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历史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历史,第1张

这是我当年写的作业的一部分,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对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参战各方都试图运用马克思关于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的历史社会。参加这次论战的有马克思主义学者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等,有托派的李季等,有新生命派的陶希圣等,还有中间派的王礼锡、胡秋原等。在论战中,各方除了对各种史料进行再研究外,还对中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且从理论上对中国社会历史进行概括和总结,使得论战不断深入,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
关于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到底是否存在过典型的奴隶社会。对此,当时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
1、主张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观点
持此观点的有郭沫若、吕振羽等。
最早提出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观点的是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郭沫若把殷商作为中国历史的开始,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起始。周在夺取政权后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会——奴隶社会。在考证了《尚书》后,郭沫若认定在西周时期中国已进入奴隶社会。因为在《尚书》中有 “君子”(贵族)和“小人”(奴隶)的记载。这就足以证明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奴隶制度了。
在笔者看来,郭沫若对于《尚书》的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有待商榷。对于“君子”与“小人”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西周存在过奴隶制度的直接证据。另外一点就是关于西周时期铁器的使用。西周以农业立国,但铁器的使用而使西周国力增强进而灭商的提法也欠妥当。直到战国时期,部队的兵器也一直是以青铜器为主。在军队都没有普及铁质兵器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就更不可能了,何况还是在西周时期。
吕振羽在《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中也认为,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必经的阶段。为了批驳“新生命派”和“动力派”否认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观点。吕振羽通过引用日本和俄国的社会历史的沿革来证明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日本和俄国的历史就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几个人类必经阶段。除了在欧洲有奴隶社会外,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如埃及等国也都存在过奴隶社会。对于中国是否为奴隶社会,吕振羽也作了考证。吕振羽第一次提出了殷代奴隶社会说,进一步发展了郭沫若提出的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的观点。吕振羽认为中国在商朝已经是奴隶社会了。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殷商的奴隶制并没有发展到像古希腊、罗马那样的高度。对于奴隶制度的下限,吕振羽认为是在商周之间。西周及其以后的朝代,由于奴隶制经济在生产领域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奴隶主也逐渐转化为封建领主了。因此以后各朝各代所使用的奴隶只不过是前代的残余而已。
对于吕振羽认为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笔者不敢苟同。正如何干之所说,吕振羽没有将东西方的奴隶社会作详尽的分析和比对。中西方奴隶社会形态和内质在很多地方都是有差别的。
2、否定中国经历过奴隶社会
否定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的学者有李季、胡秋原、陶希圣、陈邦国、王伯平等。他们强调中国与欧洲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可能产生奴隶社会。
胡秋原完全否认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大致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氏族社会、封建社会、先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帝国主义时代。受波格丹诺夫及德国学者迈耶的影响,胡认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早于奴隶社会出现的。商代是处在氏族社会的末期,而东周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封建社会已经开始瓦解,并逐渐到过渡到先资本主义时代。中国是直接从氏族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领主社会的。胡秋原认为奴隶制社会是古希腊、罗马所独有的一种社会形态。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一直大量存在这使用奴隶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独立发展的阶段的证据,因而中国并不存在奴隶社会。胡秋原在这里提出了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社会的观点。
胡秋原判定西周是封建社会的根据是它实行了分封制。笔者认为判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阶段必须要根据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多方面来看,仅仅依靠一个分封制度就下结论不免草率。
李季同胡秋原一样,否认中国奴隶社会的存在。但他与李季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上又有分歧。根据他对于中国社会史的分期,(在之前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辩论中,李季就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作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在当时是一个亚细亚式的社会。)奴隶社会与亚细亚社会是并行的。他认为中国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氏族制直接过渡到亚细亚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因而奴隶社会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在他看来,自夏至殷末中国是亚细亚社会,自周至周末为封建社会,自秦至清鸦片战争前为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时代,自鸦片战争至三十年代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时代。
陶希圣是“新生命”派的领袖。他采用波格丹诺夫《经济科学大纲》的学说,把中国历史分为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从其关于商业资本的观点出发,判定从战国到东汉属于商业资本主义一部分,中国并不存在奴隶社会。但他在随后的《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进程的新估定》中修正了以上观点:中国虽无独立的奴隶社会阶段,却有一个“奴隶经济”主导的时期,即从战国到后汉时期。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漫长的使用奴隶的情况存在,因而到了东汉之后,中国存在大量的“奴隶经济”残余。
在这个问题上,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陈邦国。一方面,他认为奴隶经济是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另一方面,奴隶经济的出现与奴隶社会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经济上以奴隶生产为主,与政治上以奴隶领有者为代表,才能说是奴隶制度的社会。此外,陈伯平认为虽然奴隶于氏族社会末期就已存在。但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奴隶社会。这只是一种过渡的经济形态。奴隶主必须要成为统治阶级时,才能确定中国存在过奴隶制度。在两汉时期,中国仍然存在大量使用奴隶的情况。但那只是农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奴隶。
二、秦以后至鸦片战争前的社会性质问题
这是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引发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和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此问题上,有封建社会论,以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为代表;非封建社会论,持此观点的有陶希圣、李季、王礼锡、胡秋原、梁园东等。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分期是对“封建”的理解以及对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认定。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古典封建论多不放弃在“封土建国”含义上使用。他们对“封建”一词的理解是分封采邑、领主经济,反对将秦汉以下称之为“封建社会”;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泛封建论者认为“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他们认定中国自战国至鸦片战争前为封建社会。
1、非封建社会论
在否定中国存在过封建社会的各派观点中,陶希圣的观点很有代表性。陶希圣认为从秦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中,陶希圣认为中国无宗法社会,但宗法势力还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已不存在,封建势力还存在。他的这个充满矛盾的结论是其基本观点。
陶希圣在比较古罗马灭亡后的欧洲社会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后,得出中国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破坏的结论。他认为西周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而到秦朝统一中国时又变成了郡县制。陶希圣认为中国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制。以前的诸侯只是氏族长,到了春秋时期中国的商业资本主义已开始萌芽和发展。而到战国时,分封建社会又已经开始瓦解——中国在那时开始进入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与其他否认中国有封建社会的学者不同的是,李季首先认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是否中国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然后,他提出了自秦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在《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序言>》中,李季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总结为七点: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构成一个地方小市场网;二、高利贷资本与商人资本很占优势;三、商业主宰工业;四、地主阶级和其他上等阶级的存在;五、独立生产者(手艺工人)的存在;六、各种生产方式残余的存在;七、农工的破产流为贫民和生产工具的集中。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小农业与手工业的直接结合”。
胡秋原不赞成中国自秦至鸦片战争前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专制主义社会。这个论点是根据其先前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过奴隶社会的论述中引申而来的。胡秋原认为这个专制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封建式的剥削为基础的。在他看来,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农业和家庭工业结合的生产,即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胡秋原还批评了肯定中国存在过封建社会的学者。他认为赞成中国存在过封建社会的学者没有了解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性质,更没有明了帝国主义入侵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在《专制主义论》中,胡秋原认为中国社会虽以封建经济为基础,但却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主义”社会。它的特征有三点:第一,封建政权与商业资本相融合;二,维持封建势力与商人势力的均衡;三,国家作为封建与商业资本的联合政权,是镇压农民暴动的武器。胡秋原由此观点分析中国古代社会,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封建势力与商人势力斗争、勾结和平衡发展的历史。
王礼锡和胡秋原的观点类似,也认为中国从秦以后就进入了专制主义社会。在《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中,王礼锡批评郭沫若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地主与农夫的对立不一定就是封建制度,在其他制度的社会也一样有存在过。王礼锡认为自然的农业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的联合,以及实物地租才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对于郭沫若提出的自秦以来知道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有封建割据的形态的论点,王礼锡也进行了反驳。他认为统一和割据并非中国存在过是封建社会的证据。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王礼锡总结了中国专制主义社会的特征:第一,土地为适应地主要求,使阡陌制成为法定;第二,商业为适应资本家交换便利的要求,开始统一货币;第三,富人(大地主与富商)的政治地位提得很高;第四,统一郡县制,将封建主完全铲除。总之,王礼锡认为中国自秦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一个专制主义政权统治中国的时期。这个专制主义政权是地主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结合。
梁园东提出了自秦至鸦片战争前的社会是“农村商业社会”的观点。在他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质极浓厚的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以商业资本为纽带。梁园东进一步指出,这个“半封建社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否定中国存在过封建社会的学者大多是从其对于中国没有存在过奴隶社会的观点上出发的。他们大多数认为中国是一个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或是一个商业资本主义的社会。其观点依据无外乎是因为中国自秦后商人的活跃,以及在宋朝时中国商品经济的极度繁荣。正如陈伯平所言,考察一个社会的制度要看他的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商人还有商业资本并没有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因而说中国自秦至鸦片战争前的社会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或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妥当的。对于专制主义社会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只是偷换概念而已。
2、封建社会论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对抗为依据的新的“封建社会”的概念。郭沫若在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以地主与农民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对抗为依据的新的“封建社会”概念。他指出:自周室东迁后,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农业方面,中国有地主和农夫的对立;手工业方面有师傅和徒弟的对立。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才是真正的封建诸侯。在秦统一后,虽然废封建而置郡县,但中国的封建制度抑制延续下来了。周虽号称“封建”,却有“乡”,“县”,秦及其以后的朝代虽号称“郡县”,却有藩王。
吕振羽明确地提出了“西周封建论”,发展了郭沫若的封建社会论。郭沫若虽认为中国存在封建社会,但西周是奴隶社会。吕振羽从西周分封土地,以及阶级关系、剥削方式的变化等方面论证了西周是封建社会,并把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领主制的初期封建社会和地主制的变种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封建社会)。
对于中国古代存在的农奴,吕振羽提出要根据剥削关系来考察社会制度。具有一半人格的农民(本质上是农奴)才是社会的主要生产阶级,而不是和工具一样的奴隶。统治阶级榨取的是用地租、劳役和赋税等表现出来的剩余劳动。而这种封建剥削一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翦伯赞是支持中国存在过封建社会的论点的。他对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论者和以胡秋原为代表的中国专制主义论者进行了批驳。
对商业资本主义论者,翦伯赞指出,商业资本不能成为“主义”。即划分历史阶段应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辨证统一为准则。他认为商业资本没有独立的存在阶段。翦伯赞从三方面作了分析:第一,商业资本在满足了货币与商品流通所必须的条件就可以存在;第二,商业资本存在与历史发展诸阶段中的任何生产方式之上,只要生产物的商品本质不变,它的本质也不变;第三,商业资本的作用,仅在于促进商品的交换。在证明商业资本并没有独立存在阶段的同时,翦伯赞也承认商业资本的发展对于封建生产方式有分解作用。
除了对商业资本主义者的批驳,翦伯赞还批驳了专制主义。它指出,所谓的“专制主义”并不是与封建制度对立的一种政治体制,而是封建制度的一种变态或者延长。对于专制主义者提出的“庄园经济的没落,便是封建制度的解体”,翦伯赞认为,这种变化只是封建制度内部的部分变化,即旧领主与新兴地主政权的过渡。而封建社会的本质——对农村剥削这一基础的社会剥削关系上并没有变化。
参考文献:
①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② 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③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④ 李文海,龚书铎,《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⑤ 贺渊,社会史论战的先声———《新生命》杂志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讨民国研究2006,3
⑥ 李勇,“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传播史学月刊2004,12
⑦ 周建伟,陈金龙,亚细亚社会理论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命运及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⑧ 冯天瑜,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两种“封建”观学习与实践2006,02
⑨ 贺渊,社会史论战的先声——《新生命》杂志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⑩ 邢战国,张静,略论德里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历史教学2005,10
⑪ 朱发建,张林,吕振羽与中国社会史论战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6
⑫ 秦川,论郭沫若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问题重庆社会科学1995,02
⑬ 田彤,简析社会史论战中的方法论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4
⑭ 朱伯康,王礼锡与社会史论战档案与史学,1994,03
⑮ 陈光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争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回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4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领先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日益明显,呈现出6大亮点。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幅度创历史新高。北部湾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233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全区3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由2010年的318%提高到历史性的33%;钦州、北海、防城港3市分列全区增长幅度前3名。
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经济区域。北部湾经济区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西江黄金水道沿江七市。其中,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以上区域96、47、47个百分点。 11个重点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11个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358亿元,增长117倍。11个重点产业园区中有5个园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百亿元园区数量占全区总数近1/4,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19个。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中粮钦州粮油加工、南宁电厂、防城港中一重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中石油钦州炼油一期配套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防城港红沙核电站等续建项目顺利推进,南宁至钦州高速铁路正式铺轨。 北部湾港吞吐量达到153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38万标箱,同比增长3092%,远超湛江港。根据国家交通部的统计,去年11月份北部湾 港货物吞吐量增速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河北黄骅港。 保税物流全面建成,运营良好。钦州保税港区全面开港运营,成为我国沿海第5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封关运营,已有37家企业签订协议入园发展。
2013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481743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广西全区03个百分点;占全区的比重为335%,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前低后高、企稳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广西全区。2013年,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7亿吨(规模以上),位居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第15位,同比增长709%;集装箱首次突破100万标箱,达到10033万标箱,同比增长2186%。 什么叫同城一体化?据介绍,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日前批复的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方案,主要包括在经济区的4市内实现通行同城化、交通同城化、城镇群规划、产业一体化、社会保障同城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等方面。根据方案,到2015年底,经济区实现金融服务同城化、交通同城化、口岸通关一体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同城化、教育资源一体,初步实现产业一体化。
同城化的发展,首先给7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百色)市民带来的甜头就是省了电话费。按照北部湾经济区通信同城化的要求目标,移动电话从2013年7月1日起,本地网电话(固话)自2013年10月1日起,取消经济区4市通话漫游费和长途费、及购房方面经济区各市在南宁购房可以享受本地政策。 《北部湾》
2010年6月22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精心策划并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北部湾》。据悉,该片预计8月底完成拍摄,9月底完成后期制作,在2010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正式向国内外发行。 总顾问:李蒙(全国政协第十届副主席,现任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主席)
顾 问:(排名不分先后)
潘 琦(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现广西区文联主席)
韦继松(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
毛国斌(广西军区原副政委,广西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文怀沙(国学大师、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范 曾(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高占祥(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邵华泽(人民日报社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新闻学者、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蓝天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职导演兼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艺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欧阳中石(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沈 鹏(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
鲁 石(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
王敬之(中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北大资源学院客座教授、书法家)
王志远(国际儒学联合会当代儒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兼副主任)
庄默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文化艺术网艺术顾问)
郭正英(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
周智慧(中国大海研究会会长、文化部国家文物艺术品鉴定委员)
主 任:袁 勇(中国旅游与经济台〈香港有线电视23台〉台长)
主任委员: 李犇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海外销售部副主任)
冯 晶(中国音像协会反盗版委员会理事长)
赵 方(中国艺术家联盟网总CEO)
曹誉百 (西部时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
陈余伟 (澳门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伍禹舟 (广西巨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
出品人: 曲逸
总策划:曲 逸冯 元
导演组成员
总导演:冯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曾任中央电视台主任编导。代表作品:16集《伟人周恩来》获“五个一”工程奖、中视协纪录片一等奖。8集《无名英雄》获“五个一”工程奖、6集《苍原》等多部影视作品。曾获得“全国纪录片大奖”,“飞天奖”等)
总撰稿:宋家玲(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总编;北京广播学院文编系及电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专著《电视剧艺术论》、《影视文学创作论》、《影视艺术比较论》等;**文学剧本《周恩来》、20集电视系列剧《皇城旅店》等。《现代化,走进京郊的黎明》获《十月》文学奖。**文学剧本《周恩来》获1992年**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
编 导:陈 钦、吴宁江、大齐、王世坤、秦川、张 超、赵荣、Jack Cao(中国香港)、黄欢欢(中国香港)。
摄制组成员
摄像师:周鸿鸣、王栓柱
灯光师:于 洋
录音师:Benjamin(中国香港)
制片组成员
制片人:冯 元
生活制片:金 为、伍思瑜
现场制片:劳明毅、黄丽丽、陈英
美术编辑:谢晋海
外联组成员
对外联络部主任:广和
对外联络部成员:罗桂萍、周月葵
后勤保障部门
后勤办公室主任:李紫薇
技术保障部门:北京中视远图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制作
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中线传媒)
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香港有限电视23台)
西部时报
广西巨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拍单位
中国音像协会反盗版委员会
中国艺术家联盟网
中艺传媒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北部湾经济办公室
南宁市政府党委宣传部新闻办
北海、钦州、防城、玉林、崇左、贵港各市党委宣传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75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 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