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禾生活这个水果平台详细介绍内容是什么?

花禾生活这个水果平台详细介绍内容是什么?,第1张

花禾生活的主营产品为鲜花水果,区别于传统电商,每款产品都是自营,严格把控供应链端到销售。坚持从农户手中直采直发,坚持绿色健康品质。

除了鲜花水果,花禾生活在售的产品还有零食特产。如:蛋黄酥、芒果干、海鸭蛋、牛肉干、黄桃罐头等,逢节假日还会有节日特供产品,比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品牌模式:

专注于鲜切花、生鲜水果以及休闲食品领域,以新媒体+电子商务来实现花、果、食品全覆盖。利用轻创电商模式,实现辐射全国,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区别于传统市场,实现消费者与产品两者之间匹配,创办花禾生活。

品牌特点:

自有供应链、原产地直发、没有中间商,花禾生活的产品没有二次筛选不存在剩果,不打保鲜剂,不打催熟剂。

品牌团队:

花禾生活自有专业采购团队,生鲜仓库,从生产端、供应链、仓储到配送形成完整的花果食品供应链体系。

花禾生活拥有系统话的培训体系,包过售前、售后、沟通话术、营销技巧、发圈技巧、塑造朋友圈形象等等。

花禾生活拥有专业的内容团队,所有产品都有素材文案及建群发圈指导,定期培训,独立录单系统。

百度百科--花禾生活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精耕细作、农业无人机、智能温室等。

1、精耕细作

精准农业是在饲养牲畜和种植农作物时让耕种实践更加受控和准确。在这种农场管理方法中,关键是使用IT和各种项目,例如传感器、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车辆、自动化硬件、可变速率技术等。高速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卫星(用于图像和定位)访问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

2、农业无人机

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而农业无人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农业已成为整合无人机的主要产业之一。地面和空中无人机可以帮助农业实现农作物健康评估、灌溉、监测、药物喷洒、种植以及土壤分析。

3、智能温室

温室种植是一种有助于提高蔬菜、水果、农作物等产量的方法。温室通过人工干预或比例调配机制来控制环境参数。由于人工干预会导致生产损失、能源损失和浪费成本,因此可以借助物联网来改造智能温室,实现智能监视和控制气候,从而无需人工干预。

为了控制智能温室中的环境,使用了根据工厂要求测量环境参数的不同传感器。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云服务器,以在使用物联网连接系统时远程访问系统。

生鲜电商以其毛利率高、消费频次高等特点,在近几年始终处于电商平台目光的“焦点”。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60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18年将达到1283亿元。
然而,如何将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保质保鲜地送上消费者的餐桌“泡沫箱+冰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标配,其中也凸显冷链物流产业目前的短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冷链成本通常占生鲜电商单价的40%以上,2015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1509亿元,年增长22%,生鲜电商对其“增量”功不可没。
但互联网对冷链物流的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体量上,在试图改变我国传统冷链物流“小乱散”局面的同时,互联网企业和物流企业同时体味到激情与困惑。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尽管我国冷链市场规模已达到112亿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4年我国的公路冷藏车保有量为76
万辆,美国是25万辆,日本是15万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曾表示: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不足20%,而美国、日本则分别达到90%与98%。
激情也来自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表示,要着力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冷链配送则被视为推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指出要“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同时,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从冷藏库租赁到冷藏车、冷库叉车购买,再到冷库人工成本,冷链各环节成本基本都是普通物流配送的数倍以上。一份不完全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
4000余家生鲜电商只有1%盈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生鲜电商自建冷链物流令成本陡增。市场研究机构万擎咨询CEO鲁振旺表示,这是因为国内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包装、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尚未打通,简而言之,冷链“断链”了。
“断链”怎么解决一方面仓储、运输、配送这些冷链环节需要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彼此打通,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秘书长刘京说,最重要的就是解决
“信息孤岛”问题,“行业小而散,单体冷库、单线运输导致冷链物流资源分散,信息利用效率低已成为行业制约因素,资源和数据亟需在同一标准前提下进行整合”。
另一方面,提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同样需要数据打通。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冷链公司服务质量差,很多时候还是因为从成本角度考虑。“车货不匹配,冷藏车空车率经常在50%以上,但货运单价不可能无限上涨,为了盈亏平衡,通常的方法就是等,这样速度和服务质量当然得不到保障。”
在专家们看来,除了为冷链配送提供增量外,数据打通同样是以互联网提升冷链产业的重要抓手。即,将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基础突破应用于冷链物流产业,通过智能分析,对供应链网络和资源进行优化和规划,并提升对需求和供给预测的准确性。
好消息是,市场已经开始从多个渠道尝试进行突破。在山东潍坊,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突破口,中凯智慧冷链物流园负责人鞠金伟表示,现在从货车进入物流园开始,GPS、传感器等便开始收集数据,并实现与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的信息平台对接,发布车源匹配货源、货源匹配车源、车辆与货物的定位等信息。
终端也被寄予“互联网+”的期望。2015年9月,澳柯玛发布了“互联网+全冷链”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借助澳柯玛自主研发的“智慧全冷链管理系统”,从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链终端存储到家用制冷产品,一系列数据被汇集和分析,李蔚表示,最终希望形成的是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闭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249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5
下一篇 2023-06-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