让,他们也意识到厘米波技术的重要性。

其他发达国家的步调则基本都是厘米波为主、毫米波为辅,兼顾经济效益与实际条件。

而亚洲各国中,中日韩基本都是以厘米波为主,但日韩对于毫米波的部署与发展程度略微领先于中国,这个主要跟国情有关——我们的5G网络需要提供给14亿人使用,且覆盖面积远大于日韩,仅基于Sub-6技术的5G基站据初步规划就需要建设1400万个。当然,我们也有对于毫米波基站的部署,并且最早将于2022年开启商用。


其实很多人是比较迷惑的,4G时代的时候华为通信设备领域已经这么牛了,怎么不见制裁,为什么到了5G时代,美国忽然间发疯了一般对华为下手?

回答之前,大家应该知道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底气在哪里—— 科技 、军事、金融, 通俗点说就是美国硅谷、美军、美元。

华为发展厘米波基站技术,并在西方国家推广使用,包括爱立信、诺基亚等也纷纷展开相应研究,这一点仅从民生领域来说确实没什么。但我们要知道,美军的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北约组织实际上就是美军的后花园,这是美军能够在西欧各国驻军的原因。与此同时,美军在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编队、军方情报机构等,他们所使用的频谱资源都是厘米波。

所以美国在游说西方国家放弃华为的时候,基本上都会以这种巧合作为阴谋论的根基:你们国家用了华为的通信设备,那么我们的频谱资源相近,那数据就可能被窃取,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华为说自己不会窃取。

然后美国政客就说, 你怎么证明你们不会窃取呢?如果你们不能证明你们无法窃取,那就证明它可能会被窃取——那就是肯定能窃取。

这就叫诡辩术。

“你无法证明你没有杀人,那就证明你有杀人的嫌疑——所以我就可以说你杀了人。”——是不是很厉害?

美军靠这一招曾经收拾了伊拉克,但问题就在于华为不是伊拉克,华为背后站着中国,同时华为自己在海外的业务也确实非常透明公开。

近期瑞典反对华为5G,实际上也是美军在后边玩弄这套诡辩术,瑞典如果想加入北约,那就必须放弃华为5G。


那么有人问了,美军为什么明知道华为的厘米波5G基站对美军安全没什么威胁,却还是要反对它?

真相其实大家都知道, 因为华为不是美国公司,无法为美国军方及美国政府搜集情报提供帮助。 而且美国拿着q的时候大杀四方,有一天q跑到了别人手里,它也并不会觉得别人会拿q去打猎,它没有安全感。如果引领5G厘米波技术进展的是爱立信或者诺基亚,那相信阻碍会少上很多。

而且更重要的是,华为掌握厘米波5G技术不仅让美军感受到了威胁,还对美国 科技 造成了威胁。

同时对美国三大基石中的两个产生影响,虽然实质影响非常小,但是美国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更何况华为背后站着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迅速崛起。

这就是美国这届政府对华为的制裁不断加大力度,并最终靠着非常恶劣的方式终止华为芯片供应,以及外部的5G商业化部署。它需要把这个很小的可能性彻底地除去。

美国最终能够也没办法除掉华为,因为华为的背后站着的是中国,看上去我们国家对于华为在台面上没提供什么强有力的帮助,但其实国家对于华为的帮助远超我们的想象。

要不然华为早就和法国的阿尔斯通一样早就解体,阿尔斯通的创始人被美国法院判了125年监禁,而孟晚舟虽然也被美国刁难,但美国也没敢直接就对孟晚舟下黑手,为什么呢?只是因为美国对华为无能为力?因为美国害怕我们施以对等的惩罚,这就是加拿大出头的原因。而在美国实现了芯片断供后才发现,它对华为的实质伤害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小,而且美国 科技 企业大受损失。

从最近的信息中可以判断出,孟晚舟应该离归国不远矣。加拿大已经逐渐承受不起非法羁押孟晚舟带来的各类损失及压力,美国对于华为进一步扼杀的意愿也已经随着现实的改变而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所以现在最尴尬的就是加拿大。

但我们可能会让加拿大政府知道,只有尴尬是不够的,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秋后算账的优良传统,一切等孟晚舟回国再说。


其实如果真去较真什么“真假5G”,我觉得“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更类似于真假5G,但从本质来说,这两者提供的网络都是货真价实的5G,只不过都是为了兼顾经济效应而做出了对配置的调整。

厘米波和毫米波都属于真5G的不同路线,从本质来说,两者谁先谁后没啥区别,但如果将这个顺序放在产业链发展和用户角度去考量,就会发现先后顺序、主次顺序很重要。

如果先推进毫米波技术,而且一条腿走路,只走毫米波路线,那么建设的话就意味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尤其对于我们中国这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使用毫米波技术部署5G,将给我们整个通信网络建设运营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还是长期的负担——因为目前还无法实现5G物联网方向的大规模应用,你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和金钱建好了,却没办法收回投入(只靠5G手机入网经济效益很低),还要再投入海量的金钱和精力去维持它(耗电、耗材)—— 这就好比陷入了一种无意义的竞赛中。

而且目前我们推动毫米波基站的话,最赚钱的还是美国硅谷的那些半导体企业们,因为我们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还无法到达提供毫米波技术等级半导体元件的地步。

这样的困扰并不只存在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并不均衡,城镇乡村的部署短期内都没办法考虑成本居高不下的毫米波方案。


所以大多数国家选择的都是厘米波先行,而 对于我国来说,厘米波先行还有其他的好处——有利于半导体产业链制造能力的提升。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制定了5G的发展规划,厘米波基站先行,目前也已经实现了商用,可以这么说, 厘米波5G的商用基本能够满足未来3-5年内的用户需求 ,包括用户的网络需求以及用户对于物联网、无人加势的需求。网络需求相对来说容易实现,即便上网设备数量猛增,厘米波基站可以以增益的方式实现一定的网速保障。而无人驾驶、物联网等需求在未来3-5年仍然属于发展阶段,即便有成熟的方案,也不会出现熟练众多的此类设备。

而在这三到五年间,我们的半导体产业链将因为此前的遭遇而获得更多重视及资源倾斜,也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实现技术突破,那么很有可能,当我们真正需要大规模的毫米波技术基站的时候,我们的半导体产业链既能满足毫米波基站半导体元件的需求,也能满足消费电子、智能设备等硬件的半导体元件需求,尤其是芯片——我们将有一个时间窗口来发展我们自己的芯片制造产业链。

而如果我们在美国主导的毫米波战略下进行部署,很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有个时间点很有意思: 我国规划2022年开启毫米波5G的商用,华为计划在上海建造一家不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工厂,并预计将在2022年年底之前为其5G电信设备生产20nm的芯片。

那么我们的毫米波基站芯片或许将完全由国内提供。

所以如果之后即便美国松开对华为的5G芯片供应,可能我们也会拒绝——踹醒了我们,又想着把我们哄睡,可能么?


从目前来看,我们在5G发展上还是有些流于表面。

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5G的发展水平看的并不是我们有多少5G用户,单从用户数量来看,中国的5G网络使用人数确实独一无二,但5G更大的意义可不是提供高速网络,我们需要看的是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对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的支撑。

所以我们听到通信运营商所公布的5G用户数量暴增,不用太过高兴,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冶炼行业等对于5G的应用,以及无人驾驶、物联网建设等在大生态方面的应用,在对5G的应用上又该有着广泛而深入的 探索 。

华为的5G技术实际上做的就是修桥铺路的工作,但是整个5G生态需要的是路上有车、路边有房,而体现我们在整个5G时代发展水平的绝不仅仅是路修的多好,而是看我们依托这条路, 探索 出来了一个多大的应用空间、多么辽阔的世界。

从厘米波和毫米波路线之争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证明了谁对谁错,而是看到了决定我们5G发展水平的其实是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基础工业 ——光刻机制造、芯片设计软件、晶圆原材料加工等,这些决定着我们的5G将拥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

最后还是想说,大家真的不用羡慕哪款手机支持毫米波5G,因为市面上包括三星S20、iPhone12等支持毫米波5G的手机,基本上都只能在美国使用,而且受到很明显的地域限制——即便美国,毫米波也不可能随处可见。

而且别看三星支持毫米波,那也只是美国版本如此,韩国国内用的也是厘米波技术。厘米波是5G时代的主流基站,毫米波则作为重要补充——这样的格局将成为最终形态。

我认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下一个网络时代的核心位置,所以希望我们能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不沉迷不后退,一往无前,直至……

所向无敌。


联网技术除了舆论监督外,还提供了一种什么可能性呢?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因特网,即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同时,互联网还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物联网是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更快更准得收集、传递、处理并执行。[1]
中国经济依托互联网,经济虚拟化,是中国经济形态全球化的一场博弈豪赌。
1、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之上逻辑的链接在一起。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协议或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以上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这当然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互联网。这个定义至少揭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地址”;最后,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
发展历程
互联网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2]
1968年
当参议员Ted 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
1978,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新闻组网络系统发展起来。新闻组(集中某一主题的讨论组)紧跟着发展起来,它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然而,新闻组并不认为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因为它并不共享TCP/IP协议,它连接着遍布世界的UNIX系统,并且很多互联网站点都充分地利用新闻组。新闻组是网络世界发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3]
第一个检索互联网的成就是在1989年发明出来,是由Peter 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Fill University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检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识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是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是创新落地最快的地方,前沿技术与产品紧密结合、挑战与成就感并存。人工智能是从人类的大脑里发明创造出来的。又因为智能的因素,有些方面确实比人脑要先进了许多。作家写文章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有感情的写出好文章,而人工智能却是原有输入的程序和大数据在重新计算,是人类的设计和升级进一步的再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166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