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终止服务;设备将于1月4日停止工作

黑莓终止服务;设备将于1月4日停止工作,第1张

从周二开始,埋在底部抽屉里的旧黑莓手机以及松散的电池和被遗忘的充电器将无法再使用。

曾经无处不在的设备背后的公司提醒客户, 1 月 4 日起,它将停止为其 BlackBerry 71 *** 作系统和更早的 BlackBerry 10 软件以及其 Playbook OS 21 和更早版本运行的旧服务。黑莓表示,这意味着使用这种旧软件的设备将不再可靠地运行,包括数据、短信和电话。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变化。

黑莓在2020年宣布其旧设备的末日即将到来——因为该公司上一次推出其 *** 作系统的新版本是在 2013 年。 2016 年,该公司以 BlackBerry Limited 的名义转型为专注于安全软件的公司。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

拥有一台黑莓手机曾被政治家、商界领袖和日常用户视为身份的象征。一旦智能手机问世,客户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该设备及其完整的外部键盘和小(按照今天的标准)屏幕。

更 时尚 的 iPhone 于 2007 年推出,随着消费者寻找可以轻松下载音乐、视频和地图的设备,黑莓努力与竞争对手竞争。在推出的前三个月,苹果已经售出了超过 100 万部 iPhone。作为回应,黑莓试图开发与其他智能手机类似的产品——一些带有触摸屏,另一些带有滑出式键盘——但它们都难以吸引消费者。

黑莓Z10手机怎么样

黑莓Z10手机怎么样,黑莓,曾经与诺基亚瓜分手机市场的品牌,近些年来的影响力却慢慢减弱了。黑莓近些年来也不断的在市场上做改变,下面来看看黑莓Z10手机怎么样。

黑莓Z10手机怎么样1

黑莓手机原来几乎可以说是是商务手机的代名词,它独特的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为商务用户的数据和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特殊排列的全键盘给用户提供了出色的打字体验。在“911事件”中,美国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美国副总统切尼的黑莓手机,成功地进行了无线互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之后,在美国掀起了一阵黑莓热潮。美国国会因“911事件”休会期间,就配给每位议员一部黑莓手机,让议员们用它来处理国事。

迄今为止,RIM公司已卖出超过115亿台黑莓,占据了近一半的无线商务电子邮件业务市场。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iphone、安卓手机的兴起,已经使得黑莓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大屏触摸的普及也使得黑莓手机的全键盘和小屏幕渐渐落后,黑莓必须做出变化,不然等待着它的将是灭亡。

美国纽约时间2013年1月30日,RIM召开黑莓BlackBerry 10 *** 作系统发布会,同时也宣布RIM正式更名为BlackBerry,并正式发布了黑莓Z10、Q10两款使用BB10系统的新品,其中以Z10取消了全键盘的设计,全新的大屏外观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关注。这部酝酿了太久、背负着太多的希望的产品,关乎着黑莓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黑莓Z10搭载一块42英寸的屏幕,这是黑莓有史以来采用的最大屏幕了,分辨率为1280768、356ppi,显示效果不错。

黑莓手机机身长宽厚分别为1306569毫米,整机重1354克。正面和iphone5长相有一点相似,但Z10要比iPhone5大一圈,而且更厚更重,背面则是黑莓独特的设计和logo。背壳材质工艺为塑料材质网格轧花,摩擦力、厚度都恰好合适

黑莓Z10搭载了德州仪器 OMAP4470和高通 骁龙Snapdragon MSM8960(因版本不同而不同)两种,方面采用了2G RAM+16G ROM的组合,系统采用了最新的BlackBerry OS 10智能系统,前置摄像头为200W像素,800万像素主摄像头,1800毫安时可拆卸锂电池,支持NFC移动支付功能,支持MicroSD卡扩充

黑莓Z10可以算是黑莓手机一款转型翻身产品,摒弃了全键盘设计风格,改而转投全屏触控设计,使用了大屏幕和高分辨率,由一个邮件中端转变为一个全功能的多媒体智能手机,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和潮流趋势,配置方面也有不俗表现,达到了主流的水准,只是价格方面现在还有点虚高,一直保持在5000元左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咨询一下黑莓官网。

黑莓Z10手机怎么样2

黑莓z10分辨率为1280×768高清像素,屏幕的细腻度达到了356ppi,让其画面看起来更加高清。黑莓z10屏幕比例反其道而行之,15:9的`比例让很多人刚开始使用的时候都会觉得很不习惯。色彩饱和度、屏幕饱和度都非常高,色域也比较宽广,可视角度也很广。手机支持的亮度在 800nits,就算在强光照射下还是能够看得清晰画面。

黑莓z10采用的是15GHz TI OMAP4470双核处理器,处理性能哟偶月,手机运行内存为2GB,虽然是双核机,但运行起来可不比Android的四核机要慢哦。值得一提的是黑莓z10采用的是自家研发的Blackberry 10系统, *** 作界面为全触控界形式,跟以往的黑莓手机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黑莓z10还继承了手机一贯以来的超强信号和高质量的通话能力。

黑莓z10电池耐用吗

黑莓手机的续航能力一直非常出色,也备受粉丝认可,针对智能手机电池电量容易用完的问题,外界对黑莓z10电池耐用度也非常关系。黑莓z10搭配的是1800mAh大型的 锂电池 ,以人们正常的使用量,坚持一天不是问题。但如果频繁利用黑莓z10上网、玩游戏,那么也是半天就会用完了,耐不耐用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黑莓z10有设计亮眼、硬件配置升级优化、系统表现出色,通话质量高、比较安全不容易监听等等优点,但不是传统主流的 *** 作系统、价格高昂、应用少等等短板也是消费者考虑的因素。消费者们可以对比看看黑莓z10优缺点来决定自己是不是要购买它。

根据了解,黑莓KeyOne BBB100-5是一款支持全网通的手机,可以兼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2G、3G和4G网络。所以,它是支持电信卡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电信卡时,您需要确保手机所在地区有电信的信号覆盖,否则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建议您在购买前查看手机型号是否与电信网络的频段相匹配。

物联网——我们将去往何方

展望未来,每一个“物”都是挂在网络上的。这个所谓的“物联网”会导致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我们如何与环境共处,更重要的是,包括我们如何过生活。

这个万物联网的想法并不新鲜,但是它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在2008年,当联网的物的数量超过联网的人的数量的时候,物联网就形成了。

技术空想者们已经把物联网描绘成一个美好的东西,认为它能够带来数不清的好处。受益于日益增长的万物互联的公司们也非常支持这些技术空想者们。

通用连接、传感器、计算机是可以收集、分析、利用特定数据的。正因如此,它们将改善健康和食品制造。间接的,它们也许可以减轻贫困。

另一方面,怀疑论者认为,物联网带来的危害有两个:一是越来越多的东西联网所带来的固有危害,另一个是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物联网。

问题是,互联网到底能不能支撑如此大数量的物联网,并且,这些联网的物(包括网络本身)如果保证安全、隐私和保险。

1 到底有多少无联网?

今天,有90亿设备联网。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增长到240亿,还有些评估认为这个数字是1000亿。

与此同时,网络上传输的由机器产生的数据,将让网络上传输的由人类产生的数据相形见绌。

实际上,上述提到的数据交流,大部分都是机器之间的对话。再说,思科预计,截至到今年年底,20个典型的家庭产生的数据流量会超过整个网络在2008年的数据流量。

2 我们连接什么?

物联网并不只与那些直接联网的设备相关。传感器与类似RFID 标签的标识符,也通过手机、RFID 阅读器或联网基站等等媒介,提供数据。

这意味着,一个被RFID 标记的麦片盒子可以被认为是联网的。理论上,RFID 可以和其它传感器联合使用,用以记录特定的盒装麦片的生命周期。包括记录这盒麦片何时被生产出来,如何被运输,何时被吃完。

令人鼓舞的是,荷兰的一家公司,已经开发了一种测量牛的重要迹象、运动、相互关系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会为每头牛每年传输大概200MB 的数据,农民用这些数据监控牛群的健康和安乐。

家里和车上的传感器变得普遍了。一个现代的汽车可能有大概200个传感器,从引擎状态到胎压都可以测量。汽车上联网的计算机可以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

上述这些数据可以传到网络上,而且,不仅司机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公司(或伙伴)也可以代表司机拥有或 *** 作这些数据。传感器的数据不仅能够用于发现问题,而且能为汽车的使用提供统计数据。

捆绑上实时人工智能,汽车的网络可以为司机提供反馈和建议,比如:能够利用网络规划路线。

3 健康相关的传感器

传感器不仅能用在汽车上和房子里。还有很多设备可以监控血压、心率、荷尔蒙水平、血液成分,之类的。

现在,传感器可以直接联网或者连上手机,并利用云存储进行监控和分析。加之,预测2014年的可穿戴式无线传感器的数量大约是4亿。

4 收获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下述经历:电脑或者手机不让你完成基础工作,比如不让你连接无线网。在这种情况下,由技术驱动的乌托邦世界就很难成立了,因为这个世界存在着数十亿为了改

善人类生活而进行无缝通话与 *** 控万物的设备。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黑莓信息网络最近主要的故障为大家提了一个醒:虽然我们认为用于传送信息的网络是鲁棒的、容错的,但是,事实上,即便是很简单地在单个手机之间利用网络传送信息也是有可能出错的。

美国网件公司的生活方式类调查最近表示,在澳大利亚,有18万可联网设备并未进行联网。上述设备包括电视机、游戏控制台,以及音乐和媒体播放器。

然而,从这份报告中无法明确得知,设备未联网是因为联网技术性困难,还是简单地因为设备所有者不知道或不关心这些设备能否联网。很明确的是,物联网的增长和维持不能依赖于普通消费者实现连通和维护。

一个发表在经济学家最重要部分的博客发布了在物联网世界的基础、隐私和惨重失误的危害。也许,熊皮特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谁来结束拥有和控制物联网的数据。(涉及到隐私、数据开放、数据商品化,等等问题。)

我们马上就到达一个临界点了,在这个临界点上,搜集的数据可以如期实现改变人类生活的功能。物联网带来的隐私问题将使我们在巨型社交网站上的互动受到冲击,比如,因为比较,使得脸谱网显得微不足道。(即,人们一般在朋友圈内发表自己美好的一面,但是一旦隐私被泄露,别人就不会再关注其他人的美好的一面。)

最近有一场关于德国政府通过间谍软件监控市民的风波,预示了通过控制联网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物联网最终会实现让个人和社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虽然,商家会来争夺利益,包括提高的效率、安全性和健康,这些需要通过保护措施和控制力来进行平衡。

大量链接的行为准则已经在开发了。

2010年夏天,我用自己暑假打工赚的钱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款牌子为索尼爱立信的折叠手机,上面可以听歌,可以拍照,可以下载应用……可以说跟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相比,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在当时的我眼中,功能机更完美的模样可能是诺基亚N97或者黑莓那样,拥有跟电脑布局一样的键盘,有更大的屏幕。至于更好的电子设备是什么样?我大概只能想到笔记本电脑。

而事实上同样是在2010年,苹果的新一代智能手机iPhone 4横空出世,迅速风靡全球,与此同时,安卓阵营的HTC和三星也相继推出安卓手机。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正处于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改朝换代”的年份里,并且成为了一名后知后觉的见证者。

时间过去了十年,前些天我看新闻,看到特斯拉大幅降价,引发了一波消费热潮,市场上对于这件事议论纷纷,说着特斯拉降价搞营销的各种理由,包括特斯拉国产化后成本降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等等,我不自觉就想起十年前那场手机迭代“战争”,然后忽然就想: 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许也是一个行业“改朝换代”时间的到来 ——特斯拉可能是察觉到了“某个稍纵即逝的契机”,并且就像当年的乔布斯一样迫不及待地出了大招,且不说效果如何,但至少说明了一点—— 汽车 行业的迭代“战争”已经来了。

先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新能源 汽车 凭什么市值如此亮眼?以及特斯拉凭什么成为市值第一的车企?”。

特斯拉股价从去年最低点(2020年3月中旬)开启上涨通道,至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涨超过十倍,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远超传统 汽车 行业巨头,比如像丰田 汽车 (Toyota,市值1500亿美元左右),德国大众(市值约850亿美元)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连中国新能源 汽车 上市企业蔚来的市值也超越了德国大众。

但如果从营业收入等经营性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跟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等新兴造车势力的销量跟市值表现“严重不匹配”—— 比如说大众 汽车 2020年 汽车 销量达到了930万辆,其中包括134万辆纯电动 汽车 ,而丰田 汽车 销量更是超过了大众,相比较而言,市值远超其他车企的特斯拉2020年 汽车 交付量为50万辆,蔚来 汽车 的全年交付量仅为43万辆——甚至不到特斯拉的十分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销量和利润跟传统车企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距离,那么为什么市值会这么高,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未来将会更高?

对于了解股市的人来说原因很简单: 市值反映的是预期,换句话说,市场看好特斯拉,看好它的发展发向。 虽然这里面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高估,但也存在着支撑人们去高估它的逻辑基础。

那么支撑特斯拉高估值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主要包含三方面: 第一,新能源 汽车 代表着未来 汽车 能源的发展方向;第二,自动驾驶代表着未来 汽车 控制的发展方向;第三,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在这里我先引入一个概念:我们可以把传统 汽车 视作 汽车 10版本,那么新能源 汽车 (主要指电动 汽车 ,但也不排除其他新能源)则可以视作20版本,它改变了 汽车 所使用的能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动机系统,并同时改变了 汽车 工业的产品打造模式——这一点尤其重要。而至于30版本,只有能源方式改变是不够的,在我看来,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 汽车 才能算作真正质变——它改变了人与 汽车 之间的关系,我把这种能兼顾新能源与自动驾驶两种特性的 汽车 称之为智能 汽车 。

在当前的语境下,我们也可以把新能源 汽车 视为智能 汽车 的第一个阶段,事实上有可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产品几乎全都属于新能源 汽车 。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方面。

第一方面,新能源 汽车 代表未来 汽车 能源的发展方向。

在说到新能源 汽车 的必然性时,大家能听到最为频繁的词汇可能就是环保、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等,燃油 汽车 排放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直接导致了现如今的“开车限号”,而在宏观层面,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的属性确实证实了燃油 汽车 必然面临的危机——石油越来越少也就必然越来越贵。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除污染之外的环保问题——碳排放,为了控制碳排放,燃油 汽车 向零排放的新能源 汽车 的变迁也名正言顺。

但在我看来,新能源 汽车 必然取代传统 汽车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一件小事上—— 电比油便宜,且通用,并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发电技术和各类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建设,电的成本不断地在往下降,这也是全球推动能源革命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变迁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电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能源。

从这方面来说,特斯拉、蔚来等 汽车 制造新势力,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这类关键部件供应商,基本上都受益于这一趋势。

第二方面,自动驾驶代表着未来 汽车 控制的发展方向。

这里所对应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的升级版——智能 汽车 ,智能 汽车 的核心功能就是自动驾驶,我们可以将这种功能理解为 汽车 内部存在一个“虚拟老司机”,它依靠智能 汽车 上的各类传感器以及物联网回传信息等来做驾驶决策——换句话说,我们买一辆车的时候实际上也买了个“司机”,而自己将从传统的“司机与 汽车 ”的关系中脱离出来。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际是建立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之上,本来这事儿还很遥远,但随着5G的发展,以及前沿技术的迅速突破,自动驾驶也迅速向着现实挺进。

处于这种使用体验上的巨大差距,自动驾驶对主动驾驶就体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从这一方面来讲,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依然受益,但除此之外,百度、苹果、华为、谷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 科技 公司也成为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同时对于这些互联网 科技 公司而言,自动驾驶是它们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的最佳跳板。

而第三方面就很容易解释了,正是因为特斯拉当前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两方面都处于全球同行 ——这里指的是智能 汽车 行业——领导地位,所以它才能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在资本市场中产生了极为强悍的“虹吸效应”,并成就了当前的市值。

对于许多人来说,特斯拉已经风光无限,可以知足,但是对特斯拉和马斯克来说,或许“战争”刚刚开始。

而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在一场战争中能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好。

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讲,它在战略层面上需要考虑至少两个层面的“战争”: 第一个层面是如何在整个 汽车 领域保持新能源 汽车 的绝对优势,这里说的就是新能源 汽车 跟传统 汽车 的“斗争”;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保持绝对优势,这里要说的就是特斯拉跟其他新能源 汽车 的“斗争”。

我们先说第一层面。

对于特斯拉或者马斯克来说,特斯拉 汽车 在早几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推动着新能源 汽车 走向公众视野,推动着智能 汽车 的渐趋成型,但是几年过去了,尽管在刚过去的这一年里特斯拉股价大涨,但是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存量相对于整个乘用车市场的 汽车 保有量来说,依然微不足道。

这有点像智能手机刚出的时候,功能机年销量几亿部,智能手机销量纵然达到几十万部上百万部,但依旧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尽管特斯拉或者说苹果在新一代产品中占比很高,但是从数量来看,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智能 汽车 跟智能手机又存在不同,智能 汽车 所涵盖的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智能手机,这就决定着智能 汽车 想要取代传统 汽车 就要面对更大的阻力,以及需要更长的消化周期。

那么阻碍人们把手里的传统 汽车 换成新能源 汽车 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 汽车 使用周期较长,更换频率低。

这个应该不难理解,特斯拉从推出到现在也没多少年,很多人当时买的 汽车 到现在可能车况还不错。或者说近几年新能源 汽车 才慢慢被市场接受,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还远未到为了尝鲜买新车的地步。

第二, 汽车 价格贵,购买决策偏保守。

汽车 不同于电子产品,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它属于仅次于“房产”的资产,所谓“有房有车”。所以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人们偏向于购买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并且学习成本低的车子,从这点来看,新能源 汽车 其实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而且天然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

第三,新能源 汽车 缺陷明显,且目前成本并不低。

也就是续航的问题,市面上大部分新能源 汽车 充满电后的续航里程在500公里左右(实际里程能达到这个地步就算不错了),并且充电桩并不像加油站那样常见,还存在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到了冬天,续航能力还会因为天气原因大幅缩减。

所以对于当前的新能源 汽车 来说,缺陷还是很明显的,对于绝大多数传统 汽车 驾驶者而言,续航里程和充电问题是两大硬伤,尽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绝大多数时间每天的驾驶里程很难超过电池续航上限——换句话说能做到一天一充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此外就是成本问题,新能源 汽车 的驾驶成本可能不高,但是存在时间成本(充电时间长)和维护成本高的情况,这个主要还是技术发展不完全成熟造成的。

问题列出来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应该看到这三个因素说明的一个核心问题: 用户买新车选择传统 汽车 而不是新能源 汽车 的最根本原因就三个字—— 不值得。

那么解题思路也就一句话—— 让用户觉得值得。

至于方法,就是在体现新能源 汽车 优势的同时,压低用户们的“尝鲜成本”。

在我看来,特斯拉降价在这个层面上的意图很明显——将整个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盈利空间打下来,逼着涉足这个行业的玩家跟随着将价格压下来,从而快速壮大新能源 汽车 的存有量。

而为了保障这种玩法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其他战略目的,特斯拉就必然要压低制造成本, 压低成本有两条路——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 。同时兼顾这两方面优势的只有中国,中国不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提供了一个颇具成本优势的产业链供应体系。而美国、欧洲相比中国较突出的优势就是市场接受度会比较高,这是马斯克将海外第二个超级工厂放在欧洲的主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 特斯拉想淘汰的不是传统 汽车 厂家,而是传统 汽车 本身 ,所以如果欧美日 汽车 巨头们转型的话,说不定特斯拉会更开心,这意味着推动 汽车 “换代”阻力更小。

从这个战场来看,特斯拉目前并不存在真正的敌人,这对于新能源 汽车 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这个行业里的其他玩家以及战略腾挪空间越来越小的传统 汽车 企业来说,都算是噩耗级别的消息,尤其是后者。

接着说第二个层面。

蔚来创始人李斌有个观点没错—— 特斯拉的降价对蔚来等矢志走高端智能 汽车 路线的新玩家来说构不成威胁。 但这里存在一个前提,蔚来的产品相比特斯拉需要有高一个等级的水平,或者能够像苹果之于安卓一样独成一个体系。

尴尬的是从目前来看,特斯拉才更像是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苹果。

不过特斯拉跟苹果有一个处境上的本质不同: 苹果智能手机是能够碾压所有手机产品的,而特斯拉既做不到在体验上完全碾杀传统 汽车 ,也做不到对同行的绝对领先。

正是这一点不同,成为特斯拉实行降价策略的另一个理由——降价可以提升特斯拉的销量,进一步增高市场保有量,并且让它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奠定自己在整个行业内部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场“斗争”——特斯拉要借助成本优势对近身的竞争对手进行敲打,与此同时向充电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等方面进一步落子抢占先机。

在论述这场斗争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两个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背景: 第一,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在新能源 汽车 乃至于智能 汽车 领域的综合实力居全球首位。 在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力发动机、车用各类型传感器等硬件方面,和车载系统、V2X、自动驾驶等软件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优势; 第二,就智能 汽车 发展路线来看,中国造车势力相比特斯拉更有前景。

正是因为这两个前提的存在,特斯拉虽然当前阶段并不畏惧任何一家新能源 汽车 企业的挑战,但是它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强大威胁。

与此同时,它将第一家海外超级工厂放在中国,当时马斯克或许并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 会因此受益,它更多是想借助中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来加速第一场“战争”。但是在过去的2020年,他或许已经认识到另一点:特斯拉提升了中国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产业链实力,同时也或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抬头向上——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给特斯拉开绿灯办厂,绝对算得上目光长远。

我在第一部分说了特斯拉股价暴涨的三大原因,实际上就是它在两大趋势上都做到了领先,但 这个领先并非永远,也并非方方面面。

从当前来看,新能源这条路线上特斯拉已经逐渐失去优势,不管是能源供应系统、动力系统还是为自动驾驶提供硬件支持的传感器及芯片,中国力量都已经能够提供不输于特斯拉的方案;而从自动驾驶方向来说,百度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独树一帜,特斯拉仅从这方面来说并不具备优势。

特斯拉当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向的综合实力依然是行业翘楚,但是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蔚来们在开辟新的技术道路,对续航、传感器等展开了大力 探索 并且开始出现成果;而中国的 科技 公司开始下场新能源 汽车 领域,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 科技 公司在内都已经成立智能 汽车 公司: 阿里巴巴旗下有千寻位置,在V2X领域做得相当不错;百度是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技术领先者,其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已经开启商用脚步;华为在物联网方面则有着相当不俗的技术底蕴。

这里边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在于—— 中国造车新势力很显然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像之前的历次技术迭代一样做硅谷的跟随者。

而反观世界其他地区,美欧日韩的传统 汽车 行业虽然也在进行着改革,但是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开拓以及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是远远滞后的,因为它们的最大阻碍并不是造车技术上的转变困难,而是路径依赖很难改变,说白了,它们和当初的诺基亚一样无法放弃已经付出的努力,并且并不认为智能 汽车 与传统 汽车 存在多么巨大的不同:比如说,智能 汽车 未来可能将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生产环节交给代工企业,所以才会有 科技 企业跨行进入智能 汽车 领域,才会出现富士康与特斯拉合作这样的事情。

特斯拉作为智能 汽车 行业的领先者,它比所有其他车企乃至于 科技 企业更能认识到这个窗口期的逼近,以及中国造车势力的崛起。所以它就必须做些什么来保持自己的领先。

降价是特斯拉众多策略中的一个比较显眼的举动,包括这个策略在内的扩建工厂、增加产能等等,目标很清晰——迅速增加特斯拉 汽车 的保有量,而在保有量上去的同时,它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发展特斯拉的生态——包括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

硬件生态主要包含的是相应硬件标准的制定,比如说充电桩、充电站的标准设计,传感器、芯片的相应技术标准等,它可以通过市场影响力来影响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从而对其他路线的“玩家”进行降维打击;软件生态则包含自动驾驶系统,精确定位、数据处理、边缘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方面。

如果特斯拉把握住当前这个窗口期,在中国造车新势力还没有能力大肆铺开并将影响力传播到国外之前,极大地提升特斯拉的产量以及几乎必然暴涨的销量,那么就能够在我们的车企真正走向国际之前, 先在“标准战”上独领风骚,这对于中国造车新势力来说才是真正的战略性惨败。

自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略—— 中国已经替代美国成为对新兴 科技 最为友好的国家,包括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一种抢跑的姿态在发展。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近几年尤其是特朗普当政时期基本玩起了“闭关锁国”那一套,而美国硅谷 科技 企业同样因为技术红利陷入“创新乏力”状态,依靠垄断和技术强权攫取大量经济利益, 科技 发展决策也开始掺杂政治因素,这些都导致美国 科技 在近几年乏善可陈。

我认为这种大趋势是新能源 汽车 乃至于智能 汽车 领域内中国力量逐渐展露头脚并一往无前的最根本原因,同时这种趋势让产业链资源极为快速地向着中国集中,日韩和台湾省相关产业链资源也已经与中国大陆密不可分。

所以在基本面上,中国车企并不弱,在智能 汽车 领域的实力和潜力更是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存在。但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造车新势力似乎直不起腰来,在国外也好似没有一点存在感。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最大的缺陷,也是它们想实现破局最为关键的地方—— 中国智能 汽车 相关企业必须走出中国,不要只是在国内和特斯拉及它背后的产业链企业竞争,要去国际上做这个工作——就像华为曾经做到的那样。

最后想说,传统车企有它的路径依赖,但更大的可能是它们能够拥有从零开始的决心,当大众丰田倾其所有拥抱新能源或者智能 汽车 ,当特斯拉也放下自己的骄傲学习我们的长处,那么到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呢?

路只有一条——我们也要放下自己的路径依赖。 造车新势力包括所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都过于依赖国内市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内企业早已用不着在国际市场上“自卑”,更不应该畏惧国际市场,中国崛起也必然伴随着国内一大批企业走向世界。

希望智能 汽车 行业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30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4
下一篇 2023-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