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和车载网络的关系

车联网和车载网络的关系,第1张

什么是车联网?

车联网是采用通信网络技术实现车车、人车、路车的互通与协同的系统。

它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器或车载终端获取车辆运行状态信息,人的驾驶行为信息以及周边道路路况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提取、分享和决策,对车辆和驾驶人提供综合服务。

车联网带来的产业变革

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通信业创新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为电信运营商的战略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促进物联网与智能化汽车、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发展趋势

车联网目前发展以满足通信能力要求和以导航和信息娱乐服务为主,

未来将向全面提升交通安全和能源利用效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智能驾驶的目标

在发展模式上呈现汽车厂商、信息通信企业、交通管理与商业保险等各主体间开放协同的趋势

1、车联网的概念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是以行驶中的车辆为信息感知对象,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X(即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提升车辆整体的智能驾驶水平,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感受与交通服务,同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交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车联网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等全方位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三网融合”,即将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的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决策和车辆的智能化控制。

车联网,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太平洋汽车网自动驾驶的产业链包含车联网的产业链。车联网主要是V2X,用于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灯等通讯信号、车辆与云端的信息沟通,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汽车接受外界环境信号(车辆感知外界环境)、接受云端信号(车辆的调度与控制)等,进而更好的帮助车辆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5G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具有三大特性:超高带宽、超低时延以及超大规模连。

5G和车联网车联网,英文叫做IOV(InternetofVehicles),它属于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的一种。

经常看到的车联网概念:V2V车与车,VechiletoVechileV2P车与人,VechiletoPedestrianV2R车与路,VechiletoRoadV2I车与基础设施,VechiletoInfrastructureV2N车与网络,VechiletoNetworkV2C车与云,VechiletoCloud其中V2V对时延要求最高,具体时延要求是端到端时延不能超过100ms。单一的V2不是车联网,真正的车联网就是V2X。

VehicletoEverything也就是V2X(X代表Everything,任何事物),V2X通信是目前通信领域一个热门议题,在2015年在3GPPRAN#67次会议上正式立项。

车联网这个物联网中最典型的场景,车联网之所以是典型场景,是因为它本身对通信网络有着极高的要求。大带宽、极低的时延、海量的连接数量、严密的覆盖,这些都是实现车联网必不可少的条件。

目前的技术,包括LTE-V2X、NB-IoT、LoRa等,都无法做到完美满足。LTE时延不如5G,时延在车联网里就意味着生死,现在高速公路的时速是120Km/h,也就是33米每秒。刹车哪怕晚了1秒,也会有40米以上的制动距离。

所以,如果要支持远程驾驶或自动驾驶,这个网络时延,必须是个位数的毫秒级(ms),5G的时延低,可以达到1ms,足以满足需求。

除了时延之外,5G还拥有超高带宽和超大规模连接。

所以,众多应用场景中,车联网被认为是5G引爆点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车联网场景,也被称为“5G第一场景”。

C-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C-V2X,C即Cellular(指蜂窝数据),基于3G/4G/5G等蜂窝网络通信技术演讲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基于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LTE-V2X和NR(5G)-V2X,从技术角度讲,LTE-V2X支持向NR-V2X平滑演进。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智能互联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具有智能化、网络化、可控化、数据化等特点的智能互联汽车将有效改善我国目前的交通和出行条件。

一、无人驾驶技术应用

现阶段,很多汽车研究机构和汽车厂商都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也将成为未来人们乘车出行的主要驾驶方式之一。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车辆上配备的无人驾驶辅助设备,结合网络定位和卫星定位数据,将实现对驾驶过程中诸多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判断,并及时实施相关驾驶决策。与人工驾驶相比,无人驾驶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二、网络数据的深度利用

未来的智能汽车应该在车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和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引导交通,使车辆控制、交通信号、交通拥堵等数据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有效避免道路拥堵,并根据车辆和机器提供的拥堵数据实时调整信号灯时间。将智能联网车辆与交通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卫星定位结合网络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每辆车的位置,并在大数据网络的监督和引导下智能调整车辆与车辆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从而有效降低车辆碰撞的发生率。减少划痕和其他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

为了提高智能联网车辆的行驶安全性,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合成材料代替传统的金属车身材料,既保证了驾驶过程的经济性,又提高了汽车碰撞事故过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与人工驾驶相比,智能联网车辆采用视觉识别、雷达检测技术,结合网络定位、数据支撑、卫星定位等技术,避免了人工驾驶时驾驶疲劳、视力不佳、疏忽大意、超速等问题,显著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首先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参考EPOSS的《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之后看看物联网相关演讲、报告(近来物联网会议较多,讲演资料也较多),总结分析,前期入手尽量少谈物联网关键技术;接着谈谈物联网的应用(参考《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最好谈谈物联网的前景及展望。

车联网的概念来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类车载终端设备(如:GPS、摄像头、ECU、传感器、行驶记录仪等)采集车辆视频画面、运行参数、周边环境以及预测参数等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传输至服务器进行处理与分析,最终提供给用户的应用服务。  

比如,工程车上安装的北斗行驶记录仪,车辆启动后北斗记录仪开始工作,详细记录车辆行驶轨迹,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所在单位或监管部门,方便管理人员了解车辆是否存在行驶异常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58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3
下一篇 2023-06-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