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瓜告诉你,啥是物联网?

一个西瓜告诉你,啥是物联网?,第1张

一个美好的初秋清晨,绿宝石智慧农庄里静悄悄的。整齐的大棚里,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安稳地躺在半空中的网袋里。大棚的主人小赵坐在智能小车上,不紧不慢地穿行于两列瓜藤之间,像个正在检阅仪仗队的将军。

瓜园里埋设了众多的土壤水肥传感器,及时采集水分和肥力的情况,通过田间的无线接入点把数据传回控制中心,然后按指令启动滴灌系统为作物补充水分和养料。不过,每天的现场巡视还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预设编号的非接触式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卡,瓜田里的每条田垄都设立了巡查系统的检查点。每天,小赵都要依次通过这些RFID卡,让手中的RFID读取设备感应它们。哪怕遗漏了大棚里的任何一条小路,小车的屏幕都会不厌其烦地提示今天的巡视没有完成。

短促悦耳的提示声不时响起,这意味着又有西瓜可以采摘了。在给雌花授粉的时候,小赵会把一个可以多次写入的半有源RFID吊牌,挂在离花朵最近的瓜藤上。吊牌的芯片里记录了西瓜的品种、授粉日期以及编号,这是未来每一个西瓜的“身份z”。(半有源RFID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不向外界发RFID信号,只有进入低频激活器的激活信号范围时,才被激活工作。)

通过远距离感应并读取RIFD吊牌里的记录,结合后继时段中的天气和温度,农庄的管理系统可以向小赵提供精准的采摘日期建议,并通过智能小车的终端提醒他。

随着巡视工作的顺利结束,小车的货斗里几乎装满了诱人的西瓜。小赵驾着小车回到农庄库房,依次把西瓜套上泡沫网套和包装袋,把对应的半有源RFID吊牌别在袋口,然后把西瓜分别放进相应规格的周转箱。

片刻之后,几十公里外的都市中心。白领小钱正在停车,手机的提示音却突然响了,一条短信跳了出来:“亲爱的主人,您的笨笨冰箱没有发现任何水果的RFID标签,请主人注意饮食平衡!”

信末尾附带了一个小钱很熟悉的链接,那是他办理过会员的绿宝石智慧农庄网店。看来,家里的冰箱利用扫描RIFD标签完成了库存扫描,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发来了购物提醒。

点开链接,小钱发现农庄今天供应西瓜、葡萄和当季蔬菜。他信手点了几下屏幕,预定下一个重量3公斤左右的西瓜。

与此同时,绿宝石智慧农庄的销售小孙和小李也开始了忙碌。他们按照网上订单的要求,在库房里为顾客挑选合适的水果或蔬菜。过磅的时候,智能台秤会同时读取半有源RFID吊牌里的信息,然后很快吐出一张销售标签。

这张标签只比普通不干胶标签稍微厚一点。然而纸质表面的下面却藏着复杂的柔性线路和芯片。这是一张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RFID标签,通过读取器可以读出刚刚写入的商品及订单信息。

具体到这个西瓜上,标签里包括了品种、采摘、生产商以及重量、价格和配送信息等等,甚至还有瓜田的现场视频链接呢!这些信息来自网店的客户管理系统和农庄的库存管理系统,这张RFID标签也成了这个西瓜的新“身份z”。

与此同时,小钱的手机收到了订单确认及付款链接。午休的时候,小钱完成了远程支付,随即收到了取货用的二维码。属于小钱的西瓜随后被送入配送库房,那个半有源RFID吊牌则被回收再次使用。REID读取器快速地读取每一箱货物的信息,并显示在分装平台的屏幕上。配送员们根这些信息,按照配送地址把一箱箱西瓜、葡萄和蔬菜各就各位,几辆厢式配送车很快出发。

下午,属于小钱的那个西瓜完成了漫长的旅行,来到了小钱家小区的地下车库里,这里摆放着农庄的暂存柜。配送员把各家订购的水果和蔬菜分别放进一个个单独的柜门,同时回收留在暂存柜中的周转箱。智能暂存柜将识别RFID标签上的订单信息,然后根据会员号为客户打开正确的柜门。

傍晚,小钱来到了绿宝石智慧农庄的暂存柜前。聪明的暂存柜发现了小钱皮包里的RFID会员卡,很快通过内部的管理系统找到了对应的货物。小钱根据柜子屏幕上的提示把手机上的二维码对准摄像头,西瓜暂时容身的那个柜门便轻声开启了。

回到了家,小钱随手把拎着的西瓜塞进了冰箱。冰箱的屏幕立刻亮了起来:“亲爱的主人,您购买的西瓜是早晨8:20分前采摘的,为了保证风味和营养,建议您尽快食用……”小钱已经忙着做饭去了,并不理会饶舌的冰箱。在RFID技术的帮助下,一个28公斤重的可爱西瓜,顺利地抵达了旅程的终点。

知识链接: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脉冲,RFID读写设备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识别并读写RIFD标签中存储的信息。有源RFID标签装有电池,可以主动发送信号。无源和半有源RFID标签接收读写设备发出的电磁波,产生感应电流并发送信号。通常有源和半有源RFID标签的工作距离较远。

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就像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z,可以被RFID读写设备辨识,并通过接入互联网的管理系统进行追踪。RFID技术广泛运用于物流、销售和安全管理中,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北极星创客团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如需转载请与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办公室mobile@cniccn 联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看过很多有关物联网的描述都显得格外僵硬,现在我给楼主带进一片新天地去遨游一会,请跟上~~~~~~~~~~~
/////////////////////////////////华丽的分割线///////////////////////////////////////////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球涌现出大量的数据,地球本身、自然系统、人类以及实物,都在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大量的数据。
但我们还不习惯接触这些数据,不习惯观察数据,捕捉数据。但现在可以了,因为有了各种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实现了互联,所以我们都可以接触到这些数据。
事实上,地球形成了一个新的神经系统
当今,全球有十亿人在使用互联网,而今后预计全球网民将达到20亿,这是很大的一部分人群。
但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见证了各种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各种传感器,温度计,交通、流速传感器以及数据传输
不久以后会发生,或许已经发生了,那就是因特网上的物会比人多,物联网这个概念才会真正实现。
物联网中的海量数据会不断地涌现。
有一个很形象的金字塔,DIKW分别代表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底部的就是海量的数据。
当我们开始有意的处理数据的时候,便将数据智能化了,于是数据变成了信息,层层向上,信息变成知识,知识变成智慧,这就是对数据的分析。
理想的情景是这样的,早上醒来,闹铃在正确的时间响起。因为闹铃通过我的日志了解到,我今天的会议是几点,然后会一直跟进。
我该坐哪一趟轮船,我该在几点起床,浴室暖气会在起床前半小时加热,使得浴室温暖而舒适。了解到晚上外面天气很冷,车上很可能会结冰,所以我应该提早5分钟去给车除冰。
然后我开始接到通知,可能是通过车内广播通知的,在我去坐轮船时,车内广播提醒:轮船会推迟五分钟出发,所以没必要着急。
所有的东西都被自动系统控制,每个传感器就像我派出去的小兵,去获取我需要的信息。以便让我了解各种情况,做出每日计划,当把这些互联时,就形成了系统。
也会有孤立的系统,比如我的房屋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能量监测、水质水量监测、门窗是否关好等。
这当然是一个系统,但并不是系统中的系统,当你想到用电网络时,比如家用电器在一起商量,说主人希望我们全部工作,但我们同时工作就会对电网有害,我们会发现系统之间开始对话,智能化协作,因为设备间彼此熟悉,因此使整个网络更加有效率。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某路人发送的每四条短信,在他走路时候发送的短信,他走的这条路也在发送等量的数据,因为路上也布满了传感器,当然是安置在水管中,可能会记录在你脚下存在的阻碍。
出租车时刻在报告着自己的位置,以及相关信息给调遣中心,火车公交也在实时更新位置,以便在街角的人们也能清楚。
公共服务网络会更及时的处理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路边的水管来控制交通灯,以便遇到突发情况在警察赶到之前就作出处理,很快,我们就能被通知公交的准确到达时间。
观察复杂系统的复杂结构,我们便对数据模型有了概念,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去利用它。
社会更有效率,更能激活创新。
我们谈论的智慧星球是有两个维度的:第一是更高效,减少破坏性,将互相影响的生活的不同方面用更灵活、更智能的方式连接起来;第二是创建更深刻的洞见,创造新活动、新的社会关系,可将地球看成具有创造性的信息交互系统。
宇宙也在聆听着地球的信息但我们没有,但逐渐的我们可以了
原文出自:中国互联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53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 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