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圈外人给语文老师讲语文拓展教改思路

请圈外人给语文老师讲语文拓展教改思路,第1张

“我高中毕业考大学,15个志愿填的都是物理系,但我一直对语文很感兴趣,这要归功于我的两位语文老师。”近日,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给来自杨浦区各校的语文老师讲起了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这是本学期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本色语文工作室”策划的教师培训课程——“圈外人谈语文”的第一课。把作家、编辑、教授请进门,让数学、物理、化学专业背景的教育专家来给语文老师“上课”,主办者希望不同的专业背景能带来思维碰撞,拓展语文老师的教改思路。

“圈外人”眼里的语文老师

张民生曾做过中学物理老师、教研员、大学教授,后又担任过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都与语文教学不沾边,但他却对语文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兴趣正是由他中学时代的两位语文老师点燃的。

他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叫徐仁厚,有一次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当时的张民生有些小得意,因为自己早已看过全套《水浒传》。但徐老师冷不丁提了个问题:“鲁提辖三拳都打在了镇关西的什么地方?”他一下子懵了,回家赶紧翻书查找——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徐老师一点拨,我才注意到书中有这么多精彩的描写。”

张民生的高中语文老师叫汪堃俊, *** 一口京片子,讲课绘声绘色。当时学《诗经》,学生都感觉枯燥乏味,但汪老师却有高招。“每次课,汪老师总是先让我们诵读,我们就像小和尚念经,突然汪老师会猛敲桌子,大声喊停,说一声‘千古名句!’我们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我现在还记得这么多经典诗文,就是得益于汪老师的‘千古名句教学法’。”

张民生口中两位语文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让当天前来听课的语文老师都感觉“很有意思”。

“圈外人”对语文有独到见解

让“圈外人”给语文老师讲语文,是“本色语文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去年底在复旦附中参加“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时突然萌发的想法。参加当天研讨活动的大部分是各校的语文老师,但让他印象最深的,却是几位“语文圈外人”的即席发言。张民生那天发言时,大段大段的古诗文张口就来,让在座的年轻老师自叹弗如。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关于“母语是国人的精神底子”的表述,让在语文圈子里摸爬滚打30余年的杨先国眼前一亮:“语文圈内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一直不断,但很少有人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母语教学。”他想,请一些非语文专业背景的“圈外人”来谈谈他们对语文的感悟、理解和建议,或许能给语文老师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改革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圈外人”对于教材、教学的质疑总能掀起媒体的轩然大波。对于语文,似乎人人都有发言权,“圈内人”杨先国觉得:“虽然有的言论有失偏颇,但确实也有不少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

“圈外人”语文功底不可小觑

几经筛选,杨先国锁定了8位主讲人,除了张民生、王德峰,数学特级教师刘定一、化学特级教师孙元清、物理教师起家的特级校长张人利、唐调传人陈以鸿、知名作家叶辛、杂志编辑叶开等都在受邀之列。他们的共同点是语文底子特别好,都是在中小学阶段打下的基础。杨先国给他们“布置”的课题就是“谈谈你是怎样学语文的”和“你认为该怎样学语文”。杨先国说,“语文教学其实有非常优秀的传统,过去的教材、教学中有许多合理的成分。现在的教改不必完全创造,不妨回过头去看看。语文教学的出路恐怕就在回归传统、回归本色。”

让杨先国大为欣慰的是,他与“圈外人”逐个商洽讲课事宜,这些大忙人没有一个托辞拒绝。

唐调(一种由上海交大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创立的古诗文吟诵流派)传人陈以鸿已年届九十,但他郑重提出“三不”要求——不要专车接送、不要招待吃饭、不要讲课费用。老派文人的“执拗”让杨先国很是感动。陈老先生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长期从事科技类专业书籍的编辑和翻译工作,虽说是典型的“理工科出身”,但他文史功底深厚,是上海市楹联学会、灯谜协会的老前辈,现在仍在为“唐调”的传承不遗余力。他这次讲课主题初定为“传统文学失传堪虞”,文言文、古诗词、对联等与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而会写作诗钟、赋文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让老人不禁心忧,也想借此机会给语文老师们讲一讲。

“语文老师的专业发展其实不只是教学技能的提高,而最根本、最迫切的是要提升自身的学养。”杨先国相信,这些“圈外人”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一定会给语文老师带来震动。

“我有一个心愿,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六一儿童节;我有一个心愿,给外婆买一副老花镜;我的心愿是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六一儿童节前夕,重庆市海棠溪小学、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重庆市迎龙小学等六所小学1200多名少年儿童在心愿卡上写下了自己的节日愿望。

在重庆南岸区海棠溪小学五年级四班“梦想课堂”的主题班会活动上,45名同学纷纷在心形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并通过分享心愿、放飞心愿的方式许下很简单却很真诚的小小心愿。

“希望给妈妈买一个生日蛋糕”是海棠溪小学五年级四班唐磊同学的心愿。“妈妈平时省吃俭用,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了我,我想给她买一个生日蛋糕,给她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龙俊丰同学“希望可以有一个信封和一张邮票”的心愿让大家感觉很好奇。家在外地的龙俊丰说,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一直在重庆打工,都是奶奶一直在照顾着他。后来自己被父母接到重庆,很少有时间回去看奶奶了,他的愿望是写一封信给奶奶。“我快小学毕业了,现在一切都好,你不用担心,好好照顾自己。”这是龙俊丰想在信里面写给奶奶的话。

海棠溪小学校长唐雅渝说,海棠溪小学将近90%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针对这个群体的普遍特点,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次“梦想课堂”主题班会活动是学校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写下心愿、分享心愿、放飞心愿等一系列环节,让少年儿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促进其快乐成长。

据悉,这也是重庆市南岸区委宣传部在全区开展的“微心愿V力量”梦想课堂圆梦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活动共征集了1200多名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孤残家庭儿童的“微心愿”,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组成志愿者,在六一儿童节前开展志愿服务互动活动,帮助这些少年儿童实现小小心愿,促其快乐成长。

6日,重庆首届中小学学生活动月活动,在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启动。学生们用跆拳道、武术、街舞等运动,展现了重庆市中小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沙坪坝区教委相关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据了解,举办活动月,是重庆市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探索、课程教学领域改革的新体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有利于集中展示全市学生活动的初步成效和“百姓身边好学校”的风采,有利于推动学生活动的普及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其中,每年5月为全重庆市中小学学生活动月,将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记者在树人景瑞小学现场看到,刚劲有力的棍术、挥舞自如的长拳、轻便灵活的长剑、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干净利落的五步拳、活泼轻快的武术 *** ……,学校的体育特色有声有色,校长李华对此表示,此举强健学生了学生体魄,提振了学生精神。同时,学校不仅在大课间积极开展武术活动,还将体育课程自主研发出“3+1”模式(3节体育常规课,1节武术课),让武术特色有了发展平台。

       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源的讨论中提过,艺术本质不能脱离艺术作品讨论,所以艺术本质要从艺术作品的本质中来。艺术只是在艺术作品当中才有艺术性,艺术在艺术作品才能显其本质。 [if!supportFootnotes][1][endif] 故我们要理解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即在这个艺术家那里艺术的本质被彰显了——我们可以从讨论他的艺术作品开始。而作为建筑家的安藤忠雄,无疑是当代最常被人提及的建筑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也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蕴含着他怎样的美学思想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中来管中窥豹一番。

       这正如霍米·巴巴认识到的那样,艺术作品不只是一个客体,它往往是一个过程。 (芭芭拉·波尔特, 2016)安藤发现“建筑的理想状态”,对他来讲就是建筑行为。建筑就是人工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现代与过去等诸多要素和人类社会多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在一座建筑中,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根植于风土及生活文化的,用人的五官感到的东西都一定强烈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安藤将之称为“记忆肉体化”——作为人,就应该站在自己的记忆之上,去想象、去思考。在这个广阔的世界当中,建筑会在你的心中扎下根来 (安藤忠雄, 2003) (安藤忠雄, 2018)而在海德格尔这里,他比喻作品之作品存在就在于建立世界并制造大地之争执。他认为,世界是非对象的东西,我们向来归属与它,同时又不断的怀疑它、误解它、抛弃它、又采纳它、找回它。而对大地的制造又将作品置回大地之中。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所以当世界一旦建立起来,它一定超升于大地,大地又总把世界扣留在其中。在安藤这里,建筑通过其自身的存在来展示了建筑形式所要承担的“责任”。 (安藤忠雄, 2003)如果已经融入某种风景和社会制度当中,再试图从这种和谐当中脱离出来的话,当然会引起摩擦和冲突。故安藤总结,建筑的原点,就是住宅问题、空间的光与影等美学问题,或者是都市空间、场所风土的问题。 (安藤忠雄, 2018)

       作为安藤建筑的原点,不得不提的便是他著名的住吉的长屋。住吉的长屋又被称为“忍耐的建筑”。 (安藤忠雄, 2012)他挑战的是:如何打造富于变化与深度的居家空间VS与狭小的土地相互矛盾的主题。 (安藤忠雄, 2010)以及现代人为了居住的便利而舍弃了个性,失去了与自然的连接。“住吉的长屋是正面宽2间(36米)、纵深长8间(144米)的混凝土厢式结构(盒子)。我将这个狭小的空间做三等分,外墙没有窗户,完全以清水混凝土覆盖,与喧闹的外界隔绝。中间的部分作为没有屋顶的中庭。如果要从一间房到另一间房,就必须先出门到外面……下雨时去卫生间还要打伞……长屋中没有冷暖气设备……冬冷夏热是理所应当的自然现象。中庭虽然小,但是这里既能照到阳光,也会有风吹进来。就是说在起到院子的作用同时,还汇集了日常的功能,是个可持续使用(sustainable)的空间。由于只利用自然资源就实现了这些功能,因此不会给环境增加负担。” (安藤忠雄, 2012)对于住户的抱怨,安藤激励到“振作起来,稍微坚持一下,和居住环境抗争把。理解‘忍耐’,承受‘不便’,这些是和整体幸福联系在一起的。” (安藤忠雄, 2012)建筑的大前提是讲求方便。由于“住吉的长屋”切断生活的动线,与追求舒适的现代建筑完全背道而驰,当时饱受批评。不过,正是因为这个中庭,在安藤看来就像心脏一般的存在,——将自然元素全部都由中庭进入,试图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一个大宇宙——让居住者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而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这是我在思索狭小的需求时,所想出来最大极限的答案。 (安藤忠雄, 2012)业主对住吉的长屋评价“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感受着四季的流转和光线的游移,我对这个屋子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有时抱怨、有时兴奋、有时需要应对很多挑战。但是我从没有对这些居住经验感到厌烦,我把这个露天的中庭视作一个心理专栏,他只需要你牺牲一点生活的舒适度。” (安藤忠雄, 2018)海德格尔曾指出,建筑的本质是供人栖居——被带向和平,始终处于自由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中。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一种保护。而让人栖居的建筑必定是“天、地、神、人”四方归一,否则,人即使住在房子里,也同样会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由此他提出“诗意的栖居”。这种栖居的境界就是要打破物的界限,使人的精神融入并自由穿梭。故此,海德格尔把“筑造”分为两类,一种是保养生长的筑造,一种是建立建筑的筑造。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2011)安藤的‘筑造’正是属于前一类。正如他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种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设计出的住宅,可以说就好比‘外壳’。竣工时所交付的房屋毕竟只是生活空间,之后要请住户自己考虑怎样布置、使用新家。所谓房子,最终要变成自己的家。我们的工作是设计阶段,但完成之后就要住户去边居住边完善。”有人这样总结,安藤大多数作品所寻求表现的核心是建筑与人的感觉的对话。他把自己设计的住宅看成可感知的设施,而非纯功能性的遮蔽物。 (王建国, 2008)关系到人们对居住真谛的理解问题时,安藤给出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 (安藤忠雄, 2010)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海德格尔, 1997)具体的来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基本概念:物——器具——作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物,我们这里要涉及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作品中的物因素就是构成作品的质料。而器具是介于作品与物之间的特殊存在。器具不是单纯的天然物,它根据用途、质料形式的不同规定了其有用性,即器具的器具存在。这种有用性又植根于器具的本质存在中,称为器具的可靠性。 (海德格尔, 1997)艺术作品不是展现器具的有用性,而是展现了器具可靠性。而这个形式质料的本源往往被其有用性遮蔽了。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但是当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这种开启,即解蔽。 (海德格尔, 1997)

       “钢筋混凝土:这些都是在当代任何地方拿得到最普通不过的材料。我的想法是,使用这些材料,创造一种在世界各地都找不到的独特空间。” (安藤忠雄, 以及其他人, 2018)安藤对建筑材质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坚持——现代的建筑一般多使用玻璃,但是我坚持混凝土建筑。刚劲混凝土只要有混凝土、水、沙石加上钢筋,就能随意创造形状,是象征现代的建筑工法。 (安藤忠雄, 2010)虽然混凝是土具备耐震、耐燃与耐久性的近代建材,但过去普遍认为这种素材根本不具美感,一直都被当做打底的材料,用在建筑物的基础架构上。而安藤忠雄坚持混凝土建筑,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一方面是美学上的企图,另一方面是在预算与建筑土地上要求最大空间,一体成型的清水混凝是最简单合算的解决之道。舍弃装饰,直接展现材料质感的美学,是初期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安藤追求以质朴的混凝土创造出朴素又充满力量的空间;一种借由墙壁围筑的空间感和外界射入的光线,就能道尽一切的赤裸建筑。要想实现这种建筑,在墙面上追求的是细致而非力道,是触感的平滑与柔和而非粗犷,这与传统混凝土展现给大众的印象是完全相反的。 (安藤忠雄, 2010)清水混凝土的特性就是“还没拆下模板前,不知成败”。时至今日安藤依旧时刻与混凝土作斗争,挑战材料极限的觉悟,也就是“想要灌出漂亮的清水混凝土”的意念,会直接表现在完成的混凝土上。 (安藤忠雄, 2010)安藤的混凝土常常被认为已达到了纤柔若丝的艺术效果。他的建筑结构的品质并不取决于混凝土混合搅拌本身,而是混凝土的浇捣成形的工作。安藤的混凝土既是一种结构概念,又是一种从不加装饰的概念。 (王建国, 2008)通过建筑去思考材料与形态之间的绝对平衡,认识到正是人类生产活动内在的冲突给生命力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形态。安藤往往把建筑表层的包装和外在修饰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是在混凝土表面留下浇灌打孔的痕迹。这种建筑构件就是结构构件,且直接暴露在外,不加油饰而保持其原色,对建筑原始材质的展示,将材料本身就是装饰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安藤建筑的名片。

       安藤忠雄认为,建筑物必须超越功能、逻辑、经济的角度去设计,为自己的存在做出一个证明,他的建筑物就是他的存在证明。建筑,并不是通过物质自身或者形式,而是让它作为一种记忆,在人们心中永远的存在下去。作为人们聚集、祈祷的场所,教堂建筑的设计工作,是一个用最纯粹的形态接近“永恒的建筑”的机会。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气息,并没有那种传统宗教抑制人类情感的元素,他更重视一种温柔且流动的意境,试图让宗教信徒从中获得解脱和慰藉。水之教堂坐落于北海道群山之中,教堂前有一个长90米,宽45米的水池,安藤忠雄做过精密计算,确保水面能表现出风吹过的痕迹。每年5到11月间,教堂正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落地窗会完全打开,使整个教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12月-翌年4月,白雪皑皑下教堂显得肃穆、宁静。教堂对着水面敞开时,十分寒冷。但是安藤说“这幅景象多么美!美比功能更重要。” (安藤忠雄 ,2018)光之教堂位于茨木市的居民区中,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展现出一种苦行僧式的朴素感。它只有一个箱子一样的建筑主体——礼拜堂。安藤将一面混凝土墙斜插入箱子中,里面的祈祷空间和外界间置入一个缓冲空间,人们进入礼拜堂后,外界光亮退却,只剩下低矮的讲坛和杉木板的简陋的长椅,最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空隙。室内毫无照明,刻意保持昏暗,随着阳光的角度,教堂内十字架光影随之移动变形,自然形成一个静谧、超越的空间。 (安藤忠雄, 2018) 安藤说:建筑的关键是,能否让进入其中的人,长时间地铭记于心。我想创造的建筑,不仅是美,还要能震动人心,与灵魂对话。” (安藤忠雄, 2012)在安藤看来,建筑是一种特殊装置,它能与自然取得和谐统一,使人直观的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力。建筑物虽然是固定的,但是他引入的四季变化、气象万千,从而表现出生命的繁盛,生命力渗透其中。

       海德格尔要求人们从存在的思考角度,以存在者存在的本身思考,撇开事物分本质因素,让现象的本质自己体现出来,意识实际会蒙蔽现象的真实状况。海德格尔把建筑看作是万物归属的领域,建筑的意义就是在于“提供了场所的物”。 (芭芭拉·波尔特, 2016)诺伯格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运用在建筑理论中,他认为现代城市最大的危机是越来越图案化、功能化的城市环境没有适居性。他强调建筑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存在的立足点,让它一个区域的特质有空间导向性和辨识性,建筑赋予世界空间感并让其显现。 (安藤忠雄, 2003)很显然,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场所中,而建筑与场所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这里包含着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是场所、场所精神、存在空间。 (陆志瑛, 2008年)人们对于建筑的感知是建立在理性、感性或情感经验下的。对建筑引起的共鸣、体验,是情感经验和记忆所引发的。建筑也是一段记忆,要在考虑周围环境、地球环境以及历史的同时,去思考建筑物可以表现出什么含义。

       对此,安藤忠雄提出建筑的责任——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独特产物。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 (安藤忠雄, 2010)他举了自己的两个作品为例。一个是住吉的长屋中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请随混凝土墙面——表现了在高度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中,决定在此落地生根并与其对抗的个人意志。另一个是表参道之丘”在尊重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物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以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楼板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都市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 (安藤忠雄, 2010)一是住宅,一是商场,这两个建筑物的使用目的虽然有差异,但都采用了面向内测的这种内向性的空间结构,可以说是对都市采取防御姿态的表现。

       在安藤看来,像光、风、水这样的自然要素只有当它们从外部自然界中汲取出来,并引入建筑内部时,才具有意义。片断的自然要素可以让人管中窥豹,一叶知秋,联想到整个自然界的存在,而同时,建筑本身却丝毫未受影响。建筑甚至可能经历了很多次的增建改建,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建筑材料、还有工艺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是里面有一种东西始终存在——即是自由。他举了桂离宫增建的例子,称其就是自由和自由碰撞后的产物——所以在桂离宫看到的那种美,并不是“美的统一”而是“自由的统一”。 (安藤忠雄, 2018),他本人断言:“如果没有自由的话,我们的世界观是无法扩展的。 (安藤忠雄, 2018)”而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言:让存在,即自由,本身就是展开着的。“真理的本质,即自由的本质显示自身为进入存在者之被解蔽状态的展开” (海德格尔,2011)。

书 目

安藤忠雄

2003 安藤忠雄论建筑 [翻译] 白林 无出版地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 2012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历书 [翻译] 褚炫初 和 王筱玲 无出版地 : 联经出版社, 2012

— 2012 边走边思考-安藤忠雄的建筑人生 [翻译] 周淳 无出版地 : 中信出版社, 2012

安藤忠雄 和 Lens 2018 安藤忠雄 ——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无出版地 : 中信出版社, 2018

安藤忠雄 2010 建筑家安藤忠雄 [翻译] 龙国英 无出版地 : 中信出版社, 2010

芭芭拉·波尔特 2016 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 [翻译] 章辉 无出版地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海德格尔 2011 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 无出版地 :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1

— 1997 艺术作品的本源 [翻译] 孙周兴 林中路 无出版地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页20

—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翻译] 孙周兴 林中路 无出版地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

— 筑居思

陆志瑛 2008年 城市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山西建筑 2008年年, 卷 34卷, 页54-55

王建国 2008 当代日本杰出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 2008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此处是从王德峰老师课堂笔记中有关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部分,概括而来。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同上。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同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46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8
下一篇 2023-08-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