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如何推动移动生产力进步?

中国该如何推动移动生产力进步?,第1张

假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李易先生的大作《移动的力量》通读了一遍,有点意犹未尽之感。尤其文中对于各种新技术,以及新技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未来新技术将在我们身边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举了N多现实中的案例帮忙理解,真是脑洞开了的赶脚。
比如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工业40”、“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也有工科男专利的“ARM架构”、“机器人深度学习”、“无线电波式充电”、“无线充电的A4WP标准”等等
关于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更进一步,文中说到桌面互联网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主要连接的是信息、商业和关系;但移动互联网由于突破地域限制,随时随刻的特点,其产生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将是连接一切,包括把“稻田、橡胶树、生猪、鱼塘……汽车、轮船、甚至心脏起搏器和假肢等,统统移动互联起来……”。
文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移动互联意义及影响诠释,所谓“移动改变生活”现在确实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已经改变了我们购物、信息获取和社交的方式等等。可是这远远不够,真正的革命性技术改变生活只是开始,关键在我们的生产领域是否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也就是所谓上述中提到的物联网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生产领域得到深化的使用才能切切试试提高生产率,也才能对我们经济、社会、国家等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而言,移动互联网将在以下4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行业变得越来越模糊,过去基于传统产业有很多分工,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现有的很多分工界限会被打破。
2、 行业内部传统的业务模式也发生重构。比如Uber、滴滴打车对于出租行业的重构。
3、 分散化和个性化生产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C2B的时代将会来临。
4、 社会的资源流动和组织形态可能发生改变。
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形态的再平衡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产业内部的商业模式乃至人类社会的分工和组织构成都产生了或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李易先生将这种即将到来改变成为“移动生产力”。
因此,所谓“移动生产力”就是在任何状态总的人,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将形态各异的只能机器进行连接,从而产生海量的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QI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接触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磁共振原理,无需接触,范围充电。 (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在此之前,无线充电技术,一直只和智能手机、小尺寸平板等“小”移动设备有关。不过,无线充电三大阵营之一的A4WP(“无线充电联盟”)日前宣布,其技术标准已经升级,所支持的充电功率增加到50瓦,这意味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大功率设备,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2014年2月,电脑厂商戴尔加盟了A4WP阵营,当时,阵营相关高层就表示,将会对技术进行升级,支持戴尔等电脑厂商的超极本进行无线充电。市面上的传统笔记本电脑,大部分电源功率超过了50瓦,不过超极本使用了因特尔的低功耗处理器,将成为第一批用上无线充电的笔记本电脑。目前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国外专家预测未来:无线充电最终会像WiFi一样无处不在,十年内将成为市场主流。该技术显而易见的用途是便携式设备,但其潜在用途远不止如此。例如,它还可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停车位、信号灯乃至公路沿线都可设置发射器。汽车充电需消耗大量电能。未来的场景可能是车主将车开到停车位,掏出手机购买一些电量。咖啡厅或机场也可提供收费充电服务。
经过实验证明,无线充电技术没有危及人的健康及安全,至少为消费设备充电时产生的磁场不会影响身体。无线充电还有另一方面智能化表现: 一旦检测到接收对象并非所需设备,例如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电动汽车,设备将会切断电源或提醒用户。

其中奥迪的无线充电技术方案主要是针对 传输过程中效率流失 的问题,该方案通过一种 可升降的无线充电系统 ,使得电缆端的发射线圈更靠近电动汽车底部的接收线圈,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宝马与奔驰合作研发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经过了测试,并应用到了宝马i8车系上。至于沃尔沃则已经完成了电动汽车车载无线充电 系统测试 ,据说整个充电过程用时3个小时都不到。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相对较成熟,目前在国外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投入使用,2014年韩国铺设了一条长达12公里的无线充电路段,车辆行驶在路上 可边开车边充电 。
工作原理
利用物理学的“共振”原理——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

1输电线中的电能传入用铜制造的天线中。

2天线以10兆赫的频率振动,产生电磁波。

3天线发出的能量传播到2米(65英尺)外。

4同样以10兆赫的频率震动的膝上型电脑接收到电流,能量充入设备中。

5没有转换成膝上型电脑的能量不会被天线重新吸收。不能产生10兆赫共振的人和其他物体不会对它产生干扰。

主要特点
1、从理论上说,这一系统对处在充电场的人完全无害,因为 电量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 。但对于这种无线充电 技术 ,很多人可能产生担忧,就像当初对Wi-Fi和 手机天线 杆一样。

2、富士通的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 共振 。富士通表示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 芯片 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 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

市场需求

1、随着iPhone、iPad等对电量充满“饥渴”的设备迅速兴起,研发无线充电等突破性充电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富士通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技术将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2、当前的很多无线充电系统依靠线圈之间的 电磁感应 ,这种方式工作距离太短,设备需要放置在充电座上,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电量。

技术尚不成熟
1能源损失太大和磁电感应 转换效率较低 。

2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的 远距离传输 和电磁 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等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

在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继江看来,和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技术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可以解决充电桩建设中的选址难、费用高、周期长等问题。
“现在要建充电桩,在人口密集的核心区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地块。而无线充电可以分散建设,不需要专门征地,建设周期也大幅缩短,可以大量分散建设。而对于电动车来说,不需要配置大容量的电池,因为可以让它在其行驶路线上在线补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54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 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