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旗下工业互联网企业拟分拆上市,关联交易占比较高

徐工旗下工业互联网企业拟分拆上市,关联交易占比较高,第1张

撰文 | 微胖

徐工集团混改刚收官,9月30日晚间,徐工机械公告拟将其控股子公司徐工信息(持股45%)分拆至 深交所创业板 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徐工机械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徐工信息的控股权。

公告称,通过本次分拆,徐工机械将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围绕工程机械,高标准打造数据驱动的 智能制造 ,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中的地位。

徐工信息所处工业互联网赛道,可谓众星云集。2018年5月,富士康孵化的工业富联登陆A股,创造36天完成「过会」纪录。

三一集团旗下树根互联去年斩获5亿B轮融资;海尔COSMO Plat势头凶猛;美的MIoT、沈阳机床SESOL不甘示弱。早已「虎视眈眈」2B的消费互联网巨头也悉数高调进场。

IDC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0亿美元,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头部厂商占据大量份额,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部分,前五位分别占据81%和70%市场份额。

其中,软件系与工业系厂商在这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用友、金蝶、海尔卡奥斯、树根互联、美云智数等位列前五。 徐工信息目前排名第九

图注:软件系与工业系厂商在这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徐工信息排名并不靠前

本次分拆上市后, 徐工信息将实现与资本市场的直接对接,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和优势,拓宽融资渠道。

公告称,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行业受益于相应行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行业目前仍在持续快速扩张与发展阶段,如 徐工信息不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则可能丧失目前的发展机会。

2019年12月,徐工信息完成A轮3亿元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融资后,徐工集团持有徐工信息的股份比例由60%变更为45%,其他股东股权相应稀释。

去年曾有消息传出,徐工信息备战科创板。

图注:徐工信息股权及控制关系情况,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徐工机械、群智信息以及高瓴资本。

徐工信息是由国内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徐工集团于2014年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构成「 双轮驱动」

公司主要产品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汉云。自诞生以来,其扩张思路也比较清晰:

汉云最先被用于自身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017年上半年,基于自身工程机械移动设备的应用经验,徐工信息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推广至其他移动类设备领域,包括物流车辆、新能源 汽车 、环卫车辆、重卡、渣土车等。后续又向智能制造等领域延伸。

2018年1月,徐工信息曾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新三板挂牌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时过一年,2019年3月,徐工信息提出终止挂牌申请

目前,汉云平台为装备制造、新能源、建筑施工、物流、有色金属、核心零部件、能源等60多个细分行业提供跨区域、跨行业赋能,汉云平台累计入网设备67万台,连接多个国家。

财报数据显示,近三年,徐工信息业绩快速增长。自2017年至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1亿元、174亿元和3亿元,各期净利润分别为100804万元、206444万元、413045万元。

今年上半年,徐工信息实现营收1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269534万元。

同时,徐工信息资产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从2017年到2020年6月末,总资产规模从87268万元增至647亿元。资产负债率方面,2020年6月末,徐工信息负债合计21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350%。

「仅徐工集团内部就能产出大几千万订单,1亿多的营收并不算多,对外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机器之心。

根据徐工信息此前在新三板挂牌时发布的信息,曾因业务高度依赖徐工集团而引发关注。

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4月,公司来自江苏省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34%、9897%和9736%,业务区域范围较为集中。

此外,徐工信息的营业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向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且公司与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4月,公司来自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98%、8066%和8556%。而且,从业务模式来看,徐工信息业务 高度依赖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

「单一客户依赖度高,这对于公司来说并非是好事,虽然徐工集团实力雄厚,但是其一旦出现风险,对徐工信息的影响会非常大。」当时曾有分析人士指出。

本次公告也表示, 最近三年一期,徐工信息与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其他子公司的关联交易占比较高,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业务方面,徐工信息向徐工集团下属各大工程机械厂商提供物联网终端产品及其配套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数据采集、储存和管理分析服务。

「这也是目前国内传统制造巨头孵化的工业互联网项目的共性问题,非关联企业订单占比非常小,有的甚至没有。」在过去采访过程中,一些业内人士对机器之心表达了这一观察。

目前,徐工机械仍然持股最大,如果企业文化不够开放,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人事任免、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不当控制,可能会给公司正常经营和中小股东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徐工集团公告中表示,「徐工信息关联交易占比较高在当前发展阶段具有商业合理性,符合行业发展惯例。」

一方面,从全球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在企业创始及快速发展阶段,必须依靠少量大型工业集团迅速做大规模,提升数据处理经验,确立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流程具有其特殊性, 大型工业集团更容易孵化出优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近四五年来,工业互联网浪潮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当属传统制造企业。

「传统制造业PE非常低,与高 科技 企业没法比。传统制造PE也就二、三倍,打上高 科技 标签的科创类企业可以有二三十倍PE。」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机器之心。

去年,焦虑于「扶不起」的股价、PE只有同业三分之一的TCL惊世骇俗地彻底剥离掉家电业务,「转基因」成一家上游面板企业,希望这一变革 重新修复 TCL 在资本市场的商业估值和市盈率。 2020年,TCL集团更名「TCL 科技 」,其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创东智更获云锋基金亿元级A轮融资。

类似徐工、TCL这样的制造企业,通常有财力、人力和基础去搭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量中小型企业未必有这个实力,所以, 头部企业希望从更多中小企业在线化和信息化中获取回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重修估值。

他们的实践也非常灵活,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或先把基本的系统软件配齐,或先把基本设备连接起来。针对小微企业,据媒体报道,他们有时候采取土法上马的办法进行赋能,给一些老设备安装上电表并连接到后台,变相达到监测机器能耗及运转状态的需求。

图注:工信部2019年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对比消费互联网大厂,制造企业更懂制造,更了解生产,这是传统互联网企业做不到的。但是,被质疑的地方在于,外部企业可能不需要它们的赋能。

比如,三一重工做了树根互联,徐工集团做了徐工信息,其他工程机械公司纷纷屏蔽这两家公司。 谁愿意将自己的数据,特别是核心数据开放给竞争对手呢? 这也是过去采访中机器之心听到过的声音 。

「本身是行业老大,有很多积累,但是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可能有一定防备之心。」比如,生产过程的信息能不能上平台,能不能给我指导,都会去考虑。这个同业竞争是不可忽视的。

同行对数据权利的信任阻力,使得这些平台更多围绕自身核心业务整合上下游供应商而构建起封闭体系,更近似某一个行业的「专有平台」,泛化性不强。

而在另一些声音看来,巨头可以整合的行业其实有限。类似航空发动机这样行业可以尝试,因其集中度、技术门槛均非常高以致于普通创业公司很难杀进去。

「现在几个百平台,更像是攒出来的。」一位制造业资深从业者告诉机器之心,还谈不上大的行业影响力,目前制造业没有他们,还是可以运行下去。

如果将真正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义为以下要素的集合:标准 *** 作系统、丰富的流量(接入多少工厂、连接了多少台设备)、数据纬度、模型积累、开放工具以及丰富的个性应用等,那么,这些选手现在最多处在05(按照从0到1的标准),路还很漫长。

回想互联网经济初期,每家巨头企业也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时,有人也说,此时就像当年的百团大战,一旦某家企业大到一定规模(比如西门子),玩家又会认同「中立」。无论如何,大家也是买一张未来的船票,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机会肯定来自于工业。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平台,它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异常检测以及生产调度、设备管理等工业应用。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采用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与各种硬件设备、传感器、机器人等工业设备实现无缝对接,与各种软件系统、应用服务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API,方便开发者和企业自主开发和集成精细化的应用。

二、可扩展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高度可扩展的平台,它可以支撑海量设备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够灵活地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平台还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算法和应用组件,方便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

三、协作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强调协作的平台,它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平台还提供了多种合作机制和服务,包括共享设备、协同工作、技术支持、数据交换等,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安全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是一个高度安全的平台,它采用了多种安全技术和加密方案,保障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平台还提供了完善的权限管理和安全审计机制,有效防范各类网络攻击。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上海力控科技ThingNet物联网云平台是基于以往的物联网产品,以及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云平台优点,精心打造的一款实现设备上云的多功能产品,该物联网云平台面向设备而使用,例如大型的空调机组、空压机、泵等等设备的上云,云平台提供从设备接入、运行监控、设备资产管理、工业数据预知分析等一站式SaaS服务,使用对象可以为设备厂家、设备运维厂家、以及相关设备管理型公司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延华智能(002178);银江技术(300020);金智科技(002090);赛为智能(300044);正元地信(688509);深城交(301091);招商公路(001965);千方科技(002373);林洋能源(601222);中国能建(601868);远光软件(002063);恒锋信息(300605);佳华科技(688051);泰豪科技(600590);许继电气(000400);雄帝科技(300546);新点软件(688232)等等

本文核心数据:投资额;市场规模;细分领域占比;毛利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2、产业链剖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及业务提供商以及最终用户等。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看,其产业链上下游涵盖了RFID等芯片制造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制造商;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提供商;中端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智慧城市相关业务运营商以及顶层规划服务提供商等多种科技型企业。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其中可能涉及的产业类型包含但不限于:设备供应商、通讯的运营商、系统集成企业(结合硬软件)、互联网企业、视频采集产品、信息传输工程定制、存储平台产品、相关芯片制造、投资运营企业(政府或者经区管委会)。

行业发展历程:国家政策助推智慧城市建设落地

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概念导入期、试点探索期加速推动期和融合共生期。发展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全面发展期呈现大规模落地、技术融合、万物智联趋势。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我国已有84%的城市迈入成熟期,2023年将会有一批城市真正达到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行业政策背景:数字经济、政府治理、双碳目标是重点

国家层面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发展要求。国家层面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当中,数字经济、政府治理、社会民生以及双碳目标是大部分政策的发展方向。

行业发展现状

1、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超万亿

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性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云计算为例,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能支持海量并发、混合云、多云管理等复杂应用场景需求。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表示,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149万亿元,并预测到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前瞻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智慧城市规模为187万亿,同比增长255%。

2、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增长迅速

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相关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受政策红利、社会需求、技术升级等利好因素影响,社会资本不断进入智慧城市行业。据IDC发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达20053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588%;2018-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418%,至2021年达到30176亿美元。

注:2021年数据根据IDC往年公告数据核算,届时以官方数据为准。

3、智慧物流成为最大的细分领域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新一轮社会投资热潮。赛迪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在物联网应用领域,智慧电力、智能工业、智能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物联程度将会持续提升。前瞻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细分领域中智能物流占比最高。

4、中国智慧城市成本投入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就如同装修房子,基础建设为“硬装”,从传统的基建上升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赋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智能“软装”。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存在7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的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整体呈现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而智慧城市成本投入主要可以分为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

5、智慧城市建设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

在对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利润率核算上,选取26家智慧城市领先企业的毛利率,涵盖综合智慧城市建设企业、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电网、智慧政务。采用其平均值来反映智慧城市的一个获利能力。按照上述测算法,2015-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利润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宏观经济承压,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毛利率为31%。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利润率下降到30%。2022年一季度疫情反d,导致毛利率继续下探到28%。总体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成本控制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在企业运营成本和营销成本上进行控制,加强日常行管理、加强品牌塑造、选择合适的营销模式从长远来看均有利于建设成本的控制。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城市建设良好区域具有先发优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区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广东,原因是广东的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建筑业、金融业较为领先,且城镇发展较快,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基础。其次是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智慧城市试点较多。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竞争激烈,这些地区交通产业、工业基础较好,有利于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

2、企业竞争:智慧城市建设竞争格局明显

从选取的智慧城市建设的17家企业的2021年智慧城市相关业务营收及业务占比来看,智慧城市业务为公司重点发展业务的是银江技术、金智科技、延华智能、恒锋信息、赛维智能和雄帝科技。他们智慧城市相关占占总体营收的80%-99%,在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将智慧城市作为主要发展业务的是许继电气、泰豪科技和千方科技,这类公司智慧城市相关业务占比在45%-80%之间,同时他们的营收也相当可观,在30-100亿元之间。

而将智慧城市建设业务作为潜在发展业务的是林洋能源、新点软件、正元地信等企业,这些企业智慧城市建设业务低于40%,正在逐步提升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的竞争力。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智慧城市建设将呈现出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趋势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明显呈现出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各城市和区县蔓延的态势。省级层面,经济发达省份智慧城市产业基础好,数字化意识强,顶层设计理念领跑全国,浙江、上海、广东等地陆续出台数字化发展相关政策,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国内先进地区的新共识;市级层面,各地市结合自身城市建设需求及本土智慧城市企业实力等要素,智慧城市建设将各显特色;县级层面,智慧县城建设将是未来重点。

截至2021年底,我国副省级及以上地区展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为100%,89%的地市级城市已经开展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国家级城市群中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2021年进展仅为30%。

2、“十四五”期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将开启“十四五”快速发展新征程。面向2025,让管理者以及企业、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智能化’应用,解决城市治理、企业发展、安居乐业的种种需求,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3、未来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

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性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智慧城市建设,近些年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根据IDC《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相关投资达到22879亿美元,较2018年的20053亿美元增长了1409%。同时,智慧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预计2022年-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49%,2027年中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5万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

由YIP Events主办,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联盟、德中人工智能协会及中日人工智能协会支持的中国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峰2020以“知识产权赋能AI产业创新” 为主题于12月10-11日在上海宏安瑞士酒店召开。吸引了270余位人工智能IP人参加,为海内外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机构及从业人员提供了高价值的信息交流平台。


峰会由半天的会前研讨会与两天的专题分享组成。会议主要围绕现有制度体系下如何最大化保护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企业商业秘密、著作权、数据保护与合规、专利的保护策略与挑战、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与专利池建设、出口管制政策与应对、开源软件、专利运营成果转化等前沿问题,同时就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产业各参与主体的法律诉求、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政策的发展进行深入讨论。

12月11日上午11时许大会进行了当天的第二个小组讨论,本次讨论由由 万慧达知识产权合伙人李江先生担任主持人,由美的集团IoT事业部的知识产权负责人樊思远先生、小米公司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专家刘超先生、紫藤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的张娜总监和商汤 科技 知识产权高级经理刘婵女士 为与谈人,本次讨论围绕 “智能终端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及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 话题展开。

“知产前沿”新媒体将此次小组讨论的要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供参考学习。



李江先生率先就该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未来万物皆终端。企业的传统业务随着产品迭代更替,逐渐智能化、物联网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终端海外布局和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问题,这本质上是攻与防的配合。


一、AI时代的企业转型——美的经验

樊思远先生为大家分享的是家喻户晓的美的公司如何在AI席卷的时代成功转型。

(一)全新挑战

美的集团的IoT(Internet of Things)事业部的前身是成立于2013年的美的智慧家居研究院,作用定位为智能家居的共性研究,对美的的智能转型来说至关重要。

曾经的美的是传统的制造类企业,专利风险对策较为简单。企业内部风险防控重点在于自主研发的价值高、难以被取代的核心技术,包括专利风险调查、专利规避以及与其他公司的专利交叉授权,或是布局自己的专利武器库与其他竞争对手实现军事竞争格局。而非关键性技术会从供应商采购,以协议的方式约定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担保,供应商再由上游供应商提供技术担保,以分担风险。总体而言,

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大数据、无线连接技术等跨界技术不断引入到家居领域,形成新型的智能家居行业。在通信领域涉及到许多标准必要专利;蜂窝网络技术或是WIFI技术的专利权人转向对终端直接授权专利,风险转嫁到了终端设备厂商,而无线通信模组、无线通信芯片等制造商逐渐免除了被收取专利费的风险。供应商逐渐不再为企业提供担保,全新的 游戏 规则向传统制造业的规则发起了挑战。

(二)冲突应对的思考路径

要化解智能行业规则和传统制造业规则的冲突,需要在更加细化的问题中理清思路:

第一,专利付费的“黑匣子”。

标准必要专利推动行业发展、为知识付费已成为共识。然而,专利是由各研发厂商自行申报的,我们无从得知其专利的底层技术如何、标准必要专利是否客观存在,以及专利权利是否完整、无瑕疵。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家居企业为专利付费的担忧,家居企业明显缺乏技术专业的谈判筹码。

第二,专利付费的成本与效益。

家电智能化在家电溢价中究竟发挥了多少效用?根据目前的观察,无线通信和AI等技术能够为智能化家电产品带来约5%以内的溢价。从成本角度,为专利支付合理对价才为企业所接受。在蜂窝网络技术确定的模式中,对价是根据厂商提供的出厂价格确定费率或统一的费率进行定价,归根结底是以产品的整体售价推算。若企业为多项技术支付专利费,支付成本很可能超过产品本身售价、明显超过了智慧家居的溢价率。另外,企业为专利付费的结果究竟是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还是削减自身的成本优势?

基于专利付费成本、溢价与用户需求关系的错综复杂,上述计费模式如何套用、调整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是重要的议题。

从行业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智慧家居新兴产业还是需要以家居制造业掌握主要话语权,而不应当受通信行业的规则主导。

李先生对传统家电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传统家电企业迎来AI时代,最核心的是定价问题和沟通问题。定价问题,更多涉及的是经济学和科学技术;沟通问题,需要的是时间。


二、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控——小米经验

刘超先生目前主要从事IP in house的工作,从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角度分享我们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一)小米模式概述

(二)风险最小化

虽然生态链产品模式有IP风险,但是在进行专利投资时,可以先行分析各个投资对象的专利,便能够在领域内优中选优。在每个项目中企业的IP风险防控都需要抓早、抓全,专利工程师必须在立项阶段就通过专利分析,把涉及到专利技术的项目内容检索出来,得出IP上的建议并传达至产品团队或公司管理层。存在风险时,企业需要整合出风险评估报告以形成竞争对手和投资专利的数据画像,并事先规划风险应对的手段。

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可单纯分析专利,还需要根据竞争企业的商业方式分析他们的诉讼进攻模式和容忍度,估算诉讼发起的可能性,了解其发起的是单纯专利诉讼诉讼或是结合其他知识产权的复合型诉讼。规避企业诉讼模式也是减少风险的方法之一。

(三)专利对企业赋能的影响

规避IP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技术上占据领域内的绝对优势。例如,AI与5G都是技术趋势,小米正在做关于5G技术融合到AI的产品上的发展趋向报告,在最前沿的领域中提前进行专利布局。

专利赋能企业必须注重专利研发的专业性。几年前,小米进行了一项制造电饭煲的“新国货”计划。起初,小米以日本电饭煲特有的发热技术为始发点进行了专利检索,将该技术领域内最资深的、手握发明专利数量最多的日本电饭煲发明者请来,将电饭煲技术与小米自己的IoT技术相融合,最终产出了带有小米IoT技术的智能电饭煲。传统家电必然会进入技术先进化、智能化,我们需要注重传统技术与自己的技术融合,处于行业先占地位,方可规避风险。

(四)风险评估制度

企业规模大,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所以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制度,甚至是让每个产品都经过信息化评估,避免风险因素的遗漏。产品都是不断迭代的,所以多产品的风险评估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可以将先前分析产品或者领域的结构保存下来,基于原始结构进行再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三、海外知产风险防控

刘婵女士聚焦于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看法。

(二)竞争对手监控

企业大部分的知识产权风险来自于竞争对手。通过对企业所处的技术领域的海内外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定向专利监控和风险防范,不仅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同时能够间接获取到竞争对手在海外的产品特点、专利布局情况等。这为企业海外的市场竞争提供非常有效的支持。

(三)企业知产人才队伍培养

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实施,归根结底有赖于企业内外部专业人员的执行。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对建立一支有经验、有效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人才队伍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此外,还需要构建外部专业服务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专业的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对企业风险防范项目的实施起到专业支持。


四、终端企业知产风险管理与海外专利布局——紫藤经验

我们需要思考,适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论,才能使得日常的专利布局、风险排查、诉讼应对工作显得更加顺畅合理?

(一)风险识别

第二步, 如果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如何应对产品流通至海外时收到的律师警告函?如果积极应对,是否会招致更多警告?

(二)风险分类与应对

(三)外部辅助

初创型企业或微小型企业,人员较少、资源有限,但需求量、工作量不小,那么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专业机构为企业进行海外布局,利用外部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投到刀刃上。而大型企业,内部分工布局体系较健全,在企业创新产品上市前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即介入产品规划和专利布局方向,这是深度合作。紫藤的愿景正是成为全球创新企业的IP服务商。


五、企业并购中的知产战略

刘经理基于小米生态链投资策略分享了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经验。小米的生态链投资并购过程中提倡各企业的独立性,在扩充生态链规模的同时要保持企业的自由发展。如果生态链公司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部,有自己强大的知识产权储备和管理功能,可以自己主持事务;规模小的企业在知产管理稍有欠缺,小米可以给予其一定指导和培训。

小米于2017年与诺基亚达成交叉许可,购买了其一部分专利。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企业正常商业运营的考虑,要在专利付费过程中平衡的企业成本与企业的商业运作,合理的专利费能够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也许我们还可以赋予专利许可更加丰富的内涵,由单向的许可转向互利共赢,充实合作双方的 科技 实力。

关于美的收购库卡,樊经理解释道,双方的收购协议规定要保证库卡的知识产权独立性,所以未做知识产权的整合。


六、国际诉讼初探

海外诉讼成本主要以律师费用和案件和解成本组成。以美国案件为例,据统计,从应诉到开庭之前和解,仅律师费即可达到约150万美元,和解费用需要另外计算,这导致了企业在海外布局面临的诉讼风险巨大。现在,为了帮助企业应对高风险的国际诉讼,出现了海外诉讼风险保险,适合于小型企业作风险应对参考。

紫藤运营公司有一个部门是许可诉讼争议部门,每年约管理50多起诉讼案件,帮助面临诉讼的中国企业实现与美国律师的对接,或者通过内部律师和美国律师外部合作的模式。这种内外联动模式可以分担企业的四方面担忧:一是检索,美国律师按小时计算无效检索和分析的费用;二是证据收集,国内企业的证据收集都是在国内进行,如果美国律师到国内取证,所有的差旅费需要企业承担;三是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到discover阶段培训企业内部人员做充足的准备;四是许可谈判支持,以专业机构的实际经验带领企业规避谈判风险。


物联网终端主要分为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缩写:IoT)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运输和物流、工业制造、健康医疗、智能环境(家庭、办公、工厂)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1齐安新
启安信成立于2014年,2020年在上交所上市。它专注于空间安全市场,为企业用户提供新一代企业级安全产品和服务。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运营技术的安全提供商。
2深信不疑
成立于2000年,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安全、云计算、IT基础设施和物联网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深信智能安防、深信云、深信新It三大业务品牌及子公司新锐科技,致力于承载各行业用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基石工作。
3华为
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拥有规模领先的基础通信设施,致力于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云计算等领域构建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
4天荣信科技集团
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较早的安全企业,也是中国自主研发防火墙的创始人。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安全、大数据、云服务提供商。天荣信多年来在国内安全防火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安全硬件和整体安全市场更具竞争力。
5金星
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可信安全管理平台、安全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强大综合提供商。2010年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启明星辰在入侵检测或入侵防御、统一威胁管理、安全管理平台、数据安全、运维安全审计、数据库安全审计与防护等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6新华三
紫光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品牌专注于新IT技术创新领域,专注于新IT解决方案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咨询、销售和服务。新华三具备计算、存储安全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整体能力,提供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连接、新安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5G等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端到端的技术服务。
7腾讯安全
腾讯安全作为互联网安全领导品牌,致力于成为产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的安全战略官。腾讯安全构建了以腾讯安全大脑为核心的自适应闭环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基础安全防护体系、安全运营中心和业务安全服务体系。
8吕蒙科技
成立于2000年,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为金融、运营商、能源、交通、科教文卫等行业及各类企业用户提供全线安全产品、全方位安全解决方案和系统化安全运营服务。吕蒙科技有八个实验室:星云、吴歌、傅莹、天极、舒天、天元、平行和威胁情报。
9安恒信息
成立于2007年,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是一家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是国内信息安全领域的佼佼者。公司专注于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智慧城市安全和工业安全,拥有数百名一线安全专家和一条具有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线。
10亚信安全
是国内安全软件领域的佼佼者。亚信安全以身份安全为基础,以云边缘安全和端点安全为重点,以安全中心为枢纽,以威胁情报为支撑,构建“全云、全联动、全智能”的产品技术战略。公司依托四大产品服务体系,构建预测、防护、检测、响应的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80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 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