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与格力相比,张瑞敏与董明珠相比,你更看好哪一个?

海尔与格力相比,张瑞敏与董明珠相比,你更看好哪一个?,第1张

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产名我的观点,从我接触冰箱空调开始到电视己有廿十八个年头了,那时我修地都是日本货东芝牌,天津产的叫长岭阿里斯顿利泊海尔。多数进口的多,新飞冰箱、空调有春兰的、松日、松下。后来岀现了青岛海尔的冰箱、冰柜、再到电视空调等。我是搞家电维修出身,海尔是国企,海尔的电视与冰箱空调维修率挺高的。从张瑞敏的战略来讲他的眼光可算是世界首选,从管理到服务质量模式是同行业的先祖。格力的出现名声在后,走出国门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看懂的,从产品的传统化再到创新各有风骚。在国内囝际的舞台上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从无到有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中国的产品不比任何国家质量差。海尔与格力比较,都有各自的优势。海尔建厂早,打出了服务售后的先机与典范。是后来更多的中国企业竞争的对象与榜样,势比争雄无人能比。我警重海尔,也喜欢格力都是我学习创新的祖师爷,祝福祖国有象海尔、格力这样更多的企业为国争光,祝福中国更强大!!!

海尔在15年前 有过和现在董明珠一样的想法 就是做中国人的芯片。可是最后失败告终。今天格力又重新拾起当年的梦想实在是惊人壮举。

海尔空调 体验 过 可能运气不好,新买的三次维修 还是数字符号会出现,董明珠的大松产品体验下来也不怎么理想。最后选奥克斯了。空调 冰箱 其实技术早就过关了。春兰 没有了吧,几十年还在用的也有。

董明珠太把自己的产品夸大,什么都是自己的,芯片不是自己的。所以想搞芯片。

我很佩服海尔和格力,至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现在格力有钱了希望芯片能搞出来。

只要芯片搞出来就可以用在其他领域,国产家电将赶超一切家电产品。

支持海尔 支持 格力。至少他们是做了该做的事 和正在做该做的事。

希望海尔格力这样的企业能多些,不光是赚中国人的钱更重要的是赚世界的钱。

没得比,海尔质量差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电器还是房子,都不咋地,海尔走的是服务,出现问题去你家修,顺便帮你修一修其他问题家电,海尔就是,虽然咱产品不行,但坏了就修,让你不怕产品坏。

格力是正八经工科优等生,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追求品质,从发展上,一定是格力牛逼。

海尔是过去式,不要指望海尔,海尔靠的是青岛政府,电器才能赚几个钱?政府优先把潜力地皮卖给海尔海信,真正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我在这里只讲两公司的售后服务各有不同。

五年前我买了一台全自动海尓洗衣机。

买机后送货;

海尔公司共回访电话三次:

1、问: 货送到未?送货人员服务态度如

何?交接工作做得怎样?

2、问: 拆解包装工作怎样?安装、调试

满意否?

3、问: 洗衣机经使用后你满意否?

我都一一作答,并讲很满意。

去年,我买了部格力1匹分体空调。

经三催四催才安排人员帮我安装。

安装空调基上是免费安装。但,如主机挂外墙的要收高空作业费1OO元;主机架80元(不锈钢);雪种管穿墙孔,靓孔要价50元,差的免费。

刚好我家安装空调不用挂外墙和使用主机架,也不用要靓孔。所以本客户装空调不用出一分钱,基本免费安装(其实购机单价已包括安装费在内)。

安装完毕经使用后,发现有几个问题:

1、当时室外温度为35℃,室内机设定温

度为26℃,经1、5小时制冷运行,室

内机显示26℃,而主机都不能自动停

机状态。(整个夏天都是这样)

2、主机几扇叶转向是程逆时针转向。这

这个转向是否正确?

由于来我家安装空调的师傅收取吾到我一分钱,我就上述问题电话联系过,这些师傅无心解答。机台安装后能制冷就oK。

宗上所述: 本客户认为海尓售后服务比格力好好多!!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我的理解的题目所指的海尔应是海尔集团,现在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600690)只是海尔集团的一个子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为梁海山,海尔集团还有许多资产没装入青岛海尔;而格力应是格力电器(000651),现任董事长和总栽是董明珠,不是指格力集团。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格力集团下面另有一家上市公司格力地产(600185),格力电器其实与格力地产没有隶属关系的。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以上概念,格力电器与海尔集团是值得一比的,二者都是以生产白色家电为主的公司,都是行业的领军企业。201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收为2661亿元,其中生态收入达到151亿元,同比增长75%;而格力电器营收为2000亿左右,二者相差约660亿元。海尔的主力产品: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居国内销售前三名;反观格力除了空调,其余产品基本没啥影响力,而空调特别受房地产景气的影响,因此格力的抗风险能力远不如海尔。海尔的海外营收占比40%在右,格力17%左右。 海尔已是一家比较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的海外营收100%来源于自主品牌;而格力一部分的营收为替别人贴牌代工的,尚欠火候。
2018年,在品牌战略、全球化战略等的协同下,海尔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据世界品牌实验室12月18日在美国纽约揭晓的2018年度(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海尔在世界品牌500强中排名第41位。此前揭晓的2018(第24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中, 海尔蝉联榜首,品牌价值达到209208亿元,稳居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海尔的好些产品已进入德国、美国等高端市场,从两张图标中看出,海尔品牌渗透力和影响力遥遥领先于美的和格力。 (图标来自 :北悦浊酒 百家号)

中国家电的出货量已占到世界的70%,绝对是家电生产大国。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全球化是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关键取决于中国家电企业是否具备在全球化扩张的能力?又如何实现成功的全球化品牌运营和引爆? 企业家的格局、眼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生死存亡。这点,海尔已经走在中国家电业的最前列!

张瑞敏先生现在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和CEO,在中国的企业界特别在家电行业是“教父”级的存在,他还是中共十五~十七大候补中央委员,作为非央企的企业负责人是极其少见的,充分证明国家对他的工作和成就的肯定。张瑞敏先生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受表彰的100人之一,可见他的贡献和影响力。

张瑞敏从狠抓产品质量入手,将一家频临死亡的集体企业,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海尔集团,居功至伟。 他被企业界誉为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思想家”,这绝对不是“网红”思维所能比拟的,真所谓孔孟之乡出思想者。按我理解,“网红”现象兴也快,败也快,不能作为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根基,只能是一种手段或者是补充。

海尔集团主要业务已从传统的“家用电器”转型为“物联网生态”。 今年是海尔创业进入第35个年头, 海尔在贡献了一个世界级品牌后,新的目标是再贡献一个世界级“人单合一”物联网模式。 海尔大幅增长的“生态收入”体现了人单合一模式在不断实践和演变进化过程中显现出的成效,是衡量物联网时代生态圈效果和和生态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志。

在近日举行的海尔集团2019年创新年会上,张瑞敏提出,海尔要“为人单合一成为世界级物联网模式而努力”。美的集团“五十重生”年度经营管理大会上对"只有改变,才能重生"表达强烈的渴望,看来我国家电业的思想家已开始在行动了。

作为白家电行业的两个典型,海尔在白家电领域的品种更全、影响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格力则主要在空调,在空调领域的地位高于海尔。

那么,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为什么海尔的声音似乎没有格力大,地位好像也没有格力高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张瑞敏属于低调做事者,不大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讲一些高调的话吸引眼球。相反,董明珠则一贯高调,自然受到的关注更多。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表彰名单中,张瑞敏赫然在列,而董明珠却没有上榜,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够看出谁的真正地位更高,谁更能代表中国白家电行业,谁更能够在民族企业中具有作用和影响。

所以,企业家有没有地位,不在声音,而在影响,在于人们以上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次格力空调售后,供大家参考。

格力柜机,3年内,实际开的很少,也就夏天周末的白天偶尔开开,坏了,不制冷,显示通讯故障。

打电话给售后,来了人,连检测都没检测,就给换了外机主板。当时开机未显示故障,师傅就离开了。原主板有贴空调的一系列参数及如何接线等,换的新主板什么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过了一会,发现还是不制冷,于是给师傅打电话。回答:还不制冷的话可能就是内外机连接线坏了,你是自己买线还是用我们的,我们的需要收费。

我当然不同意:是不是先检测一下,看看到底什么原因,是不是线的原因。另外,现在保质期内,本来就没修好,怎么还要收费?

维修师傅:你需要再给售后客服打维修电话,我可以带线,但是我的单子还是换主板,你需要给我签字,我也不能赔钱给你干是吧,这个你不能跟客服说。

第二天,师傅带来了一根线。原来的线是三股,有接地线的,新线只有两股,没接地线,就这样凑合接好了。

说心里话,对格力的质量和售后非常的不满意。家里的空调,4个品牌,海尔、海信、格力、格兰仕。格力是在“格力专卖店(旗舰店)”买的,其余三个都是京东买的。其余3个品牌,从来没坏过,号称质量最好的格力却坏了,而售后更让人失望!

青岛海尔1984年创立,格力电器1991年成立。海尔比格力早出生7年。在一个行业,先入局的企业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况且青岛海尔优张瑞敏这个全国红极一时的企业家掌舵,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就已经成为为知名的白色家电品牌。

格力电器的出名要比海尔软的多。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已经闻名全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没有听过格力这家企业。格力的出名是在本世纪初期,在“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这句广告词的轰炸之后,格力的名气才逐渐大了起来。再加上进入本世纪以来,海尔掌门人张瑞敏改革锐气不再,而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则频频出现在公众场合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家产品。所以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的拉近。

2018年,是格力电器发展史中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时,这个营业规模首次超过青岛海尔。去年青岛海尔的营业收入是1833亿元,比格力低了167亿。在2017年,青岛海尔还比格力电器多了110亿。

近十几年来,曾经作为中国第一白色家电的青岛海尔,先后被美的和格力超越。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和张瑞敏长期掌舵青岛还有很大的关系。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张瑞敏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者。那是在进入本世纪之后,张瑞敏改革的力度和以前相比小的多。但格力就不一样了,有董明珠这个劳模。

总结一下,在青岛海尔和格力电器之间,我更看好后者。原因是,我对董明珠的看好。

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张瑞敏是海尔的创始人,喜欢 财经 新闻的我是听着海尔的故事,看着海尔的一个个案例学习成长的,当年这毕竟是第一民族品牌,作为山东人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董则应该算是后起之秀了和张瑞敏比起来,朱江洪之后接的班,看过她独身一人闯市场的故事,同样是做业务出身的我深知其中艰辛,尤其是一个女人更有很多困难。

说实话在海尔处于瓶颈期增长乏力的那些年,我也替海尔着急过,看海尔,电视做的不是很成功,手机慢慢也看不见了,电脑也很快消失,药业,保险,也都没做大,房地产相比同城兄弟海信入行晚,而且也做得一般,从心底里替海尔着急。

今天在一个跟贴里说了一段话“老张是不是该早一点退了,越老越神道了,成仙了,现在他似乎更像一个哲学家,而且他一试图以哲学的思维去看待企业遇到的问题,虽然鲁商的儒雅可敬,但总感觉一直浮在表面,不要接地气。从砸冰箱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开始,留个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质量好,服务好,管理严格,这在品牌初创期是很成功的。但之后大家都赶上来了,海尔这时干了什么呢?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案例是大肆宣传的海尔发明洗地瓜的洗衣机,这种为宣传而创造的案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无法持久的,压缩机,模组,电机,屏幕,在核心竞争力上海尔一直只合作不深入,其实就是一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空壳公司,在现在核心技术决定产品力带动市场变化的年代,光靠卖概念的老张已经跟不上了,虽然近几年通过并购销售额赶上来了,但并不看好。还有老张最近几年一直搞得创客,把企业组织架构整个打乱重来,按老张的说法就是一个个的小微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中层干部没了,但纵观成熟的国际大公司哪一个不是靠严谨的组织,没有稳定的架构就没有过硬的产品的质量,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创造力,一个企业经常的推倒重来,中层干部都消失了,哪来的企业文化,哪来的集中力量搞科研,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个的小微企业不就是一个个挂靠在海尔的个体户吗?产品质量如何保证?售后服务如何保证?大家都像钱看了

另外,说到海尔就不得不提产权问题,希望政府对这种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是不是可以宽松一些,一个小集体企业而已,没有老张哪来的海尔?赶紧明晰了产权,让老张放心的退休吧,这样退而不休,对企业并不好

再说说董,原来对格力并不是很关注,应该是近七八年吧,才注意到格力的主页利润如此之高,市占率也如此之高,不由的对这位泼辣的南京大姐刮目相看。看过她的案例,看过更多是她的新闻,感觉董给人的感觉就是,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绝不退缩,但这样的性格是把双刃剑,能成事也能败事,成功的人不少,但成功后能保持清醒的不多。董近年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觉正趋于浮躁,从给自己的品牌做形象代言人做广告开始,做手机,和雷军十亿赌约,不顾众人反对要入股银隆搞新能源 汽车 ,结果如何,赢了和雷军的网红赌约,但手机,银隆更是搞成了狗血,过于自负,会让你的判断力丧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前一段手里钱多的银行装不下的董又要进军芯片业了,手机,新能源对格力和董来说顶多算交个学费,伤不着胫骨,但芯片是可以要了格力的命的,并不是有钱就一定可以砸出来的,需要技术的积累,希望董审慎决策,隔行如隔山,教训不少了

常言道:货比三家,人比人气死人。我觉得拿张瑞敏和董明珠做对比那不太合适,因为一个是白手起家,一个是守城之将,可以说是张瑞敏把海尔从那个濒临死亡的集体企业,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海尔集团,而董明珠接手格力的时候,格力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所以两者也没什么好比的。拿海尔和格力的市值、品牌、产品等方面比一比我觉得还更靠谱一些。

首先 ,从两家企业的市值上来看,海尔电器现在的市值为582亿港币,而格力电器的市值为235756亿元人民币,二者从体量上就有所不同,很明显,海尔电器的市值是要远低于格力电器。所以,单从市值方面,我更看好格力。

其次 ,从两家企业的名声来看,董明珠以“网红”著称,由于董明珠的性格使得格力电器名气一直很大。而张瑞敏更喜欢少说话多做事,埋头做事或许是他的经营风格,这点两者差异较大。所以,单从企业名声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另外 ,从两家企业的业务扩展上来看,格力的业务扩张并不顺利,其在物联网上的布局是“声音大、雨点小”,而海尔物联网平台已经有所建树,海尔U+智能家居也在逐渐前行。所以,单从业务扩展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最后 ,从两家企业的产品结构上来看,海尔在家电领域的品种更全、影响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而格力则主要在空调领域地位高于海尔。所以,单从产品结构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企业家、不同的企业还是要从根本上去剖析对比,不能片面武断的判别。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伟大企业家,不同的企业成就了不同的伟大企业家。如果真要问,海尔和格力更看好哪个?个人觉得更看好海尔一些。

中国。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

海尔致力于建设衣食住行康养医教等物联网生态圈,为全球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智慧生活。海尔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连续11年稳居欧睿国际世界家电第一品牌,是BrandZ全球百强品牌中第一个且唯一一个物联网生态品牌,子公司海尔智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

2020年11月,2020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榜单公布,海尔集团位列第6名。

1984年的海尔

成立于1984年,是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13]。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人的价值最大化”为发展主线[222-223]。海尔集团创始人[193]、名誉董事长[192]张瑞敏提出了“人单合一”的模式[7]。

海尔[8-9]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踩着时代的节拍,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引领物联网时代的生态企业[6],连续四年成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并荣登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10-11] [180] [219]。海尔旗下拥有3家上市公司[12-13],有10个R&D中心[14] [234],71个研究所[232],33个[203] [234]工业园区[232],133个制造中心[15] [234]和23万个销售网络[13] [16] [214] [旗下拥有海尔、卡萨帝、统帅、GE家电、斐雪派克、AQUA、糖果、世界第一场景品牌“三其创业加速平台海创汇,孵化了7家独角兽企业,102家瞪羚企业,80家“小巨人”[15] [17-19] [160] [194-195] [234]。

海尔[20-21]已将IEEE连续13年列为欧睿国际家电第一品牌[201] [13] [22],其子公司海尔智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23]和《财富》最受赞赏公司[24]。其新物种COSMOPlat、kaos连续4年位居工信部双交叉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物联网时代,海尔生态品牌、海尔人合一模式全球领先。[7] [25]

未来,海尔将继续携手全球一流的生态伙伴,持续打造高端品牌、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构建衣食住行、健康医疗、医疗教育等物联网生态圈。,为全球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智慧生活。[7]

抖音黑海尔电器的老板是海尔集团董事长、总裁郭广昌。
郭广昌,196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曾任浙江海尔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2016年4月任海尔集团董事长、总裁,2017年7月任海尔集团联席董事长、总裁。
郭广昌曾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家”、“中国最具价值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最佳社会贡献奖”等,被誉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企业家”、“中国制造业精英”、“中国制造业第一人”等。
郭广昌率领海尔集团从传统家电企业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知名的智能家电企业,将中国家电行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郭广昌不仅深入研究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且把市场经济概念、科学管理理念、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到海尔企业文化中。他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努力把海尔打造成一个客户满意的企业。他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创新发展”,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融入到海尔企业文化中。郭广昌把把技术创新作为海尔发展的核心,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加快把海尔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家电企业。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是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等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10几年前,海尔的前身还是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工人拿不到工资,管理极为混乱的集体企业;到1998年,海尔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2亿元,利税10个多亿,产品出口到8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7665万美元。海尔的发展受到哈佛大学、《财富》杂志、《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的关注。
海尔发展之快的主要动力是创新精神,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8个字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海尔集团现在已拥有各项专利1700多项,是中国申报专利最多的企业。1998年,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报两项专利,全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科技贡献率达63%。
海尔集团发展至今天,我们深深体会到技术创新是企业高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的基石。名牌战略是海尔创新精神的载体,海尔名牌战略实施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
(一)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没有“名牌”冰箱。因此,在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名牌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很快海尔便以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要创名牌冰箱,就要从抓质量入手。海尔认为:人是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流的产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来的,质量实质上是职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抓质量应该首先从人抓起。
1985年,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高。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开发,不断否定自己,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始终保持技术上、质量上的发展创新,确保了市场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我们在无氟节能冰箱研制上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成果曾代表中国和亚洲先后参加了美国“世界地球日”,维也纳“氟利昂及哈龙替代国际学术交流会”,印度新德里“国际无氟成果研讨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会,引起世界的轰动,被世界环保组织誉为“世界多一个海尔,地球多一份安全”。
(二)从单一的冰箱名牌到多元的海尔品牌
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并投资兴建海尔园开始二次创业,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等领域,形成46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
海尔在二次创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立足市场来发展名牌,通过强化管理来巩固名牌,通过联合舰队来延伸名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确立海尔品牌地位。
1.立足市场,发展名牌。以市场规律为依据,在质和量的矛盾面前,海尔总是首先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然后再扩大产量、规模,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
新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坐标,新产品从设计、试制到投产过程中都按名牌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每一代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能成为占领市场的新式武器。每当一个新产品问世后,我们就不断寻找其不足之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心理,以此设计新的产品,开拓新的消费需求领域。
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海尔认为,名牌要靠用户和市场认可,名牌更要靠优良的服务来创造和维护。因此,海尔把售后服务看成创造名牌、宣传名牌、维护名牌、发展名牌的重要环节和首要领域。1996年6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家电行业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
2.强化管理,巩固名牌。海尔在追求一流产品的同时,十分重视追求一流的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从严治理,花大力气强化以质量为主线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引进先进的工装设备同时,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否决权制,把一切质量过失否决在生产过程中。
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以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为重点,把IE、6S活动、网络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等引入企业管理,使名牌产品处于先进的全方位优化管理之中。
良好的效益来源于科学的管理,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海尔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日清日高管理法,即OEC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运转机制,并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多年以来,海尔一直把抓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管理方法,深化了OEC管理,丰富了OEC管理的内涵。
3.联合舰队,延伸名牌。在市场竞争中,有名牌,但没有规模,则名牌无法发展与保持;有规模但无名牌,则规模也不可能实现。为此,海尔提出了“联合舰队”的管理模式,即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舰只都有自己很强的战斗力,又可联合作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样,就能以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一个名牌群,延伸了名牌的范围。
现在,海尔的产品形成了变频系列、抗菌系列、健康系列、环保系列、智能化系列家电等42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名牌产品群。海尔产品从整体上形成优势,每一个系列又具有不同的创新点,分别在技术、概念、需求、外观设计等方面独具特色。
4.技术创新,确立品牌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掌握市场主动权,进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和市场领袖的基本条件。通过技术创新,海尔成功地确立了海尔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础。
海尔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遵循着三条原则:“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目标国际化”。
海尔认为市场是所有企业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因而技术创新的课题要从市场中来,又要服务于市场。海尔在确定课题时,紧紧把握住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希望点出发的原则,形成“课题来自于难题”的局面。如,为解决消费者难题而开发的小小神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繁衍”了九代,产销量突破100万台,并出口到轻易不进口家电产品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世界家电市场引起巨大的轰动。
成果商品化,创新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最终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技术创新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海尔集团1998年具有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
目标国际化就是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所属技术领域内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工作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立足高起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来保障技术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海尔已进入影响集团及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以CFC替代、节能、静音化、数字化、信息、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等为主的多方面超前研究。海尔现已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储备能力,技术储备项目达到68项。
(三)争创国际名牌
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争创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集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海尔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海尔的必然要求。
1.先难后易,打开国际市场。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家电产品要求标准都较高,而且不少国家都有较为严格的安全证。如美国的UL认证、加拿大的CSA认证、欧共体的CE认证等,要向这些国家出口就必须通过上述认证。现在海尔产品先后通过了UL,CSA,SAA,VDE,CE,SASO15个种类、48个国家的国际认证。海尔产品先后打入了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几大骨干企业都已通过了国际质保体系方面最高认证——ISO9001认证,和国际上环保体系方面最高认证——ISO14001认证,促进了海尔的对外出口。
海尔的出口量逐年翻番,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的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有利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目前尔产品已出口到包括欧美、日、中东、东南亚、非洲等87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四大主导产品,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21%,144%,183%,134%。全年出口创汇达7665万美元,较1997年同期增长36%。
2.构建海外专营网络,实现全球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是保证产品大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是海尔营销的战略目标。
目前,海尔已在海尔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3000多个,并在中东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尔产品出口海外市场的布局日益合理,欧美地区占60%,东亚地区占16%,表现出市场多元化的特点,有效地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美国销售的184升以下的冰箱中,有20%来自中国海尔;海尔在菲律宾的LKG公合作生产的海尔牌冰箱打破了菲律宾冰箱市场被日、美等产品垄断的局面,在菲律宾大的连锁店超市SM里,海尔冰箱随到随销,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3.“三个三分之一”。海尔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分之一”的目标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市场的发展规划。海尔产品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国外建厂、生产、销售,是海尔创国际名牌,把自身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海尔的非重要一步。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前两步成功迈出之后,海尔在外建厂、生产、销售上也迈出了前进的脚步。海尔先后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等国输出技术并设厂生产,产品实现了当地生产、当地销售。1999年4月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大型独资家电生产基地,形成了海尔产品在美国的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系统,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全球竞争。海尔在销售中努力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在欧美、东南亚地区,海尔的广告牌巨型灯箱广告同世界名牌家电比肩而立;海尔蓝和海尔标志的用户服务车也在当地形一道独特风景。另外,海尔建立了的全球的电话服务体系,让海尔的用户无论身处世界何地,都能享受到海尔的星级服务。
4.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海尔要创国际知名品牌,建成国际化的海尔,必然要在国际市场上同欧美、日等国家的知名品牌竞争,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是海尔产品取胜的保证。海尔集团以高额的投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并力争达到全面与国际化接轨。
国际化信息网络由“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分析、评审”的内部机制与由汉城、东京、里昂、洛杉矶、蒙特利尔、阿姆斯特丹、硅谷、悉尼、台湾、香港等建立的10个信息分中心组成的外部网络构成。通过内外部的统一,获得并利用最新的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实现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国际化技术网络由国外战略联盟系统与工业设计系统和国内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组成,实现海尔产品在技术、产品上的个性化,适合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国外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与国际上先进企业进行全面合作。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进一步合作,使海尔集团在国内巩固了洗衣机技术的领先地位。另外还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形成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工业设计系统为海尔产品进行了PI提案开发、产品个性化设计、家电产品人——机接点等课题的研究,为海尔产品覆盖全球进行设计开发,形成海尔产品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整体优势。
海尔在国内有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海尔集团控股经营国家级科研机构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尔以控股方式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海尔同国内外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等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海尔还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化学及材料、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工程、海外本土设计等方面开展博士课题研究。通过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有效地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由于海尔坚持创国际名牌,树立国际信誉,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进行的亚太地区最具信用公司评比中,海尔成为亚太地区进入前十名的企业中惟一的中国企业。同时,美国权威的《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排在美、日等家电名牌之前,名列榜首。
海尔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争取早日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33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 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