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元年 车联网价值全释放的时间节点为什么要合作共享?

5G商用元年 车联网价值全释放的时间节点为什么要合作共享?,第1张

1月15日,沃尔沃汽车与中国联通在上海正式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基于5G下一代移动网络技术,联手推动V2X车路协同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沃尔沃汽车的选择并不偶然。自2019年6月国家正式向中国联通等企业颁发5G商用牌照至今,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将百年汽车同5G这一全新的通信形式相结合。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尝试过程中,车联网尤其是V2X等关键核心技术是公认的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实现商用的业务形态。

在不少专家眼中,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路径上,车联网的普及是智能汽车发展公认的一个基础动作,而V2X则是车联网时代一个基础性的技术突破。在V2X基础上,利用AI、大数据的相互融合,能够实现车舱内的智能语音交互、高级辅助驾驶、车路协同等,满足人们各类出行场景的联动。

5G商用化的元年,车联网价值全释放的时间节点即将到来。但整个行业依旧面临着产业链不完善、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清晰等诸多问题,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

01

车联网技术遇上5G,如鱼得水

车联网的构想最初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2018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印发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中对于车联网做出了完整的定义:

“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同时指出,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而作为车联网连接的关键技术为V2X,由于5G技术的商用化普及,也自然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此次沃尔沃汽车联手中国联通,就是看中了5G+V2X能够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

资料显示,V2X(vehicle to everything),是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V代表车辆,X代表任何与车交互信息的对象,如车、人、交通路侧基础设施和网络。

V2X交互信息模式

具体来看,V2X包括的交互信息模式包括:车与车之间(Vehicle to Vehicle,V2V)、车与路之间(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车与人之间(Vehicle to Pedestrian,V2P)、车与网络之间(Vehicle to Network,V2N)的交互。

那么5G在V2X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多位专家对汽车商报表示,如果通俗地概括,5G的商用化普及,就是为车与周围环境及云平台之间提供了更快信息传输的桥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师建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5G商业化应用的重要领域,5G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汽车更加智能化,让汽车的未来更有想象力。”

根据业内通行的认定,5G的应用场景,除了“移动宽带增强”(高网速)之外,还包括“低功率海量连接”以及“低延时高可靠”。 而这一切在专家看来,以上的5G通讯特点几乎是为车联网时代V2X的发展量身定做。

尤其是5G“低延时高可靠大带宽”的特性,面向车联网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能够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它通过提升车与周围环境(车、人、道路标识等)之间数据传输的速度,让不同智能交通应用组件之间也更为联动,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及驾驶的安全性。

在此次同期举办的“2020中国5G智能汽车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认为“5G的到来,对于车联网技术将是一场革命性风暴。”

在5G基础上,V2X技术通过提升车与周围环境(车、人、道路标识等)之间数据传输的速度,让不同智能交通应用组件之间也更为联动,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及驾驶的安全性。

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 朱西产

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朱西产对汽车商报表示,根据统计中国死亡事故最多是骑自行车和行人,第二发生死亡地方是路口,堵车大部分也是堵在路口。“5G时代的V2X技术推广能够最大程度解决路口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交通安全的同时兼顾了交通效率”。

实际上,车联网本质是车与周围环境在打交道,车内外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其自动驾驶系统相当于简化版的大脑,可以调控传感器对于周围环境的信息,这相当于人的大脑分析驾驶环境。

总结而言,5G的商用化发展,为车联网的技术爆发提供了现实的技术基础。

02

价值一个“浦东”的车联网产业规模

对于未来车联网时代蕴含的商机,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上海交大安泰EMBA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洪源通过研究认为,全新的智能网联汽车,出行服务,智慧交通,信息安全,全部合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链规模。“这个数字相当于再造一个浦东。”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上海交大安泰EMBA汽车行业协会会长 洪源

据此前第三方机构预测,2017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约为525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加至1629亿美元,增长速度为254%;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114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53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360%。中国市场规模在全球占比也将从2017年的217%增长到2022年的325%,其用户数也将从1164万增长至4097万。

车联网产业优势也引发了管理层的诸多重视。2018年以来,管理层对车联网等科技创新产业的政策推力就已明显加强。如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目标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

同年12月,工信部印发《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机构预计2020年,车联网市场将达3000亿规模。

在活动现场,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从大环境来看,全球汽车处于车联网发展的元年,全球主流车企纷纷加入战斗,全球产业周期的启动将催生巨大的产业链机会;从小环境看,经过2018年以来的汽车产业市场变化,车联网智能汽车产业链实现了供给侧的高度集中,产业优势明显。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及规模,让车联网产业成为汽车产业一个新的蓝海板块。众多分析人士指出,智能网联汽车不仅能改善交通安全问题,更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超车”的机会。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目前,复杂的信息电子产品、汽车电子系统占到汽车成本的30%~60%,而且是汽车的主要利润所在。据相关行业人士分析,国外测算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规模每年有1680亿美元,车联网带动新增市场1300亿美元,二者相加近3000亿美元(约合两万多亿人民币)。未来汽车的创新80%将来自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系统。

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电子系统被国外供应商垄断,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协同开发出来具备自身DNA的车联网电子系统。通过大协同效应,开展最大限度的产业研究,中国将进入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领域,城市的智慧交通将成为可能,中国汽车工业即将领跑世界。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换代的新机遇,我们不能再错过,”分析人士指出。

合作共赢“智能汽车”发展的终极趋势

“未来出行、智能汽车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单打独斗无法解决问题,开放协作才能将价值最大化”。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在与中国联通签署相关合作时对外表示,5G的商用化时代,为车联网的美好愿景迈出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一步。“发展V2X车联网技术需要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依托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智慧交通等资源,实现有效配合。各方需要找准定位,互相携手,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实际上,开放协作也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与会专家认为,在车联网发展过程中,只有将“单打独斗”变为“聚指成拳”,才能打造出一条产业化的生态圈,利用规模效应压缩个体成本,形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和稳定的商业模式,进而占领中国智能汽车在5G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借力打力”,这是一位资深投资人对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概括。“智能汽车本身就是跨界新生事物。单干谁都不行,跨界融合能产生集聚效应,这也是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特色。”

在此次“2020中国5G智能汽车高峰论坛”上,有行业通信专家对汽车商报表示,在开发5G时,实际上通信行业已经考虑到了汽车行业的需求和用例。例如沃尔沃汽车和中国联通这样的合作,就说明了通信行业一直与汽车企业密切合作,并在积极和企业行业进行沟通。

该人士表示:“这种类型的初始协作实际上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支持联网汽车所需的下一代技术,包括物联网(IOT)、安全性、连接性、云等,将需要在一个完全不同参与者的多功能平台上进行协作。”为了真正将智能汽车变为现实,网络安全提供商、云供应商和汽车软件提供商以及汽车制造商等众多行业将需要开始密切合作,监管机构和政府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另外一个方面,车联网时代将产生巨大的数据体量,对大量数据的有效分析,是车联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大量数据产生的数据体量和运算,都无时无刻考验着数据使用方。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研发高级总监谢保军表示,数据对于未来车联网时代的发展意义重大,关键是数据的有效采集、存储和使用。“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数据中台’,沃尔沃汽车需要和更好的公司合作,完成对数据的大批量整合分析。”

无论从通信还是车联网涉及的其他行业来看,合作发展都是未来的一个重大趋势。沃尔沃汽车在四化领域的探索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趋势。

经过汽车商报梳理,在智能互联领域,沃尔沃通过与谷歌、华为、高德、科大讯飞、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伙伴的合作,全面打造互联智能生态;在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汽车与包括优步、英伟达、百度等行业巨头,以及vioneer、Luminar等极具创新性的新兴企业携手开拓,将最优秀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沃尔沃的出行服务;在电气化方面,沃尔沃汽车与宁德时代和LG化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保证了未来可靠的电池供应。

袁小林此前接受汽车商报采访时表示,在出行行业中的所有参与者必须要打破惯有思维,让各方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行业的创新突破,让技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出行,服务于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G元年,网络流行语,是指2019年是5G元年。在2019年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获颁5G牌照;多座基站开始发射5G信号,多款5G手机终端入网测试;三大运营商5G套餐于11月1日正式启用,5G开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该词入选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2019年6月6日,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获颁5G牌照。在此后约5个月的时间里,86万座基站开始发射5G信号,20款5G手机终端入网测试,5G产业链进一步成熟。
2019年10月31日,中国5G大规模商用的大门正式开启了。
2019年11月1日,三大运营商5G套餐正式启用,5G开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距离2019年结束,还有近两个月时间,5G网络的建设、终端的推出也在持续加速。
在中国5G事业发展历程中,前两个坚实的脚印,都落在2019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2019年都是当之无愧的5G元年。

一、签约物联网行业公司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还是走了专业大类(自动化)或者通信公司,比如华为,深信服,中兴,中国移动等,做得工作也不是跟物联网相关的工作。也难怪,受学校性质来讲,来校招的大部分都是通信或者制造公司了。
二、签了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也不是做的物联网相关的工作,虽然现在互联网+概念很火,但是就我来看,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在做智能硬件,或者小部分的智能家居领域了,而且,本科生目前所接受的教育是不足以应对太多技术层面的东西的。
三、想在物联网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同学都选择了考研,比如五道口,北邮,西电,成电等等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不要问我为什么是计算机,我绝不会告诉你我们学校是全国唯一一个把物联网专业放在自动化学院的,所以我们学的更多的是关于无线传感网,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等等)
就物联网公司来校招聘的要求来看,他们还是偏于找程序员,本科生没有太多的项目实践经历,这个可能就是大部分不能从事物联网行业的原因了。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OT(物联网)正在成为未来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OT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困局,如安全问题、标准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大咖的共同破解。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年OT峰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行业大咖共聚一堂,围绕OT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认为,OT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局,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安全问题方面,大咖们表示,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来解决。技术上,要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机制来保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在标准不统一问题上,大咖们认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推动OT标准的制定和统一,以便更好地推动OT的发展。此外,大咖们还呼吁,要加强人才培养,招揽更多OT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更多的OT开发人才和技术人才,以便更好地推动OT的发展。总之,OT迎来了冰火两重天,但在行业大咖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OT在未来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01

为什么要建泛在电力物联网?

国家电网公司在2019年两会报告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要建设运营好“两网”,这里所说“两网”分别是“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会报告中,成为和坚强智能电网相提并论的重点工作。

首先来看国网2019年1号文件是怎么说的:在2019年1月13日发布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19年1号文件中,排在年度重点工作首位的就是:推动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能源互联网。具体内容是:“持之以恒地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经营绩效、改善服务质量,以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源支撑。承载电力流的坚强智能电网与承载数据流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形成强大的价值创造平台,共同构成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

可以认为一号文件中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定义以及在能源换联网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明确地官方解释。一号文件的重点工作之二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创新能源互联网业态。其具体内容是:研究探索利用变电站资源建设运营充换电(储能)站和数据中心站的新模式,积极推动公司通信光纤网络、无线专网和电力杆塔商业化运营,拓展服务客户新空间。大力开拓电动汽车、电子商务、智能芯片、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务,促进新兴业务和电网业务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一号文件的重点工作之三是:扩大开放合作共享,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具体内容是:充分利用电网数据、技术、标准优势,加强与新经济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积极参与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领域的开拓建设,加快构建围绕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

从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国网未来将通过建设电力互联网发展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新业态,包括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业务。非传统领域的新业态已经和传统电网业务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所谓所谓新能源、智能家居、智慧城市,都可以被囊括进“泛在电力物联网”。总地来看,“坚强智能电网”仍是国网业务的基本盘,坐稳输-变-配-用-售环节的既定业务范围,在增量配网试点和配售电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坚守传统阵地,抵御“外部的野蛮人”,是国网今后工作的“拿分项”;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走向深水区,电改大势倒逼,国网新一代领导层逐步稳定之际,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则是主动出击开拓新方向的求变之举,是国网今后工作的“发力点”。

国网内部对于公司发展和业务调整,有一定的共识和紧迫感,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升高,电网形态日趋复杂,电力潮流和电网故障演化机理不断由可预见向难以预见演变,这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电改推进、政府及社会对电价下调的要求,导致企业经营面临瓶颈;三是在互联网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下,社会经济形态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改革即将进入深水区之际,如果没有做好未来这几年的发展转型,通信运营商现在面临的困境可能就是国网的明天。而借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东风,继续在传统强电部门深耕,加强信息化,还是着力发展电动汽车、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务,需要一个有力的规划纲领作为指导。

02

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由 MIT 的 Kevin Ashton在1998年首次提及,他指出将
RFID技术和其他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日常物品中构造一个物联网。紧接着的第二年由 Kevin Ashton 带头建立的 Auto-ID center
对物联网的应用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描述:依靠全球 RFID 标签无线接入互联网,使得从剃须刀到欧元纸币再到汽车轮胎等数百万计的物品能够被持续地跟踪和审计。

电力行业对“物联网”的理解是:物联网是一个实现电网基础设施、人员及所在环境识别、感知、互联与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实质是实现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通信信息资源的(互联网、电信网甚至电力通信专网)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处理的物理实体。实体之间的协同和互动,使得有关物体相互感知和反馈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电力生产、生活体系。从而衍生出泛在智能电网——基于通信技术的全业务泛在电力物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

各国在建设现代电网的过程中都用到了物联网,但对其应用的侧重点则各有不同。在欧洲,提升供电安全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的主要原因,在这种驱动力下,欧洲电力行业对物联网的应用更倾向于清洁能源和环保方向;在日本,可再生能源接入、节能降耗和需求响应是日本发展智能电网的主要驱动力,日本电力行业对于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在于对新能源发电监控和预测、智能电表计量、微网系统监控等领域;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为提高电网效率、供电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撑,RFID技术、各类传感器、定位技术、图像获取技术等使仓库管理、变电站监控、抢修定位与调度、巡检定位、故障识别等业务实现灵活、高效、可靠的智能化应用。

目前国网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具体定义还未形成,将传统电力生产、传输、消费的所有环节信息化,都可以称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就目前国网的技术储备而言,增强电网的感知、通信、计算和分析能力,是其可预见的发展方向。2018年的国网信通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打造全业务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智慧企业,引领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的工作目标,并提出了建设国网-电力物联网SG-eIoT
(electric 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规划。预计将综合运用“大云物移智”等信通新技术,与新一代电力系统相
互渗透和深度融合,实时在线连接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的人、机、物,全面承载并贯通电网生产运行、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外客服服务等业务。在终端层表现为万物互联的连接能力,在网络层表现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通信能力,在平台层表现为对全景设备和数据的管控能力。在2018年国网信通工作会议上制定的规划来看,整个“SG-eIoT”系统在技术上将分为终端、网络、平台、运维、安全等五大体系,打通输电业务、变电业务、配电业务、用电业务、经营管理等五大业务场景,通过统一的物联网平台来接入各业务板块的智能物联设备,制订各类电力终端接入系统的统一信道、数据模型、接入方式,以实现各类终端设备的即插即用。

有意思的是,国网一直以来虽然没有明确喊出电力物联网的口号,却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国网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也不断提升,目前国网系统接入的终端设备超过5亿只(其中47亿只电表,各类保护、采集、控制设备几千万台),规划到2030年,接入SG-eIoT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到20亿,整个泛在电力物联网将是接入设备最大的物联网生态圈;经过D5000、调控云等系统改造和升级,国调中心在电网观测、控制水平已经称得上世界先进,输电网基本做到可观、可控、能控、在控;各地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也在推进当中,规划到2020年完成全网95%的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各种在线监测、智能预警系统比比皆是;基于PMS20系统,主要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近两年内也能基本完成;通信网络建设如火如荼,无线专网、保护专网陆续上马;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目前已经连接全社会80%的公共充电桩以及4万多辆电动汽车。想要在近年内交一份能够写出足够多亮点的成绩单,问题应该不大。

笔者认为,国家电网作为世界五百强第2的旗帜性央企,应该有更高要求拿出真正的可以定义行业发展方向的技术方案,要么具备成熟的、可复制的海外技术输出能力,被海外能源企业接纳,例如华为通信解决方案,支付宝/微信移动支付;要么具备强烈提升用户体验、能直接让用户感受代际差异的新服务水平,如高铁。就供电可靠性、电网安全稳定性等方面而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产生的社会效应都已有限。泛在电力物联网应该向着智慧小区/智慧城市整体能源解决方案、智慧交通整体能源供给方案、智慧能源套餐及交易模式、用户能效分析及用户画像、智能家居与用能管理等方面延伸。虽然国家电网是国内每年电气专业研究生就业的首选单位,是每年获取专利数最多的企业,甚至超越了华为,但国家电网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形象在公众心中依然没有建立起来,电力用户期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感,例如得到用电诊断、科学用电方案、差异化电价信息等增值服务。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行业背景下,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只有深刻改变用户习惯,才能进一步赢得发展的先机。

03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应规划先行

一般情况下,抛出一个战略性概念后,国网公司会在组织机构、科技研发、重点工程等方面共同发力,并使之成为今后3-5年的主要方向。按以往规律,国网的新概念往往由相关利益部门主张并提出,上升形成公司战略后由原提出部门出主力班底进行战略规划、科研投入和工程运作。新战略的实施情况,有时受制于公司其他利益部门对该战略的支持和配合力度。国网领导班子对新成立部门的支持力度、其他利益部门对新成立部门的配合力度往往关系着新战略的整体推进效果。相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过往一些实施相对成功的战略,国网的风格还有些遵循丛林法则,主要由强势部门和地方公司利益驱动,在领导层取得首肯后立即上马项目,一定程度上缺乏规划引领的顶层设计,导致重复建设、技术路线多样,虽然每年都涌现出数量众多“世界一流”的技术或工程,却难以形成合力,在国际上和社会上缺乏“中国高铁”这样的名片技术。

物联网技术虽然在电网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前景,但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从技术上来看,感知层的传感器数据准确性、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的故障率、数据传输的及时性、无线传输的安全性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受到可靠性、成本、原有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物联网产业一直推进缓慢。制定合理的长期规划,对指导物联网在电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网应组织科研单位牵头,遵循目标导向,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电网技术基础及资源禀赋,设定泛在电力物联网近期目标及中长期技术规划,尽快明确重点项目及技术攻关方向,集中力量突破既定关键技术。此外,利用好自身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必要时与外部企业及科研力量联合,突破传统电力生产-科研-设备研发利益窠臼,走出电网成熟技术的舒适区,从微创新转变为模式创新,真正成长为具备全球影响、全民感受的科技巨头。

元年科技不裁员。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元年科技,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业务运营和行业经验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软件商和服务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89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 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