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第1张

(一)市场热度不减,整体增长速度略有降低

2016年,智能家居市场热度依然不减。各大传统硬件制造商继续紧锣密鼓地向智能化方向转型。百度、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也在抓紧利用自身资本、大数据、云服务等优势,通过投资、并购及战略合作等方式加强智能硬件制造能力,摆脱传统制造企业的桎梏。CES2016上智能家居仍属于热门领域,不仅传统家电厂商推出了各种智能家电产品,其他厂商也带来了单品化智能插座、智能烤箱、智能吊扇,还有SmartThings智能家居系列套装等,眼花缭乱的智能产品成为展会的一大焦点。

综合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对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整体规模预计达3813亿元,同比增长271%,2018年将达到6000亿元,未来三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59%。智能电视渗透率即将步入瓶颈,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而小家电及其他智能家居产品还未进入爆发期,因此总体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在缓慢下降。

(二)电视智能化基本完成,小家电将成为智能化重点

2016年,智能电视销量将达到3960万台,同比增长16%,渗透率将达84%,较2015年提升11个百分点。2016年各大家电企业推出的新产品预计全部都是智能电视,在售的非智能电视也基本都是以前的库存产品。目前,消费者已经普遍接受了智能电视,家庭互联网也在逐步普及,智能电视内容也在逐步丰富,智能电视应用APP在呈指数级上升,电视的智能化将基本完成,后续面临的是对原有非智能电视的更新换代。

随着电视智能化基本完成,小家电将成为未来智能化的重点。首先,小家电产品功能单一,其本身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因此产品智能化较为简单。其次,小家电产品价格较便宜,即使是智能化之后价格也不会超出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因此市场推广较为容易。再者,因为产品技术难度较低,互联网企业容易介入,可以通过产品成本化销售快速打开市场。最后,消费者对小家电智能化期望较高,而且小家电的智能化探索也即将完成,所以小家电将成为未来智能化重点。

(三)硬件零利润时代正式开启,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

2015年,乐视超级电视销量达300万台,位居国内彩电行业第六位。2016年,乐视超级电视计划冲刺600万台目标,抢占智能电视前三、甚至冲击行业第一。仅仅3年的时间,乐视从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企业成为了彩电行业巨头,乐视依靠的正是“硬件成本化销售”模式。乐视超级电视主要盈利点不是硬件,而是来自于内容付费收入、广告收入和应用分成收入。乐视超级电视的成功突围给传统家电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其他互联网公司介入智能家居市场带来了希望。

智能硬件零利润甚至是负利润时代将要开启,服务已经成为了未来竞争的焦点。产品的智能化意味着除了原有的硬件功能之外还可以承载更多的服务,而服务的长尾效应将是硬件一次性消费不可比拟的,因此随着产品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的重要性必将超过硬件。其实传统家电厂商从2014年已经开始进行服务内容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了,但是进展一直很缓慢。

(四)产品设计思路转变,功能集成化成主流

CES2016年展上出现了几款多功能集成产品,如Withings推出了多功能无线摄像头,它集成多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环境噪音。产品功能集成化能够降低消费成本,一物多用的设备相较于购买多种智能家居设备所花费的成本要小得多。产品多功能集成还可以简化 *** 作,通过一款APP *** 作多种功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智能家居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产品之间可以进行互联互通,能够全方位解决用户的居家问题。但是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平台众多,行业标准繁杂,消费者常常需要使用多款APP来运行智能家居。在没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情况下,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各成体系,更是加深了产品之间互联互通的难度,系统性智能家居遥遥无期。因此,由单品智能向单品多能转变,通过一个产品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以达到产品功能的集成化 *** 作将成为智能家居产品发展的趋势之一。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海尔智家(600690);格力电器(000651);美的集团(000333);小米集团(01810HK)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家居产量、废铝回收量、智能家居产量占比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智能家居的定义经历了从10至30的变化,10时期智能家居通过感知技术与家居设备相连,帮助用户减少劳务量;20时期智能家居综合利用多项技术,通过家庭设施创造高效、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30时期智能家居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随时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功能不同,智能家居可以分为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影音、智能传感、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网络、智能遮晾、环境控制十类。各类型智能家居具体产品如下:

2、产业链剖析:中游为关键环节

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为技术层和基础层,主要参与企业包括芯片、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硬件供应商以及AI技术、云服务等软件供应商;中游为智能家居系统及设备的设计制造;下游为消费市场,主要参与者有房地产企业、家装企业、零售企业等。

上游领域,芯片供应商包括英特尔、ARM公司等;传感器供应商包括博世、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霍尼韦尔等;PCB供应商包括深南电路、欣兴电子、惠亚集团等;电容供应商包括村田、宇阳科技、松下等;通讯供应商包括华为、顺舟智能、泰利特等;智能控制器供应商包括拓邦股份、和尔泰、和晶科技、中颖电子等。

中游设计、制造领域,智能单品及智能家居系统开发代表企业有小米、三星、百度、京东等,传统家电领域代表企业有海尔智家、美的、飞利浦、康佳等;其他代表性企业包括欧瑞博、超级智慧家、杭州行至云起科技等。

下游消费市场,智能家居To B端的代表企业有房产企业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以及家装公司东易日盛、金螳螂等;To
C端,消费者既可以通过红星美凯龙、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线下商城购买智能家居产品,也可以通过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线上渠道购买。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迎来全面爆发期

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始于1999年,2005年前处于萌芽期,行业内主要参与者为欧美智能化定制品牌;2005-2008年中国企业开始探索发展路径,智能窗帘、智能灯控等细分领域抢先发展;2008-2019年,家电、电器类龙头企业开始参与到市场中,行业内企业开始生态圈建设,智能门锁、智能音箱等新领域爆发,行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以来,随着物联网、5G等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家居行业迎来了全面爆发期。

行业政策背景: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我国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重点面向在智能家居领域融合5G、深度学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行业技术发展;2020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出台,智能家居行业产品、服务和应用得到规范;“十四五”期间,我国继续规范和支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政策强调要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导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推进智能家居产品的普及。

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背景下,随着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与普及,万物互联互通已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也迎来发展机遇。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已达204亿台,同比增长359%;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和上游供应紧缺带来的压力,2020年全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亿台,同比下降19%。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22亿台,同比增长110%。

2、智能家居系统平台

目前较为主流的智能家居平台主要包括Apple的HomeKit、Amazon的Alexa、Google的Google
Home、三星的SmartThings,以及国内厂商小米的米家、百度的DuerOS、阿里巴巴的AliGenie、华为的HiLink、海尔的U+、京东的京鱼座等,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2017年间。整体来看,除小米生态相对独立外,国外平台和国内平台通过合作协议互通。

3、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CSHIA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2016-2020年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85亿元增长至514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51%。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80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东部地区发展较好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企业数量较多,从区域分布来看,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广东省,其次为山东、江苏、浙江、陕西等,东南部地区整体分布更为集中。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来看,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均为东部省市,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和新兴技术发展基础,其中广东省拥有华为、格力、欧瑞博、美的等多家领先企业,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摇篮。

2、企业竞争:米家排名第一

按企业主营业务类型分,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竞争派系可分为传统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企业三派。传统家电企业代表有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具有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制造能力和品牌优势突出;互联网企业代表有小米集团、百度集团、阿里巴巴、华为等,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其他企业主要为萤石网络、欧瑞博等智能家居专门企业以及其他行业参与者,其中智能家居专门企业业务类型专一,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较大。

根据Maigoo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榜,米家MIJIA、海尔智家U-home、美的美居、华为全屋智能、天猫精灵、小度、京鱼座、萤石Ezviz、欧瑞博ORVIBO、BroadLink依次为排名前十品牌。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发展趋势:全屋智能、语音交互、信息安全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全屋智能、语音交互和信息安全三个方向。

全屋智能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风向标。IDC发布的《中国全屋智能设备和解决方案市场回顾和展望,2021》报告显示,我国全屋智能市场在产品、技术、服务能力上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智能家居赛道各领域头部企业纷纷入局全屋智能。

语音交互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目前来看,搭载语音助手的设备产品主要为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但其在智能家居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小米、百度、阿里等领先企业均已通过以搭载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为中枢的语音控制体系实现智能家居产品的语音控制。

此外,智能家居产品的快速普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在给家庭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浮出水面。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从传统的接触式 *** 控变为远程网络 *** 控后,网络安全威胁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与云端、其它智能设备、消费者之间都在频繁交互,采集并储存了大量消费者信息,信息泄露风险提升。因此持续提升信息安全水平也将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2、发展前景:政策加持下发展前景向好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的愈发成熟、中国智能家居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预计未来5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有很多观点说智能家居是非刚需,其实往回推20年,电视背景墙是刚需吗?吊顶是刚需吗?空气净化器,新风,地暖,这些东西哪一个是刚需,等市场有部分人都去做了,那就变成了刚需,因为你有,我也要有。智能家居吸引力巨大,得以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舆论宣传的充分。国内产业界也对此充满期待,舆论声势浩大。对于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试图通过互联网来颠覆每一个传统企业,家居行业也不例外。

随着5G网络的全面覆盖,人工智能必将长足发展。智能家居肯定会普及广泛应用,前景一片光明。然而现阶段(近五年内)涉足智能家居领域为时尚早,若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只能成为革命的先行者,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以及三表抄送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窗帘控制。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当下九零后都30岁了,未来20年内市场主导肯定是属于九零后的,包括我自己也是90后,生于互联网时代,时刻都被互联网围绕,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接受智能家居。看你怎么做,现在还不是很普及,市场上很多做智能家居的也不全面,我觉得以后肯定全是智能。第一,你做自己有兴趣,不断体验新产品。第二,自己家先做,然后朋友,只收成本。第三选择好的产品。

随大流只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加大营销难度。明确智能家居的市场有哪些?商用市场、家用市场、宠物市场、医用市场等等,不要局限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细分市场。

IoT,简单来说,就是物联网,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简称,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既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又能实现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IoT是即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大信息产业发展浪潮,可谓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IoT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产业,在最近几年终于迎来了大爆发,智能语音也成为继路由器之后的又一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带着新中心的浪潮,IoT产业也迎来了大爆发。

按小米CEO雷军的说法,小米的IOT战略经历了2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以“参股+实业”来扩张生态链

小米的生态链布局,采取的是“参股+实业”的双向驱动方式 ,以“占股不控股”的模式不断扩张其生态链规模。

小米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面上看,是小米已经形成的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和整个生态的环境,营销渠道有线上的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实际上,却是小米对生态链企业“投资而不控股”的策略,这与苹果、Google等同样布局 loT 生态的厂商有很大不同。

小米的“造链运动”就是这么来的。雷军在布局IOT之初,就提出了“100 家生态链企业”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小米生态链已经成为拥有上百家硬件厂商,其IOT开发者平台也接入了多达上亿台设备,成为目前“最大消费IOT平台 ”。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见效快,能够快速的打开市场。但潜在的问题是,真正能够进入小米IOT平台的智能设备,大多来自于甘愿接受小米管控的小企业。市面上销量大、口碑好的家电、智能设备厂商都很难进入这个“圈子”,这就让消费者的选择极其有限。

2017年11月,小米对外宣布开放小米IoT开发者平台。

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正式宣布,小米IoT平台联网设备超过8500万台,日活设备超过1000万台,合作伙伴超400家,已经稳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雷军认为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

在大会上,小米 科技 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小米初步完成了当初的目标,现在要开启小米IoT战略第二阶段,小米将全面开放IoT平台并启动小米IoT开发者计划,AI+IOT战略。

而在小米IoT战略的第二阶段,“AI”将成为关键词,小米方面表示希望能在AI 技术的加持下,将硬件、软件、云服务和新零售业务串联起来。

所谓AI+IoT,就是人工能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基本上都是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但物联网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很有可能促进物联网行业的进一步起飞。

从小米第一阶段的IOT战略布局,我们可以了解到:

一,现在接入的智能产品主要有三种

1,小米自有品牌的智能产品,如小米手机、小米手环、小米音箱、小米智能空气净化器等

2,小米生态链产品,即小米投资入股的产品

3,第三方产品,这也是小米更加开放的表现。

二,小米布局AIoT有三大优势:硬件优势、大数据优势和丰富的生态链布局优势。

1,硬件优势

小米AIoT战略,也是以手机作为第一入口,然后以小米音箱、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智能灯等与家庭相关的智能产品作为辅助入口,进而建个人、家庭的智能家居场景 。

雷军在2018 MIDC 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宣布,2018年小米IoT平台已连接了超过132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遍布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日活设备超过2000万台,每日处理设备请求高达800亿次。内置小爱同学的激活设备数超过1亿台,月活跃用户超3400万。

活跃的物联网设备为海量数据获取及万物互联提供了坚实基础,这是小米布局AIoT战略的硬件优势。

2,大数据优势

2018年7月,在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上,小米大数据产品总监赵辉华曾表示,小米有三亿的用户,在三亿用户中有超过日活21个的千万小米应用,这些应用都沉淀到云服务上;在大数据全局搜索方面,小米已经接入了16类的垂直内容,日均用户量是1600万,日均请求量四千多万。

3,丰富的生态链布局优势

AI+IoT 是如今小米最有想象力的业务,远胜于手机。大到智能电视、空调、洗衣机,小到闹钟、移动电源、电动牙刷,小米生态链已经形成了一张大网,小米凭借着用户量、设备数与数据积累,正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随着 5G 商用的加速,设备的连接能力将有明显的飞跃,因此 IoT 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AIoT领域,小米布局很早,积累也较为深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态链体系,且线上线下渠道也都已打通。这是小米AIoT战略布局的生态链布局优势。

对于小米来说,推动AIoT战略加速落地,不仅是时机成熟,更是势在必行,所以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大动作!

在2017年11月的小米IoT大会上,小米宣布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百度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人、无人驾驶、AI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小米的智能硬件需要通过DuerOS等外援来补充技术。

2018年第二次开发者大会上,小米AIoT将开放全面升级,Zigbee方案接入到小米IoT平台,云云互联,可以与其他云,并支持标准蓝牙Mesh

在落地应用上,小米开始在AR(owlii)、智慧酒店(全季酒店)、智慧家装(爱空间)上进行落地。

AIoT平台将接入智能门锁。

2018年,小米也开始向海外扩张IoT业务,2018年2月,智能电视进入印度市场,并在2018年第四季度在印度市场出货量排名第四。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小米2018年年度财报,2019年3月19日,小米发布了2018年财报。

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1138亿元,同比增长413%。报告期内,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19亿台,同比增长298%。

2018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收入为438亿元,较去年增长869%,也成为小米2018年增速最快的业务。

从该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来看,2018年全年达到251%,而2017年为205%;2018年第四季度,该业务营收占比甚至达到了336%,而2017年同期为242%。IoT业务无疑成为小米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最大亮点。

根据财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约为151亿,同比增长1932%。拥有5个以上小米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约230万,同比增长1091%。

此外,小爱音箱累计出货量超900万台,小米电视全球出货量840万,同比增长2255%。报告期内,小米也开始向白电领域进军,分别在2018年7月和12月推出了米家空调和米家互联网洗烘一体机。

从2018年的年报可以看出,今年开始,小米的动作也确实比以往更频繁。

1月11日,他们宣布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雷军称小米将在未来的5年内,持续在AIoT领域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ALL in AIoT;

2月26日,又成立集团技术委员会,成立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云平台部;

3月7日,小米成立了AIoT战略委员会,由IoT平台部、人工智能部、生态链部、智能硬件部等十几个核心业务部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组成。

2019年4月2日,小米决定拆分松果电子部分团队为大鱼半导体,新部门以后将专注AI、IoT芯片研发,而松果电子继续研发手机芯片。

而这些动作背后都有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AIoT战略要如何深入?设备层面,小米已经积累了五六年的优势,很显然,想要真正把握住这个万亿级的大市场,只有由设备下潜到基础核心技术层面,包括芯片、人工智能、连接技术、边缘计算等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数次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对全产业链的把握,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时代中以不变应万变,小米跑得更早,所以也有更多的时间积淀这个能力。

我们看到,在小米前进的路途上,也在不停的思考,及时更新战略。胜不喜,败不骄之余,小米的AIOT战略也有不得不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一,AI技术先天不足

IoT是一个生态,并非是单一的设备模式,核心驱动力肯定离不开AI技术。而在小米IoT战略的第二阶段,人工智能成了整个生态的关键词,小米希望在AI技术的加持下,将硬件、软件、云服务和新零售业务串联起来。

小米在AI技术上的不足,导致小米的IoT模式不够完美,甚至还容易遭到外界和投资者的“挑刺“。

所以,在2017年11月的小米IoT大会上,小米宣布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百度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人、无人驾驶、AI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也就是说,小米的智能硬件需要通过DuerOS等外援来补充技术。

小米之所以和百度合作,原因有二

1,在国内的互联网巨之头中,百度是最早选择“All in AI”的玩家,数据上的优势加之时间上的红利,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以对话式人工智能 *** 作系统DuerOS的出现,打开了国内人工智能 *** 作系统的先河。在DuerOS的合作名单中,已经出现了美的、海尔、TCL、vivo、海信、HTC、联想等超过130家的合作伙伴,在AI技术方面的积累与小米在硬件场景上的布局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2,百度也是这场合作的受益者,小米庞大的IoT基础和大数据,不仅可以为百度的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训练样本,也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除此之外,DuerOS和小米IoT在场景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交叉,百度和小米的合作便意味着,小米的供应链优势可以丰富百度人工智能生态,将AI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进而为DuerOS和小米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二,研发资金不足

AI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生态打造,是一件相当长周期的事儿。拿百度在AI技术领域的投入为例,5年前就一直持续砸资金,直到今天还谈不上形成规模化收入。所以,技术是需要积淀的,需要长期研发,共同攻关,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解决的。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与主流互联网企业百度、腾讯、阿里和美团比,小米身上的硬件痕迹过重,缺乏应用服务的场景支持,少了大数据这一侧持续训练和学习的支持,玩AI的难度就更大一些了。

在人工智能方面,华为终端今年预计投400亿研发iot物,百度每年在此技术的投入均在15%以上,阿里在未来对达摩研究院投入1000亿以上。而小米姗姗来迟,在2016年才涉足AI研发,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小米将继续在AIoT上投资100多亿元。

三,IoT芯片“核芯”不足

从IoT的开发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硬件设备、 *** 作系统和处理芯片。目前国内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将这三个层级全部做好。小米做到了最大普及程度的消费级硬件设备,百度、阿里则是拿出了 *** 作系统,华为在芯片和硬件上更为侧重。

从物联网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几大方面。除了网络层之外,其他方面则厂商争夺的重点。而从产业环节而言,芯片无疑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为此,想要构建自主生态,打造低功耗连接,芯片的作用不可言喻。

小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许多关键领域都不得不依赖其他企业。例如,在手机AI芯片、IOT 芯片方面,小米都缺乏实力,无法像华为那样依托自家的麒麟芯片实现自主的产品以及技术迭代。这也导致了小米在高性能、低功耗IOT芯片方面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迭代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华为。

相对于手机芯片,物联网芯片本质上还是通信芯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对于小米而言想要进入也并非易事。

以华为这么大的投入力度,在芯片自主研发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自2004年开始,华为就开始布局自主研发芯片,2009年才研发出第一颗K3芯片,并且还是试水。之后更是经历了多次实验,才在2014年成功研制麒麟芯片,并最终应用到华为手机之中。由此可见,芯片的研发难度有多大。

小米自2014年成立小米松果电子以来,第一款NB-IOT芯片在2017年底才推出。虽然在时间点上,并没有落后很多,但是显然华为等厂商已经抢先一步。从布局方面来看,首款NB-IOT芯片的推出,小米IOT生态布局也趋向于进一步完善。

而且,在小米的IOT产品系列中,除了手机这个核心产品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其余产品大多依赖生态链企业去研发制造。问题是,这些生态链企业也和小米一样,面临“缺芯”的困扰。

所以,未来小米需要在IoT芯片领域加大研发力度。

四,生态链并非固若金汤

小米在布局生态链的过程中,采用“占股不控股”模式。看似明朗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

借助小米品牌的声誉以及小米在互联网渠道的优势,多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迅速发展,更有数家企业年营收迅速从零增加至超过十亿元,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小米的名声,但是随着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功,一些质疑也伴随而来,担忧它们过于依赖小米将难以持续发展壮大,去小米化呼声日益严重!

以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典范--华米为例,2015年、2016年来自小米的收入占其营收的比例超过九成,而净利润分别为-038亿元、024亿元,到2017年、2018年来自小米的收入占比降低到八成以下,其净利润分别提升至2305亿元、4748亿元,华米也不忌言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自有品牌Amazfit业务发展所取得。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华米虽然依赖小米贡献了大部分收入,但是小米方面带来的净利润较低,而它在2017年、2018年取得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拓展自有品牌业务。

小米生态链企业,依托小米的销售渠道,离开小米将面临失去市场的风险。同时,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虽然越来越弱,要求却越来越严格。

不仅如此,竞争也是生态链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在内部,同一类别产品有多家企业竞争,例如,同时做智能锁的云丁、云柚和绿米;同时做空气净化器的睿米、琭珞含章和星月电器。

在外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了进军IOT市场的速度,华为与硬件厂商合作,在智能家居领域打造一个更开放的生态;OPPO、vivo、TCL 则是共同合作,宣布成立IoT开放生态联盟。

显然,IoT已经成了厂商们的第二战场,生态链企业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

结语:

5G时代的到来,IoT业务也成为众多手机厂商发力的对象。OPPO和vivo在2018年联合多家家电企业成立了IoT开放生态联盟;华为在日前的AWE上宣布升级IoT战略,余承东还定下了三年内拿下中国三分之一IoT设备的目标。

2019年,是5G商用部署的元年,而5G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海量物联网的连接提供支持,它的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性,是物联网体系成熟的必要条件,可以预见,从今年开始,随着5G商用的进程逐渐推进,IoT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希望小米一路前行,再创辉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200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 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