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云平台还有机会吗?不做设备端?

物联网云平台还有机会吗?不做设备端?,第1张

有机会,但是建议不要做泛和大,从垂直领域出发比较好,为啥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1、各大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制造商等等企业都在做综合性的平台

国内有阿里、华为、三大运营商、百度、腾讯、小米、海尔、京东、中电科等。

国外有亚马逊、IBM、SAP、

谷歌、GE、西门子、博世等。

通过以上名单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特点。

这说明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值得花钱而且花大钱去布局的事。

2、做综合性的物联网平台,要求的资金、资源和技术要求会很高。因为是综合性平台,那么你得搞清楚各行各业的所使用物联网平台的诉求,行业标准等等,不然你的用户群体就会很窄。

3、面对的竞争对手的实力都不可小觑,你要考虑的是现阶段进入这个领域做平台在技术上能否与以上那些公司一较高下呢?你想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平台呢?人家都可是布局好几年了,踩了很多坑积累了很多经验,且现在平台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特别是华为,据我所知,国内运营商的平台都离不开华为的支持。
物联网平台的玩家之多,让人惊叹啊,那么咱们还有没有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我的建议走垂直领域。

物联网的领域很广泛,所以专业的物联网平台未来会有很多,而这种综合性的物联网平台经过几年的厮杀后,最终也就剩下几家巨头。何谓垂直领域的物联网平台呢?

最基本的就是行业垂直,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安防、建筑、家居、交通运输等领域。

以上玩家也有做垂直领域的,比如ABB/西门子/GE/普奥云/博世等,他们专注工业领域,爱立信、诺基亚专注通信领域,而互联网巨头则是走综合性的较多,因为他们有一定客户基础、服务器资源和用户群体,可以面对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平台服务,海尔/小米等企业就是在智能家居领域发力的。

不出意外,安防领域的海康、大华都在对自己的领域来架设相应的物联网平台。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平台类型有功能呢?
物联网平台有五种类型

1网络连接,网络连接平台以物联网系统的网络组件为中心。它们为用户提供保持设备在线所必需的软件、连接硬件和数据指导。它们的网络通常依赖现有的运营商服务和WI-FI,并以一种便于物联网设置的方式配置网络连接。
有机会的,物联网的网少不了平台,没有平台就没有物联网。平台提供基于数据的存储、管理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都基于云平台来计算。

物联网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数据的“聚合”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决策提供状态、趋势和决策等。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边缘计算”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今天我们就来讲讲Arex算力资源平台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制霸未来物联网20。
什么是边缘计算?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分布式系统的崛起催生边缘计算平台和新的网络构架分布式AI会在最后一英里网络中增加更多的计算、智能和处理/存储能力,将引发移动端硬件和算力变革。

在这种配置中,人工智能引擎将依赖于大量物联网传感器和执行器,收集和处理大量的 *** 作现场数据。海量数据将为“本地化”的边缘计算AI引擎提供燃料,这些引擎将运行本地进程并在现场做出决策。

因此网络需要另一种水平的实时边缘计算、数据收集和存储,将推动人工智能处理到网络边缘。这将完成云边缘智能和网络化计算机的循环, 并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完成数据授权和业务运转。

物联网中边缘计算与区块链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会将当前的传统物联网完全颠覆掉。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传统物联网将被淘汰

伴随着近年来通用计算机设备的飞速发展,各类自动化的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背后是廉价传感器和控制设备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物联网系统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中心化架构。即所有物联设备都通过云实现验证、连接和智能控制。

中心化的物联网架构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云计算成本,例如在家庭应用场景下,两台家电相距不到一米,也需要通过云端进行沟通。数据汇总到单一的控制中心,企业所销售的物联设备越多,其中心云计算服务支出的成本会越大。由于终端物联设备竞争愈加激烈,利润走低,中心计算成本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其次,中心化的数据收集和服务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向用户保证数据会合法使用。用户的数据保护完全依靠企业单方面的承诺,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三,中心化物联生态系统中,一个设备被攻陷,所有的设备会受到影响。例如《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2017年所指出的僵尸物联网,可以通过感染并控制摄像头、监视器等物联设备,造成大规模网络瘫痪。
区块链技术重塑物联网
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区块链独特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记录特性,构建底层通讯节点、建立链上算力生态、依托分布式存储用于计算服务等区块链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全球闲置算力整合起来,通过构建“边缘算力”模式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d性可扩容的算力交易、算力租赁等服务。为用户打造一个开放、公平、透明和低门槛的去中心化算力资源共享平台,同时结合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Arex算力资源平台利用分布式计算模式将全球的闲置算力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出高数量级的“边缘算力”,并以此为算力源对需要的应用场景进行高能输出。

边缘算力的应用场景到底有多广阔?

边缘计算将数据处理从云中心转移到网络边缘,计算和数据存储可以分散到互联网靠近物联终端、传感器和用户的边缘,不仅可以缓解云带宽压力,还可以优化面向感知驱动的网络服务架构。(例如家里的空调、热水器与冰箱、安防摄像头等可以通过边缘计算进行协调运行,即使是在连接不上云服务器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最佳的节能和服务状态。)

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IDC预测,在2020年全球将有约500亿的智能设备接入互联网,除了目前大火的5G通信外,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穿戴产品、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城市服务等,其中40%的数据需要边缘计算服务。由此可见边缘计算有着强大市场潜力,也是当前各服务商争夺的热点。

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

智能穿戴设备:
智慧城市:
要回答物联网云平台是不是还有机会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几方面的状况:

一是定位。从技术角度来说,你是做物联网云平台的那一层,IaaS、PaaS、SaaS,单做某层或是混合?而技术的定位取决于:(1)你觉得那一块是你发掘出的空白或者你觉得有前景?(2)为你的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3)你想做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三个问题依次定推,最后才决定了你了的技术定位和技术架构。找准定位,这是你开始一切的起点。

二是资源。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包括资金、技术、人脉、产业链合作,这是你保障自己可以开始有效行动的基础。

三是团队。团队是真正去实施理想的载体,可以是几个人的创业“作坊”,也可以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也可以是松散的联盟组织。

其实,物联网的市场何其大,需要的云服务何其多,宏观市场和细分市场规模都足够你有所作为。做不做,做不做得好在于自己。至于,做不做设备终端,就看你是怎么玩了。

机会很大

物联网平台承上启下,是物联网产业链枢纽。按照逻辑关系和功能物联网平台从下到上提供终端管理、连接管理、应用支持、业务分析等主要功能。

通信技术发展促进连接数迅速猛增,物联网迎来告诉发展引爆点

连接数告诉增长是物联网行业发展基础

物联网发展路径为连接--感知--智能,目前处于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即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阶段。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手机连接数。

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物联网连接大规模建立阶段,越来越多的设备在放入通信模块后通过移动网络(LPWA\GSM\3G\LTE\5G等)、WiFi、蓝牙、RFID、ZigBee等连接技术连接入网,在这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建设及管理、终端智能化是核心。爱立信预测到2021年,全球的移动连接数将达到275亿,其中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157亿、手机连接数为86亿。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能电力、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等领域连接数将呈指数级增长。该阶段中最大投资机会主要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芯片和模组、各类传感器、连接管理平台、测量表具等。

物联网发展第二阶段:大量连接入网的设备状态被感知,产生海量数据,形成了物联网大数据。这一阶段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进一步智能化,多样化的数据被感知和采集,汇集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分类处理和分析,此时物联网也成为云计算平台规模最大的业务之一。根据IDC的预测, 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这一数据量将是2012年的22倍,年复合增长率48%。这一阶段,云计算将伴随物联网快速发展。该阶段主要投资机会在AEP平台、云存储、云计算、数据分析等。

物联网发展第三阶段:初始人工智能已经实现,对物联网产生数据的智能分析和物联网行业应用及服务将体现出核心价值。Gartner 预测2020 年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产值将达到2620 亿美元,市场规模超过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4 倍。该阶段物联网数据发挥出最大价值,企业对传感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构建解决方案实现商业变现,同时运营商坐拥大量用户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的变现将大幅改善运营商的收入。该阶段投资者机会主要在于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厂商等

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专门为物联网定制的云平台,物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是不同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比普通互联网手机端,电脑端多出几个数量级;普通互联网对>

文:懂车帝原创 彩丽美

[懂车帝原创 行业]8月25日,懂车帝从官方获悉,合众新能源 汽车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哪吒 汽车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哪吒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分别代表双方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 哪吒 汽车 与华为将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在智能网联、车载计算、智能驾驶、数字能源及云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据了解,作为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明年上市的 哪吒S将应用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及激光雷达技术,深度聚焦智能驾驶新生态

哪吒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用中国技术,为世界造中国智能 汽车 。”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同时在现场讲到,“华为将助力哪吒 汽车 ,为消费者打造更好的智能 汽车 ,为人们带来极智、愉悦、信赖的美好出行体验”。

据哪吒 汽车 官方介绍,此次与华为强强联手,将助力哪吒 汽车 稳步夯实立足智能 汽车 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智能 汽车 新一代颠覆者的哪吒 汽车 与华为,亦将以此为基点,联合创领行业出行新态势,深化智能化战略,协同构建“人-车-家-智慧城市”的互联互通智能生态,用中国技术为世界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美好出行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 哪吒 汽车 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6000台,达到6011台,环比1699%,同比增长392%,创下 历史 新高 。截止7月,2021年哪吒 汽车 累计交付量达到27115台, 同比增长481%, 7月交付个人用户交付占比90%。

此外,今年5月,哪吒推出了针对公务车市场的哪吒U Pro新车型,进一步扩大哪吒U Pro的使用场景。同样在5月份,哪吒品牌达成了生产四万辆车的重要里程碑。届时,哪吒 汽车 以5月销量4508辆的微弱优势,反超月销4323台的理想,首次跻身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

规则引擎是华为云物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种能力,用户对接入平台的设备设定相应的规则,在条件满足所设定的规则后,平台会触发相应的动作来满足用户需求。
则引擎是华为云物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种能力,用户对接入平台的设备设定相应的规则,在条件满足所设定的规则后,平台会触发相应的动作来满足用户需求。规则引擎包含数据转发和设备联动两种类型。
数据转发规则:物联网平台支持将设备上报的数据(和设备信息)转发至其他云服务,包括数据接入服务DIS、对象存储服务OBS、企业集成平台ROMA等,并支持对转发的数据进行过滤。设备联动规则:设备联动规则是指当设备行为(即设备上报的数据中的某个值)或者系统时间满足了规则设定的条件时,就会触发规则设定的动作,如触发告警、发送消息和下发命令给设备。面对规则引擎的这么多能力,我们该如何使用它们?接下来就让本文教你8招,带你玩转规则引擎。

4月23日-25日,2019上海5G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召开,联通发布了全新的5G品牌:“5Gn让未来生长”,并宣布“7+33+n”的5G网络部署,即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专网。

4月26日,中国电信以“Hello 5G赋能未来”为主题在深圳召开了5G创新合作大会。在现场,中国电信与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丰富的“5G+”垂直落地场景应用,包括5G+智能医疗、5G+智能网联汽车、5G+公共安全等。

中国移动在5G领域方面尚未召开专门的会议。但在4月28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导,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4家企业承办的“5G+行动联合发布会”上,中国移动表示将在5个城市开展规模试验,在12个城市进行了5G试验网建设,围绕31个场景建设5G应用示范。

在发布5G战略的同时,也意味着运营商们正式冲入了IoT赛道。继续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移动通信需求,已经不再是5G的爆发点,5G的爆发点在于IoT。

是否能够有效推进IoT的发展,让垂直领域的企业深度参与到5G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当中,成为在5G时代致胜的关键。

然而,在IoT赛道中谋求发展,不仅需要坚持长跑的毅力,还要有融合各种最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感召力,其“难度系数”非同以往。

如何应对IoT的高难度挑战巨头们在IoT领域的发展策略值得深入分析。

因此在本文中,你将看到:

运营商们可能会采用何种IoT发展战略

华为、阿里等在IoT领域已经起跑的巨头们,进展如何

中小企业在融入IoT生态时,有哪些不同选择

01、联通的IoT,未来如何生长

中国联通的IoT发展战略很有代表性。

对于联通的5G创新发展峰会,有业内人士评论说“感觉联通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为了成为“新蓝海的试验场、独角兽的孵化器”,联通联合32家合作伙伴成立了“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并启动了“领航者计划”。其任务是:孵化行业应用产品;研究商业创新模式;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搭建资本合作平台;联合产品市场推广。

创新应用聚焦于IoT重点行业,比如: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

到了5G时代,网络建设的经济效益模式将被彻底打破,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

因此,联通提出了一个非常前瞻性的“三联合”商业合作范式,即:联合应用开发、联合投资、联合运营。

这一商业模式能够顺利落地的前提是,联通能够与合作伙伴一起挖掘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或者现有产业中新的客户、或者现有客户新的成长案例。

大家一起围绕增量“搞事情”,这样才能促进多家企业合作的意愿,并且得到更高的回报。

以消防领域为例,联通选择行业内的头部玩家,比如中消云、华为,共同发布IoT OS白皮书及智慧烟感商业公版方案。中消云是一家专注于消防IoT设备研发和制造、消防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消防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企业。

这个智慧烟感的公版方案,定义了烟感产品的相关功能,极大的加速了烟感项目的实施及传统烟感企业的改造升级流程,推进烟感产品和方案的大规模落地。

此外,中国联通还从上游入手,与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移远、广和通等公司,发布了《中国联通5G行业终端总体技术要求白皮书》以及《5G通用模组白皮书》。

根据推进计划表:

5月,中国联通5G行业终端开发者计划启动申请,测试认证环境也将搭建完成。

6月,将在5G终端共享资源池中提供500多台试验终端模组。

7月,开始芯片模组产品技术认证,业务孵化转变成业务落地形成商业闭环。

2019年底,完成模组、终端产品入库,采购一定数量的商用模组产品。

种种做法显示,为了解决IoT领域碎片化,项目落地周期普遍较长的困局,联通试图拉通IoT领域——整个跨越从芯片、模组、终端、平台、应用到服务的产业链条。

具体到商业模式,联通提出3个大类,分别是:智能连接+流量类产品、网络集成+运营类产品服务,以及开放平台+应用类产品。

1 智能连接+流量类产品:

这一模式最为大家所熟知,类似于“充话费送手机”。

在5G早期仍将延续4G时代的标准模式,流量基于使用量定价。不过在5G时代,流量将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划分为实时流量和非实时流量,或者可靠流量和非可靠流量。流量的价值有可能根据数据传输的质量、速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估与定价。

然而这一商业模式,仍旧没有跳出运营商的思维惯性。

从现有合作案例来看,虽然5G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渐转向B2B,网络价值和网络特性也将更多的满足B2B需求,但商业模式还没有超脱于“充话费送手机”的各种变体。

2 网络集成+运营类产品服务:

Gartner研究指出,5G的最大收入潜力是网络切片开发。

这就需要理解什么是网络切片。网络切片是一种按需组网的方式,可以让运营商在统一的基础设施上,切出多个虚拟的端到端网络,适配各种类型的业务应用。

理解切片,两个重点,一是特定专用网络,二是同一基础设施。

利用网络切片,构成了一种非常诱人的商业场景:面对复杂多样的行业用户,切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用户定制各种特定的“专属”网络,让网络成为服务(Networkas a Service,NaaS)。

有3种网络切片提供的方式经常被讨论,分别是:

运营商托管整合应用

运营能力开放

与现有系统集成

由于合作伙伴有机会被赋予更深层面的网络运营权,由行业企业驱动的网络建设有可能出现,垂直领域用户将较早的参与到5G的应用场景规划之中。

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商业模式仍旧没有跳出运营商的“管道思维”。以前单纯的卖语音/流量,5G时代卖网络切片,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3 开放平台+应用类产品:

这种商业模式挑战最大,需要拉通整个产业链条。

比如淘宝、Facebook、APP Store都可以认为是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上,应用的收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软件和应用是以许可证的方式收费,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订阅式收费。这些新型SaaS应用,通过更好的满足现有需求,或者激发新的需求和场景,体现价值。

在这种模式中,模组、终端、平台、应用、服务等各类企业通力合作,针对联网设备和相关数据,基于开放平台开发或提供应用和服务,以供用户使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商业闭环。

虽然这一商业模式充满想象力,但有研究者认为,开放平台模式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出现了分离。也就是说,创造价值的主体并不必然获得商业利益。

在某些场景中,这种商业模式有可能是伪命题。

无论哪种商业模式最终将会展现最旺盛的生命力,联通在IoT发展战略中传递的诚意十足,以“合作不设限,共筑新生态”为理念,合作内容和领域均不设限,打造新生态的试验场。

“领航者计划”将进行多重赋能,助推行业发展:

网络/平台赋能,包括5G+AI能力、边缘计算能力、IoT使能平台能力、云能力等。

产业孵化赋能,包括网络及产品开放测试、过万测试终端、超过200名专家支撑。

商业创新赋能,建设商业模式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开展超过1000场次联合商业推广。

营销资源赋能,提供中国联通全国四级营销网络、超过6万个营销队伍支持。

创投资本赋能,组织百亿级资金用于孵化5G项目,并进行联合投资及运营。

联通的IoT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的推进和执行,还有待于跟踪观察:

运营商以属地为主体,联通是否能将属地的存量和资源,转化为IoT发展优势营销队伍是否能够支撑IoT业务的推广

联通如何协调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在平衡和博弈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合作范式

联通是否能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共同摸索出新的增量空间和商业模式

前路充满挑战。

02、华为IoT,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如今,在IoT赛道上角逐的“选手”颇多,展开来谈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为了帮你更好的提炼巨头们在IoT领域的发展策略,在这里仅以两家典型企业作为范例:代表ICT企业的华为,以及代表互联网企业的阿里。

2017年底,华为确定了与IoT紧密相关的新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2018年3月,阿里高调宣布全面进军物联网,IoT一跃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层面的第五大主赛道。

此后两家企业都在IoT领域你争我赶,大展拳脚。他们立足于过去多年积累的传统优势,以推进垂直领域基础架构的变革为切入点,进行应用系统的重构、合作关系的重构和商业模式的整合。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这两个基本维度入手,观察两家企业在IoT赛道中的身姿。

先看华为。

在2018年,同样是瞄准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垂直领域,但华为在各个领域的打法和触及深度,各不相同。

1 首先在智能公共事业、智能环境监测、资产追踪等领域,华为的战略定位是聚焦芯片、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帮助合作伙伴构建相对完整的生态。

2016年6月,窄带蜂窝物联网NB-IoT标准核心协议冻结。NB-IoT的技术优势是覆盖广、功耗低,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在于终端芯片,它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难点所在。NB-IoT芯片一旦达到成熟商用条件,会对整个产业下游的应用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华为的策略是,以物联网PaaS平台为抓手、南向以芯片和LiteOS聚集生态,北向以平台赋能各类应用,中间以强大的管道进行串接,不碰模组研发、终端设备、设备销售、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等环节。

从现有情况来看,NB-IoT的确获得了快速发展。

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在2018年,NB-IoT仅用1年,就走完了当年2G网络6年发展之路。如今NB-IoT愈发成为智慧城市的基础配置。

2 其次在智慧园区、产业互联网、智慧安防等领域,华为进入到边缘计算设备、智能安防摄像头、智能家庭连接类硬件等终端领域,策略性的进入设备研发、终端销售、系统部署等环节,与各类合作伙伴在博弈中协同发展。

以边缘计算设备为例,2019是5G商用元年,在这一趋势下,华为在边缘计算服务器方面,正在进行更大布局,满足5G移动边缘计算MEC的需求。

华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虑适应边缘计算的整体发展,研制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还得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利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来体现竞争优势。

比如2018年底,华为宣布将公有云上的智能边缘计算服务IEF部分开源,贡献了边缘计算管理框架KubeEdge,帮助各行各业加速向云原生迁移。

我们以某垂直领域边缘硬件的产业链为例。通过分析各个环节的价值与利润分配,可以看到华为软件、硬件、平台一体化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形成的协同效应还能增加利润回报。

3最后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华为在今年4月初,终于公布了自己的汽车战略和定位。这次华为的姿态不同以往,是以Tier1的身份登台亮相。

Tier1意为给设备厂商供货的一级供应商,也就是说,华为将自身定位为产品直接供应整车厂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未来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除了底盘,4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我们拥有的技术。”华为轮值CEO在内部表态。

在智能化汽车领域,华为进行了芯片、模组、终端、管道、云平台的全面布局,构建整个产业闭环,成为全球少数能够提供涵盖“芯-端-管-边-云”全方位解决方案的C-V2X厂商。

芯片,华为拥有全球首个支持V2X的多模芯片巴龙5000;模块,华为最新推出业界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管道,华为掌握了最新的5G技术和网络;云端,华为拥有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

另外,华为还是C-V2X的标准发起人之一,并深度参与了工信部“2019年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项目计划”。

为什么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如此不同因为智能化汽车,可能将复制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辉煌,成为IoT时代人们离不开的工具。

不像IoT在其它垂直行业中所面临的碎片化困境。汽车这个市场,产业高度集中,也相对容易标准化,最为适合华为这种选定并聚焦于主航道,持续向同一个方向不断冲锋的战术。

美国咨询机构IHF曾预测:到2035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麦肯锡预测,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

就中国市场而言,20年内中国交通面貌或将焕然一新。到2040年,55%的乘客里程将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汽车。随着汽车行业转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中国很可能将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碎片化市场、块状市场和高度集中市场,华为的策略可以说大相径庭。由于触及的深度不同,华为与各个垂直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自然也有所区别。

在此使用一张图做简单概括。

在很多领域,华为非常克制,放弃了很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每次当华为列出“不做什么”的时候,才更加体现出保留“做什么”的思考和坚决。这种放弃之后的坚决,也是华为在很多领域卓有建树的必然。

03、阿里IoT,打造商业 *** 作系统

再看阿里。

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典型代表,阿里看待IoT的视角自成一体。

在阿里眼中,IoT是互联网由上而下在产业落地的必然,是以云平台为中心,由内而外层层展开的外延。

因此在阿里推进物联网过程中,是采用一种自顶向下的世界观。

在这种视角中,行业属性并不是最重要的,商业模式是优先要务。

由于阿里和亚马逊的世界观颇为相同,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科技评论人Ben Thompson所描述的亚马逊眼中的世界。

其实在亚马逊眼中,打包后ICT基础设施和打包后的电商包裹,没有本质区别。

电商包裹中的各个“基元”,包含来自各个供应商的产品。通过中间层亚马逊强大的电子商务分销和中转渠道,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打包后的ICT基础设施,各个“基元”将能力模块化封装,有效地将原始数据中心组件转变为存储、计算、数据库等,通过AWS公共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其中的中间层,有几个关键特征:

建设的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固定成本,但建成后将大大受益于规模经济。

虽然投入巨大,但是构建中间层的成本仍旧是合理的。因为它首先为内部业务提供支持,还可以将现有的能力“原封不动”的提供给外部开发团队使用。

外部团队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就可以享受中间层的资源,同时帮助亚马逊扩大了市场份额,实现双赢。

如果将中间层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 *** 作系统。

如此我们再进一步递推到阿里在2019年1月提出的全新商业 *** 作系统,就更容易理解。

根据报道,CEO张勇认为,阿里已从一个电商公司,转型为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体,并整合成为了一个可对外赋能的 *** 作系统。

底层的“基元”包含重构之后的“人”、货、场。制造、销售、营销、渠道、服务、金融、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等企业运营中的11大商业要素。

传统企业通过阿里商业 *** 作系统中提供的各类云化基础设施,可以率先实现业务在线化,进而全面推进数字化。

这个商业 *** 作系统,在各个行业和地域落地,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2018年8月,阿里云联合重庆南岸区政府、赛迪研究院,三方共建“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计划3年内接入100万工业设备,助力重庆4000家制造企业实现“智造”。

2018年11月,阿里云正式发布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帮助广东打造新能源、电气装备等8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2019年1月,阿里云宣布旗下的生活物联网平台“飞燕”连接数已经过亿,平台连接的智能设备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100多个品类、2000多个品牌。

从垂直领域的选择上看,阿里最先触碰到的,是靠近零售端的小b。

没错,同样都是针对B2B领域,但是大家定位的B,类型差异极大。

远离零售端的企业,往往是大B,以基础设施和传统工业企业为主,特征是体量较大,产业格局相对集中,具备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

而靠近零售端的企业,往往是小b,特征是数量巨大,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效率提升、质量改进和供应链改造等蕴含巨大机会。

比如阿里对淘工厂类型小b的改造,一家100人左右的工厂,改造的硬件成本在5万左右,这个价格能被大部分工厂都能接受。改造之后,工厂排产效率提升6%,由于链路透明并且按需生产发货及时,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可以降低10%。目前阿里已完成超过100家“淘工厂”的部署。

最近,阿里商业 *** 作系统的“mini版本”,被应用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的“数字郫都”项目。郫都区川味食品产业与阿里天天特卖、步科公司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化食品工厂,打造川味食品云,更好的实现产供销协同,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新型商业模式,阿里汇聚上下游合作伙伴,创建新型合作关系。

04、建立对IoT认知的坐标系

小长假归来第一天,坚持看到这里的你,着实不容易。

为了便于记忆,我用一张图示意性的归纳华为、阿里在IoT赛道中的前进“姿势”。

最后,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融入巨头们纷纷布局的IoT生态呢

首先,看清巨头的思路,不要与其形成正面竞争。

其次,还可以看到巨头受制于战略、成本和机制,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在主航道之外的行业里深扎的,中小企业机会巨大。

在这个过程中,打造自身的独特优势尤为重要。

或许你可以借助“第二层次思维”。

什么是第二层次思维

举个例子,第一层次的思维说,大家都在做SaaS、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也不能落后。

第二层次的思维说,大家都在做SaaS、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是人人都做,技术层面的领先性差距越来越小,不能形成真正的壁垒,让我们抵御诱惑,另辟蹊径吧。

人多的地方,不一定好。

第二层次思维偏好冷静分析,独立思考,进而选定自身定位,尤其是想好什么不做,哪些事情不碰。

IoT领域的玩家,虽然大家最初的切入点不同,但很有可能最终殊途同归,都是面向用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在这当中,能够形成差异的部分在于对场景、对行业know-how、对数据的理解,进而沉淀出的软件、应用和服务。

前路充满挑战,前进不会停止。

本文小结:

1 联通成立“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提出“三联合”商业合作范式,即:联合应用开发、联合投资、联合运营。具体到商业模式,联通提出3个大类,分别是:智能连接+流量类产品、网络集成+运营类产品服务,以及开放平台+应用类产品。

2 面对碎片化市场、块状市场和高度集中市场,华为的策略大相径庭。尤其在智能化汽车领域,华为成为了全球少数能够提供涵盖“芯-端-管-边-云”全方位解决方案的C-V2X厂商。

3 阿里整合成为了一个可对外赋能的 *** 作系统,从垂直领域上来看,阿里选择从新零售入手,率先推动靠近零售端的小b完成数字化改造。

4 中小企业在融入巨头们布局的IoT生态时,首先,避免与巨头形成正面竞争;其次,建议深扎行业,基于对场景、对行业know-how、对数据的理解,沉淀出具备独特优势的软件、应用和服务。

825日,合众新能源 汽车 有限公司(哪吒 汽车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协议表明,双方将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在智能网联、车载计算、智能驾驶、数字能源及云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明年上市的哪吒S将采用华为的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激光雷达技术 。继北汽、广汽、长安之后,华为又获得了一个 汽车 圈的合作伙伴,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覆盖的范围又进一步。

其实, 华为在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布局已久 。早在2014年,华为就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2019年正式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强调“提供解决方案”,“不造整车”,把卖点集中在ICT技术层面,倾向做上下游软硬件供应商。

2021年,在上海车展上,华为展示了其接近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96线激光雷达产品给 汽车 厂商们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将 汽车 感知系统带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上。在手机业务被围堵封锁之时,它已经在一个新的领域崭露头角。华为的入场,无疑给智能 汽车 领域增添了不少新的活力。

可能除了马斯克等坚守的“视觉派”,大部分人都认同,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L4及以上), 激光雷达 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华为的 96线激光雷达 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由96根激光线圈平行排列的扫描线数。有业内工程师评价道,与多数研发超过5年的公司相比,华为用两年做出一个以“转镜”这种半固态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是很不错的成绩了,算是把保守方案做得比较稳妥的。

目前, 从整个智能驾驶产业来看 ,激光雷达仍处于早期放量阶段。虽然技术路线已经足够明确,但实际应用依旧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何时在智能驾驶的浪潮下腾飞还需要等待。

从华为的激光雷达产业来看 ,凭借其优秀的技术能力和独有的“流量效应”,华为在吸引合作企业上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由于其提供的是 汽车 整体解决方案,也会受到诸如上汽等车企的排斥,各有选择罢了。不过,华为凭借其技术能力与客户吸引能力,随着未来激光雷达的持续放量,可能会拥有更多降低成本的潜力,进一步发展也未可知。

在今天,可能智能驾驶仍然还是那一片新兴蓝海,众多企业都在其中寻找曙光,黎明到来之时,可能会带动更多产业腾飞,而在那之前,需要的是不断地技术积累与创新。不知道彼时的华为能否再创佳绩呢,拭目以待。

2011年物联网首次纳入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并且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后,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更追求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对新新科技的需求也是日益剧增。

2021年4月,华为带来了颠覆行业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以全屋智能主机为中央控制系统,具备稳定可靠的PLC全屋网络,高速全覆盖的全屋WiFi,支持丰富的可扩展鸿蒙生态配套对全屋环境、用户行为及系统设备等进行分布式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个性化、可成长的全场景智慧体验。

以全屋智能主机为中央控制系统,全屋智能主机是一款专为家庭所打造的主机。作为全屋中的“智慧大脑”,通常安装在入户门的附近,取代了传统的弱电箱。华为独有的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将电力网和通讯网合二为一,通过电力线进行数据传输,只要家中有电的地方就有网。

PLC即电力线载波物联技术(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是一种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其中中频带PLC技术发源于中国,基于国家电网公司HPLC规范的中频带技术,广泛用于国内用电信息采集领域于2018年在IEEE完成标准化,基于 HPLC/IEEE 19011标准,结合华为特有技术,面向物联网场景的中频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PLC-IoT的噪声低且相对稳定,信道质量好;频带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通过将数字信号调制在高频载波上,实现数据在电力线介质的高速长距离传输。通过多级组网可将传输距离扩展至数公里,基于IPv6可承载丰富的物联网协议,使能末端设备智能化,实现设备全连接。

作为电力网络覆盖盲点补充的Wi-Fi 6+方面,华为同样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华为已提供8个配套系统,这里优先满足的是像阳光、空气、水、安全、娱乐等最基本和最高频的需求。华为全屋智能而作为华为向着智能家居终极方向所迈出的第一步,要比很多人预想得都要开放和扎实。

2021年6月2日,对于华为和很多关心华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千呼万唤的华为鸿蒙 *** 作系统(HarmonyOS)正式发布,虽迟但到。就像HDC 2019上鸿蒙初次发布那样,准随着它的争议从未消失,且更随着手机鸿蒙系统的推出在即,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HDC 2019之后,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的文章,此时此刻,我觉得是时候再说说华为鸿蒙系统那些事儿了——虽然我知道,在这个当口,写这样一篇文章很可能给我自己挖一个大坑……

不搞懂Android,你就看不懂鸿蒙

关于鸿蒙的最大争议点无非就是:“HarmonyOS是不是套壳Android?”要说不是,不服气的人肯定大把,要说是,那也一样不得了,那就一层层地说清楚。首先,让我们看看Google手中的Android *** 作系统是怎么回事。

回顾一下Android *** 作系统的起源。它是由知名IT人Andy Rubin于2003年10月成立的Android公司推出的产品,其本身是基于Linux内核开放源代码的 *** 作系统;2005年8月,Google收购了Android公司;2007年11月,Android *** 作系统首次亮相,同时Google宣布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Android的源代码,Google牵头的OHA也正式创立(OHA,Open Handset Alliance,该组织最初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2008年9月,Android 10版本正式推出,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G1发布,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现在,Android *** 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大 *** 作系统,也广泛使用在智能手机之外的很多设备上。

Android的起源和开源两个字分不开。是的,Android系统底层所使用的Linux内核,是必须遵照GPL协议进行开源传播的(GPL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se,简称GPL,通用性公开许可证)。这个协议中的一项原则就是:确保软件自始至终都以开放源代码形式发布,保护开发成果不被窃取用作商业发售。

因此,采用Linux内核的Android *** 作系统,也不能违反这个协议, 前边提到的Android免费开源许可证授权,就是指Google要向使用该 *** 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厂商提供开放的源代码,即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但这部分源代码并不代表“Android” *** 作系统的全部。

Google当初看上Android,可不是想要将这个开源系统作为一个免费的“慈善”项目来推动,而是在意Android这个平台的商业化潜力。于是,在收购了Android系统之后,Google就按自己的设想打造Android系统,即在开源代码的部分之外,基于自家在移动互联网上强大的控制力,把Gmail、Maps、Google Play、YouTube、Chrome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应用服务整合为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服务包植入,从而形成了这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理解Android系统的本质,就是AOSP+GMS的合体。

换句话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自由使用AOSP提供的免费源代码进行自家 *** 作系统的开发,但想要卖得好,拥有更多的用户,却离不开GMS包含的应用,在Android的商业模式中,Google有一套严格的机制在免费开源与付费授权之间取得平衡的。

之前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6年间,Android *** 作系统为Google供贡献了高达310亿美元的营收,而利润更是高达220亿美元,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搭载Android *** 作系列和GMS服务包的智能硬件们,都成为了Google帝国的现金奶牛。

只是,Google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总有不能企及的地方——中国大陆。早年因为不愿意服从法律监管,Google几乎将整个互联网服务都移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是Android *** 作系统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壮大。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Google不能在中国提供服务,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们,早就习惯了自主开发没有GMS,但又包含完整本地化服务的自主UI,但因为要面向全球市场,所以又会在自主UI中保留Google GMS框架,这样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很方便地接入GMS并激活一系列的服务。

因为GMS服务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手机厂商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入很多自己的服务,比如应用商店、主题商店、内容、支付、推送等,可是没有Google Play的应用审核机制,国内的软件生态是啥样大家都看到的,到最后手机厂商自己都受不了了,才有了“统一推送联盟”、“软件绿色联盟”之类的组织,且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强,现在已经好多了。

随着Android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Google也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毕竟这家公司的口号在2015年就从“Do not be evil”变成了“Do the right thing”。如将一些关键特性和重要代码的更新放入GMS包的版本迭代中,比如部分组件、驱动等,有意拉开Android与AOSP的代数差距,从而凸显自己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对Android生态的控制力。所以,为了能让自家的UI能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智能手机厂商们对Android的魔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回到华为。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被视为美国对华为终极打压的开始,首当其冲的就是销往全球的华为新款手机不能再使用Android系统。

是的,华为的确是不能使用Google的Android *** 作系统了,但更具体的描述应该是: “华为不能在自家手机新品中内置GMS服务,但AOSP源代码的使用丝毫不受影响”, 而非那段时间盛传的华为手机从此变砖。但是,无法内置GMS,对于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但好在对于系统本身进化影响并不大——现在让我们来到第二个话题:“华为掏空Android。”

华为真的掏空了Android?

华为是否掏空了安卓?这应该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拉出来遛一圈儿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 答案:是也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因为AOSP还在呢,华为从来没有说过要排斥这个开源项目的,毕竟在这个软件生态上运行着数以百万计的应用,真要把这个掏了,难不成华为要自己做一个全新的软件生态,脑子抽了还差不多。为什么说是?因为华为对Android *** 作系统的改变也是真实的,很多谷歌做的东西,很多都被华为自己的东西替代了。

这个涉及一个主角, 即EMUI,华为自主开发的UI,或者说两个主角也行,EMUI+HMS。 在这其中,现任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王博带领的EMUI团队显得尤其重要,从他2016年加入这个团队之后,EMUI的根本性改变就发生了,用他的话说:“EMUI不仅仅是一个UI,而是一个平台。”EMUI是如何从UI变为平台的呢?简单梳理一下:

-EMUI 4X时代,主要的变化还只是TEE OS(即用于指纹的TustZone)以及SensorHub这样基于硬件功能的模块上;

-EMUI 5X时代,这是一个战略级别的关键版本。解耦Android底层组件,精简各子模块。虚拟机在这个版本也得到了优化,特别涉及了垃圾回收机制(GC)、AOT(运行前编译)、数据库优化(IO并行)等。在这个版本,新的文件系统F2FS(针对闪存推出,大幅度减少文件碎片),还有UltraMemory(即4GB运存达到友商6GB运存效果)的推出,通过对各个Android底层技术模块的深度开发,让EMUI团队敢于将“十八月不卡顿”放到了公众面前,没记错这就是EMUI第一个大争议点出现;

-EMUI 8X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加入系统,iAware借着算力,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模式更合理,图形引擎得到升级,即半路加入的GPU Turbo,这是EMUI对Android系统全栈图形模块修改的开始,EROFS超级文件系统也在此期间亮相开源社区;

-EMUI 9X时代,也是“Turbo”的时代,GPU Turbo 20、CPU Turbo、LinkTurbo都是在这一代出现的,系统性能继续优化,EROFS正式加入,连接能力得到强化。2019年MWC上,华为“1+8+N”智慧全场景战略首次浮出水面,在这背后,鸿蒙的研发其实已经悄悄进行了不短的时间了;

-EMUI 10X时代,分布式技术、软总线、超级终端这一系列的概念出现了,它在HDC 2019上推出,伴随着它一起发布的就是鸿蒙10,其时还是一个半成品,只能叫 *** 作系统内核。只是因为2019年5月16日的事件,它不得不作为战略产品提前亮相,在推出的时候,鸿蒙就直接宣布将会开源;

-EMUI 11X时代,鸿蒙来到了20版本,但HDC 2020的主角是HMS和AppGallery,不但前边提到的一系列系统底层的能力变化全部被涵盖其中,连Google最引以自傲的营收来源GMS服务、Google Play也被替代了。

看完上边这个简单的梳理,你是不是对本章节开头的那个问题概念更明晰了? 如果说华为掏空了Android,没错,华为EMUI团队觉得Google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魔改,要么就干脆换掉,比如底层连接协议。 特别是在2019年5月16日之后,即EMUI10和11两代,这样的动作愈加突出,幅度也越来越大。

要说华为没有掏空Android,也没错, 因为现在华为完全自主运营的AppGallery应用商店,里边的应用都是基于AOSP规范开发,但又置入了HMS服务的华为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应用在没有GMS支持下的消费者体验问题。 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华为已经积累了7亿多终端用户,在他们换机或是华为解决手机硬件产品问题之前,用户还是要继续使用这些华为手机和软件服务的。

到这里,为什么会有鸿蒙这个东西了应该也有答案了。 “低情商”的说法,它有点像是华为在EMUI进化过程中,用来解决多设备连接协作问题中的“副产品”;“高情商”的说法,它是包涵底层互联协议、芯片能力调用、多设备协同过程中交互界面等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集合体,高效率的连接(HiLink)、低时延(HiLink)以及微内核(比如LiteOS)是它的三大特点,所以,从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度来说,鸿蒙肯定就是一个全新的 *** 作系统。

因为华为的工程师认为,当前物联网的连接协议太过碎片化,从业厂商开发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最后出来的产品也就五花八门,这样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华为“1+8+N”战略的推进效果,“1+8”都是华为自己的好说,“N”怎么办呢?那就交给鸿蒙来解决吧。

这是发布会后宣布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华为按计划分两次把HarmonyOS的核心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整合其他参与者的贡献,形成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这和AOSP是不是差不多?这就是为了能让其他有兴趣加入华为“1+8+N”战略的设备制造和服务提供商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生态系统。在2021年5月18日上海的华为HarmonyOS Connect伙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还提到了鸿蒙的商业模式,包括免费认证服务这些内容,我有整理专访,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

在2019年发布鸿蒙10的时候,华为的确是没有那么快的计划将它放在智能手机上。HDC 2019之后对余承东的专访中,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确认谷歌不再为华为提供 *** 作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升级,将所有的华为手机 *** 作系统的内核更换为鸿蒙,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可以让合作伙伴(主要是指美国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但同时,他也说了三个“Ready”,意即华为是可以随时这么做,而在6月2日的发布会上,华为手机的鸿蒙升级计划是何等规模大家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王博早些时候的回答也是:“做 *** 作系统并没有难度,关键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时间来到2020年5月16日,美国针对华为的终极制裁到来,手机SoC芯片断供,蓬勃发展的华为手机业务随时面临停摆的问题。虽然现在看,华为还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公司的芯片,在全球继续推出4G手机产品,但GMS同样不能使用,出货量也会从过去的亿级下降到千万级,决定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的“1+8+N”也随之面临巨大的挑战。两年前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瞬间就变成生死存亡的关键,HarmonyOS变得意义更加重大,不得不发。

并肩前行的OpenHarmony和HarmonyOS

我相信有了前边两个部分的铺垫,再进入第三个部分,很多人的困惑应该会少很多。华为目前对鸿蒙这个 *** 作系统的定义是: “HarmonyOS是新一代智能终端 *** 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它与我们使用的Android这种宏内核系统在思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宏内核 *** 作系统我们用得很多,电脑上的Windows、手机上Android都是,它最大的特点是设备要装载这个 *** 作系统,就得所有的系统组件全部加包一起装载,不管用不用得着,同时在运行时,系统也会依据内存大小,自动加载组件,响应速度是提升了,但会消耗极大的系统资源。

到2021年我们已经能见到最高达18GB RAM的安卓手机了,而在当前主流的Android 11系统描述中写到:“设备最小运行内存为512MB”。如果设备的运行内存小于512MB,要到不能用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统,要么就只能用老版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有些车机还在跑Android 44版本……

但是鸿蒙的设想就恰恰是反过来,它从架构设计上就进行了全栈解耦,将庞大的 *** 作系统打散,拆解成很小的颗粒,不同能力的设备只需要按自己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模块能力加载即可, 比如鸿蒙系统的前身LiteOS,它最小的体积只有10KB,你能相信它是 *** 作系统么?可它就是!华为认为这是未来物联网时代和必然趋势,巧的是Google也同样这样认为,所以,足足被其孕育了5年的微内核 *** 作系统Fuchsia,刚刚于近日才正式推送,它的目标就是替代Android和ChromeOS,从而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多样终端和生态。

为了更好地让合作伙伴与开发者适配设备与系统的能力,华为将采用鸿蒙系统的设备从L0~L5做了6个分级,其中从L0~L2这三个级别的设备,要么没有交互界面,要么交互和功能都非常简单,家电、手环就算这种设备,运行内存也非常小,甚至低到KB级,其被定义为瘦终端,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代码百分之百来自华为,不包含AOSP的任何部分;而L3~L5这三个级别的设备,有交互界面,可应用扩展,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车机、VR/AR等这些设备就属于富终端的类别,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就会引用AOSP的部分代码。在这其中,手机无疑是功能最复杂的核心设备,会跑最多的应用,它引用AOSP顺理成章。

所以,这次发布的HarmonyOS是何物就好解释了。 华为软件团队开发出的OpenHarmony开源项目用来构建“1+8+N”生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华为手机终端团队加入HMS服务包,提供全套华为服务和连接能力,包括嵌入HMS服务的华为版应用,再加上部分AOSP开源代码,支持Android广泛的应用生态,保证消费者可以继续无障碍地使用已有的应用 ,这就是今天发布的HarmonyOS。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感觉眼熟?

没错,苹果现在M1平台的MacBook就差不多是类似的情况,它既可以运行macOS应用,又可以运行iOS应用,而HarmonyOS呢,既可以运行原来的Android(APK)应用,又可以运行鸿蒙平台开发的应用(APK)。所以,6月2日发布会王博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话不晓得各位注意到没有: “HarmonyOS是基于OpenHarmony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版” ,也算是把两者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了。

关于鸿蒙系统是否是完全自主开发,要是没记错,华为自己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类的话倒是看到过不少, 这个巨人放在HarmonyOS上,就是AOSP。至于有人说到的鸿蒙上使用的代码老旧,经过前边两个章节的介绍你应该明白,这对现在的华为和EMUI来说并不太重要,因为Android *** 作系统最核心的模块,华为早就已经是脱离谷歌自己在做更新,包括HMS加入后,连应用验证都自己在做,依赖度已经非常低了。

所以,现在EMUI 11还只基于Android 10版本的AOSP代码,但其对比采用Android 11版本的友商系统体验如何,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只是因为环境的关系, 本来应该“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全部被按下了快进键,很多还没来得做的事情,也都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比如代码替换等,相信今年的HDC 2021上华为软工团队会有更多新消息放出。

选择在现在推出HarmonyOS,对于华为也是有风险的,早年阿里YunOS与Android商业生态的冲突让我们第一次理解到了Google对“开放”的态度。现在,HarmonyOS可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好在华为有HMS和初具规模的AppGallery可以进行一些对冲。

但对比这样的风险,真正的风险还是时间。从2020年5月16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是28个月左右,留给华为以手机产品为中心推进“1+8+N”战略的时间并不多,在余下的短短1~2年时间里,华为除了继续保留尽可能多的存量用户,还需要完成去手机中心化的“1+8+N”战略,还需要团结尽可能多的手机厂商来形成新的中心,从之前与杨海松的对话来看,新战略中的“1”,很有可能就是App了。

但另一方面,杨海松也说过: “华为擅长做产品而不擅长做生态”,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华为做产品,秉持的是“进入一个行业,就一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霸道”原则,现在做生态,华为应该想的是如何交到更多朋友,合作共赢,姿态非常重要……

写在最后

“华为推出HarmonyOS,中国骄傲”,发布会之后,以此为主题,各种各样的鸡血文章、小视频又出现在各大内容平台上,好一场流量盛宴。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一年前,在他们口中,似乎华为能以一己之力,一夜之间厘清中国整个芯片产业的 历史 欠账。华为人并非没有看到这些,但现在的他们,哪里有功夫去理会这些论调,有太多事要做了。虽然这篇长文,也许看到的人和看完的人有限,但我觉得能把那些关于HarmonyOS的事儿解释清楚,足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25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3
下一篇 2023-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