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到底学什么?

物联网专业到底学什么?,第1张

物联网“概念”如火如荼,作为提供产业有生力量的大学自然不甘寂寞,于是乎,各个学校都在筹建、设立物联网专业,可从各方面渠道的信息看,似乎所想传授的知识五花八门,有侧重传感的,有侧重通讯的,有侧重某项应用领域的,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似乎不像以往的专业设置,有相对统一的方向。 出现这个局面,首先就说明一点:物联网不应是一个传统形式本科专业,至少不适合作为一个本科专业而存在! 现实中很多领域都有这个特征,它有广泛的需求,且孕育着极大的机会,但由于其所涉及的知识属于跨学科的,需要多方面的基础及专业知识作为铺垫,故作为本科专业有些勉为其难。 我很早就听过的一个说法:海洋学院不应该面向高中生招生,应该是从学过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因为海洋研究要用到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它属于二级学科,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专业知识背景,如生物、化学、流体力学等,而这些知识是高中生所不具备的,如果要他们在海洋学院的四年中学会这些,估计和海洋相关的知识几乎没有时间传授了,这样毕业的学生和普通院校有何差别? 对比今天的物联网,似乎也有“海洋学院”的影子。 如果把物联网提升到目前所宣传的那个高度,要培养一个能应对如此“宽泛”领域的人才,似乎也应该是作为一个二级学科而存在。 首先这些人应该在普通本科中学会一些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如测量、传感、通讯、大规模计算和统计等,然后再进入物联网专业,结合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背景,侧重研究物联网的某一分支,如侧重于基于联网需求设计测量部分,或基于测量特征设计通讯链路和协议,或基于收集来的巨量信息研究如何用“云”来储存和分析,从而使其成为有效信息而非“字典”。 这些都不是一个高中生所能直接面对的,而把所需的专业知识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基础知识来传授,时间不够,本来这些就是四年的本科课程,学完这些,留给物联网的相关知识传授时间有限了,只能培养出一个无特色的学生,这和设置此专业的初衷不是相悖吗? 所以,如果要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人才,靠本科四年的学习难以胜任!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人才”,按我的理解应该是:能将目前的现实需求纳入物联网,从而产生有别于传统解决方案的革命性变化。 听起来有些“玄”,但目前的宣传就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腾“云”驾“物”是在媒体上看到的最经典的描述!何时能落地,似乎还欠火候。 那针对目前的物联网热,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呢? 依本人愚见:暂时不去想培养那些“真正的物联网人才”,那些未来的并非本科教育所能造就,作为大量输送技术骨干进入社会的工科院校,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培养一个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物联网需求的技术人员。 要做到这点,首先应该分析物联网到底衍生出那些新的东西? “物联网”三个字实际上表达了其含义: 第一:“物”,乃所关注的对象 第二:“联”,乃所采取的手段 第三:“网”,乃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三个部分中,“物”早已存在,最为悠久,人们对“物”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了,至今仍在不断深入,并非物联网所带来的新生事物。 而“网”虽较“年轻”,但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也已将其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网”已经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唯一属于物联网带来的新生事物就是“联”,即将“物”连接到“网”上! 联网的设备已很多,为何此时将“物”连到网上就成了新东西? 先分析一下以往的联网设备有什么特征。目前联网的设备主要是计算机、手机、电视等,还有一些幕后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究其特征,无一例外是和人交互,或者是服务于与人交互。所以,以往的互联网也可以称之为“人联网”! 而如今“物联网”所指的“物”,多为面向自然界的物,关注的是其生物、理化等特征,是一些不具备智能的物,即便是和人相关,此时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物特征而非智能,所以完全区别于现存的“互联网”所承载的内容。目前互联网的绝大多数信息是服务于智能的,属于“上层建筑”,而物联网要关注的则是“经济基础”。 因为这些“物”相对“低能”,以往联网的方式就要做相应改变,以适应其特征,这才是物联网的精髓所在。 “物”有千百种,均有相应的专业在探究,而“网”也有相应的分支在完善,至于数据分析、云计算、分布式运算、并行计算等早已是深入研究的课题。后两者近年来已不断融合、完善,有了长足的进步。只是前者和后两者似乎有些像平行线,暂无交点。 物联网则是要在这两条平行线间架起一座桥,使前者的信息能借助于后者得到升华! 但由于“物”的“低能”和“多样性”特征,使得原有的联网手段不再适合,正是这种缺位才催生了物联网教学的需求! 因此,探究各种“物”所适合的联网手段,应该是培养一个可以应对物联网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点。 虽说联网应该是通讯的范畴,但以往通讯的关注点是媒介、链路和协议,而作为物联网应用需求,应该是关注各种通讯方式的特征,结合所需联网的“物”之个性,选择合适的通讯方案,侧重点是“选择”。 要做出合适的选择,就要对各类通讯方式的特点予以准确的把握,扬长避短,并合理的加以组合,从而达到最可靠、经济的方案。 不要一提到物联网就是 ZigBee、Wifi,实际上每种通讯方式都有其利弊和适用的环境。智能电网上的检测用 ZigBee 就不一定比“载波”合适;智能家居的很多节点或许用简单的“485总线”集中后再由WiFi 或 ZigBee转接入网更加经济、可靠。 所以,准确地把握对象特征和应用场景,同时熟知各类通讯技术的优势、缺陷,是一个合格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的核心素质。 至于物联网的高层次应用,即那些汇集了巨量数据的“云”该如何处置?如何产生效益?那是少数精英的事,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的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基。 具体而言,针对物联网应用需求,学习应该关注: 1、 理解最基本的通讯原理,尤其是串行通讯,因为只要距离略远,并行通讯基本无使用可能,而现实中的各类通讯,不论是有线的RS232、485、USB、以太网,还是红外、蓝牙、Wifi,其实质都是串行通讯,区别只在于介质和协议。 2、 通过最简单的UART通讯,理解握手、冲突、争抢、仲裁等通讯中常见的问题,以及丢帧、误码的可靠性问题,理解通讯协议的作用和含义。 3、 通过简单的实际应用,理解各种场景的需求,何时要速度?何时要可靠?何时要响应快?何时要低功耗? 4、 结合所面临的需求,尝试各类通讯,只要会用即可,因为随着MCU的无所不在,各类通讯模块使用越来越简单,看似神秘的3G通讯,也能用和古老的Modem一样的AT命令让其工作。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能做到会用即可,设计、生产这类模块的事情交给地球上少数人去 *** 心吧。就像 PC,全世界都在用,但只有Intel和AMD为此劳神,似乎也并未耽误PC的普及和使用啊! 5、 选择一个分支,系统地贯穿一下各个层面,从“物”开始,到“网”结束,无所谓实用,只要涵盖的物联网的要素即可,重要是通过实际的体验,感受将“物”连到“网”上后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如果是培养一个应用类的技术人员,不需要特别的传授什么“物联网”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围绕上述重点实践即可,重要的是体验和阅读理解,因为未来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无法预知,所以培养把握对象特征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推荐一本关于各类通讯的书: 《嵌入式网络通信开发应用》 怯肇乾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ISBN978-7-5124-0179-2 面对如此众多的通讯方式,想要全面了解并非易事,很多书都是只描述一部分,此书却全面收集了各种现存的通讯方式,为选择合适的通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详细目录见“好书交流”栏目。

西门子SCALANCE X系列是适合工业环境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其种类齐全,是交换式工业以太网网络的核心。既支持SNMP和WEB诊断,也支持PROFINET诊断。提供了工业级设计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维护简便性。北京天拓四方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表示SCALANCE X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优势不仅仅局限于此,下面为大家做个详细介绍。

SCALANCE X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优势:

1、坚固、创新、节省空间的外壳设计,可非常容易地集成到SIMATIC 解决方案中( 可选择标准35mm DIN 导轨、S7-300DIN导轨或直接墙壁安装)

2、套筒式设计, 以及P R O F I N E T 工业以太网连接插头FastConnect RJ45 180 插头可去除应力和扭力

3、高速冗余特性,对于SCALANCE X-200、SCALANCE X-300或SCALANCE X-400,可快速重新组态多达50 台交换机的环网(<03 秒)

4、SCALANCE X-300及SCALANCE X-400提供的Standy环网耦合功能

北京天拓四方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还针对SCALANCE X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不同型号为大家做了详细介绍。

SCALANCE X 是SIMATIC NET 新系列产品,其中有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机是专门用于将数据发送给既定目标地址的有源网络部件。SCALANCE X 产品组包含各种各样的模块化产品系列,每个产品都与自动化任务相匹配。SCALANCE X005 与XB000 入门级交换机非网管型交换机,带有多个电气端口或单个光纤接口可用于小型自动化系统上。

SCALANCE X-100 非网管型交换机带有电气端口和光纤端口,冗余馈电装置和信号触点可用于设备层的应用。

SCALANCE X-200 网管型交换机用于设备层到全厂网络化的应用。由于配置组态及远程诊断功能都集成在了STEP 7 工程软件中,工厂的可用性水平得到了提高。具有高防护等级的设备无需安装在控制柜中。对于有硬实时要求和最大化有效性要求的工厂网络可利用对应的等时同步交换机(SCALANCE X-200IRT)。

SCALANCE X-300 增强网管型主要应用领域为高性能工厂网络与企业网络相连接的衔接部分。

SCALANCEX-300 增强网管型产品系列结合了SCALANCEX-400 系列( 不包含第3 层路由功能) 的固件功能和SCALANCE X-200 产品系列的紧凑结构。因此和SCALANCEX-200 交换机相比,SCALANCE X-300 交换机既具有更好的管理功能,又具有更好的固件功能。模块化SCALANCE X-400 交换机用于高性能工厂网络( 例如具有高速冗余的工厂网络)。基于模块化结构,交换机可针对相应的任务进行精确地调整。由于支持IT 标准( 例如VLAN,IGMP,RSTP),可以将自动化网络天衣无缝地集成在现有办公网络之中。利用Layer 3 的路由功能允许在不同IP 的子网之间通讯。

或许跟大烨智能“捂不热”的董秘位置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大烨智能的注册地和办公地都在南京江宁,公司主要从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力应用软件、电力泛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实施等信息化服务。2017年7月3日登陆资本市场,上个月就是上市四周年的日子。虽说上市年头不算长,但大烨智能换董秘的次数却不少。

1 江苏大冶智能电气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 生产和销售配电网智能设备,以及信息服务,如R&amp;电力应用软件和电力普适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实现。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结合工程实践,公司已形成覆盖电气状态、资产环境数据采集与传输、综合能源数据采集与传输、低功耗传输、物联网无线传输模块等无线通信产品的传感器传输产品,智能车站集成终端、车站终端、馈线终端故障指示器、接地故障研究与判断辅助装置、能源物联网海关等边缘计算终端产品、物联网列式交换机、物联网环盒等新一代中压开关设备,实现传统电气开关与物联网传感设备、边缘计算和工业控制设备以及电力传输和转换物联网的集成,高品质智能配电站区域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智能变电站、输电线路全景可视化、综合能源运营服务、景观存储等系统解决方案。
2 产品和服务覆盖国家电网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安徽、山东、河北、天津、福建、湖南、湖北、陕西、江西、山西、四川、辽宁、吉林、河北等18个省级电力公司,深受用户好评。公司实施技术驱动销售的营销策略,深入分析判断电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智能配电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设计开发能够解决电网用户实际需求和痛点的产品,并以解决用户需求为营销基础。同时,要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新一轮能源革命和数字新经济机遇,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顺应“互联网+”和5G潮流,坚持创新驱动,继续聚焦和发挥“能源互联”、“智能动力互联”的技术优势,与全国“能源互联”、“动力物联网”同步。以“提高配电网智能化”为使命,加大研发力度;投资,利用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继续向行业纵深发展,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突出能源和电力技术的引导、研发;以全面建设一流高科技企业为战略目标,致力于发展成为服务于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技术领导者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创造者。

太多的拖了,一点都不客观。我在这个行业混了好多年,大致回答下,分几点:


一、国际老的品牌赫斯曼、格雷特、罗杰康、摩莎。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四家:
赫斯曼、格雷特:很早以前就被百通收购,随后砍掉了研发。设备最大优点是稳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如元器件老旧,无法更新软件,新机种等。
    罗杰康:被西门子收购,这家质量就比较一般了,没有什么亮点。但依靠西门子的强大市场卖的很好。
    摩莎:质量中等,但是价格便宜,这两年卖的风生水起。和前面几个厂家比,唯一一个有研发团队的吧。

二、国内品牌东土、三旺、海得、其他
东土、三旺:为啥把他俩放一起介绍呢,因为他俩的发展过程太像了,都是不重视技术,但是有很大的市场,很多设备都是找很差的小厂贴牌,所以导致东土在轨交行业发生过严重的事故后,目前被国家禁入轨交行业。
海得:这家是一个很奇怪的厂家,与所有国内厂家都不同。最早就是靠代理赫斯曼起家,自己也维护着一个叫海斯科的国产品牌,但是也都是找小厂贴牌,自己没有研发实力。但他曾经和赫斯曼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引进了一些赫斯曼的技术,一度很让人期待,可惜半途而废,研发团队出走组建了一家专门做工业交换机的公司。海得还在继续搬砖、贴牌。
其他小厂:国内工业交换机厂家多如牛毛,但是大多数都是靠贴牌,自主研发的不多导致质量很差。如果想用国产的,还是选有研发团队的。

网络化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信息基础设施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迁:
1 人工接线阶段:20世纪初期,电话成为最早的现代通信方式之一。当时电话网络是通过人工接线来实现的。电话员需要将电话簿上的电话号码手动连接到对应的接线板上,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2 自动交换机阶段:20世纪30年代,自动交换机逐渐取代了人工接线。自动交换机可以自动完成电话接通和断开,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此时,电话网络的信息基础设施开始有了自动化的特征。
3 数字化阶段: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数字电路和数字交换技术的引入,使得电话网络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大幅提升了通信速度和信号质量,并打开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契机。
4 互联网阶段:19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从传统的电话网络转向了宽带互联网,同时,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也为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5 智能化阶段:当前,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通信服务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这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2782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 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