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有哪些?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有哪些?,第1张

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农业物联网以及无人农业器械的配合是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因此极飞科技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例如: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极飞物联网,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植保无人机,自动数据传输设备等等来解决类似智能温室大棚,大型农田里的水肥一体化,土壤里的病虫害。极飞可以在水果、蔬菜、茶叶和中药材等产业的生态农产品项目实施地区,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环境气候等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对作物长势、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信息的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农业物联网云平台,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持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实现气象、土壤等信息的查看、时空物联的远程精准控制。也可为企业以及农户提供农技指导、农业病虫害预警、农产品质量溯源等相关服务。通过智能化控制,减少劳动力及农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据的积累还可为农业专家对各类农作物构建生产模型提供数据保障,为政府中心以及主管部门宏观监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了解更多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可以点击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农业物联网系统

九江市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三年行动新建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0个。
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17日开幕。江西省代省长叶建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2年江西将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三年行动,新建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0个,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提振乡村发展重要突破口。江西将以县域为单位,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建设首批4个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的基础上,预计到2023年,完成19个省级以上数字乡村试点县、100个数字乡村小镇和30个数字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率达到50%。江西还将以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以“赣鄱正品”为重点的农产品网络化品牌,实现全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占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达到28%,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预计到2025年,江西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成都世纪锐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世纪锐通”)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及数字乡村相关技术软件、平台以及新型设备的研发、集成、转化以及产业化服务,旨在为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公司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发和建设;现代数字农业园区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数字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安全智慧监管以及农产品溯源系统开发和建设;业务范围涵盖农业农村全行业、农业全产业链,公司技术、产品和服务网络遍布四川、重庆、福建、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当时空转换到2005年,珠海正站在历史的分界线上。制定珠海长远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谋划未来25年宏伟的发展蓝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珠海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建市以来,珠海的城市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9年)为特区发展创业阶段:城市发展主要集中于现中心城区范围(拱北、吉大、香洲、前山),工业分布于中心城区的各个组团内,城市产业基本配套,功能基本完善。
第二阶段(1989-1999年)为第一次外扩阶段:城市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开始向中心城区以北(唐家湾)、以南(南湾、横琴)、以西(三灶、临港)扩张,向南向北以发展工业为动力,带动了城市的增长;向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实施西部大开发。由于适逢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导致外部需求不足与资金短缺,工业化与城市化规模均未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为第二次外扩阶段:城市发展重点转向中心城区以外尤其是西部地区(金湾、斗门),并以发展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004年全市城市用地规模约170平方公里,总人口157.37万人。城市化水平香洲为95%,金湾为60%(含平沙、红旗两镇原农场职工和农业工人人口),斗门为37%。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甚至拖慢了工业化步伐。
二、城市空间布局:东西双城八个组团五个新家园
根据珠海城市发展的总体构想,要走内涵提高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大幅提升东部的城市品质,做强唐家湾组团、南湾组团,构筑城市东部反哺西部框架,逐步实现双城架构。
从城市格局现状与建设基础看,在近一段时期内仍需依托各组团发展。未来城市发展应提升中心区的职能,带动西部地区、辐射东部海岛,形成东部沿海以金融、会展、流通等高端服务业及高层次生活服务为主的城市带、西部沿海以双港带动的大型、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带、中部内陆以一般产业和配套居住为主的城市带,建立由“香洲中心区、金湾和斗门中心城区、八个组团、五个新家园”组成的多层次城市空间发展体系。
(一)香洲中心区,包括现有的新老香洲、吉大、拱北、前山、南湾等片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用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以迎接新功能的进入为主线。香洲、吉大、前山地区逐步推行“退二进三”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旧城改造进行城市功能置换,弱化一般工业,强化城市生活服务与旅游服务设施,优化环境品质与文化品味;南湾、拱北地区以区域性交通、流通、服务等功能为主,直接承接并负责中转区域交通与区域政策所带来的效应。重点发展唐家湾城市组团,建设以前山河为依托的南湾城市组团。
(二)金湾中心城区,包括红旗镇中心镇区和西湖片区,是金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人口规模40万人,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斗门中心城区,包括井岸、白蕉镇中心镇区、新青工业园、白藤湖度假区等,是斗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人口规模达30万人,用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斗门中心城区逐步向南拓展,未来与金湾中心城区共同成为珠海西部地区的城市中心。
(三)唐家湾组团
包括唐家湾镇与淇澳岛,以“文教科技、大流通”为主要职能,形成一个生活环境优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及区域性流通会展基地。人口规模20万人,用地规模25平方公里。
(四)横琴组团
包括现横琴开发区和横琴镇,以“合作服务、大平台”为主要职能,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区参与各方交流的窗口、连接利益的纽带和实现共享服务的平台。人口规模20万人,用地规模30平方公里。
(五)临港组团
包括临港工业区、南水镇与平沙镇的北水,以“重化工业、大港口”为主要职能,依托珠海港,建成有区域性地位、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重化工基地及港运枢纽。人口规模15万人,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
(六)温泉组团
包括平沙温泉及其周边临海地区,以 “居住休闲、大旅游”为职能,依托海滨与温泉,建成有区域影响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并为周边区域提供高端房地产产品。人口规模10万人,用地规模10平方公里。
(七)雷蛛组团
位于珠峰大道以北,结合五山镇发展,以“综合服务、大物流”为职能,依托高速公路、铁路货站,建成物流集散基地,并为周边农业地区提供生活服务。人口规模10万人,用地规模10平方公里。
(八)三灶组团
以“特色制造、大空港”为主要职能。主要发展空港运输、飞机制造等空港产业,是区域性的专业功能区之一。人口规模30万人,用地规模40平方公里。
(九)万山组团
主要包括万山镇和东澳岛,近期主要发展旅游业和海洋渔业,未来将培育发展成为新一代区域性的集装箱远洋运输港及仓储基地。
(十)桂山及外伶仃组团
包括桂山镇、担杆镇,重点发展海岛旅游业、储运中转与海洋补给等产业。
(十一)“五个新家园”
在平沙、斗门、莲洲、横山、六乡集中建设五个新家园,按城市居住区的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配套完整的生活服务中心,作为农业人口聚居地,为周边农业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同时,结合河流、山体、农田等自然界限,在城市组团间结合基本农田的布局,尽量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三区产业定位明确
由于全市各地区资源优势不同,环境容量不同,城市建设成熟程度不同,产业基础不同。珠海市规划部门提出,要根据全市各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从全市一盘棋的战略高度,优势互补,协调布局城市产业,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东部城区继续发挥环境效应,提升土地价值,做优城市品牌。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土地环境容量大、区域交通设施完善的特点,抢抓机遇,快速壮大产业经济。
(一)香洲区产业发展布局
充分利用城市环境与重大交通设施的资源优势,全面承担区域中心城市的各项服务职能,弱化一般工业,着力发展以金融、商贸、旅游、会展、信息、文教、流通服务及房地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珠海城市品牌。
(1)在科技创新海岸建设4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科研产业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研发产业,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2)结合金鼎工业园区,建设5平方公里的高科技生产制造产业区。
(3)结合产业升级整合南屏工业园区用地,部分用地可转为商贸、流通、生活服务功能,其余项目应引导向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
(4)利用上冲城市出入口的地利,建设1平方公里的物流产业园区。
(5)建设占地50万平方米的沥溪工业园区,用于发展一般工业。
(6)继续抓好珠海保税区及珠澳跨境工业区的建设,做好服务,提升效益。
(7)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金鼎站场地区的开发,建设会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珠海会展中心,以整合全市相关资源,提升会展、资讯、旅游服务业品质。
(8)配合情侣北路填海区土地整备开发,在唐家湾畔建设规模更大、配套更完善的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
(二)金湾区产业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珠海港与珠海机场的“双港”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大型工业,建设大型专业产业区,以发展重型产业、重化工业和大型旅游为主,为壮大珠海的经济实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1)在高栏港地区建设50平方公里的港口产业区,重点发展油气仓储、集装箱运输、能源、重化及其加工产业。
(2)通过土地整合与功能置换,扩大三灶科技工业园,整合联港工业区,建成30平方公里的空港产业区,重点发展飞机制造、电子产品、医药分装及物流产业。
(3)结合海滨温泉资源,建设10平方公里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及高端房地产产业。
(4)按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平沙等地区落实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斗门区产业发展布局
利用临近铁路、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整合工业用地,扩大工业园区,成片发展传统制造业、加工业、物流产业、旅游业,积极发展“三高”农业,为珠海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保障。
(1)建设12平方公里的新青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通讯制造产业。
(2)建设10平方公里的白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无污染普通制造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3)在五山地区结合铁路货运站建设15平方公里的物流产业区,重点发展仓储、分装、运输服务等产业。
(4)按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斗门镇、莲溪镇、六乡、鹤洲北等地区落实2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
四、城市交通网络“八纵六横”
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及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珠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规划思路是: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作用,建成集疏运网络畅通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未来珠海城市的交通布局为沿海以区域性设施联系为主、内部以东西向组团联系为主、对外以南北向联系为主的网络骨架,轨道交通系统由连接珠三角城际快轨和广珠铁路形成的网络与主要客运枢纽构成。
城市快速道路和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形成“八纵六横”,联系城市内部的各个组团。“八纵”(由东至西)为:京珠高速-金凤路-三台石路、105国道、太澳高速、沿江快速路、江珠高速-机场东路、机场北路、高栏港第二通道-平东路、珠港大道;“六横”(由南至北)为:横琴南-金琴路-珠海机场、港珠澳大桥-洪屏路-金海路-高栏港、珠海大道、梅华路-中山南部-珠峰大道、粤西沿海高速、中山横五线-莲洲-江门南。

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珠海紫翔,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壳牌,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54249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49亿元,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7%,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4%,上升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528%和468%。人均GDP达6759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9733美元。
随着梅州地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梅州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会”为龙头,以打好经济攻坚战和过好社会稳定关为重点,经济社会在困难中得到新的发展。全年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13691万吨,增长28%。其中,稻谷增长25%,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22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比增21%。主要农产品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13506万吨,增长07%,其中稻谷总产11654万吨,增长13%。粮食生产连续十三年获得丰收,其中94、95、96、99年获得“广东省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全市水果总产7476万吨,增长53%,茶叶总产达8853吨。全市肉类总产达2519万吨,水产品总量达762万吨,形成了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
(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见成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以果茶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积10625万亩,其中:金柚达2917万亩,脐橙485万亩,茶叶面积1483万亩。金柚、茶叶、脐橙、龙眼、荔枝、青榄等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已成为梅州的拳头产品和农村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
(三)农村工业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级认真实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紧扣水果、茶叶、玉米、优质米、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开发了优质玉米酒、玉米罐头、甜玉米汁、竹笋罐头、客乡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黄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护肝品等一批绿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5家,加工产值近10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龙头企业156家,其中:省级8家(国家级1家),市级46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外接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对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30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带动农户26万户,占总户数的31%,每户增收2200元以上。
(五)订单、外向型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有不少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乡兴办集旅游、观光、创汇农业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市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认真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年出口创汇产值达1000多万美元。丰顺威华食品罐头厂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等加工产品,年出口创汇达700多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十大出口创汇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几年来,我市订单农业以每年增加7万亩的速度发展,至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3115万亩,确保了大宗农产品畅销。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有了机构,人员逐步到位,购置了检测仪器等设备一批,开展了检测试点工作。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获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7家,面积997万亩。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几年来查处假劣农资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规范了农资市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大。随着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18559万个,从事二、三产业经营2928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63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万人),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1%。去年外出劳务收入达236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61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农村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市已完成了二轮承包,实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96%,第二轮承包期内全市都按中央规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户占实行家庭承包农户的98%。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全市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达8034万份,搞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户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93万亩,转包的面积519万亩,占10%,租赁面积4417万亩,占851%,互换面积175万亩,占33%。 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是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2003年税改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减少26558万元,减幅为85%,人平负担仅13元,减少71元。今年又将农业税调整为3%,全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34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减负制度,全面落实涉农收费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会计代理制为主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全市145个镇,已实行会计代理制的镇有49个,达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标,使我市的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集体资产管理、财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审计工作扎实开展。
(九)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其中列为农业部试点单位1个,列为省厅试点单位4个。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等农技推广机构789个,从业人数达4043人。并落实了国家对农技人员的各种优惠政策。据统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投入技术推广经费30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0多个,产生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建立了“梅州农业信息网”,创办了“梅州农业”电视专栏节目,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3]。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服务日益发达。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337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增长126%。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全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7173亿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478亿元,比年初减少04%。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年进口总额46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减少798%;“三资”企业出口14993万美元,增长1091%;私营企业出口21813万美元,增长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65个,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6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区为43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496509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11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98万人次。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她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情况: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户私企,投资者680人,雇用员工32568人,注册资本6437亿元。其中:农业企业50户、采矿业38户、制造业844户、建筑业125户、电力企业57户、交通运输业40户、批发零售业1019户,居民服务业189户,信息软件业8户。
个体经营户资料:
到200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64137户,从业12万多人,注册资金1055亿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发零售业40429户,其中住宿餐饮业5397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咨询调查业9户。
居民服务业5562户,其中理发美容保健业2024户。
农林类142户。
采矿业385户。
制造业7195户。
农副食品加工业822户。
服装靴帽百货业664户,印刷媒介475户。
电力燃气323户,电器器材181户。
交通运输600户。
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245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
2004年度,新发展私营企业665户,新增注册资金205亿元;新开个体户9277户,新增注册资金105亿元。本期注销个体户8829户,实际新增442家个体户。
特色经济提升壮大
伴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兴宁市重点扶持机电制造业,特别是广东明珠、南丰电气、鹏鑫科技三家企业全部实现预定目标后,兴宁机电制造业的总产值将超过8亿元;服务好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87万千瓦的兴达电厂,总投资25亿元的宁江建材日产2500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等,力争用几年时间把资源型工业打造成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壮大工艺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筹建集漂染、织造、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纺织工业村。
梅县(含梅江区)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生物医药型工业、高新技术型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打造电力、电子通讯、建材、汽车配件、工艺、医药化工“六大基地”。
丰顺县主要是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做大做强电声行业。目前电声行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成为招商引资的热点行业,该县也成为全国较大的电声产品基地。今年1—4月,丰顺县的电声企业产值就达2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7%。大埔县坚持以瓷工富县为核心,重点抓好陶瓷、电力两大支柱。其中仅陶瓷方面,该县去年以来就新办陶瓷企业58家。而梅江区则立足地处区域中心城市的实际,在大力发展工业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经营城市文章,积极引进、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第三产业,构建物流配送基地,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饮服务业。今年第一季度该区的第三产业产值7831万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18%。
此外,平远的稀土、林木深加工,五华的机电工业,蕉岭的水泥工业等特色产业也在加快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并成为各县(市、区)的产业品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16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 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