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平方公里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即将崛起

20平方公里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即将崛起,第1张

1月20日,白云区进入“两会时间”。在当日下午举办的白云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白云区区长苏小澎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白云将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推动国家中 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上新水平。
笔者梳理发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形态大转变大提升”是2019年白云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苏小澎透露,今年白云将推动东部科技创新带、西部科技走廊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和龙科技创新谷承接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平台,重点打造20平方公里白云湖数字科技城。
●南方日报记者 余秋亮 通讯员 云宣
调结构促转型
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2018年12月28日,备受业界关注的智慧城市、云计算领域盛会——广州智慧城市生态合作峰会在广州白云区成功举办。这是白云区在去年举办的重磅活动之一。
会上,白云区与中软国际、北控集团、深兰科技、中关村信息谷、中安科创等10个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项目,涵盖芯片设计、软件服务、智慧应急、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等领域,未来将共同在白云区打造千亿级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
自华为云2017年落户白云以来,白云持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发力。去年,白云与华为共建的“三中心一平台”开通运营,软通动力等13家优质企业相继落户,新增互联网、软件和信息行业企业2623家,增长1693%。
苏小澎表示,今年白云将继续紧抓信息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智慧白云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布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文化等新技术、新业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培育发展5G芯片、终端等产业,规划建设5G通信产业园。
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也是白云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去年,白云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加快布局,广州铁投总部项目摘牌出让,广汕铁路等5家龙头企业注册落户,中国中铁等25宗项目意向进驻。今年白云将吸引一批集成、设计等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企业落户总部区域,争取重量级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基地布局。
此外,白云区还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环节延伸,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鼓励中小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融合示范企业。大力扶持设计、法律服务、高端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航空、商务、金融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70%。
据苏小澎透露,白云今年还将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化妆品、皮具、物流等优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同时,落实省“民营经济10条”、市“民营经济20条”,全面摸清本土优质企业用地需求,启动优质企业供地计划,在减轻税费负担、降低用地用能成本等方面精准施策,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持续深入实施质量强区和品牌发展战略,打响“白云智造”和“白云创造”品牌,力争全年净增“四上”企业350家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
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苏小澎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是表示。
去年,白云区围绕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出台西部科技走廊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白云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1个,在孵企业、项目超1000个,营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705%、305%,增速居全市前列。
苏小澎表示,2019年,白云将全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载区。他透露,白云将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东部科技创新带、西部科技走廊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和龙科技创新谷承接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平台,重点打造20平方公里白云湖数字科技城。
其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首次在白云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苏小澎表示,依托区位、空间优势和白云湖、流溪河等景观资源,高标准打造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推动软通动力、深兰科技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软件信息、电子竞技等科技产业集群,打造产城融合新地标。
除此之外,白云将继续推动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白云新城等“八大产业园区”开花结果,加快土地收储、项目落地。推动民科园扩园提质,推进广州设计之都、法律服务集聚区、汽车小镇建设,提高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擦亮价值园区品牌。
推进高质量平台载体建设,是为了“筑良巢,引凤至”。苏小澎表示,白云将放大价值园区对高端产业的集聚效应,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带动关联企业沿着产业链、创新链汇集,开展靶向招商、平台招商,鼓励各类协会、创新中心以商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招商项目155个以上、总投资超700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100个、5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20个、50亿元以上5个。
此外,白云还将用好“创新十条”“培优计划”等惠企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技术改造壮大一批、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开展技术改造企业100家。
同时,高标准打造引才聚才平台,发挥人才发展公司在人才引进开发、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人才大厦、人才公寓,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及团队,强化智力支撑。
城市形态大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白云
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白云区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城市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基础设施配套仍然不足,这些都是实现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目标的障碍。
为此,2019年白云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提升综合城市功能。用好“多规融合”成果,启动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土地收储和精准供地,完成白云新城5—8期等23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公开出让,力争实现产业供应双过百,即商务办公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工业及仓储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完成规划报建量380万平方米、施工报建量360万平方米。
同时,以“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微改造、微更新,推动黄边、棠涌等片区成片连片开发改造,陈田村启动改造,小坪村正式动工,田心村建成首期安置房,东平汽车小镇开工建设,五龙岗村级工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让城市焕发新活力。
苏小澎表示,今年,白云将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全力攻坚国考鸦岗断面,确保4个断面全面达标。围绕5大流域39条黑臭河涌,实施“河更美”行动。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
此外,白云将全力推动白云湿地上半年开工,力争明年完成,城市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坚决落实“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行动,保护好白云山、帽峰山、流溪河等宝贵生态资源,以生态建设带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推动城市形态大转变大提升。
今年,白云还将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落实“三个绝不”,执行“四个最严”,全年拆除违建1000万平方米以上。坚持拆建并重,建设机场高速、白云大道、华快三期、105国道、106国道等26条景观路和200公里沿河绿道。
在打造平安白云方面,苏小澎表示,该区将加快建设“雪亮工程”“警务云系统”,智能化应用“四标四实”数据和“城中村”基础信息,构建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力争案件类警情在全市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降幅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治安形势实现根本性好转。

一、什么是特色农业小镇

  农业特色小镇是指依赖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具有明确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它是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农旅综合体。它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有特色产业才能建特色小镇,如果为了特色而人造特色便是偏离了政策的初衷。而利用自身的优质农业资源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将是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 
二、为什么要发展特色农业小镇

  特色小镇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城镇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才是根本。改革开放至今,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承接城市和拉动农村发展的特色小镇来说,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农业服务、休闲农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大镇转向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逐渐形成了集农业、休闲、生态、旅游、消费等一体的产业集群。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 

  力争在2020年试点结束以前,原则上以县(市、区)或垦区为单位,在全国建设、运营100个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在小镇内,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优势特色明显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将小镇培育成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原则 

(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的核心在农业,要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等建设的有机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功能形态良性运转的产业生态圈,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二)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小镇规划不以面积为主要参考,遵循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打通承接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打造融合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新型社区和综合性功能服务平台。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

(三)积极助推精准扶贫。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升级、市场流通顺畅高效、资源环境高效利用等重点任务,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运营,带动贫困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将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作为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小镇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五、农业特色小镇规划案例

(一)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及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规划区鸟瞰图

规划规模: 187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 结合项目的区位条件和场地现状,统筹区域资源,以人为本、城乡联动,实现都市农业、优美小镇、文化传承、生态绿心四大功能“四位一体”的规划,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引入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工作、娱乐、游憩、购物、教育、观光、育儿、养老等城市功能,形成科技引导未来、主题小镇环绕、独特景观衬托的“华夏现代农业城”。

“华夏现代农业城”将充分体现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现代化农业产业: 创新生产管理模式与技术,做精苗木产业,对外提供精品展示、电子交易、科技服务、家庭园艺等多种功能。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儿童经济为引擎,打造趣味化、参与化、主题化的都市农园,提升消费深度,实现田园式的吃、住、行、娱、购、游等功能,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吸纳企业、农民资金、外资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新型的农村生活:梳理传统村落的格局与脉络,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发挥产业特色,传承秦汉民俗文化,进行民居改造,配套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形成恬静、高雅、和谐的生活格调,让田园与村庄交融。

特色的文化空间: 借力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通过皇帝皇后陵遗址保护公园以及秦汉文化、民俗节庆、农耕习俗再现等,塑造历史文化、田园生态、乡土风情大融合的多元文化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传承节点。

自然的生活空间: 规划以“亲子经济”为引擎,打造集都市农业、优美小镇、秦汉文化、生态绿心“四位一体”的新型城乡空间和“农旅双链”的生态示范综合体,重构全新生产生活的新型城镇化范式,形成“魅力田园,印象秦都”的规划愿景。
现代农业城规划图
 儿童嘉年华

(二)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及都市农业规划设计
设计规模: 108平方公里

总体思路: 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建设要求,抓住国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发展契机;落实“大开大合”发展理念,构建“一心三片、多点联动”的都市农业组团发展格局。立足沣西新城现状基础,准确把握都市农业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休闲农业及城市景观农业,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培育发展农产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农业新型人才、技术以及外部资本,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都市农业为基石,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纽带,推进城镇与农村发展高度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最终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生产高效、生态优美、生活和谐、产城一体的生态田园新区。

规划目标: 规划将项目区打造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创新实践区”、“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西周历史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区”;同时将项目区建成风景如画的田园社区,构建井然有序的优美小镇,把控疏密有度的交通体系,提供温馨浪漫的品质家园,创造轻松愉悦的休闲旅游,满足居住旅游的综合配套,优化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实现城乡一体的和谐发展。

形象定位:规划将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的形象定位为“倾城之链,盈彩田园,绚丽画卷”。其中倾城之链的原意是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的绿宝石项链,引申义是绿色生态新城之中的倾城之恋, 区域市民最衷情的现代田园社区;盈彩田园是都市农业间多彩的田园生活写照;绚丽画卷表示一幅“青山绿水抱社区、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在沣西新城田园社区(小镇)这方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关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三)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红色小镇”详细规划设计

 

鸟瞰效果图

设计规模: 3500亩

目标定位: 红色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美丽乡村综合体。以陈潭秋红色文化为核心,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支撑,打造集红色旅游、爱国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体,构建全新的生产、生活新型城镇化范式。

空间理念: 规划区内浅丘台地明显,适宜以中央水塘为核心,结合各浅丘台地组织空间景观廊道,形成一、二视线通廊。以陈谭秋故居为核心,以中央文化生态岛为本底,构建中央环塘农业休闲与红色文化复合功能轴带;以红色文化带辐射带动周边产业组团发展。“谷地围合、洲岛相连”的现状特征明显。沿水岸构建红色文化休闲产业带,以带促点,以点带面的各个组团一体化融合发展。

规划布局: 以陈潭秋故居及中央水岛为核心,以复合产业组团为发展单元,沿水域打造一条中央红色文化产业带——“红色飘带”,通过水岸红色文化产业带串联各个组团发展单元和洲岛,构建产村融合,一体化新型发展的特色空间脉络。

对村落建筑进行整体改造设计,植入新功能业态,提升与融入红色旅游配套功能,强化红色文化、爱国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村庄特色。

规划充分尊重田、塘、梗、丘、园等生态要素,同时植入丰富的休闲农业相关项目,发展红色特质的乡村休闲综合体,打造山水与休闲宜居一体的生态网络。

 

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就找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

温馨提示:请到 中国城乡规划网(网站:>阿斯利康(AstraZeneca)是一家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研发总部位于瑞典。
该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及学术推广处方类药品,重点关注肿瘤、心血管及代谢疾病、呼吸等领域,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
2021年4月26日,欧盟委员会表示,已经对阿斯利康不遵守新冠疫苗供应合同,且没有可靠计划确保交付疫苗,对阿斯利康提起法律诉讼。
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阿斯利康坚持科学至上,注重创新,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实现“开拓创新,造福病患,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医疗合作伙伴”这一宏伟愿景。阿斯利康的中国总部位于上海,在全国拥有超过10000名员工,2017年在华销售额达296亿美元。公司在华投资超过75亿美元,[2]分别在无锡和泰州投资建有生产基地,并在无锡建立了中国物流中心。在中国,阿斯利康的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患者最需要的治疗领域,包括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肿瘤、呼吸、消化和麻醉。取得研发上的领先地位[5]
阿斯利康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处方类药品,为医疗行业带去意义深远的变化。研发和患者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实力和资源专注能切实产生深远变化的治疗领域。致力“不断开拓科学疆域,研发改变生命的药物”。业务战略设定通往成功的道路:即开拓创新,造福病患,成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医疗合作伙伴。[5]
加速业务增长[6]
借鉴卓越的全球标准,对本地市场的深刻了解及持续的投资,阿斯利康中国一直致力将优质药物以更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多中国患者,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6]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阿斯利康中国总部拥有包括研发中心在内的多个职能机构,在无锡和泰州拥有生产基地。[7]
成为理想的工作场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2327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4
下一篇 2023-06-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