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小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规划

农业特色小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规划,第1张

一、什么是特色农业小镇

  农业特色小镇是指依赖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确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它是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它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有特色产业才能建特色小镇,如果为了特色而人造特色便是偏离了政策的初衷。而利用自身的优质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将是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 
二、为什么要发展特色农业小镇

  特色小镇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城镇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才是根本。改革开放至今,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承接城市和拉动农村发展的特色小镇来说,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农业服务、休闲农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大镇转向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逐渐形成了集农业、休闲、生态、旅游、消费等一体的产业集群。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 

  力争在2020年试点结束以前,原则上以县(市、区)或垦区为单位,在全国建设、运营100个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在小镇内,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优势特色明显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将小镇培育成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原则 

(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的核心在农业,要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等建设的有机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功能形态良性运转的产业生态圈,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二)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小镇规划不以面积为主要参考,遵循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打通承接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打造融合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新型社区和综合性功能服务平台。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

(三)积极助推精准扶贫。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升级、市场流通顺畅高效、资源环境高效利用等重点任务,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运营,带动贫困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将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作为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小镇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五、农业特色小镇规划案例

(一)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及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规划区鸟瞰图

规划规模: 187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 结合项目的区位条件和场地现状,统筹区域资源,以人为本、城乡联动,实现都市农业、优美小镇、文化传承、生态绿心四大功能“四位一体”的规划,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引入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工作、娱乐、游憩、购物、教育、观光、育儿、养老等城市功能,形成科技引导未来、主题小镇环绕、独特景观衬托的“华夏现代农业城”。

“华夏现代农业城”将充分体现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现代化农业产业: 创新生产管理模式与技术,做精苗木产业,对外提供精品展示、电子交易、科技服务、家庭园艺等多种功能。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儿童经济为引擎,打造趣味化、参与化、主题化的都市农园,提升消费深度,实现田园式的吃、住、行、娱、购、游等功能,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吸纳企业、农民资金、外资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新型的农村生活:梳理传统村落的格局与脉络,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发挥产业特色,传承秦汉民俗文化,进行民居改造,配套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形成恬静、高雅、和谐的生活格调,让田园与村庄交融。

特色的文化空间: 借力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通过皇帝皇后陵遗址保护公园以及秦汉文化、民俗节庆、农耕习俗再现等,塑造历史文化、田园生态、乡土风情大融合的多元文化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传承节点。

自然的生活空间: 规划以“亲子经济”为引擎,打造集都市农业、优美小镇、秦汉文化、生态绿心“四位一体”的新型城乡空间和“农旅双链”的生态示范综合体,重构全新生产生活的新型城镇化范式,形成“魅力田园,印象秦都”的规划愿景。
现代农业城规划图
 儿童嘉年华

(二)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及都市农业规划设计
设计规模: 108平方公里

总体思路: 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建设要求,抓住国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发展契机;落实“大开大合”发展理念,构建“一心三片、多点联动”的都市农业组团发展格局。立足沣西新城现状基础,准确把握都市农业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休闲农业及城市景观农业,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培育发展农产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农业新型人才、技术以及外部资本,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都市农业为基石,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纽带,推进城镇与农村发展高度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最终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生产高效、生态优美、生活和谐、产城一体的生态田园新区。

规划目标: 规划将项目区打造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创新实践区”、“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西周历史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区”;同时将项目区建成风景如画的田园社区,构建井然有序的优美小镇,把控疏密有度的交通体系,提供温馨浪漫的品质家园,创造轻松愉悦的休闲旅游,满足居住旅游的综合配套,优化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实现城乡一体的和谐发展。

形象定位:规划将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的形象定位为“倾城之链,盈彩田园,绚丽画卷”。其中倾城之链的原意是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的绿宝石项链,引申义是绿色生态新城之中的倾城之恋, 区域市民最衷情的现代田园社区;盈彩田园是都市农业间多彩的田园生活写照;绚丽画卷表示一幅“青山绿水抱社区、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在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这方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关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三)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红色小镇”详细规划设计

 

鸟瞰效果图

设计规模: 3500亩

目标定位: 红色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美丽乡村综合体。以陈潭秋红色文化为核心,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支撑,打造集红色旅游、爱国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体,构建全新的生产、生活新型城镇化范式。

空间理念: 规划区内浅丘台地明显,适宜以中央水塘为核心,结合各浅丘台地组织空间景观廊道,形成一、二视线通廊。以陈谭秋故居为核心,以中央文化生态岛为本底,构建中央环塘农业休闲与红色文化复合功能轴带;以红色文化带辐射带动周边产业组团发展。“谷地围合、洲岛相连”的现状特征明显。沿水岸构建红色文化休闲产业带,以带促点,以点带面的各个组团一体化融合发展。

规划布局: 以陈潭秋故居及中央水岛为核心,以复合产业组团为发展单元,沿水域打造一条中央红色文化产业带——“红色飘带”,通过水岸红色文化产业带串联各个组团发展单元和洲岛,构建产村融合,一体化新型发展的特色空间脉络。

对村落建筑进行整体改造设计,植入新功能业态,提升与融入红色旅游配套功能,强化红色文化、爱国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村庄特色。

规划充分尊重田、塘、梗、丘、园等生态要素,同时植入丰富的休闲农业相关项目,发展红色特质的乡村休闲综合体,打造山水与休闲宜居一体的生态网络。

 

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就找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

温馨提示:请到 中国城乡规划网(网站:>一、什么是农业物联网?
No1:农业物联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物联网的实质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使其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物联网的实例化应用就是在感知端使用大量的传感设备(如农业环境信息的传感器、图像采集、RFID 等),广泛地采集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等环境的各类信息(如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建立相对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与多源的数据格式转换办法,因地制宜交互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等传输通道,实现农业信息多尺度、多源有效的传递。最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重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处理,通过智能化调控终端实现农业的闭环控制,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最优化控制。实际上,物联网是智慧农业的核心。
“农业物联网主要有感知、传输和控制三大作用,”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长许世卫解释,“农业物联网不仅能感知水、肥、热、气等外部环境变量,还能感知生物本体,比如对水稻叶片中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感知。如果感知到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缺氮了,需要添加氮肥,而等到肉眼看到叶片发黄再追肥就晚了。”
No2:农业物联网架构模型
根据计算机网络架构模型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将农业物联网架构模型分为感知层、传输层(网络层)、处理与应用层三个层次。
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RFID、RS、GPS以及二维条形码等,采集各类农业相关信息(包括光、温度、湿度、水分、肥力、土壤墒情、土壤电导率、溶解氧、酸碱度和电导率等),实现对“物”的相关信息的识别和采集。传输层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农业相关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应用层 ;同时,将应用层的控制命令传输到感知层,使感知层的相关设备采取相应动作,比如开关打开或者关闭、释放氧气、增加温度或者湿度以及设备重新定位等。
公共处理平台包括各类中间件以及公共核心处理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结合,完成物品信息的沟通、共享、决策、汇总等。
具体的应用服务系统是基于物联构架的农业生产架构模型的最高层,主要包括各类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系统,如大田种植系统、设施园艺系统、水产养殖系统、畜禽养殖系统、农产品物流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的具体应用,保证产前正确规划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产中精细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后高效流通实现安全溯源等多个方面,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转自搜狐科技网)
二、农业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农业物联网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当今各个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2013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区试工程,对于探索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提高农业物联网理论及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从深层次阐述了物联网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产与增收。
在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已进入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农业各方面。 据介绍,国外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营养液供给以及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EC值(可溶性盐含量)等,使设施蔬菜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水平。
借助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远程支持与服务平台上,建立智慧农业远程托管中心,实现远程栽培指导、远程故障诊断、远程信息监测、远程设备维护等;将植物生长信息和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技术相结合,从种植各个环节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先进的RFID、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监测管理和产品安全追溯。目前,这项技术不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已推向全国市场,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大型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深受用户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种植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适宜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种植业离不开浇水、施肥、打药,农民种地凭经验、靠感觉,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里耕作,并把这些经验与方法一代代相传,然而现在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才能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这些以往在作物不同生长周期凭经验靠感觉“模糊”处理的问题,在农业物联网面前开始了实时定量的“精确”把关。物联网创造的“种地”模式的出现,已经成为打破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这种通过物联网技术开启的智慧风暴,让农业实现了“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的目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转自搜狐网-鑫芯物联)
编辑于 2018-05-26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1
评论

1、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
2、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
3、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216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1
下一篇 2023-06-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