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束充电是无线充电技术演进的下一步

红外光束充电是无线充电技术演进的下一步,第1张

Wi-Charge使用红外光束以激光精度(字面)来对无线充电设备

无线充电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从苹果公司命运多难的无线充电平台到在机器人充电平台中使用GaN,这项技术早已得到应用。

虽然配备线圈的无线充电站数量激增,但该技术仍在积极开发中。当前许多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或磁共振,有些人正在寻求非常规方法来获得更安全,更方便的结果。

目前一种这样的方法是使用红外线从远处为设备供电。

AAC的Gary Elinoff有机会与Wi-Charge的首席营销官Yuval Boger(博格)谈论他们完全改变无线充电 游戏 的野心。
与通过射频波充电相比,Wi-Charge为IR(红外)无线充电既安全又高效的原因做好了准备。除了在距离上具有更一致的充电能力(与RF相比,其随距离的平方减小),IR也不会干扰蜂窝,Wi-Fi或蓝牙。

“[红外线]比太阳光更加集中,”Boger(博格)说。 “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针对能源的准确定位。”

那么它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的电源 - 我们称之为发射器 - 用低能量扫描房间,找到一个Wi-Charge接收器,然后开始这种能量转移。而且它的好处是我们发送的100%的能量到达接收器,意味着即使你距离它几毫米,你也不会看到任何东西 - 你不会有任何感觉。你只会对你旁边正在接受能量的设备感到高兴。“
他可以将LIGHTS发射器放置在天花板上,并将其电源分开,同时为三个客户端设备充电。

Wi-Charge的LIGHTS 3W系统可在15英尺范围内提供高达3瓦的功率

无线充电设备通常需要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紧密接近然后,需要非常精确的设备到设备方向。但是红外不是这样。

它的核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让您想知道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想到它。与在各个方向传播的RF不同,红外光束保持紧密。在15英尺处,来自LIGHTS TX-3W发射器的3瓦光束落在约025平方英寸的面积上。在那里,LIGHTS RX-15W接收器采用针对红外线优化的太阳能电池,将其转换回电能。
“原谅夸张,”博格说,“但我们有时称之为电力的未来。”但他继续说,看待电力的未来需要了解电力的现状。

“原谅夸张,但我们有时称之为电力系统的未来。”

在看目前的电力系统状态时,博格首先想到的是谈论设计师。 “现在,如果你正在设计产品,”他说,“你必须决定如何获得电力。你可以通过电池供电,但它们只能给你有限的能量。这意味着您可能会遗漏许多您想要的功能,但[通过]电池却无法支持。当您处理这些功能时,您也会遇到环境问题,因为您需要时不时地更换它们。“

许多设计师都非常熟悉这套关注点。实际上,无线充电技术的广泛采用有可能引领物联网设计的范式转变。目前,工程师们非常关注设计超低功耗的物联网组件 - 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无线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允许更大的移动自由度,但同时仍可以与有线设备相同的功率规格运行。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同意Boger(博格)的观点,他说“没有电线,生活会更好”。
对于已经完成的设备,Wi-Charge提供无线电源套件,旨在将有线设备转变为无线设备。

除非你是一部智能手机,否则三瓦不是很大的功率,但Wi-Charge确保它击中的唯一地方是指定的目标。 TX-3W在搜索模式下以无穷小的功率启动,寻找RX-15W接收器,无论它在哪里。只有当它找到目标时,3瓦输出才能通电。
如果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有任何东西(包括宠物或人),光束会立即关闭。然后它回到搜索模式。一旦障碍物消失,发射器就会重新发现接收器,电流开始再次流动。

为了他们的努力,Wi-Charge已经获得了LIGHTS-3W系统的国际,美国和加拿大UL和1级激光安全认证。
满足这些监管要求后,Wi-Charge将引入全球市场,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

Wi-Charge认为它已经触及了可能彻底改变无线充电设计的东西。

昨天,我刷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那就是:华米 OV,终于要强强联手了!

当然,这个联手不是指一起研发新手机啦,而是要:

制定国产快充协议统一标准!

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同一个充电头,让华米 OV 的手机都支持快充。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例如,用自带充电器给米 10 Ultra 充电就是 120W;

而用友商的充电器充电就是 10W、18W 之类的。

能够用一个头支持所有手机快充,按我说,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只是,正当我为这个国产统一快充技术高兴时,另一个关于快充的新闻又让我感到疑惑~

人民网却突然发表一篇文章,公开点名批评小米,原因是:

无线充电功率太高了

具体时间这样的:前些日子,小米 CEO 雷军不是在他的微博里公布了一项“黑 科技 ”么:

200W 有线快充 + 120W 无线快充,最快 8 分钟从 0 充到 100,比我上厕所的时间还快

然而正当小米沉浸在众人皆乎“牛 x”的喜悦氛围时,

看到这里我直接蒙了,小米这个 120W 无线充电不挺好的么~

这不比苹果的 15W “充电超速”的体验好多了?

难道问题出在了安全性上面?

于是我继续深挖,才发现原来在不久前,工信部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

移动和便携无线充电设备额定传输功率要求不超过 50W。

当然,这项规定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虽然暂定是 2022 年 1 月 1 号正式执行;

但目前仍然是“征求意见”阶段,也就是说未来也是有可能不落地,或者修改标准的。

也就是说,一个未发售的产品违反了一个未出台的法规

所以呀,各位手机品牌的粉丝千万别激动、也别开撕,让我好好为大家解释一波~

首先我们来看看工信部这份原文件是怎么描述的:

“为了规范无线充电设备的实用,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

换句话说,禁止 50W 以上无线充电,并非是充电器本身不安全存在安全隐患;

而是其产生的频率可能会对周围的水陆移动、无线电导航、标准频率信号等产生干扰。

所以那些担心无线充电功率超出 50W 就会危害到人体 健康 的小伙伴们,大可不必~

毕竟如果真有这些危害人体 健康 的问题的话,那么配备了 67W 无线充电的小米 11 Pro/Ultra 根本就不能通过工信部,成功入网啦。

而且,这个征求意见稿,本身针对的是“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

那么无线充电器属于移动和便携无线充电设备吗?

显然不属于,因为你必须把无线充电座放在桌上连着线才能充

另外,50W 无线充电功率是上限这个规定,能否出台,依然是一个问号。

毕竟想要限制在 50W 以下,肯定需要专家列举一些案例,一旦超出了就会有怎么样的危害。

因为规定一旦出台,就意味着中国以后就不能研究发展 50W 以上的无线充电了。

这对于未来的物联网设备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巨大打击。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限制在 50W 以下”这个规定是错的。

谨慎、关注和监管,确实是有必要的!

例如这篇批评文章里写到:

“过高的无线充电功率,可能会对航空海运、天文观测等造成安全隐患”

万一真的有这些隐患,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这个无线充电功率瓦数限制肯定会涉及到许多巨头公司的商业利益;

而这些巨头公司对于中国电子制造业,乃至上游的集成电路产业国产化都有重大影响;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现阶段不用过于担心,更不用上升到:

“xxx 这个品牌手机的无线充电功率太高了,危害到我人生安全,我不买,你们以后也别买了”

目前,能商业化的高功率快充肯定都是安全的,而且又能体验我们充电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难不成你们还真的想变回苹果那种“15/20W 充电超速”了的蜗牛体验吗?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这样想的吧(狗头)

姓名:宋艳玲  学号17011223216

嵌牛导读:电始终是各种科技设备运行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充电设备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充电因其无需繁琐的导电线路,可实现无接触充电等优越性逐渐成为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

嵌牛提问:什么是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了什么原理什么是无线充电产业链包括什么

嵌牛鼻子: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产业链

嵌牛正文:无线充电目前主要技术方案包括电磁感应、磁共振、无线电波和电场耦合四种,其中电磁感应和磁共振是当前两大主流技术路线。电磁感应充电的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充电板与接收端各有一个充电线圈与磁芯,充电板与接收端对齐后即可实现高效率的无线充电;

磁共振的原理是利用充电板与接收端在一致的谐振频率下,通过共振实现能量的传输。目前磁感应无线充电方案已经在苹果、三星、索尼、谷歌、诺基亚等品牌手机中实现应用,相对成熟的应用场景是汽车。

从无线充电产业链角度来看,其主要划分为5大板块:电源芯片商、方案设计商、磁性材料商、传输线圈商以及模组制造商!

电源芯片商

TI:TI推出的第三代无线电接收器芯片bq51020和bq51021,以及世界第一个达到WPC11和PMA标准的双模型集成电路bq51221,这些接收器解决方案已达到96%的超高效率。从而完全消除了在5W的条件下,应用于智能手机及其他便携式设备中全面运转的散热问题。双模型集成电路bq51221使得单个低成本硬件设计与WPC和PMA标准同时兼容,它被视为市面上最好的双模型解决方案,也受到广泛欢迎。

IDT:IDT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方案是一款高集成度、单芯片SOC解决方案,支持QI LOGO WPC认证,并且兼容POWERMATE模式,具有加密通讯,异物检测模式功能。IDT目前是英特尔整个平台无线充电技术唯一的合作伙伴。现已有多家厂商使用IDT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博通:美国加州欧文芯片公司在2014 CES展会上用一部手机测试了三个不同的无线充电器。博通公司用BCM59350接收机芯片创造了一个照明电路。这个电路可以兼容PMA(300 kHz),A4WP(678 MHz)和Qi(200 kHz)等无线充电标准。当支持不同充电功率时,10×10mm的芯片比墙壁或USB充电器充电时间短。博通的这款充电装置还内置了磁铁用以校正感应线圈的正确位置。

高通:高通在2014本田雅阁电动汽车上演示了无线充电技术。这款Halo无线充电系统来自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这个系统使用充电箱来驱动地面上的无线充电垫。当对准汽车上的接收端时,就可以进行充电。高通Halo系统的业务开发和营销副总裁Thompson博士说,磁感应和磁共振充电方式在车辆之间没有区别。地板垫上的线圈紧密耦合,其双“D”正交设计可以使能量高效率传递,即使垫子在错位的情况下。

联发科:传统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采用紧耦合技术,通称为感应式充电,而联发科技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则采用松耦合技术,也就是通称的共振式充电。

全志科技:领先的智能应用处理器SoC和智能模拟芯片设计厂商。公司主要产品为多核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智能电源管理芯片等。

紫光国芯: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之一。

立讯精密:公司作为iwatch无线充电供应商,其线圈已经通过苹果公司认证。

易冲无线: 与香港老牌无线充电技术领导厂商ConvenientPower(CP)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并携手成立易冲无线集团公司(英文:ConvenientPower Systems,简称CPS)。 二者强强联手,将共同拓展无线充电应用市场。CP是无线充电技术和创新的全球领导者,于2006年在香港成立,是国际无线充电联盟WPC共同创始人之一,也是全球第一家推出兼容Qi标准产品的公司。

新页:是一家集团化运作的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是WPC国际无线充电联盟QI成员。专注无线供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致力于为手机等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安全便捷的无线传能技术,在无线充电领域已经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达100余项。
方案设计商

高通(Halo 无线充电技术):高通Halo使用高功率、谐振磁感应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传送电力,在基站充电单元和汽车充电单元之间允许存在更宽的空中间隙。充电垫采用多盘管设计,能量传输效率更高,功率也更高(包括33千瓦、66千瓦和20千瓦),即使充电垫排列位置不到位也不会受到影响。Halo和电动牙刷使用的充电原理相似,只是功率更大,设计更复杂,高通Halo可以嵌入到公路上,构建未来的无线充电网络,当汽车行驶时就可以自动充电,到那时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将不再受到限制。

苹果(MagSafe 磁吸方式和远程无线充电):接口有磁吸装置,在外力作用下自行吸附或脱落。Magsafe以磁性方式把电源线与MacBook Pro连接在一起,使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充电比以前更加简便。苹果手表支持无线充电,采用类似MacBook的MagSafe磁吸方式,也正是采用这种方式,所以在苹果手表上不会出现难看的数据接口。用户只需将手表底部与充电底座相吸就可实现充电。

特斯拉(免插充电系统,Plugless Power System):特斯拉Model S目前有四种充电方式:家用充电桩、目的地充电桩、超级充电站、通用移动充电器。无论是日常驾驶还是长途旅行,特斯拉都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充电服务,让您充电无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021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 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