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龙头股排名前十

芯片龙头股排名前十,第1张

1、同方国芯-NAND闪存技术拥有西安华芯51%的所有权,拥有华芯自主品牌大容量DRAM内存产品
2、国民技术-射频芯片移动支付限制域通信RCC技术
3、景嘉微-军用GPU(JM5400型图形芯片)
4、全志科学技术-a股唯一独立IP核心芯片设计公司(类似大型ARM)
5、艾派克-通用印刷消耗品芯片。
6、大唐电信-子公司联芯科学技术(LC1860芯片-中低端产品)、恩智浦(灯调节器芯片、门驱动芯片、电池管理芯片)、大唐微电子(金融IC卡-国内唯一模块包装生产线的芯片公司)
7、欧元-SOC、芯片卫星等国内航空宇宙控制芯片(S698系列芯)
8、北京君正-自主创新的XBurstCPU核心技术-MIPS结构M200芯片
9、汇兑技术-世界领先的单层多点触摸芯片,世界首个触摸屏近场通信技术GoodixLink,世界首个Android手机正面应用的指纹识别芯片,世界首个InvisibleFingerprintSensor(IFS)
10、士兰微-完全自主IP的单芯片MEMS高性能六轴惯性传感器
11、盈方微-合作开发腾讯Ministation芯片
12、上海贝岭-BL6523单相计量芯片;
13、中颖电子-AMOLED驱动IC唯一的批量制造商
14、兆易创新-NANDFlash
15、三安光电-LED芯片领袖
16、芯鹏微-电池管理芯片
17、鼎龙株式会社-旗捷科技印刷消耗品芯片
18、紫光国芯-长江存储3DNANDFPGA
19、三毛派神-北大众志芯科学技术国产自主控制CPU
20、长盈精密-纳芯威的电源管理芯片
21、中兴通讯-中兴微电子
22、东软载波-上海海尔集成电路物联网芯片
23、光速技术-光芯片
24、振芯技术-飞芯片
25、海特高新技术-嘉石科学技术(军工高级芯片)

微软。
微软公司于2021年全面更新创造了ASR系列芯片。ASR3603S芯片是ASR系列中的最新款,适用于手机电脑等多方面的芯片。
翱捷科技ASRMicroelectronic,以下简称:ASR日前宣布已完成由IDG资本、深创投万容红土基金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此前,ASR已2017年获得深创投、万容红土基金和阿里巴巴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公司总计融资超过3亿美元2016年曾获华登国际、新星纽士达、iNNODAC香港出资的Pre-A轮融资,具体金额未透露。ASR创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移动通讯终端、物联网以及其他消费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IC设计公司,产品线覆盖包括2G、3G、4G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目前产品主要以通信数据和智能手机两大类为主。

市值:82亿

芯海 科技 成立于2003年,始终专注于高性能MCU、测量算法以及物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不仅是兼备模拟信号链和MCU双平台驱动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也是国内少数拥有人工智能+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

得益于芯海 科技 对高可靠性MCU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深耕行业二十多年的深厚经验,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慧 健康 、压力触控、智慧家居、工业测量、通用微控制器等众多领域。

客户不仅全面覆盖了包括中兴、小米、vivo、OPPO、海尔、美的等国内主流终端品牌,还一举成为华为鸿蒙生态战略合作伙伴。

这背后,芯海对研发的投入功不可没。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率基本在20%左右,在同行上市公司中领先。其中,2020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加4562%,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51% ,申请专利高达591项。

而进入2021年以来,芯海 科技 在MCU、模拟信号链以及 健康 测量AIOT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其中,高性能通用32位MCU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广泛应用于车载中控、便携医疗、工业测量等应用领域,并开始导入通信光模块、手机、数字传感器等领域标杆客户。

而鉴于公司所处赛道空间的高广阔性,目前公司业务皆属于百亿美元大赛道,风哥认为芯海 科技 未来发展着实可期。
市值:195亿

中颖电子成立于1994年,主要从事消费类和工业控制类电子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核心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主控、锂电池管理、电机控制、智能电表及物联网领域。不仅是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IC设计企业,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MCU芯片供应商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中颖电子2020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06%。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MCU芯片业务。截止2020年,MCU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高达93%。这背后关键得益于中颖在研发投入上的大手笔。2021年第一季度,中颖研发投入高达602036万元,占营业收入1965%,同比增长6905%。而得益于在工控MCU芯片和OLED显示驱动芯片新产品开发上的深耕,加速加大IOT研发投入,长期深入布局 汽车 电子相关技术。至今不仅累计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105项,其中103项为发明专利,还相继打入各大国际家电巨头的供应链体系。

相关机构预测,鉴于当前MCU芯片供应持续紧张所导致的货源紧缺,以及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作为物联网关键部件的MCU芯片将持续受益。而中颖作为本土MCU领军企业,风哥觉得其有望凭借MCU在物联网行业的多元化布局,充分把握半导体景气上行机遇。

市值:1136亿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领先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核心产品线涵盖闪存、32位通用型MCU、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芯片及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常年占据国内闪存市场榜首,更是全球第三大闪存供应商。研发能力行业领先。累计出货量已超过5亿颗,合作客户超过2万家。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兆易创新实现净利润881亿元,同比增长451%。而当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378亿元,同比增长6433%。这部分增量,正是源自公司在MCU业务上的发力。实际上,早在2013年,兆易创新就推出了国内首款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32位MCU。

2019,兆易又推出了全球首颗基于risc-V内核的通用MCU,GD32V系列。紧接着就在去年,兆易还启动了车规级MCU的研发,项目完成后,预计将满足 汽车 级产品认证和车身控制系统以及辅助驾驶系统。

而就在前不久,公司第一颗自有品牌的DRAM产品正式推出,实现了从设计、流片,到封测、验证的全国产化,并且公司DRAM产品下游和当前的客户群体有相当高的重合度,让公司在整个客户的渠道和技术支持等资源上有很高协同性。

而伴随国产替代加速以及全球物联网、可穿戴市场需求的增长,风哥觉得兆易创新未来业绩前景值得期待。

1、华胜天成

华胜天成的业务方向涉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业务领域涵盖IT产品化服务、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增值分销等多种IT服务业务,是中国最早提出IT服务产品化的公司。

2、必创科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

3、凤凰光学

2016年12月9日,凤凰光学披露最新收购预案,拟以2215元/股发行3255万股,作价721亿元,购买海康科技100%股权。

海康科技的主营业务为智能控制器、物联网产品、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智能控制器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物联网业务是海康科技的重点发展方向。交易后,凤凰光学将新增加海康科技的智能控制器、物联网、智能设备等业务。

4、汇顶科技

汇顶科技正式宣布进军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领域,通过并购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蜂窝IP提供商——德国CommSolid。

整合其全球的超低功耗移动无线基带技术优势与汇顶科技位于美国加州的射频芯片设计及相关技术研发力量,加速公司在NB-IoT领域的战略布局,为全球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蜂窝物联网系统级芯片(System-on-Chips)解决方案,合力开拓千亿规模NB-IoT市场。

5、力源信息

公司拟以每股1144元的价格定增1239万股,以142亿元收购鼎芯无限35%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鼎芯无限100%股权。交易对方承诺鼎芯无限2015年至2017年净利分别不低于3750万元、4500万元、5400万元。鼎芯无限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的IC产品技术型分销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胜天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必创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凤凰光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力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像美国,新加坡,日本,我国的台湾都是擅长制造芯片的,其中芯片公司最著名的几家就是英伟达,高通,还有台湾的联发科,新加坡的安华高,英伟达擅长制造电脑芯片,而高通则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芯片品牌,很多手机当中的芯片用的都是高通骁龙,包括了小米和华为,台湾联发科的芯片处理器一般用在中低端手机较多。

说到芯片这一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芯片对于电子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几乎都是离不开芯片的,如果没有芯片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很多功能也将无法实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制造芯片强国基本上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下面就来盘点一下,有哪些国家和企业可以上榜。
第一个是美国的高通,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个芯片品牌,像骁龙系列的手机处理器用的也就是高通的芯片,现在小米,还有以前的华为手机,都用到了高通骁龙芯片,美国高通同样也涉足了世界上所有的电信设备,以及各种消费电子设备品牌,目前业务也已经拓展到智能手机,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众多行业。


第二个是我国台湾的联发科,联发科也是一家著名的芯片科技公司,目前也有很多智能手机使用的也是联发科的处理器,只不过联发科一般都是用在终极端智能手机上面,高端的还是以高通为主,在以前像华为,酷派等国产手机也都使用联发科的手机芯片,第3个是美国的英伟达,英伟达也是一家设计芯片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最著名的产品是电脑当中的显卡,很多游戏本用的就是英伟达的显卡,最后一个是新加坡的安华高,安华高也是一家设计研发各种模拟半导体设备的供应商,这家公司主要应用于无线和有线通讯以及汽车工业等领域当中,可能知名度比起前面几家要稍微低一些。

作为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设计和知识产权供应商,ARM 将其技术授权给英特尔、高通和三星电子等客户,而这些公司与英伟达存在业务上的激烈竞争, 英伟达的收购案可能遭遇行业对手的强烈反对。

如果ARM变为一家美国公司,那么这会加剧ARM客户对于国际贸易风险的担忧。 因此,外界普遍认为,这项交易很可能无法通过包括在英国、中国、欧盟等多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那么,明知收购ARM可能引起"众怒",英伟达为何还要走出这一步呢?最终收购案的结局将会如何?

在英伟达宣布收购ARM后的几小时后,韩国和中国国内立马出现了质疑的声音。韩国半导体与显示技术学会会长Park Jea-gun表示, 这笔交易将加剧英伟达与三星、高通等公司在自动驾驶和其他未来芯片技术方面的竞争,并引起市场对ARM可能会提高竞争对手专利许可费的忧虑。

一位中国芯片行业高管表示,如果ARM成为美国子公司,那么与ARM合作的美企在华很可能更难销售他们的芯片。

反对的不只有中韩业内人士,还有英国。曾经的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公开反对,认为英国电子产业有数百家公司,其中许多公司都使用ARM的技术, 它们的产品也出口到全球市场,一旦收购完成,英国公司出售产品到哪都要遵循美国的规定,这将是个"灾难"。

ARM在芯片行业到底扮演什么特殊角色,为何能引起业内人士一片担忧?

芯片的架构设计一直被誉为芯片行业的"金字塔尖",开发难度巨大。 架构是芯片设计的基础,犹如一座建筑里的结构设计,只有具备稳定可靠的结构设计,才能建造各式各样的房子。 在芯片领域,架构对芯片的整体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不同架构的芯片在同样的芯片面积、频率下,性能甚至可以出现几倍的差距。 目前,全球芯片领域的主流架构主要是ARM公司主导的ARM架构和英特尔主导的X86架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英特尔开发的X86架构以高效能的优势,逐渐在服务器、PC机流行起来。 1978年6月8日,英特尔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16位的微处理器"i8086",该处理器的出现同时开创了一个使用X86架构的新时代。 这奠定了后续英特尔在计算机处理器的霸主地位。

不过,随着人们对手机等移动设备需求显著提升,全球芯片领域的主流架构市场孕育巨大变化。 英国ARM 公司创立于上世纪 90 年代,其创立初衷是做"结构简单、功耗低、价格便宜"的芯片 ,并最终做出了理想中的首款CPU。后来的ARM架构,指的就是设计这款CPU时采用的架构。

虽然ARM的研发方向与英特尔不同,但在英特尔的强大统治下,ARM的日子并不好过。在这个情况下 ,ARM决定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不再像英特尔一样,完成整个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而是专做IP授权,即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 ,剩下的由购买方自己去完成。万万没想到,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

随着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 ARM的芯片架构凭借低功耗、简单等优势受到市场的追捧,因为手机不像电脑需要X86架构来支撑强大的性能,巨大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使ARM 在芯片领域得到极大普及 ,到 2010 年,ARM 已经成为移动设备最主流的选择。有数据显示, 如今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高通、苹果、华为等企业的芯片也无一例外都采用了ARM架构。 同时,ARM基于整个产业链的架构技术也在迅速升级。

在受主流市场欢迎的情况下,ARM架构甚至对X86架构的主导地位发生威胁。 2012年,微软开始尝试让Windows 运行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上;今年,苹果宣布 Mac要全部切换到基于ARM 架构的自研芯片。 ARM架构对芯片设计行业的统治力可见一斑,一旦其被英伟达所控制,对很多竞争对手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作为全球最大的GPU(图形处理器)设计和制造商, 过去英伟达的业务一直面向 游戏 行业,为市场提供显示芯片,英伟达一度是PC时代的"显卡之王",占全球市场份额曾高达70% 以上,为推动 游戏 行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2015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 游戏 用半导体。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型数据中心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加速扩张,英伟达的业务开始考虑转向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这种应用场景下, 英伟达领先的GPU并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行业训练人工智能系统等数据密集型业务的主要引擎,并带动了公司数据中心业务大幅增长。

在截至7月26日的第二财季,英伟达实现收入3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 其中,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首次超过 游戏 业务,达到175亿美元,大幅增长167%。 拉长时间来看,英伟达的数据中心用半导体营收在5年内更是猛增了24倍。

得益于新业务表现优异,今年英伟达的股价一路高涨。今年7月8日,英伟达取代英特尔,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 9月16日,英伟达的总市值达到3209亿美元,排在全球半导体企业第3,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

现在大多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都是基于X86架构的CPU构建,有 AI 计算需求。 英伟达的GPU擅长并行计算,非常适合 AI 的计算需求,但仍不能满足数据中心的需求,比如数据中心的很多任务还是需要CPU来完成。而 ARM拥有设计CPU的经验优势和架构技术,能帮助英伟达研发出高性能、更符合市场要求的GPU芯片处理器。如果能够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RM, 英伟达有望巩固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的霸主地位。

英伟达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表示:"整合英伟达与ARM的实力,将创造出一家在AI 时代站稳脚步的企业。" "对于ARM的产业生态系统而言,此次结合将运用英伟达引领全球的GPU 和AI技术扩大其知识产权组合。"

事实上,英伟达有意收购ARM早有端倪。2019年3月,英伟达就表示正在和ARM共同开发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2019年6月,在国际超算大会上,英伟达宣布将利用其芯片与使用ARM架构的CPU协作打造超级计算机。

今年以来,英伟达更是频频发起收购行动,表露其在AI半导体领域大展拳脚的决心。今年3月11日,英伟达击败对手英特尔, 宣布收购以色列芯片厂商Mellanox Technologies,以扩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业务。 7月12日,英伟达宣布收购Deep Instinct公司,加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除了上述收购之外,英伟达还投资了包括Datalogue、ABEJA、Fastdata等在内的八家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

虽然英伟达收购ARM主要是出于其深耕AI半导体的雄心,但这也能够为英伟达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力AI半导体可能只是个开端,英伟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成为芯片领域的霸主。

在智能手机兴起时,英伟达曾涉及移动芯片Tegra的设计,但由于与高通、三星在竞争中落了下风,这成为了英伟达的一大败笔。 在新智能时代来临之际,英伟达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 汽车 等其他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也很活跃 ,目前缺少在智能手机、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芯片研发技术。 如果能成功收购ARM,英伟达还可以开发更多的新兴芯片业务,产品阵容也将更加完善,成为在芯片领域的超级公司。

这也意味着英伟达将可能与其他芯片巨头在服务器、PC、移动终端、AI以及自动驾驶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展开竞争。也因此业内普遍反感英伟达的收购行为。 而且,英伟达收购成功的后果可能是全球芯片格局变成"美国人自己的 游戏 "。

不过,英伟达在书写自己的远大宏图之前,还面临一个难以跨过的挑战——国际反垄断审批。 按照国际规定,企业有涉及并购的垄断行为,需要通过全球九个市场(包括中国)的监管审批。 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很可能会推动国家监管部门否决这笔交易。 另外,在当前美国动用 科技 力量打压其他国家发展的背景下,这笔交易审批前景也难言乐观。英伟达预计光是审批过程可能就要长达18个月时间。

如果这笔收购交易没通过垄断审批,那么英伟达估计也不会"轻言放弃",有可能会发起联合入股行动 ,即相关的芯片需求巨头各自出资,联合控股ARM,这样的结果更为理想。比如,2012年,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在2012年一起入股荷兰ASML,以支持后者研发下一代的EUV光刻机。但不知道英伟达能否找到可以一起入股的竞争对手。

文 | 钟志生 题 | 曾艺 图 | 饶建宁 审 | 程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23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 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