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46天,廉颇和李牧为什么不救援?

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46天,廉颇和李牧为什么不救援?,第1张

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廉颇和李牧没有救援的原因有几方面:

1廉颇当时已经被赵王召回,赵王对他的才能不信任。

2李牧在雁门关抵抗匈奴,无法分身救援。

3长平已经被秦军围困,消息无法传出,赵国不知道具体情况。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格局的分水岭,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中原的步伐无法阻挡,赵国当时元气大伤,无力再独自对抗秦国,只能和其他几个国家联手,从此无法和秦国争霸。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困长达46天,但是赵国并没有派兵救援,可见当时长平已经被秦军围困,消息根本无法传出。

一、长平被秦军围困,消息无法传出,赵国因此没有派兵救援。

长平之战对秦国和赵国都非常重要,当时的赵国和秦国实力超群,只要打败对方就能称霸,秦国和赵国也知道长平之战非常关键,因此派出了全国的兵力,尤其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把十二岁以上的男子都派往前线,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困之后,秦军切断了赵军和后方的信息传递,长平的具体情况赵国并不知道,因此赵国并没有派人救援。

二、廉颇已经失去赵王信任,不可能被委以重任。

长平之战的主将本来是廉颇,但是他一直固守不出,导致赵国消耗巨大,当时秦国派出了奸细,让赵王产生了误判,认为廉颇不如赵括,因此让赵括代替了廉颇。赵王对廉颇产生了不信任。廉颇当时已经从前线召回,不可能被委以重任。

三、李牧在雁门关抵抗匈奴,无法分身救援。

李牧是赵国名将,长平之战的时候,他在雁门关抵抗匈奴,虽然李牧很厉害,但是雁门关也十分关键,一旦把李牧召回,匈奴就有可能破关而入,到时候赵国就会面临两面受敌的情况,因此当时李牧没有被派往长平。

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和李牧都分身乏术,无法去长平救援。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赵国为此付出了45万人的惨痛代价。白起问鼎战国屠神,秦昭王笑傲中原。

然而,当是时,赵国并非无良将,战国四大名将占有两席:廉颇、李牧,还有位居前十的两位外援:乐毅、田单,谋士有虞卿,好好的一手牌怎么会打得如此烂?不用说廉颇、李牧不服,就是后世之人看了也为之扼腕叹息。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

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

1 充分授权

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

1)把作战的指挥权完全授权给前方主帅;

2)采纳虞卿建议,派纵横家遍访燕、齐、魏、楚四国,破掉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

与其向秦国割地求和,不若割地给其他四国,这样就可以从燕、齐借到粮食,从魏、楚搬来救兵。

为什么这样做?晋献公之前攻打虢国,为了借道,曾赠送豪礼于虞国,灭掉虢国后,顺便又吃了虞国。大国给小国送礼物,有一种说法叫做寄存。

所以,即便赵国现在割地给燕、齐,以赵国的实力将来绝对可以收回。但是一旦割地给秦国,几乎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赵国将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太行山脉,如此邯郸、乃至整个中原就岌岌可危。这一点在30年后,已经得到了验证。

简而言之,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赵孝成王必须充分授权给前方主帅和后方谋士。

2 战前形势分析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不但常出奇制胜,更能统筹全局。秦昭王为了打赢长平一役,不惜倾举国之力,赵国为何还要搁置田单、乐毅、李牧、廉颇四位名将呢?因此,韩信也必须能征用全国之将。

韩信制定作战计划前,必然会评估双方当时的形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双方投入兵力

秦国投入的兵力大约60万,而赵国45万。赵括小胜便倾巢出动,难道是认为一个赵骑兵可以匹敌两个秦锐士吗?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当避免与敌争锋。就这点来说,赵括这纸上谈兵很有水分。以智取见称的韩信绝不会选择硬拼,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他也不会恐惧,因为以少胜多是他的强项。主帅胸有成竹,军心就稳定,士气高涨就不会轻易被击败。

2)防线

当是时,廉颇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失守,全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丹水,第三道百里石长城暂未失守。

借用地形作战可是韩信的强项之一,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便是处于劣势的井陉之战都能转危为机。由此可见,韩信对太行山脉的地形了如指掌。

因此,韩信会重新评估后面的两道防线的可行性,重新设防。那时,白起想要迂回攻破第三道防线,恐怕并非易事。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另外,秦国敢发动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就是想一举灭掉赵国。其实,秦昭王为了这一战,已经准备了许多年。而攻取河内郡才是秦国扣动长平之战的扳机,因为太行山脉不再是阻碍秦国进攻赵国乃至中原战场的天堑。

秦昭王的战略赵孝成王、赵括不明白,而为刘邦指点江山的韩信岂能不知?韩信有一招必杀技叫做声东击西,会扭转长平之战的局势吗?

3 战略部署

简要分析了敌我形势,韩信将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呢?

1)主战场防守反击,牵制秦军主力

① 丹水防线:廉颇镇守。

该防线为廉颇所设,廉颇最了解前沿战事,且擅长防守,此防线的重任廉颇当仁不让。如果,秦国想要强行渡河,那么可以效仿击败龙且的战法,塞住上游,等秦军半济而击之。这一道防线对全局来说至关重要,让廉颇立下军令状,必须守住。

② 百里石长城防线:李牧镇守。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白起派出25万骑兵偷袭赵军的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如果这道防线失守,那么丹水防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所以,韩信肯定安排重兵,特别是弓弩手把守。李牧可以为了歼灭匈奴主力等待多年,这份与生俱来的忍耐力无人可比,而且白起的骑兵与匈奴的作战方式相似,虽然此时他还很年轻,应该可以胜任。

③ 正面战场反击:韩信为主帅,田单为先锋。

无论是韩信还是田单,他们的出战只是为了迷惑秦军,造成赵军主力都在上党郡,欲与秦军绝战到底的假象。田单负责日常在前线侵扰秦军,浅尝辄止,不能恋战。韩信作为赵军主帅,偶尔率领重兵出战,同样不做缠斗。

而韩信和田单出战的目的是为了掩护乐毅,同时牵制秦军主力。

2)分战场联合魏楚,攻下河内郡,夺回太行山脉的控制权

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完全可以应用在此。韩信正面牵制秦军主力,而实际目标是夺回河内郡。

① 乐毅率领10万骑兵偷偷从邯郸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下修武,同时控制黄河的白马津渡口。

② 飞鸽传书请求魏国和楚国派遣援军过黄河,同时,虞卿、平原君分别前往魏国、楚国,以秦国占有河内郡后对中原诸国的巨大威胁,来说服魏、楚两国即刻出兵救赵。

③ 三国兵马成功会师后,立刻挥师西下,突袭河内郡,攻取野王,控制太行山脉八陉之一的太行陉。

3 一旦三国联军兵临河内郡城下,韩信就有三招可以制胜

1)最差的情况:围河内郡救赵,秦军将不战而退。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事实上,秦昭王为了赢得长平之战,亲自到河内郡动员当地百姓上战场。

如果联军能赶在河内郡援军出征之前,就直接将其截杀,断掉秦军的后援。

即便没赶上,当河内郡援军得知后院即将起火,势必军心大乱。那时,韩信再让士兵们高唱秦歌,不知道那些河南郡的援军会不会瞬间崩溃。

另外,河内郡是秦军东下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军必救之。

2)略好的情况:占领河内郡,拿下北边的野王,那么魏、楚救兵也能迅速到达上党郡,将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秦军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最好的情况:联军如果不奔赴上党郡战场,转而继续向西听进,攻打三川郡,直逼函谷关。

此时秦国已将举国兵力悉数派往上党,国内空虚,秦昭王该如何应对?吴王夫差的悲剧会不会在秦国上演?

如果秦国撤军,韩信和田单果断追击,不敢想象赵国四大名将外加韩信同时进攻秦军会是怎样的精彩场面,但至少夺回第一道防线毫无悬念。

其实,最关键的是三国合纵形成,且夺回战略要地,山东六国将一改以往被秦国碾压的颓势。

反观秦国元气大伤,郁闷的秦昭王不知道又要找谁来背锅。而秦昭王、白起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东略目标,恐怕比登天还难。

结语:

参考以往战绩,韩信若挂帅,必然审视全局,重新部署作战机划。面对敌众我寡且丢失第一道防线的困境,韩信可能会采取当年辅佐刘邦夺天下的战略,由自己坐镇正面战场,牵制秦军主力,而派乐毅南下开辟分战场,合纵魏、楚,突袭河内郡,盘活魏楚救兵这颗棋子。

届时,无论是奔赴长平战场的河内郡援军还是野心勃勃的秦昭王,恐怕皆无心恋战,而被迫撤军。

秦昭王使用离间计换上赵括,就是要速战速决,他最担心的就是魏、楚、赵三国合纵,这样秦国的东征战略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而合纵形成的关键就是河内郡,夺回河内郡对山东诸国皆有莫大的好处。

赢稷秦国国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在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于是拜他为相,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范睢使用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纸上谈兵由此而来

魏冉 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一生四任秦相,参与制订国策,为秦国的发展开疆扩土

白起,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秦灭东周,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同时也说明秦国不在需要周赧王这位天下共主了。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此战赵国动用了约45万人,而秦国参战人数虽然没有明确数字,但是据估计也达到了60到80万之多。

大家对这场战争的印象大约是秦赵对阵,赵国嫌老将廉颇太保守,于是派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帅。赵括轻敌冒进,中了秦将白起的计谋,赵军被围46日不得突围,赵括被射死,残余赵军投降而后被坑杀。

由上可见,这一仗好像是秦军一边倒的屠杀,四十多万赵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实际上从一些支离破碎的细节判断,当时的赵军并没有那么弱鸡。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实际上只有秦、赵、楚、齐比较有实力。其中楚国到了战国后期是大而不强,齐到了战国后期是极少参战。能够左右大局的只有秦赵两国。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实力强盛自不必说;而赵国当时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赵武灵王本人还曾经有过率领骑兵从云中(即秦国北边)闪击秦国的计划。

赵军在与变法后的秦军交战中也不输下风,其中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率领5万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20万,使得秦国的东扩被迫中断了好多年。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野望,野王降秦,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守不愿降秦而归赵,赵王派军5万接收上党,由此引发了长平之战。由于当时秦赵都是超级大国,因此双方在前线交战不多但却不断增兵。

当时秦将是王龁,赵将是廉颇,秦赵两军共计50余万人在长平一线对峙,秦军除了小胜几次外,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相持三年后,赵王沉不住气了,派赵括统军20万到前线,转守为攻。这其实是赵国的国力已经再难支撑数十万士兵消耗的症状。而秦国由于占据了关中和蜀地,后勤尚能勉强维持。

赵括一到,赵军即要提前决战,而秦将则换成了武安君白起。白起深知赵军弱点,它将赵军引出壁垒后便派骑兵和精锐隔绝了赵军主力和大营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秦王得到赵军被围,亲自动员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既然都到了这个地步,笔者判断当时的秦军主力早已尽数投入作战。

当时的的赵军可以这么总结:能作战的没粮食(赵括部);有粮食的不能战(大营部);可援救的来不及(长城部)。在苦苦支撑了46天后,赵括被射死,残余赵军投降。请注意,当时投降的赵军绝不可能有40万人之多,因为战后秦军已经伤亡过半。以六十万秦军计,伤亡仍有30万。不可能说赵军伤亡5万即造成了秦军伤亡30万,交换比六比一还输掉了战争。比较合理的判断是赵军精锐当时经过多次冲击遭到了大量伤亡,至少是20万以上(否则难以给秦军造成惨重伤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63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 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