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相关知识

物联网的相关知识,第1张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其核心技术又可以细分为六层,如右图: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此外,物联网的精神实质是提供不拘泥于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的应用场景与用户的自由互动,它依托云服务平台和互通互联的嵌入式处理软件,弱化技术色彩,强化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佳的用户体验,更及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议,更自如的工作和生活,是通往智能生活的物理支撑。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2、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3、要有CPU;
4、要有 *** 作系统;
5、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6、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7、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物联网概念这几年可谓是炙手可热,物联网家电也是风生水起,从狭义上讲,物联网家电是指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家电产品。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与互联网联接,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的家电产品,并且家电产品本身与电网、使用者、处置的物品等能够实现物物相联,通过智慧的方式,达成人们追求的低碳、健康、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物联网的含义
从两化融合这个角度分析物联网的涵义:
其一:工业化的基础是自动化,自动化领域发展了近百年,理论、实践都已经非常完善了。特别是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和过程控制要求的日益复杂营运而生的DCS控制系统,更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DCS的理念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虽然自动设备全部联网,并能在控制中心监控 信息而通过 *** 作员来集中管理。但 *** 作员的水平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优化程度。有经验的 *** 作员可以使生产最优,而缺乏经验的 *** 作员只是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是否有办法做到分散控制,集中优化管理?需要通过物联网根据所有监控信息,通过分析与优化技术,找到最优的控制方法,是物联网可以带给DCS控制系统的。
其二:IT信息发展的前期其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当为人服务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后,是要在更大范围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是要将物与人的信息打通。人获取了信息之后,可以根据信息判断,做出决策,从而触发下一步 *** 作;但由于人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做出的决策是不同的,如何从信息中获得最优的决策?另外物获得了信息是不能做出决策的 ,如何让物在获得了信息之后具有决策能力?智能分析与优化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手段,在获得信息后,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理论模型,快速做出最优决策。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技术在两化融合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
物联网智库认为物联网的定义源于IBM的智慧地球方案,十二五规划中九大试点行业全部都是行业的智能化。无论智慧方案,还是智能行业,智能的根本离不开数据分析与优化技术。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未来物联网发挥价值的关键点。
物联网就是各行各业的智能化。 私有物联网:一般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 公有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 社区物联网: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如一个城市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务; 混合物联网:是上述的两种或以上的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 医学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照护等领域; 建筑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等领域。

所以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但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主要解决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和连接问题。

2、网络层:

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网络层主要解决感知层所获得的长距离传输数据的问题。

它是物联网的中间层,是物联网三大层次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

3、应用层:

物联网应用层是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也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

扩展资料:

感知层: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有大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所以每个传感器都是唯一的一个信息源。

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物联网运用的射频识别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这些传感设备,它们的作用就像是人的五官,可以识别和获取各类事物的数据信息。

通过这些传感设备,能让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拟入化,让物体也可以有“感受和知觉”,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通常,物联网的感知层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电子标签、条形码和读写器、摄像头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采集信息的来源,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其作用相当于人的五个功能器官。

网络层:

它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网络层的传递,主要通过因特网和各种网络的结合,对接收到的各种感知信息进行传送,并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和有效处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其具体功能包括寻址、路由选择,以及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运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

网络层的产生是物联网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通信技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感觉器官”,通信技术则是物联网传输信息的“神经”,实现信息的可靠传送。

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感知层所产生的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传输通道。因此,以太网、移动网、无线网等各种相关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数据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可靠的传送保证。

物联网网络层是三大层次结构中的第二次,物联网要求网络层把感知层接收到的信息高效、安全地进行传送。

应用层:

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将物联网开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

感知层收集到大量的、多样化的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作出智能的决策。海量的数据存储与处理,需要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近些年,随着不同计算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所形成的云计算技术,被认为是物联网发展最强大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技术为物联网海量数据的存储提供了平台,其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提供了可能。

物联网应用层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应用层架构标准、软件和算法标准、云计算技术标准、行业或公众应用类标准以及相关安全体系标准。

应用层架构是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包括SOA体系架构、业务流程之间的通信协议、面向上层业务应用的流程管理、元数据标准以及SOA安全架构标准。

云计算技术标准重点包括开放云计算接口、云计算互 *** 作、云计算开放式虚拟化架构(资源管理与控制)、云计算安全架构等。

软件和算法技术标准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海量智能信息处理和呈现等。安全标准重点有安全体系架构、安全协议、用户和应用隐私保护、虚拟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务的自适应安全技术标准等。

物联网是新型信息系统的代名词,它是三方面的组合:

一是“物”,即由传感器、射频识别器以及各种执行机构实现的数字信息空间与实际事物关联;

二是“网”,即利用互联网将这些物和整个数字信息空间进行互联,以方便广泛的应用;

三是应用,即以采集和互联作为基础,深入、广泛、自动化地采集大量信息,以实现更高智慧的应用和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主要包括单一功能终端和通用智能终端两种。
单一功能终端该类终端一般外部接口较少,设计简单,仅满足单一应用或单一应用的部分扩展,除了这种应用外,在不经过硬件修改的情况下无法应用在其他场合中。目前市场上此类终端较多,如汽车监控用的图像传输服务终端、电力监测用的终端、物流用的RFID终端,这些终端的功能单一,仅适用在特定场合,不能随应用变化进行功能改造和扩充等。因功能单一,所以该类终端的成本较低,也比较好标准化。
通用智能终端该类终端因考虑到行业应用的通用性,所以外部接口较多,设计复杂,能满足两种或更多场合的应用。它可以通过内部软件的设置、修改应用参数,或通过硬件模块的拆卸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该类模块一般涵盖了大部分应用对接口的需求,并具有网络连接的有线、无线多种接口方式,还扩展了如蓝牙、WIFI、Zigbee等接口,甚至预留一定的输出接口用于物联网应用中对“物”的控制等。该类终端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未标准化,目前市面很少。 主要包括数据透传终端和非数据透传终端。
数据透传终端该类终端将输入口与应用软件之间建立起数据传输通路,使数据可以通过模块的输入口输入,通过软件原封不动的输出,表现给外界的方式相当于一个透明的通道,因此叫数据透传终端。目前,该类终端在物联网集成项目中得到大量采用。优点是很容易构建出符合应用的物联网系统,缺点是功能单一。在一些多路数据或多类型数据传输时,需要使用多个采集模块进行数据的合并处理后,才可通过该终端传输。否则,每一路数据都需要一个数据透传终端,这样会加大使用成本和系统的复杂程度。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通用终端都是数据透传终端。
非数据透传终端 该类终端一般将外部多接口的采集数据通过终端内的处理器合并后传输,因此具有多路同时传输优点,同时减少了终端数量。缺点是只能根据终端的外围接口选择应用,如果满足所有应用,该终端的外围接口种类就需要很多,在不太复杂的应用中会造成很多接口资源的浪费,因此接口的可插拔设计是此类终端的共同特点,前文提到的通用智能终端就属于此类终端。数据传输应用协议在终端内已集成,作为多功能应用,通常需要提供二次开发接口。目前市面上该类终端较少。

物联网网关组网方式和功能配置有以下:
1、丰富接口,满足组网、数据采集与传输需求,支持2个光纤口、7×LAN、1×WLAN、2×RS485、1×AC220V输入、3×AC220V输出、1×DC24V输出、1×DC12V输出。
2、支持WIFI(可选),5G/4G(可选),网口,光口等方式接入互联网,可多网同时在线,可实现4/5G转WiFi、网口转WiFi。
3、支持多种无线扩展方式,LoRa、ZigBee、蓝牙等;支持ZigBee(支持频段,24GHz全球免费频段)。
4、支持5G/4G/PPPoE/DHCP/静态地址等连接方式,有线无线互为备份,多网智能切换备份,多种工作模式选择。
5、超强的边缘计算计算能力,整合数据采集、处理、执行,实时分析,安全高效,实现灯管边缘策略,断网情况可继续执行灯控等命令;标准Linux系统支持用户二次开发。
6、可外接PLC载波ZigBee/LoRa等单灯集中器,实现非智慧杆路灯的单灯集中管理。
7、支持APN/VPDN数据安全传输;支持IPSec、L2TP、PPTP、OPEN等类型。
8、支持AP,STA,Repeater多种模式与系统云平台数据交互。
9、支持DHCP server,DHCP客户端,IP与MAC地址绑定,DDNS,NAT,DMZ主机,QoS,流量统计。
10、支持TCP/IP、UDP、MQTT、MODBUS、TFTP、>

WiFi模块的使用其实需要了解实际的应用方案,工程师都支持WiFi模块大致的分为三大类,USB WiFi模块、AP/Router WiFi模块、UART WiFi模块,若平台需要通过这些接口USB,PCIE,SDIO进行通讯,则选择做从设备的USB WiFi模块;若是想将4G信号转换为WiFi信号,则选择AP/Router WiFi模块;若是想做时下热门的物联网应用,则可以优先考虑UART WiFi模块;因为不知道您这边具体是做一个什么应用,所以,小编就以时下热门的物联网应用智能插座方案举个例子:

智能插座方案主要以串口WiFi模块为基础,实现无线数传、控制等功能。方案包括:1) 硬件参考设计;2)云平台服务;3)iOS,Android APP设计服务;4)嵌入式软件服务;5)WiFi模块WG219/WG229/LCS6260/WG231。

智能插座方案说明:手机APP通过路由器连接WiFi,控制内置串口WiFi模块的WiFi智能插座,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可以定时,延时,自动报警;通电、断电以及usb充电,网络远控,电量统计,节能省电……等 *** 作;在WiFi辐射范围外,也可以通过云端来实现控制,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笔记本常见多媒体接口类
① VGA接口--旧
② S-Video接口--旧
③ HDMI接口--现代
④ DisplayPort接口--现代苹果
⑤ 35mm音频接口--现代苹果
二笔记本有线数据传输接口
①e-SATA接口--旧
②Mini IEEE 1394接口--旧苹果
③Thunderbolt雷电接口--苹果现代
④USB与Type-C接口--现代
⑤RJ-45接口--现代
⑥多功能读卡器接口--现代
⑦SIM卡接口--现代
三笔记本无线数据传输接口
①无线WIFI苹果现代
②无线蓝牙苹果现代
③运营商移动网络现代
直接步入主题吧~
先说说我自己给予的一些代号。
旧代表这个产品已经非常古老。
现代代表这个是现代笔记本产品的接口。
苹果代表这个是苹果笔记本常见接口,但不一定只有苹果有。
一笔记本常见多媒体接口类
①VGA接口旧:用来传输(模拟)视频信号的一种接口,可以用来连接显示器。
不过VGA已经是古老的接口了,并且占用的位置大,不适合现代往轻薄方向发展的笔记本,所以现代的笔记本和显示器已经将VGA接口用其他接口取缔了
VGA接口
————————————————————
②S-Video接口旧:S端子接口是一种古老的接口,输出的分辨率最高仅能达到1024×768的分辨率,因此不适合用于高清视频的传输。
古老到不能再古老,但是是以往设备的必需品。
插座与连接线缆
————————————————————
③HDMI接口现代:是一种现在已经非常普及的接口,可以用来传输(数字)视频信号的同时传输音频信号,可以用来接在显示器上,电视上♪(^∇^)。
同时不同的设备上会配备不同的接口,比如有些高端相机会配备Micro HDMI或者Mini HDMI直接输出到电视或者显示屏上查看,但是本体依旧都是HDMI。
不同的HDMI接口
————————————————————
④DisplayPort接口现代苹果:简称DP接口,这个接口是目前最新最强大的多媒体接口。
为什么是最新的呢?因为DisplayPort经过了11和13代的发展,现在的14代可提供的带宽就高达324Gbps,支持10位色彩的4K 120Hz输出,也可以支持8K 60Hz,32位音频通道。最重要是,这是个轻薄并且可以做的很小的一种接口!
不同的DP接口
————————————————————
⑤35mm音频接口现代苹果:传统的音频传输接口。
以前为两个口“耳机口和麦克风口分开”,现在逐渐往一个口“耳机话筒二合一”发展,是所有笔记本都普遍配置的接口,一般用于声音的输入和输出。
旧时分开式的音频口
二笔记本有线数据传输接口
①e-SATA接口旧:一种扩展SATA接口。
可以连接SATA设备:硬盘,光驱等。并且支持热插拔,理论速度在15Gbps或3Gbps。在以前的时代,e-SATA接口只会在高端设备上出现,因为超过了USB20的480Mbps传输速度和苹果的接口IEEE 1394的400Mbps,所以该接口出现频率较少并且速度已经敌不过USB的发展逐渐被取缔。
eSATA接口
————————————————————
②Mini IEEE 1394接口旧苹果:此接口是苹果公司开发的串行标准,俗称火线接口(firewire)。
同USB一样,IEEE1394也支持外设热插拔,可为外设提供电源,省去了外设自带的电源,能连接多个不同设备,支持同步数据传输。但是这个接口只出现在很老的设备上,新的产品已经很少出现此接口了。
Mini IEEE 1394接口
————————————————————
③Thunderbolt雷电接口苹果现代:Intel和苹果合作的产物。
在一二代的雷电接口上,使用的接口与Mini DP接口相同。经过了两代更新,第三代的雷电带宽速度,达到了40Gbps,供电能力达到100W,并且使用了Type-C接口的设计。并且,相比于USB,雷电3拥有更多的功能,比如驱动高分辨率显示器,笔记本外接显卡,甚至是一个雷电接口拓展成七八个不同的接口。
区别是否为雷电接口可以通过是否有个闪电标志来识别
第一代第二代的雷电接口
第三代雷电接口
————————————————————
④USB与Type-C接口现代:一种几乎家家都有的电脑接口,但是Type-C则在慢慢普及。
USB具有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连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点,几乎可以连接所有的外部设备,传输速度和供电能力也随着版本的不同在不断提升。
百度百科里注释的不同版本的速度解析
从图里看到USB20仅为480Mbps,USB30就已经达到了5Gpbs!同时随着诺基亚N1和苹果电脑对Type-C的支持,一瞬间打开了Type-C的市场,现代的安卓手机如今已经标配了Type-C这一强大的接口(蓝绿厂除外),苹果电脑上的Type-C接口均支持雷电3协议。Type-C接口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有一个不足以提起的“正反随意插”特性,但是因为Type-C支持的协议可以是USB20也可以是雷电3协议,所以涉及的足够广泛,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来做出不同的方案,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传输接口!因为精巧,所以可以部署在手机上,部署在电脑上,可以制作Type-C接口U盘等等。
可以作为视频传输线,也可以用来做数据线,充电线等等根据用户使用程度不同来作出选择
图左为USB(Type)-C接口 图右为USB-A接口
————————————————————
⑤RJ-45接口现代:如今,该接口主要的作用为网络连接。
部分笔记本根据时代不同,部署了1000Mbps的接口还有100Mbps的接口,如今的笔记本通常部署的是千兆网口。虽然以往有RJ-11接口,但因为RJ-11接口不是国际标准化的,所以不能和RJ-45互相兼容,虽然物理上都可以互相插入不过可能会导致损坏,目前RJ-11接口已经逐渐变少。
RJ-45接口
————————————————————
⑥多功能读卡器接口现代:用来读取和写入数据卡的插槽。
一般笔记本都配有多功能读卡器,最常规的就是三合一读卡器。也就是可以读取三大种类的存储卡。一般为SD卡、MMC卡、MS卡。其中SD卡是最常用的。目前多功能读卡器一般部署在高端笔记本上,不过苹果笔记本现在取消了这个设计使用了全Type-C的方案。
多功能读卡器插口
————————————————————
⑦SIM卡接口现代:用来供运营商客户身份进行鉴别等。
通常商务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和高端笔记本会配备SIM卡插槽,SIM卡插槽可插的网络制式卡如4G3G2G随网卡的支持而定。
笔记本SIM卡插槽
三笔记本无线数据传输接口
①无线WIFI苹果现代:将电子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
无线网络在无线局域网的范畴是指“无线相容性认证”,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认证,同时也是一种无线联网技术,以前通过网线连接电脑,而Wi-Fi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
常见的就是一个无线路由器,那么在这个无线路由器的电波覆盖的有效范围都可以采用Wi-Fi连接方式进行联网,如果无线路由器连接了一条ADSL线路或者别的上网线路,则又被称为热点。
目前无线网络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 射频频段,俗称24G无线网络和5G无线网络。
目前在中高端笔记本上通常部署的是5G且兼容24G的网卡,一般2x2天线的5G传输速度在无视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为866Mbps,24G极限速度则为300Mbps。低端笔记本一般部署的是24G网卡。但是需要记得5G的穿透性并没有24G优秀
答主家的笔记本WIFI连接情况
————————————————————
②无线蓝牙苹果现代: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如今的蓝牙技术发展已经从11版本带宽仅为721Kbps发展到目前的42版本,如今42版本的蓝牙技术功耗已经相当低,并且具有高隐私的功能,甚至可以实现IP连接,带宽和有效范围也得到了提升,并且将IPv6协议引入蓝牙标准。
42版本的蓝牙是目前互联家庭和物联网应用的理想选择。
如今42版本的蓝牙技术理论传输速度已经达到60Mbps。
蓝牙的应用场景
————————————————————
③运营商移动网络现代:通过使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来连接到网络。
我们已知有很少的笔记本支持使用SIM卡,但是如果支持将会对商务人士便利性提升巨大。所以即使很少笔记本支持且很贵,但是依旧会有一定的市场在那。目前笔记本可使用的运营商网络和手机是一样的,需要网卡对不同移动网络信号制式做出支持。目前支持3G网的笔记本存在于市场上最多,现在逐渐转向4G。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理论上4G网络下行速率能达到100Mbps~150Mbps,但是实际生活中视情况而定,不过通常在50Mbps上下。
另外,目前苹果笔记本并不支持SIM卡插入。
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以前的傻大黑粗变的越来越迷你,但是功能却越来越强大,那电脑上都有哪些接口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35寸音频接口,光纤同轴接口,以及之前介绍过的esata等不做介绍。
1:串行口(COM)/并行口(LPT)
COM和LPT口算是计算机接口的元老了,它于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制定,后来又经历了两次改进。最早的串行口是25芯插头,而不是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9芯。后来由IBM改进为9芯的D口,最高速度为10Mbps。LPT和以前早期的COM口一样也是25pin接头,用于接打印机,最高速度为15mbps。早期用于接驳鼠标,调制解调器,打印机等设备。不过COM口真可以算的上计算机接口的元老了。即便几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各种COM接口的设备,虽然已经被USB慢慢取代。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它和VGA接口搞混。
2:PS/2
PS/2接口的名称来源于1987年IBM推出的个人电脑。早期见于各种兼容电脑上,虽然现在也能能看到PS/2接口,但是已经基本被USB所取代。PS/2接口用于接驳鼠标和键盘,早期的PS/2接口键盘和鼠标的接口是不能混用的。因为一个是双向通信,一个是单向通信。
3:游戏端口
游戏端口多见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脑上,它有15个引脚,由IBM设计。早期用来接驳各种游戏设备,比如数字摇杆,游戏控制器等。从windows vista开始,微软已经彻底放弃对游戏端口的支持
4:IEEE 1394
又叫火线接口,是由苹果公司领导开发出的一个接口,诞生于1994年。它的传输速度从最早的100Mbit/s到现在的最高32Gbit/s。主要用于外接硬盘,外置光驱 ,数字影音播放器等设备,可以让用户直接通过IEE1394接口编辑视频,对cpu的占用也比USB20要低。但是授权费过高是个问题,这也从侧面成就了USB20。
5:RJ-45
就是我们常见的网线接口,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由AT&T制定的RJ11电话线接口。RJ-45有两种接法,分别为T568A与T568B。我们最常见的是T568B接法,也就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的接法。其实正常情况下,你只需要接4根线就可以正常工作了。
6:USB
USB是由微软,IBM,intel等公司牵手于1994年制定。当时COM口,PS/2,LPT等繁杂的接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安装驱动之后必须重启才能用的问题。所以可以即插即用且支持热插拔的USB应运而生。目前USB基本可以连接一切外置设备。最早的USB10传输速率仅仅为15Mbps,而现在在路上的USB32标准已经达到了20Gbps。USB接口有多种外形,比如mico-USB,usb31-typec,Mini-A等。
7:Express Card
Express Card接口是2003年由PCMCIA协会制定的。用于笔记本扩展。它同时走PCI-E1和USB协议,速度是老旧的cardbus总线的数倍。曾经Express Card接口可以说是非常辉煌的,甚至还有人用Express Card改装过外置显卡,可见其火爆程度。但是现在已经被各种新的接口所取代。
8:雷电(Thunderbolt)
最早的Thunderbolt接口主要由intel于2009年制定,想用来取代USB接口。而2011年第一版的雷电跟随MBP一起上市,但是因为雷电口高昂的授权费导致无法与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是’免费的USB30所抗衡,最终没有成为主流。最早的雷电走PCI-E20x4与DP11a协议。而现在的雷电3则是PCI-E30x4与DP12协议。接口上,雷电3开始接口外形和USB-TypeC保持一致。所以有些笔记本的USB-C接口既可以做雷电也可以做USB。

物联网简介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赋予物体以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它以通信技术为基础,让物理设施和IT设施进行“联姻”,从而使得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实现互联互通,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而在我国,它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进入了“国字号”发展的轨道,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尔集团推出了“物联网冰箱”,在这种冰箱上输入相关信息后,不出家门,就能轻松缴纳水电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将进入一个“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有多火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在美国,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奥巴马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以及相关项目。另外,欧盟也在2009年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14点行动计划。
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也举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虽然,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促使物联网相关产业交融,各产业各司所职、各取所需,最终形成一个强大不机械化的产业链,蕴含难以想象的能量。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将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将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重大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物联网发展格局,努力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
物联网专业学什么
物联网专业是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在2012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中的计算机大类,标准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研究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彼此作用、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说,该校的课程包括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 *** 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01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 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