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分析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分析,第1张

[摘 要] 从农产品流通体制由统购统销向市场化改革演变历程的考察看,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历史性演变经过了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起步阶段、转型期农产品物流市场化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主的自由流通等阶段,其发展脉络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某些特殊条件是一致的,模式的每一次演变也都带着中国经济改革的烙印。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 模式 演进
近年来,国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逐渐兴起,且较为深入、广泛,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着眼于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特征,发展的重要性、系统性,以及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等问题, [1] 而从经济史的角度,系统地对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进程及其成因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经济史考察,探究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演进路径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物流的起步阶段(1949~1978年)
(一)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农产品物流模式(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存在着多种不同性质的商业,包括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集体的合作社商业、个体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这一时期,因长期的战乱使得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受到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鲜活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十分尖锐,投机活动也十分猖獗,政府掌握的农产品有限,导致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并推动了物价的全面上涨。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供给,国家采取了自由购销和市场调节结合的流通体系和价格制度,制定和实施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等一系列的经济方针和政策,促进这五种不同性质商业的存在与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52年底,全国性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由15家增加到28家,国营商店达33282家,比1950年增加了3倍,商店职工人数达53万人;国营商业的商品批发额达到全国商品批发总额的60%,商品零售额达到全国商品零售额的344%,并且掌握着粮食、棉花、煤炭、纱布、食油、食盐以及其他重要商品的供应,确立了国营商业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全国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到35096个,社员达15亿人,零售额达50亿元,比1949年增长5倍,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67%上升到238%;私营商业得到迅速恢复发展,1952年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28万户,从业人员增加了14万人,商品零售额增加了191亿元,但其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却从755%下降到了572%。 [2] 在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处在恢复建设阶段。当时,铁路是由铁道部实行统一管理和直接经营,公路、水运由交通部进行管理,航空由民用航空局管理。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229万公里,公路里程1267万公里,内河航道95万公里、民航航线131万公里。 [3] 在基础设施差、输送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实施铁路干线农产品运输的集体汇编、图上作业等物流技术,加快了农产品运输速度,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和运输费用开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
很显然,这个时期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流向、规模及分布都发生了变化,国营农产品经营机构加入到物流主体的行列,并逐渐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城市新增人口以及工矿企业的农产品需求扩大是农产品物流变化压力的主要来源,顺应建国初期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大力发展工业建设的基本制度要求,由政府推动的农产品物流制度的改变就成为理所当然。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型农产品物流模式(1953~1978年)
当时我国尚未引入物流整体的概念,更没有现代物流的概念,只有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等与物流相关的行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计划管理之下,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保证指令性分配计划的实现:一是计划收购。农产品生产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生产;各种重要的农副产品销售试行按经济区域统购统销或者派购限销的办法。1953年11月国家对粮食、油料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9月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统销,随后对生猪、鲜蛋、烟叶、皮革及中药材等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和统一收购,涉及品种多达180多种; [4] 交易价格是由行政力量决定的,即商品严格按照三级批发流通体系实行单渠道的流通,以国营和合作商业为代表的公有制商业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主体,实行指令性或者指导性价格;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严禁长途贩运,小商小贩、手工业和服务业全部并入集体。二是计划供应。农产品物流主要是为农产品的计划调拨服务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分属于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邮电局、外贸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等,各主体之间有严格的地域、系统和等级的划分;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运输、配送等,均完全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商流环节众多。
这一时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197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517万公里,公路里程8902万公里,内河航道1360万公里,民航航线1489万公里; [5] 在仓储设施方面,一些农资公司和国营商业流通部门建立了数量不多的运输车队,粮食收购部门建立了一些功能单一的粮库。此外,为了节省流通领域的费用,政府还根据农产品产销情况和交通条件,科学划分经济区域,在一部分农产品产销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物资储运点,建立合理库存,编制并不断修改主要物资的合理流向图,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以及发展联运。从1956年3月开始,在全国主要交通干线试行10个品种的粮食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由此规定农产品产销区及其流向和流动范围,借以限制和清除过远、对流、重复等不合理运输,以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63年开始,国家提出“集中统一、全面管理、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6] ,物资部门对中转供销仓库实行统一管理,主要农产品的物流活动基本上由各级物资储运公司和商业储运公司承担。物资储运公司根据“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按国家标准向用货单位收取一次性管理费用(无论中转的次数多少),而物资系统内部调拨物资则不收取管理费,但由于各物流主体相互之间难以互通,物流设施重复建设严重,社会物资库存量不断上升。物资周转缓慢,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
可以说,这个时期我国农产品物流基本上是由国家主导的,资源分配和组织供应是按行政区进行的,物流环节相互割裂,系统性差;物流活动仅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物流的经济效益目标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二、转型经济时期农产品物流市场化的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1年)
这一时期,计划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己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外部力量冲击和内部因素发育的过程中,中国加快了流通体制改革,开始出现计划型物流模式向市场配置型物流模式的转型。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以及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差异,决定了这一阶段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多样化。
(一)集贸市场主导型物流模式(1978~1984年)
此时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开始从单一的国营模式向“三多一少”模式转型。所谓“三多一少”是指“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的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目标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显著变化是农产品购销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改革。首先是国家逐步取消对主要农产品产量和播种面积的指令性计划指标,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除棉花外,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副产品在完成政府计划收购任务以后,都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其次是恢复和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向市场开放过渡。随着集贸市场的发展,市场交易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主体并存的结构,继而出现了多条通路运行的状态,改变了农产品物流的竞争环境。此外,由于政策放宽和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产量在这一时期迅速提高。据统计,从1979年到1983年,我国农贸市场成交金额增加了1倍,农贸市场粮食成交量由1978年的25亿公斤提高到1983年的915亿公斤。到1984年,在农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额中,按国家计划牌价收购的比例由847%下降到294%,而市场出售的比例则由153%上升到606%。 [7] 农产品上市流通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差异,诱发了农产品贩运和流通,形成了一批集贸市场,并随之出现数量有限的专业户,从而奠定了农产品物流的市场基础。
这个时期,我国引入了“物流”的概念,并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但在不同的产品领域应用的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由市场调节的农产品应用物流原理较早且较充分,而由政府控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则应用较少。同时这个时期的物流业已开始从系统运作的角度考虑如何通过打破部门、地区之间的界限,使物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运用系统理论对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进行优化,拓宽物流通路,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农产品物流已经开始注重系统运作,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还没有出现。
(二)批发市场主导型物流模式(1985~1991年)
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展开。对粮食、棉花、食油等由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在形式上取消统购统销制,改为合同收购(后来又改为国家定购),其定购基数、价格由国家计划决定,以保证城市居民的需要;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逐步走向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和市场调节。
随着农产品生产量和品种的迅速增加,产销区域范围的扩大,国营和合作社经济逐渐退出了农产品流通领域,而小规模的集贸市场又无法组织和分销大规模农产品的异地交易。为了解决各类区域性、小规模集贸市场面临全国性农产品大流通的问题和困难,各地纷纷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由1986年的892个增加到1991年的1509个 [8] ,并且涌现了像深圳布吉、北京大钟寺、山东寿光等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产地批发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销地批发市场也日渐兴起。如此一来,自由产销的新兴批发市场逐渐取代了国营、合作社商业的传统封闭式批发网络而成为主要物流通道,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拉开了农产品物流市场化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到199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78万公里,公路里程10411万公里,内河航道1097万公里,民航航线5591万公里。 [5] 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建设粮食立体自动仓库,农产品运输出现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和联合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这些变化使农产品物流的服务性与逐利性结合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大大增加,有利于在市场取向的制度环境下充分实现农产品物流的基本价值。可以说,制度环境的改变是决定农产品物流制度变迁轨迹和边界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农产品物流尚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完全消除计划型物流模式的痕迹,处于计划与市场转型时期:一是国家对农产品物流的调控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同时并存,在管理上比较混乱,国家和企业对农产品物流都存在一个重新认识和探讨的过程;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开始显现,但规模比较小,社会效益不突出;三是一方面强调商品流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仍对某些重要物资与商品的市场价格保持控制。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农产品物流是多头的、无序的,原来的农产品物流,特别是粮食物流定式被打破,新的物流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三、市场经济时期农产品物流的迅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自1992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系列改革措施也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物流模式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进一步转变。这一时期,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信息化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建设,提升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及专业化服务水平。
(一)契约型物流主导模式(1992~1997年)
1992年开始,中国农村改革进入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阶段。传统的农产品物流,特别是粮食统销物流的定式被打破,从1993年起,实现了从计划定价(合同定购部分)和市场定价(合同外自由销售)的双轨制向市场单轨制的转变。随后,国家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加工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向农民收购农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零售商销售,“农户+加工企业”契约型物流模式十分活跃。此后,“农户+运销企业”、“公司+农户+保险”、“公司+合作社”等物流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农产品物流的角度来看,通过龙头企业进行初级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由于龙头企业有更充分的市场信息和更多的技术信息,它也可以对农户的生产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此对农户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大有帮助。此外,这一时期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到199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66万公里,公路里程12264万公里,内河航道1098万公里,民航航线1425万公里。 [5]
(二)第三方物流主导型模式(1998年至今)
1998年,国家进行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① 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对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并不完善。为了进一步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改革的步伐:一是明确国家扶持的粮食品种按保护价收购,推动种植结构调整。二是加大投资力度,1998~2003年累计新建商业冷藏库2522万吨、粮食仓库1085万平方米,并配备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 [9] 全国冷藏仓储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长江沿线各个支线港口的冷藏设施和冷库库容正在不断增加。同时,加强对旧仓房的改造,提高农产品储运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农产品物流作业衔接、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通过东北、长江、西南、京津四大走廊建设,到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4万公里,公路里程33452万公里,内河航道1233万公里,民航航线19985万公里, [10] 实现了公铁、水铁运输方式一体化。此外,针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的运输问题,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绿色通道”实施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流通,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四是对过去的运输公司或者仓储公司通过改组改制,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使资源发挥的效率。五是在继续推广深加工、精加工的基础上,加大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同时,也做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此同时,一些先进的物流概念和做法开始被逐步接受,突破了企业单一以实物移动为主体的物流模式,而向产、购、销、加工、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转变。
四、协同型农产品物流是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发展之路
在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批发市场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连锁超市主导型物流模式等颇具中国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组织形式,这些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市场供给上,为大中城市提供了50%~70%的鲜活农产品,解决了我国农村众多小生产农户的产品出路;二是在市场需求上,解决了全国城乡众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问题;三是提供了城乡对接、交易成本最低的渠道;四是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力和城市就业人口,缓解了中国最严重的就业压力难题,增加了最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五是增加了政府税收收入。
但我国农产品物流平均交易规模小、功能单一、基础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98%以上基本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管理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农产品物流应有的市场功能得不到体现,而且还抑制了新的市场流通体系的孕育,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的协同型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将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散的农产品物流实体,通过“竞争—合作—协调”自组织运行机制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工作,以完成任何单一物流实体不能完成或虽能完成但不经济的任务,从而实现总体效果优于各个单独效果之和。如此定位,是基于以下因素的考虑:一是协同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合乎市场经济理论和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的历史逻辑;二是顺应全球化国际竞争趋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发展的要求;四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农产品协同商务的开展提供支持手段。
针对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需求,基于产业分工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模式,笔者认为运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协同理念,建立基于批发市场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为辅助的协同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在生产服务层上,能够有效引导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在流通服务层上,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解决经济过剩条件下的需求不畅问题;在消费服务层上,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改善购物环境,降低物流成本。

考虑到大棚面积有200亩,在种植管理上需要不少人工,可以考虑直接建设成智能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作为反季节作物种植的必备建筑物,广泛应用于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种植中。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山东寿光等地区的温室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鸟q换炮,成为了智能温室。智能温室大棚因其结构轻便,造价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短、应用范围广泛等原因,农业种植、育种育苗、科研实验等方面都有其身影,用于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小镇、休闲观光产业园的建造。

一、设计规划

为了提升设计方案的落地可执行性,通常由设计方和使用方共同来完成。设计方一般是有设计资质的专业机构,根据使用方的应用目的、建设场地环境、当地气象历史数据、建设预算、地质情况、土壤成分、后期管理使用人员等需求,因地制宜。

温室设计

关于整体布局、采用类型、跨度、间隔和开间尺寸等数据方面的设计,应考虑到结构、机械、覆盖与支撑材料、通风、增温、内外排水,以及环境控制系统,也就是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多种因素,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种植作物类型,根据结构框架设计特点归纳:

①、结构布局。由于国内特殊的地理环境,通常南北栋建筑的太阳直射光更佳,平均日总量透过率最高。宜采用主向阳面的屋面,其光照总量要比采用对称向北屋面大大增加。同时为埋件结构件需求,应低于室外地面05米。

②、覆盖材料。玻璃作为非晶非金属的材料,透光率高,用于建设温室大棚,其透光率衰减少,定期维护清理,使用周期长,是较为理想的温室覆盖材料。

③、通风问题。为了通风以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确定温室开窗的朝向。以当地季风的风向为依据,选择在温室的对应方向留下天窗,即某地风向为东南,天窗位置应在温室的北侧。

④、遮阳系统。由于玻璃温室的特殊性,其遮阳系统多采用遮阳网之类的设备,在顶面上需留下安装遮阳网等设备的接口,同时最好与顶面天窗有01米的距离,便于遮阳的同时还能开启天窗通风。

⑤、温控功能。温控的实现根据季节不同,夏季以降温为主要需求,可采用高压喷雾等方式降温问题。冬季实现增温的装备类型较多,如热风机、采暖机、保温帘等。根据应用的便捷性,需留下对应安装应用的位置。

⑥、灌溉排水。由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有一定差异,且使用方存在轮换种植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并没有具体规律可循。因此智能温室大棚的灌溉问题宜采用喷灌方式,可接入水肥一体机。

二、建设阶段

完成场地平整、独立基础、圈梁、挡水墙、水帘用蓄水池等土建建设。进行下一步安装工作,有主体骨架的安装、系统安装、现场装配覆盖材料安装等。宜由专业的安装建设队伍进行安装,同时需要现场和业主沟通交流好细节问题。

大棚建设

三、系统安装

这一部分指的是移动苗床、种植支架、种植槽、基质袋、配电安装等,以及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相关硬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智能温室设施

重点说明下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主要硬件设备有: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PH值传感器、土壤电导率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等采集类终端,智能电磁阀等控制终端和、智能开关柜等设备。采集终端设备除土壤采集设备外,多采用壁挂式安装,用螺丝固定在监测点即可;土壤类采集设备需要插入到种植土壤中;智能控制柜是手动管理玻璃温室的设备,宜安装在显眼且距地面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各类设备的数量至少需要一个,根据玻璃温室的面积以及划分的种植区域多少,数量随之增加。

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硬件设备

安装完成后,依次将各采集、控制、控制柜等设备接入到管理云平台上,将对应的采集终端与控制终端一一绑定,举例: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与天窗系统的电机、采暖机、通风机等温控设备绑定,并设定运行逻辑,即当传感器采集到室内空气过高时,开启天窗、通风机,室温降到某一数值时关闭天窗等设备,若温度再降到某一数值时则开启采暖机等增温设备,具体数值根据种植作物生长所需而定。同理,光照度传感器与人工补光灯、遮阳系统、土壤温湿度、土壤PH值等采集土壤数据的传感器与控制水肥一体机的智能阀门等。

设备安装

关于智能温室大棚在云平台上设定的逻辑管理规则,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电脑端上进行修改,即时生效。同时可根据传感器的采集数据、智能阀门的电池/电压/信号等数据,设置自动报警,一旦达到报警条件,云平台自动向绑定接收信息的管理者,推送短信、微信、云平台信息、拨打电话等方式示警。

智能温室控制云平台

总的来说,建设玻璃温室的框架难度并不大,与传统温室的建设区别不大,而实现温室智能化管理的重点在于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应用,根据种植经验,指导云平台管理策略与方案,才能发挥出现现代化智能温室的最大功效,实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

智能温室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商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商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商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商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代理、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商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二是要素保障。建设大型市场集群,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要借鉴武汉汉口北商贸枢纽区的做法,以园区的方式、价格为大型商品市场集群项目供用地。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为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三是机制保障。首先要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将商业网点规划纳人城市总体规划,保证其严肃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规划部门在制定地块详规是要征询商务部门的意见等机制。其次要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要组织专门班子,开放“绿色通道”,为项目开工、开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加大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强 财税 扶持。各地要安排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积极支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要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在市场试营业期给予税费减免。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搭建商品交易市场金融合作与资本运营平台,拓展商品交易市场融资渠道,构建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市场经营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在市场增设服务网点,推动yhk、电子支付业务等在市场的应用,为市场经营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大省、商品市场建设强省,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引人注目。3月13日至16日,谢建辉厅长、吴宜彪副厅长率有关处室及部分市州商务局负责同志一行,赴山东临沂、潍坊两地学习调研, 拜访 了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实地考察了临沂立晨物流有限公司、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潍坊市食品谷、潍坊百货集团物流配送中心、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企业和项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总体情况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流通强省,经济总量大,市场体系完善,特别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20xx年,山东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75万亿元。20xx年青岛、济南、烟台、临沂、潍坊、淄博六市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其中青岛、济南突破2016亿元。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54万个,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达到783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555个,交易额达162万亿元。流通业增加值、吸纳就业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均居第三产业首位。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山东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注重主体培育、载体建设和 商业模式 创新,布局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正在进入一个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新时期,临沂、潍坊等地市场建设发展理念之新、创新意识之强、市场与政府作用协调之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 专业化程度高。在考察中,我们不仅惊异于山东市场数量的庞大,更感叹其极高的市场专业化程度,尤其是有“中国市场名城”美誉的临沂。有别于常见的综合性交易市场,在临沂,大到建材、家电、机械设备,小到铅笔、袜子、胶带,都设有专门的批发交易市场。各种专业市场分门别类,接踵林立,形成庞大的市场群,由此带来的集聚效应为临沂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效果。目前临沂市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01个,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20多个国家(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和地区,20xx年临沂商城实现商品交易额1772亿元。商城经营产品多达6万个品牌,涵盖小商品、五金、建材、板材、园林机械、劳保用品等27大类,基本覆盖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门类。

2 市场化程度高。在建设市场的过程中不少同志常常感慨政府部门不知该如何定位,面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山东省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各地在市场建设上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原则,其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临沂商城、潍坊市食品谷、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等大型项目,政府不直接投资,只在用地、交通、环境等方面加以规划,前三年大幅让利,地方税收和规费基本都返还给企业,大力招商引入民营资本建设市场。而市场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营都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政府仅仅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被临沂市民所津津乐道的“五先五后”的临沂经验,则更具体的诠释了临沂市场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这“五先五后”即:一是先成市后建场。即在传统集贸市场或群众自发形成市场的地方建市场。二是先繁荣后规范。市场开业之初,允许业户“先上车后买票”,经营一段时间再办理手续,并逐步规范其经营行为,以市养市。三是先综合后分离。将市场内具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品,从原来的市场中分离出来,新建专业市场。四是先分散后集中。把分散在各处、经营户较多、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行业集中起来新建市场,依此方式先后建起了日化、副食品、汽车零配件、建材等批发交易区。五是先简易后提高。根据需要和市场繁荣的程度以及经营者的承受能力,逐步向建设高档次市场的方向发展。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带来了商业繁荣和市场兴盛,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市场的公益性和政府的调控手段,如何在二者之间达成平衡,这也是我们所共同面对和需要破解的新课题。

3 集约化程度高。在项目建设上注重规模效益,重视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发展。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潍坊市食品谷、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都摒弃了传统项目的单一功能,而是形成集展示、交易、加工、仓储、配送、办公以及生活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集聚的超大型园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即是寿光市政府进行产业整合的工程,园区占地总面积就高达3000亩,总投资达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可以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个人才岗位。园区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项目的建设,推动寿光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寿光蔬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寿光形成一个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效应,极大的推动寿光的经济发展。而这种复合型、多功能大型园区的建设,既实现了产业集聚,带动上下游产业互通联动;又形成了规模效应,多个业态组团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值更高。

4 配套化程度高。物流配套是商品市场发展的依托。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其农产品物流水平很高。20xx年,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52459亿元。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50多万吨冷库、140家冷链物流企业,低温储运能力超过400多万吨,占全国的455%。果菜、肉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9%、16%和13%左右。强大的物流能力支撑农产品市场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的市场又为物流企业带来货源,促进物流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流通效率,实现互惠双赢。同时,山东也非常注重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市场。注重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市场管理信息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鼓励和支持专业市场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自建平台等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如潍坊家政服务中心,就通过搭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综合性民生服务平台,整合商户,构建网络,可以实现线上订货,线下配送,服务对象涵盖各行各业,真正实现惠民、便民。

二、 湖南与山东的差距

应当看到,尽管目前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尚处在起步阶段,大项目不多,发展方向不明,自然禀赋条件和规模成本效益都面临诸多压力,但理念、思路上的差距是最主要的。

1 思想观念上有差距。与山东相比,我省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对商贸物流、市场流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只注重生产,而忽视流通的传统观念急待转变。没有流通市场和商贸物流的发展,我省的经济发展就难以摆脱“土货难出、外货难进”的尴尬局面。没有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的带动,我省的农业生产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规模提升。根据测算,流通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13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03个百分点,并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正得益于以流通促生产的总体战略;得益于以潍坊、临沂以及聊城三大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骨干,各地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为补充,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产地+集散”批发市场集群;得益于现代化、高效率、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建设。正是受益于市场流通带动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政府让利、工业让地、社会让路的市场优先发展、商贸放水养鱼、流通带动产业的经济模式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和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

2 整体规划上有差距。山东各地都非常注重规划的引导作用。在临沂我们专程参观了临沂城市规划展,大到城市总体功能分区,小到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临沂市都聘请专家团队经过科学论证,制定了完整的规划蓝图。临沂市还专门把商务主管部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建立商贸流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机制。采取规划约束下严格配套建设、政府部门购买、产权置换、租金补贴等多种措施,落实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10%的政策规定。政府部门严格按照规划,按进度扎实推进,从而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项目冲突。而我省目前还没有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也缺乏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更谈不上商品市场网点规划商务部门一票否决制。

3 政策引导上有差距。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xx19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在用地、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商贸流通用地比例。城市改造建设中应优先配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卖场等商业设施,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设施,各级政府应重点支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对待。“十二五”时期,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按30%的规模,专项用于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总部设在山东省的跨区域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可申请实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同时,山东省狠抓政策落实,并进行专项督察。以名成集团建设的中国食品谷•中凯冷链物流园项目为例,潍坊市政府虽然没有直接投资,但以28万/亩的略高于工业用地的价格向名成集团转让土地1120亩,同时承诺三年之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全额返还。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吸引名成集团为潍坊带来直接投资4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拥有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60万吨容量冷库群的综合性、现代化、一站式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我省在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上,尚有待加强。

4 骨干企业培植上有差距。山东省非常重视培植骨干企业,并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目前山东全省有销售额过50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53家,过百亿的6家,11家企业入选全国连锁百强。山东一方面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作、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优势,以资产、品牌、管理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业态相同、商圈相叠、实力相近的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临沂市,我们了解到,临沂商城之所以得以兴旺,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临沂本地发达的第三方物流的支持。临沂市政府通过扶植立晨、荣庆、金兰、天源等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临沂物流业发展,降低了物流成本,使临沂成为囊括鲁南苏北、辐射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包括济南在内的周边城市货物都要到临沂集散周转,极大的带动了整个临沂市的流通业发展。仅临沂立晨物流有限公司一家,就可以调用运输车辆2016余辆,形成了覆盖全国23个省份的运输网络,并拥有仓储总面积2489万平方米,总量在山东省位居前列,年运输货物总价值超千亿元。而我省在骨干企业的培植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5 市场建设上有差距。山东省现有商品交易市场783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555个,经营面积3650万平方米,摊位总数384万个。20xx年山东省对全省2016家商品市场进行实地调查,仅这2016个市场就完成商品交易额162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7424亿元。而我省现有商品交易市场258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90个,经营面积1651万平方米,摊位总数562万个,年交易额25735亿元。从这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省在市场数量、市场规模以及年交易额上的差距。而山东商品交易市场的专业化细分以及市场集聚布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临沂市中心城区就集聚了101家专业批发市场,以西郊批发市场为中心,中心集聚倾向明显。这种专业细分和市场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临沂商品交易市场一年的商品交易额就高达1772亿元,达到我省全年市场交易额的689%。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 几点建议

1 坚持做好整体规划。临沂市的发展经验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做好规划,把商务主管部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建立商贸流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机制。而我省的流通产业要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整体规划。我们要认真调研,根据我省省情,紧扣我省商贸流通实际和发展趋势,紧紧依靠基层和企业的创造性,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科学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湘菜、湘酒、居民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城建、规划、国土、发改等部门加强沟通交流,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尤其是要推进商贸流通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同步。

2 高位推动,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成立高层次现代流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流通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对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进行目标考核。按照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人员和经费保障。

3 做好典型示范,抓好项目带动。近年来,通过我们积极争取,我省先后被列为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项目试点省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省份、屠宰厂(场)标准化改造试点省份、品牌促进体系建设示范省试点项目、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份。长沙市被列入现代服务业建设试点和中小商贸服务平台项目试点,娄底市被列入再生资源试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些试点机会,以项目为抓手,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在农产品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等方面打造亮点,形成突破,做好典型示范,带动全省商贸流通大发展。

4 集中政策重点推进。各个内贸处室加强联动,认真梳理近年国家和省里一系列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集中政策投放到优势项目上,并加强督查,确保落实。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加强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培植区域性辐射企业,扶植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骨干市场。

5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商业巨头落户湖南投资创业。培育发展步步高、友阿集团、万商红、大汉物流、快乐购、湖南国药、老百姓、长沙马王堆、红星集团、万容科技等20家年销售额过100亿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大力支持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微商贸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的作用。三是着力打造商贸流通企业品牌。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品牌企业,在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物流业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鼓励“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流通企业培育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品牌营销。为湖南产品做好市场开拓,精心组织实施 “名品进名店”和“湘品出湘”工作,打造湖南特色产品品牌。

6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瞄准前沿、高位起步、多点支持、高效运营,创新流通方式,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扶植一批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加速信息互通。推进平台服务商、在线销售商、配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高效合作。大力提倡网络诚信,建立网商信用档案。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和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企业,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市。

7加强市场配套建设。推动商品市场整合、升级、改造。构筑涵盖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展示展销、旅游购物、金融服务、价格引导等功能的综合性交易市场。加强市场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改造升级一批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辐射广、服务优的骨干市场。
关于商品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篇3
一、我市商品市场的现状

1、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经营门类齐全,品位不断提升

全市现有商品市场337个,建筑面积207平方米,分别比XX年增长10%和109%。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7个,专业批发市场27个,农贸市场41个,综合性市场242个。芦淞服饰市场群更是由1989年的1个市场发展到1995年十几个市场再到XX年的43个市场,建筑面积从1989年的4800平方米猛增到735平方米;商品市场档次逐年提高,芦淞服饰市场由最初的地摊式市场到鸟笼式市场再到宽敞门面式市场,部分市场已发展到集办公、服装展示、网上购物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大窗橱。

2、商品市场在商贸流通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商品市场XX年实现成交额1035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65%,;市场成交过3000万元的市场有50多个,名列全省第一,有21个市场成交额过亿元,商品市场是我市商贸流通的主力军,其现实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4、商品市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全市337个商品市场共有从业人员156万人,其中安排下岗职工近十万人。

二、我市商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市场布局不合理。一是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芦淞区、荷塘区、攸县商品市场较多,而石峰区、天元区、县商品市场数量很少。芦淞区有商品市场79个,占全市的近四分之一。二是市场空间布局不合理,全市93个专业市场,其中在城市83个,农村仅10个;城市专业市场又集中在芦淞区,芦淞区专业市场有63个,占全市专业市场的678%,大半江山坐落芦淞,石峰区除住宅产品市场、天元区除建材市场外,几乎没有象样的专业市场。

2、组织化程度低。我市商品市场基本是各自为营,市场之间缺乏联系,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能相互流动,互通有无;我市虽有过亿元市场21家,但大而不强,没有组建一个市场集团。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市场之间,经营户之间恶性竞争,互相拆台现象严重,无法与国内外组织严密的商业巨人竞争。

3、没有产业作依托,市场辐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我市专业市场数量不少,但除服饰市场外大都销售额不大,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是外来产品,服饰市场销售的服饰80%以上来自沿海城市和武汉,本地生产有服饰所占比重很小,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商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中云服(寿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的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致力于农业产业互联网、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运营。公司针对建筑设备系统、工厂设备系统、设施农业智慧化,为企事业单位、设备制造商、维保商、政府主管部门等,提供智慧化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在智慧用电、智慧工地、工厂设备智慧巡检、智慧消防、工地智慧扬尘在线监测、智慧矿山、智慧农贸、智慧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领域拥有众多项目案例。对于服务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拥有多项专利和软著。
点水蜻蜓缘起于中国蔬菜之乡“菜都”——寿光,寿光蔬菜以品种全、质量优、规模大、产业化水平高而享誉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一号菜园子”和“蔬菜联合国”!经过30余年的蓬勃发展,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达到了历史巅峰,其蔬菜单位产量、品相已经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菜农亩产收益更是在全国遥遥领先。
根据中央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政策的密集出台,“点水蜻蜓”立足寿光,布局全国,着眼未来,以“点水蜻蜓,点动未来”为企业愿景,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IOT、cloud computing、AI技术,自主研发硬件及供应链服务平台,有效粘连设施蔬菜产业链上下游,以设施蔬菜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为目标,搭建了设施蔬菜大数据平台,并以大数据平台运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院校专业:

潍坊科技学院 普通本科 综合类 民办

官方网址: >

官方地址: 山东潍坊市

官方电话: 0536-5109220,0536-5109282

电子邮箱: wfkjxyzsb@wfshandongcn

潍坊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寿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院校、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高校、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校园占地2400亩,在校生35万余人,教职工2200余人,副高级及以上教师达525人,硕士及以上1345人,双师型教师611人,80人受聘为东北师范

其他信息:

潍坊科技学院是本科院校。潍坊科技学院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是一所由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举办,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是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始建于1984年的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组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4月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潍坊科技学院。

材料补充:

潍坊科技学院专业设置介绍如下:

1、本科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园艺、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工程造价等。

2、专科专业主要包括: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应用化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温室大棚
安阳市天亿温室工程有限公司 “集咨询,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 服务”于一体的高新农业化企业、我公司和多家高等院校有密切的技术合作,研发的”新型多功能大棚骨架机”和”保温板生产线”已申请专利, 拥有成套的大棚设备生产技术, 同时可生产不同规格的温室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棚,养殖大棚,可生产 空心, 实心, 矩型, 方型, 圆柱型, 椭圆型等, 抗压,抗折,防水,耐腐蚀,耐冲击等各性能均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 适用于种植,养殖,育苗,花卉,食用菌大跨度春秋大棚、日光温室或连栋棚不同领域
一:日光温室棚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性好,用来栽培植物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如高档玻璃温室、普通塑料温室;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屋面温室、双屋面温室;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等。温室结构应密封保温,但又应便于通风降温。
按照温室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种植温室,养殖温室,观赏温室,商业温室等。现在最经常提到的多是蔬菜温室大棚 市场分析:
温室大棚技术做为国家阳光工程,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发展,从而为各市、地的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卉的栽培,现已发展到水稻催苗、畜牧与家禽的冬季饲养和保护等方面,而我公司生产的大棚骨架还可以用于简易的建筑工地、草原蒙古包、简易仓库、水上养殖等。¬塑料大棚已成为广大菜农、花农、各种养殖与种植户的快速致富之路,但在推广应用中一直未能解决传统支架在塑料大棚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寿命短,成本高,全国各地的塑料大棚多采用竹木结构,水泥构件和钢制骨架,但在大棚特定的高温、高潮环境中,竹木易腐蚀,对大棚的采光和跨度都有影响,水泥构件成本较低,但自重太重,使用寿命短,而钢制的成本太高,在大棚高潮的环境中易生锈,导热快易烤膜;¬问题二:由于大棚骨架制作的随意性,中间需加支柱,影响了棚内 *** 作和使用面积,不能发挥最大的采光效果,鉴于上述多种原因,我公司历经多年与多家科研机构耗费巨资开发了一种镀塑复合材料机制大棚骨架。产品优势:
一、该大棚骨架以几种价格低廉的普通化工为原料,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具有价格低、强度高、抗水性好,耐腐蚀抗老化等特点,由于采用最新镀塑复合工艺,使用寿命可达10-15年以上。¬ 二、该大棚支架表面光滑,不会与棚膜摩擦而损坏棚膜,不导热,不烤膜,急冷急热支架不变形。¬三、该大棚骨架中间无需支柱,大大增加了耕作面积,节省劳动力,可机械耕作,增大工作效力。¬四、该大棚支架采用机械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用工3-5人,单机日产2000-5000米。¬五、该大棚骨架机可生产空心和实心两大系列产品,并且骨架的高度、跨度、弧度、直径规格可任意调节,可生产圆形、椭圆形和矩形骨架。¬凡接产我公司机械产品的,负责上门按装、调试、生产合格产品,一年内机器出现质量问题保修,配件免费更换。免费享受我公司的广告宣传,产品后继成果开发,免费设计棚样,并郑重承诺:每地只限一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66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 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