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联连接管理平台的哪些功能进行用量监测和告警

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联连接管理平台的哪些功能进行用量监测和告警,第1张

物联网智联连接管理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功能进行用量监测和告警:
1 设备连接状态监控:该功能可以监视设备的连接状态,包括连接数量、在线状态和故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数据流量监测:该功能可以监控设备的数据使用量,包括总数据量和每个设备的数据使用量,以便用户控制设备的使用,管理流量成本,并确保设备能够稳定地连接和传输数据。
3 设备用量告警:该功能可以提供设备用量的告警功能,例如如果该设备的数据使用量超过了预设阈值,则会自动发送警报,以提醒用户调整设备的使用量或及时维护设备。
4 远程设备管理:该功能可以远程管理设备,包括升级固件、修改配置和重新启动设备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
通过这些功能,物联网智联连接管理平台可以帮助客户实时监测设备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物联网连接数超120亿个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19%;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126亿个。“万物物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万物互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下游制造业/工业占比最大

从下游领域来看,根据IoT Analytics的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行业下游占比中,制造业/工业占比22%排在首位,其次是交通/车联网,占比15%。智慧能源、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能物流分别占比14%、12%、12%、9%和7%,排在第3至7位。

2020年物联网链接内容90%属低功耗、广域网领域

2020年整个物联网90%连接属于低功耗、广域网领域。万物互联趋势下,传统移动蜂窝网络的高使用成本和高功耗催生了专为物联网连接设计的低功耗广域连接技术,对应中低速率应用场景,拥有广覆盖、扩展性强等特征,更符合室外、大规模接入的物联网应用。

2026年市场规模接近155万亿美元

根据知名国际信息技术数据公司lDC的测算,2019年全球loT市场规模为6860亿美元,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突破万亿美元;与此同时,2019年全球通过万物互联传输的数据规模已达到14ZB,2025年传输规模则将达到80ZB。在loT行业本身的从全球来看,目前全球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产业、应用、服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整体上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正在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连接和工业互联网连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根据lDC的测算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749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20%;预计2026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会接近155万亿美元。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所以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但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主要解决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和连接问题。

2、网络层:

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网络层主要解决感知层所获得的长距离传输数据的问题。

它是物联网的中间层,是物联网三大层次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

3、应用层:

物联网应用层是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也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

扩展资料:

感知层: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有大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所以每个传感器都是唯一的一个信息源。

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物联网运用的射频识别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这些传感设备,它们的作用就像是人的五官,可以识别和获取各类事物的数据信息。

通过这些传感设备,能让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拟入化,让物体也可以有“感受和知觉”,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通常,物联网的感知层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电子标签、条形码和读写器、摄像头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采集信息的来源,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其作用相当于人的五个功能器官。

网络层:

它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网络层的传递,主要通过因特网和各种网络的结合,对接收到的各种感知信息进行传送,并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和有效处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其具体功能包括寻址、路由选择,以及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运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

网络层的产生是物联网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通信技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感觉器官”,通信技术则是物联网传输信息的“神经”,实现信息的可靠传送。

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感知层所产生的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传输通道。因此,以太网、移动网、无线网等各种相关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数据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可靠的传送保证。

物联网网络层是三大层次结构中的第二次,物联网要求网络层把感知层接收到的信息高效、安全地进行传送。

应用层:

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将物联网开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

感知层收集到大量的、多样化的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作出智能的决策。海量的数据存储与处理,需要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近些年,随着不同计算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所形成的云计算技术,被认为是物联网发展最强大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技术为物联网海量数据的存储提供了平台,其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提供了可能。

物联网应用层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应用层架构标准、软件和算法标准、云计算技术标准、行业或公众应用类标准以及相关安全体系标准。

应用层架构是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包括SOA体系架构、业务流程之间的通信协议、面向上层业务应用的流程管理、元数据标准以及SOA安全架构标准。

云计算技术标准重点包括开放云计算接口、云计算互 *** 作、云计算开放式虚拟化架构(资源管理与控制)、云计算安全架构等。

软件和算法技术标准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海量智能信息处理和呈现等。安全标准重点有安全体系架构、安全协议、用户和应用隐私保护、虚拟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务的自适应安全技术标准等。

物联网是新型信息系统的代名词,它是三方面的组合:

一是“物”,即由传感器、射频识别器以及各种执行机构实现的数字信息空间与实际事物关联;

二是“网”,即利用互联网将这些物和整个数字信息空间进行互联,以方便广泛的应用;

三是应用,即以采集和互联作为基础,深入、广泛、自动化地采集大量信息,以实现更高智慧的应用和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通过这次论坛,我感觉到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这次要发力,因为赶上了物联网的过程,这里面就对我们电信行业、IT界都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面对这样重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为什么挑战大于机遇?可以通过我们联通正在已经完成的两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以做一些思考。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案例,是我们的海尔,给海尔人做的,我们青岛分公司张总也做了一个介绍,实际上我们还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在内蒙,就是内蒙所有的污染源企业都进行了监控,监控什么?污染水的酸碱度等等,这两个案例非常成功,我们做完两个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面给我们的挑战很大,第一是知识、人才方面的挑战,我们进入到这两个行业的时候,我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这个企业的管理,这个行业的管理,学习这个企业、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这里面我们要从开始进入到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再到能够提出用户认可的解决方案,这个是很关键的。我们在之前我们储备不足,实际上真正的解决方案出来了,速度不是很快,这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组织准备工作上的挑战,现在我们是在全国做了两个大的案例,贡献也是很大,每个用户的贡献都是千万元的人民币,如果这样的用户不是两个,而是2万个,我们的企业还能应付吗?现在的组织机构还能应付吗?不行。现在我们从昨天论坛开始,反思我们电信行业,我们电信行业里面不管是联通还是电信,我们现在正面迎接挑战的专业化队伍不足我们总人数的1%,大概是在1%左右,我们这个行业当中,百万人都在迎接这个挑战,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人还是在守着我サ囊恍┐车男幸担热绱罅康娜肆Σ渴鹪谀模课颐谴罅康娜肆Σ渴鹪谖颐堑耐ㄐ诺谋拘猩希颐遣⒚挥邪汛罅康娜肆蛘呤亲愎坏娜肆Γ渴鸬饺ビ印傲交诤稀钡奶粽缴希嬲淖ㄒ挡渴鸬角岸说%,这是没有的。
所以这个里面给我们的挑战是组织当中的挑战,任何一场机遇如果我们组织上的准备不足,很有可能这种机遇就擦肩而过了,这是第二点的体会,挑战大于机遇。
第三个体会,就是我们运营商必须要做人力资源配备的结构性调整,以迎接这一场挑战,以迎接这次重大的机遇。
另外运营商必须在举起产业联盟的大旗,这个里面给运营商带来了一个新的蓝海,运营商就像昨天武总讲的,我们的运营商保4都很困难,我们GDP保8已成定局,我们要把握好“两化融合”的机遇,把握好物联网所带来的机遇,是我们运营商重新在走向辉煌的一个关键,迎接这场大的机遇里面,运营商必须举起产业联盟的大旗,大家共同联合起来,共同把这场机遇能够迎接好,这是我的几点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指正

物联网的技术原理

事实上,物联网的原理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构建覆盖全球数万座建筑的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建筑物(物品)之间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还在云计算中,云计算是物联网实现的核心。物联网的三个关键技术和领域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领域:公共事务管理(节能环保、交通管理等)、公共社会服务(医疗健康、家居建筑、金融保险等)、经济发展(能源电力、物流零售等)。

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将传输线上的模拟信号转化为可由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号。

RFID,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集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于一体的集成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将广泛应用于自动识别和货物物流管理。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物联网使用场景,主要体现在几个步骤:采集、传输、计算、展示

物联网终端采集数据,将数据传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存储和处理数据,并将数据显示给用户。

例如,自行车是共享的,前向过程是自行车获取GPS位置数据,通过2G网络向服务器报告,服务器记录自行车位置信息,用户在APP终端查看自行车位置。反向处理是用户向服务器发出解锁请求,服务器通过2G网络向自行车发送解锁指令,自行车执行解锁指令。

物联网的大大小小的应用都是基于正向数据采集和反向指令控制实现的。

传输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距离和功耗

物联网的联网方式:

近距离低功耗,带BLE或ZigBee。

远距离低功耗,NB-IoT或2G

近距离大数据,带WiFi

大数据远程,使用4G网络

关于网络布局:

远距离传输比短距离传输更昂贵,功耗更高。合理使用远距离和远距离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物联网终端的成本。

例如,原始共享自行车被2G网络解锁,需要数据的长连接或下行短消息解锁,功耗高,下载的共享自行车丢弃了远程解锁,直接使用手机的蓝牙解锁自行车,节省数据流,降低功耗,本发明还可以提高解锁速度,剩余能量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也是物联网的高科技产品,采用最新的窄带通信技术引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的技术高度。

云服务设计

物联网的云服务器和应用程序设计与I互联网基本一致,Java、PHP和ASP可用于物联网的后台处理。

移动互联网是“人-服务器-人”的框架,物联网是"物-服务器-人"的框架,两者是相同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也采用TCP、>

总结简图

物联网主要功能如下:联机监控,定位追踪,报警器联系,预案管理,安全隐私,远程维保,联机升级,领导桌面和统计决策。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物联网的优缺点

优点:优化的体验,商业活动自动化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通过实时高分辨率的信息捕捉可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实现对产品实时性能信息的分析,通过提高运行效率、准确性、灵活性和自动化来创新已存在的商业流程。

缺点:成本矛盾,对于生产商来说,成本问题更是一个两难问题,成本太高,应用压力大;成本压得太低,制造业又失去利润。安全性,在互联网时代,著名的蠕虫病毒在一天内曾经感染了25万台计算机。隐私性,有观点认为,发展物联网,将会对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形成挑战,例如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公民隐私权问题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09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 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