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里面的罗文是谁?怎么给他一个评价?

一本书里面的罗文是谁?怎么给他一个评价?,第1张

罗文是谁?罗文是一本名叫《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中的人物,这本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排在有史以来最畅销书的前十名。故事非常简单,美国总统把一封信托付给一个叫罗文的陆军中尉,让他去交给一个叫加西亚的古巴将军。当时古巴人民正在为摆脱西班牙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美国想要提供援助,必须首先跟古巴民族独立的领导者——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络。整个故事就讲罗文中尉是如何历尽千辛万苦把信交给加西亚的。
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但是为什么它会流传一百多年,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一本书呢?就因为这是一本关于敬业、忠诚的书。它的中文版序言说:“当整个世界都在谈论着‘变化’、‘创新’等时髦的概念时,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信用’之类的话题未免显得过于陈旧。”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做工作的时候,想到的只是如何能够帮自己获得最大的收获、最高的成长,所以敬业有时候会被这一代人讲成是老板监督员工的手段,忠诚有时候会被讲成是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其实都是为了自己便于管理。所以书中说:“在现实世界里,到处看到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有些“受过良好教育、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公司里却长期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自我反省,养成了一种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评的恶习,他们根本无法独立自发地做任何事,只有在一种被迫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把信送给加西亚》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其实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是有利于你的公司和老板,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你自己。
我很认同“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这句话,因为一种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感一旦养成之后,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失业。其实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知识只占了20%,技能占了40 %,态度则占到40 %,而一个人最重要的态度之一就是诚信,你一定要有360度的口碑,也就是说,当你的上司信任你,同事信任你,部属信任你,上游厂商、下游客户都很信任你的时候,你就真正拥有了诚信的口碑,那么就值得被委以重任。
而那些喜欢终日抱怨的人,即使独立创业,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恶习,也没有办法获得成功。但如果有罗文中尉的这种忠诚、敬业的精神,就可以被信任并委以重任,即使你在替别人打工,也同样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这里讲的忠诚与敬业,其实就是我经常讲的主人翁精神(关于此,本书后文将有更多的解释),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业精神。唯有创业精神,唯有敬业精神,才能够锻炼出无中生有、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无限价值的能力,才能在没有被告知如何寻找加西亚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把他找到。即使你作为一名替人打工的职业经理人,也需要具备这种以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的能力,而这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因为敬业而培养出了这种能力,那么最大的受益人不就是自己?所以,不管是在人生的什么阶段,你都应该每时每刻不忘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和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深切体会出来。
《把信送给加西亚》,不仅仅是在讲忠诚度、敬业精神和受重用的故事,其实也可以把它拉到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高层——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不管你是在哪个城市,唯有实现自我价值,才会真正享有安身立命的感觉,不管是替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一样。
在我们周遭有太多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才华横溢,但总是怀疑环境、批评环境,而这种态度就给他的进步和成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书中讲到:“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部分,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它——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没错,如果你想诽谤它,不如选择离开,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为它而努力。我知道它一定会有缺点,但也会有优点,正因为优点大于缺点,你才会选择留在这里。可是因为看到缺点就大肆抱怨,渐渐养成抱怨环境、不思改善的习惯,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你自己,而不是环境或组织。
由于时下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所以《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强调,当整个社会都在讨论变化、创新,讨论跳槽、加薪,讨论如何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报酬的时候,重提忠诚、敬业,重提主人翁精神,这个话题未免显得过于陈旧——可是事实上,一个拥有360度口碑,可以被委以重任、值得信赖的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真正的中坚力量。
这本书从美国流传开来,然后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流传到俄罗斯,再由俄罗斯流传到整个欧洲。在日俄战争期间,每个俄国士兵人手一册。日本人在俄国人的营地中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他们就把它带回日本。日本天皇为此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每一个日本士兵、政府官员,乃至于平民都要人手一册,让它成为国民的必读书籍。所以我个人觉得,日本人、俄罗斯人表现出的这种忠诚、敬业的精神,这种民族性的养成,多少跟这本书的流传有些关系。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1,卡耐基 《人性的弱点》

该书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西方世界最持久的人文畅销书。无数读者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不仅走出困境,有的还成为世人仰慕的杰出人士。只要不断研读本书,相信你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无穷潜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戴尔·卡耐基成功学教育全书之一!世界上最畅销、最经典、最实用的为人处世参考书。“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2,宋振赫《学会感恩 担当责任》

《学会感恩担当责任》感恩,唤醒了内心的驱动力,孕育了责任感,工作中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爱心对待每个人,你就能够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每件事。

学会感恩让你做人成功,担当责任让你做事出色,怀有感恩心才能踏踏实实做人,抱以责任心才能勤勤恳恳做事。

感恩和责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获取能量的途径!是实现成功人生最无价的宝贵财富!

3,李娜,龚雪莲《方与圆大全集》

方与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天圆地方”之说,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态,后经演变,古代先贤赋予了方与圆更为复杂、更具内涵的哲学意义。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认可为是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4,李宗吾《厚黑学》

《厚黑学》一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精炼而生动地展示了轻松处世、灵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真正的厚黑者是那些十全十美无与伦比的斗士,这种智慧是他在接受生活挑战和寻求精神平衡中陶冶而成的。

5,程立雪《跟李嘉诚学做人做事做生意》

精明的商家,总是知道如何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李嘉诚作为华人世界最成功的商人,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创造了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韬略和经商哲学。

一提到李嘉诚,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他所创造的奇迹: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苦少年一跃而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亿万富翁”;从一个茶馆的小学徒到拥有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四家上市公司的世界著名企业家;从一个曾经因求职四处碰壁而饥肠辘辘的流浪儿到捐资助学、造福苍生的慈善家。李嘉诚的经历被世人看作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

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厉害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成功学”。励志学,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失去创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而励志,便是让一个人重新焕发起这种力量。励志,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996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 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