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频天线的优势是什么?谁来科普一下?

双频天线的优势是什么?谁来科普一下?,第1张

在人们使用的Wi-Fi网络中有两个信号频段,即24G频段和5G频段,24G频段的信号覆盖面广,但传输速度比较慢;而5G频段的信号传输速度要快得多,缺陷则是信号穿墙能力较差。因此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可以同时支持这两个频段的路由器,也就是采用24G和5G共用双频天线的路由器,百度网友为您回答。
双频天线的难点:
要制造双频天线,不仅需要在卫星通信中实现双频段的应用,即突破双频段共用馈源技术,还要在较小的体积空间内实现集成,因此总体设计技术难度较高。
增加天线的频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相互的发射频率,降低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迈斯维双频天线的优势:
工作频率为2400〜24835/4800~5825MHz,既能够提供24G信号频段,又能够提供5G信号频段,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24G频段的WIFI还是使用5G频段的WIFI,单个天线即可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
体积小巧,节省空间,符合无线通信系统小型化和集成化的趋势。
具备比普通天线更强更稳定的的Wifi无线信号,更高速的传输速度。
AN_W003 防水、防尘等级为IP 67,能够做到完全防止粉尘进入,以及整体防止接触和防护灰尘渗透,是工业物联网247应用的理想选择。
目前国内生产双频天线的公司比较推荐迈斯维。迈斯维是一家专门设计天线的专业公司,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线,同时提供产品选型技巧,能够基于客户需求快速选品,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支出。此外此公司在天线领域拥有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三十多项,在现有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该公司还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研发,为客户量身定做,如有需要可以联系他们具体了解一下该公司的产品,希望百度网友的回答能帮到您。

说到5G技术,许多朋友可能首先都会想到一个词——“万物互联”。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它所指的是完整的5G网络未来将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应用在从超小尺寸物联网设备到超大型工业机械在内的各种形态设备上。
但实际上对于从2019年开始商用、现行的5G网络来说,由于其所遵循的还是较为老旧的3GPP Rel-15规范,这就造成了最早一批5G设备实际上只能支持5G“三大能力”中的超宽带连接(EMMB),并不能实现超大连接数和超低延迟。也正因如此,早期5G设备基本上仅限于价格不高、对网络压力也并不算太大的智能手机。并且3GPP方面也承认,当时之所以将并不成熟的5G技术推向市场,本身就是为了满足运营商和消费者“尝鲜”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5G建设和宣传起到铺垫作用。
不过随着如今3GPP Rel-16规范的逐步落地,SA独立组网、5G毫米波网络、5G低延时工业网络、5G V2X车载网络等更广泛、更先进的5G技术也陆续开始得以应用。与此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买到的量产5G设备如今也终于不再只有智能手机产品了。
比如说就在日前,英特尔就联合联发科推出了一款名为“Intel 5G Solution 5000”的小尺寸5G解决方案。其本质上是将5G基带芯片、功率放大电路等,集成到了一块M2 SSD大小的电路板上,这样笔记本电脑厂商在生产产品时,就不再需要单独在主板上规划相关电路,只用把这个模块一插,就相当于组装好了5G模块。
有意思的是,想出这个办法的厂商还不只英特尔一家。因为早在英特尔方面召开发布会的一周前,高通在5G技术与合作峰会上也展出了多款基于骁龙X62、骁龙X65基带的笔记本电脑用M2 5G模块。只不过与英特尔不同的是,高通的5G模块采用了授权模式,也就是自己并不生产,而是由其他下游厂商自行设计、改进、制造,因此产品发布的“动静”自然是没有英特尔亲自下场来得那么大。
但不管怎么说,英特尔(以及联发科)和高通“不约而同”地发力笔记本电脑用M2接口5G模块,实际上也暗示着一件事,那就是内置5G网络连接能力的“5G本”,可能很快就要大批出现了。
那么有些喜欢“折腾”的朋友,此时可能已经在盘算着一件事了。如果自行购买这类M2接口的5G模块,它能够被直接安装到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中,为电脑增加5G网络的连接能力吗?
理论上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行上为电脑安装5G M2模块,至少需要面临着三道难关。
第一道其实就是看似兼容,但实际上很可能无法正常使用的M2接口。没错,大家都知道现在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往往都会内置多个M2接口,而且乍看之下,这些接口的形状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M2接口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定义,比如对于绝大多数的电脑来说,它们的M2接口仅仅只能用来安装M2 SSD硬盘,并不兼容其他采用M2接口的设备。这就意味着哪怕你把M2 5G模组安装到这样的电脑里,在系统或BIOS里也很可能是认不出来的,更不要说安装驱动或正常工作了。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某些高端商务本或者游戏本中,厂商会专门设计一个M2接口用于安装4G LTE模块(商务本)或是录屏采集卡模块(游戏本)。而为这些模块设计的M2接口,理论上就可以兼容M2 5G模块设备了。
然而,光是安装上去并且能够正常识别、能够安装驱动,也并不代表5G模块就可以顺利工作了。因为我们前文中曾提及,现在这类M2 5G模块虽然确实是为了便于电脑厂商设计、制造而研发出来的,但在模块内部实际上只集成了基带模组和天线功放芯片,并不包括5G天线和SIM卡座。
当然,在笔记本电脑上折腾过WiFi网卡的朋友都知道,只要有万能的某宝、自行动手加装5G天线并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SIM卡座就不一样了,如果大家见过那些内置4G网络支持的笔记本电脑,就知道SIM卡座是需要专门在主板上做相应的电路设计,也需要在外壳上专门开模的。换而言之,如果笔记本电脑原本并没有板载的SIM卡座,要手动加装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接口可能不兼容、天线和SIM卡座需要自行加装(甚至可能需要自行走线焊接),光是这两大难关相信就已经足以“劝退”大部分想要尝鲜M2 5G模组的朋友了。但除此之外,限制M2 5G模块不能自行加装的因素很可能还有一个,那就是CPU型号。
如果大家经常关注电脑CPU方面的消息,可能知道最快今年年底,英特尔方面就会发布采用新制程、全新“大小核”架构的12代酷睿Alder Lake处理器家族。而在目前已知的Alder Lake技术新特性中,有一条“网络/5G性能大幅提升”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什么叫做“网络、5G性能大幅提升”?往简单了去想,英特尔可能会在12代酷睿时推出技术更全面、性能更强的WiFi网卡与M2 5G模块,它们的网速会更快,而且还可能实现对毫米波网络的支持(目前的Intel 5G Solution 5000模组并不支持毫米波5G)。
对于配备了CNVi WiFi模块的笔记本来说,它们的网卡和CPU是配对的,无法更换
但如果我们参照英特尔当前在WiFi模组上的设计思路,“提升5G性能”这句话的内涵,或许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它可能意味着英特尔会在12代酷睿上实现与当前Intel部分WiFi6网卡类似的设计,即将一部分5G功能直接整合到CPU中,届时5G模组就必须要与特定型号的CPU搭配才能正常工作。
当然,这样一来,整个电脑的5G性能当然可以得到提升,但也将意味着用户完全不再能够自行更换或者加装5G模组。换而言之,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具备5G网络下的全时联网功能,就必须直接购买“5G本”,而这无论是对于芯片厂商还是电脑厂商来说,显然都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

制作材料:金属桶、原有无线路由器天线
辅助工具:剪刀或手锯、尺子、计算器、纸、笔
第一步,寻找材料
目前常见的无线路由器或无线AP的天线一般都是线型且竖直向上的,考虑到要做成这样的形状就需要寻找桶状的金属器皿,材料不必太坚硬以便根据情况进行切割,也不要太沉重以免增加固定的难度。不过,聪明的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牛奶桶、手机包装桶、易拉罐等,这些都是制作无线路由器(无线AP)增益天线的好材料。
第二步,切割金属桶
根据无线路由器(无线AP)现有天线的长度和位置,将金属桶进行垂直切割,可以留下一个底面以方便固定。为了制作简单,建议直接使用材质较软的易拉罐,用剪刀将易拉罐剪为对称的两个部分,将侧面分为均等的两个部分。
第三步,计算焦点位置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移动,寻找最佳位置点。可以借助无线网卡自带的软件进行测量,选择好焦点后就可以进行固定。
第四步,固定金属桶
为了将切割好的金属桶充分起到在特定方向增加天线增益的作用,需要将线状天线均匀固定在金属桶的柱状抛物面的焦点处。选择好焦点位置之后,为了方便今后的使用,需要使金属桶与天线之间相对固定。固定的方法就可以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了。总之使用非金属材料固定即可。

多级铜管天线串联接法是一种常见的增强电视信号接收效果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材料:需要准备两根或以上长度相等、直径相同的铜管,以及连接器和电缆。
2 制作天线:将每根铜管削成合适长度,并在顶端钻一个小孔,用于固定连接器。然后将所有铜管按照大小顺序依次串联起来,最后通过连接器与电缆相连。
3 安装调试:安装好制作好的天线并进行调试。可以尝试不同高度和方向放置天线,找到最佳位置获得最佳信号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避免暴露在雨水中或者长时间受阳光曝晒,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性。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在搭建时选择平稳地面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牢固可靠。

1、一种是积压种信号线用螺丝压接方式,这种方法接线牢靠但是接头多,特别是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带来很多麻烦。
2、是利用空中对接头插接,这种方式安装、拆除设备时速度快,便于维修,但不适用于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地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07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 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