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摩尔的基本信息

戈登·摩尔的基本信息,第1张

摩尔192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曾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学士学位,并且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获得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博士学位 。50年代中期他和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一起,在威廉·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工作。后来,诺伊斯和摩尔等8人集体辞职创办了半导体工业史上有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成为Intel和AMD之父。
1968年,摩尔和诺伊斯一起退出仙童公司,创办了Intel。Intel致力于开发当时计算机工业尚未开发的数据存储领域,公司生产的第一个重要产品Intel 1103存储芯片于70年代初上市。1972年,Intel销售额就达2340万美元。从1982年起的过去10年间,微电子技术共有22项重大突破,其中由Intel公司开发的就有16项之多。
在摩尔主导Intel的十几年时间里(1974~1987年),以PC为代表的个人计算机工业萌芽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摩尔以其敏锐的眼光,准确地预测到了PC的成功。他果断地做出决定,Intel进行战略转移,专攻微型计算机的“心脏”部件--CPU。戈登·摩尔正是这场变革和进步的最大推动者和胜利者。在高科技的IT领域,奋斗过十年的人物就可以被人称为老兵了。那么闪耀了40多年光芒的摩尔又该被称为什么呢?戈登·摩尔不但是一个老兵,他更是一位信息产业的偶像。今天,虽然担任Intel荣誉董事主席的摩尔已经淡出了日常的管理事务,但是他还是一周数日出现在Intel总部的大楼里
1998年,摩尔和美国AAA国际合作创办了AAAInt-l。Intel公司以“智能”产业为主,“AAA”以“智慧”产业为主,合作后“AAAInt-l”以“智能+智慧”的“智创未来,链动世界”为经营理念,以“服务国际战略,履行全球责任”为使命,全力满足未来智能化社会从“互联网---物联网---智联网”链动发展市场需求!
他是信息产业的偶像,他的定律不仅把英特尔带到了产业的顶峰,也指引着40年来IT产业的发展。他,戈登·摩尔,在盛名之下,把自己谦和地封藏起来,在退出江湖多年之后,他的出场依然如超级巨星一样,引来技术天才们的如雷掌声。
没有哪个工程师的出场能像戈登·摩尔(Gordon·Moore)那样,犹如一个超级巨星。为了纪念IDF成功举办10周年,这位极少露面的摩尔定律之父,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的第一天掀起了一个高潮,现场所有观众站起来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致敬。
第二次见到摩尔,是他忽然出现在安静的媒体室里,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扔下手里的笔记本电脑,抓起相机一拥而上。国外记者说,摩尔的每一次出场都是这样,他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在你面前。
摩尔很高,有一米八,年近八旬的他身着黑色西装仍然挺拔。不管周围人如何手忙脚乱,这位白发老者总是气定神闲、悠然自得。
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是什么,当然是电脑和网络,哪个行业最赚钱,当然是在风口浪尖上的IT行业,那么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是谁,也许会有一些犹豫,不过看看自己的电脑,瞅瞅无处不在的广告,这个答案就一目了然,当然就是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英特尔”,它是计算机行业的,生产着电脑的“心脏”——CPU,是真正的芯片巨人,任何一个计算机制造商,没有谁敢拒绝英特尔的产品,没有谁敢不使用著名的奔腾系列,虽然计算机战场硝烟四起,但几十年来,它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几乎成为完美的化身。
而这个完美的化身是由三驾马车所驾御的。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安迪·格鲁夫,每一个都是那么赫赫有名,功勋盖世,他们是完美的最佳组合,诺伊斯被尊称为“圣人”,引领着企业发展方向,安迪被称为“偏执狂”,用铁腕管理着公司,摩尔则是出类拔萃的技术天才,计算机产业发展第一定律的发明人,尤其擅长技术趋势的分析与谋略的策划,是英特尔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它的“心脏”。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尔出生在加州旧金山的佩斯卡迪诺。父亲没有上过多少学,17岁就开始养家,做一个小官员,母亲只有中学毕业,但一家人日子过得也温馨和乐。
11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年幼的摩尔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当时邻居的孩子有一个独特的圣诞礼物,那是一个化学装置,里面有许多真正的化学试剂,可以制成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炸药,摩尔简直完全着了迷,整天跑到邻居家里去,研究这些小东西,他开始想成为一个化学家!
在学校里,摩尔不是最用功的那个人,但却是最会学习的那个,他整天跑出去做运动,搞发明,但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专业,实现了自己的少年梦想。1950年,摩尔获得了学士学位,接着他继续深造,于1954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摩尔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工作。当时他的研究方向是观察红外线吸收性状和火焰分光光度分析。但不久研究小组因两个上司的离去而名存实亡。而摩尔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方向,他说:“我开始计算自己发表的文章,结果是每个单词5美元,对基础研究来说这相当不错。但我不知道谁会读这些文章,政府能否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
几年之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晶体管的合作发明者威廉·肖克利的邀请下,1956年,摩尔回到加利福尼亚,作为一名化学专家加入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他想放弃以前那种太过于虚无缥缈的理论研究,做点事情,让自己的研究得到应用。
事实证明,摩尔加入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合作伙伴,成就了一番最伟大的事业。罗伯特·诺伊斯、布兰克、拉斯特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但也有缺憾存在,因为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学家,却缺乏经营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对管理一窍不通。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曾评论说:“肖克利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实验室没有研制出任何像样的产品。
于是,公司里意气相通的8个人决定“叛逃”,带头人是诺伊斯,他是摩尔最好的朋友。他们向肖克利递交了辞职书。肖克利怒不可遏地骂他们是“八叛逆”。但青年人还是义无反顾离开了他们的“伯乐”。不过,后来就连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在硅谷许多传说中,“八叛逆”的照片与硅谷第一位创业者惠普的车库照片,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 1957年9月,“八叛逆”手拿《华尔街日报》,按纽约股票栏目挨家挨户寻找合作伙伴,他们找了35家公司,但被拒绝了35次。最后,他们找到了一家地处美国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这家公司名称为Fairchild,音译“费尔柴尔德”,意思就是“仙童”。已经60多岁的费尔柴尔德先生已经没有多少心情和动力了,他只提供了3600美元的种子基金,要求他们开发和生产商业半导体器件,并享有两年的购买特权。于是,“八叛逆”创办的企业被正式命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
“仙童”们商议要制造一种双扩散基型晶体管,以便用硅来取代传统的锗材料,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的项目。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答应提供财力,总额为150万美元。诺依斯给伙伴们分了工,由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而他自己则与拉斯特一起专攻平面照相技术。
1958年1月,IBM公司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个硅晶体管,用于该公司电脑的存储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经拥有50万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依靠技术创新优势,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别人称它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
6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人们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
1965年的一个无意的瞬间,摩尔发现出一个对后来计算机行业极为重大的定律,它发表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虽然只有3页纸的篇幅,但却是迄今为止半导体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论文。在文章里,摩尔天才地预言说道,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摩尔所做的这个预言,因后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得以证明,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誉为“摩尔定律”,成为新兴电子电脑产业的“第一定律”。
但在当时,摩尔和其他人都没有想到它的作用。因为这时的仙童已经在孕育着危机,随着分公司的壮大,母公司总经理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去支持费尔柴尔德总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这种现状,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纷纷出走自行创业。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后两位诺伊斯和摩尔,带着当时还不出名的葛罗夫脱离仙童公司自立门户,在加州维尔山的一幢旧楼中,英特尔成立了,新公司最初起的名字叫“摩尔——诺伊斯电子公司”。但是英文里Moore Noyce听起来与more noise(吵吵嚷嚷)非常相似,所以又改成了“英特尔”。“英特尔”(Intel)本来源自于英文单词“智慧”(Intelligence 的头部。同时又与英文的“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很相似,于是,这个简单却响亮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虽然是个小公司,没有资金,没有地方。但他们却雄心万丈,要闯一番伟大事业。
创业之初,三人一致认为,半导体最具潜力的市场是存储器芯片,这一市场完全依赖于高科技。1969年,英特尔推出自己的第一批产品——双极处理64位存储器芯片,代号为3101。第二年,又推出第一个大容量(256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1101。1972年,又乘胜推出第一个容量为1K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1103,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它的诞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储器的灭亡,并最终成全了个人电脑革命。达到 在英特尔公司,摩尔定律开始得到彻底的发挥和实践。从70年代起,英特尔就构筑了其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以技术创新满足计算机制造商及软硬件产品公司更新换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尔提出,计算机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高额利润并将获得的资金再投入到下一轮的技术开发中去,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来。而摩尔的口头禅就是“改变是我们终身的热爱”。
在摩尔定律的指导下,英特尔公司好戏连台,1971年对外公布了世界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宣告了“一个集成电子新纪元已经来临”。1974年,又推出了微处理器8080。“8080”被专家们称赞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微处理器之一,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74年在诺伊斯卸任之后,时任副总裁的摩尔正式登上了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的宝座,开始了英特尔腾飞的路程。作为技术出身的企业家,摩尔从不认为自己是公司的总裁,高高在上,并且他十分注重技术的转化,消除英特尔研究实验室和制造部门之间的瓶颈,加快了新产品从实验室向工厂、向市场的转化。
由于经营策略的正确,技术上的创新,这时的英特尔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环顾四周,无一人是对手,不由得洋洋得意,但他们没有想到,在遥远的东方,一股新生的势力正在成长。
1976年3月,日本最大的5家电气公司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组建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不到4年时间,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3月,惠普公司总经理安德森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份日美两国芯片质量的比较报告,美国最好的产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产品高出5倍。这份报告引起硅谷的震惊。
然而真正的较量是1981年。这年12月,英特尔公司推出8087芯片,日本松下公司毫不示弱地拿出3200芯片。当时64K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是电脑界一致看好的重头戏,它包含65536个元件,不仅能读,而且能够像黑板一样擦写。但日本的64K芯片是半路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以它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国,使英特尔的单个芯片价格在一年内就从28美元惨跌至6美元,英特尔这个新生的巨人被狠狠地教训了,硅谷为之哗然,美国为之哗然。
摩尔痛定思痛,决心放弃存储芯片市场,转向了微处理器(控制芯片)市场,因为以其敏锐的眼光,摩尔已经准确地预测到了个人电脑以后的成功。他果断地做出决定,Intel进行战略转移,专攻微型计算机的“心脏”部件—CPU,正是这一决策,最终确立了英特尔今日在全球微处理器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从1985年起,英特尔开始同康柏联合研制以80386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机,并于1987年成功地推出运算速度比IBM个人计算机快三倍的台式386计算机。1991年,英特尔又与IBM公司达成一项为期10年的微处理器协议,研制能用一块芯片代替许多计算机芯址,并且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处理器。
技术上的创新使英特尔不断领先于同行,始终占据着微处理器市场的极大市场份额,利润连年上升,但摩尔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相信自己的摩尔定律,清楚市场的淘汰是多么快速,依然以极大的频率“自己淘汰自己”。1993年3月,英特尔又推出微处理器的第五代CPU产品——Pentium(奔腾)。
在摩尔主导Intel的十几年时间里,以PC为代表的个人计算机工业萌芽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PC在全球范围获得的巨大成功,提供PC核心部件的Intel从一个存储器制造商长成为一个更加辉煌的Intel。戈登·摩尔正是这场伟大变革的最大推动者和胜利者。
1989年,摩尔从主席职位上光荣退休。
成功秘诀
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
技术为支点,研发为杠杆。
不断“淘汰自己”的勇气。


如果将地球与太阳系内的其它行星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大。那么如果用它与恒星对比呢?很显然,这无异于是在拿一颗玻璃d珠和太阳做对比,问哪一个更大一些。 科技 越发达,人类觉得地球越小,因为可以使用的资源都在面临着枯竭。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时,全球人口的数量将会达到93亿 ,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显得更加拥挤,资源分配到每个人手上的数量也会变得更少。而 人类在1990年发现的红特超巨星 斯蒂芬森2-18 能容纳1亿亿个地球 ,如果我们的地球变得这么大,想必就有更多的资源和人口了。那么斯蒂芬森到底有多大呢?

斯蒂芬森2-18也叫作史蒂文森2-18 ,其差异是因为翻译版本不同,它的 英文名叫做Stephenson 2-18,是一颗 红超巨星 位于 盾牌座 。


最早发现它的是 美国的天文学家查尔斯·布鲁斯·史蒂文森 ,他观察到这一天体 距离地球约有20000光年 。它的体型巨大使得所有人都很惊讶,后经过推测, 它的体积相当于太阳的100亿倍,因此它也成为了 人类目前发现体积最大的恒星 。

首先,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这个巨无霸的相关数据,它的 直径是3005015000千米 ,半径直接用以太阳为单位, 约为2158R 。作为一颗红特超巨星,它非常的亮, 光度大约是太阳的440000倍左右 ,感觉这个亮度之下即使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光穿透了进来。


科学家为了说明它的体型巨大,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 使用斯蒂芬森2-18替代太阳,那么地球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它的边缘可以轻松地吞没土星的轨道。 因此, 斯蒂芬森2-18如果是空心的,那么大约可以容纳1亿亿个地球。

不论大家有没有所谓的巨物恐惧症,假如真的有机会直面这颗恒星,想必都会被震撼到失语。一个人想要在一生当中走遍地球已经很困难了,不过以现代的 科技 来看,虽然困难但是还是可以实现的。


可是如果实现人类的愿望,将地球变得更大,甚至变得像斯蒂芬森2-18这样大,那时的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假如变得这样大,人类还能像现在这样来往吗?恐怕每一次出国,都会变成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了吧。

斯蒂芬森2-18的基本情况想必大家已经十分清楚了,那么如果地球变得像它一样大,面对如此巨大的跨度,人类是否还能来往?接下来,就又到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间了。


地球上现在跨度最远的出行方式大概就是飞机了 ,人类乘坐飞机可以抵达远隔重洋的其他大陆。要知道,这一点在古人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飞机在地球变大之后,可能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现在的飞机速度, 从地球的最北端出发,飞向地球最南端,恐怕要飞几百年都无法到达 。毫不夸张地说,等到那时,出国 旅游 可能与现在的星际旅行同理,出去了不仅抵达不了,也再无返回家乡的可能。


再者就是通讯了, 相隔距离的增加,会使得通讯信号到达的时间也跟着变长。 可能到时候两地的人想要通话,就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我们向着海洋那头的人们发出的圣诞节祝福,到了来年的感恩节他们大概都收不到。

所以说, 如果地球真的变得像斯蒂芬森2-18一样大,人类想要像现在这样正常的来往,就一定要创造出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 甚至说单纯依靠光速飞船这种交通工具都太慢了,最好能够找到“ 虫洞 ”,直接联通地球两边的世界,做到随时随地的穿越。


到时的地球可能就变成太阳系的主宰了吧,毕竟以斯蒂芬森2-18的体积来看,小小的太阳简直不值一提。并且我们现在设想的是地球变大,但是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仍然和现在一样。因此,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我们 将人类和地球的变化同比例放大 ,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那时的人会变得像科幻小说当中描写的“巨人”一样,走一步就能跨过一个省份。这样的话,其实交往和交流还是不成问题的,虽然与现在相比要困难一些,不过也并不是无法实现。


作为太阳系当中的一员,地球以及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都受到了太阳的“特别关照”,尤其是地球。我们的运气很好,所处的地带距离太阳恰到好处,毕竟 靠得太近就会像水星那样被太阳的热量“烤糊”,离得太远也会变成冰冻星球。

想象力丰富的人们,对于给我们提供热量和能量的恒星充满了好奇。并且根据这些年的跟踪调查,还真的让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端倪。众所周知, 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演化当中,恒星也不例外,虽然太阳在人类的神话总是担当着“不会衰老的神明”这一角色,但是现实当中的它还是会步入老年期的


目前的太阳属于 黄矮星 ,它也是我们太阳系当中的 主序星 。科学家解释,这标志着 太阳正处在青壮年阶段 。这一阶段 它核心向外膨胀的热压力回合坍缩向内的引力达到微妙的平衡 ,所以现在的太阳虽然偶尔会有些小脾气,引起太阳风暴,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平静温和的。

待到 内部的氢在聚变之下变得越来越少,太阳就会进入红巨星阶段。这一阶段当中,作为主序星时的微妙平衡将被完全打破,此时的太阳会急速膨胀,其光芒也会变得更红更刺眼。直到氢聚变完全结束,氦聚变开始,红巨星就会向着红超巨星的阶段进发,外部会再度膨胀。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和红巨星做对比,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虚胖”,因为 虽然体积增加了,但是密度却大大降低了


最终恒星可能会发展到 红特超巨星 ,我们在前文当中提到的斯蒂芬森2-18就属于这种类型。科学家表示虽然它也是恒星演化当中的一个阶段,但是 红特超巨星实际上非常的罕见 。它们的体积异常庞大,但是表面微弱的重力却使得它们无法留住物质。

因此 红特超巨星实际上一直都在向外抛射物质 ,根据它们发出的射线光谱来看, 一颗红超巨星10万年抛射出的质量就可以等同于一个太阳的质量 。所以,红特超巨星的稳定性是很差的,其疯狂抛射物质的行为来看简直就像宇宙当中的“散财童子”。并且假如它的体积足够巨大,那么抛射出来的物质还能形成新的天体,一般称为 沃尔夫-拉叶星


最后 恒星会变成 白矮星 、 中子星 或者 黑洞 ,总而言之,恒星的一生是无私而壮丽的。年轻时用自己的烈火照耀了附近的天体,年老时依旧不服老,直接将自己变得更大更红。虽然最后不可避免的还是走向了终章,但是这一生也算是很有意义了。

红特超巨星的数量虽然很少,但是人类在多年的天文观测当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比较典型的有 盾牌座UY、维斯特卢1-26天鹅座NML、人马座KW 等等,接下来就选其中的几个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来看看名气很大的 盾牌座UY 。它和斯蒂芬森2-18同样都位于盾牌座,它的 半径大概是太阳的1708倍,体积则是太阳的50亿倍 。可见,虽然它也很大,不过和巨无霸斯蒂芬森2-18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如果将它替换我们的太阳,那么 它的边缘至少可以吞没木星的轨道

不过已经有不少研究指出,盾牌座UY的实际数据可能并没有这么大,因为在 它的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尘埃和气体 。人类没办法透过这些气体确定它真正的体积,换句话说,它的本体可能非常的小,我们都是被外部的气体迷惑了。


与它十分相似的还有 天鹅座NML ,这一红特超巨星是已知光度最高的恒星之一。与盾牌座UY相似,它的周围也分布着许多尘埃,甚至还存在着一片豆状不规则星云。

不论是虚胖,还是真胖,这些宇宙当中体积巨大的恒星的存在向我们解释了恒星的演变。人类可以借此推导未来太阳的发展趋势,以及太阳步入老年开始膨胀的时间。待到那时,地球将不再处于宜居带,太阳会在急速膨胀 吞噬水星和金星 之后,从现在的“远在天边”变得“近在眼前”。


在这些巨大恒星的面前,太阳小得像一个光点,地球则可能变成了一个像素点。可是宇宙的缔造之力远不止于此,它的得意之作是宇宙当中的另一种东西,也就是人人闻之色变的“ 黑洞 ”。

黑洞的类型非常多样 ,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就来看看黑洞当中最大的一种,这类黑洞被称作超 大质量黑洞 其质量是太阳的180亿倍还要多 。大家都知道黑洞的引力非常巨大,所以以质量越大引力越大的规律来看, 假如斯蒂芬森2-18在这一黑洞的身边,那么很可能就变成了它的“盘中餐”。


而且根据不少科学家的推测, 黑洞会在吞噬当中继续变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数据大概只是它的幼年或者青年阶段 。我们在前文当中把疯狂向外抛射物质的红特超巨星戏称为“散财童子”,那么超大质量黑洞和它相比大约就是守财的“貔貅”了。

毕竟它每天都在吸入周围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入黑洞之后变成什么样,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宇宙的诞生和边界一直都是个谜,虽然大爆炸的理论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毕竟它还未被完全证实。而且,根据 哈勃红移 的说法,我们的 宇宙至今依旧处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 ,这就表示 宇宙本身还在不断地变大。


可是,人类现在的 科技 连当下宇宙的边界都无法确定,又怎么可能找到宇宙膨胀后的边界呢?宇宙当中存在着无数斯蒂芬森2-18、超质量黑洞这种巨无霸,这些在我们看来超出认知范畴的东西连宇宙的千亿分之一都算不上。想要据此推断宇宙到底有多大,就会发现 宇宙的大小根本无法想象

我认为不是真的。

世界万物的诞生发展灭亡是自身规律,它决定于自然环境,正所谓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样的生命形式,就是现在人类统治了这个世界,虽然人类智商够高,本领够大,虽然能够改变一点小环境,但是并不能改变大的规律,也许不远的将来地球到了一个宇宙某个地点,而这个地点使地球的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话,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有观点说经研究地球每经过大概六千万年,地球环境会发生明显变化,万千生物重新洗牌,现有生物大量灭绝,但又会诞生大量新的生命形式,作为高级生物人类也是环境的产物,比起三叶草,恐龙,阿猫阿狗我们并不特别,只是生命形式不一样罢了。

人类还能存在多少年?谁也不知道。人类是不是最高级文明谁也不知道,不管是不是灭亡或取代人类文明,留给人类的时间都不会太多。十亿年太长,去几个零吧。

虽然我不想承认人类会灭亡。

虽说太阳还能持续50亿年,但距杀死我们只有10亿?是真的吗?
这是科学预测,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个时候才能知道。
太阳还有约50亿年的寿命,是依据宇宙观测和科学测算,像我们太阳这样质量的黄矮星主序星寿命约100亿年,现在年龄已经约46亿岁了,因此大概就还有五六十亿年,就将寿终正寝。太阳死亡前,会有一个红巨星过程,这个时间没有多久,外围物质会飘散到太空,只剩下中心一个致密的核心,那就是太阳的尸骸,叫“白矮星”。

白矮星只有约地球大小,质量却有大半个太阳这么大,上面的物质密度达到1~10吨/cm^3。

这种说法准不准呢?我想是有一定谱的。因为科学家观测了以百万计的恒星,它们有刚诞生的、青少年的、中年的、老年的、已经成为红巨星的、已经成为尸骸的。这样就像一个人观测了很多人生命的各个阶段,就能够大致知道什么样的人能活多久一样,并不一定要盯着一个人从生到老死来判断。
各种恒星大致寿命。
通过观测研究,现在已经确定,恒星的寿命是由质量大小决定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科学家还通过数理建模,形成了一套推断恒星寿命的方法,具体细节就不展开说了,按照恒星与太阳质量比例大小,不同恒星寿命大致为:01为1000亿年;05为500亿年;1为100亿年;2为60亿年;5为30亿年;10为10亿年;20为5亿年;60为700万年;100为400万年;120为270万年。

当然,这只是是一个大致数据,天文学里,涉及到巨大天体和巨大距离的天体,数据都是大致的,无法精确到很小范围,而且各个天体毕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因此也会有一些出入。比如太阳说100亿年寿命,并不是说刚刚好100亿年,多一天少一天也不行,而且正负误差至少有5~10亿年。
恒星对行星的影响。
行星只是整个宇宙中的小不点,是恒星系统的附属物。一般在恒星新城四期,会有一个巨大的恒星吸积盘,恒星会把这个巨大盘面中的物质基本吸积干净,只剩下一点点边角余料残渣余孽,在吸积盘中相互碰撞吸附就形成了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等。在太阳系,太阳质量就占据了9986%,所有的边角余料残渣余孽才占有014%,地球等八大行星以及除太阳外所有天体,就在这014%里面,依靠着太阳存在着。

太阳存在,这些星球就围绕着太阳旋转,如果太阳不存在了,这些星球有的在红巨星阶段被气化吞噬了,有的无依无靠飘向了深空,成为流浪行星,在黑暗冰冷的太空自生自灭,当然也会有些依然围绕着太阳尸骸白矮星公转,不过得到的光照和热量已经几乎没有了。
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杀手。
太阳系里,目前还只有地球侥幸的孕育了生命,而生命对太阳的依赖就更强了。地球可以等到太阳毁灭那一天同归于尽,但生命存在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适宜的温度和水、大气等。而太阳虽然要到100亿岁时才会老去,但就像人一样,过了年富力强的阶段,就无力抚养小的们了。

其主要变化就是会越来越亮,导致地球越来越热。科学测算再过10亿年,太阳的亮度会上升10%,而温度与亮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太阳的表面温度和辐射到地球的温度也就越来越高。有人估计,10亿年后的地球气温可能要到达100 ,那个时候生物还能够活命吗?

有人可能会幻想,那个时候人类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完全可以在地下去生活。但问题是,在这种高温下,大海也会沸腾,所有的水分将蒸发到太空,地球会成为一个干枯的星球,且由于水蒸气导致的温室效应,地表温室效应会越来越厉害,成为金星的样子,温度达到470 ,还有什么能够活命呢?
人类很早就不会依赖地球。
既然人类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可以移民其他星球了,为什么就一定要在地球这样一颗枯死的树上吊死呢寻找一个更适宜的星球去生活不更好吗?

事实上,根据宇宙文明等级理论,一些科学家们认为,人类达到二级文明就必须完全依赖太阳能量,必须建造巨大的戴森球结构来汲取太阳能源,而要建设一个1天文单位左右的大壳体来包裹太阳,需要拆解太阳系全部行星,包括地球都已经不存在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已经完全到达太空城市,或者移民太阳系外。这个太空城就依附在戴森球上。

而人类二级文明时间并不远,有科学家估计人类到达一级文明大概还需要200年左右,到达二级文明还需要5000年左右。因此人类是完全没有必要担忧10亿年后的事情的,那就是一个噱头。
现在的关键是人类还能够存续多久。
研究认为,地球温度根本不需要上升到海洋蒸发殆尽的程度,人类早就灭亡了。现在温室效应正在加剧,一些科学家数理建模预测,全球平均气温只要上升6 ,生物将无可避免的大灭绝。这种灭绝绝不是一些人简单的认为人不可以承受增加6 的气温,而是每上升1 带来的综合效应,这些效应包括冰川融化、雨林消失、森林大火频发、珊瑚礁死亡、海洋环流变化、气候突变等等。

一些适应不了这种变化的生物相继灭绝,从而引发了生态链的断裂,粮食减产,疫病流行,陆地逐步被海洋淹没,形成了人类大迁徙等等。环境和气候持续恶化,会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形成恶性循环。科学家测算,全球平均气温升高3 是一个阈值,一旦到了这个阈值,恶化就不可避免,全球气候将失去控制,人类很快就会面临大灭绝。

因此,全球最有名气的科学家已经连续两次联名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信,要求人类尽快改变行为习惯,修复环境和生态,让温室效应得到控制。联合国发起的《巴黎协定》就是为了在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 以内,近180个国家签署了这个文件,但执行似乎并不理想,各国都在讨价还价,为自己能少承担点担子,多排放破坏点而争得头破血流。恶化在继续,我们从近几年各地频发的森林大火就能看出个端倪。
人类能够度过本世纪这个坎吗?
因此人类完全不需要担心10亿年的问题,而是现在,马上。如果本世纪能够达到《巴黎协定》的控制目标值,如果人类能够安然度过200年,达到一级文明的人类,就可以控制抵御来自地球的一切灾难;这时,人类向二级文明过渡的条件就好多了。而过了5000年,人类能够达到二级文明,就完全不惧来自太阳系的任何灾难,太阳也得乖乖的听话。

不过,现在的世界似乎并不乐观,局势风起云涌天昏地暗,科学家们的泣血呼吁早就被政客们的叫嚣淹没了,人类的未来还有多久?所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够控制排放,逆转恶化趋势,挽救自己及其子孙后代,从而挽救全人类。

让10亿年见鬼去吧,人类最关键的就是安然度过本世纪末和近期的200年。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科学家们根据太阳质量和燃烧速度等数值计算得知,我们的太阳确实还可以燃烧50亿年,而太阳寿命大约100亿年左右,目前的太阳正值中年,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太阳,最稳定的太阳。

而太阳在50亿年之后将会成为白矮星,这就等于太阳的“死亡”。这里的“死亡”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指失去了太阳应有的价值,白矮星虽然仍能发出微弱的光,但与如今的太阳相比太微弱了!

太阳成为白矮星的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当太阳的燃料逐渐耗尽时,会先向红巨星过渡,红巨星其实就是太阳因燃料耗尽的过程中急剧膨胀形成的,在大约35亿年之后,太阳就将彻底沦为红巨星。

那是不是意味着地球仍拥有35亿年的美好时光呢?在这35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环境仍是宜居的?并不是这样。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10亿年,太阳光的亮度就增加10%,不要小看这10%,太阳光亮度增加10%就意味着地球已经不在太阳系的宜居带了,地球上的平均温度将会显著提高,海洋会加速蒸发,地球上将不再有任何生命存在。届时宜居带将外移到更远的火星甚至木星附近!

所以,很可能留给地球的美好时光只有10亿年了,远不是50亿年!不过对于人类来说,10亿年时间已经足够长久了,如果人类文明能延续到10亿年之久,人类肯定早就具有逃离太阳系甚至银河系的 科技 水平了!

1 宇宙小知识摘抄摘抄
宇宙小知识摘抄摘抄 1关于宇宙的小知识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

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

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

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2宇宙小知识
宇宙(Universe)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立方厘米,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

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

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

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

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

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

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3收集五条简单的太空小知识
太空是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所以 太空服人类无法在太空生存。
4收集五条简单的太空小知识
太空是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所以 太空服人类无法在太空生存。
5宇宙小知识
宇宙(Universe)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立方厘米,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

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

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

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

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

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

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6有关宇宙的小知识,我要用
外太空指的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区域,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分野。一般

定义为大约距离地球表面1000千米之外的空间。人类对外太空的好奇和探索从未

停止过,中国“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对外太空的探索步入了世

界的先进行列。

外太空简称太空,又称为宇宙空间,指的是相对于地球天空中大气层之外的

虚空区域,外太空通常用来和领空(领土)划分区别;虽然称为空,却也并非虚无缥

缈。

太空和地球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因为大气随著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假

设大气层温度固定,大气压强会由海平面的1000毫巴,随著高度增加而呈指数化

减少至零为止

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在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为现行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定

义。美国认定到达海拔80公里的人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过程中,120

公里是空气阻力开始发生作用的边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559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3
下一篇 2023-06-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