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品经理的入坑感悟

物联网产品经理的入坑感悟,第1张

0前言部分

1我所理解物联网

2公司业务架构

3个人职业规划

毕业后第一次跳槽,来了家物联网公司,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候,每天被大量智能设备包围的感觉很熟悉,有一些感悟,关于产品、关于技术、关于生活,抽空写下来。

物联网这个词被讲了很多年,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自然对其较为熟悉,物联网就是大量的智能设备联网共同工作。但当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真正接触物联网产品,我反倒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物联网。亲人或朋友问我新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很难描述清楚,不单是设备,不单是软件硬件,不单是数据,不单是场景现在我能体会到一些知乎大神上关于物联网的回答都是用一些很虚、很飘渺的词:处处皆入口,万物皆相连,边界不复存在。这不是装深沉,而是真的无法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

我也沿用这种很虚很飘渺方式来理解物联网,从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开始,来理解物联网中频频提到的两个词:“连接”和“数据”。

这句话诗描述的几时古人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这一刻,全天下的人看得都是同一个月亮,通过一个月亮,把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着一些隐隐约约的思路,通过一样东西,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终于在今天,腾讯把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即时通信,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微信的启动界面,也是一个冰冷的月亮,跟我这个配图有点像,不知道设计灵感是否也是想表达,当代的微信就像古代的月亮,承载着连接的使命。如果文章有幸被微信的设计师看到,可以回复一下。

这是一个哲学家说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数据是带有时间维度的。川流是不息的,河流中的水质、流速、温度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左脚踏进一条河流,右脚再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条河流,它的水质、流速、温度等都不一样了,即便一样,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数据,让这条历史的长河具有可分析意义。

物联网系统要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记录和分析历史数据,感知每个瞬间的数据变化,在最适合的时候提供最时候的服务。举个例子,你的身体状态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天气每秒钟都在变化,我们要结合你昨天的睡眠情况,今天的皮肤特性,建立很多数据模型,可能还需要融入中医的知识图谱,心理学知识图谱,告诉现在的你最适合和什么汤,甚至告诉炖锅每一秒钟的火力是多少,计算出热力曲线,炖出来的汤才最适合2个小时后的你喝。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爸爸妈妈,每当我回到家他们看到我的黑眼圈,或者脸部发红,会问我昨晚睡得怎么样,然后猜测我是阴虚火旺,然后炖一个苦瓜黄豆汤给我喝。类似的事情你们爸妈也经常做吧。现在机器可以完成这些事情,而且不再是靠猜测,而是精准的数据采集,结合各种知识图谱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成设备服务。

好了,故弄玄虚的文字写完了,我还是得理清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公司业务架构是怎样的,我的岗位在整个业务流里处于哪个环节。其实面试时,甚至入职前我都不太清楚我的岗位职责,拿到offer后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略到其魅力,以及判断到公司的研发实力能驾驭物联网的魅力,还不是很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就入职了。现在已经入职两周了,对公司业务架构有一定了解了,以产品经理为焦点梳理一下业务流程。

公司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是面对B端客户,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平台和开放平台,让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在幕后担任“大脑”角色。另一方面,在图中下方也看到了两条小小的产品线,一条是互联网产品,另一条是硬件设备,既做互联网产品也开发硬件,虽然力度很小,但也看出公司并不放弃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想法的。

部门架构方面:从对外部门架构上来看很不清晰的,有两家子公司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均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职能交叉,部门自成体系,难以梳理清各部门的依赖关系。我按照业务流程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捋一遍可分三种产品经理。第一类是走在业务流最前端的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直接对接客户需求。第二类是业务流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他们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应用场景,供商业转化。第三类是业务流后端的AI产品经理,他们负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负责数据大脑的需求。

我的岗位:我是上述第二类,业务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负责场景的创建和数据的打通,让算法结合使用场景落地。从图上可以看出负责的产品可以“一横两竖”概括,“一横”就是平台性的项目,包括B端开放平台、C端超级APP等;“两竖”中分别为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家庭场景包括睡眠产品线、美容产品线、家电产品线,商业场景更多了:智慧校园、智慧农场、医疗健康、养老、酒店、水生态这些场景和数据需要相互打通。

2013年毕业后就在上一家公司工作,老东家是一家电视厂商,一共待了5年时间。也有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在一家电视终端公司待那么久,找工作时面试官也会问这个问题,待了这么久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想离开。我的择业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一家做电视的终端公司呆那么长时间,因为它的工作范畴比较广,我能学习的知识面广。前沿技术的方面涉及了大数据、AI、语音,移动互联网领域涉及购物、内容、社交等模块产品,硬件方面的有智能设备产品等。终端公司业务覆盖领域广,如果我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找相应的项目去做,再自己深入学习。比如甚至我对外卖行业感兴趣,现在的TV也有内置的外卖APP,通过项目和自主深入学习我能转到外卖这个垂直领域的公司去。但如果在外卖领域公司,就比较难转到终端公司了,这就是终端公司的好处。

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在瞬间爆发,也很快没落,今天共享单车群雄逐鹿,明天短视频三分天下,如今无人零售打的火热,区块链又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哪些方向才是对的,不知道转到哪些垂直领域去才合适。所以我选择在一个大的平台待着,能看清楚当前形势再行动。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能看透一些东西,个人感觉到移动互联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新模式枯竭,产品差异化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机会,遂放弃了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想法。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悄然兴起,能强烈感觉到它带来的变革,它将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李彦宏也提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不再,但AI的机会正在走来。各种迹象表明,站队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摒弃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工作经历,选定了“一个方向,两个场景”:AI的方向,以及AI赋能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智能家居。然后准备简历,面试,最后来了目前这家物联网公司,虽然岗位不是AI产品经理,但能跟AI团队紧密合作,且能调用其资源,想深入学习AI技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下阶段:

在业务层面,希望能尽快上手和适应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从“一横两竖”中的“一竖”入手,即家庭场景产品线,后续会接触商用行业的产品线,再到横向的平台类项目。最后向前后端延伸,学习范畴渗透AI核心技术、各垂直行业的商业需求,努力成为全栈人才。

在职业层面,目前产品经验尚不足,是一个初级、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希望通过努力,发展到能在规划层面有一定话语权产品经理,最后发展到在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经理。

在生活层面,好像单身挺久了,抽空找个女朋友。入职两周,感悟大概就这些了,以上,共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农业被寄予厚望。智慧农业是发展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它与科学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让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实现综合、全面的应用,从而助推农业加速腾飞。作为农业人,在农业领域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1、技术提升品质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技术的作用不言而喻,科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所以,在做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学习农业新技术,钻研农业新技术,力求用技术武装自己,武装自己的企业,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功。

2、生态模式提高收益

现在,随着产业升级的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所以生态农产品才是未来市场的需求品。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更能提高产品质量,增产增效,让农户受益于良性的循环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收益。

3、差异化打开市场

农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所以想尽快打开市场,必须进行产品的差异化。比如品种的差异化、品质的差异化、季节的差异化等等。总之,只有差异化的农产品才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打开消费市场,让农产品走上更多的餐桌。

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喷药等自动控制方式,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趋势整体势头良好,未来随着农业发展思维模式转变,智慧农业有望得以更进一步。

第一部分:智慧农场的定义

智慧农场是一种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综合无线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农场。

第二部分:方案介绍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融入传统产业,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石。依托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部署于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等功能。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大规模农村土地流转等契机,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保障、高质量运营水平、智能化决策支撑。

运用 Hightopo 自主研发的 HT 产品,全程零代码搭建 3D 轻量化 Low Poly 风格的智慧农场可视化解决方案,无缝融合 2D、3D 技术,1:1 还原农场的区域规划,展开对农作物间的网格化管理。业务囊括远程诊断、安全追溯、信息监测、安全预警等全方位需求。可实时感知现场的光、水、温、肥、热等实时生产环境、作业对象及设备状态,远程监测农业园区的生产过程、作业监督、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种植和安全生产。

第三部分:方案功能

气象可视化

支持融合天气雷达或气象管理业务系统,场景内可模拟和复现晴天、雷雨、多云等气象,针对气温、风力、降水、相对湿度等多个关键指标进行综合性监控分析。当面临气象灾害时能提前预警告警,及时输出应急措施,实现对气象数据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响应。

2伐木场监控可视化

目前森林盗砍盗伐、森林火灾事故及非法建设占用等现象愈加猖狂,单纯依靠林业人员巡逻监管成本巨大,也无法起到对有效区域的巡查目的。

借助无人机的航空影像或视频数据,对设定作业区域进行实时巡视,再由北斗系统高精度定位功能将数据实时回传到监控平台上。针对非法偷盗情况及时告警,精确定位偷盗位置,追踪偷盗踪迹。日伐木量,日栽种量、日运载量多重指标,通过 HT 丰富的可视化图表呈现于界面 2D 面板两侧。实现全方位监管动态感知和信息反演,构造一体化感知体系。

3灌溉/施肥/撒药可视化

根据农田中水稻、玉米、南瓜、西红柿等多种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方式,可选择自动喷洒器灌溉或无人机灌溉形式,针对特定农作物或旱地作物,进行时长和灌溉量的智能设定。

无人机灌溉可为管理者提供大量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全程自主飞行,任何地形都能对农田灌溉、施肥、撒药提供精准作业路径。可根据侦测到的土壤墒情、生长阶段、植被指数,自主预测其种植面积、作物长势、产值预估,同时输出化肥与农药的用量数值预设建议,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变量施肥精量播撒,提高农作物生长速度及生长质量。实现时间计划型、模型驱动型、环境驱动型等多种智能管理模式。

通过场景交互调取相应农作物的监控视频,同步获取植被长势状态/成熟周期、病虫害百分比、往年收成比对等关键数据,点击场景中的农作物可显示其属性信息。针对关键数值的变化情况,系统将启动自检诊断功能,对预警地块进行迅速定位诊断,输出防治措施,避免延误病情,造成损失。

4农机管理可视化

搭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5G 通信系统、机具状态检测传感技术,可对“无人收割机”、“无人拖拉机”、“无人采摘机”等多类型农机,进行高精准地理定位、路径自动规划、故障自动检测。结合 HT 引擎强大的渲染技术,精准复现农机在各地块的作业动态。远程 *** 作农机的启停,根据事先规划好的路径,进行瓜果粮蔬自动采摘收割工程。设有车辆抓拍、移动侦测、入侵报警等智能分析功能,对作业现场、农机轨迹动态监控预警。2D 面板图表则呈现各农机的重要运行参数、收割数据详情、历史数据曲线对比等信息。

5蔬菜大棚可视化

模拟温室大棚场景,通过远程控制系统遥控大棚中喷灌机、电磁阀、排风扇、卷帘机等设备的启停。系统可根据大棚内定义的种植预设条件,自动控制增温、降温、通风、灌溉、施肥等设备的运行,当超出设定阈值时立即触发告警,通知管理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不仅满足严苛的农作物种植条件,还能节约用电降低生产成本。整合各地块农事 *** 作详情、生产环境数据、全生长周期高清,实现数据共享,让生产环节可追溯,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6农畜管理可视化

匹配智能传感器,即可满足鱼塘、奶牛场、养鸡场、养猪场等水产养殖场景进行线上查看。联动自动饲养、环境感知、综合诊断、溯源等功能,对获取养殖场环境信息(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空气温湿度等)进行设备自主调控。点击养殖品种,可显示相应畜禽的规模、产量、存活率等多层面信息。随时随地掌控畜禽养殖投入品和产出品数量、实时诊断动物疫病疫情、预警和防控。加强养殖场舍内环境的数据闭环,对潜在危机急速响应及时止损,减少补救成本,达到养殖场高效分析预警与宏观管理的目的。

7有机化肥厂生产可视化

为减少动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影响,国家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有机肥厂、大小型沼气池、固液分离机、储粪房等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粪污经堆沤发酵处理后变成有机肥,用于农田林地果园,不仅节约肥料成本,还有助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HT 3D 可视化监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可规模化的避免发酵堆肥时氧气浓度、温度以及生物菌群种类之间产生的差异,对化肥生产设备进行集中运行管理、数据查询、化肥转化量统计等支撑服务,缩短发酵周期,节省人工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上的短板。可广泛应用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有机肥厂、粪污处理中心,形成畜禽粪污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的综合性利用全产业链。

8仓储可视化

集成仓储系统应用物联网、输送和分拣技术、RFID 托盘等技术,可对仓库产品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及时反馈出仓内饲料量、化肥量以及瓜果蔬菜的存量和出入库时间。设有智能搜索功能,即使面对海量数据也能迅速检索出相应的物品信息。3D 可视化仓储管高度提升仓库现场的运转秩序和管理效率,让数据共通联动。

原标题:2019年中国农业产业市场分析:传统三大发展痛点,三大技术助力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

数字农业应运而生 前景如何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农业”应运而生。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数字农业”我国数字农业前景如何数字农业又能如何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2019年3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金额统计分析

在进口金额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2-4季度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逐渐下降,2019年3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105958百万美元,同比下降01%。

在出口金额方面,2018年1-4季度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呈增长趋势,其中,2018年2季度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增幅最大,相比1季度增长1145%。2019年3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为16482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23%。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痛点分析

1、需求侧——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与国内传统的农业生产矛盾凸显,对外依存度高。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将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向品质更高的生活方式进行转换,进而摄入更多的肉类、蛋奶类制品以满足能量需要,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步提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居民对于高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矛盾也逐渐将由总量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产品结构不匹配。

2、供给侧——小规模分散经营,生产成本高,盈利能力弱。我国农业总产值虽常年居于世界首位,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经营以及高度分散的种植、养殖现状,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低,无论是机械化水平还是在生化技术水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价值链短,附加值低,导致农业盈利薄弱,人均农业增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

3、服务侧——融资困难、非标准化、信息不对称。融资环节复杂,成本高,时效性差。“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民间借贷现象加大农村金融风险。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流程标准不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的销售体系不健全,品牌意识普遍不高。链条冗余、信息不对称导致销售难度加大、生产端附加值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交易链条过长,交易成本、运输成本较高,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大、损耗也较高。

数字技术如何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针对传统农业面临的以上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将会有效助力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

1、物联网——农业数据实时获取,奠定农业数字化基础。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基于物联网的农业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收集并分析现场数据及部署指挥机制的方式,达到提升运营效率、扩大收益、降低损耗的目的。可变速率、精准农业、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等多种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将推动农业流程改进。物联网科技可用于解决农业领域特有问题,打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实现作物质量和产量双丰收。

2、大数据——决策“数字化”,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万物互联在推动海量设备接入的同时,也将在云端生成海量数据。而挖掘这些由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中隐藏信息的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最核心的商业价值就是将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处理,从而生成基于不同商业模式的各类应用。

3、人工智能——潜力巨大,激活农业高效发展。在种植领域,人工智能有望提高粮食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在养殖领域中,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失。人工智能缩短农业研发进程。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帮助培育更好的植物基因,创造更安全、更高效的农作物保护产品和化肥,并且开发更多的农产品。

说到数字技术助推农业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以色列。以色列天然水资源短缺、降水稀少,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被定义为半干旱或干旱地区。资源匮乏迫使国家聚力提高农业效率,为挖掘大数据潜力刺激数字农业发展。

近年来,以色列越来越多的农业领域正通过热像仪、传感器、无人机、卫星图像等技术监测使得实时数据及时传达给农民,大幅提高了农民相应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农业损害、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产量。经过农业现代化进程,截至2016年,以色列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80%粮食靠进口到可以生产满足自身95%需求的转变。

更多数据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12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 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