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

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第1张

国内车联网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四维图新(002405)、东软集团(600718)、启明信息(002232)、高鸿股份(000851)、易华录(300212)、银江股份(300020)、千方科技(002373)

定义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云平台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从结构层次来看,车联网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结构体系:第一层是端系统,第二层是管系统,第三层是云系统。

从应用分类来看,车联网可以从联网技术、应用对象和需求对象等角度来划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基本涉及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应用和以协同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类应用。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中国车联网行业发展三大趋势

目前汽车产业已形成共识,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生产方式向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服务模式呈现信息化、共享化的趋势,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正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载体。

2、渗透率: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用户规模进一步成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也将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进入进入加速增长阶段。根据亿欧智库对于中国车联网行业渗透率的预测,前瞻测算,2026年我国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超过46亿辆。

3、市场规模:2026年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千亿元

我国车联网行业不断壮大的优势在于汽车市场规模大,互联网技术升级速度快,以及通信产业发达。这为行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技术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发展优势的作用下,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继续迅猛增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也将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进入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经过初步估算,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达到8千亿元,2021-2026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36%。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车联网产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1 车联网的界定

12 车联网相关概念辨析(车联网、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

13 车联网专业术语说明

14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5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151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152 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21 中国车联网产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211 中国车联网产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

(1)中国车联网产业主管部门

(2)中国车联网产业自律组织

212 中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国家/地方/行业/团体/企业标准)

(1)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2)中国车联网现行标准汇总

(3)中国车联网即将实施标准

(4)中国车联网重点标准解读

213 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规划汇总及解读

214 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

(2)31省市车联网产业发展目标解读

215 国家重点规划/政策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1)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2)“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216 政策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22 中国车联网产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

22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22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223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23 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

231 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232 社会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24 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

241 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1)数据采集技术

(2)定位技术

(3)通讯技术

(4)地图技术

242 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投入状况(研发力度及强度)

243 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创新成果(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

(1)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申请

(2)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公开

(3)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申请人

(4)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技术

244 技术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第3章: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趋势洞察

31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介绍

32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3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4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及趋势前景预判

341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

342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343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35 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及重点区域市场研究

351 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352 美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3 日本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4 韩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5 欧盟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6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61 全球车联网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362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

37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4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痛点分析

41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42 中国车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43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及入场方式

431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

432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入场方式(自建/并购/战略合作等)

44 中国智能网联(车联网)示范区建设现状

45 中国车联网市场渗透率

46 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体量

47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48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

第5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

51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

511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512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省市分布热力图

513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战略布局状况

52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21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集群分布

522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53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54 中国车联网产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41 中国车联网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42 中国车联网产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543 中国车联网产业新进入者威胁

544 中国车联网产业替代品威胁

545 中国车联网产业现有企业竞争

546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状态总结

55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兼并与重组状况

551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1)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概述

1)车联网产业资金来源

2)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主体构成

(2)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3)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规模

(4)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解析(热门领域/融资轮次/对外投资等)

(5)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趋势预测

552 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状况

(1)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2)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类型及动因

(3)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4)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第6章: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配套产业发展分析

61 中国车联网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分析

611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结构梳理

612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图谱

613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区域热力图

62 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属性(价值链)分析

621 中国车联网产业成本效益分析

622 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链分析

63 中国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分析

631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概述

632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现状

633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发展趋势

64 中国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分析

641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概述

642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643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65 中国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分析

651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概述

652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653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66 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分析

661 云计算服务概述

662 云计算服务市场现状

663 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

67 配套产业布局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第7章: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产品及服务市场发展状况

71 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结构

72 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车载终端)市场分析

721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概述

(1)汽车电子

(2)T-Box

(3)C-V2X

(4)智能芯片

722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市场现状

723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发展趋势

73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前装及后装

731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概述

732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发展现状

733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发展趋势前景

74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

741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概述

742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现状

743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趋势前景

75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运营服务

751 车联网运营服务市场概述

752 车联网运营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753 车联网运营服务发展趋势前景

76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软件系统

761 车联网软件系统市场概述

(1)车载 *** 作系统

(2)整车OTA系统

(3)车联网信息安全

(4)车载计算系统等

762 车联网软件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763 车联网软件系统发展趋势前景

77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771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市场概述

772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市场发展现状

(1)智能座舱

(2)车联网平台等

773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发展趋势前景

78 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8章: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应用场景需求潜力分析

81 中国车联网产业下游应用场景/行业领域分布

811 中国车联网应用场景分布

812 中国车联网应用领域分布(主要应用于哪些行业领域?)

(1)车联网应用行业领域分布

(2)车联网应用市场渗透概况

82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1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市场发展现状

822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市场趋势前景

823 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24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25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3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31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市场发展现状

832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市场趋势前景

833 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34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35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4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41 中国智慧出行市场发展现状

842 中国智慧出行市场趋势前景

843 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44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45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5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51 中国智慧港口市场发展现状

852 中国智慧港口市场趋势前景

853 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54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55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6 中国车联网行业细分应用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9章:全球及中国车联网企业案例研究

91 全球及中国车联网企业布局梳理与对比

92 全球车联网企业布局分析(不分先后,可定制)

921 微软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22 谷歌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23 苹果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3 中国车联网企业布局分析(不分先后,可定制)

9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5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6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7 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8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10 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第10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

101 中国车联网产业SWOT分析

102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潜力评估

103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104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第11章: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发展建议

111 中国车联网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

1111 车联网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1112 车联网产业退出壁垒分析

112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风险预警

113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价值评估

114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1141 车联网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机会

1142 车联网产业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1143 车联网产业区域市场投资机会

1144 车联网产业空白点投资机会

115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116 中国车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车联网专业术语说明

图表2: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图表3: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

图表4: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图表5:中国车联网产业监管体系

图表6:中国车联网产业主管部门

图表7:中国车联网产业自律组织

图表8: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图表9:中国车联网现行标准汇总

图表10:中国车联网即将实施标准

图表11:中国车联网重点标准解读

图表12:截至2022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汇总

图表13:截至2022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汇总

图表14: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

图表15:31省市车联网产业发展目标解读

图表16: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车联网产业的影响分析

图表17:政策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18: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图表19: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图表20: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图表21: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图表22:社会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23: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图表24: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投入状况

图表25: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申请

图表26: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公开

图表27: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申请人

图表28: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技术

图表29:技术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30: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概况

图表31:全球车联网产业技术环境

图表32:全球车联网产业政策环境

图表33: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

图表34: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图表35: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

图表36: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图表37:全球车联网产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图表38:全球车联网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图表39: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图表40: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图表41:中国车联网发展阶段

图表42: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

图表43:车联网产业利益相关方

图表44: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入场方式

图表45: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供给水平分析

图表46: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图表47: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

图表48: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图表49: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区域分布热力图

图表50: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发展战略布局状况

图表51: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战略集群状况

图表52: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图表53: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态势

图表54: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55:中国车联网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图表56:中国车联网产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图表57:中国车联网产业新进入者威胁

图表58:中国车联网产业替代品威胁

图表59:中国车联网产业现有企业竞争

图表60: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状态总结

图表61:中国车联网产业资金来源

图表62: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主体

图表63: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图表64: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规模

图表65: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图表66: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图表67: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动因分析

图表68: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图表69: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图表70: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结构

图表71:车联网产业链构成

图表72:车联网产业链全景

图表73:中国四大车联网产业链雏形

图表74: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图谱

图表75:车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图表76: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区域热力图

图表77:中国车联网产业成本效益分析

图表78: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链分析

图表79:中国车联网参与主体收费模式

图表80:中国车联网基本价值链

图表81: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现状

图表82: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发展趋势

图表83: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图表84: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图表85: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图表86: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图表87:云计算服务市场现状

图表88: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

图表89: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结构

图表90: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市场现状

图表91: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发展趋势

图表92:中国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93:中国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94: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95: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趋势前景

如需完整目录请联系客服

10月27日,从无锡机场到湖滨饭店的轿车频繁穿梭,湖滨饭店及周围的宾馆入住率暴增,全国各地都来赶一场物联网的大集。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在无锡盛大开幕,同时举行的还有博览会和技术及商业应用高峰论坛,为期三天。八位部长级官员、三位院士、四十多位司局长和五十多位跨国公司高层及大型央企高层出席此次会议,是近年来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行业盛会。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联网产业的检阅,也是一次集体思考,为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用战略性眼光
务实布局

“物联网的‘泡泡糖’(PPT)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演示的是真q实d。”张伟(某物联网公司CEO,化名)想起一年前跟用户交流时如是感叹,以前多数公司都是停留在方案构思和宣讲阶段,只能靠PPT(幻灯片)来展示物联网,而现在,用户不再满足于PPT了,要看实际案例。如果说,去年来到无锡,每次参观者接触到的示范项目都是“太湖鱼”,那么今年的无锡,则呈现出更多物联网的应用。
本届博览会就是一次大秀场。以传感器、RFID、网络设备、嵌入式终端制造等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通信网络为代表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以软件集成、应用开发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参与了此次博览会。
无锡,整个城市都散发着浓郁的物联网氛围,从2009年8月以来,物联网概念的公司比肩接踵地成立,分布在无锡新区、滨湖区等地。新区设立了10亿元产业培育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支柱产业促进和新兴产业培育,尤其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产业,核心企业入驻园区,新区都给予3年贷贴息或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配套;滨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在集聚各类资源,已累计引进物联网及相关企业2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介绍说,2009年8月7日温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到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无锡传感网实验区,无锡迅速开始创建物联网、传感网的示范区,技术研发事业培育、人才引进等配套技术相继出台。到今天,有156个物联网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去年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协议,先期以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为运作载体,总部设在无锡。发展中心第一任主任为叶甜春。据叶甜春介绍,发展中心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本,与工业界紧密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中心目前设立了综合协调部、战略规划部、应用总体部和技术服务部四个部门。
叶甜春认为,物联网与现有传感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差异是:更大规模的节点覆盖、更综合的系统集成和更智能的信息处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战略性眼光’,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其中核心技术的培育和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叶甜春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重点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可以推进信息化,但做不成物联网,或者成为又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打工产业”。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对传感网/物联网领域进行了战略性的前瞻布局,已开展了近10年工作。包括传感器与芯片、信息网络与传输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软件等,传感器与芯片方面包括声学、振动、压力、温度、湿度、生物、化学等传感器。

借力运营商

物联网与互联网经常被相提并论,虽然两者的本质、内涵及应用模式都有差别,但发展路线却是可以作一定借鉴的。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邝子平认为,互联网发展初期,要感谢运营商,因为他们在互联网还没有明确形态时,就大力投入组建了骨干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物联网来了,运营商又开始摩拳擦掌。
中国电信所关注的领域包括节能减排、民生工程、防灾减灾等。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透露,中国电信已经在着手建立物联网的企业标准。“因为国家物联网标准组有一些标准并没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信建立了企业标准。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出台了七个关于M2M的标准,包括终端、平台设备和服务协议等。”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认为,TD-SCDMA的独特优势为物联网的规模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TD的优势是: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保障了通信的安全可靠;频谱效率更高、客户为每比特数据传输支付费用低;根据网络需求,可自行配置上下行资源,特别适合监控等非对称性数据传输业务。杨志强指出,物联网与TD结合有利于我国两大基础创新技术发挥协调作用。“TD与物联网都属于产业链形态的集群性创新模式,由于这种集群性和链条性,使得这两大基础创新在芯片、终端、测试、系统及应用等各个环节具有高度的重合和协同性,将会充分发挥基础协调作用。”杨志强介绍说。
据悉,中国移动M2M业务已经超过了500万终端,2009年,M2M业务收入超过7个亿,2010年,M2M终端用户超过500万,年增长率66%。M2M产业从分布上来看,电力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5%多,主要应用为电力远程抄表、电力输配变设备监控;交通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0%,主要应用为车辆定位管理。
中国移动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建设完善了研发试验环境,拥有总面积达1050平米的基础实验室和支持2G和3G的应用开发测试系统;并建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体系架构。其目标是把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接入物联网。
事实上,物联网产业应该借力于运营商及大企业的投入,给物联网一个初始推动,逐步渗透入行业。

从集中走向分布

运营商所擅长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方面,物联网最后落地,必然是在行业应用中。物联网应用的一个最普遍特点是从集中走向分布,突出表现在智能安防和制造业等领域。
本土著名安防企业博康集团总裁李璞认为,物联网可实现分布式的智能,分布于全系统内的智能化使人与物、物与物得以通信对话,从而自动获取物的动态特征、关联特征,实现所有物征动态信息互通共享。物联网为智能安防带来了一套完整可参照的“技术体系框架”,改变了现在安防领域局部智能、局部互通的限制。经过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及多传输通信技术,实现事前的分析预警、事发的实时报警和事后的侦查取证。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徐亚丁也认为物联网技术为自动化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制造业面临的大趋势是个性化定制需求、全球化的采购和生产。发达国家的现状是机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是劳动力密集型,两者都向大机器分布式模块化制造转变。”徐亚丁介绍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生产自动化从集中走向分布,能够自动调整工序、灵活增减工序。物联网架构使模块可重用性得以提高,可进行重新配置组合以适应生产需要,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调整就业人口,使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从事高附加值的模块设计维护。“分布式模块化生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使每个模块智能化,能够承担灵活多样的生产任务;使模块内部集成,实现机电/人机一体化。”可见,要深化物联网的应用,必须吃透其技术特性和优势,才能找准应用切入点。

资本市场冷静观望

在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的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同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美国风投协会等风险投资领域的专家,围绕“风险资本如何孵化伟大企业”这一焦点话题畅所欲言。面对火热的物联网概念,资本市场的态度显得很冷静。
邝子平认为,物联网重点在B2B的市场,物联网早期的发展,更多仍然还是给集团客户解决其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给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娱乐或者个性化的平台。“不同于互联网,互联网更多关注B2C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跟互联网将非常不一样,进入的门槛不一样,它的销售周期也会不一样。”邝子平分析说,B2B业务在中国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例如为行业用户或政府部门服务的物联网企业,要有能力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旷子平认为第一批成功的物联网企业很可能是做系统集成的,即整合各方的物联网资源,提供综合物联网解决方案,而并非纯技术型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在谈到物联网时也提醒产业界,物联网刚刚起步,对其期望值不要太高,实际上产业界对物联网领域,从技术和体制上都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何积丰建议,物联网产业在上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先民生后重大基础设施”,在“十二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关注民生,他建议在无锡先做一些跟民生相关的项目,如教育、医疗试点等。
除了要撬动资本市场外,国家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早期的示范及推动、行业标准及法则法规的确定,特别是在营造良性竞争环境、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从国家层面的协调与布局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8月,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在太湖国际科技园内建成启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成为首批入驻单位。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掠影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感知科技、感知未来”为主题,围绕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四大核心领域,集中展示物联网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的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解决方案,突出展示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12个领域应用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高效率管理和高科技网络。博览会展示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参展及出席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BM、微软、华为、航天信息、清华同方、大唐电信、CETC、东软集团、国网信通、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共20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联网产业链企业参加了展览。参展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制造商,中游的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以及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

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要使民众用上放心安全的疫苗,疫苗冷链运输环节至关重要。近期,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历时三年研发的我国首款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在疫苗运输前能预先了解冷藏车状态,对运输的整个过程实时监控、记录,避免车辆内冷冻机组、箱体密封问题引起的故障。该特种车实现了疫苗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感知化、网络化,使传统的冷藏车变成了具有物联网功能的专业网络信息终端。

平安城市。联通结合WCDMA网络和视频终端采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公共场所以及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移动执法等多种综合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前端数据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并传输到市、区监督指挥调度中心,实时监控并对紧急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应对,防范和处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行为。

食品溯源。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拍摄食品包装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查询到相关食品的原材料和生产程序等,这种产品可溯源功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

感知健康。无锡矽丰展示的基于物联网和云服务技术的感知健康体验中心及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用以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目的。

瑞孚特感知停车。车辆电子标签技术为保安、停车及进出管理提供独立、不间断的系统设备,可以实现对商业区及社区的方便管理,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车辆进入。系统还可以提供车辆定期出入及停车费用管理数据。掌握车辆动态情况,分析车辆运行规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实现车辆调度派遣无纸化、进出场区识别自动化。

物联网比特实验室。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把目光放在了物联网教育市场。实验室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物联网方面的宣传、培训和体验等活动。通过数字化的实验、积木化的游戏、个性化的作业和整合化的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式、体验式的快乐氛围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方向,更快地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见2023:《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情况、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情况、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轮次分布、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高校名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人工智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区域分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派系、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可分为三个下属行业,分别为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系统服务。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涵盖行业庞大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包括AI芯片等硬件设施及云计算等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服务和算力支撑;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始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是1956-1970年、1980-1990年和2000年至今。

1959年Arthur Samuel提出了机器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此后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专家系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美国和日本立项支持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期间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著名的多层神经网络、BP反向传播算法等,算法模型准确度和专家系统进一步提升。期间,研究者专门设计了LISP语言与LISP计算机,最终由于成本高、难维护导致失败。1997年,IBM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arry Kasparov,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第三个发展高潮期,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进展。2006年加拿大Hinton教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极大地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机器自学习的能力,随后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算法研究的突破,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准确性,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网络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U、NPU、FPGA等各种人工智能专用计算芯片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机器处理海量视频、图像等的计算能力。在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行业政策背景:行业发展从技术过渡到产业融合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2017年之前,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突破方面。从2017年开始,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人工智能技术转向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从2018年两会发言的不完全汇总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重点,包括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等官方部门和百度、腾讯、联想等民间代表,均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医疗等。

2019年,两会更是将“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的赋能被给予最高层次的期待。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智能+”的理念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落地空间和回报想象。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更能反向助推技术自身的迭代和进步。

2020年,明确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建设重要一环,“十四五”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各省市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行业发展现状

1、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占比最高的核心技术

从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看,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最高,达到34%;其次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占比分别为18%和17%;智能语音技术、自然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的热度也较高,分别占比8%、8%和7%。

2、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注: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典型的融合交叉产业,对产业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带来市场规模数据上的出入。下文整理了统计口径不同的三大研究机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测算数据,以期展现多方视角。其中:中国信通院统计口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统计口径>中国电子学会统计口径,三大研究机构的统计口径在图表下方注明。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本和人才的驱动,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4041亿元,同比增长333%。

注:中国信通院对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及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即包括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389%。

注:中国电子学会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对话式AI、机器学习(含自动驾驶)、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软件、AI芯片等核心硬件

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582亿元,同比增长354%,总体上看,当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软硬件)市场规模增速大于整体产业市场规模增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注:①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统计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市场,不包括服务市场规模;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尚未发布最新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测算数据

3、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客户来自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公安、交警、司法、城市运营、政务、交运管理、国土资源、监所、环保等),应用占比达到49%,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8%和12%。

企业和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升温。在决定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已能够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AI 核身帮助人们安全生活、远程交易、便捷通行;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分析预测、科学决策;人机对话提升了拜访登记、服务响应中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社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前瞻估算,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基本都已在持续规划投入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而全部规上企业中约有超过10%的企业已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实现产业地位提高或经营效益优化。

4、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

截止2022年10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总计共有6486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计融资金额为9994亿元。其中2014-2018年在融资事件及融资规模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融资金额达1366亿元,融资事件1049起。2019-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相较之前冷静不少,融资事件有所下降但是融资规模有所上升。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资本市场再次迎来增长大潮,投融资事件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年峰值,分别增长至1066起和3062亿元。截止2022年10月9日,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共有投融资事件532起,融资金额达到1008亿元。

注:2022年数据截至10月9日,下同,不再赘述。

从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由于初创型企业融资金额与估值相对较合理,泡沫较小,因此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2014-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天使轮和A轮占比最高。随着人工智能市场板块的逐渐成熟,早期的投资占比逐渐降低,人工智能投资轮次逐渐后移。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A轮融资占比下降至379%,C轮融资占比则上升至1137%。

5、技术方面人才不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该技术方向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从细分行业来看,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稀缺。

注:岗位人才供需比=意向进入岗位的人才数量/岗位数量。

相对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资格。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人工智能竞争能力遥遥领先

从1990年至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城市格局几经变化,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变现稳定,这些城市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互联网业发展中也排名靠前。这些城市均强化科研与人才优势、加速补充完善人工智能自身及面向行业落地的产业链、建设示范性智能应用场景、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环境与宜居性、支持系统性超前研发布局等措施将成为城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谋划方向。

在2021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区域竞争力排名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排名第六至第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辽宁省和湖南省。

在四大都市圈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长三角,排名第二的是京津冀,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珠三角和川渝地区。

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主要分为三个派系

从企业的竞争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派系,分别是头部平台代表企业、融合产业活跃企业、技术层面代表企业。

人工智能平台的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百度、阿里云、腾讯、华为、京东和科大讯飞;而小米、平安科技、苏宁、滴滴是融合产业较活跃的企业;技术层企业代表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作为独角兽公司。

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来看,根据胡润排行榜,商汤科技以500亿元的价值位列2021年胡润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排行榜首位;其次,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地平线机器人与明略科技也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价值均超200亿元。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已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部署。

2、“十四五”期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于2019年8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有序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截至2021年3月末,我国已有14个市+1个县获批建设试验区;至2023年,试验区数量预计将达20个左右。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当前智慧物流规模正持续发展,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破万亿!

在众多新兴科技加持下物流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科技深刻变革快递物流中仓储、运输与配送的各个环节,成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利器,智慧物流逐渐发展起来。

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新零售、智能制造等领域对物流的更高要求,智慧物流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大。

智慧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物流行业与各技术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技术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以图扑(Hightopo)搭建的智慧物流 3D 可视化系统为例:

高效智能:可视化监控平太可使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物流各环节实现智能化,推动物流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环保低碳绿色化:可视化技术可以减少了纸质作业的使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与企业成本,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实现绿色物流。

高效智能:可视化监控平太可使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物流各环节实现智能化,推动物流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环保低碳绿色化:可视化技术可以减少了纸质作业的使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与企业成本,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实现绿色物流。

用户需求逐日增高,意味着将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强化联动,秉持“协同共享”为核心理念,推进打造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的加速形成。

智慧物流的智慧性体现在:实现监控的智能化,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分析、获取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实现企业内、外部数据传递的智能;实现决策的智能化,对物流过程与调度的不断优化,在大量基础数据和智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准预测,确保未来物流战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75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 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